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习领悟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优质范文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放在第一条,提出推动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构建多元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领悟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优质范文5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学习领悟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优质范文篇1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放在第一条,提出推动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等系列措施,这是大食物观从提出到落地的进一步举措。
当前,面对居民食物消费转型升级、面对资源环境对农业生产的约束、面对气候和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冲击,如何保障居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食物可持续供应等难度不断加大。推动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从法律层面确保粮食的数量供应;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则有助于确保大食物观下消费者对食物的多元化需求,也有助于大资源观下食物生产中对资源环境的高效综合利用。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需要食物系统的转型,离不开科技进步,也离不开组织创新。食物系统转型面向更多丰富的食物类型,需要加快苜蓿等草业发展、青贮饲料发展、林下种养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食用菌和藻类产业发展、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等。
营养健康导向的育种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功能性食品加工技术、人造肉等科技创新,有助于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草畜联营”、“稻麦连种”等各种复合经营模式、循环农业等组织创新,提高了食物生产系统的资源综合利用率。
2023年学习领悟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优质范文篇2
该文件是党的二十大后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乡村振兴主题,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守牢的底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和前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相比,全文9个部分33条内容围绕“强底线、促振兴、强保障”这一主题展开,既反映了政策的继承性,也体现了新动向。
文件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继续强调确保高价粮食安全、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强调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的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文件的新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战略层次,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中的地位与重要性。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二是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更多在政策的细节上展开。在确保粮食安全方面,强调深入推进大豆油料产能的提升工程,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在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提出了加快现代农村服务业发展,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
三是再次关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强国建设最终的目标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均等化、并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目标,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业经营增效、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三个方面提出了农民增收的三个渠道。特别是在“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方面,强调探索建立兼顾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调节机制。
四是在政策保障方面,强调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强调支持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同常住人口挂钩、由常住地供给机制,做好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
2023年学习领悟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优质范文篇3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粮食安全问题。文件提出“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
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作为经济领域科研工作者,高度认同习近平总书记的观点与党中央的政策部署。粮食安全问题可以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角度继续展开深入研究。
从宏观层面看,粮食的总量安全是国家总体战略布局,不能单纯牺牲主产区的发展利益。在推动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的过程中,需要统筹考虑省际之间“粮食安全”的交易与补偿机制,可借鉴碳排放、碳汇交易市场的理念,思考构建“粮汇”(注意,不是指粮食贸易本身)的省内、省际交易市场,使得市场与政府在粮食安全保障中同时发挥作用。
从微观生产者层面看,需要考虑增产、提质、增效、增收、绿色发展的多重驱动机制问题。粮食总量,是播种面积与单产的乘积,因此稳面积、提单产都很重要。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面积与单产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经济问题,面积与单产之间也存在因果互动关系。片面追求单产可能引起播种面积的减少,而以质量与效率为抓手提升总效益,却可能长期保障粮食总量安全。如果对面积与单产的互动关系认知不清,不能很好的把握增产、提质、增效、增收、绿色发展的多重关系,简单依赖粮食补贴对生产者进行激励,则可能不能达到理想的政策效果,反而持续逐步加重财政负担。
总之,在宏观与微观方面,保障粮食安全需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同时发力,需要兼顾效率与效益,让生产者种粮挣钱得利,才能长久保障中国消费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2023年学习领悟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优质范文篇4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内生机制。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部分,提出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建设,推动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加强中心镇市政、服务设施建设;在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部分,提出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县城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增强重点镇集聚功能,实施“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
为什么要聚焦县域范围发展富民产业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由于先天制度鸿沟和现实差距,现代要素很难在大城市和乡村之间实现双向自由流动,县域范围内的等级产权制度约束和桎梏小、门槛低,县域范围的城乡融合便成为破题的关键,具有操作空间和落地路径,县城和建制镇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载体和支点。人、财、物等要素在县域范围内率先双向自由流动起来,县域范围内城镇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并实现高质量发展,乡村的人口数量持续减少等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实现减量增流。2030年中国人口达到15亿的高峰,城镇化率预计提高到70%,农村人口仍有4.5亿。农民进城需要破除农民离得开、留得住的制度壁垒;农民不能都进城,更不能都进大城市,推进县域范围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必由路径。赋予县城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
当前阶段城乡融合以县域范围内为重点,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和城市群的发展,城乡融合会打破县域范围,现代要素在更大空间流动并优化配置,城乡融合也就在更为广阔的区域间发生,户籍、土地、财政金融、农村集体产权等政策也会随之不断优化。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阶段差异大,不同区域和不同梯度的城乡融合发展有不同的特征和类型,其融合发展模式与政策着力点应分类,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在城市群实行都市圈范围内从城市到乡村的城乡融合;在大城市实行市区与郊区的空间融合、要素再配置与产业再分工,促进城乡连续体的建设;在县域实行县城与延伸区的融合以及重点乡镇和部分村庄的城乡融合的节点建设。
2023年学习领悟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优质范文篇5
在“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背景下,农业科技进步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对我国农业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的发展战略,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是实现我国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支撑,更是促进我国经济走向低碳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制度。通过政策、资金等举措,为重点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同时积极探索技术转让与合作的新模式,创建农业产业孵化园区,加快农业科技转化。
优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积极构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通过示范榜样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培育现代农民;招聘农业科技人才进入相关企业和种植户,通过提供增值服务等进一步丰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模式,利用多样化手段加快农业科技在基层的推广。
做好农业科技推广效果反馈。通过网络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渠道做好科技应用主体对于农业科技应用效果的意见获取与反馈,为后续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提供参考;完善农业技术评估、人才认证、农产品认证等相关农业技术中介服务组织,降低技术推广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