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研讨发言稿范文3篇【完整版】

时间:2023-08-28 19:5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研讨发言稿范文党的**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研讨发言稿范文3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研讨发言稿范文3篇

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研讨发言稿范文篇1

  党的**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石,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源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大学教育应该服务于国家战略,人才培养应该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需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是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同时积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要想完成这一使命,大学教育需要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升格局,培养其担当精神,涵养其家国情怀。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播这四个维度开展。

  第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根。作为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密码和重要的精神力量,“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自古以来,在中国人心中家与国就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国之不存,家将焉附”,家与国休戚与共,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息息相关。家是国之根本,国是家之主干;国是大家,家是小家,只有“大家”富强才有“小家”幸福。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家国情怀早已根植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是中华民族最稳定的根基。培育新时代的大学生,一方面要让他们放眼全球,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但另一方面不能数典忘祖,要教会他们批判性思考不同文化的异同,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了解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价值,从内心深处认同和热爱我们的文化和国家,进而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现在各门学科都在大力提倡课程思政,其目的之一也正是培养这种积极的人生观,因为它最终会成为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第二,在红色革命文化中铸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被誉为“文明的摇篮”,悠悠岁月铸就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但这并不是我们文化的全部。我们党领导人民经历过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在纷繁复杂的斗争过程中孕育了xx精神、xx精神、xx精神等一系列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红色革命文化,这正是党和人民自身奋斗的真实记录。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当代大学生,不应忘记也绝不能忘记正是革命文化为我们渡过一道道难关取得一个个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在不同课程中,教师应善于结合本学科发展历史,挖掘这些红色文化元素,尽管时代背景不同,但这些不朽的红色文化中孕育着家国情怀之魂,让身处不同时代的青年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大义而贡献毕生精力。当代大学生只有深刻领悟这些文化因子,才能让其在内心生根,不断滋养自己的身心,从而在新时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凝聚力量。家国情怀在现代社会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这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是这些优秀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体现,它是一种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党的**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大学生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中心,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文化方向的深层要素。这些价值观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源于我们身边一个个平凡的人,一件件平凡的事。青年学生通过学习身边这些人和事,会渐渐从内心涌起对家国的认同感,只有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才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从典型人物和事迹中获取力量,激励自己不断奋发前进。

  第四,在传播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中培养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应尽之责,也是家国情怀的能力体现。因为热爱这片热土,所以愿意向世界展示它的美好。但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如何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如何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这些都是摆在青年学生面前的一系列课题。要解决好这些课题,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跨文化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也必不可少。

  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文化价值取向,是大学生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只具有专业能力的大学生还不是国家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只有具备了家国情怀,才可以称得上是国家真正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端人才。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时,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文化融为一体,将其中蕴含的丰富家国情怀价值元素传授给学生,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发挥课程思政在不同课程中文化育人的功效。

 

 

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研讨发言稿范文篇2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需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传达好中国方案,帮助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与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党的**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并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结合点,应将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为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贡献力量作为重要使命与目标。党的**大报告强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因此,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应将培养胸怀天下的国际化人才作为坚定的政治自觉与政治担当,以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强有力支撑。

  第一,培养国际化人才是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全球人才流动、全球人才竞争是全球化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全球化在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和改变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使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高等教育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应该具有国际理解的胸怀、广阔的国际视野和进行国际沟通的能力。

  美国为应对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提出了“全面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从全校层面系统思考国际化发展,将国际化理念渗透到学校的发展战略、价值体系与学校定位中,进而影响其国际化人才的培养。xx于19xx年在《xx》中提出大力推进大学的国际化,并在xx官方国家教师网指出“政府将要求所有学校都采用全球公民的培养模式”。19xx年,欧盟制定了鼓励欧洲学生走向世界的“xx计划”,到19xx年,xx国家又提出“xx进程”,旨在消除欧洲国家之间学生流动的障碍。俄罗斯积极加强与亚太地区和欧洲地区的高等教育合作,推动一系列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努力提升其国际化人才竞争力。非盟提出“一体化战略”,鼓励高等教育机构间加强合作,推动成员国学生的国际流动。印度通过开设区域教育研究中心,利用英语语言优势,促进跨学科跨文化研究。泰国与多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建立联系,为泰国高等教育向这些国际组织培养和输送国际化人才创造了可能。日本在19xx年提出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有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具有自由、自律与公共精神,能够面向世界的日本人。韩国在向美国等发达国家输送国际学生的同时,也积极发挥国际学生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重要作用,于19xx年提出培养“引导国际化潮流的人”。除了主权国家以外,国际组织也从全球公民教育的角度提出要培养国际化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xx年就全球公民教育问题发布第一本教学指南《全球公民教育:话题与学习目标》,该指南能够帮助成员国确保不同年龄层和背景的学习者发展成为有信息获取能力、批判认知能力,能深入社会,具有伦理意识和懂得参与的全球公民。

  第二,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全球使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终极使命是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只有培养和吸引足够多具备跨文化领导力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一个国家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同样,如果一所大学培养不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那么这所大学将很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全球化影响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一流大学都将培养国际化人才作为首要任务。

  自19xx年以来,世界银行的xx任行长均毕业于最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其中有x位毕业于xx大学。这些顶尖大学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有着较多共性特点,其目标都是培养拥有跨文化的学习与沟通能力、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具有国际化理念的国际化人才。xx大学最早提出“全球性大学”的教育理念,其前校长xx将“全球化素养”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八个教育目标”之一。耶鲁大学向全体学生提供国际经验,为到国外工作、学习或开展科研的本科生提供经费支持。华盛顿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增加了“国际理解和交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将“扩大学生的国际参与性”作为其国际化办学理念,让学生能从多元视角分析国际性问题。xx大学xx分校通过组织学生赴海外学习获得批判性思维,让学生通过感受异域文化拓展全球视野,从国际视角来体验多元文化。xx大学提出培养“世界公民”。xx大学的教育目标也是培养“全球公民”“全球领袖”。我国的香港科技大学将培养有贡献、有担当、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全球公民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推动下,这些顶尖大学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国际学生,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第三,培养高层次的国际化人才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旨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国内国际形势的战略判断,提出要增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并提出“新型国际关系”“‘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等战略构想,稳步推进亚投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等全球治理制度建设工作。随着以上战略构想和制度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不断得到深化与拓展,参与和塑造全球治理体系的能力也不断增强。

  国际化人才是我国参与和塑造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培养国际化人才需要依靠我国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宗旨的高等教育。通过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我国参与全球性事务及问题解决的能力,加快推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在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主旋律的教育改革中,我国将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列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20xx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明确提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党的**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未来,具有中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将成为我国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坚力量。因此,国际化人才培养已成为新时代我国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战略支撑,是我国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旨归。

  第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培养胸怀天下的国际化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国际化人才培养整体性和系统性仍有所欠缺,国际化意识和国际化素养的培养还有待提升。以到国际组织工作的国际化人才为例,培养主体多为国际关系学院和外语学院等院系,致使培养的国际化人才既缺乏专门国际组织所需的专业能力,又欠缺国际组织工作所需的国际交往能力,无法满足全球化时代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国际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

  国际化既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遴选条件,也是“双一流”建设任务和指标完成的重要评价标准。自“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我国一流大学已经初步具备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样态,国际化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但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20xx年,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xx》提出,要“加大双语种或多语种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项长远且系统的工程,相信未来通过政策的实施,我国一流大学将走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国际化人才的困境。一方面,将培养“全球领导者”“世界领袖”作为大学发展的愿景与使命。另一方面,增加国际交往经验,将课程与国际热点问题联系起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应将培养胸怀天下的国际化人才作为重要方向。具体而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亟须加强具有全球视野、世界眼光与人类情怀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通过增强我国国际化人才的全球竞争力和全球话语能力,如全球理解力、全球表达力、跨文化沟通力,提升我国的国家影响力,重塑大国形象,引领全球治理的转型与变革,为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人才支撑。我国大学还应将国际化人才培养作为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发展战略,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文化、制度和精神建设,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成为世界级顶尖大学。

中国式现代化主题研讨发言稿范文篇3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它的重要性在于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大地上正在展开的伟大实践,有一系列亟待求解的理论问题需要思考与解答;也在于这一伟大实践是在文化久远、传统深厚、历史跌宕、特色鲜明的当代中国进行的,由此形成的理论视域、理论意向、理论课题及理论资源,具有极富典型性的理论原创意义;又在于伟大实践所面临的难题、所取向的目标、所拓展的路途,具有事关人类生存的普遍意义,即如何在人类生存的现实困境中,建构人类生存发展的理性,步入全新的文明社会。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理论课题,XXX在学习贯彻党的**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

  实践与精神是一对基本的哲学关系,西方二元论的基本倾向是割裂二者的联系,把实践归依到精神中,使之成为精神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否定了这种割裂,匡正了这种颠倒,揭示了实践对于精神的本源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由此创构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具有颠覆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与本质的理解,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精神的特征。XXX在学习贯彻党的**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提到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便是对伟大实践展开过程的特征性把握,即过程特征、发展特征、效应特征,通过这些特征类型揭示见诸特征的内涵,即“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践的展开是物质性的,具有直观性,即可以听、可以看、可以切身体验;实践的内涵则是精神性的。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精神的思考,就是在实践的直观性中揭示精神的普遍性。

  党的**大报告及XXX在学习贯彻党的**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所阐发的理论体系中,已经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精神进行了严谨且要点突出的概括,由此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理论空间。对比西方现代化的历史状况及现实困境,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精神可以从六个方面予以阐发。

  第一,自主性。自主性亦即自我主体性,具体说就是自我设定、自我规划、自我实现。XXX在学习贯彻党的**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就是对自主性的强调。从哲学上来讲,这是马克思主义主体哲学的现实体现——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发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时,无产阶级的历史主体性便被充分地展示出来;毛泽东同志对“自力更生”的号召、XXX对“自立自强”的强调,都是自主性的体现。自主性的心理根基是“四个自信”,这在当下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尤其具有关键性意义。

  第二,顶层设计性。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证,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基本原则在现代化实践中的战略体现。XXX在学习贯彻党的**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顶层设计是一个国家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见诸制度的体现。对比西方所谓民主国家,那里的各种“民主”力量各求其利,各言其事。西方现代化日渐委顿,一个制度性原因就是没有凝聚众心,由此带来的是“西方人再也不知道他想要什么”,“按照占支配地位的观点,政治哲学是不可能的”(xx)。

  第三,承续性。这是实践精神历史发展的体现。历史是一个由前而后的承接过程,环环紧扣。历史固然有其具体存在,以事件、经典著作、人物事迹及物质文化等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历史以一种历史效应的方式发挥作用,它以思维结构、习俗的方式得以延续,随时被构入现实的社会心态及日常交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精神,是注重历史承续的精神,是弘扬优秀传统的精神,是“守正创新”的精神。守正,是对历史延续的守持;创新,是有所守持的历史发展。像中国这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的国家,其现代化的历史基础得天独厚。

  第四,和谐性。和谐是差异的融合,它的前提是正视不同事物、不同人群的差异,但不认为差异就是对立,而是致力于差异的融合。融合的根据一是传统的心理亲和感,相信人性具有彼此融通的自然力量;二是制度的公平性。XXX在学习贯彻党的**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这一说法的根据在于社会利益得以统一的制度保障,即统一到人民利益上来。对此,XXX提到,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在西方是无法做到的,个人意识的膨胀、经济利益的集团化及垄断寡头彼此钩心斗角的利益争夺,导致西方的利益标准共识度低。社会价值尺度混乱,很多西方人陷入难以解脱的迷惘与绝望。部分西方学者认识不到问题的根源,试图通过辩论与协商来加以解决,如尤尔根·哈贝马斯,但利益差异与对立的不可协调,决定他们的想法于事无补。而中国传统和而不同的文化底蕴,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使和谐社会与现代化进程相得益彰。

  第五,创新性。XXX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观的表述。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创新的动力是不断探索,创新的保证是激励创新的社会发展机制的建构与完善。创新的过程则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党的**大报告概括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方面,既是中国特色的,又是创新发展的,是需求、道路、目标的统一。西方的现代化也有创新,但其需求、道路、目标与中国有天壤之别。科学创新的共性因素无须多谈,在文化上,西方的创新主要是将现存之物或现存之思推向极端,进而标新立异地另求一端。这种极端而反向的思维本身常常不是创新,而是变形的复归。

  第六,前瞻性。前瞻从实践论说即目的预设。中国式现代化前瞻的立足点高远而且开阔,唯有通过顽强斗争,才能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孔子曾有“叩其两端”的说法,提供了一种富于智慧的思维方法,即对欲为之事的相反相成的对立面予以综合的思考,找到其中的融通点。两端之上端,在中国式现代化正是高端设计之端,另一端是人民利益之端,取其中,即上下融和,通力而为。

  以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精神的六个方面,均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即过程的主体化、历史的现实化、传统的当下化、延续的创新化、过程的目的化、差异的和谐化。这六个方面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充分中国化的,那种“现代化=西方化”的谬说,无等号可言,自当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