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第九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心得体会8篇
学习第九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心得体会篇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内涵丰富,意义重大。要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全县党员干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努力化政治自信为政治自觉、化思想指引为行动指南、化精神动力为发展动能。
一、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宣示的政治自信转化为高度的政治自觉,明确我们是什么,我们要干什么这个核心问题
我们是肩负党和人民期望的党员干部,是xx人民的主心骨,是xx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言人。要坚定思想信仰。在党的创新理论中滋养初心、引领使命,在党的非凡历史中追寻初心、激励使命,在贯彻落实好省委、市委的各项部署要求中实现初心、践行使命。要确立奋斗信念。把一切工作目标、工作重点放在建设美好xx、服务xx人民这个目标上来,不断用工作成果来回应xx人民的期待和向往。要树立必胜信心。时刻做到“十个坚持”,在党的历史经验中汲取力量,始终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真正担起责任、扛起任务、干起事业,在xx这张答卷上留下我们用辛勤努力换来的优异成绩。
二、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形成的思想指引转化为行动指南,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
要把落实“两个确立”作为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信念、政治忠诚、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切实把“两个确立”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要提高政治站位,在对党忠诚中落实“两个确立”。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主心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践发展的必然结论、是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要牢牢把握维护核心这个根本,切实把维护核心落实到思想上行动上纪律上。要摆正自身定位,在担当作为中落实“两个确立”。在担当作为上向党中央看齐,着力解决执行落实上的偏差、误差、落差问题。要明确前进方位,在服务大局中落实“两个确立”。牢固树立大局意识,从繁杂的工作中理清头绪、抓住主线,跟上节拍、不拖后腿。
三、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赋予的精神动力转化为推动事业前进的发展动能,为时代使命担责、为光荣事业负责、为xx人民尽责
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说到底就还是要落实到xx各项事业的发展中来。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为时代使命担责。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市委工作部署中,在与先进地区、兄弟县市的比学赶超中,在洞察时代发展趋势、寻求历史发展机遇中“跳出xx看xx”、“引领xx奔时代”。要以建功履职的责任感,为光荣事业负责。摒弃“日子混太平、心态求躺平、旁观手放平”的精神状态,牢牢抓住“五县四城”战略,敢想事、能干事、善成事。要以服务人民的幸福感,为xx人民尽责。增强为民请命的本心、为民办事的本能、为民造福的本领,以推动振兴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转型创新为内生动力,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把一个“现代农业强县、新型工业强县、文旅融合强县、创新驱动强县、生态经济强县”,一座“投资兴业新城、民主法治新城、和谐幸福新城、美丽宜居新城”献给xx人民!
学习第九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心得体会篇2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下面是呢子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学习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概括中华文明的特质及重要意义,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的文化和文明连续体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这种连续稳定性和完整性本身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他指出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是总书记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历史及其价值的精辟论述。我们得知,地球诞生于45亿年前,这颗伟大的星球孕育了许多伟大的生命群体,其中最伟大的是人类。中国是地球上最早出现人类的地区之一,其年代可以追溯到距今200多万年前,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距今10多万年前,现代人遗存在我国发现。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中国旧石器文化富有特色,连续发展,自成体系。中国人类起源的考古发现很多,且成序列,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支系。所以苏秉琦先生说,中国文化是有近200万年传统的土著文化,相对于世界其他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通过区内、外诸考古学文化的交汇、撞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不断地组合、重组,得到不断更新,萌发出蓬勃生机,并最终殊途同归,趋于融合。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同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苏秉琦先生将中国历史的基本国情概括为四句话: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张光直先生也指出,在文明起源上若干西方的一般法则不适用于中国,中国的形态很可能是全世界向文明转进的主要形态,而西方的形态实在是个例外,因此社会科学里面自西方经验而来的一般法则不能有普遍的应用性。他将中国的形态叫做“连续性”的形态,而将西方的叫做“破裂性”的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这给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入到新时代提出了新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虽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重要成绩,但还有许多历史之谜尚未破解。其中一些是考古学本身遇到的问题,或者说是考古学的局限。考古发掘提取的信息都是过去历史并不完整的信息,考古发掘过程中也还有不少信息未被考古工作者发现和认识。换言之,通过考古工作提取古代信息的能力还有限。比如说夏朝的文字,就中国文字起源与发展而言,甲骨文显然不是最早的文字,在它之前应该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文字应该是有一定的载体的,但是时至今日我们对于夏朝文字的发现与研究还只是处在初步阶段,对一些相当于夏朝时期的遗址出土可能是文字的刻划符号的认识也还只是在探索阶段,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夏文化考古学研究的深入。
要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就要有新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并将其运用于田野考古第一现场,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因之,当今考古学无论是田野发掘还是实验室分析检测和学术研究,都需要多学科的合作,需要大量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手段,如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袁靖先生曾从数字考古、年代测定、古DNA研究、同位素研究、有机残留物分析、环境考古、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陶瓷科技考古、玉石器科技考古等12个领域阐述科技考古助力考古学研究的技术与方法。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考古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比如,从测定年代、确定考古学文化分期和期、段的绝对年代延伸到环境与生业,探讨先民当时生存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单纯的人骨鉴定延伸到认识人的骨骼形态特征、体质状况和食物结构,探讨人类自身和社会的进化过程;从对出土器物的分类排队深入到对石器、陶器、金属器的质地和制作工艺的探讨,进而研究手工业的发展状况,考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等等。科技考古已经全方位融入考古学研究中,如动物考古把形态学、统计学、年代学、同位素分析、DNA分析和古代文献研究等方法融合到一起,围绕具体目标,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在完成动物遗存定性定量研究的基础上,从动物到生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特定的角度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赞赏探源工程取得的重要成就,他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这对考古工作者是极大的鼓舞。2020年16月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办的“文明起源研究相关问题讨论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会议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对话和融合,促进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深入。在这次会议上,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同时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执行专家组组长之一的王巍先生(另一位专家组组长是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XX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教授)提出考古发现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八条新标准,包括:
1、史前农业发展,产生社会分化;
2、手工业显著进步,专业化程度加剧;
3、人口增加,大聚落出现;
4、社会贫富、贵贱分化日益严重;
5、形成了以某些特殊的珍稀或高技术含量的器具;
6、社会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
7、都邑与族邑形成,出现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城市;
8、暴力与战争较为普遍,形成王权管理的国家。这些标准是多年来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是中国考古学考察我们自身文明化进程所得出的结论,是对世界文明起源研究的重大贡献,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在中国的考古工作中,广大考古工作者深入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途径与方式,研究中华文明的基因特征。从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研究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与发展研究,都是基于中国的考古学实践,运用中国的材料研究中国的问题。诚然,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肯定要与世界上的文明古国进行对比研究,要探讨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我们的考古工作者也走出国门,到国外开展田野考古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今后开展国际考古学研究,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XX作为长江中游的核心地区,有着辉煌的古代文化,建国以来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绩。洞庭湖西北岸的津市虎爪山遗址发现了XX最早的距今五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自此以后,以澧阳平原为中心的湘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一直有人类活动,留下了较为完整的考古遗存。通过多年的工作,已初步建立起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澧水类群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与此同时,以沅水中上游为中心的XX地区也存在着一支旧石器文化——潕水类群。这两支文化区系类型构成XX两大旧石器文化类群,并奠定了XX史前文化的两大历史传统。XX新石器时代文化群星璀璨:道县玉蟾岩出土了中国最早的具有人工干预痕迹的水稻和中国最早之一的陶器;澧县八十垱遗址是中国最早环壕聚落之一,这里距今八千多年前就已经从事水稻栽培;洪江高庙的印纹白陶引发中国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澧县城头山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城;澧县鸡叫城出土了中国最早最完整的超大型木构建筑基础……通过这些年XX地区开展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工作结果表明,XX澧阳平原是南方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中国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彭头山、八十垱、杉龙岗等遗址出土了兼具粳稻和籼稻特征的早期栽培稻,距今9000—7500年。城头山发现了中国目前最早之一的水稻田,距今6500年。其次,澧阳平原是南方史前文化的传播扩散中心。澧阳平原古老的农业文化传统影响了南中国文化的进程,它还是印纹白陶的起源与传播中心,白陶的扩散与传播见证了以澧阳平原为代表的史前文化向外的影响力。第三,澧阳平原为中华文明曙光的策源地之一,这里在新石器早期环壕聚落的基础上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城。由环壕聚落—城壕聚落—城壕聚落集群的变化发展,演绎了早期国家文明化的重大进程。XX澧阳平原的史前文化不仅广泛地参与了中国文明化的进程,还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与和谐共生的模式,呈现了稻米文明形态与东亚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基因密码。山前平原、水、稻米、人与社群的相互依存与演化,是这一地区作为文化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的真实表达。
这些年,我们在鸡叫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也取得了重要收获。收获之一是发现了距今4700年前的大型木构建筑。该建筑的主体面阔5间7室,外围有廊道,室内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加上廊道总面积为630平方米左右。主体建筑为开挖基槽后垫长木板以作基础,木板上立柱。木柱上有斜穿孔。考古专家认为这是中国考古百年的首次发现,建筑专家认为这是一种过去历史上未曾见过的具有珍稀性的建筑形态,千载难逢。收获之二是揭露出体量巨大的谷糠堆积。其中一片为80平方米,平均厚度0.15米。通过单位体积的谷糠密度并结合现代水稻加工的调查结果,初步推算出这些谷糠堆积所代表的稻谷重量约为2.2万公斤。收获之三是发现了距今4500年前后的水稻田。
鸡叫城由距今8000多年前的彭头山文化的普通居住点发展为环壕聚落,然后发展为城壕聚落及聚落集群,一直延续至距今3800多年前的肖家屋脊文化时期,显示其具有跨越时间和文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具有极强的内在凝聚力。在这里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所进行工作的结果表明,具有良好生态多样性的澧阳平原鸡叫城聚落群依靠自身稻作农业经济的支撑,以土地、农业、人口为要素,完整演进了古文化—古城—古国的全过程。如果说古国是一种文明形态,那鸡叫城就是从自身泥土和稻田里生长出来的农业文明——这正是多元一体早期中国文明产生的主要途径与方式,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赓续不绝的奥秘所在,也是史前XX对于中华文明起源所做的突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XX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来的成果,已经成为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头山遗址已经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对外开放,接待八方游客,让公众在古城遗址的参观体验中感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知中华文化所具有的超强持久性和凝聚力。彭头山遗址、八十垱遗址也建成了小型遗址公园,通过环境整治,文物陈列馆建设等使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地保护与展示。澧阳平原还列入了国家“十四五”大遗址保护利用片区。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已经惠及人民群众,正为文化强国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学习第九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心得体会篇3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胜利闭幕后,我区各市地各部门第一时间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党代会精神,迅速掀起了学习党代会精神热潮。无论是机关干部、驻村干部,还是基层一线干部,大家一致表示,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已科学勾画出合民心、顺民意的未来5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宏伟蓝图,决心在区党委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下,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汇聚起推进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磅礴力量,把大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18日晚,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召开第16次会议,传达学习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通报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第14、15次会议精神,研究脱贫攻坚有关工作事项。自治区副主席、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其美仁增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是西藏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喜事。报告是引领我区发展稳定、推动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纲领性文件和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尤其报告中提出从强化脱贫措施、整合资源力量、完善退出机制三个方面抓好脱贫攻坚工作的明确要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狠抓贯彻落实,充分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艰巨任务和有利条件,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众志成城,推动脱贫攻坚。同时,会议强调,坚持把解决贫困群众脱贫问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任务,作为一号民生工程,围绕目标任务、政策规定、脱贫措施、群众需求、责任体制和严明纪律来抓好脱贫攻坚目标、措施的贯彻落实,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19日上午,受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西藏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白玛才旺委托,西藏银行总行党委中心组召开视频会议,学习传达、贯彻落实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会议强调,西藏银行全行员工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不移地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上来,统一到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的安排部署上来,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好党代会精神,坚持立足西藏、面向全国、服务西藏的经营宗旨,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程序简便、服务优质、高效运营的优势,服务西藏经济发展,服务全区各族人民。
19日,在那曲地区比如县茶曲乡日普村村两委的会议室内,不时传来阵阵开心的笑声和响亮的掌声,原来是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派驻的驻村工作队协同日普村、耐秀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召开学习会,集中学习传达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除此之外,20余名牧民也不约而同地集中到这里旁听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的学习。
日普村党支部书记旺青朗加说:党的xx大以来,日普村群众一直把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来拥护和爱戴,的核心地位在日普村农牧民群众心中早已形成。今后,我们日普村干部群众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对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绝对忠诚的实际行动,做好日普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我们坚信,区党委新一届领导班子完全有能力带领大家以更加稳健有力的脚步、更加快速有劲的速度,迈向辉煌灿烂的小康社会。
近日,拉萨市城关区两岛街道办事处驻热木其社区居委会工作队(拉萨市城关区派驻),第一时间组织热木其社区全体干部职工、居民组长、户长代表共计40余人,召开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座谈会。西藏离北京虽远,但我们的心始终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贴在一起、紧紧连在一起!自治区驻热木其社区工作队队员洛桑平措表示,在今后工作中,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将继续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坚决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继续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思想上拥戴核心,在政治上信赖核心,在组织上忠诚核心,在行动上捍卫核心,做到认真学习宣传好、贯彻落实好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凝聚力量,切实为全区改革发展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17日,桑日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传达学习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会议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认真领会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准确把握核心内容。要把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和两学一做、维护稳定、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结合起来,为全面实现七个桑日目标努力奋斗。
近日,琼结县司法局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学习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会议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就是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把会议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到司法工作的实处。全体干部职工要把思想统一到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上来,要按照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新理念新任务,抓好当前各项工作,认清形势,坚定信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学习第九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心得体会篇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不忘本来,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丰厚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当今世界,汉语热方兴未艾,孔子学院在很多国家广受欢迎,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日俱增的吸引力、影响力。惟有始终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新时代的文化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主动创新,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实现文化繁荣发展,既需要不忘本来、植根塑魂,也需要吸收外来、交流互鉴。纵观人类历史发展,文化的繁荣与国家、民族的繁荣总体上是相互对应、彼此支撑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的根本原则。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为马克思主义能够扎根中国大地、为中国人民接受和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守正创新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深化改革开放,推进文化建设,也必须把握历史前进的逻辑、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以开放心态与不同文明进行交流互鉴,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不断吸纳时代精华,在守正创新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学习第九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心得体会篇5
1月20日, 20xx年西藏自治区全区气象局长会议在拉萨召开,会议全面贯彻党的xx大、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第x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20xx年全国气象局长会和全区经济、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科学实施十三五西藏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凝聚共识、明晰思路,总结20xx年工作,部署20xx年重点任务。会议全面系统总结了20xx年西藏气象工作亮点和重点。
同时强调,做好新时期西藏气象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政府、中国气象局的决策和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工作基调,准确把握西藏气象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把握良好发展机遇,冲破思想观念束缚,扫除体制机制障碍,补齐气象工作短板,在更高水平上全面推进西藏气象现代化。
一要强化民生安全,推进防灾减灾工作,加快新设县气象局建设,提高预测预报预警水平,健全预警信息机制,完善基层防灾减灾机制。
二要强化需求引领,改善服务有效供给,聚焦脱贫攻坚服务,丰富公众气象服务,细化专项保障服务,深耕专业气象服务。
三要强化深度融合,助力美丽西藏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加强技术研究,提升服务效果。
四要强化高效集约,完善观测、信息体系,推进综合观测体系建设,提高观测体系运行质量,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推进信息化工程建设。
五要强化精准智慧,提高预报服务水平。强化现代气象预报基础支撑,展现代气象预报业务,提高业务服务现代化水平。
六要强化开放共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研管理,注重创新应用,加强开放合作。
七要强化人才战略,提升干部职工素质,突出创新型人才储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教育培养力度。
八要强化深度高效,推动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防雷减灾体制改革,推进预报业务体制改革,推进气象服务体制改革。
九要强化科学标准,加强气象法治建设,推进气象法治工作,推进气象标准化工作,提高气象科学管理水平。
十要强化从严治党,落实党的建设工作,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党风廉洁建设两个责任,推进精神文明和气象文化建设。会议还对今冬明春气象服务工作、安全生产与维稳工作、做好基层台站、困难职工和离退休老干部的慰问、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等近期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学习第九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心得体会篇6
稳定是第一责任。维护西藏稳定,事关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事关边防巩固和人民安居乐业,事关中华民族核心利益。我们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硬任务和第一责任,全面落实各项维稳措施,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持了社会局势持续和谐稳定。正是有了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小康建设才有了坚强保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做好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原则,也是推动西藏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方法论。
发展是第一要务。缩短发展差距,追赶全国步伐,要靠加快发展。我们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千方百计激活社会投资和民间投资,强力推动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破解发展瓶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内生动力。只有牢固树立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的思想,才能补齐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民生是第一导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百姓过好日子,每年将70%以上财力投向民生,四年实现翻一番。全力办好民生实事。率先实现十五年免费教育,率先实现双集中,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均等化,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只有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补上教育短板,摘掉缺医少药帽子,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才能确保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民生阳光普照雪域高原,西藏各族人民更加心向我们伟大的党、心向我们伟大的祖国!
生态是第一红线。最美丽的蓝天、最圣洁的雪山、最干净的空气、最纯净的水源,这是我们西藏最靓丽的名片,已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结合点,成为永续发展的支撑点。我们不断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以坚决的态度、严格的制度、有力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只有牢固树立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冰山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强化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职责,保护好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才能发挥生态资源的最大优势,才能挖掘生态特色的最大潜力,才能体现生态保护的最大价值。
学习第九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心得体会篇7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新时代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进行了系统阐述。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参与者,第一时间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受启发,备受鼓舞,深刻领悟到新时代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要在五个维度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将中华文明溯源与阐释研究推向深入。要始终坚守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政治高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立足百年变局,心怀“国之大者”,聚焦文明溯源和文明阐释,以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扎实的学术研究把中华文明的阐释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的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强化文明探源研究的政治担当,不断提高用学术讲政治的能力,特别是要紧紧围绕中华文明基因和中华文化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亲和性、融合性这一根本性问题,注重从文化遗产和考古遗存中凝练文化和精神内涵,深入探究中华文明延绵不绝、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文明韧性以及开放包容、朴实典雅、和谐自然、崇礼尚德的文明特质,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大地的文明基础,深刻阐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刻论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势。
要不断增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理论厚度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千百年来,中华文明经历了治乱兴衰,几经沉浮,但始终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并不断焕发旺盛的生命力,展示了中华文明独特的发展道路和无与伦比的文明竞争力。作为一个延续五千多年而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与一个超大型现代国家的重叠,如此独特的文明道路和文明样态是西方模式和西方话语完全不能正确解释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极大地丰富了文明研究的理论体系。新时代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要秉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雄心,站在百年变局的历史高度,深切关注人类文明史的“变”与“常”,深入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构建坚实的文明支撑和历史信据;要围绕不同类型文明的盛衰演变、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经验等重大问题开展比较研究,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视角,来衡量中华文明所蕴含的“世界精神”价值,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要持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学术深度二十年来,经过学者们的不懈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也应该看到,已有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比如,对社会大众密切关注的一些基本历史问题如中华文明的开端、三皇五帝的属性、夏王朝的历史信度等,目前都还没有完全厘清;对一些事关中华文明来路和发展高度的关键性遗址如牛河梁、良渚、陶寺、石家河、二里头、石峁、殷墟、三星堆等,发掘面积还十分有限,对遗址结构和遗址内涵的认识也还远远不够。特别是,考古学作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主力学科,目前还比较普遍地存在重材料轻解释,重发掘轻整理,重描述轻研究,重实证轻理论的现象,考古工作整体上还比较粗放,考古学研究的针对性、精细度和含金量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新时代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要有强烈的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学术自觉,继承中国史学“疏通知远”的优良传统,秉持中国考古学“透物见人”的学科追求;要遵循中华文明演进的内在理路,从注重材料积累向阐释文明转变,从发现历史、求证历史向书写历史、创造历史转变,深刻、准确地揭示中华文明独有的内在结构美和深层文化基因,厚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自信力量,将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不断引向深入。
要大力拓展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交叉广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展夏商周断代工程以来,多学科交叉研究模式在历史研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得到迅猛发展。二十年来,研究者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新时代的文明探源研究要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和学科交叉,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更加全面、立体、科学、准确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和历史;要勇于剖析学科局限,敢于破除学科壁垒,自觉抛弃学科偏见,树立多学科交叉是开展文明探源研究基本范式的学术意识;要以问题为导向,立足丰富史料,凝练重大学术问题,形成重大学术任务,在学术攻关中通过学术交叉形成新的学术共同体,有效实现方法创新、成果创新和理论创新;要以多学科交叉合作为基础,尊重研究者的不同学科背景,围绕共同目标,发扬优良学风,真诚合作,乐于分享,协同攻关,实现不同学科的深度融合,不断揭示出中华文明的丰富面相与深邃内涵。
要积极推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普及力度文明是人类历史的总汇,也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有着五千多年辉煌史的中华文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历史根基和精神魂魄,是中华文化永续繁荣的深厚滋养,也是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共同的文明认同,离不开共同的思想基础,离不开共同的精神追求。我国自古就有“以文化人”和“以史育人”的优良传统,善于借助历史与文化的精神力量实现品格塑造、价值引导的人心教化,达到族群凝聚、政通人和、社会和谐的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生动地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新时代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要充分认识文明普及教育的重大意义,勇挑讲述文明故事的时代重任,不断增强文明普及的行动自觉和学科能力;要通过高水平的文明探源研究,形成高质量研究成果,做到“以理服人”“以学服人”,积极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要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和文物实证,创新成果转化和知识普及方法,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向世人展示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彰显中国力量,增强中华文明的感染力、亲和力和认同感,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学习第九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心得体会篇8
11月8日至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全面学习全会内容感到:“意义深长”,全会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作出“历史决议”,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为我党走好第二个一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广泛共识、提供经验支撑。“印象深刻”,全会指出百年奋斗历程实现了四个“伟大飞跃”,从13个方面概括了新时代发展成就,总结出了“十条历史经验”,充分说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不可阻挡、中国共产党对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可动摇。“影响深远”,全会提出“两个确立”,深刻揭示了“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完全跳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让我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百年奋斗不易,立足新起点,使命在心、重任在肩,唯有实干进取才能不负担当、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一是跟党走。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尤其是在落实县委的意图和要求上,真正做到:县委有号召,政府有行动;县委有部署,政府抓落实;县委有要求,政府“见真章”,奋力开启xx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二是守底线。要守好防疫工作的底线,坚持“一体化指挥,扁平化管理”,持续进一线、走流程,查短板、补漏洞,织密防疫安全网。要守好安全工作的底线,绷紧安全这根弦不放松,突出抓好以煤矿为重点的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工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环境。三是谋发展。全力加快经开区建设,实行“先筑巢再引凤”;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不断落地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着力提升对企服务水平,让域内的企业在xx年年有钱赚、处处受尊重。四是惠民生。“百姓的笑脸是最美的画面”。要将守底线、谋发展的最终指向落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五是抓落实。“十四五”开局起步的“发令枪”已经打响,要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持续强化政府执行力,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