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岩岭保护区管理局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略)一、2011年工作总结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创乌岩岭保护区良好局面的关键之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业总结】乌岩岭保护区管理局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完整),供大家参考。
乌岩岭保护区管理局2011年工作
总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
(略)
一、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创乌岩岭保护区良好局面的关键之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严管护、强基础、谋发展、创示范”的总体要求,坚持“保护立区、科技强区、旅游兴区”的工作方针,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务实苦干,克难前行,狠抓“十大项目”落实,大力推进“示范保护区、和谐保护区和生态旅游精品区”建设,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保护区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2009-2011年连续三年被省环保厅、省林业厅评为浙江省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管理工作优秀单位;并被评为2006-2010年度浙江省森林消防工作先进单位。
(一)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全年完成投资6900万元,保护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开展保护区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是成功向国家林业局申报保护区基础设施二期建设工程项目,获得国家投资910万元,建设内容共3大项29子项,现已在全面建设中。二是保护区交通路网建设加快,总投资1亿多元的5 2省道至乌岩岭公路改建工程全面实施,其中一期工程金竹坑至乌岩岭段于今年6月份全面完成,二期工程52省道至金竹坑段于今年开工建设;总投资1.28亿元的黄桥保护站至文成铜铃山公路完成工程量的40%;保护区内林区公路建设也全面启动。三是紧紧抓住省里“三年特扶”的契机,推进乌岩岭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乌岩岭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并上报国家林业局审批;完成乌岩岭景区森林游步道7.5公里及附属设施;完成乌岩岭门景工程;完成乌岩岭游人服务中心(接待中心)立项、设计、审批、招投标等项目前期,并开工建设;完成大型生态停车场立项、招投标等项目前期;乌岩岭宣教中心(自然博物馆)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黄腹角雉繁育中心完成笼舍工程量40%;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百鸟园、猴园等)完成基础工程。四是乌岩岭林场危旧房改建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立项、设计、审批、征地等工作。
(二)规范化管理取得新的进展。积极争取上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强资源保护和规范化管理。一是完成保护区功能区调整工作。根据建区20多年区内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发生的变化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的需要,从2008年开始开展功能区局部适应性调整及《保护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历时三年的努力,调整方案先后通过省林业厅、省政府、国家林业局、环保部等审批,终于于今年11月获得批准,从而为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和开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二是加强资源巡护工作。在编制、经费紧缺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充实一线专兼职管护力量,加强碑排、黄桥、垟溪三个集体林区保护站建设,并制订《乌岩岭保护区管护员管理办法》和《资源巡护办法》,建立巡护制度,做到重点区域每日一巡护、一般区域每周一巡护,在重要进山路口设立检查哨卡等,全面加强资源管护力度。三是严厉查处破坏资源案件。高度重视森林公安队伍建设,充实办案力量,开展岗位练兵活动,积极主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全年共查处大小案件10余起,其中刑事案件5起。同时,选择典型案例到社区巡展、在电视台曝光,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破坏资源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四是强化森林消防工作。制订健全森林防火、值班、巡护等规章制度,加强目标管理考核;认真落实《乌岩岭自然保护区森林消防应急预案》,强化社区乡镇、村的森林消防职责;加强远程视频监控监测系统、森林防火线、森林防火固定宣传牌等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建立专门消防器材室,添加购置风力灭火机8台、森林消防指挥车1辆;购置风力灭火机、森林消防装备;加强“乌岩岭森林消防队”,并定期进行训练。加强森林消防宣传工作,开展森林消防宣传58次,张贴宣传标语、分发宣传资料1万多份,确保了森林资源的安全,创下保护区连续30多年未发生森林火灾的记录。
(三)科研监测取得新的成果。加强科学研究,积极与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围绕乌岩岭的自然资源开展多项专题科研活动。一是建设“中国乌岩岭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这是我局主动与台湾东海大学、浙江大学、浙南-台湾生物与生态工程研究中心沟通协商,合作搭建的国际性的科研平台,经过历时一年的筹备和前期工作,基地于今年8月2日正式启动。目前已完成6公顷固定样地建设。二是开展黄腹角雉人工繁育工作。邀请北师大专家到乌岩岭做技术指导,并派技术人员到北师大专题学习。经过努力,终于成功掌握黄腹角雉人工授精繁育技术,并于今年春成功繁育5只,为下一步较大规模人工繁育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开展黄腹角雉等资源监测工作。拍摄到黄腹角雉蛋遭青鼬、蛇等天敌盗食等珍贵照片和视频,为该物种的生态适应机制及保护对策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并在资源监测中发现“金斑喙凤蝶”和“越南安息香”等我省珍稀新分布种。
(四)宣传教育迈上新的台阶。一是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生态教育基地”作用。成功举办“中国•乌岩岭”温州之巅山地竞速赛,来自全国的29支队伍参加比赛,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市政府等有关领导以及运动员等共500多人参加;组织参加和举办“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仪式、温州市摄影家创作基地授牌仪式及科普宣传周进社区等活动。二是加强与各级新闻媒体的合作,主动给他们提供新闻线索。全年在中央、省、市、县各级媒体播出刊发乌岩岭新闻100余篇,其中不少为大篇幅、整版的深度报道,今年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专题片《黄腹角雉救助记》在央视十频道《走近科学》栏目播出,与丽水电视台合作拍摄的《探寻黄腹角雉》获得省电视作品一等奖。另外,还加强保护区网站建设、编写《乌岩岭保护区志》、在泰顺新城命名“乌岩岭路”等,乌岩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得到提高。
(五)社区工作呈现新的亮点。争取市、县支持,启动实施保护区生态移民工作,结合农房集聚改造政策,将保护区纳入泰顺县无区域生态移民功能区范围,首期共安置保护区核心区及边缘2个村1300多人;逐步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区内集体林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对核缓区内的集体林实施国家租赁,对区内的人工针叶林进行阔叶化改造探索,以缓解资源保护和林农砍伐利用的矛盾;加强与社区乡镇、村庄的联系与沟通,开展结对帮扶等活动,帮助社区村庄解决建设和发展难题,全年共落实到社区村户资金10余万元;重视做好乌岩岭林场下岗职工工作,切实解决好他们的身份、社会保险、福利待遇等切身利益问题。
(六)机关建设展现新的面貌。全面理顺单位职能、内设机构和编制等问题,新“三定”方案获市编委批复和县政府印发,对乌岩岭管理局职能进行了调整完善,并将原三个股级内设机构和下属的科研所改设为办公室、保护处、科研宣教处和社区处等四个副科级内设处室,内设机构更加完善,职能定位更加符合管理需要。重视建章立制工作,修订完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森林防火值班制度》、《保护站工作职责》、《管护员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深入开展“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以及作风建设年、“转作风优环境”、“五型机关”创建和“互学互比”等活动;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行岗位目标工作责任制,通过抓学习、抓检查、促提高,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理论工作水平。同时,坚持“推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选派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或到相关大专院校接受培训,注重引进优秀人才,积极主动向县委推荐使用优秀干部,并对空缺岗位实行竞争上岗,先后有多位优秀干部被提拔任用,大大激发了干部队伍的活力,有作为才有地位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局面已经形成,干部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过去一年,保护区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的突破,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改善基础条件的任务艰巨。保护区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仍然落后,重点建设受到政策、资金等方面制约,项目推进的步伐不快。二是规范化管理的任务艰巨。现有的管理体制不顺,职能交叉,保护区无法对集体林进行统一管理。三是社区共管的任务艰巨。生态补偿不能满足实际需求,集体林管理难,而且生态移民未全面铺开,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仍然突出。
二、2012年工作计划
2012年是乌岩岭保护区“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之年。干好明年工作,意义重大。我局将按照省、市委的部署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争创“全省领先、全国一流”为目标,继续坚持“保护立区、科技强区、旅游兴区”的工作方针,围绕“严管护、强基础、谋发展、创示范”的总体工作要求,创先争优、比追赶超,努力把乌岩岭建设成为“优秀保护区、和谐保护区和生态旅游精品区”。
(一)以“十大项目”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保护区基础设施改善。深入实施“十大建设工程”,确保保护区基础设施二期建设工程大部分项目开工,并争取总体工程量过半。确保乌岩岭生态旅游工程加速推进,完成《乌岩岭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审批,完善森林游步道等景区设施,完成乌岩岭游人服务中心(接待中心)主体工程80%,完成生态停车场(边坡治理灾害点)土石方开挖;开工建设乌岩岭宣教中心(自然博物馆),建成黄腹角雉繁育中心,完成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猴园、百鸟园等)工程建设。确保52省道至乌岩岭通区公路改建工程完成40%的工程量,黄桥保护站至文成铜铃山公路基本建成,区内主要林区道路开工建设。确保乌岩岭林场职工住房危旧房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并完成主体工程量80%。
(二)以规范化建设为目标,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保护效果。完善保护站(点)管护网络建设,强化一线管护力量,健全管理制度;建设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以信息化手段提升资源管护水平;建立三维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为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提供信息服务和决策服务;建设巡护监控系统,配备PDA终端,建立巡护责任制和巡护报告制度,强化日常巡护工作;加强森林公安派出所规范化建设和岗位练兵,提高查案办案效率,遏制破坏保护区资源的各种违法行为,并积极开展野生动物救助,保护好野生生物。
高度重视森林消防工作,加强与社区的联系与协调,努力构建群防群治的保护区森林消防网络;加强对乌岩岭半专业森林消防队及社区义务应急森林消防队伍的管理与培训;广泛开展森林消防知识宣传;在人为活动频繁地区以及主要道路相交处、转向点设置界碑界桩,增设护林防火警示牌;对区内森林防火线进行全面维护,并建设生物防火林带;购置必要的森林消防装备,筑牢防火警戒线,确保保护成效。
(三)以基地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升科研宣教水平。以建设中国乌岩岭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为契机,加强与相关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搭建国际性的科研平台,积极开展保护区科学研究工作;建设好森林动态监测固定样地,配备相应的野外调查设备及动物监控设备,开展生物多样性、黄腹角雉及其栖息地的动态监测,进一步摸清区内的动植物资源及其分布,并建立资源档案;搞好黄腹角雉的人工饲养繁殖工作,逐步建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可健康维系的黄腹角雉人工种群;鼓励保护区人员“走出去”,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提高科研水平。
充分发挥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科普宣传周、森林体验游等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编制《乌岩岭保护区志》、科普宣传折页、宣传画册、乌岩岭宣传片等宣传资料,向人们介绍自然知识,介绍野生动植物种,介绍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展示生态建设成就;充分发挥保护区网站宣传窗口的作用,加强与中央、省、市媒体的协作,加强对外宣传,提高乌岩岭的曝光率。
(四)以和谐共建为基础,进一步改善社区关系。善处理好资源保护与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认真倾听并积极向上级党委、政府反映社区居民的诉求,想方设法维护好保护区集体林所有者和林场职工的权益,实施保护区生态移民、集体林租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人工针叶林阔叶化改造等工作,积极解决社区村庄因资源保护而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努力缓解日益尖锐的社区矛盾,实现社区关系的和谐。
(五)以“五型机关”创建为载体,进一步推进机关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五型机关”创建、“创先争优”、“互学互比”等活动,强化干部职工理论学习和教育培训,提升局机关的“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及干部职工的“学习力、创造力、执行力”;加强机关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严格实施上下班考勤制、因病因事请销假制、外出办事报告制等日常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防火值班、车辆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度,形成全面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实行即办制,深化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倡导形成“每日事每日毕”的理念和习惯;充分发挥各党支部、工青妇组织的作用,多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干部职工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