农村党员讲故事学理论发言稿1969年,一个本来可以在亲人面前承欢的少年,一下子从中国的首都来到四顾茫茫的黄土高坡,面对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心理上确实一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党员讲故事学理论发言稿4篇,供大家参考。
农村党员讲故事学理论发言稿篇1
1969年,一个本来可以在亲人面前承欢的少年,一下子从中国的首都来到四顾茫茫的黄土高坡,面对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心理上确实一下子难以适应。当时的梁家河,土地贫瘠,缺吃少用,老百姓吃水、烧柴、照明等都有很多困难。农民们每天吃的都是野菜团子、黑米糊糊、玉米糁子这些粗糙和难以下咽的粮食。但当时的习近平很快融入乡亲,真诚地和乡亲们打成一片。梁家河一位村民王宪平回忆:打坝时的一个细节,当时没有大型机械,挖掘机、打夯机全都没有,都靠人力把一层层的土铺好,再用很沉重的夯石把松软的土砸得紧密起来,这是强度非常高的体力劳动。那时候基本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近平也没有手套,他直接用手抓住夯石的绳子,再用全身力气往下砸黄土,一天的功夫,他的手掌上磨的全都是水泡,第二天再干活,水泡就磨破了,开始流血。但是不管多累多苦,近平能一直拼命干。关键在于,这样的苦活累活,他一干就是七年,连村里的乡亲都感叹:“咱一般的老百姓都吃不了这苦!”
一是要讲政治、淬党性。作为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加强党史学习教育,认真研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刻领会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临沂重要讲话精神等,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二是要敢吃苦、能担当。在平时工作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例如在违法建筑拆迁中,可能会遇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情况,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不能逃避与退缩,有得过且过的思想,而是要勇于担当、身先士卒,树立“有解思维”,敢于同困难作斗争,高质量完成镇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
三是要讲奉献、办实事。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要牢牢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持续加大违建整治力度,时刻保持高压态势,努力做到监管‘零死角’,违建‘零增长’,及时发现并消除群众身边的顽疾隐患,营造安全和谐的宜居环境,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农村党员讲故事学理论发言稿篇2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从政3年多,生活上“习以为苦”,工作上“勤以为常”,以清廉自守、勤政为民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本色和人格魅力。
心中有民,方能为民。1982年,习近平同志来到正定,开启了从政之路。他从中央军委机关到基层,从一开始就融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他对所有人都热情谦和、真诚友善,无论是县委领导还是县委机关的普通工作人员,一经接触,很快就同他成为朋友。他在县委有着非常好的人缘,他的平易近人,他的和蔼可亲,在正定县委县政府大院里是出了名的,没有谁把他当成“官”,都把他当成伙伴,当成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畅所欲言的知心朋友。他不但和县里的干部有着很好的关系,对看大门的门卫、伙房的炊事员、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县招待所的服务员、做勤杂活的临时工,也都平等对待、亲切热情,使他们一点也不感到拘谨。他是县委书记,但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当成人民群众中的一员。
为政之道,修身为本。为官之德在于清廉,领导干部修身必须以清廉为准则。习近平同志把党风廉政建设时刻挂在心上,对自己严格要求。他的家在北京,人在正定工作,到北京开会、办公事,每年都要来回往返五六趟,但他从没有报销过车费,都是自己拿钱买车票。下乡工作吃“派饭”,吃完就按规定交半斤粮票,再交一毛五分钱。有一次,到东权城公社下乡,吃完饭以后,他自掏腰包请客。他廉洁奉公的思想很牢固,工作也抓得很紧,当县委书记后不久,就出台了《中共正定县委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等一系列严肃党风党纪的文件,使正定干部作风有了很大转变。
人格是一个人精神修养的集中体现,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是共产党人的光辉品格,也是党员干部应该锤炼的品质修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包含着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也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境界、作风操守。今天,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勤政为民的政治品格、清廉自守的崇高人格,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
农村党员讲故事学理论发言稿篇3
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有很多很多,当我读到《习近平在正定》这本书的时候,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时,一天傍晚,他正在办公室和一个采访记者说一个企业事,一个农村大娘推门进来,嗓门很大,习近平总书记你要为我做主啊!接着就诉开了冤情,口音较重,听不大清,好像是说她和村里人纠纷,当时和他说话编辑师主任周思伟就想:怎么这样?全县正定几十万人,如果谁有事就直接找县委书记,那还了得。但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点儿也不着急,他让老太太慢慢坐下,给她倒了杯水让她慢慢说,在正定工作的三年时间里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走遍全县每一个村。
他深入调研,实事求是,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广揽英才,心系人民,端正党风,谋划发展,使正定这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冀中平原农业县赶上时代大潮,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以至于习近平同志后来深情地说,“正定是我从政起步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从政的初心就是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1982年3月他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那年他才29岁。时任正定县委办公室主任朱博华谈到,“报效国家,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近平同志选择下基层。在他的理解里,机关是上层,离群众远了些,离鲜活的社会生活远了些。基层,才离群众最近,才最接地气,才最能感受社会的脉搏,才最能认知社会”。时任河北省作协委员的江山同志说,“他说话,就如同他做事、做人一样,不摆花架子,不搞虚的东西,踏踏实实、诚诚恳恳。”他的心里装的是人民,无论走到哪里都把群众的大事小情抓在手上,放在心里”。就是这么一个说出“我将无我,不付人民”的让我们可以信赖的国家领导人,一个带领我们一起向未来的国家领导人。
感悟
一是严把标准,树正气。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群众利益无小事,在工作中要严格按照标准做事,时刻将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坚决不做,合情合理合法范围内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
二是脚上有泥,接地气。扑下身子沉下去,真正深入到群众当中,多听听群众怎么说、多问问群众怎么看、多请教群众怎么干,多进行走访调研,掌握一手资料。切实掌握群众的需求,真正为群众办实事,想办法,谋发展。
三是加强学习,有底气。坚持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用以武装头脑,宣传教育群众。向周围的先进典型学习、向领导同事们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将学习所得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树牢干事创业意识,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一个让群众信得过的人。
农村党员讲故事学理论发言稿篇4
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在正定期间,他经常骑自行车下乡,随时发现问题。根据当时分管农业的副书记闫书章描述,他经常随走随看,一般是不打招呼,不让人家事先准备,而是直接下乡、下厂、入户。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出干部“四下基层”制度——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他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州等地任职期间,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工作的基础来看待,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来积累资料、发现问题、收集民意,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实、抓得牢。
一是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我们党历来有着注重调查研究的传统和作风,“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大家都了解,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它还有下半句,“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反观我自己,虽然身处乡镇基层,好似沉到最一线,但又有多少次真正的到田间地头,进村入户,调查研究,更多时候是闭门造车想当然,拍脑袋办事,这一点需要我更好地去思考、去改进。
二是加强学习、学用结合。人生只有一次,没有来日方长。我们绝大时候是凭经验、吃老本、差不多,能将就则将就。人与人最大的差别,不是能力,而是态度。多多少少读点书,对工作、对生活、对自己或者说对子女的教育,总归是有些帮助的。6点起床很难,每天看书很难,静下心来很难,但总有些人可以5点起床,静下心读完一本书,秘诀就是别想太多,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