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3篇

时间:2023-04-05 20:45:06 来源:网友投稿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1  黄全愈是旅美教育学专家,1988年赴美留学,1993年获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管理学”哲学博士学位,现在迈阿密大学任教。他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比较研究,从2000年到2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3篇,供大家参考。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3篇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1

  黄全愈是旅美教育学专家,1988年赴美留学,1993年获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管理学”哲学博士学位,现在迈阿密大学任教。他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比较研究,从2000年到2004年,《素质教育在美国》、《玩的教育在美国》、《“高考”在美国》……一年一本力作问世,在我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反响,对国内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

  总的来说这一本书写得通俗易懂,就象是一个普通人一样让人觉得亲切,作者既是一个父亲又是一个教育家,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剖析了中美教育的差距。

  书中描述的是美国的教育情况,对照的是*的教育现状。,正是在比较中我们才能真正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异。作者自称这是一本小册子,并不是什么学术巨著。确实,全书说道理的地方也不多,例子倒是非常有趣。而这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实例却说明了一个个让人无法释怀的道理,使我们深受启迪。

  书中让我觉得感触最深的是黄全愈教师在对创造性能不能教这个问题的阐述。作者以儿子画画为例来阐述。作者把刚到美国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作者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

  

  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些重大的比赛中,*人总能克服重重困难取胜,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的科技总落后于其它国家的原因。让我们来看看美国的教育:美国的学校,固然不赞成向学生进行“知识填鸭”,但也不能简单地看成只重视向学生传授谋生求知的实用技能。而是尽可能地提供一个对所有人*等开放的、有利于学生锻炼能力、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自由、宽松、多元的环境。如果说*古人的见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美国的做法是“授人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教育者也手把手地示范传授怎么捕鱼,却更重视创造一个宽广辽阔、有风有浪的渔场,让被教育者自己从实践中学会怎么捕鱼。*的教育并不差,不足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跟不上教育改革的形势,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他们不厌其烦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生各种技能,晚上还要忙着给学生补习,批改作业。老师们太累的。我觉得这种作法,是自己绑住了自己的手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一个孩子在没有创造性的环境中学习,他又怎么能结出饱满丰硕的果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大力提倡“六大*”。即*孩子的双手、大脑、眼睛、嘴巴、时间、空间,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驰骋疆场的千里马,而不是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墨守成规的“小绵羊”。而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它就像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2

  基础教育是*人引以为豪的,但为什么*却没有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孩子从小开始就被教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孩子真的很苦,每天埋头于题海中,还要经受一次次考试评比的打击。

  素质教育提倡了很多年,但是改革发展却是举步维艰,毕竟几千年的科举制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推翻和改变的。于是很多人开始批判*的教育体制,而崇尚西方的教育。然事物总是有双方面,*有自己的国情,完全西化是不符合实际的,在《美式教育——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中,旅美教育学家黄全愈以自己孩子在中、美两国接受的不同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中美教育的差别,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一个参考和警醒。

  在整本书中,几个问题发人深省。

  一、创造性能不能教?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似乎就在慢慢磨灭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加注重模仿。他以自己孩子学画画为例:儿子在*学画画基本功学非常了得,可以说是画什么像什么,这一点使得他的父母非常自豪。可是到了美国,美国老师却不教怎么画,而是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自由构图,美国孩子的画也是不成比例、不讲布局、没有结构,甚至没有基本的笔法。这让儿子一下子无所适从。*孩子画画总是爱问“像不像”,而美国孩子喜欢问“好不好”。教育的差别可见一斑。

  技能可以教,但是创造性却无法传授,在长期的模仿中,孩子们逐渐没了个性。我们总说“熟能生巧”,孰不知“熟也能生笨”。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知识和技能可以传授,但教师绝不能仅仅扮演传统的“传到授业解惑”的角色,而更应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保持孩子们的童真和个性。

  二、能不能用左手写字?

  能不能用左手写字,是件很*常的小事,在*很多孩子刚学习用筷子,家长就强烈反对孩子使用左手。这体现了追求表面的整齐划一造成的个性压抑、抑制人格发展的问题。作者以自己儿子学数学为例:儿子在其他同学还在捏着手指头学10以内加减法时就一件会多位数乘除法,上课的时候他不是讲话就是捣乱,这让老师很头痛。于是老师就让他改作业,有时候荣誉性地送他去图书馆帮工。在*的课堂上行吗?我们规定孩子必须举手被请到才能回答问题,否则就是扰乱课堂秩序。然而在大班额的前提下又不得不压抑孩子的个性,要求整齐划一。

  其实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都不愿意看到孩子们的个性被压抑,限于现实种种,最后却不能不这么做。比如我们班有几个孩子非常有性格,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非常有灵性,但他们大多不受管教,这样就往往会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究竟该怎么教育是我目前比较头痛的事情,在此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能。

  三、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在美国的课堂上凡是属于见解类型的问题,老师是不能判定谁是谁非的,如果一定要表达观点,必须说明这仅仅是自己个人的见解。首先,绝对不允许老师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其次决不允许老师用自己的见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因为很多事情是不能以简单的“对” 或“错”“来回答的,很多时候对错也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很多是属于价值观、审美观层面上的问题也不能用“对”、“错”来回答。因此作者认为,教育的内容应该以“真、善、美”作为依据。“真”可以通过一定的"科学手段去证实,而“善和美”没有统一标准,才最能体现老师的水*。

  我想这也许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教育的本真。

  四、到大学阶段才做学问吗?

  我们一贯的观点就是: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教育做学问。但是*自古就有“伤仲永”这一故事警醒人们,神童并不代表长大能成才,高分低能的大有人在,很多孩子都是高智商、低情商。这当然源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重分数轻能力、重知识轻学问有关。*孩子学得多悟得少,而美国孩子学得少悟得多。

  在美国从小就鼓励孩子去独立研究和独立动手,小学阶段就开始写研究报告,为了完成一篇研究报告,孩子们要去查阅各种资料、向不同的人请教、反复做试验,而师长只是旁观者。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是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因此我们不妨多给孩子提供自主动手和实践的机会,家长和老师不要做太多干预,也不要把结果看得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在过程中的收获。

  在这本书中还探讨了很多尖锐的问题:要不要投自己一票?教育要不要*等?要不要惩罚孩子?作者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当然这也仅仅是作者个人观点,很多做法在*似乎是行不通的,我们要做的只是作一个参考和警醒。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坠落凡间的天使,只是经过多年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很多孩子原本充满灵性的目光开始变得呆滞,原本活泼的个性变得沉默寡言。作为家长和老师该怎样保护天使不再折翼?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3

  现在对于教育,人们常常提到的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到底是怎么样的,恐怕每一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但是重点都是一个,那就是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我们学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指引下,不断摸索着具有国际部特色的小班化素质教育!这个四月我们全体老师有幸共读了黄全愈博士所著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下面我将结合书中的一个案例,谈一谈老师的责任感

  每一个人都会有缺点,老师也会有他所不知道的知识,在我们*的教育环境中,似乎许多人都认为老师应该知道他所教学的专业的所有知识,似乎我们老师自己也认为自己在学生面前不能承认自己有不知道的地方,这本书的第45业就提到这样一个案例!作者的儿子和同学遇到了一个不敢于承认自己有知识盲点的自然科学老师,两个孩子为了证明这位老师不够有“料”,设计让老师露出了自己的缺陷。这个案例触到了我的心里,在一次科学课上,我带着三A班的学生去生物园观察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不同特点,首先大家观察地上的小草,生物园里有很多不知名的小草,一会儿有同学就问我不同野草的名字,由于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没有考虑到要去查查这些野草的名字,很多我都回答不上来,就直接告诉同学们:“老师也不知道!”面对我的不知道!孩子们有点失望,也无意说出了一句“原来老师有这么多不知道呀!”。学生无意的一句话,我却记在了心里,后悔自己没有准备好!

  无独有偶,接下来同学们来到了一棵开着火红火红花朵的大树前,同学们都认真观察树的各种结构,这个时候有学生对落在地上的花朵感兴趣了,我就顺便给同学们介绍了花朵的结构组成。每一位同学都听得非常认真,这让我很自豪!这个时候有同学问:“老师这叫什么花啊?”,这个时候我觉得空气凝住了,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而刚刚学生说的“老师也不知道啊!”回响在耳朵里,正当我犹豫着要不要说不知道时,梁永毅说这叫红樱花!我想都没想就直接附和他的答案!这件事让我一直都无法放下,一位老师最重要的是要严谨,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一定要是正确的,不能误导了学生!我想那天的课让我终身都不会忘记!

  看了这本书的案例,感受到面对自己的不足,最重要的不是遮蔽起来,是去解决!如果不敢于直接承认,我们可以巧妙的运用教育机智!比如我们开展生物角活动时,学生带来的植物有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就问我,我也会有不知道的。这个时候我会对学生说:“老师忘记了这种生物叫什么名字,我们一起查一查。”然后立刻带着孩子查资料,解决问题!当我们一起查资料找到答案时,我感受到孩子也很开心!然后对学生说:“以后大家也要学会面对问题时,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能什么都问老师,自学能力对你的一生是最重要的一种技能!”这不仅解决了问题,也没让学生对自己失望,还对学生开展了德育教育!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3篇扩展阅读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3篇(扩展1)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10篇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1

  黄全愈是旅美教育学专家,1988年赴美留学,1993年获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管理学”哲学博士学位,现在迈阿密大学任教。他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比较研究,从2000年到2004年,《素质教育在美国》、《玩的教育在美国》、《“高考”在美国》……一年一本力作问世,在我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反响,对国内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

  总的来说这一本书写得通俗易懂,就象是一个普通人一样让人觉得亲切,作者既是一个父亲又是一个教育家,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剖析了中美教育的差距。

  书中描述的是美国的教育情况,对照的是*的教育现状。正是在比较中我们才能真正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异。作者自称这是一本小册子,并不是什么学术巨著。确实,全书说道理的地方也不多,例子倒是非常有趣。而这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实例却说明了一个个让人无法释怀的道理,使我们深受启迪。

  书中让我觉得感触最深的是黄全愈教师在对创造性能不能教这个问题的阐述。作者以儿子画画为例来阐述。作者把刚到美国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作者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

  作者的美国教授常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美国孩子学绘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在现实生活到内心想像的过程中自由地“构图”。这是营造培养创造性的环境的体现,从中也看出美国老师是很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其本质就是把“教”混同于“训练”,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结果,教师或学校的无形外力就会延伸到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我们从来就没有想到过孩子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在哪里?更没有想到过什么是教,什么是训练,更不要说去关注它们之间的区别。难怪我们的教育会变成填鸭式的训练!如果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象驯马一样给孩子套上缰绳,钉上铁蹄,最后当然能驯出一批批温良恭顺的良马,但马的自由与灵性已荡然无存。正象布封在谈役马时所说的“马的教育从丧失自由开始,以接受束缚结束。”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正是从丧失自由开始的吗?我们习惯于把孩子束缚在安静的教室里,束缚在老师的威严中,束缚在教科书的标准答案里。我们不仅把知识当作技能一样让学生死记硬背,还心安理得地教学生“沉湎”于题海中,名曰“熟能生巧”,实则只是机械般的训练而已。学生成了知识的接受器,而不是知识的主人。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甚至最基本的质疑能力都被无情地抹杀掉了。而我们还在一味地强调标准化的答案、标准化的行为、标准化的考核。当我们把学生一个个修剪得标准之后,学生所回报的却是厌倦和逃避。

  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些重大的比赛中,*人总能克服重重困难取胜,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的科技总落后于其它国家的原因。让我们来看看美国的教育:美国的学校,固然不赞成向学生进行“知识填鸭”,但也不能简单地看成只重视向学生传授谋生求知的实用技能。而是尽可能地提供一个对所有人*等开放的、有利于学生锻炼能力、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自由、宽松、多元的环境。如果说*古人的见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美国的做法是“授人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教育者也手把手地示范传授怎么捕鱼,却更重视创造一个宽广辽阔、有风有浪的渔场,让被教育者自己从实践中学会怎么捕鱼。*的教育并不差,不足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跟不上教育改革的形势,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他们不厌其烦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生各种技能,晚上还要忙着给学生补习,批改作业。老师们太累的。我觉得这种作法,是自己绑住了自己的手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一个孩子在没有创造性的环境中学习,他又怎么能结出饱满丰硕的果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大力提倡“六大*”。即*孩子的双手、大脑、眼睛、嘴巴、时间、空间,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驰骋疆场的千里马,而不是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墨守成规的“小绵羊”。而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它就像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2

  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是老师规定的必读书目。五年过去了,再翻阅有一种久违的感觉。作者在*的大学读过书,教过书;也在美国的高校读过书,教过书。他以一名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为副题,从他年幼的儿子矿矿在美国所受的教育与在国内的教育相比,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本书将他直观的所见、所闻、所思给记载了下来,在一种质朴的文风当中向读者贡献出充实的内容,无论对于教育工作者,还是关心孩子的家长这部书都值得一读。

  一、创造性能不能教?

  作者从儿子矿矿的经历开始说起,儿子三岁时,作者出国读博士。也是在那个时候学国画,后来收到了妻子寄来的一副画,画的是竹子。作者的同事和老师不敢相信是他画的。后来孩子也跟着去美国了,学校让孩子亲历市场经济,矿矿和同学成立了绘画公司,最后赚了50美元。矿矿五岁的时候,把他送到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班。谁料,去了五次就不想去了。原因:“老师根本不教绘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都不管。这点道出了美国老师的教育理念,再说说孩子,美国孩子在画完画后,是从来不问“像不像的,只问“好不好?”也只有在他们认为好的时候,才问“好不好?”如果他们自己认为不好的,一扔了之。

  问“像不像”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都会习惯性地以“像不像”来要求自己,生活中也时时以“像不像”来评判做过的事。而美国老师只出了一个主题,让孩子们自由发挥,五花八门的“一塌糊涂”的画,评判的标准是“好”与“不好”。我们的教学主要以“定向思维”为主,从黑板——学生眼睛——复制,而美国主要是形象思维,用心去学。所以从绘画方面来讲,眼睛里的画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画才是自己的画,才是有创造的画。绘画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可以被创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种扼杀创造,重复他人的一种技能。关键是采用何种方式。而且创造性不能教。创造性只能培养。创造性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她需要环境。所以,对于我们老师而言,应该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二、到大学阶段才做学问吗?

  在*,通常的认识是,研究是属于高级科研人员的事。研究能力也不是人人都有的,独立研究,应有丰富的基础知识之后,并在研究能力逐步完善后才能进行。因此,大学四年本科毕业后,如果考上了研究生,那才开始研究。而在美国。美国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要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因为许多美国教育工作者相信“做研究”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知识。

  作者的儿子矿矿从二年级就开始进行研究。他的老师要求:“研究论文至少要有三个问题,要写满两页纸。”经过去公用图书馆借阅材料,他完成了他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蓝鲸”。他的论文含有四个标题:

  1、介绍。

  2、蓝鲸吃什么?

  3、蓝鲸怎么吃东西。

  4、蓝鲸的非凡之处。

  在五年级的时候,写了一片研究卡通画和漫画的文章。二年级的论文主要是侧重整理资料,但是,孩子从决定题目,到从十几本中发现对研究有用的资料,再着手写文章,这个独立思考的过程更有价值。

  五年级时候,矿矿的研究就从简单的材料整理进入到问题研究了。他根据自己兴趣点漫画和卡通画,提出了卡通画和漫画未来发展的见解。尽管他的老爸评价说研究散乱,不够严谨,缺乏科学性,但是创新意识和独立意识,是显而易见的。

  七年级,矿矿独立完成了“百分之百“的科学研究。研究什么?左思右想后,课题很异想天开。测试小老鼠的决策能力?这个课题太离奇,太出格。关键是怎么研究?他选择用食物引诱老鼠钻洞。设计了几种方法:第一阶段训练小老鼠钻洞,第二阶段,让老鼠知道左边的洞不通,右边的洞可以吃到食物。最后提供结论的阶段。他的结论很精彩。他没有支持老鼠没有决策能力,也没有支持老鼠有决策能力。他最后的结论是:“老鼠没有作出复杂决策的能力,但它们简单记忆和本能会影响它们作出的决策。”他最后十页正文附加三页分析表格。从头到尾的叙述,分析有条有理。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3

  先前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不太喜欢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

  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因而,孩子们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也能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残酷。

  而我们*的孩子受几千年的陈旧思想观念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护下把社会想象的过于美好,长大后社会竞争力低下。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美国在教育真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他们把人看成教育的主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现在我国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我们正在进行课改,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例如我们现在开设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体验的职位,学会承担、学会接受。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素质教育还仅仅只限于各个学校,学校不可能包容整个社会,它不可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而社会又没有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建设相应的设施,开展各种相应的活动,所以,我国的素质教育只浮于表面,还没有深入。

  素质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开放的视野,有创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创我者生”,陶行知先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创造是教育的核心、灵魂,愿*教育创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开得更美更艳!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4

  现在对于教育,人们常常提到的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到底是怎么样的,恐怕每一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但是重点都是一个,那就是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我们学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指引下,不断摸索着具有国际部特色的小班化素质教育!这个四月我们全体老师有幸共读了黄全愈博士所著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下面我将结合书中的一个案例,谈一谈老师的责任感。

  每一个人都会有缺点,老师也会有他所不知道的知识,在我们*的教育环境中,似乎许多人都认为老师应该知道他所教学的专业的所有知识,似乎我们老师自己也认为自己在学生面前不能承认自己有不知道的地方,这本书的第45业就提到这样一个案例!作者的儿子和同学遇到了一个不敢于承认自己有知识盲点的自然科学老师,两个孩子为了证明这位老师不够有“料”,设计让老师露出了自己的缺陷。这个案例触到了我的心里,在一次科学课上,我带着三A班的学生去生物园观察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不同特点,首先大家观察地上的小草,生物园里有很多不知名的小草,一会儿有同学就问我不同野草的名字,由于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没有考虑到要去查查这些野草的名字,很多我都回答不上来,就直接告诉同学们:“老师也不知道!”面对我的不知道!孩子们有点失望,也无意说出了一句“原来老师有这么多不知道呀!”。学生无意的一句话,我却记在了心里,后悔自己没有准备好!

  无独有偶,接下来同学们来到了一棵开着火红火红花朵的大树前,同学们都认真观察树的各种结构,这个时候有学生对落在地上的花朵感兴趣了,我就顺便给同学们介绍了花朵的结构组成。每一位同学都听得非常认真,这让我很自豪!这个时候有同学问:“老师这叫什么花啊?”,这个时候我觉得空气凝住了,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而刚刚学生说的“老师也不知道啊!”回响在耳朵里,正当我犹豫着要不要说不知道时,梁永毅说这叫红樱花!我想都没想就直接附和他的答案!这件事让我一直都无法放下,一位老师最重要的是要严谨,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一定要是正确的,不能误导了学生!我想那天的课让我终身都不会忘记!

  看了这本书的案例,感受到面对自己的不足,最重要的不是遮蔽起来,是去解决!如果不敢于直接承认,我们可以巧妙的运用教育机智!比如我们开展生物角活动时,学生带来的植物有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就问我,我也会有不知道的。这个时候我会对学生说:“老师忘记了这种生物叫什么名字,我们一起查一查。”然后立刻带着孩子查资料,解决问题!当我们一起查资料找到答案时,我感受到孩子也很开心!然后对学生说:“以后大家也要学会面对问题时,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能什么都问老师,自学能力对你的一生是最重要的一种技能!”这不仅解决了问题,也没让学生对自己失望,还对学生开展了德育教育!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5

  现在对于教育,人们常常提到的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到底是怎么样的,恐怕每一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但是重点都是一个,那就是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我们学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指引下,不断摸索着具有国际部特色的小班化素质教育!这个四月我们全体老师有幸共读了黄全愈博士所著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下面我将结合书中的一个案例,谈一谈老师的责任感

  每一个人都会有缺点,老师也会有他所不知道的知识,在我们*的教育环境中,似乎许多人都认为老师应该知道他所教学的专业的所有知识,似乎我们老师自己也认为自己在学生面前不能承认自己有不知道的地方,这本书的第45页就提到这样一个案例!作者的儿子和同学遇到了一个不敢于承认自己有知识盲点的自然科学老师,两个孩子为了证明这位老师不够有“料”,设计让老师露出了自己的缺陷。这个案例触到了我的心里,在一次科学课上,我带着三A班的学生去生物园观察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不同特点,首先大家观察地上的小草,生物园里有很多不知名的小草,一会儿有同学就问我不同野草的名字,由于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没有考虑到要去查查这些野草的名字,很多我都回答不上来,就直接告诉同学们:“老师也不知道!”面对我的不知道!孩子们有点失望,也无意说出了一句“原来老师有这么多不知道呀!”。学生无意的一句话,我却记在了心里,后悔自己没有准备好!

  无独有偶,接下来同学们来到了一棵开着火红火红花朵的大树前,同学们都认真观察树的各种结构,这个时候有学生对落在地上的花朵感兴趣了,我就顺便给同学们介绍了花朵的结构组成。每一位同学都听得非常认真,这让我很自豪!这个时候有同学问:“老师这叫什么花啊?”,这个时候我觉得空气凝住了,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而刚刚学生说的“老师也不知道啊!”回响在耳朵里,正当我犹豫着要不要说不知道时,梁永毅说这叫红樱花!我想都没想就直接附和他的答案!这件事让我一直都无法放下,一位老师最重要的是要严谨,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一定要是正确的,不能误导了学生!我想那天的课让我终身都不会忘记!

  看了这本书的案例,感受到面对自己的不足,最重要的不是遮蔽起来,是去解决!如果不敢于直接承认,我们可以巧妙的运用教育机智!比如我们开展生物角活动时,学生带来的植物有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就问我,我也会有不知道的。这个时候我会对学生说:“老师忘记了这种生物叫什么名字,我们一起查一查。”然后立刻带着孩子查资料,解决问题!当我们一起查资料找到答案时,我感受到孩子也很开心!然后对学生说:“以后大家也要学会面对问题时,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能什么都问老师,自学能力对你的一生是最重要的一种技能!”这不仅解决了问题,也没让学生对自己失望,还对学生开展了德育教育!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6

  现在对于教育,人们常常提到的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到底是怎么样的,恐怕每一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但是重点都是一个,那就是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我们学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指引下,不断摸索着具有国际部特色的小班化素质教育!这个四月我们全体老师有幸共读了黄全愈博士所著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下面我将结合书中的一个案例,谈一谈老师的责任感

  每一个人都会有缺点,老师也会有他所不知道的知识,在我们*的教育环境中,似乎许多人都认为老师应该知道他所教学的专业的所有知识,似乎我们老师自己也认为自己在学生面前不能承认自己有不知道的地方,这本书的第45业就提到这样一个案例!作者的儿子和同学遇到了一个不敢于承认自己有知识盲点的自然科学老师,两个孩子为了证明这位老师不够有“料”,设计让老师露出了自己的缺陷。这个案例触到了我的心里,在一次科学课上,我带着三A班的学生去生物园观察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不同特点,首先大家观察地上的小草,生物园里有很多不知名的小草,一会儿有同学就问我不同野草的名字,由于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没有考虑到要去查查这些野草的名字,很多我都回答不上来,就直接告诉同学们:“老师也不知道!”面对我的不知道!孩子们有点失望,也无意说出了一句“原来老师有这么多不知道呀!”。学生无意的一句话,我却记在了心里,后悔自己没有准备好!

  无独有偶,接下来同学们来到了一棵开着火红火红花朵的大树前,同学们都认真观察树的各种结构,这个时候有学生对落在地上的花朵感兴趣了,我就顺便给同学们介绍了花朵的结构组成。每一位同学都听得非常认真,这让我很自豪!这个时候有同学问:“老师这叫什么花啊?”,这个时候我觉得空气凝住了,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而刚刚学生说的“老师也不知道啊!”回响在耳朵里,正当我犹豫着要不要说不知道时,梁永毅说这叫红樱花!我想都没想就直接附和他的答案!这件事让我一直都无法放下,一位老师最重要的是要严谨,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一定要是正确的,不能误导了学生!我想那天的课让我终身都不会忘记!

  看了这本书的案例,感受到面对自己的不足,最重要的不是遮蔽起来,是去解决!如果不敢于直接承认,我们可以巧妙的运用教育机智!比如我们开展生物角活动时,学生带来的.植物有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就问我,我也会有不知道的。这个时候我会对学生说:“老师忘记了这种生物叫什么名字,我们一起查一查。”然后立刻带着孩子查资料,解决问题!当我们一起查资料找到答案时,我感受到孩子也很开心!然后对学生说:“以后大家也要学会面对问题时,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能什么都问老师,自学能力对你的一生是最重要的一种技能!”这不仅解决了问题,也没让学生对自己失望,还对学生开展了德育教育!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7

  在快乐的新年里读了一本书,《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里有几句话让我觉得有莫大的触动,*的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中华民族、发人深省的一大困惑?作者是一个成长在*教育制度下的人,但是是在美国教育中取得成功的留学美国的博士。他对与美国与*的教育都有着很深的思考与体会。我自己是一位美术新教师,有的时候作为艺术出身的我,崇尚的确实是美国教育制度的开放与和谐,自然先进。但是有的时候再看看*,确实是庞然大国,不但是国情的不符合,而且人情更是有一大段时代差距与素质距离。所以美国的教育完全套用的话也不适合*的。但不是完全不能借鉴,我们因该把他们好的地方运用,还需要带有自己的想法。一位的借鉴哪就是失败。国人啊国人。差距啊差距。

  作为美术老师,我更需要的是给学生营造一种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本书作者说到:把“教”混同于“训练”,就会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实际上“教”是一个指导和引导的过程,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自由。

  有个小故事中说作者受*画启蒙教育的儿子三岁就能画出像模像样的国画。到了美国之后,作者把富有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作者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这一句好不好让我感受到了差距。一种新的模式不知道我能否运用。*教育能否接受。

  他的好不好就是在说画得独特不独特。而*打多数的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我们姑且不去评价老师什么都不教对不对,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的确存在误区,即把技能和创造分隔开,把教和训练混为一谈,结果是“许多*的孩子具有的是相当好的绘画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拷贝能力,但欠缺基本的创造力。

  对与创造性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新教育者,不能厄杀学生的创造性,也不分好坏的“爱”,应该加强适当的引导,这就取决于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专业修养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素质。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8

  这两天大致浏览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作者黄全愈是一位在*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作者对*和美国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当他的儿子矿矿亲身经历了美国的教育之后,作者对中美教育的体会和思考更加具体,更加全面。因为还没看完,给我影响最深的是这样两点:

  一、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

  作者通过一件发生在他儿子身上的趣事。也就是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矿矿却无法落笔画画,并且不愿上学,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自己涂鸦。作者了解情况后,甚为不满,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过后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有没有独特之处。而*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没有一些自己创新的成分,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可见,*的教育注重技能的传授,学生依照老师的教学,能够有很强的副职能力,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而美国教育,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注重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育注重“教”与“训练”的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技能,而美国教育注重学生自身实践的过程,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二、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一直以来,认为美国教育崇尚自由、个性发展,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我读了这本书,我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黄全愈在书中写到:在美国学校里,学生一进校门,人手一册校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条条都纪录得非常详细,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天条”。学生违反了哪一条,就一定会受到处罚,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学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因为惧怕而遵守这个规则。例如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守纪律,第一次,教师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钟;第三次,教师打电话通知家长,放学半小时才允许回家。这就意味着将乘不到校车,必须由家长来接。美国由此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打电话。最重要一点是美国家长对学校的惩罚措施也十分理解与支持。

  相反,我们的教育在管理学生上有很多的随意性。虽然学校也有校规,班规,但形同虚设。而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所做所为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学校和老师也是临时决定怎么处理。而且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做法,就是把什么处罚都与体罚、变相体罚联系起来,与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联系起来,这样使学校的规范教育大打折扣。老师不再敢管,学校只怕出事,家长动不动就把学校告到有关部门或者新闻媒体,无奈之下,只能由着他们。

  其实“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惩罚的因素。而面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受惩罚也是成长经历中不可缺少的。如果学生犯了错误、违反了纪律,只靠讲道理、用行动就能感化孩子那就太好了,问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吃这一套,那我们就对他们无能为力,只能听之任之,试想这些学生将来会走向何方,会有谁来管教;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那么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当然孩子的父母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们也应当担起一定的责任,假如我们的教育能够给它一定的处罚,也许可以挽救一部分学生,为社会减轻一定的负担。因此,科学有效的惩戒应当被看作是一种真正为学生负责,全面体现学校育人功能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两点就是我阅读后最深的体会,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源于中美两国的国情、文化传统与教育观念的不同,*有*的国情,美国的素质教育并不见得在*行得通,所以我们也没必要照搬美国模式,我们要做的只能依照*国情,借鉴外国模式,寻找一套适合我们自己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9

  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是老师规定的必读书目。五年过去了,再翻阅有一种久违的感觉。作者在*的大学读过书,教过书;也在美国的高校读过书,教过书。他以一名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为副题,从他年幼的儿子矿矿在美国所受的教育与在国内的教育相比,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本书将他直观的所见、所闻、所思给记载了下来,在一种质朴的文风当中向读者贡献出充实的内容,无论对于教育工作者,还是关心孩子的家长这部书都值得一读。

  一、创造性能不能教?

  作者从儿子矿矿的经历开始说起,儿子三岁时,作者出国读博士。也是在那个时候学国画,后来收到了妻子寄来的一副画,画的是竹子。作者的同事和老师不敢相信是他画的。后来孩子也跟着去美国了,学校让孩子亲历市场经济,矿矿和同学成立了绘画公司,最后赚了50美元。矿矿五岁的时候,把他送到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班。谁料,去了五次就不想去了。原因:“老师根本不教绘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都不管。这点道出了美国老师的教育理念,再说说孩子,美国孩子在画完画后,是从来不问“像不像的,只问“好不好?”也只有在他们认为好的时候,才问“好不好?”如果他们自己认为不好的,一扔了之。

  问“像不像”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都会习惯性地以“像不像”来要求自己,生活中也时时以“像不像”来评判做过的事。而美国老师只出了一个主题,让孩子们自由发挥,五花八门的“一塌糊涂”的画,评判的标准是“好”与“不好”。我们的教学主要以“定向思维”为主,从黑板——学生眼睛——复制,而美国主要是形象思维,用心去学。所以从绘画方面来讲,眼睛里的画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画才是自己的画,才是有创造的画。绘画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可以被创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种扼杀创造,重复他人的一种技能。关键是采用何种方式。而且创造性不能教。创造性只能培养。创造性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她需要环境。所以,对于我们老师而言,应该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二、到大学阶段才做学问吗?

  在*,通常的认识是,研究是属于高级科研人员的事。研究能力也不是人人都有的,独立研究,应有丰富的基础知识之后,并在研究能力逐步完善后才能进行。因此,大学四年本科毕业后,如果考上了研究生,那才开始研究。而在美国。美国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要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因为许多美国教育工作者相信“做研究”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知识。

  作者的儿子矿矿从二年级就开始进行研究。他的老师要求:“研究论文至少要有三个问题,要写满两页纸。”经过去公用图书馆借阅材料,他完成了他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蓝鲸”。他的论文含有四个标题:

  1.介绍

  2.蓝鲸吃什么?

  3.蓝鲸怎么吃东西。

  4.蓝鲸的非凡之处。在五年级的时候,写了一片研究卡通画和漫画的文章。二年级的论文主要是侧重整理资料,但是,孩子从决定题目,到从十几本中发现对研究有用的资料,再着手写文章,这个独立思考的过程更有价值。

  五年级时候,矿矿的研究就从简单的材料整理进入到问题研究了。他根据自己兴趣点漫画和卡通画,提出了卡通画和漫画未来发展的见解。尽管他的老爸评价说研究散乱,不够严谨,缺乏科学性,但是创新意识和独立意识,是显而易见的。

  七年级,矿矿独立完成了“百分之百“的科学研究。研究什么?左思右想后,课题很异想天开。测试小老鼠的决策能力?这个课题太离奇,太出格。关键是怎么研究?他选择用食物引诱老鼠钻洞。设计了几种方法:第一阶段训练小老鼠钻洞,第二阶段,让老鼠知道左边的洞不通,右边的洞可以吃到食物。最后提供结论的阶段。他的结论很精彩。他没有支持老鼠没有决策能力,也没有支持老鼠有决策能力。他最后的结论是:“老鼠没有作出复杂决策的能力,但它们简单记忆和本能会影响它们作出的决策。”他最后十页正文附加三页分析表格。从头到尾的叙述,分析有条有理。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10

  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是老师规定的必读书目。五年过去了,再翻阅有一种久违的感觉。作者在*的大学读过书,教过书;也在美国的高校读过书,教过书。他以一名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为副题,从他年幼的儿子矿矿在美国所受的教育与在国内的教育相比,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本书将他直观的所见、所闻、所思给记载了下来,在一种质朴的文风当中向读者贡献出充实的内容,无论对于教育工作者,还是关心孩子的家长这部书都值得一读。

  一、创造性能不能教?

  作者从儿子矿矿的经历开始说起,儿子三岁时,作者出国读博士。也是在那个时候学国画,后来收到了妻子寄来的一副画,画的是竹子。作者的同事和老师不敢相信是他画的。后来孩子也跟着去美国了,学校让孩子亲历市场经济,矿矿和同学成立了绘画公司,最后赚了50美元。矿矿五岁的时候,把他送到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班。谁料,去了五次就不想去了。原因:“老师根本不教绘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都不管。这点道出了美国老师的教育理念,再说说孩子,美国孩子在画完画后,是从来不问“像不像的,只问“好不好?”也只有在他们认为好的时候,才问“好不好?”如果他们自己认为不好的,一扔了之。

  问“像不像”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都会习惯性地以“像不像”来要求自己,生活中也时时以“像不像”来评判做过的事。而美国老师只出了一个主题,让孩子们自由发挥,五花八门的“一塌糊涂”的画,评判的标准是“好”与“不好”。我们的教学主要以“定向思维”为主,从黑板——学生眼睛——复制,而美国主要是形象思维,用心去学。所以从绘画方面来讲,眼睛里的画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画才是自己的画,才是有创造的画。绘画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可以被创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种扼杀创造,重复他人的一种技能。关键是采用何种方式。而且创造性不能教。创造性只能培养。创造性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她需要环境。所以,对于我们老师而言,应该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二、到大学阶段才做学问吗?

  在*,通常的认识是,研究是属于高级科研人员的事。研究能力也不是人人都有的,独立研究,应有丰富的基础知识之后,并在研究能力逐步完善后才能进行。因此,大学四年本科毕业后,如果考上了研究生,那才开始研究。而在美国。美国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要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因为许多美国教育工作者相信“做研究”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知识。

  作者的儿子矿矿从二年级就开始进行研究。他的老师要求:“研究论文至少要有三个问题,要写满两页纸。”经过去公用图书馆借阅材料,他完成了他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蓝鲸”。他的论文含有四个标题:1.介绍2.蓝鲸吃什么?3.蓝鲸怎么吃东西。4.蓝鲸的非凡之处。在五年级的时候,写了一片研究卡通画和漫画的文章。二年级的论文主要是侧重整理资料,但是,孩子从决定题目,到从十几本中发现对研究有用的资料,再着手写文章,这个独立思考的过程更有价值。

  五年级时候,矿矿的研究就从简单的材料整理进入到问题研究了。他根据自己兴趣点漫画和卡通画,提出了卡通画和漫画未来发展的见解。尽管他的老爸评价说研究散乱,不够严谨,缺乏科学性,但是创新意识和独立意识,是显而易见的。

  七年级,矿矿独立完成了“百分之百“的科学研究。研究什么?左思右想后,课题很异想天开。测试小老鼠的决策能力?这个课题太离奇,太出格。关键是怎么研究?他选择用食物引诱老鼠钻洞。设计了几种方法:第一阶段训练小老鼠钻洞,第二阶段,让老鼠知道左边的洞不通,右边的洞可以吃到食物。最后提供结论的阶段。他的结论很精彩。他没有支持老鼠没有决策能力,也没有支持老鼠有决策能力。他最后的结论是:“老鼠没有作出复杂决策的能力,但它们简单记忆和本能会影响它们作出的决策。”他最后十页正文附加三页分析表格。从头到尾的叙述,分析有条有理。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3篇(扩展2)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10篇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1

  黄全愈是旅美教育学专家,1988年赴美留学,1993年获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管理学”哲学博士学位,现在迈阿密大学任教。他长期致力于中美教育比较研究,从2000年到2004年,《素质教育在美国》、《玩的教育在美国》、《“高考”在美国》……一年一本力作问世,在我国教育界不断引起反响,对国内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

  总的来说这一本书写得通俗易懂,就象是一个普通人一样让人觉得亲切,作者既是一个父亲又是一个教育家,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剖析了中美教育的差距。

  书中描述的是美国的教育情况,对照的是*的教育现状。正是在比较中我们才能真正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异。作者自称这是一本小册子,并不是什么学术巨著。确实,全书说道理的地方也不多,例子倒是非常有趣。而这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实例却说明了一个个让人无法释怀的道理,使我们深受启迪。

  书中让我觉得感触最深的是黄全愈教师在对创造性能不能教这个问题的阐述。作者以儿子画画为例来阐述。作者把刚到美国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作者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

  作者的美国教授常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美国孩子学绘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在现实生活到内心想像的过程中自由地“构图”。这是营造培养创造性的环境的体现,从中也看出美国老师是很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其本质就是把“教”混同于“训练”,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结果,教师或学校的无形外力就会延伸到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我们从来就没有想到过孩子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在哪里?更没有想到过什么是教,什么是训练,更不要说去关注它们之间的区别。难怪我们的教育会变成填鸭式的训练!如果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象驯马一样给孩子套上缰绳,钉上铁蹄,最后当然能驯出一批批温良恭顺的良马,但马的自由与灵性已荡然无存。正象布封在谈役马时所说的“马的教育从丧失自由开始,以接受束缚结束。”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正是从丧失自由开始的吗?我们习惯于把孩子束缚在安静的教室里,束缚在老师的威严中,束缚在教科书的标准答案里。我们不仅把知识当作技能一样让学生死记硬背,还心安理得地教学生“沉湎”于题海中,名曰“熟能生巧”,实则只是机械般的训练而已。学生成了知识的接受器,而不是知识的主人。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甚至最基本的质疑能力都被无情地抹杀掉了。而我们还在一味地强调标准化的答案、标准化的行为、标准化的考核。当我们把学生一个个修剪得标准之后,学生所回报的却是厌倦和逃避。

  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些重大的比赛中,*人总能克服重重困难取胜,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的科技总落后于其它国家的原因。让我们来看看美国的教育:美国的学校,固然不赞成向学生进行“知识填鸭”,但也不能简单地看成只重视向学生传授谋生求知的实用技能。而是尽可能地提供一个对所有人*等开放的、有利于学生锻炼能力、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自由、宽松、多元的环境。如果说*古人的见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美国的做法是“授人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教育者也手把手地示范传授怎么捕鱼,却更重视创造一个宽广辽阔、有风有浪的渔场,让被教育者自己从实践中学会怎么捕鱼。*的教育并不差,不足的是教师的教育观念跟不上教育改革的形势,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他们不厌其烦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生各种技能,晚上还要忙着给学生补习,批改作业。老师们太累的。我觉得这种作法,是自己绑住了自己的手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一个孩子在没有创造性的环境中学习,他又怎么能结出饱满丰硕的果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大力提倡“六大*”。即*孩子的双手、大脑、眼睛、嘴巴、时间、空间,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驰骋疆场的千里马,而不是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墨守成规的“小绵羊”。而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它就像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2

  现在对于教育,人们常常提到的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到底是怎么样的,恐怕每一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但是重点都是一个,那就是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我们学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指引下,不断摸索着具有国际部特色的小班化素质教育!这个四月我们全体老师有幸共读了黄全愈博士所著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下面我将结合书中的一个案例,谈一谈老师的责任感

  每一个人都会有缺点,老师也会有他所不知道的知识,在我们*的教育环境中,似乎许多人都认为老师应该知道他所教学的专业的所有知识,似乎我们老师自己也认为自己在学生面前不能承认自己有不知道的地方,这本书的第45业就提到这样一个案例!作者的儿子和同学遇到了一个不敢于承认自己有知识盲点的自然科学老师,两个孩子为了证明这位老师不够有“料”,设计让老师露出了自己的缺陷。这个案例触到了我的心里,在一次科学课上,我带着三A班的学生去生物园观察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不同特点,首先大家观察地上的小草,生物园里有很多不知名的小草,一会儿有同学就问我不同野草的名字,由于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没有考虑到要去查查这些野草的名字,很多我都回答不上来,就直接告诉同学们:“老师也不知道!”面对我的不知道!孩子们有点失望,也无意说出了一句“原来老师有这么多不知道呀!”学生无意的一句话,我却记在了心里,后悔自己没有准备好!

  无独有偶,接下来同学们来到了一棵开着火红火红花朵的大树前,同学们都认真观察树的各种结构,这个时候有学生对落在地上的花朵感兴趣了,我就顺便给同学们介绍了花朵的结构组成。每一位同学都听得非常认真,这让我很自豪!这个时候有同学问:“老师这叫什么花啊?”这个时候我觉得空气凝住了,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而刚刚学生说的“老师也不知道啊!”回响在耳朵里,正当我犹豫着要不要说不知道时,梁永毅说这叫红樱花!我想都没想就直接附和他的答案!这件事让我一直都无法放下,一位老师最重要的是要严谨,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一定要是正确的,不能误导了学生!我想那天的课让我终身都不会忘记!

  看了这本书的案例,感受到面对自己的不足,最重要的不是遮蔽起来,是去解决!如果不敢于直接承认,我们可以巧妙的运用教育机智!比如我们开展生物角活动时,学生带来的植物有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就问我,我也会有不知道的。这个时候我会对学生说:“老师忘记了这种生物叫什么名字,我们一起查一查。”然后立刻带着孩子查资料,解决问题!当我们一起查资料找到答案时,我感受到孩子也很开心!然后对学生说:“以后大家也要学会面对问题时,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能什么都问老师,自学能力对你的一生是最重要的一种技能!”这不仅解决了问题,也没让学生对自己失望,还对学生开展了德育教育!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3

  基础教育是*人引以为豪的,但为什么*却没有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孩子从小开始就被教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孩子真的很苦,每天埋头于题海中,还要经受一次次考试评比的打击。

  素质教育提倡了很多年,但是改革发展却是举步维艰,毕竟几千年的科举制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推翻和改变的。于是很多人开始批判*的教育体制,而崇尚西方的教育。然事物总是有双方面,*有自己的国情,完全西化是不符合实际的,在《美式教育——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中,旅美教育学家黄全愈以自己孩子在中、美两国接受的不同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中美教育的差别,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一个参考和警醒。

  在整本书中,几个问题发人深省。

  一、创造性能不能教?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似乎就在慢慢磨灭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加注重模仿。他以自己孩子学画画为例:儿子在*学画画基本功学非常了得,可以说是画什么像什么,这一点使得他的父母非常自豪。可是到了美国,美国老师却不教怎么画,而是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自由构图,美国孩子的画也是不成比例、不讲布局、没有结构,甚至没有基本的笔法。这让儿子一下子无所适从。*孩子画画总是爱问“像不像”,而美国孩子喜欢问“好不好”。教育的差别可见一斑。

  技能可以教,但是创造性却无法传授,在长期的模仿中,孩子们逐渐没了个性。我们总说“熟能生巧”,孰不知“熟也能生笨”。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知识和技能可以传授,但教师绝不能仅仅扮演传统的“传到授业解惑”的角色,而更应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保持孩子们的童真和个性。

  二、能不能用左手写字?

  能不能用左手写字,是件很*常的小事,在*很多孩子刚学习用筷子,家长就强烈反对孩子使用左手。这体现了追求表面的整齐划一造成的个性压抑、抑制人格发展的问题。作者以自己儿子学数学为例:儿子在其他同学还在捏着手指头学10以内加减法时就一件会多位数乘除法,上课的时候他不是讲话就是捣乱,这让老师很头痛。于是老师就让他改作业,有时候荣誉性地送他去图书馆帮工。在*的课堂上行吗?我们规定孩子必须举手被请到才能回答问题,否则就是扰乱课堂秩序。然而在大班额的前提下又不得不压抑孩子的个性,要求整齐划一。

  其实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都不愿意看到孩子们的个性被压抑,限于现实种种,最后却不能不这么做。比如我们班有几个孩子非常有性格,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非常有灵性,但他们大多不受管教,这样就往往会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究竟该怎么教育是我目前比较头痛的事情,在此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能。

  三、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在美国的课堂上凡是属于见解类型的问题,老师是不能判定谁是谁非的,如果一定要表达观点,必须说明这仅仅是自己个人的见解。首先,绝对不允许老师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其次决不允许老师用自己的见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因为很多事情是不能以简单的“对”或“错”“来回答的,很多时候对错也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很多是属于价值观、审美观层面上的问题也不能用“对”、“错”来回答。因此作者认为,教育的内容应该以“真、善、美”作为依据。“真”可以通过一定的科学手段去证实,而“善和美”没有统一标准,才最能体现老师的水*。

  我想这也许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教育的本真。

  四、到大学阶段才做学问吗?

  我们一贯的观点就是: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教育做学问。但是*自古就有“伤仲永”这一故事警醒人们,神童并不代表长大能成才,高分低能的大有人在,很多孩子都是高智商、低情商。这当然源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重分数轻能力、重知识轻学问有关。*孩子学得多悟得少,而美国孩子学得少悟得多。

  在美国从小就鼓励孩子去独立研究和独立动手,小学阶段就开始写研究报告,为了完成一篇研究报告,孩子们要去查阅各种资料、向不同的人请教、反复做试验,而师长只是旁观者。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是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因此我们不妨多给孩子提供自主动手和实践的机会,家长和老师不要做太多干预,也不要把结果看得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在过程中的收获。

  在这本书中还探讨了很多尖锐的问题:要不要投自己一票?教育要不要*等?要不要惩罚孩子?作者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当然这也仅仅是作者个人观点,很多做法在*似乎是行不通的,我们要做的只是作一个参考和警醒。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坠落凡间的天使,只是经过多年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很多孩子原本充满灵性的目光开始变得呆滞,原本活泼的个性变得沉默寡言。作为家长和老师该怎样保护天使不再折翼?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4

  读了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自己的心似乎一下子被什么触着一样,于是又饶有兴趣地翻看一些有关于中美教育差别的文章,对美国教育总的印象是:美国的学校,固然不赞成向学生进行“知识填鸭”,但也不能简单地看成只重视向学生传授谋生求知的实用技能。而是尽可能地提供一个对所有人*等开放的、有利于学生锻炼能力、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自由、宽松、多元的环境。如果说*古人的见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美国的做法是“授人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教育者也手把手地示范传授怎么捕鱼,却更重视创造一个宽广辽阔、有风有浪的渔场,让被教育者自己从实践中学会怎么捕鱼。

  在本书的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受*画启蒙教育的儿子三岁就能画出像模像样的国画,而在美国的学校的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这使作者甚为不满,竟然让儿子退出了绘画班。可是一段时间后,他又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

  看起来这好像只是评判标准上的差异,而实际上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误区,即把技能和创造分隔开,把教和练混为一谈,结果使许多*的孩子具有的是相当好的绘画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模仿能力,但欠缺创造力。“好不好”,强调的是创造能力的问题;“像不像”,强调的是模仿能力的问题,显而易见,缺少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作者认为,教与练是不同的,“教”是一个指导和引导的过程,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自由。我们常说的“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对“教”这一概念最好的解释,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各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比如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可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师生间要建立相互尊重、*等、民主、合作的关系。

  另外,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上多组织一些能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是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增加活动时间,并让他们来组织安排,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官半职,让每个学生能“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班级的图书角查找资料等;利用电脑网络设计图画、个人介绍、数学小报等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个性的空间。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5

  现在对于教育,人们常常提到的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到底是怎么样的,恐怕每一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但是重点都是一个,那就是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我们学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指引下,不断摸索着具有国际部特色的小班化素质教育!这个四月我们全体老师有幸共读了黄全愈博士所著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下面我将结合书中的一个案例,谈一谈老师的责任感

  每一个人都会有缺点,老师也会有他所不知道的知识,在我们*的教育环境中,似乎许多人都认为老师应该知道他所教学的专业的所有知识,似乎我们老师自己也认为自己在学生面前不能承认自己有不知道的地方,这本书的第45业就提到这样一个案例!作者的儿子和同学遇到了一个不敢于承认自己有知识盲点的自然科学老师,两个孩子为了证明这位老师不够有“料”,设计让老师露出了自己的缺陷。这个案例触到了我的心里,在一次科学课上,我带着三A班的学生去生物园观察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不同特点,首先大家观察地上的小草,生物园里有很多不知名的小草,一会儿有同学就问我不同野草的名字,由于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没有考虑到要去查查这些野草的名字,很多我都回答不上来,就直接告诉同学们:“老师也不知道!”面对我的不知道!孩子们有点失望,也无意说出了一句“原来老师有这么多不知道呀!”。学生无意的一句话,我却记在了心里,后悔自己没有准备好!

  无独有偶,接下来同学们来到了一棵开着火红火红花朵的大树前,同学们都认真观察树的各种结构,这个时候有学生对落在地上的花朵感兴趣了,我就顺便给同学们介绍了花朵的结构组成。每一位同学都听得非常认真,这让我很自豪!这个时候有同学问:“老师这叫什么花啊?”,这个时候我觉得空气凝住了,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而刚刚学生说的“老师也不知道啊!”回响在耳朵里,正当我犹豫着要不要说不知道时,梁永毅说这叫红樱花!我想都没想就直接附和他的答案!这件事让我一直都无法放下,一位老师最重要的是要严谨,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一定要是正确的,不能误导了学生!我想那天的课让我终身都不会忘记!

  看了这本书的案例,感受到面对自己的不足,最重要的不是遮蔽起来,是去解决!如果不敢于直接承认,我们可以巧妙的运用教育机智!比如我们开展生物角活动时,学生带来的.植物有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就问我,我也会有不知道的。这个时候我会对学生说:“老师忘记了这种生物叫什么名字,我们一起查一查。”然后立刻带着孩子查资料,解决问题!当我们一起查资料找到答案时,我感受到孩子也很开心!然后对学生说:“以后大家也要学会面对问题时,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能什么都问老师,自学能力对你的一生是最重要的一种技能!”这不仅解决了问题,也没让学生对自己失望,还对学生开展了德育教育!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6

  先前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不太喜欢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

  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因而,孩子们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也能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残酷。

  而我们*的孩子受几千年的陈旧思想观念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护下把社会想象的过于美好,长大后社会竞争力低下。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美国在教育真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他们把人看成教育的主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现在我国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我们正在进行课改,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例如我们现在开设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体验的职位,学会承担、学会接受。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素质教育还仅仅只限于各个学校,学校不可能包容整个社会,它不可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

  素质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开放的视野,有创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创我者生”,陶行知先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创造是教育的核心、灵魂,愿*教育创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开得更美更艳!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7

  这两天大致浏览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作者黄全愈是一位在*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作者对*和美国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当他的儿子矿矿亲身经历了美国的教育之后,作者对中美教育的体会和思考更加具体,更加全面。因为还没看完,给我影响最深的是这样两点:

  一、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

  作者通过一件发生在他儿子身上的趣事。也就是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矿矿却无法落笔画画,并且不愿上学,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自己涂鸦。作者了解情况后,甚为不满,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过后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有没有独特之处。而*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没有一些自己创新的成分,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可见,*的教育注重技能的传授,学生依照老师的教学,能够有很强的副职能力,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而美国教育,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注重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育注重“教”与“训练”的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技能,而美国教育注重学生自身实践的过程,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二、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一直以来,认为美国教育崇尚自由、个性发展,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我读了这本书,我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黄全愈在书中写到:在美国学校里,学生一进校门,人手一册校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条条都纪录得非常详细,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天条”。学生违反了哪一条,就一定会受到处罚,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学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因为惧怕而遵守这个规则。例如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守纪律,第一次,教师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钟;第三次,教师打电话通知家长,放学半小时才允许回家。这就意味着将乘不到校车,必须由家长来接。美国由此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打电话。最重要一点是美国家长对学校的惩罚措施也十分理解与支持。

  相反,我们的教育在管理学生上有很多的随意性。虽然学校也有校规,班规,但形同虚设。而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所做所为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学校和老师也是临时决定怎么处理。而且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做法,就是把什么处罚都与体罚、变相体罚联系起来,与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联系起来,这样使学校的规范教育大打折扣。老师不再敢管,学校只怕出事,家长动不动就把学校告到有关部门或者新闻媒体,无奈之下,只能由着他们。

  其实“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惩罚的因素。而面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受惩罚也是成长经历中不可缺少的。如果学生犯了错误、违反了纪律,只靠讲道理、用行动就能感化孩子那就太好了,问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吃这一套,那我们就对他们无能为力,只能听之任之,试想这些学生将来会走向何方,会有谁来管教;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那么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当然孩子的父母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们也应当担起一定的责任,假如我们的教育能够给它一定的处罚,也许可以挽救一部分学生,为社会减轻一定的负担。因此,科学有效的惩戒应当被看作是一种真正为学生负责,全面体现学校育人功能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两点就是我阅读后最深的体会,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源于中美两国的国情、文化传统与教育观念的不同,*有*的国情,美国的素质教育并不见得在*行得通,所以我们也没必要照搬美国模式,我们要做的只能依照*国情,借鉴外国模式,寻找一套适合我们自己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8

  先前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不太喜欢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

  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因而,孩子们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也能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残酷。

  而我们*的孩子受几千年的陈旧思想观念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护下把社会想象的过于美好,长大后社会竞争力低下。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美国在教育真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他们把人看成教育的主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现在我国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我们正在进行课改,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例如我们现在开设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体验的职位,学会承担、学会接受。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素质教育还仅仅只限于各个学校,学校不可能包容整个社会,它不可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而社会又没有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建设相应的设施,开展各种相应的活动,所以,*素质教育只浮于表面,还没有深入。

  素质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开放的视野,有创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创我者生”,陶行知先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创造是教育的核心、灵魂,愿*教育创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开得更美更艳!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9

  基础教育是*人引以为豪的,但为什么*却没有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孩子从小开始就被教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孩子真的很苦,每天埋头于题海中,还要经受一次次考试评比的打击。

  素质教育提倡了很多年,但是改革发展却是举步维艰,毕竟几千年的科举制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推翻和改变的。于是很多人开始批判*的教育体制,而崇尚西方的教育。然事物总是有双方面,*有自己的国情,完全西化是不符合实际的,在《美式教育——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中,旅美教育学家黄全愈以自己孩子在中、美两国接受的不同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中美教育的差别,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一个参考和警醒。

  在整本书中,几个问题发人深省。

  一、创造性能不能教?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似乎就在慢慢磨灭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加注重模仿。他以自己孩子学画画为例:儿子在*学画画基本功学非常了得,可以说是画什么像什么,这一点使得他的父母非常自豪。可是到了美国,美国老师却不教怎么画,而是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自由构图,美国孩子的画也是不成比例、不讲布局、没有结构,甚至没有基本的笔法。这让儿子一下子无所适从。*孩子画画总是爱问“像不像”,而美国孩子喜欢问“好不好”。教育的差别可见一斑。

  技能可以教,但是创造性却无法传授,在长期的模仿中,孩子们逐渐没了个性。我们总说“熟能生巧”,孰不知“熟也能生笨”。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知识和技能可以传授,但教师绝不能仅仅扮演传统的“传到授业解惑”的角色,而更应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保持孩子们的童真和个性。

  二、能不能用左手写字?

  能不能用左手写字,是件很*常的小事,在*很多孩子刚学习用筷子,家长就强烈反对孩子使用左手。这体现了追求表面的整齐划一造成的个性压抑、抑制人格发展的问题。作者以自己儿子学数学为例:儿子在其他同学还在捏着手指头学10以内加减法时就一件会多位数乘除法,上课的时候他不是讲话就是捣乱,这让老师很头痛。于是老师就让他改作业,有时候荣誉性地送他去图书馆帮工。在*的课堂上行吗?我们规定孩子必须举手被请到才能回答问题,否则就是扰乱课堂秩序。然而在大班额的前提下又不得不压抑孩子的个性,要求整齐划一。

  其实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都不愿意看到孩子们的个性被压抑,限于现实种种,最后却不能不这么做。比如我们班有几个孩子非常有性格,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非常有灵性,但他们大多不受管教,这样就往往会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究竟该怎么教育是我目前比较头痛的事情,在此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能。

  三、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在美国的课堂上凡是属于见解类型的问题,老师是不能判定谁是谁非的,如果一定要表达观点,必须说明这仅仅是自己个人的见解。首先,绝对不允许老师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其次决不允许老师用自己的见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因为很多事情是不能以简单的“对” 或“错”“来回答的,很多时候对错也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很多是属于价值观、审美观层面上的问题也不能用“对”、“错”来回答。因此作者认为,教育的内容应该以“真、善、美”作为依据。“真”可以通过一定的科学手段去证实,而“善和美”没有统一标准,才最能体现老师的水*。

  我想这也许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教育的本真。

  四、到大学阶段才做学问吗?

  我们一贯的观点就是: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教育做学问。但是*自古就有“伤仲永”这一故事警醒人们,神童并不代表长大能成才,高分低能的大有人在,很多孩子都是高智商、低情商。这当然源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重分数轻能力、重知识轻学问有关。*孩子学得多悟得少,而美国孩子学得少悟得多。

  在美国从小就鼓励孩子去独立研究和独立动手,小学阶段就开始写研究报告,为了完成一篇研究报告,孩子们要去查阅各种资料、向不同的人请教、反复做试验,而师长只是旁观者。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是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因此我们不妨多给孩子提供自主动手和实践的机会,家长和老师不要做太多干预,也不要把结果看得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在过程中的收获。

  在这本书中还探讨了很多尖锐的问题:要不要投自己一票?教育要不要*等?要不要惩罚孩子?作者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当然这也仅仅是作者个人观点,很多做法在*似乎是行不通的,我们要做的只是作一个参考和警醒。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坠落凡间的天使,只是经过多年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很多孩子原本充满灵性的目光开始变得呆滞,原本活泼的个性变得沉默寡言。作为家长和老师该怎样保护天使不再折翼?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10

  前段时间有幸读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美国教育有点滴了解,曾片面认为美式教育开放,对孩子的个性培养比较好,而我们的"教育就是缺少了这一点。在读完了这本书后,让我对美式教育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对我们自身的教育也有了更多感悟。其实,凡事都是有利有弊,就如书中所说的“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还是人。”

  “如果连你都不相信自己,谁还敢投你的票呢?”这句话让我感触至深,现在我们一直鼓励孩子自信,包括我们现在的小组合作教学形式,也是为了给孩子更多地机会展示自己,能自信、大方。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却没有给孩子创造机会。比如,我们经常评选的优秀学生,往往都是同学们推选出来的,却很少让他们自己推荐自己。往往别的孩子在夸奖自己的时候,脸上不是自信而是不自在。开学时,在班干部竞选中,虽然一直都是鼓励孩子自荐自己,可是效果还是不明显。如果我们能坚持鼓励孩子,多给孩子们自荐的机会,相信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更自信!

  “没商量”的“天条”这一小节也让我有较深的感触,特别是其中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义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在*或各种活动中要举止适当,完成作业,保证家长能看到学校让带回家的各种文件和报告。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就是需要让他们明白学习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以上一些义务更是他们应该应尽的义务,不能任由孩子把完成作业当成是爸爸妈妈的义务。分清各自的任务,认真地尽自己职责完成自己的义务,这样更有利培养有责任心的下一代。

  看完了这本书,我还有一些触动,就是美式教育特别维护教师的权益,这样能保证教师更好地工作。虽然我不赞成过去地棒打式教育,但是现在的学生和家长就是上帝这种风气也不行,明理的家长还能理解和支持老师的工作,而很多不明理的家长却是以为自己真的就是上帝,认为老师就是应该和他们一样袒护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容许老师教育孩子,更别说适当地惩罚了。而这本书中提到的几种惩罚孩子的形式对本书作者的儿子的成长还是有效的。

  如果真的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信我们的教育一定会更辉煌!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3篇(扩展3)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10篇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1

  基础教育是*人引以为豪的,但为什么*却没有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孩子从小开始就被教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孩子真的很苦,每天埋头于题海中,还要经受一次次考试评比的打击。

  素质教育提倡了很多年,但是改革发展却是举步维艰,毕竟几千年的科举制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推翻和改变的。于是很多人开始批判*的教育体制,而崇尚西方的教育。然事物总是有双方面,*有自己的国情,完全西化是不符合实际的,在《美式教育——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中,旅美教育学家黄全愈以自己孩子在中、美两国接受的不同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中美教育的差别,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一个参考和警醒。

  在整本书中,几个问题发人深省。

  一、创造性能不能教?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似乎就在慢慢磨灭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加注重模仿。他以自己孩子学画画为例:儿子在*学画画基本功学非常了得,可以说是画什么像什么,这一点使得他的父母非常自豪。可是到了美国,美国老师却不教怎么画,而是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自由构图,美国孩子的画也是不成比例、不讲布局、没有结构,甚至没有基本的笔法。这让儿子一下子无所适从。*孩子画画总是爱问“像不像”,而美国孩子喜欢问“好不好”。教育的差别可见一般。

  技能可以教,但是创造性却无法传授,在长期的模仿中,孩子们逐渐没了个性。我们总说“熟能生巧”,孰不知“熟也能生笨”。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知识和技能可以传授,但教师绝不能仅仅扮演传统的“传到授业解惑”的角色,而更应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保持孩子们的童真和个性。

  二、能不能用左手写字?

  能不能用左手写字,是件很*常的小事,在*很多孩子刚学习用筷子,家长就强烈反对孩子使用左手。这体现了追求表面的整齐划一造成的个性压抑、抑制人格发展的问题。作者以自己儿子学数学为例:儿子在其他同学还在捏着手指头学10以内加减法时就一件会多位数乘除法,上课的时候他不是讲话就是捣乱,这让老师很头痛。于是老师就让他改作业,有时候荣誉性地送他去图书馆帮工。在*的课堂上行吗?我们规定孩子必须举手被请到才能回答问题,否则就是扰乱课堂秩序。然而在大班额的前提下又不得不压抑孩子的个性,要求整齐划一。

  其实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都不愿意看到孩子们的个性被压抑,限于现实种种,最后却不能不这么做。比如我们班有几个孩子非常有性格,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非常有灵性,但他们大多不受管教,这样就往往会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究竟该怎么教育是我目前比较头痛的事情,在此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能。

  三、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在美国的课堂上凡是属于见解类型的问题,老师是不能判定谁是谁非的,如果一定要表达观点,必须说明这仅仅是自己个人的见解。首先,绝对不允许老师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其次决不允许老师用自己的见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因为很多事情是不能以简单的“对”或“错”“来回答的,很多时候对错也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很多是属于价值观、审美观层面上的问题也不能用“对”、“错”来回答。因此作者认为,教育的内容应该以“真、善、美”作为依据。“真”可以通过一定的科学手段去证实,而“善和美”没有统一标准,才最能体现老师的水*。

  我想这也许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教育的本真。

  四、到大学阶段才做学问吗?

  我们一贯的观点就是: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教育做学问。但是*自古就有“伤仲永”这一故事警醒人们,神童并不代表长大能成才,高分低能的大有人在,很多孩子都是高智商、低情商。这当然源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重分数轻能力、重知识轻学问有关。*孩子学得多悟得少,而美国孩子学得少悟得多。

  在美国从小就鼓励孩子去独立研究和独立动手,小学阶段就开始写研究报告,为了完成一篇研究报告,孩子们要去查阅各种资料、向不同的人请教、反复做试验,而师长只是旁观者。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是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因此我们不妨多给孩子提供自主动手和实践的机会,家长和老师不要做太多干预,也不要把结果看得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在过程中的收获。

  在这本书中还探讨了很多尖锐的问题:要不要投自己一票?教育要不要*等?要不要惩罚孩子?作者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当然这也仅仅是作者个人观点,很多做法在*似乎是行不通的,我们要做的只是作一个参考和警醒。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坠落凡间的天使,只是经过多年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很多孩子原本充满灵性的目光开始变得呆滞,原本活泼的个性变得沉默寡言。作为家长和老师该怎样保护天使不再折翼?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2

  先前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不太喜欢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

  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质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和美国的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区别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因而,孩子们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也能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残酷。

  而我们*的孩子受几千年的陈旧思想观念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护下把社会想象的过于美好,长大后社会竞争力低下。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美国在教育真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他们把人看成教育的主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现在我国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我们正在进行课改,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例如我们现在开设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体验的职位,学会承担、学会接受。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素质教育还仅仅只限于各个学校,学校不可能包容整个社会,它不可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而社会又没有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建设相应的设施,开展各种相应的活动,所以,*的素质教育只浮于表面,还没有深入。

  素质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开放的视野,有创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创我者生”,陶行知先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创造是教育的核心、灵魂,愿*教育创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开得更美更艳!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3

  4月,我们共读《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拿起书,封面上的几行字吸引了我:“中美教育的震撼对比与剖析”,在这之前,我们读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而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在*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作者对*和美国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他的儿子矿矿亲身经历了美国的教育之后,他对中美教育的体会和思考更加具体。

  我们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到底有哪些差距?我从中又能学到什么可以运用于我的工作中?我带着这些问题看完了这本书。

  本书在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讲述了儿子矿矿学画画的事: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矿矿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地乱画。最终,作者百思不得其解学校这样教孩子画画,同意儿子不再上这种“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过一时间,作者发现,自己的儿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是“像不像”,而美国的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由此,让他想到训练与教的问题。

  这些内容其实就是我们也曾提到过的问题:我们应该做怎样的教育?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形成了共识:教育者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终身教育,最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辩证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然而,真正落实的又有多少。有多少老师还是在为考试而教?为分数而教?

  我们集团开办的国际部也好,还是小组合作高效课堂也好,包括集团提出的三三四目标,都是在为此而努力地做着: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知识,而且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师一点点引导他们,告诉他们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学习,最终让他们自己找到答案。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习惯、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知识也掌握了。我们现在做的,是在课堂上把本属于孩子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孩子!

  书中第八章内容是“要不要惩罚孩子”中提到:美国学校的惩罚制度,允许孩子在走上社会以前有犯错误的经历,有了这种自己教育自己的经历,才有可能在将来不犯或少犯错误。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系列惩罚的制度。惩罚的形式多样:给父母打电话、罚站、不让参加课外活动甚至停课等,但不搞劳动惩罚。

  其中也提到了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在美国学校对孩子的惩罚也多是以遏制孩子的ego膨胀为目的的。

  读完此书,我们明白,原来在美国学校,是有惩罚,而且惩罚是比较严厉的,并是形成一系列的制度的。

  其实,我们也制定有班规,但没有很好地操作运用。我们也可借鉴他们的做法,先要形成制度,学生犯错误,接受惩罚就按制度办。当然,制度形成的细节需注意,如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订,像停课这类的惩罚在*可能是行不通的等等。

  结合我们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我们需要明白惩罚的目的是教育,而不是教育的结果,惩罚要达到的效果是必须让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从而更好地改正错误。在学生已经认识错误所在并决定不再重犯时应免于惩罚。惩罚并不像奖励那样有效,教师在教育中应多用、巧用奖励,少用、慎用惩罚。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4

  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是老师规定的必读书目。五年过去了,再翻阅有一种久违的感觉。作者在*的大学读过书,教过书;也在美国的高校读过书,教过书。他以一名留美博士眼中的中美教育为副题,从他年幼的儿子矿矿在美国所受的教育与在国内的教育相比,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本书将他直观的所见、所闻、所思给记载了下来,在一种质朴的文风当中向读者贡献出充实的内容,无论对于教育工作者,还是关心孩子的家长这部书都值得一读。

  一、创造性能不能教?

  作者从儿子矿矿的经历开始说起,儿子三岁时,作者出国读博士。也是在那个时候学国画,后来收到了妻子寄来的一副画,画的是竹子。作者的同事和老师不敢相信是他画的。后来孩子也跟着去美国了,学校让孩子亲历市场经济,矿矿和同学成立了绘画公司,最后赚了50美元。矿矿五岁的时候,把他送到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班。谁料,去了五次就不想去了。原因:“老师根本不教绘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都不管。这点道出了美国老师的教育理念,再说说孩子,美国孩子在画完画后,是从来不问“像不像的,只问“好不好?”也只有在他们认为好的时候,才问“好不好?”如果他们自己认为不好的,一扔了之。

  问“像不像”的孩子,久而久之,孩子都会习惯性地以“像不像”来要求自己,生活中也时时以“像不像”来评判做过的事。而美国老师只出了一个主题,让孩子们自由发挥,五花八门的“一塌糊涂”的画,评判的标准是“好”与“不好”。我们的教学主要以“定向思维”为主,从黑板——学生眼睛——复制,而美国主要是形象思维,用心去学。所以从绘画方面来讲,眼睛里的画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画才是自己的画,才是有创造的画。绘画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可以被创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种扼杀创造,重复他人的一种技能。关键是采用何种方式。而且创造性不能教。创造性只能培养。创造性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她需要环境。所以,对于我们老师而言,应该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二、到大学阶段才做学问吗?

  在*,通常的认识是,研究是属于高级科研人员的事。研究能力也不是人人都有的,独立研究,应有丰富的基础知识之后,并在研究能力逐步完善后才能进行。因此,大学四年本科毕业后,如果考上了研究生,那才开始研究。而在美国。美国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要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因为许多美国教育工作者相信“做研究”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知识。

  作者的儿子矿矿从二年级就开始进行研究。他的老师要求:“研究论文至少要有三个问题,要写满两页纸。”经过去公用图书馆借阅材料,他完成了他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蓝鲸”。他的论文含有四个标题:1.介绍2.蓝鲸吃什么?3.蓝鲸怎么吃东西。4.蓝鲸的非凡之处。在五年级的时候,写了一片研究卡通画和漫画的文章。二年级的论文主要是侧重整理资料,但是,孩子从决定题目,到从十几本中发现对研究有用的资料,再着手写文章,这个独立思考的过程更有价值。

  五年级时候,矿矿的研究就从简单的材料整理进入到问题研究了。他根据自己兴趣点漫画和卡通画,提出了卡通画和漫画未来发展的见解。尽管他的老爸评价说研究散乱,不够严谨,缺乏科学性,但是创新意识和独立意识,是显而易见的。

  七年级,矿矿独立完成了“百分之百“的科学研究。研究什么?左思右想后,课题很异想天开。测试小老鼠的决策能力?这个课题太离奇,太出格。关键是怎么研究?他选择用食物引诱老鼠钻洞。设计了几种方法:第一阶段训练小老鼠钻洞,第二阶段,让老鼠知道左边的洞不通,右边的洞可以吃到食物。最后提供结论的阶段。他的结论很精彩。他没有支持老鼠没有决策能力,也没有支持老鼠有决策能力。他最后的结论是:“老鼠没有作出复杂决策的能力,但它们简单记忆和本能会影响它们作出的决策。”他最后十页正文附加三页分析表格。从头到尾的叙述,分析有条有理。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5

  先前我拜读了美籍华人留美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此书叙述行云流水一般,让读者轻松、悠闲、随性,这里没有繁琐的、干涩的教育观念,也没有长篇累牍的论述,我不太喜欢那种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测的论理书。作者以自己的儿子在美国的学习中的“小故事”为素材,通过一个又一个立体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美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对比中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教育所面临的困窘,发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黄先生书中的许多问题很有价值,很有见地,值得我们探讨。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等?”“要不要惩罚孩子?”等等。

  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国内,作者就开始让三岁的儿子接受*画的启蒙教育,儿子的国画有板有眼、像模像样。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也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后来,作者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的孩子就根本无法下笔。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因而,孩子们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也能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残酷。

  而我们*的孩子受几千年的陈旧思想观念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护下把社会想象的过于美好,长大后社会竞争力低下。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美国在教育真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他们把人看成教育的主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现在我国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我们正在进行课改,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例如我们现在开设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体验的职位,学会承担、学会接受。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素质教育还仅仅只限于各个学校,学校不可能包容整个社会,它不可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

  素质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开放的视野,有创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创我者生”,陶行知先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创造是教育的核心、灵魂,愿*教育创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样开得更美更艳!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6

  在快乐的新年里读了一本书,《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里有几句话让我觉得有莫大的触动,*的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中华民族、发人深省的一大困惑?作者是一个成长在*教育制度下的人,但是是在美国教育中取得成功的留学美国的博士。他对与美国与*的教育都有着很深的思考与体会。我自己是一位美术新教师,有的时候作为艺术出身的我,崇尚的确实是美国教育制度的开放与和谐,自然先进。但是有的时候再看看*,确实是庞然大国,不但是国情的不符合,而且人情更是有一大段时代差距与素质距离。所以美国的教育完全套用的话也不适合*的。但不是完全不能借鉴,我们因该把他们好的地方运用,还需要带有自己的想法。一位的借鉴哪就是失败。国人啊国人。差距啊差距。

  作为美术老师,我更需要的是给学生营造一种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本书作者说到:把“教”混同于“训练”,就会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实际上“教”是一个指导和引导的过程,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自由。

  有个小故事中说作者受*画启蒙教育的儿子三岁就能画出像模像样的国画。到了美国之后,作者把富有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作者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这一句好不好让我感受到了差距。一种新的模式不知道我能否运用。*教育能否接受。

  他的好不好就是在说画得独特不独特。而*打多数的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我们姑且不去评价老师什么都不教对不对,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的确存在误区,即把技能和创造分隔开,把教和训练混为一谈,结果是“许多*的孩子具有的是相当好的绘画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拷贝能力,但欠缺基本的创造力。

  对与创造性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新教育者,不能厄杀学生的创造性,也不分好坏的“爱”,应该加强适当的引导,这就取决于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专业修养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素质。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7

  这两天大致浏览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作者黄全愈是一位在*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作者对*和美国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当他的儿子矿矿亲身经历了美国的教育之后,作者对中美教育的体会和思考更加具体,更加全面。因为还没看完,给我影响最深的是这样两点:

  一、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

  作者通过一件发生在他儿子身上的趣事。也就是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矿矿却无法落笔画画,并且不愿上学,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自己涂鸦。作者了解情况后,甚为不满,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过后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有没有独特之处。而*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没有一些自己创新的成分,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

  由此可见,*的教育注重技能的传授,学生依照老师的教学,能够有很强的副职能力,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而美国教育,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注重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育注重“教”与“训练”的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技能,而美国教育注重学生自身实践的过程,高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二、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一直以来,认为美国教育崇尚自由、个性发展,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孩子,可以任其自由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当我读了这本书,我对美国的教育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黄全愈在书中写到:在美国学校里,学生一进校门,人手一册校规,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条条都纪录得非常详细,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天条”。学生违反了哪一条,就一定会受到处罚,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学生心里非常清楚,因而因为惧怕而遵守这个规则。例如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守纪律,第一次,教师警告;第二次,在教室外面站10分钟;第三次,教师打电话通知家长,放学半小时才允许回家。这就意味着将乘不到校车,必须由家长来接。美国由此流行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打电话。最重要一点是美国家长对学校的惩罚措施也十分理解与支持。

  相反,我们的教育在管理学生上有很多的随意性。虽然学校也有校规,班规,但形同虚设。而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所做所为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学校 和老师也是临时决定怎么处理。而且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做法,就是把什么处罚都与体罚、变相体罚联系起来,与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联系起来,这样使学校的规范教育大打折扣。老师不再敢管,学校只怕出事,家长动不动就把学校告到有关部门或者新闻媒体,无奈之下,只能由着他们。

  其实“教育”本身就包含有惩罚的因素。而面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受惩罚也是成长经历中不可缺少的。如果学生犯了错误、违反了纪律,只靠讲道理、用行动就能感化孩子那就太好了,问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吃这一套,那我们就对他们无能为力,只能听之任之,试想这些学生将来会走向何方,会有谁来管教;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那么为什么会发展成这样,当然孩子的父母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们也应当担起一定的责任,假如我们的教育能够给它一定的处罚,也许可以挽救一部分学生,为社会减轻一定的负担。因此,科学有效的惩戒应当被看作是一种真正为学生负责,全面体现学校育人功能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两点就是我阅读后最深的体会, 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源于中美两国的国情、文化传统与教育观念的不同,*有*的国情,美国的素质教育并不见得在*行得通,所以我们也没必要照搬美国模式,我们要做的只能依照*国情,借鉴外国模式,寻找一套适合我们自己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8

  基础教育是*人引以为豪的,但为什么*却没有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孩子从小开始就被教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孩子真的很苦,每天埋头于题海中,还要经受一次次考试评比的打击。

  素质教育提倡了很多年,但是改革发展却是举步维艰,毕竟几千年的科举制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推翻和改变的。于是很多人开始批判*的教育体制,而崇尚西方的教育。然事物总是有双方面,*有自己的国情,完全西化是不符合实际的,在《美式教育——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中,旅美教育学家黄全愈以自己孩子在中、美两国接受的不同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中美教育的差别,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一个参考和警醒。

  在整本书中,几个问题发人深省。

  一、创造性能不能教?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似乎就在慢慢磨灭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加注重模仿。他以自己孩子学画画为例:儿子在*学画画基本功学非常了得,可以说是画什么像什么,这一点使得他的父母非常自豪。可是到了美国,美国老师却不教怎么画,而是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自由构图,美国孩子的画也是不成比例、不讲布局、没有结构,甚至没有基本的笔法。这让儿子一下子无所适从。*孩子画画总是爱问“像不像”,而美国孩子喜欢问“好不好”。教育的差别可见一斑。

  技能可以教,但是创造性却无法传授,在长期的模仿中,孩子们逐渐没了个性。我们总说“熟能生巧”,孰不知“熟也能生笨”。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知识和技能可以传授,但教师绝不能仅仅扮演传统的“传到授业解惑”的角色,而更应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保持孩子们的童真和个性。

  二、能不能用左手写字?

  能不能用左手写字,是件很*常的小事,在*很多孩子刚学习用筷子,家长就强烈反对孩子使用左手。这体现了追求表面的整齐划一造成的个性压抑、抑制人格发展的问题。作者以自己儿子学数学为例:儿子在其他同学还在捏着手指头学10以内加减法时就一件会多位数乘除法,上课的时候他不是讲话就是捣乱,这让老师很头痛。于是老师就让他改作业,有时候荣誉性地送他去图书馆帮工。在*的课堂上行吗?我们规定孩子必须举手被请到才能回答问题,否则就是扰乱课堂秩序。然而在大班额的前提下又不得不压抑孩子的个性,要求整齐划一。

  其实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都不愿意看到孩子们的个性被压抑,限于现实种种,最后却不能不这么做。比如我们班有几个孩子非常有性格,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非常有灵性,但他们大多不受管教,这样就往往会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究竟该怎么教育是我目前比较头痛的事情,在此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能。

  三、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在美国的课堂上凡是属于见解类型的问题,老师是不能判定谁是谁非的,如果一定要表达观点,必须说明这仅仅是自己个人的见解。首先,绝对不允许老师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其次决不允许老师用自己的见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因为很多事情是不能以简单的“对”或“错”“来回答的,很多时候对错也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很多是属于价值观、审美观层面上的问题也不能用“对”、“错”来回答。因此作者认为,教育的内容应该以“真、善、美”作为依据。“真”可以通过一定的科学手段去证实,而“善和美”没有统一标准,才最能体现老师的水*。

  我想这也许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教育的本真。

  四、到大学阶段才做学问吗?

  我们一贯的观点就是: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教育做学问。但是*自古就有“伤仲永”这一故事警醒人们,神童并不代表长大能成才,高分低能的大有人在,很多孩子都是高智商、低情商。这当然源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重分数轻能力、重知识轻学问有关。*孩子学得多悟得少,而美国孩子学得少悟得多。

  在美国从小就鼓励孩子去独立研究和独立动手,小学阶段就开始写研究报告,为了完成一篇研究报告,孩子们要去查阅各种资料、向不同的人请教、反复做试验,而师长只是旁观者。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是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因此我们不妨多给孩子提供自主动手和实践的机会,家长和老师不要做太多干预,也不要把结果看得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在过程中的收获。

  在这本书中还探讨了很多尖锐的问题:要不要投自己一票?教育要不要*等?要不要惩罚孩子?作者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当然这也仅仅是作者个人观点,很多做法在*似乎是行不通的,我们要做的只是作一个参考和警醒。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坠落凡间的天使,只是经过多年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很多孩子原本充满灵性的目光开始变得呆滞,原本活泼的个性变得沉默寡言。作为家长和老师该怎样保护天使不再折翼?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9

  在快乐的新年里读了一本书,《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里有几句话让我觉得有莫大的触动,*的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中华民族、发人深省的一大困惑?作者是一个成长在*教育制度下的人,但是是在美国教育中取得成功的留学美国的博士。他对与美国与*的教育都有着很深的思考与体会。我自己是一位美术新教师,有的时候作为艺术出身的我,崇尚的确实是美国教育制度的开放与和谐,自然先进。但是有的时候再看看*,确实是庞然大国,不但是国情的不符合,而且人情更是有一大段时代差距与素质距离。所以美国的教育完全套用的话也不适合*的。但不是完全不能借鉴,我们因该把他们好的地方运用,还需要带有自己的想法。一位的借鉴哪就是失败。国人啊国人。差距啊差距。

  作为美术老师,我更需要的是给学生营造一种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本书作者说到:把“教”混同于“训练”,就会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实际上“教”是一个指导和引导的过程,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自由。

  有个小故事中说作者受*画启蒙教育的儿子三岁就能画出像模像样的国画。到了美国之后,作者把富有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作者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这一句好不好让我感受到了差距。一种新的模式不知道我能否运用。*教育能否接受。

  他的好不好就是在说画得独特不独特。而*打多数的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我们姑且不去评价老师什么都不教对不对,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的确存在误区,即把技能和创造分隔开,把教和训练混为一谈,结果是“许多*的孩子具有的是相当好的绘画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拷贝能力,但欠缺基本的创造力。

  对与创造性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新教育者,不能厄杀学生的创造性,也不分好坏的“爱”,应该加强适当的引导,这就取决于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专业修养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素质。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10

  基础教育是*人引以为豪的,但为什么*却没有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孩子从小开始就被教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孩子真的很苦,每天埋头于题海中,还要经受一次次考试评比的打击。

  素质教育提倡了很多年,但是改革发展却是举步维艰,毕竟几千年的科举制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推翻和改变的。于是很多人开始批判*的教育体制,而崇尚西方的教育。然事物总是有双方面,*有自己的国情,完全西化是不符合实际的,在《美式教育——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中,旅美教育学家黄全愈以自己孩子在中、美两国接受的不同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中美教育的差别,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一个参考和警醒。

  在整本书中,几个问题发人深省。

  一、创造性能不能教?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似乎就在慢慢磨灭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加注重模仿。他以自己孩子学画画为例:儿子在*学画画基本功学非常了得,可以说是画什么像什么,这一点使得他的父母非常自豪。可是到了美国,美国老师却不教怎么画,而是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自由构图,美国孩子的画也是不成比例、不讲布局、没有结构,甚至没有基本的笔法。这让儿子一下子无所适从。*孩子画画总是爱问“像不像”,而美国孩子喜欢问“好不好”。教育的差别可见一斑。

  技能可以教,但是创造性却无法传授,在长期的模仿中,孩子们逐渐没了个性。我们总说“熟能生巧”,孰不知“熟也能生笨”。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知识和技能可以传授,但教师绝不能仅仅扮演传统的“传到授业解惑”的角色,而更应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保持孩子们的童真和个性。

  二、能不能用左手写字?

  能不能用左手写字,是件很*常的小事,在*很多孩子刚学习用筷子,家长就强烈反对孩子使用左手。这体现了追求表面的整齐划一造成的个性压抑、抑制人格发展的问题。作者以自己儿子学数学为例:儿子在其他同学还在捏着手指头学10以内加减法时就一件会多位数乘除法,上课的时候他不是讲话就是捣乱,这让老师很头痛。于是老师就让他改作业,有时候荣誉性地送他去图书馆帮工。在*的课堂上行吗?我们规定孩子必须举手被请到才能回答问题,否则就是扰乱课堂秩序。然而在大班额的前提下又不得不压抑孩子的个性,要求整齐划一。

  其实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都不愿意看到孩子们的个性被压抑,限于现实种种,最后却不能不这么做。比如我们班有几个孩子非常有性格,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非常有灵性,但他们大多不受管教,这样就往往会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究竟该怎么教育是我目前比较头痛的事情,在此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能。

  三、要不要教育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在美国的课堂上凡是属于见解类型的问题,老师是不能判定谁是谁非的,如果一定要表达观点,必须说明这仅仅是自己个人的见解。首先,绝对不允许老师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其次决不允许老师用自己的见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因为很多事情是不能以简单的“对” 或“错”“来回答的,很多时候对错也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很多是属于价值观、审美观层面上的问题也不能用“对”、“错”来回答。因此作者认为,教育的内容应该以“真、善、美”作为依据。“真”可以通过一定的科学手段去证实,而“善和美”没有统一标准,才最能体现老师的水*。

  我想这也许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教育的本真。

  四、到大学阶段才做学问吗?

  我们一贯的观点就是:初级教育打基础,高级教育做学问。但是*自古就有“伤仲永”这一故事警醒人们,神童并不代表长大能成才,高分低能的大有人在,很多孩子都是高智商、低情商。这当然源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重分数轻能力、重知识轻学问有关。*孩子学得多悟得少,而美国孩子学得少悟得多。

  在美国从小就鼓励孩子去独立研究和独立动手,小学阶段就开始写研究报告,为了完成一篇研究报告,孩子们要去查阅各种资料、向不同的人请教、反复做试验,而师长只是旁观者。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是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因此我们不妨多给孩子提供自主动手和实践的机会,家长和老师不要做太多干预,也不要把结果看得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在过程中的收获。

  在这本书中还探讨了很多尖锐的问题:要不要投自己一票?教育要不要*等?要不要惩罚孩子?作者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当然这也仅仅是作者个人观点,很多做法在*似乎是行不通的,我们要做的只是作一个参考和警醒。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坠落凡间的天使,只是经过多年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很多孩子原本充满灵性的目光开始变得呆滞,原本活泼的个性变得沉默寡言。作为家长和老师该怎样保护天使不再折翼?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3篇(扩展4)

——素质教育周心得体会3篇

素质教育周心得体会1

  最近我们国家实行了素质教育(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指尽量的减少学生的学习实践,而省出的实践用来发展特长,用来锻炼身体,这样的话我们同学就能更好的全面发展了,这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举动,这样的话我们*的学生就可摆脱“只会做试卷的学生”)然而,虽然素质教育位同学们省出了不少的时间,甚至省出的时间可以比*时多上四五倍,当然有些同学真正的做到了素质教育,他们也真正的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然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思,这些只是表现在学习自觉身上的同学。但是对于那些*时成绩本来就差,学习没有自主能力,甚至上课连老师讲的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同学可就惨了,有的他们照样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走上了艺术之路,但是这样运气好的是很少的,有的他们干脆就不发挥自己的特长,把留出的时间全部都用到了玩上,这可坑毁了他们,他们不仅仅没有任何的学习,而且又有了极大的浪费,这可了不得(还加大了遗忘的时间)真的是太可惜了。

  但是有的家长也看出了这种教育的缺点,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未来,所以选择了上辅导班,但是现在*不知道现象什么,没有鼓励上辅导班就算了,却反过头来对办辅导班的老师进行严厉的惩罚,这是让我不能容忍的,对!

  我承认老师们办辅导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收入,说什么为了学生好,那是假话,但是现在的教育机构不能让人说,既然你自己没有能力去发展孩子的未来,那么难道帮助孩子发展有什么错吗?但是我也知道最近有一些例子,像老师因为办辅导班让家长告上法庭,还有就是在上辅导班的过程中,孩子遇到了危险,……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自己认为这还是素质教育的方法不得当。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素质教育周心得体会2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乎国运兴衰、民族昌盛。高度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祖国历来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而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承担着教育主渠道的重任,所以,我们更要扎扎实实的学习相关理论,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自身的素养。

  小学时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和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要整合各方面资源,以学校为主导,密切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在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和利用好各类社会资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服务的同时,

  要充分发挥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切实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要抓住学校教育这一主渠道,以尊重为前提,以体验为途径,以“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为主要内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特殊阶段,要坚持分层次有步骤地正面引导,

  对小学生重点是规范其言行,培养其良好习惯;对中学生重点是加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及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增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力求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知,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班主任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重要实施者,更要严格要求广大班主任牢固树立起“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的教育观。“德高为范”,教师只有先以德修身,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要认真落实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建立小学生思想

  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使学校德育教育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要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拓宽素质教育思路,组织好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素质教育周心得体会3

  寒假期间学习了关于素质教育的系列材料,深受教育和启发,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认识,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务必具备良好的素质。

  教师是学生教育的启蒙者,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思想行为的引路人。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一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确立自己“为人师表”的模范形象,用端庄的仪表、大方得体的举动,和蔼和亲的态度、*易近人的作风去感化学生,使教师成为学生行为的表率和学习的楷模。孩子离开父母,离开幼儿园到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及周围的事物都与幼儿园有不少的变化,比幼儿园环境严肃多了,给学生的感觉陌生了,对他们的情感发起一轮波动。他们很自然地把感情、期望、爱的要求转移到老师身上。渴望老师象妈妈那样给他们充足的爱。因此,教师就应把自己全部的爱无私地倾注给学生,视他们为自己的亲骨肉,满腔热情地关怀、全面地照顾、耐心地教育、细致地疏导,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全面发展。

  德为师之本,具备良好的师德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现代教育日新月异,教育在不断地发展,所以教师的师德会对学生人格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品德感染仍无可替代。这就要求教师有“掏出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师德,才能透过自身的言传身教灌输知识给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活泼、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从而“严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任务,到达提高全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工作,忠于职守。这是一个教师必备的条件。一个职业道德优秀的教师,绝对不是一个见异思迁,缺乏敬业精神的人。必须是拥有高尚的敬业、进取精神、能够为人师表的人。在教学中更要象慈母般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言传身教,把深厚的感情倾注到理解教育的学生身上。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首先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师务必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改变陈旧的方式方法,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去把握大纲,深钻新教材,探究新方法组织教学;刻苦学习,深入研究,要理论联系实际。细心地观察学生的各项游戏活动,规律,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爱好和兴趣,综合分析、比较,同时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再进行筛选,制订一套适用于本校、本班实际的素质教学方案,有目的、有步骤地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实施,这样素质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为“教育儿童的事业是要求对儿童有伟大的爱抚的事业。”抱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去教导、训练学生,使他们将来成为有用的人,职责是何等艰巨。作为教师还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有丰富的知识,掌握必须的技能技巧。吸收最新的信息,充实教学资料,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需求,把握时代脉搏,在素质教育中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逐步掌握多方面的技巧、技能。

  二、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首先,要有明确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仅规定了教学的方向,而且具有调控教学过程的功能。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要依靠目标的达成来实现。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务必将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意志、情感、习惯、行为教育等,都写进教学目标,使之有机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融于学生认知结构之中。

  其次,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素质化的教学目标要求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为之服务。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主,封闭沉闷,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这种带有浓厚应试色彩的课堂结构,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一是要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心理前提,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必定抑制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更谈不上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要引导学生提高兴趣,并透过努力去争取成功。二是要创设情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数学资料的枯燥无趣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使课堂富有情趣,可结合数学资料,适当引入一些相关史实、数学故事、生活中的数学案例等。三是要引导探索,加强学生的参与性。数学知识原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实践,但数学知识从生活实践中脱离出来,往往就只成为训练思维的手段。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实例和模型来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来体验知识的构成过程、建构知识体系,这是教师要做好的工作。透过设计一些活动课,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探究,深深吸引学生去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置身于知识的构成发展过程之中,透过探索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四是要激励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每一次成功,哪怕是微小的成功,积累点滴成功,学生会情不自禁感到愉快,增强信心,所以教师*时要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诸如课堂提问、数学游戏、数学作品展示、数学竞赛等,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应帮忙学生正视挫折,具体分析、找出方法,避免因压抑而动摇信心,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第三,要抓好差生工作。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少数尖子学生,把“差生”排斥在群体之外,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为此,应树立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对于差生,要满怀爱心,重点辅导,并发动学习好的同学帮忙差生,最终使全体学生共同提高。

  三、作为数学教师,我将在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透过各种渠道,抓住契机,把握好数学教学与学生个性之间的联系,发挥数学教学的功能,从而构成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是及时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老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但任何班中都有几个"怕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的孩子,我将及时帮忙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当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到大大的"优",或得到简短的批注"方法好"、"计算巧妙"等,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喜悦的情绪溢于言表。在评价时教师更多的强调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只要他做出努力,有一点出众的表现,就能获得教师的赞赏和表现机会,即使水*在一般以下,仍然加以肯定。苏霍姆林斯基以前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仅明白而且体会到教师和群众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同时,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得时候,既要看到进步的一面,又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长善救失,扬长避短。学生对自己的数学进行正确的评价,能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是引导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我将着力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变"跟我学"到"我要学",以主人的姿态投入训练。数学教学中,建立自主学习活动教学结构,正确引导,巧妙疏导,用心投入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放权让学生独立自主。学生的目标明确了,参与度深了,有充分的机会表现展示自己的学习潜力。是学习数学逐步成为学生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活动过程。这种独立探索的成功提议,正是儿童个性自主性的强大支点。

  三是克服困难,磨练学生的坚毅性。坚毅性是学好知识必备的良好个性品质。尤其学好数学单评动机、兴趣,情感是不够的,务必具有遇到困难挫折不灰心,一旦确立一个目标,能坚持不懈地做下去的意志。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恒心。学生在学习中能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表现出他有坚毅性:反之,学习中有始无终,半途而废,知难而退就表现出缺乏毅力的品质。"学贵有恒",学习必须要有恒心。有的成功就自满,有的失败就灰心,有的出现"冷热病"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意志薄弱的表现,我将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是构成习惯,培养学生的职责性。现代数学论的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努力态度,学习习惯等,尤其对个体的终身来说,强烈的职责感是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职责性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根本条件,没有这个基本点,任何事都干不成,干不好。职责性的培养务必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在全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踏踏实实、一丝不苟。逐渐学生养成了自觉、主动、认真得学习习惯,职责感得良好个性品质也在其中逐渐得构成。

  总之,经过一个假期的学习,个人感觉又有了新的提高,下步将倾尽所学,在新的学期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与教学的全过程,切实做到学有所用。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3篇(扩展5)

——学生素质教育文章3篇

学生素质教育文章1

  近年来,由于国家发放的政策,老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已经减少,但不知为什么,学生抵抗老师的现象却越来越多。

  就拿初中生来说,学生在课堂上明目张胆的说话,睡觉,玩弄手机的现象我已见怪不怪,可令人气愤的是,多数同学在老师提醒后,只有少部分人停止,且下次仍会如此,剩下那部分则是“左耳进右耳出”,完全不把老师放在眼中,总会把老师气得火冒三丈。

  遇上性格刚强一点的老师还勉强镇得住学生,要是稍微弱点的老师就没办法,只好亮出王牌“叫家长”,可每次打电话,家长总是显出一副很不耐烦的态度,说:“教育学生是你们老师的责任,我可管不了他(她)。”说完便挂上电话。

  虽然,也有少数家长很在意,接到电话后便匆匆赶过来,但这毕竟只是少数。

  这反映我国教育的严峻性,许多孩子的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只知把孩子往学校推,他(她)们倒成了“旁观者”,学校是有职责教育孩子,但事实无法避免的是,一个老师要管一个班几十个的学生,更别说有些老师还一连管了好几个班,他(她)们不是圣人,也会有分神的时候,但该做的教育,该打的电话,老师可没少做。

  家长赚钱为供孩子读书的事而忙不过来这事不假,但正如鲁迅所说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挤,总会有的。”难道时间真的就紧迫得连抽出半个小时来辅导孩子的时间也没有?即使如此,10分钟,5分钟的时间抽出来也是有其作用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塑造孩子的两双手,却一不可,家长们,请别再当“旁观者”了。

学生素质教育文章2

  长时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的传统教育是不善于表扬和鼓励孩子,这使很多孩子缺乏自信,有不少教育专家就呼吁,要学会鼓励孩子!

  于是,不知何时起,“无批评教育”成了大家共同膜拜的教育方式。老师被要求尊重学生,不准批评或变相地批评孩子;家长更是将这一理论发挥到极致,孩子稍有成就便大加赞扬,甚至有了错误也不敢批评,唯恐打消掉孩子的自信心,因为“树大自然直”吗,小时有点错误算不得什么。

  但是,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极端:孩子说不得了。

  孩子说不得了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敢批评了。”一位在教育第一线奋斗了十几年的老班主任感慨道,她向笔者介绍了这样两个案例:

  一、上课时,老师发现有一位学生拿着喷水器对着另一位学生不停地喷洒,老师很生气,于是批评了这位学生,并要没收他的喷水器。然而,让老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位同学竟然一声不吭走到自己的座位,拿起自己的喷水器使劲地往地上一扔,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教室,居然比老师的脾气还大……

  二、一名女生没有完成作业,她的班主任简单地批评了几句,没想到中午这名女生就从学校“出走”了,下午班主任和学校领导陪着家长四处找她。

  “经受不起挫折,这是现在孩子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而且年龄越小这个问题越突出。”长期从事中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济南一中张桂薇老师感慨道。

  “缺少批评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张老师接着分析,“当前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个性强、任性、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很多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喜欢包办代替,孩子如果想要什么,家长必须立刻做到,这种缺少批评的教育方式所造成的后果就是许多学生经不起挫折和失败。”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3篇(扩展6)

——幼儿素质教育发言稿

幼儿素质教育发言稿1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素质教育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在教育教学中,素质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中,更应突出素质教育。

  幼儿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转变观念,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幼儿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所重视的受教育者的身心品质的培养,都必须从可塑性极强的幼儿开始。幼儿期所获得的最基本的素质培养,对于人的一生的发展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其实,“全面发展的教育”、“身心和谐发展”,归纳为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这便是幼儿素质教育的内涵。

  吃透了素质教育精神以后,还要制订三年发展目标和学期发展的子目标,并将标准分解到每周每日的活动中去,使每项活动都有目的和有计划进行。在工作方法上,摒弃了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幼儿接受的分区活动教学方法,使幼儿在各自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作为以幼儿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幼儿教师怎样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面向全体幼儿发展的观点。

  素质教育不止对幼儿园教育来说是一场教育思想的革命,而且对家庭教育来说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变革。焦点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传统教育评价是以考核知识定优劣的,是以驯服听话为尺度的。素质教育评价则是以幼儿的基本素质,所以其评价是全面和客观的。注重素质教育的家庭,应该注重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行为和认识水*的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生活的自理能力和对自然的应变能力的增长等等。

  二、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素质。

  幼儿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潜移默化、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培养,对幼儿的品德教育,要贯穿在教师的言行中,无论大小事,教师都身体力行做出表率。

  为了使孩子养成有礼貌的好习惯,坚持和孩子说普通话,幼儿入园时我先问孩子“早”,离园时说“再见”。活动中请幼儿帮忙随时说“谢谢”,不小心碰到小朋友先说“对不起”。在一日常规活动中,不放过每一个可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机会。比如:教师看见地上有纸片就轻轻捡起扔进纸篓,幼儿见到也会把赃物扔进纸篓;老师把图书一本本的订好,幼儿看书时会轻轻的翻书,也不撕书了。又如:孩子们虽然知道要爱护桌椅,也有爱护桌椅的愿望,但是不知怎样做才能保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3篇(扩展7)

——素质教育自我评价

素质教育自我评价1

  本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以自己是一个*人而感到自豪,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我的心,香港回归的日子,神舟五号发射的日子,申奥成功的日子,都是我最难忘,最让我激动的日子,我和每一位热爱祖国的"*人一样,为那一时刻的到来而欢呼雀跃。

  我从小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在电视里看到*升起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起立敬礼。曾经当过学校护旗手,也一直是我自豪和荣耀的经历。当*升起,*奏响后,我的内心就充满了自豪感,每天的新闻联播是我必看的内容。

  学习之余,坐在车里,观看家乡的夜景,是让我最放松的一件事,这几年家乡的变化太大了,立交桥,景观大道,休闲广场,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一定努力学习,争取为祖国和家乡的发展多做一份贡献。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3篇(扩展8)

——素质教育宣传标语

素质教育宣传标语1

  1、以坚持原则树威信,以廉洁勤政树形象,以优质服务促发展。

  2、坚持育人为本,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3、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会做人,做人的基本态度应是做更好的自己。

  4、学生的自尊心宛如清晨叶尖上颤动的露珠,需要我们小心呵护。

  5、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时时心系学生,事事以人为本。

  7、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办让人民满意教育。

  8、以智启人、以爱育人、以德感人,方为师表。

  9、深入实施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0、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努力开创德育工作新格局。

  1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2、“三尺讲台,传道授业尽职守,干天下头等大事;一身正气,谨言慎行知荣辱,做人间真正楷模。

  13、有爱才会因材施教,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14、做人民满意教师,办人民满意教育。

  15、树魂立根,教书育人。

  1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能力。

  17、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市。

  18、生命只有一次,教育能让我们在一次的生命中获得无数次新生。

  19、打造廉洁高效学校建设德艺双馨教师队伍。

  20、对于教育者而言,学生的心灵是世界上最娇艳的花朵,需要细心呵护。

  21、在单一的教育模式下,人是活不出个性来的。

  22、改变自己能改变的,适应自己不能改变的。

  23、爱,无须刻意表达;教育的"爱,蕴涵于默默奉献中。

  24、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25、师德是一面镜子,它智慧镶边,爱心抛光,在它面前我们照见人格的力量。

  26、教学有路才为径,育人生涯德作舟!

  27、提高教师水*,无愧于神圣的教师职业。

  28、教育者之美,在于永葆一颗未泯的童心。

  29、深化招生与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导向机制。

  30、教育人,就是教育他自信地走在不断向前的路上。

  31、树廉洁清风,建和谐校园。

  3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3、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努力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34、丰富德育内涵,拓展德育空间,提高德育效果。

  35、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

  36、说教是件很容易的事,而教育是件不能简单的事。

  37、教书者必先行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

  38、积极创建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全力推进我市素质教育。

  39、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温州素质教育。

  40、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41、严于律己,慈为人师。

  42、知识,让我们拥有一颗充实的心;教育,让我们用充实的心看世界——世界因此而圆满。

  43、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改变自我,天高地阔;眼界决定境界,境界决定理念,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命运。

  44、实力决定地位,能力决定价值,发展决定空间。

  45、积极倡导书包减轻、作业减负,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46、为人要厚道,为师要儒雅,为教要虔诚。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3篇(扩展9)

——谈幼儿园素质教育

谈幼儿园素质教育1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人才观。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幼儿不仅是一个自然的人,具有可塑性和依赖性,而且是一个社会的人,具有生存、发展、学习、受教育、受保护的权利。幼儿教师要真正了解幼儿,知道他们所知、所想、所求,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的机会,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利,与幼儿建立起紧密合作的互动关系,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提高。

  2、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对幼儿教育的思想观念:一是着眼于未来的观念。要认识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人才、后天的经济。幼儿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二是全面和谐发展的观念。要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三是基础教育的观念。幼儿教育应促使幼儿对未来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为其终生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3、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目前,幼儿教育在“人才观”方面还存在“误区加误导”的问题:一是狭隘人才观的影响,认为只有专家、学者至少是上了大学的人才是人才,片面地看待幼儿的成长;二是许多家长存在唯智倾向,把“成才”直接与智力开发挂钩,幼儿不但被各种学习任务剥夺了童年的快乐,人格的健康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广大幼教工作者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为幼儿未来的发展提供全面的准备,开拓尽可能广阔的空间,促使幼儿成为在体力、智力、情绪、心理等方面协调发展的“完整的人”。

  二、正确认识培养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

  以往的教育目标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要求,忽视个体差异,在这种目标指导下的教育,实际上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不是 “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其目标是群体目标和个体发展目标的统一,目的是为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因此,幼儿教育的目标应指向未来,其任务是为培养21世纪的人才打基础。

  1、目标的确立要着眼于未来

  幼儿教育的发展具有长远性,它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在确立幼儿教育目标时,首先要考虑幼儿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准确地把握幼儿教育的发展。其次,在培养目标上,既要考虑到现在,又要考虑到未来,要将提高幼儿素质放在首位,着眼于幼儿长远的发展。

  2、目标的确立要全面

  幼儿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整体的。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下的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有着不同的要求。然而,当历史进入到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以后,各国均把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人的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上。目前,我国多数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还较落后,教育水*普遍较低,对幼儿教育的目标知之甚少,因而重智轻德、重美轻德,过早对幼儿专业定向等现象较严重,导致不少幼儿片面甚至畸形发展。所以,我们应大力向家长宣传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使其尽快走出片面教育的误区,深入地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更好地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3、目标的确立要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促进幼儿在各自基础上提高。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因材施教的能力,克服“一刀切”、“齐步走”的教育方法,给不同发展水*和个性特点的幼儿创设不同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在实践中,一要尊重个别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二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上,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三、发挥各种教育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立足点

  教育力量不是单一化的,社会、家庭、幼儿园都会对幼儿发生影响。因此,现代幼儿教育应该树立“大教育观”,全面优化教育环境,充分调动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面力量,形成牢固的“金三角”,同步调、同方向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全面、积极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1、优化教育环境

  传统的教育思想往往误以为幼儿教育即幼儿园教育,幼儿的受教育环境局限于幼儿园的活动室。素质教育不仅把幼儿园生活的一切空间都当做幼儿受教育的环境,而且也让幼儿知道,生活的一切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我们应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蕴藏在大环境中的教学资源,变自发、偶然的环境影响为环境教育,切实避免社会上一些暴力现象等不良因素对幼儿人格的扭曲作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2、实现家园共育

  许多研究表明,在幼儿时期,对儿童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所以,家园共育理应成为推动幼儿园素质教育最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幼儿园过去的家长工作往往是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完成教学计划。中央明确指出:“家庭、学校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幼儿发展影响的深刻性、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家园共育的必要性。应将家长视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人力资源。教师要与家庭建立一种*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指导家长正确了解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内容、方法,提高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切实将家、园共育作为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3、发挥社区作用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应密切同社区的联系与合作,宣传幼儿教育知识,支持社区开展有益的文化教育活动,争取社区支持与参与幼儿园的建设。”这说明利用社区资源发展幼儿教育,已具有了法规上的意义。因此,在研究影响幼儿发展的环境因素时,需要考虑到社区大环境的作用;在研究幼儿教育问题时,需要考虑社区、幼儿园、家庭的通力合作,协调社区各有关方面的力量,要用比以往更为开阔的视野来看待幼儿教育,研究幼儿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深入,幼儿教育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始终把握住改革的清晰思路,以更加开阔的眼界,着眼于素质教育,把幼儿教育工作自觉地置于“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之中,探索有*特色的幼儿教育新路。

推荐访问:素质教育 在美国 心得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3篇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书心得1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