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国战略心得范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才强国战略心得范文6篇,供大家参考。
人才强国战略心得范文篇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近年来,各地千方百计在引进人才上下功夫,“抢人大战”越演越热,然而人才“只向东流、不往西走”“孔雀东南飞”等现象仍然突出。我们可探索候鸟式、归鸟式、栖鸟式差异化引才路径,着力破除西部地区人才引进难题。
坚持“候鸟式”引才,对顶尖人才“不求常在,但求常来”。引才纳贤是国家强盛的根本,而人才,尤其是高才,并不那么容易引得到、纳得着。受限于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顶尖人才引进难、留用难问题日益凸显。基于此,必须结合西部实际找差距,聚焦“卡脖子”领域,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原则,创新“候鸟”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结对帮扶、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等多种渠道,“一事一议”“一人一策”“一项目一方式”柔性引才,形成“引进一名高端人才,带来一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培育一个新的增长点”的链式效应。对于已经落户西部的顶尖人才,要在用好用活“候鸟”人才上下足功夫,采取物质精神双重激励的方式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与其导师、同学、业界朋友等建立密切联系,通过“以才引才”的方式获得更多更广泛的顶尖人才智力支撑,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活力。
坚持“归鸟式”引才,对紧缺人才“不求名校、但求实效”。对于产业紧缺型人才,应立足西部实际,紧扣本地户籍外出就学、就业人员或本地就学人员,抓住机会,趋利避害。在赴外引才时,必须紧扣需求精准发力,不能只紧盯“985”“211”以及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高校,要重点聚焦西北、西南、东北等地尤其是重庆、成都等高校以及省内高校,通过放宽学历、简化流程等方式“错位竞争”。要避免高峰扎堆,不能只在“毕业季”“招才季”才开展赴外宣讲,要与省内外高校建立人才合作模式,常态化宣传宣讲我市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人才政策,探索“提前签约”“引才直通车”等新方式“错时竞争”。此外,还可探索与市内各高级中学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人才回报家乡情结”,在“高考季”“录取前夕”与铜仁生源地毕业生签订合约,并承诺在其大学就读期间给予一定补贴,从发展的、长远的观点出发“超前竞争”。
坚持“栖鸟式”引才,对实用人才“不求学历、但求实绩”。引来才不代表能留住才,要想避免人才“群雁南飞”的窘状,就要立足长远,注重优化人才生态环境,让候鸟型人才变为栖鸟型人才。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广大西部地区来说,我们需要的是接地气的“乡土人才”。从人才总量看,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实用人才、技能人才较少,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基于此,要善用逆向思维,放宽眼界、放低姿态,既注重高端人才的引进,也要大力引进中低端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致力培养出一批善经营的“农创客”、懂技术的“田秀才”,形成合理的正三角人才结构。比如可聘请农业技术员到乡镇(街道)担任科技副乡长。同时,进一步细化返乡创业就业激励政策,推动和引导有资本、技术和创业经验的在外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助力人才回归回流。此外,还可以借鉴上世纪江苏农村引才的模式,引进一批城市退休人才参与全市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心得范文篇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各地各单位在选拔任用人才时要“多尺齐下”,用不同的“伯乐眼光”识别出不同的“千里马”,让各类人才都能拥有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
用好“群众评价”尺,量出“一心为民”型人才。群众评价往往基于自身实际感受,相对来说更加公正全面。各级各单位在识别考察人才时,要常去基层一线“拉家常”,善于运用“群众口碑”这个标准“度量衡”,拓宽考察视角,延伸考察触角,加深对“八小时外”生活圈、朋友圈、家庭圈的了解,让群众为人才“画像”“打分”。通过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制度,维护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把群众“认不认可”“满不满意”作为重要参考标准,在人才选拔任用工作中扩大民主、体现民心、反映民情。真正把“一心为民”型人才识别出来,让他们既得到群众的好评,又得到组织的肯定。
用好“日常表现”尺,量出“踏实肯干”型人才。识别考察人才并非一时之功,而在于长期积累。仅仅通过个别几次的短暂接触,无法做到多维度评价、全方位了解和精准化识别。各地各单位在识别考察人才时,要杜绝“临时抱佛脚”现象,坚持抓常抓细抓长,拉大时间跨度,丰富手段方法,做好“平时文章”。在政治立场上辨“德”,在落实任务时看“能”,在工作作风中识“勤”,在长远成效里考“绩”,在名利诱惑前知“廉”。看看人才在日常业务中干了多少事、干了什么事。不以个人简历等文字材料“论英雄”,不以口头推荐等谈话内容“比高下”,让踏实肯干的人才“吃苦不吃亏”,让求真务实的人才“流汗不流泪”。
用好“重大斗争”尺,量出“可堪大用”型人才。越是艰苦的环境,越是艰难的任务,越能磨砺一个人的意志,锻炼一个人的本领。在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重大斗争一线,能紧紧围绕大局,坚决服从党的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指哪打哪”的干部,都是“可堪大用”型人才。各级各单位要把重大斗争前沿作为识别考察人才的“主战场”,坚持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用好“放大镜”和“显微镜”,近距离观察掌握人才的现实表现情况,以工作思路清不清、责任意识强不强、措施手段硬不硬等标准,考察他们能否发挥“主心骨”作用,能否带头冲锋陷阵,能否不负群众所托。对“关键时刻顶得上去,危急关头站得出来”的栋梁之材,要优先培养、大胆任用。
人才强国战略心得范文篇3
《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人才自古就是开创盛世不可或缺的因素。现在,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党的坚强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加上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锋锐之气尚未消散,为我们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火箭”升空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有了条件,还要有“燃料”,只有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让“燃料”储备越来越充足,乡村振兴的“火箭”才能成功升空。
开启人才探测仪,深入基层发现更多“可燃冰”。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世界上从来不会缺乏人才,只是缺乏发现人才的眼睛罢了。发掘乡土人才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要想实现乡村各领域、各行业的全面振兴就需要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乡土人才,就像是“可燃冰”深藏于海底一般隐藏在乡村中,他们可能没有“高学历”,也没有“高收入”,但却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总结出来了符合乡村实际的经验和技巧。要想点燃乡村振兴的“人才引擎”,就需要要努力发掘出藏在乡村中的“可燃冰”,通过政策引导、教育培训和激励扶持,迅速搭建乡土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同时开启理论下乡、资金倾斜、技术上门三大“人才探测仪”,深入基层发掘更多的人才,把深埋乡村的“可燃冰”开采出来,让乡村成为乡村振兴的“燃料库”。
建好引才储油罐,吸引人才储备更多“成品油”。乡村振兴,光靠“本地人”是不够的。虽然本地人的发展思路可能更加贴合本地发展趋势,但是,没有“外来的和尚”,就会缺乏新意,容易与时代脱节。很多优秀人才,仿佛就像是已经加工好的“成品油”一样,只要能引过来,就能“即插即用”,创造价值。所以,“引才”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环节。“引才”就得需要有“吸引力”。俗话说,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乡村要想振兴,一定要抓住政策机遇,大力鼓励高层次、高水平人才返乡创业,同时为各类人才提供“负压环境”,做好外来人才的保障工作,不仅要把返乡人才的“第一故乡”规划好、建设好,用“乡愁”留住返乡人才,也要把乡村打造成外来人才“第二故乡”,不仅“引得来”,也能“留得住”,让乡村成为广大人才的“储油罐”,成为他们干事创业的理想热土。
科学使用助燃剂,油气混合释放更多“燃烧值”。我们都知道,大多数的燃烧都是需要氧气的,氧气就是助燃剂。要想点燃乡村的“振兴引擎”,光有“燃料”也不行,还是需要助燃剂参与才行。但是,乡村振兴的“政策氧气”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提供。而当下乡村人才“有土有洋”,如果不能做到“合理分配”,不仅无法发挥出“1+1>2”的效果,甚至会“1+1<2”。因此,地方政府在人才的使用上要讲求“对号入座”,要在深入了解人才所学所长的基础上,精准落实岗位、打造平台,确保人才所学所长有“用武之地”。所谓“术业有专攻”,专业人才用在合适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因人制宜”才能做到“人尽其才”。同时,也要调配好“可燃冰”和“成品油”的比例,科学使用“政策氧气”,只有“油气混合”,才能释放出更多的“燃烧值”,点燃乡村“振兴引擎”。
人才强国战略心得范文篇4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这既体现了总书记一以贯之的人才理念,也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才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树立自主创新的育才观、不拘一格的引才观、知人善任的用才观,让人才竞相涌流而出,真正把我国建设成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扬长补短”,自主创新育人才。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但是面临的困难与障碍也是前所未有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充分发挥好高校和企业两个育才“蓄水池”的作用,利用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最广阔的事业发展舞台,独立自主地培育出我们的“大师”。高校育才需“有的放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构建“需求主动找人才”的订单式育才模式,因材施教培育一批基础学科人才、高水平复合人才、青年创新人才。企业要具有忧国忧民的心态,在发展过程中承担使命和责任,主动培育人才梯队,引导人才“于无字句处读书”,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让人才能够在重大工程、重要领域、重点产业的一线磨练中学以致用、学用相长,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扬长容短”,不拘一格引人才。“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非圣贤,不能苛求尽善尽美,越是在某一领域优点突出的人才,其不足往往也很明显。要广纳天下英才,就应树立不拘一格的引才态度,秉持“常格不破,人才难得”的纳才理念,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对待人才,要看出本质、看清主流,正确认识到白璧微瑕仍是美玉、金无足色仍是赤金,切忌求全责备。但是不拘一格并非降格以求,在引才过程中仍要坚持正确的引才导向,重视人才在政治方向、道德品质上的表现,面对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坚决不能“网开一面”,“死守”不拘一格却不降格以求的引才底线,不苛求能力与学历的“齐头并进”,引进那些能力杰出却存有“微疵”的人才,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有用之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贡献磅礴力量。
“扬长避短”,知人善任用人才。“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晦”。只有合理使用人才,才能人人尽展其才。知人是善任的前提要求,要成为人才的“娘家人”,不仅掌握人才专业领域方面的硬数据,还要了解其思想动态、性格特点、家庭状况等软资料,时刻关注人才发展前景、关心人才生活近况。善任是知人的最终归宿,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根据每个人才个人能力、专业特长、性格特点等安排合适岗位,注重扬长避短,对实践能力强而洞察能力弱的“将才”包容呵护,让高屋建瓴且深谋远虑的“帅才”全力攻坚,使各类人才都能“尽其所能、尽其所长”地施展才华。同时“用人之长”也不能忽视“补人之短”,通过“量体裁衣”的方式制定用人计划、加强实践锻炼,帮助人才发展、提高人才投入效益,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不断开创党的人才工作新局面。
人才强国战略心得范文篇5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中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为此,必须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惟有厚植“人才沃土”,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人才力量。
坚持党管人才,要“严管厚爱”。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才。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首先要回答“谁来管理人才、人才发展为了谁”。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广大人才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未来发展中方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此同时,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对人才进行系统性管理,不是用简单的条条框框限制束缚人才,而是把“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建立健全常态化的培养、帮扶、考核等管理机制。如今我们党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视人才工作,每年都会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对优秀科技人才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在工作中大力支持、在生活中真诚关心,激励广大人才为国奉献、勇攀高峰。
坚持发掘人才,要“墩苗育苗”。我们党善于管理人才,更善于发掘培养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也是实现民族振兴的“战略资源”,更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新时代发掘培养人才,要以国家需求为目标,突出科学技术高精缺导向,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用“人才加速度”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虽然现在我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世界第一,科技人才群体、大学生群体、职业技能人才群体的数量也位居全球首位,但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人才现状不容乐观。当前,我国的人才基数大但顶尖人才少,论文专利多但转化运用慢,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因此,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要善于识别人才特质,采取最适合的方式培养人才。还要注重在基层一线墩墩苗、压压担,通过多岗位、多职务锻炼助力人才茁壮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坚持留住人才,要“爱才惜才”。俗话说,得地千里,不如一贤。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要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就要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励的桎梏,鼓励广大人才担当作为,让有“真本领”的人才拥有自己的“舞台”。正所谓,英雄不问出身,各级政府、各部门单位不能因为人才的年纪较轻就“不想用”,也不能因为人才的阅历较浅,怕承担风险而“不敢用”。爱才惜才敬才不能简单地停留在面上,要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落细落实激励奖励机制,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筑巢架梯”“雪中送炭”。当前,人才“抢夺战”在各地展开,多个城市纷纷升级人才引进政策,给予优秀人才落户优先、安家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险等一系列政策,以解决后顾之忧,将拴心留才落到实处,让广大人才“既来之,则安之”,持续激发其内生动力,从而实现“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捧出盛景来”。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坚持党管人才,就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发掘人才,就能“百舸争流千帆进”;坚持留住人才,就能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总之,厚植“人才沃土”,广大人才在祖国大地上自信展才华、从容显身手,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增添人才动力,一定能共同托举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人才强国战略心得范文篇6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指出,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人才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就要聚焦党建引领、理论创新、实践砥砺三个方面下足功夫,勾勒出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新蓝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人才动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争取更大光荣。
突出党建引领,夯实人才根基。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加强党对人才事业的领导。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通过党建搭台,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以党建引领人才,以人才助力党建。打好党建融合人才队伍“一手牌”,汇聚新鲜血液,以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让人才汇聚到鲜艳的党旗下;完善党管人才体制机制,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形成党员与人才的双向培养体系,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当地的人才发展优势。
坚持理论创新,校准前行坐标。
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党的十九届__中全会把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总结概括为“十个坚持”,其中坚持理论创新,就是党始终赢得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只有拥有科学理论的政党,才拥有真理的力量;拥有科学理论指导的事业,才拥有光明的前途。新的赶考之路已然起航,面对人才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想要团结鼓舞广大人才投身伟大实践建功立业,就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人才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终生必修课,以理论武装提升人才把握方向、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过程中,牢牢抓紧理论创新这一政治任务,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用不断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提高广大人才队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聚焦实践磨砺,汇聚前行动能。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要将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落在实处,以实践锻造人才过硬的专业本领。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对各类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科技和人才已然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学与干中引导人才苦练本领、增长才干,鼓励人才主动担负新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在学与干中引导人才潜心研究、严谨治学,在国家与人民需要的关键领域取得新的进展;在学与干中引导人才心怀“国之大者”,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团结引领广大人才在新征程上不懈奋斗、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