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杜富国先进事迹时代楷模心得15篇

时间:2023-08-23 16:45:03 来源:网友投稿

杜富国先进事迹时代楷模心得2019年5月22日,赤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干部职工收看《时代楷模发布厅》播出的杜富国先进事迹。遵义籍扫雷英雄杜富国被中宣部授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富国先进事迹时代楷模心得15篇,供大家参考。

杜富国先进事迹时代楷模心得15篇

杜富国先进事迹时代楷模心得篇1

2019年5月22日,赤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干部职工收看《时代楷模发布厅》播出的杜富国先进事迹。遵义籍扫雷英雄杜富国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他的事迹诠释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一句你退后、让我来!充分体现了他的使命意识、担当精神和顽强意志,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奋勇前进。”市场监管局党员干部王修成说。

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杜富国为了扫雷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身体,像他这样的人还有许多许多,我们应该要大力弘扬他们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汇聚个人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奉献力量。

杜富国先进事迹时代楷模心得篇2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这是2月18日晚央视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组委会给予杜富国的颁奖词。

杜富国从小听着革命故事长大,红色基因早已根植于他的骨血,“不怕艰苦、舍身奉献”的长征精神成为他的信仰,成为他那句“你退后,让我来”的原动力。

这六个字,映照出军人视死如归的壮丽本色,诠释了战士忠诚担当的精神品格,折射出青年崇尚英模的人生追求,迸发出英雄为国为民的磅礴力量。他不愧是“云岭楷模”,是当代青年的精神坐标,是奋斗新时代的动力源泉。

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无畏、看到了担当,学习杜富国,就应该把排雷英雄的无畏和担当学到手。无畏,是心中装着人民,在世界上最复杂的雷场,每扫出一片还要手拉手再趟一遍,就是为了把一块安全的土地交给人民。担当,是因为杜富国从小就有为国当一名英雄的豪情,这个豪情,让他在军旗上抒写忠诚。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们不用上战场。但是,我们要立足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时要彰显的出来,在困难的时候撑得住、在关键时候顶的上去。要勇于担当,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攻坚克难的勇气,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杜富国先进事迹时代楷模心得篇3

老师们观看了《时代楷模发布厅》杜富国故事之后,感慨颇多,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作为人民教师,一名教育工作者,在看到杜富国同志即便没有了双手双眼,也还要靠着双腿继续追求自己梦想的初心时,更加激发了心中育人的斗志。这种舍生取义的壮举,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发扬,也深信这种精神会根植在浙小全体师生心中,生根,发芽,开出无边繁花。

杜富国先进事迹时代楷模心得篇4

当有人问杜富国:“你为救战友失去了双手双眼,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康复后想做些什么?”他沉默良久没有作声,两行热泪滑落下来……

新年伊始,在病床上,杜富国拿起麻栗坡人民送来的收音机,聆听着习近平主席新年开训令。他说:“部队闻令而动,掀起了实战化训练热潮。我也要刻苦训练,争取早日康复,做更多对党对人民有益的事,不辜负部队的培养、人民的关爱。”

“工作总要有人干,我多干一点,大伙就少累一点”

“富国话少、腼腆,却有一副热心肠。”遵义的乡亲们都这么说。

提起受伤的大侄子,姑姑杜静忍不住泪往下流:“富国在几兄妹中是老大,在家的时候什么活都带头干。”

童年时代,杜富国的父母在外务工,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苦熬不是办法,苦干才有希望。他从小担起家庭重任,背着弟弟妹妹放牛、砍柴、干农活。四邻八舍人见人夸。

别人家的铲车“趴窝”了,学过维修的杜富国主动帮忙,从下午5点捣腾到凌晨;村里人家办红白喜事,杜富国不用人喊,总是会去帮忙端茶、送菜、摆放桌凳、收拾碗筷……

到了部队,杜富国更是热心助人。他利用休息时间,为队里修水电、修门窗、修设备,成为出色的“三小工”;

雷场上,他把自己的干粮分给饭量大的战友,分给山里的困难群众;

战友有困难,他时常拿出300、500元乃至上万元支援;

在驻地,他常常帮助乡亲铺路坑、搬物资、修水电。

战友问他:“天天忙个不停,你就不知道累吗?”他说:“工作总要有人干,我多干一点,大伙就少累一点。”

二班战士詹程说,富国总是闲不住、忙不完,也从不嫌麻烦。

有一天,从雷场回来,大家很疲惫,大多在休息娱乐,杜富国的“休闲方式”则是到处转,看看水龙头是否漏水、澡堂的灯泡亮不亮、椅子腿是不是松了。

在雷场,杜富国干的活也总是最多,背的装备总是最沉。他总是歇不下来,大家把他誉为“小马达”。

马嘿雷场山高坡陡、荆棘密布,来回有6公里山路,扫雷兵要背负爆破筒一步一步往山上挪。

一个弹药箱重27.5公斤,每次杜富国都要争着扛两箱,有时候还后面背两箱,前面再抱一箱。

他的肩膀被背带勒出一道道血印,脚底也磨出了血泡。

战友心疼他:“少扛点,时间长了,铁打的身体也吃不消。”杜富国笑道:“没得事,我身体好。”

2018年9月2日,驻地猛硐乡发生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灾害,扫雷队凌晨出动救灾。看到十几名学生被困在二楼,杜富国第一个攀上一辆冲翻的皮卡车,借势爬上二楼阳台,将学生逐个抱下。

在敬老院,暴涨的河流将19名老人困在对岸。杜富国又是第一个拉着绳子,跳进河中蹚路。而后,他和战友站在河中组成人墙,将老人逐个背回。

从河里出来,杜富国的腿被洪水中的杂物撞得淤青。面对战友的关心,他说:“这是咱当兵的本分。”

“我会为自己加油,给大家带来更多阳光和正能量”

“飞飞,坚强点。”杜富国清醒后,这是父亲杜俊对他说的第一句话。“爸,我没事,放心。”杜富国的声音很虚弱,却平静。

杜俊没想到,伤情如此重的儿子还会安慰他宽心。在杜俊印象中,儿子负伤后,无论是手术还是换药清创,从来没叫过一声疼。他宁愿把泪水流在心里。

2018年10月21日凌晨,病床上的杜富国疼得难以入眠,他抬起双臂想要触摸伤口,可是少了一截的断臂总是碰不到一起。

“我的手是不是没了?”杜富国问陪护他的分队长张波。张波支支吾吾地说:“可能是绷带绑得太紧,所以没知觉。”黑暗中,杜富国没再问,一夜辗转。

张波赶紧给大队领导和医生发了信息:“富国情绪激动,应该是察觉到自己双手没了”。

翌日一早,大队长陈安游、政委周文春和医院领导商量,决定先告知杜富国失去双手的消息。

“富国,加重手榴弹近距离爆炸,为了保命,手没保住。”“希望你坚强,你是我们扫雷大队的英雄,也是人民的英雄。”

听了陈安游和周文春的话,杜富国语气平静:“首长,请放心,我一定会坚强。”

“隐瞒真实伤情越久,越不利于治疗。”按照主治医生陈雪松的意见,大队随后决定告知杜富国全部伤情。2018年11月17日,病房再次站满了人。领导、战友、家人、护士都来了,还特意请来了心理干预专家。

“富国,爆炸太剧烈,手没保住,两个眼睛也没保住。”病房里静得让人窒息。

几秒钟的沉默后,杜富国微微颤抖地说:“我知道了,您放心,请大家给我点时间。”

心理医生蹲在旁边观察杜富国的表情,酝酿着几套心理干预方案,最终一套也没用上。

他的乐观让人感动。杜富国的脸部、四肢、胸腹等处严重炸伤,身上瘢痕累累。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医生嘱咐他:“只要忍得住,别脱压力衣。”杜富国穿上压力衣,浑身绷得像弹簧,除上药、洗澡、换衣外,每天23小时不脱,不喊一声苦,还打趣称自己成了“蜘蛛侠”。

他的坚强令人动容。当被问到未来如何面对新的人生时,他说:“我想学播音,讲一口很好的普通话,以后把扫雷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我会为自己加油,给大家带来更多阳光和正能量。”

眼睛失去光明,心里升起太阳。在病房的每一天,他都会练习播音技能。除了医院制定的康复训练,杜富国每天也会坚持收听广播、练习写字、学唱歌曲,并让妻子和战友为自己读报。

“富国啊富国,你可知道在康复的路上,还有好长好长的路要走。”护士余翔默默地在心中为他祈祷。

西南医院康复中心主任刘宏亮说:“对杜富国的康复治疗,请了国内外的顶尖专家,用了医院的最好设备,组成了最强的医护团队。我们要向英雄表达崇高的敬意。”

现在,杜富国的伤情日渐好转。生日那天,他给医护人员唱了一首歌——《壮志豪情在我胸》,以感谢大家对他的帮助。豪迈的歌声在病房久久回荡。

病房的阳台上摆满了鲜花,其中一束鲜花上插着一张卡片,上面写道:“向日葵说,只要你朝着阳光努力向上,生活便会因此而美好!”

杜富国先进事迹时代楷模心得篇5

红色之城,黔北遵义,一座神奇、神圣、神秘而又令人神往的城市。

从伟大的遵义会议的历史转折,到攻克娄山关的胜利大捷;从文军长征(浙大西迁办学)的光辉壮举,到红九军团播下的红色革命火种;从操场上一个人的升旗礼,到细雨中止不住的爱国心;从流动的遵义会议纪念馆,到获得全国优秀的红色义务宣讲员……一直以来,红色基因在这里薪火相传,

杜富国从红色基因中传承走来,又走到了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的事业中去。他的英雄事迹,带来的不仅仅是震撼和感动,而且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和探寻。

“英雄是平凡真实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触手可及的。富国有优点,也有不足,他以真心实诚让自己活成了一束光,默默燃烧着自己,温暖照亮着别人。”对扫雷大队队长李华健来说,提起杜富国的名字,便有说不完的话。

李华健说,富国受伤以来,我和战友们常常在交流探讨,“我们为什么扫雷,富国为何能成为英雄,他又从何而来?而今天我们又该向英雄学习什么?”。每一次思考对自己都是一次启发,一次精神洗礼,一次灵魂升华。

扫雷大队大队长陈安游也感同身受。他认为,富国关键时刻很英勇,负伤之后很坚强。这个战士身上的点点滴滴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他的奉献精神、坚强品质、高尚品德都是在人生成长的平凡真实中一种厚积薄发。

正如他们所言,英雄从来不是一时出现的,培养的,而是长久的积累与酝酿。其实早在无形之中,红色的基因,信仰的力量早已注入他的生命里。

在杜富国的故乡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这样的评价再一次得到印证。

历史的记忆深刻印记这片土地上:天主教堂,一座始建于清光绪后期的浪漫法式建筑,因为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一支军团的莅临而铺染上一层红色,成为了今天重要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就是长征时期在湄潭驻扎过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司令部旧址——“红色天主堂”。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红九军团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驰骋在湘赣大地,屡建奇功。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入黔北,中央政治局召开遵义会议,红九军团当时就驻扎在湄潭,保卫了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

科教救国路漫漫 上下求索兴国魂。当年,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带领莘莘学子,穿过战火硝烟,辗转多地来到湄潭艰难办学,这文军长征的线路与三年前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的上段路线基本吻合,这些都是革命精神的薪火传承。

浙大“求是精神”就是产生于家国山河破碎,民族生死存亡,中华民族奋起抗日之际。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求是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继续延伸,也是一个伟大民族灵魂的觉醒和升华。

而天城中学也是载满了红色记忆。该校校长金粟说,天城镇是红军经过的地方,当年不少红军战士在这里牺牲,烈士英雄的后人在这里读过书。2003年,杜富国从皂角小学转到天城中学就读小学四年级,直到初中毕业。他从小就是在红色基因薪火传承中长大。

“他从小就有个军人梦。”回忆起杜富国,九年级语文老师邱重鸣说,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去为在当地牺牲的红军烈士扫墓。活动结束后,杜富国在心得体会中写道:对英雄烈士很崇敬,我也想当一名光荣的军人。

红色土壤孕育了英雄儿女,成就了英雄传奇,也是杜富国“让我来”的勇气、信念的精神源泉。

杜富国先进事迹时代楷模心得篇6

高年级的中队在看完《时代楷模发布厅》杜富国先进事迹后,队员们纷纷写下了自己感动的话语。一字字都表达着自己心底的感受,一句句都饱含对杜富国英雄的关切。队员们都看得非常的细心,有的写到“我看到杜富国叔叔虽然失去了双手,但他依然微笑,他最后敬礼时颤抖的那只残缺的手,是因为他疼吗?不是,是因为他是一名军人,军礼是最高的敬意,就像少先队员行队礼表达敬意一样,我真想在他的面前向他敬一个队礼,我是多么崇敬你啊!你是我们湄潭人的骄傲!”;有的写到“杜富国叔叔你的这种大无畏精神让我敬佩,你失去了身体的一部分还坚强地面对,每天还坚持做运动,不拖后腿,你真棒!”。.。.。.

杜富国先进事迹时代楷模心得篇7

入伍以来,他始终把忠诚和信仰刻在心中,把使命和责任扛在肩上,主动请缨征战雷场,苦练精练过硬本领,为人民利益和边境安宁挥洒热血,在平凡岗位干出了突出业绩。2018年10月11日,杜富国随队参加排雷作业时,危急时刻冲锋在前,为保护战友身受重伤,失去双眼和双手。杜富国同志曾先后获得“全国自强模范”“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陆军“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等称号,荣立个人一等功。

由于战争、冲突、恐怖等原因,雷患,给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的平民造成巨大伤害。在祖国南疆云南边境的雷患面前,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统帅号令,历时3年,在中越边境上百公里的悬崖、丛林之中,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官兵们用生命担当使命,胜利终结南疆雷患,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涌现出了以英雄战士杜富国为代表的许许多多的新时代“四有”革命军人。

3年时间里,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杜富国进出雷区千余次,勇蹚雷场16个,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扫除各种爆炸物2400余枚。特别是在面临危险的生死关头,他表现出的“你退后,让我来”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震撼人心,催人奋进,激励广大官兵在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伟大进程中奋力前进。

“让我来!”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铁血担当。

每个时代都需要精神的引领,精神的高地。这种精神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1919年,青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词中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201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殷切希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

生命担当使命,雷场就是战场。英雄战士杜富国身上所迸发出的“让我来!”革命精神,体现了强军思想对建设现代化人民军队的伟大引领作用;体现了近年来我军传承红色基因、锻造“四有”革命军人的巨大成果;体现了人民军队回归本色、重塑精神、永不变质的坚强意志和能力。这种铁血担当,必将成为推动部队各项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让我来!”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英雄本色。

雷场锤炼血性,阵地属于英雄。历时3年多的云南边境第三次大扫雷行动,官兵们人工搜排出地雷和各种爆炸物19。82万枚(发)。他们手拉手、肩并肩,用担当和自信,把踏过的57。6平方公里的土地,放心地移交给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这是新时代人民军队全心全意爱人民、为人民的实际行动,是我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是广大官兵练精兵、谋打赢,用实战成果向党和人民交出的合格答卷。边疆各族人民群众称赞扫雷部队官兵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让我来!”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打赢标杆。

沧海方显本色,临危岂能贪生。杜富国“让我来”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他给新时代青年官兵心中立起了一个打赢的标杆,履行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标杆,努力实现人生价值观的标杆。这个标杆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来自崇高的信仰、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像杜富国在日记里写的那样:“怎样的人生才真正有意义,有价值。我感到,衡量的唯一标准,是真正为国家做了些什么,为百姓做了些什么。”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立志,就要像杜富国那样,立报国志、富国志、强国志。时代需要“让我来!”在各项事业和建设中,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杜富国那样,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一定会充满活力、充满后劲、充满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一定会早日实现。

杜富国先进事迹时代楷模心得篇8

当有人问杜富国:“你为救战友失去了双手双眼,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康复后想做些什么?”他沉默良久没有作声,两行热泪滑落下来……

新年伊始,在病床上,杜富国拿起麻栗坡人民送来的收音机,聆听着习近平主席新年开训令。他说:“部队闻令而动,掀起了实战化训练热潮。我也要刻苦训练,争取早日康复,做更多对党对人民有益的事,不辜负部队的培养、人民的关爱。”

“工作总要有人干,我多干一点,大伙就少累一点”

“富国话少、腼腆,却有一副热心肠。”遵义的乡亲们都这么说。

提起受伤的大侄子,姑姑杜静忍不住泪往下流:“富国在几兄妹中是老大,在家的时候什么活都带头干。”

童年时代,杜富国的父母在外务工,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苦熬不是办法,苦干才有希望。他从小担起家庭重任,背着弟弟妹妹放牛、砍柴、干农活。四邻八舍人见人夸。

别人家的铲车“趴窝”了,学过维修的杜富国主动帮忙,从下午5点捣腾到凌晨;村里人家办红白喜事,杜富国不用人喊,总是会去帮忙端茶、送菜、摆放桌凳、收拾碗筷……

到了部队,杜富国更是热心助人。他利用休息时间,为队里修水电、修门窗、修设备,成为出色的“三小工”;

雷场上,他把自己的干粮分给饭量大的战友,分给山里的困难群众;

战友有困难,他时常拿出300、500元乃至上万元支援;

在驻地,他常常帮助乡亲铺路坑、搬物资、修水电。

战友问他:“天天忙个不停,你就不知道累吗?”他说:“工作总要有人干,我多干一点,大伙就少累一点。”

二班战士詹程说,富国总是闲不住、忙不完,也从不嫌麻烦。

有一天,从雷场回来,大家很疲惫,大多在休息娱乐,杜富国的“休闲方式”则是到处转,看看水龙头是否漏水、澡堂的灯泡亮不亮、椅子腿是不是松了。

在雷场,杜富国干的活也总是最多,背的装备总是最沉。他总是歇不下来,大家把他誉为“小马达”。

马嘿雷场山高坡陡、荆棘密布,来回有6公里山路,扫雷兵要背负爆破筒一步一步往山上挪。

一个弹药箱重27.5公斤,每次杜富国都要争着扛两箱,有时候还后面背两箱,前面再抱一箱。

他的肩膀被背带勒出一道道血印,脚底也磨出了血泡。

战友心疼他:“少扛点,时间长了,铁打的身体也吃不消。”杜富国笑道:“没得事,我身体好。”

2018年9月2日,驻地猛硐乡发生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灾害,扫雷队凌晨出动救灾。看到十几名学生被困在二楼,杜富国第一个攀上一辆冲翻的皮卡车,借势爬上二楼阳台,将学生逐个抱下。

在敬老院,暴涨的河流将19名老人困在对岸。杜富国又是第一个拉着绳子,跳进河中蹚路。而后,他和战友站在河中组成人墙,将老人逐个背回。

从河里出来,杜富国的腿被洪水中的杂物撞得淤青。面对战友的关心,他说:“这是咱当兵的本分。”

“我会为自己加油,给大家带来更多阳光和正能量”

“飞飞,坚强点。”杜富国清醒后,这是父亲杜俊对他说的第一句话。“爸,我没事,放心。”杜富国的声音很虚弱,却平静。

杜俊没想到,伤情如此重的儿子还会安慰他宽心。在杜俊印象中,儿子负伤后,无论是手术还是换药清创,从来没叫过一声疼。他宁愿把泪水流在心里。

2018年10月21日凌晨,病床上的杜富国疼得难以入眠,他抬起双臂想要触摸伤口,可是少了一截的断臂总是碰不到一起。

“我的手是不是没了?”杜富国问陪护他的分队长张波。张波支支吾吾地说:“可能是绷带绑得太紧,所以没知觉。”黑暗中,杜富国没再问,一夜辗转。

张波赶紧给大队领导和医生发了信息:“富国情绪激动,应该是察觉到自己双手没了”。

翌日一早,大队长陈安游、政委周文春和医院领导商量,决定先告知杜富国失去双手的消息。

“富国,加重手榴弹近距离爆炸,为了保命,手没保住。”“希望你坚强,你是我们扫雷大队的英雄,也是人民的英雄。”

听了陈安游和周文春的话,杜富国语气平静:“首长,请放心,我一定会坚强。”

“隐瞒真实伤情越久,越不利于治疗。”按照主治医生陈雪松的意见,大队随后决定告知杜富国全部伤情。2018年11月17日,病房再次站满了人。领导、战友、家人、护士都来了,还特意请来了心理干预专家。

“富国,爆炸太剧烈,手没保住,两个眼睛也没保住。”病房里静得让人窒息。

几秒钟的沉默后,杜富国微微颤抖地说:“我知道了,您放心,请大家给我点时间。”

心理医生蹲在旁边观察杜富国的表情,酝酿着几套心理干预方案,最终一套也没用上。

他的乐观让人感动。杜富国的脸部、四肢、胸腹等处严重炸伤,身上瘢痕累累。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医生嘱咐他:“只要忍得住,别脱压力衣。”杜富国穿上压力衣,浑身绷得像弹簧,除上药、洗澡、换衣外,每天23小时不脱,不喊一声苦,还打趣称自己成了“蜘蛛侠”。

他的坚强令人动容。当被问到未来如何面对新的人生时,他说:“我想学播音,讲一口很好的普通话,以后把扫雷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我会为自己加油,给大家带来更多阳光和正能量。”

眼睛失去光明,心里升起太阳。在病房的每一天,他都会练习播音技能。除了医院制定的康复训练,杜富国每天也会坚持收听广播、练习写字、学唱歌曲,并让妻子和战友为自己读报。

“富国啊富国,你可知道在康复的路上,还有好长好长的路要走。”护士余翔默默地在心中为他祈祷。

西南医院康复中心主任刘宏亮说:“对杜富国的康复治疗,请了国内外的顶尖专家,用了医院的最好设备,组成了最强的医护团队。我们要向英雄表达崇高的敬意。”

现在,杜富国的伤情日渐好转。生日那天,他给医护人员唱了一首歌——《壮志豪情在我胸》,以感谢大家对他的帮助。豪迈的歌声在病房久久回荡。

病房的阳台上摆满了鲜花,其中一束鲜花上插着一张卡片,上面写道:“向日葵说,只要你朝着阳光努力向上,生活便会因此而美好!”

杜富国先进事迹时代楷模心得篇9

杜富国,贵州湄潭人,南部战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四级军士长,在一次边境扫雷任务中为掩护战友被炸致残;先后获得“全国自强模范”“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等荣誉,被陆军评为“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荣立一等功。2019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排雷英雄战士”荣誉称号。

早晨6:30,杜富国准时醒来。明亮的晨光透过窗户,洒在洁白的床单上。但杜富国眼前仍是一片漆黑,他对光的感知,早在那一声巨响后就消失了。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执行云南边境人工扫雷任务时,杜富国和战友艾岩发现一枚爆炸物。“你退后,让我来!”杜富国蹲下排查,突遇爆炸。生死瞬间,他用身体护住战友,倒在血泊中,永远失去了双眼和双手。

英雄壮举,感天动地。2019年5月16日,在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同年7月31日,中央军委授予杜富国“排雷英雄战士”荣誉称号,为他佩挂英模奖章、颁发证书,合影留念。

两年多来,他以惊人的`毅力闯过一道道难关,实现了自强自立。

穿衣,叠被,刷牙,洗脸……无需旁人辅助,一切如常人般自然地进行着。

“其实,我就是一个正常人,只不过换了一种生活方式而已。”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楼军人病房,杜富国开始了新的一天。面对记者,聊起现在的自己,他语气平静,有时说到兴奋处,也会大方地哼唱几句自己喜爱的歌。

《夜空中最亮的星》《壮志在我胸》《当个英雄》……杜富国说,他以前还喜欢过一位盲人歌手的歌,现在不喜欢了,因为他觉得,那首歌充满了假设、遗憾、伤感、叹息,还有对别人的依赖。

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那我们就循着杜富国经常听唱的那些歌,走进他受伤后奋斗在“另一个战场”的那些日子。

杜富国先进事迹时代楷模心得篇10

作者:李海亭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这是感动中国对杜富国的颁奖词。

当我看到这位英雄的事迹后,心里对他充满了无限的敬佩和感动。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面对危险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战友的安危,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难道他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吗?难道他不知道家人和孩子在等他平安回家吗?我想这就是值得让人钦佩的地方。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不是说说口号,而是他把军人的使命和担当变为实际行动,他用行动证明新时代革命军人不怕牺牲、敢于担当的革命精神。

我做为一名收费员,每天用辛勤的付出换来司乘人员满意的微笑是我奋斗的目标。但是我觉得这种付出与英雄比起来,还差的很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学习杜富国遇到困难危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敢于奉献自己,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杜富国先进事迹时代楷模心得篇11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呼声。在岁月的长河中,无论历史的硝烟散去多久,但对英雄无悔,铁血忠魂的记忆和呼唤始终都在。

雪落无痕,花开无声,而英雄从平凡真实中走来,又到平凡真实中去,一切都是有迹可循:杜富国从红色土地中成长起来,从红色故事中传承基因,从红色历史中坚定信念,而这一点与习近平主席的强军思想和“四有”军人要求,一脉相承。

可以说,杜富国的舍生忘死不单单是他个人的英雄事迹,更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热血本色的生动诠释,而“让我来”将成为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共同心声。

离开熟悉的岗位,告别亲人朋友,来到艰苦偏远的边疆,扫雷官兵面对的不止是雷场生死考验,“杜富国们”付出的也不止是汗水与鲜血。

记者到扫雷三队采访,下士李洋面对镜头,立即转过了身。他请记者不要拍他:“我没告诉父母我在扫雷,我妈如果在电视里看到我,会哭的。”记者一问,原来扫雷大队官兵有个默契:跟家人打电话从不说自己在扫雷。即使家人知道了自己在扫雷队,也只说自己“在二线搞保障”。

杜富国和他们一样,一开始都选择了“隐瞒”。战友张中君告诉记者,直到第三次扫雷任务结束后,家人才知道自己在扫雷。

在扫雷大队,已婚官兵全部两地分居,40多名官兵面临亲人重病、子女年幼等困难。他们把遗憾、愧疚和思念压在心底,忘我奋战在雷场,用生命在战斗,只因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杜富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让我来!”。

告别扫雷大队驻地,众战士的一句话,久久在耳畔回荡:“就算不能回战场,也还要去战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杜富国先进事迹时代楷模心得篇12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 是对英雄的礼赞!”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杜富国的颁奖辞。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西侧坝子雷场扫雷时,杜富国面对半露出地面的加重手榴弹,对同组的战友呐喊一声:“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他下意识地倒向战友一侧,战友得救了,而他失去了双手双眼。他用惊天一挡书写了“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铁血荣光。入伍8年,在杜富国这个年轻战士的身上体现了一种崇高的爱,体现了一种精神。这种爱,是支撑杜富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做出令人敬佩的奇迹的爱;这种精神,是把爱国、爱军队和爱人民统一起来的崇高精神。杜富国以自己的一腔热血真切诠释了勇于献身使命的奉献情怀。在他和他的战友们身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得到了集中体现,不怕千难万险、不惜伤残牺牲、不计个人得失、扫除雷障为人民的“扫雷精神”得到了弘扬。一身男儿血,满腔报国志。这是杜富国灵魂深处最珍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我们要在面对危险时“让我来”,脏活累活“我先来”,开辟通道“跟我来”,遇到困难“有我在”。让我们为新中国的发展添砖加瓦,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奋斗。

杜富国先进事迹时代楷模心得篇13

杜富国出生在革命圣地遵义,家中有四兄妹,他排行老大。四兄妹的名字分别是富国、富佳、富民、富强,这四个名字也包含了一家人的家国情怀。红色的沃土,淳朴的家风,培养了杜富国扎根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2010年12月,杜富国光荣地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在部队的大熔炉里,他第一批入党,并立下了永远对党忠诚的铮铮誓言。2015年6月,边疆扫雷大队组建,他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申请书,他知道扫雷的危险,更忘不了刚到边境村时见到的八十几个村民只有七十几条腿的残酷现实。但他仍在3年多的时间里,出入雷场1000多次,排除各类爆炸物2400余枚,处置各类险情20多起。尽管,一次次的幸运让他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不幸还是降临了。

2018年10月11日下午,正在执行扫雷任务的杜富国,突然发现一枚加重手榴弹。他急忙对身边的战友喊到:“你退后,让我来!”就在他上前查明情况的时候,爆炸发生了。杜富国的防护服被炸成棉絮状,两个手掌被炸飞,双眼球破裂,大腿根部至面部多处受伤。

面对伤残的折磨,无尽的伤痛,杜富国没有丝毫的后悔和黯然,有的只是始终的坚持余坚强。昏迷三天三夜,5次大手术后还不到一个月,杜富国就让父亲扶着他走路。一个半月后,在病床上做起了平板支撑。半年后,就能在跑步机上用13分钟完成三公里跑。杜富国的坚持,是烙印在灵魂深处的对党忠诚,是流淌在血脉基因里的红色传承。他的坚强,是嘹亮在强军征程上的冲锋号角,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矢志不渝的时代担当!

就在杜富国受伤后的一个月,战友们以手拉手的方式趟过了雷场,把最后一块扫过的雷场移交给了当地百姓,从此死亡地带终于变成了一块和平之地。当初,杜富国和战友高唱军歌来到雷区时,乡亲们奔走相告,夹道相迎。现如今得知杜富国转到重庆治疗时,乡亲们眼含热泪,为英雄送行。因为大家心里清楚,哪个孩子不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啊?!但这些战士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哪怕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是年轻的生命。

千古风流浪淘尽,生死刹那见英雄!“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

但耳畔眼际,正有杜富国战友们手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不正是对英雄最好的礼赞吗?

杜富国先进事迹时代楷模心得篇14

2015年6月,上级决定抽组人员赴云南执行扫雷任务。听到这一消息,杜富国顿时感到热血沸腾。南疆雷患迟滞沿边经济发展长达30多年,有的村民为了生计不得不冒险趟雷区,有个村寨87人被炸得只剩78条腿。每当看到这些报道,杜富国的心里都久久难以平静,恨不得马上把雷魔彻底铲除,还人民安宁,促边境发展。

当杜富国把请战书交给连队后,有的战友劝他:“地雷可不认人,何必去冒这个险?”但他却认为,作为人民子弟兵,人民有危难,国家有需要,理应冲锋在前。不少战友见杜富国如此坚定,也纷纷报名。杜富国将微信名取作“雷神”、QQ昵称标为“征服死亡地带”,以此激励自己建功雷场。就这样,杜富国和来自不同单位的400余名战友,踏上了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的新征程。

“跟死神打交道,没有两把刷子不行”,这是排雷兵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干工兵,杜富国是半路出家,第一次摸底考核,排雷理论只得32分,技能课目也是一塌糊涂。杜富国告诫自己,想担当就要有硬本领,想干事就要有真本事。为掌握排雷理论,他把知识要点制成小卡片,有空就拿出来背一背;为训练探雷针手感,每天坚持练习上万针,将营房前的草皮翻了个遍;为娴熟操作探雷器,将铁钉、弹片等混合埋设,采取斜放、覆盖等方式增加难度,把笨拙的探雷器练成了“第三只手”。3个月临战训练结束,杜富国所有科目考核全优,熟练掌握了10余种地雷爆炸物排除方法,实现了从“门外汉”到“专业通”的成功转变,拿到了走向扫雷战场的“入场券”。

排雷是和平时期最危险的军事任务之一,排雷兵走的是“阴阳道”,拔的是“虎口牙”,过的是“鬼门关”,每上一次雷场,就是一次生死考验。有一次,杜富国和班长许猛搜排作业时,发现一枚性能不稳定、杀伤威力大、装有诡计装置的反坦克地雷,这是他们首次遇到这种情况,手里都捏了一把汗。许班长命令杜富国退后、他来处置。可杜富国知道,人工搜排是生死相依的团体战,谁多排一次就多担一分风险,也能多给战友一分保护,回想一年来每次遇险许班长总是冲在前面,杜富国强烈地意识到,危难关头自己也应该挺身而出。杜富国立即拉下面罩抢先站到地雷前说,“班长,让我来!”他小心翼翼清除浮土、去除伪装层、拆除诡计装置,那一刻杜富国虽然全身被汗水浸透,但特别激动,他为成功排除首枚反坦克地雷而骄傲,为人民群众消除一处雷患、送去一份平安而自豪。

不怕艰难困苦、不畏伤残牺牲、不计个人得失,这是排雷兵的真实写照。记得和队友唐世杰排雷作业时,发现一枚引信朝下的40火箭全备弹,清除表面浮土后,又连续发现4枚,并且引信裸露在外,处置不当就会引爆“雷窝”,这是排雷最危险的情况之一。唐世杰主动请缨,杜富国以组长的身份命令他撤到安全区域,自己上前排除了一触即爆的雷患。其实当时杜富国也很发怵,但作为一名党员骨干,危急关头就应该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雷场就是战场,随时面临伤亡。去年10月11日下午,杜富国在作业时突遇一枚加重手榴弹爆炸身负重伤。从此,他再也不能拥抱亲爱的妈妈,再也不能看见心爱的妻子,再也不能和战友们并肩征战雷场,但他觉得这样做是值得的。让杜富国高兴的是,在他负伤一个多月后,56名战友手拉手、唱着歌,趟过当初血染的雷场,将其圆满移交当地政府;让杜富国欣慰的是,扫雷任务部署后,大队官兵人人再次递交请战书,继续战斗在一线,履行着他未完成的使命,杜富国等着他的战友们胜利归来!

杜富国虽然对排雷中的伤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知道自己失去双手双眼后,他也是心乱如麻。有过担心,担心自己还这么年轻,本该尽孝的年纪却因伤残让父母以泪洗面;有过彷徨,彷徨将来面对新的生活时是否能撑得下去;有过无助,无助自己连最简单的吃饭如厕都显得这么艰难。

前段时间,参加过边境作战的5位战斗英雄来到杜富国的身边给他加油打气,双目失明的安忠文英雄教杜富国如何使用盲人手机学习娱乐,双腿截肢的王曙光英雄讲述他如何考研读博、成家立业的收获体会,这些都让杜富国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和力量。杜富国知道今后的路还很长,新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必须勇敢走向新的战场,迎接新的挑战。

洗脸,对正常人来说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可对于杜富国来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妻子搀扶着他去洗漱间时,杜富国悄悄记下了下床后的步骤,但当自己尝试时,用残臂开门是最大难题。一次不行,再来一次,臂弯磨出血痕后也不放弃,坚持训练了4天才拧开门。为了圆播音主持梦,他每天跟着手机软件学普通话,跟着妻子的朗读背记内容,当花一周时间把500多字的排雷故事完整播出后,杜富国仿佛又找到了人生的坐标。他深知:想要活得更有价值,就必须经受伤残的考验,不断接受自己、挑战自己、战胜自己,让伤后余生更加出彩。

杜富国先进事迹时代楷模心得篇15

面对生死雷场,是“进”还是“退”?杜富国选择“让我来”;失去了双手双眼,杜富国安慰亲人战友,“我一定会坚强”;面对授勋,他抬起残缺的右臂,致以特殊的军礼。杜富国养成的“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特质,是红色沃土滋养形成的自觉,更是传统赓续的血性担当。

“经南部战区陆军党委研究决定,给你记一等功1次。现在,为你颁授奖章和证书”

2018年11月24日中午,陆军某扫雷大队举行了一场庄重的仪式,为扫雷英雄杜富国颁授一等功奖章和证书。

“希望你更加坚强,争取更大的荣誉!”仪式现场,扫雷大队政委周文春为杜富国佩戴一等功奖章。“是,!”杜富国声音洪亮。病床上的他,挺直了腰板,抬起了残缺的右臂,敬上一个特殊的军礼。

杜富国养成的“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军人特质,是红色沃土滋养形成的自觉,更是传统赓续的血性担当。

面对生死雷场,是“进”还是“退”?杜富国选择“让我来”;失去了双手双眼,杜富国安慰亲人战友,“我一定会坚强”;面对授勋,他抬起残缺的右臂,致以特殊的军礼;他在病房顽强锻炼、学习播音、练习写字,坦然面对伤残后的人生这位年轻战士的情怀与担当源于何处?

遵义,是一座因红军长征而扬名的英雄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红色基因注入了杜富国的灵魂、化入了血液、融入了言行。红色基因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滋润着他不断成长。

2010年12月,杜富国在遵义市湄潭县的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旁,穿上绿军装,戴上大红花,走上军旅路,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1935年1月19日,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同样在这个地方,带领部队完成保卫遵义会议的任务后,告别湄潭的父老乡亲,挥师西进继续长征。

杜富国家门口的小路,就是当年红军长征强渡乌江、保卫遵义会议召开时走过的路;杜富国初受文化启蒙的皂角小学,就是当年收养烈士子女和遗孤的保育院。孩提时代,杜富国经常听前辈和老师们讲红军的故事,知道三爷爷冒着杀头的危险,救治了失散的红军战士。

参军出发那天,杜富国和湄潭籍的新兵们仰望红军塑像,他知道这些穿着青灰色土布军装和方口布鞋的前辈,就是和家里爷爷一起说过话、患过难、打过仗的长辈,心里平添几分亲切与敬意。向这些红军爷爷敬了第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杜富国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活。

小时候听到的红军故事,杜富国至今记忆犹新。有一位名叫钟赤兵的红军团长,在他的家乡娄山关战斗中喊“跟我上”,带领敢死队冲向敌阵。腿部中弹后,这位英雄团长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忍着剧痛截去了右腿,还坚持走完了长征路。

杜富国说:“和战争年代相比,我们排雷的危险要小得多,受了伤治疗条件也好得多。想一想先辈们,我做的事不算什么。”

失去双手双眼的杜富国,将面对另一种人生。他有了新的目标:“虽然没了手和眼,耳朵也受了伤,但我还有嘴。如果可以,我想做一名播音员,把扫雷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扫雷战士。”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从孩提时代起,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等英模的名字就如雷贯耳,自己能够穿上军装,和这些英雄同在一个集体,杜富国深感荣耀。

2018年9月,全军挂像英模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两人。只比杜富国大5岁的张超,让杜富国深受触动:英雄,离自己是如此近。

新训结束,杜富国被分到一个英雄的边防连队。他记得新兵下连第一课,指导员组织他们参观荣誉室时,讲述了连队战斗英雄严玉忠的故事。这位在战争年代立战功、受表彰的英雄,让新兵杜富国倍感荣耀:他就是我的榜样!

2015年,杜富国和战友们响应号召,来到英雄的扫雷大队。被授予“排雷英雄”荣誉称号的三队队长蒋俊峰,参加国际维和扫雷行动的四队队长李华健,在扫雷作业中壮烈牺牲的英雄战士程俊辉闪亮的英雄名字,成为杜富国心中的一盏明灯,点燃了一名战士的英雄梦。

入伍不久,杜富国和战友们面对军旗庄严宣誓:服从中国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从命令,严守纪律,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苦练杀敌本领,时刻准备战斗,绝不叛离军队,誓死保卫祖国。

杜富国把军人的铮铮誓言铭记于心:扫雷兵,就是要上无人敢上的虎山,就是要冒常人不敢冒的风险,就是要拿下最难啃的硬骨头。

1998年抗洪抢险,许多部队高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团结就是力量》与洪水搏斗。而今,杜富国和战友们唱着军歌奔向生死雷场,战友们唱着军歌为他颁授一等功奖章。在军歌声中,杜富国和他的万万千千战友,向前,向前,向前,在强国梦强军梦的道路上冲锋前行!

老山,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乡,从海拔、地貌、位置上说,这座山并不是最高,也不是最险。但这座山的精神高度,远远超越1422.2米的海拔高度,成为屹立于中国人心中的英雄山。

2015年11月,扫雷大队四队来到这片英雄之地扫雷。在30多年前的战争中,先辈们与边疆人民在这里浴血奋战,铸就了以爱国奉献为核心的“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

杜富国所在的扫雷队,每年清明都要组织官兵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祭扫。长眠于这里的900多位烈士,人人都有感人心魄的事迹。看到韩跃奎烈士墓碑上刻的生平事迹,杜富国和战友们深感震撼。

这位牺牲时年仅21岁的烈士,系老山主攻团5连尖刀班班长。在老山作战中,他主动承担了最关键、最艰难也是最危险的开辟通道任务。当其他排雷手段失效时,他带领战士以身踏雷,炸倒一个,再上一个,炸倒一个,再上一个,终于在冲击主峰的战斗发起前,用血肉之躯开辟了一条宽3米、长72米的雷场通路,被原昆明军区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同样是排雷,同样是士兵,同样20多岁,同样在老山。和平年代离死神最近的扫雷兵,多了无畏,多了豪迈:我们扫雷历的险,算得了什么!韩跃奎老班长,我们踏着你的足迹来了!

在这片浴血之地,杜富国和战友们穿着厚如棉衣的防护服作业,一天下来汗水能把防护服浸透,第二天又穿着还没干的防护服上山作业。日复一日,防护服汗迹斑斑,汗味浓厚。3年来,杜富国和战友们的午饭基本在野外吃,没餐桌,没午休,人均进出雷场700余次,徒步3000多公里,磨破迷彩服3套、磨坏作战靴5双,扫雷防护服和扫雷靴绝大多数破损,啃下了老山雷场这块“硬骨头”。

在这片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在续写着英雄的故事。一年前,杜富国和战友排雷作业后,排着队手拉手通过雷场,将四号洞雷场交还给边疆群众。如今,一棵棵树苗、一片片草果在倔强生长,给边境乡亲们带来了脱贫攻坚的新希望。

推荐访问:先进事迹 楷模 心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