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工商局2013年工作总结和2014年工作思路2013年,我局结合温州实际和工商职能,认真落实省工商局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创新管理、破难提效”为年主题,以“十大项目”为中心工作,全力提升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商总结】温州市工商局2013年工作总结和2014年工作思路(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温州市工商局2013年工作总结和2014年工作思路
2013年,我局结合温州实际和工商职能,认真落实省工商局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创新管理、破难提效”为年主题,以“十大项目”为中心工作,全力提升工商部门在助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同心合力,抓“个转企”成效卓著。全市完成“个转企”22253家,对照省政府给温州的2013年完成5100家、三年完成12750家的目标任务,完成率分别是436.33%、174.53%,完成数和完成率均居全省第一;对照我市2013年完成20000家、三年完成35000家的目标任务,完成率分别是111.27%、63.58%。全市“个转企”注册资金(本)达66.5亿元。我们将“个转企”纳入全市“三转一市”战略范畴,由龙湾先发,并在全市推广个民协“全程无偿代办服务模式”。5月份,全省“个转企”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反映了省政府对我市“个转企”工作的肯定。9月份,我们开展了“个转企”服务月活动,以走亲连心调研宣传活动大力营造“个转企”工作新氛围,得到陈一新书记的批示肯定。合力做好“个转股”、“企转股”工作,共办理有限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16起,股份合作制企业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2起,新设股份有限公司45家,其中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股份有限公司21家。
(二)给力加压,抓转型发展掷地有声。大力实施“无转有工程”,全年共取缔无照经营26888户,疏导登记48772户。年初,制定并以市政府名义下发《关于印发2013年温州市无证无照经营行为整治规范实施方案的通知》,确定了全年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部署开展7次全市性专项行动,全面推广应用无证无照综治信息平台,启动无证照监管工作电子化督查。总结近年来无证无照监管和查处工作经验,将整治工作列入我市《温州市居住房屋出租管理暂行办法》,实现了长效化监管。结合市委市政府“三改一拆”政策,借势发力,进一步完善无证无照经营综治机制,得到省工商局的充分肯定。拓展市场主体培育工程,认真贯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会议精神,主动作为,积极稳妥做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项工作,着力推进“一照多址”、“一址多照”、“筹建登记”、“多证联办”“并联审批”等工作,进一步加大振兴实体经济政策的解读与宣传,为市场主体催生培育提供宽松政策和准入环境,全年共培育各类市场主体126726户。
(三)助力深化,抓金融改革坚定不移。一是搭建政银企平台。我局先后牵头制定《温州市信用管理示范企业培育管理暂行办法》、《信用管理企业申报指南》,明确信用管理示范企业申报条件、申报程序、保护管理内容等。拓展信用资产应用空间,加强与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推动中国银行温州支行出台《中国银行温州市分行信用联盟企业金融服务方案》,为温州优质信用企业提供总额30亿元的信用贷款,贷款利率最低下浮5%。将工商企业信用等级信息纳入市政府、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发展局、市体育局、市商务局等单位组织的企业荣誉评选标准,充分发挥工商企业信用信息功效。二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积极开展动产抵押登记,通过“助转型、促发展”、“进村入企”等大走访活动,第一时间了解企业诉求,引导企业用活有形、无形资产,共办理动产抵押登记备案669件,抵押登记金额88亿元。切实推进股权出资、出质,办理股权出质240起,担保债权164亿元;办理股权出资10起,出资金额1.8亿元;办理债权出资19起,出资金额7.5亿元;办理林权出资1起,出资金额31万元;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14户,出资总额1525万元,涉及土地亩数83亩;办理林地承包经营权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8户,出资总额1585万元,涉及林地亩数124亩。
(四)攻坚克难,抓服务民生破难前行。一是严守食品安全监管阵地。以市人大食品执法跟踪监督活动和市政府“十大食品突出问题”整治为契机,做好小食杂店整规、食品安全电子化监管、“百家企业十万平米”标准化仓库创建等基础性工作。加强协作,强势开展17次食品安全系列专项整治,尤其是妥善做好无证无照农贸市场专项整治、“卤制食品”、“染色黄鱼”、“毒生姜”等专项排查。全市共安装食品安全电子监管信息系统1433家,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电子化管理示范创建单位41家;开展食品安全标准化仓库创建113家共15.3万平方米;开展食品安全巡查次数47904户次,检查食品经营户76598户,查处不符合食品标准食品数量69171公斤;开展流通环节食品质量抽检2404批次,其中不合格480批次;适用行政处罚一般程序食品安全案件549件、案值1034万元;适用简易即时处罚程序食品安全案件799件;现场移送司法机关食品安全案件44件。二是打赢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攻坚战”。2013年,我市列入创建省文明示范和改造提升的农贸市场为43家和72家,分别超出省指标任务10家和8家。列入改造的72家农贸市场全部完成改造提升,列入创建省文明示范的43家农贸市场已完成并上报38家,另5家因工程规模较大正在施工。全市累计改造农贸市场面积达19.79万平方米,完成投资额2.25亿元。在完成“农改提”三年计划的基础上,我局积极谋划“农改提”的后续延展,建言市政府继续将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纳入“十大民生工程”,并将工作重心放在强化农贸市场长效管理上,同时鼓励前三年未改造的农贸市场实施改造。
(五)破解短板,抓履职尽责力度不减。一是深入推进维序维权行动。突出民生领域、社会热点问题的市场监管,以“红盾亮剑维序维权”行动为载体,开展“红盾护农”、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等各项整治,强化商业贿赂治理。全年共立案查处各类经济违法违章案件5968件,其中大要案3250件,移送司法机关81件81人。12315中心全年受理申诉37981件,挽回经济损失4345万元。妥善处置“买特网”大额群诉事件,网络消费维权服务站推行“先行赔付”。省局裘东耀局长在温调研期间,对我局12315指挥中心、广告监测中心建设给予充分肯定。二是推动温州网络经济繁荣。共出台助动网络经济发展政策文件11个,完成省内市场主体网络建档42191户,其中涉网企业29869户、涉网个体户12322户,实现了市场主体“上网用网”总量翻番目标。网络交易平台主体建档20家、非网络交易平台网站主体建档16527家、网店主体建档47209家。指导网络交易平台规范发展、建立平台会员数据库、严格执行实名认证、消费维权和“网上亮照”等网络监管制度,在全市组织开展3次“网上亮照”督查,46197个网站办理了“网上亮照”。三是商标发展取得新进展。全市新增注册商标26871件,累计有效商标注册量187479件,排名全省第一;累计商标国际注册量5505件,其中马德里体系国际商标注册804件;新增行政认定驰名商标6件,累计拥有行政认定驰名商标48件;累计省著名商标400件,累计市知名商标531件;累计拥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件,集体商标23件。商标创建水平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第一。市政府确定龙湾区永中街道等5个乡镇(街道、功能区)为首批温州市商标战略实施示范乡镇(街道、功能区),挺宇集团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为首批温州市商标战略实施示范企业,形成了我市的优秀品牌群体。四是多项工作纳入政府考绩。依托“市个转企办”、“市场改造提升办”、“市查无办”等平台,促成市政府将“个转企”、“主体培育”、“农改提”、“无转有”等工作列入对县级政府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推进力度得到有效提升。我们还促成将县级媒体广告净化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开创了省内先河,得到省工商局的肯定。成功举办“2013温州电子商务高峰论坛”,开展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前期工作,为进入实质建设阶段打下基础。
(六)强基提效,抓队伍建设多措并举。结合温州实际,以“正风肃纪”、“提效增能”、“精兵提神”、“助企护企”四大行动为抓手,在全市系统开展“清政风,提效能,强队伍,优服务”主题活动,建立重点联系企业373家,走访企业3612家,收集企业困难与需求 469个,帮助解决203 个。制订《温州市工商局机关全员绩效考核实施方案(试行)》,首次将机关全体干部职工纳入考核,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将行政效能督查与年度行风评议、全员绩效考核、评先创优等结合起来,真正起到提高效能、奖优罚劣、促进工作的作用。创新工商系统作风效能建设机制工作获“温州市纪检监察创新创优奖”三等奖。始终以深化“五型”机关创建为重点,着力提升机关党建的实效性。进一步完善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方式,运用“每月工商讲坛”、网上党政校、“道德讲堂”、干部分层教育、晋级执法资格考试、业务能手评比和岗位练兵等方式与平台,大力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履职尽职能力与水平,共举办“每月工商讲坛”14期、“道德讲堂”9期、全系统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领导力提升研修班2期、股所级干部轮训班3期。全市系统参与“学习十八大精神,践行工商价值观”活动人数达6150多人次,干部受训达10000多人次。坚持不懈推进责任区监管,全面推进制度规范的落实。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扎实开展案件核审、行政指导、法规培训、法制宣传、复议诉讼等工作。宣传践行“砺剑维序、满意工商”系统核心价值观,打造“温州工商文化长廊与展示厅”,继续推行“三个十佳”社会化评先工作,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单位与个人。龙湾分局被人社部、工商总局授予“全国工商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鹿城鼓楼工商所、苍南钱库工商所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全国工商系统先进工商所”荣誉称号,多名干部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先进个人称号。
2014年工作思路
2014年,我局将围绕“迎战改革、合力奋进”年主题,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全力营造四大环境。
(一)把握审改契机,营造宽松高效的服务发展环境
要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推进民营经济升级、振兴实体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向大都市区经济转型”的中心任务,牢牢把握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关键节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活力、需求潜力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全市年内要实现个体及小微企业提升发展任务10000户的目标。
1、打通宽松便捷的准入“快车道”。一是规范住所登记。按照方便注册和规范有序的原则,争取市政府出台《温州市城区住所登记管理办法》,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条件。开展电子商务秘书企业试点登记,制定相应登记管理实施意见。对已经前置审批部门核准的住所,可凭前置审批文件直接予以登记。各地可根据社会管理需要,制定多元化、本土化、特色化的住所登记规定,用好更多的场所资源。二是推进登记服务全程电子化。执行省局“一平台、一系统、一电子”登记工作模式,实施网上企业名称自助查重服务、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及电子营业执照网上颁发。三是推进审批流程再造。利用科技手段完善登记流程与文书样式,履行社会公众告知义务,健全一次性告知、首问责任等制度,扩大“一审核准”内容。四是提升窗口服务效能。有效增配窗口人员,放大注册能手、注册登记示范岗作用,提供高效便捷的登记服务。加强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培训宣传,防止对改革内容的误读和非理性预期。
2、深化市场主体转型升级“主平台”。强化“个转企”在“三转一市”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和牵头作用,推动政策兑现,落实后续帮扶,防止转后“返潮”。将工作重点从重数量转到量质并重上来,助推个体户、个人独资企业向公司制转变。实施“企转股”、“个转股”专人帮扶,对“转股”企业实行“一企一议”。对有限责任公司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符合相关条件的,免去审计评估环节。加大“三名”商标、地理标志培育力度。增强市场主体规范运用与管理商标的能力,提高争创“三名”商标的积极性。围绕自然、人文、产业优势,挖掘特色农产品资源,完善地理标志保护梯队。推进品牌指导站在中心镇的全覆盖,实现建站功能由“引导注册”向“指导品牌创建”转型,服务对象由“企业主体”向“区域产业”深入,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3、开辟新兴商事战略产业“新蓝海”。把网络经济作为赶超发展的“一号新产业”,主动承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任务,落实《温州市促进网络经济发展扶持办法》相关举措,助力“电商大军”建设,支持传统企业借电子商务实现转型升级。在温州市申报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具备初步条件的基础上,指导建设单位加快产业园区基础建设,使园区建设具备实体建筑轮廓,使广告产业园区成为一期工程主要项目。
4、激活融资元素拓垦温州金改“试验田”。3月1日起,《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即将施行。要鼓励有资质、有资金实力的企业和自然人投资设立新兴金融辅助机构。支持农村金融服务业发展,做好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登记工作;允许民间融资服务机构从事民间融资见证、理财咨询、权益转让服务等。推动股权投资机构将视野投放在文化、教育、医疗等行业领域,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医疗、文化等产业。提升金融服务企业的档案信息查询服务功能,推动民间融资行为规范合法化。建立“金融服务员”与“行政指导员”联动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探索企业融资新渠道,加大信用资产融资力度,拓宽抵押登记主体、动产抵押物范围,创新推进浮动抵押、重复抵押等动产抵押方式。
5、扩充市场提升发展“增长极”。全力推进商品交易市场提升发展与市场革新换代。启动“智慧市场”建设试点,推动重点市场向商品交易中心、信息汇集发布中心、技术创新创意中心、仓储物流中心等现代服务中心发展。鼓励重点市场利用信息技术,以互联网、物联网为基础,让市场各功能协调运作,实现智慧式管理运行。强化商品市场集聚区建设,发挥市场集聚效应。鼓励发展网上交易市场,推进实体市场与网络市场融合,并与电子商务园区、网商集聚区、物流园区形成有效对接,力争商品交易市场规模档次新提升。
6、打好服务政府中心工作的“组合拳”。协助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企领域系统性改革。拓宽“合同帮农”领域,以新型农业组织形式为重点,指导涉农主体建立合同管理制度。支持“信用温州”建设,培育优势企业信用资源,重点指导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参与“守重”单位评选。加强非公党建,推广红色工程项目,激发党建工作效益。今年还是我市“创文”、“创卫”工作的大考之年,要发扬靠前行动、善战善成的优良作风,全力整治农贸市场、小菜场,积极主动服务“六城九市”联创。
(二)凸显核心职能,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监管环境
必须牢固树立监管是“第一核心职能”的理念不动摇,按照“宽进严管、统一高效”的总体要求,尊重市场规律,加强有效监管,强化执法办案“四项制度”,当好市场秩序的坚强卫士。
1、专项整治要把握节奏有效深化。专项整治要在系统化、区域化上做好文章,着力突出专项整治“精而有效”的特性,正确处理好量和质的关系,有谋而战、有勇而战、有威而战。深化打假治劣,拓展网络线索,开展集群战役,提升统一作战能力,扩大打假治劣影响力。
2、竞争性执法要突破重点领域。要把竞争性执法作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有力抓手,深化新领域、新行业商业贿赂整治,形成对公共服务领域、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行业的有效震慑。注重前期调查,掌握案源线索,充分利用“治贿办”协调机制突破案件。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入手,打击公用企业和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制竞争、强制服务、强制交易、滥收费用等严重阻碍公平交易行为,查处典型行业、典型案例,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3、无照整治要突出四大机制的监管功效。要实现乡镇(街道)网格排查发现录入率达到90%、重点领域无证无照经营处置率90%以上,完成“无转有”20000户以上的目标,以无证无照经营整治推动安全生产整治。一是建立健全监管查处机制。对接《温州市居住房屋出租管理暂行办法》,落实无证无照经营网格化“双轨制”排查,建立多种联合执法模式,提高执法效果。二是探索实施分类监管机制。强化专项行动,将监管重心放在易发事故的无证无照经营处置上,全年安排4次以上全市专项大整治。整合源头管控举措,实行遇“违”先拆、果“断”禁止、劝“戒”停租、违“信”必究。三是试行“特小规模经营备案管理机制”。争取市政府出台“特小规模经营备案管理”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试行“特小规模经营备案管理”,减少小额经营从业者的创业成本。按照“宽进严管”原则,放宽疏导登记,破解区域性、行业性“准入难”问题。四是巩固综合治理保障机制。全面应用无证无照经营综治信息平台,加快与政府综治信息平台对接,实现信息共享,推进部门联动。确立监管和查处履职标准,破解推诿扯皮、“模糊问责”等难题。要用好“查无办”平台,深化督查考核,实行政府和部门“双挂牌”督查、挂牌结对指导制度。
4、信用网络监管要专注纵深拓展。要以网络监管、信用监管为新阵地,依托技术力量开展有效监管。完善“工商企业信用平台”,提高信用信息的权威性;加强企业信用监管,完善信息征集、信用评价、失信记录、披露、分类监管等制度,升级法定代表人、高管人员等信用监管事项,探索社会化应用新举措。推广“信用宝”应用,细化网络行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实行更加准确的信用评价和分类监管。按照省局统一部署,实施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管理,加快“网络经营主体数据库”建设,建立健全建档数据动态更新机制。要加强网络经营行为监管,重点查处网络虚假宣传、网络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介入网络交易格式合同监管,维护网络经营正常秩序。
5、广告监管要探索智能专业路径。依托广告监测中心网络,实现“人工监管”向“智能监管”、单纯监管向注重服务转变。坚持定向出击和分类监管相结合,利用监测数据开展日常监管,预测违法广告发布趋势,及时提供警示服务。深度融合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监测,整合技术力量,加大对传统媒体和互联网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的监测力度。
6、基础监管要适应改革发展变化。探索固定频率“巡查指导”和重点对象、重点项目“抽查检查”相结合的日常监督检查方式,实现责任区监管方式新突破。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有序推进个体验照与企业年检年度报告制。搭建年度报告网络支撑平台,建立公平规范的抽查制度、异常名录制度、黑名单制度。加强企业出资监管与先照后证的后续跟踪监管,妥善应对放宽住所登记条件带来的一系列变化。
(三)致力管理创新,营造长效惠民的维权护利环境
以民生权益为根本出发点,以打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为目标,既立足当前、又注重长效,以管理创新为支点,打造民生工程“升级版”。
1、打造消费维权社会化新平台。一是提效12315中心建设。优化市、县两级平台与工商所、消费维权服务站四级联动模式,加强与12345市长专线沟通协作,二级平台与县长(市区长)专线配合。建立数据综合分析模型,开展数据采集、动态量化分析、重点事项研判与维权成效比对,扩大“12315”在政府、社会层面影响力。二是强化商品质量监测。健全大要案跟踪督查、重点商品监测下查一级、公开通报等制度,建立市县共享的“监测信息化平台”和“专项宣传平台”。围绕民生热点、重点监测,加强监测后续处理,加大处置、通报、披露力度。三是建立分层调处维权模式。按对象性质类型,设置市级、县级、所级分层调处机制,以“诉转案”为抓手查处违法,规范经营;市县两级分层打造消费维权服务站,将行业性、区域性、连锁经营总部等列为市级“直对点”;扶持有实际需要、条件具备的站点,并将该工作列入地方政府考核。提升商圈与“多员合一”的维权模式,试点建设区域性集中调解机构;借助12345资源,开设与质监、教育、司法部门的互通平台,完善维权示范站网络绿色通道,健全“速调”机制。四是规范新型消费模式。依据修正后的《消保法》,强化对预付式消费、网购等消费领域的维权,扩展先行赔付制度的适用范围,探索预付式消费“第三方保证金”担保互保。五是加快社会化维权体系建设。大力宣传修正后的《消保法》,探索“消费维权社会监督员”机制与消费投诉处理联动机制。打造一批特色基层维权工作室,及时把握苗头性、普遍性问题,提高调解效率。放大特色站点的社会功效,将维权网络建设融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社会管理体系,推动高效运作。
2、构筑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新网络。要利用合并优势,整合资源,升级平台,建立衔接更加顺畅、运行更加高效的治理网络。一是完善食品风险防控机制。加强食品安全风险因素的排查、会商与综合研判,加快食品监测体系建设,以外来农产品和副食品批发市场等为重点,建立辐射性强、覆盖面广的日常监测联系点;健全监测分析舆情制度,形成执法监督、舆论监督的双向互动。二是健全食品日常监管机制。由日常巡查向抽查为主转变,对小食杂店、商超等不同类型主体实施分类监管。强化源头监管,突出抓好校园及周边地区、农贸市场、副食品市场的食品安全。要加大系列专项整治力度,顺畅与刑事司法部门的衔接,深化大要案查办。三是提速食品诚信示范自律体系建设。继续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电子化管理示范单位、标准化食品仓储建设;推进食品安全示范乡镇创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规范化创建;探索建立质量安全责任追究、企业“黑名单”等“食品企业首负责任制”新模式。四是深化社会共治机制。启动“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工程”,借助信息化工具,加大食品安全执法宣传,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落实奖励措施。用好“两代表一委员、市民监督团”资源,发挥食品协管员作用,扩大共治效果。
3、启动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新三年计划”。按照省政府和市政府的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新三年计划”,今年全市要实施“标准化”、“信息化”改造提升农贸市场、小菜场35家,创建长效管理“放心市场”26家。要抓住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列为市政府“十大民生工程”契机,以中心镇和城区为重点,对前三年未改造的农贸市场实施改造提升。重点推进农贸市场长效管理,着力推广“远程监控与信用评价市场监管”,“委托专业公司管理”新模式,开展长效管理示范农贸市场创建。要深化农贸市场信息化建设,借力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农贸市场食品“价公示、可追溯、联成网”,提高市民菜篮子消费安全系数和满意度。
(四)深化固本强基,营造保障有力的基础运行环境
稳健有序的基础运行环境,是事业长足发展的根本保障。要以规范高效、运转有序为目标,优化系统资源,增强基础保障。
1、以专业化为指向,深化教育培训。从侧重单项式培训向专业化、综合性、系统化培训转型。内容重点上,紧扣《消保法》、《商标法》、《公司法》、《食品安全法》修订等变化,突出新知识学习与业务指导研究。举办业务知识、形势政策、管理科学等专题培训,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具体形式上,充分发挥工商干校作用,整合系统教育资源,用好“每月讲坛”、网上党政校、干部分层教育、晋级执法资格考试、业务能手评比、岗位练兵等载体,加强导师制和讲师团建设。外向拓展上,要发挥培训基地作用,探索以市场主体为对象的商事登记知识培训,以食品安全协管员为对象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等对外项目,减轻基层工作压力阻力。
2、以去风险化为重点,强化舆论场建设。探索建立重大主题报道策划、突发舆论事件应急协调、重大事项舆情风险评估等制度。要强化新闻宣传力量,练好“懂网用网”本领,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及时发声、有效发声,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主动回应社会呼声、及时疏导负面舆情,疏减监管压力,化解履职风险。
3、以科学化为标准,优化考核指导。根据体制调整变化,突出“强化、规范”导向,调整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考核重点设置上,积极促成系统内重点考核项目向地方中心工作转化;考核内容上,引入“项目化”管理模式,突出刚性、量化指标考核,简化评价流程,注重结果实现;考核方式上,对一般工作以平时掌握的内容为主,对须实地考核的重点工作,采取一次性考核验收的方式予以评定。对资源赋予类考核任务,要创新思路,实现主动赋予向监督指导转变,扩大部门资源的社会效益和正面影响。同时,要建立报告指导反馈制,通过培养造就一批机关处室专家型指导人才,及时、有效、权威向基层解答疑难问题。要继续深化社会综治、消防安全、档案管理、保密、工青妇及文明行业、文明单位、计划生育等系列相关创建考核工作。
4、以信息化为依托,提升监管效能。要集聚资源,运行“五级扁平化”网络架构模式,推进全省性集中应用平台建设;围绕改革内容,夯实基础网络设施,实现网络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广告监测中心、行政执法综合指挥中心、电子取证鉴证中心、电子效能监察中心的功能性建设,放大信息化建设实际应用成效。
5、以规范化为核心,严格行政监督。全面强化行政行为监督与执法检查,形成程序严密、运行高效、制约有效的行政执法运行机制。突出对行政处罚案卷的评查和非行政处罚行为的执法监督。对行政争议较多的重点领域,及时剖析典型案例,规范执法行为,防范执法风险。要加强电子监察中心建设,综合运用数据分析功能,开展效能通报、风险预警与效能评价,提升系统效能建设和规范化水平。
6、以系统化为保障,强化避险提效。要重视制度工具的作用,坚持依法规范与突破常规相结合,适应形势变化,结合基层实际,接轨地方操作指引,改良责任区监管、食品安全监管、无照监管制度,形成指向明确、对接性强、含金量高的制度规范,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要充分发挥协(委)会、学会作用,大力支持、指导协(委)会、工商学会开展工作,用制度保障、系统支撑、队伍合力为基层凝心聚力、避险提效。
7、以“路线教育活动”为契机,改进队伍作风。要按照相关部署,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贯穿全年工作的主线,落实“八项规定”,严防“四风”问题。要接地气、增底气,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深刻查摆问题,抓好问题整改,力求认识高一层、学习深一度、实践先一步,凝聚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取向,锻造奋进有为、作风过硬的基层队伍,主动赢取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