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年纪念:梁汉文演唱歌曲周年纪念:李佳薇演唱歌曲,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观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大会心得体会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观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大会心得体会6篇
【篇1】观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大会心得体会
深切的缅怀,无尽的思念
——记粟裕大将诞辰百周年纪念大会 张雄文 北京的天亮得早,才四点半的时候,竟已大亮。会同专程赶来的《粟裕研究资讯》主编文亚玮老师为人质朴,大有其叔外祖父粟裕大将之风,我们一见如故,晚间便抵足而眠。因我总问些粟将军的逸事,刨根究底地,两人一宿未睡。 今天是不平常的日子,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纪念粟裕大将百周年纪念大会,我作为《粟裕研究资讯》编委成员,将代表将军的家乡会同躬逢其盛。组织者不仅给外地来京的与会人员安排了住宿,还提供专车组织前往观看升国旗。可文老师远道而来,舟车劳顿,没了兴趣,我也长住北京,机会较多,便都没有去。见时间还早,又眯了一会。 朦胧中,宾馆房间有人敲门,说出发了。知道是编辑部的另两位成员:《怀化日报》记者陈新、解放军某部硕士连长粟立军,我们便忙起身。看看表,也不过整六点。 用过早餐,坐粟立军的专车赶到天安门,先饶人民大会堂一周,又饶广场一圈,竟未找到车位。好容易在前门大街的***部大楼外,才停车下来。穿过天安门广场,到大会堂东门时,刚好七点。 大会八点入场,九点正式开始。我们早早出门,一来防着堵车,一来想早些进去,四处参观一下。不想大会堂前警卫森严,四个卫兵佩枪而立,只许工作人员入场,其余不许提前靠近一步。我先还有些怨气,觉得卫兵未免过于拘泥了。渐渐地,许多军字牌号的小车驶来,里面自然是退休或在任的高级别首长,军装严谨的秘书下车,敬礼交涉,卫兵还礼,却依旧一脸严肃,只说请首长先到一旁等候。秘书上车后,很快开到人行道等候。瞬间便有十来辆。我不禁感慨着卫兵的铁面无私,心内早平复了。 一时,东门外广场人行道上,聚集了密密的人群,多半白发苍苍,却都气度逼人,一旁立着自己现役军人的秘书或司机。竟还有坐轮椅的老妇人,乐呵呵地跟熟人们打招呼。一个胸前挂满军功章的老人,似乎同多数人熟悉,跟大家互相打趣问好。我静静地站在行道树下,望着这些随粟裕大将军枪林弹雨里南征北战的老部下们,满是崇敬之情。“天若有情天亦老!”当年四十出头、英风飒爽的华东野战军统帅粟总,如今都100岁了,部下们怎能不垂垂老矣! 八点整,卫兵准时放行,与后来赶到的便衣及警察一一检查请柬,人流、车流涌进隔离线。又过几道安检关,才到三楼礼堂外。墙边立着巨幅粟裕照片,一旁摆着排一溜桌子,大家排队签到、领取纪念品。纪念品是一套《粟裕文选》与《粟裕年谱》,《难忘之旅》画册以及粟裕百年诞辰纪念首日封、大会程序、发言等资料。 刚领完东西,文老师向我介绍正排队的粟刚兵先生,他是粟裕将军的侄子,上海市政协委员、商委会副主任,一直关心着我,却从未见面。我忙上前问好。粟先生个头不高,有些发福,却极见精神,紧我的手寒暄:“哦,才子!”又转过脸向后边的夫人介绍。知道是粟先生风趣,我笑笑,又跟夫人问好。 进到礼堂,只见主席台摆满鲜花、散尾葵,红绿相映,分外入眼。上边悬挂着巨幅大字:纪念粟裕大将诞辰100周年大会。时间尚早,座位都还空着,因老战友们多时不见,下面人群或紧张合影,或亲切寒暄。 文老师带我找他认识的要人,并分别与粟刚兵先生、粟裕秘书鞠开先生等合影。主席台与前两排贵宾座均贴了名字,虽还不见这些人,我却也饶有兴趣,对着空位拍照一番。 渐渐接近九点,738个座位早座无虚席,总参谋部、军事科学院、南京军区、成都军区、北京卫戌区以及“七战七捷”纪念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会同县粟裕中学、粟裕故居、粟裕纪念馆等单位的代表应邀出席大会,济济一堂。什么时候,主席台上也坐满了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主席刘锡荣、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乔晓阳、解放军总后勤部原政委、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周克玉上将,原昆明军区司令员、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张铚秀将军以及郑竹波、马苏政、恽前程、黄玉章等同志新四军老战士、老将军依次而坐。正中的位置,粟裕大将的夫人、85岁高龄的楚青竟也端坐在那儿了。人们便安静下来。 新四军研究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管文蔚司令员之子管新凯先生宣布纪念大会开始,雄壮的国歌声中,全体肃然起立。 曾无数次聆听国歌,人民大会堂里听来却格外庄严、神圣。我心情激荡着,眼前似乎浮现出粟裕统率80万华野雄兵劲旅,为义勇军进行曲的奏响浴血奋战的情景。而今岁月流逝,当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大多作古,这儿站着的老将军们,已是极少数的幸存者了。 管新凯先生一一介绍重要来宾后,粟裕创立的原苏浙军区长兴槐坎中心小学的四名少年,身着新四军军服,到主席台给就座的人士敬献红领巾。瞬间,全场掌声如潮。众多记者与与会人员挤上前去抢拍镜头,有人甚至爬上主席台,到楚青夫人跟前拍照。许是理解大家崇敬的心情,大会工作人员也未曾制止。 接着,大会按议程由各方面人士发言。 原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国防大学副校长、全国人大常委、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一师分会会长黄玉章中将做主题报告。他深情地回顾了粟裕大将光辉的、战斗的一生,指出:“粟裕建议和战役伟大胜利的实践,对解放战争我军作战方针原则和作战方法的发展,对解放战争进程加快发展有重要作用和贡献。”谈到粟裕的高风亮节时,他指出:“粟裕对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却谦诚地两让司令,这种崇高的品德,永远令人崇敬。”又特别指出:“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时,粟裕诚请军委不要授予他元帅军衔。” 原海军上海基地副司令员、新四军研究会一师分会顾问苏荣做《“粟裕最会打仗”是毛主席对粟裕同志的最高评价》的讲话。他回顾说:“陶勇、王必成两位司令曾都对我讲过‘我们都很敬佩粟司令特别会打仗,他的指挥无可挑剔,总是胜人一筹。’”“一九六一年,毛泽东在武汉会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说:‘我的这些战友中,属这个粟裕最会打仗。’这是毛泽东同志给予粟裕同志戎马一生的高度评价。粟裕同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建立的丰功伟绩将流芳千古。” 粟裕大将原秘书、原军事科学院研究生部研究员、政委刘祥顺做《浓缩人生精华的一生》的讲话。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粟裕大将光辉的一生:“一、铸就了戎马生涯;二、创新了军事理论;三、凸显了高尚情操;四、是光照后人的楷模。” 浙江长兴槐坎中心小学的学生代表做《向粟裕爷爷致敬》的发言。 粟裕大将的夫人楚青讲话时,因我未带眼镜,只见主席台中间站起个人,声音一字一顿,格外洪亮,不似八十高龄的老人的声音,便以为是一旁工作人员代读的。几分钟后,见记者又纷纷前去抢拍镜头,忙借身边人眼镜看时,竟是戴着红领巾的楚老亲自讲话!她说:“粟总是我的领导、我的兄长、我的伴侣。当此纪念他百年诞辰之际,我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想到他对我的关爱和教育,想到我对他的敬佩和怀念!想到他虽遭忌蒙冤,却从未动摇过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和热爱!想到他的业绩是如此辉煌,遭遇又如此坎坷!想到他少年投身革命,身经数百战,却因所谓‘行政事故’而死亡!想到他在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尽管冤案未平,但还在中顾委春节茶话会的书面发言中留下振奋人心的遗言!凡此种种,我的心情实在难以言表。”她在发言的最后,深情地朗读了自己写的5首诗词,表达对粟总不尽的思念。 原昆明军区司令员、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张铚秀将军在讲话中指出:“他(粟裕)是铁军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人民军队的重要指挥员,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重要战役战斗的组织指挥者,是我军军事科研工作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推翻‘三座大山’,创建新中国建立了不朽功勋。” 因时间关系,解放军总后勤部原政委、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周克玉上将、原军委工程兵副司令员马苏政、原福州军区空军司令部参谋长恽前程、原华东军区空军后勤部政委乔信明将军的夫人于玲等人做了书面发言。马苏政、恽前程在《毛主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的发言中回顾了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关键作用,指出:“在淮海战役前、战役中,粟裕三次向中央军委提出建议,对中央军委的决策,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小淮海’发展为‘大淮海’,使战役进攻发展为南线的战略决战。在战役指挥上力求先解决黄维兵团,从而掌握了战场饿主动权。可以说,粟裕对淮海战役的贡献是巨大的,起了非常重要的关键性作用。毛主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粟裕同志当之无愧。” “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对粟裕的错误批判,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把粟裕对淮海战役的重大贡献和积极作用也给淡化和抹杀了。不但粟裕的指挥不提了,粟裕的功劳也被他人代替了。在有关淮海战役的一些影视和他的实际作用及贡献与历史事实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 “今天我们在隆重纪念粟裕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里,应该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把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重大贡献和关键作用,实事求是地讲出来,让后人了解淮海战役的真相,永远铭记粟裕大将的丰功伟绩。” 接着,大会休息十分钟。趁此机会,我分别请周克玉上将、粟裕大将的儿子、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粟戎生中将等人跟自己合了影。 随后,进行文艺演出。特型演员谢伟才扮演七战七捷时的粟裕形象出现在会场时,台下老战士们异常激动,仿佛粟司令又回到了自己中间。年轻人则纷纷举起相机,抢拍镜头,生恐漏掉一个场面。 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身着新四军戎装,精神抖擞地合唱了《粟司令从前线归来》、淮海战役战场歌曲《追上去!追上去!》、新四军军歌等歌曲。前面两首歌词我虽早见过歌词,却从未听过旋律。不曾想如此铿锵悦耳,令人振奋。难怪1949年,第三野战军文工团到人民大会堂演出《追上去!追上去!》时,毛泽东连连夸赞:“三野的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这是对实际指挥三野的粟裕将军军政全才的最好总结。这时,我清清楚楚地看见,前面一排粟裕大将的原秘书鞠开老人,掏出纸巾,擦拭起眼睛。 中国广播艺术团的青年女歌唱家朱砂,演唱了《九九艳阳天》等歌曲,《九九艳阳天》是以粟裕华野部队为原型拍摄的电影《柳堡的故事》里的插曲。台上台下同声齐唱,气氛十分热烈。 最后,与会者齐唱《新四军军歌》。在嘹亮的歌声中,大会虽然结束了,但是,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粟裕以不朽的战绩与卓越的军事指挥艺术,将永远与天地同在,日月齐辉!
【篇2】观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大会心得体会
告别暴力革命意味着告别“自由社会”-------论辛亥革命的必要性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最近众说纷纭,以“更新评价”和“理性思考”为名的历史虚无主义者提出“告别革命”的观点,并且坚持认为,辛亥革命是人为创造的,如果没有孙中山先生的暴力革命,并且走康梁的改良文化路线,中国早就走上了现代化道路。我认为,这种观点无异于无稽之谈,辛亥革命的重要性不必多言,我只是想强调,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中国的发展将更加的缓慢,甚至还不能达到现在已经取得的成就。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使得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与日俱增,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不断高涨。中国人民为了争取在自己的权利进行了一个世纪的摸索,在革命斗争中,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又充满了胜利和失败,但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更加顽强,更加坚定。
孙中山作为当时的革命领袖深知知识分子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影响,所以,在海外成立了许多革命组织。1894年11月 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宗旨。1895年2月 孙中山、杨衢云等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机关,并在广州发展和建立革命秘密机关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中的丈夫团等。其中兴中会主要在华南一带开展活动,光复会在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开展活动,华兴会主要在湖南开展活动,共进会在长江流域开展活动,而后来成立的同盟会是全国革命力量的一个松散同盟,同盟会会员还在各地建立了各种同盟会的外围组织。革命的领导者主要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元培、赵声、章炳麟、陶成章等。他们的主要政治主张便是推翻满清统治,建立共和体制。这些组织团体的成立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
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两个月内既有鄂、湘、陕、赣、晋、黔、粟、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先后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解体。孙中山先生于12月回国,经十七省代表会议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被推翻了。这就是辛亥革命的大致经过。
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基本上是继成功又失败的。1930年双十纪念日中,何应钦对此做了一个比较简洁的说明,指出“辛亥革命懵懂算是挂上了一个民国的空招牌,并没有建设民国的实际,由推翻满清一点而论,固然算是成功。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论,究不能不谓为失败。革命的目的不只在推翻满清,不只在获得中华民国的虚名,而在造成一个三民主义自由平等的新中国”,明确了实现三民主义为辛亥革命的最终目标。从此意义上看,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但是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是空前的,辛亥革命彻底摧毁了封建的社会体制,以三民主义为核心,倡导民主,民生,民权,在中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体制,并且深入人心。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康梁变法。1895年4月,日本逼迫中国在日本马关签定《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强学会,创办了《湘报》。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康有为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借后来被成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全国人心激愤,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到政治实践。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 梁启超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 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他们新政内容主要涵盖教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体制。其最终目标,是推行君主立宪制。同时,教育方面举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 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 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 设译书局 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经济方面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 。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 。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 。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 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命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 。倡办实业,促进生产。 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军事方面改用西洋军事训练 。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 。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 。筹设武备大学堂 。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政治方面,裁减冗员 。设置京卿学士,以集思广益 。准许地方官与士民上书 。改上海《时务报》为官报,创设京师报馆 。开放新闻自由 。按月分类列名每年收支。
可以看到康梁的戊戌变法是一次名副其实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我们到现在已经简述了康梁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大体经过,二者的特点很明确,一个用“武力”革命,一个用“思想”改良。二者的影响不同,但是队中国历史影响更加深刻的还是辛亥革命。
我们现在来比较一下这两次“改革”。以便更好地说服那些历史虚无主义者。
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都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为了自己的祖国着想;其次,两次改革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都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又有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软弱妥协。但是两次改革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孤立性。二者的不同点很多,第一、领导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保留皇帝。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共和;第二、戊戌变法靠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采取自下而上的武装斗争,是比较完整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三、戊戌变法半途夭折,完全失败,变法法令被废除。辛亥革命毕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取得了很大成功。
同样的,两个改革活动的领导者也有很大的不同,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海军等。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他们多次上书请求变法,并在光绪帝支持下发动了戊戌变法。革命派主张实行“三民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他们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可见,康梁的维新派只是想从表面上改变人们对于局势的认识,学习西方,即使他们真正的获得了成功,也没有触动封建社会的根基“换汤不换药”,就像让“猴子”拿着现代武器去打仗一样,虽然有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是结果不可能获得成功;反观辛亥革命,虽然完美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破坏,但是辛亥革命触动了封建社会的根基,他结束了自秦朝开始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开辟了新的时代,我们暂且不说袁世凯称帝对于辛亥革命的影响,但是仅仅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这一项,戊戌变法在辛亥革命面前根本没有重量!如果真像那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所说,中国真的能走向现代化?戊戌变法只是单纯的寻求从体制上改变君主专权,实现君主立宪,同时又以来袁世凯,这种改革必然失败,即使成功,中国到现在也不能走出任人奴役,任人宰割的状态。
暴力革命不好吗?毛主席说过:“枪杆子底下出政权!”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用暴力顽强抵抗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国的现状不堪设想。
辛亥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样,我们不能否定戊戌变法的作用,我们需要有一颗客观的心来看待历史问题,我们允许争议存在,但是我们应该正确理解革命先烈们努力奋斗甚至付出生命的意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发展,国家才能更好的发展。
【篇3】观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大会心得体会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辛亥革命距今即将100周年了。虽然岁月可以使沧海变为桑田,但是它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它也永远无法喑哑那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震聋发聩的枪声。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这是中国历史舞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爆发使整个中国的经济走入了新的纪元。
作为21世纪的,我对辛亥革命的了解及其认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得到的:一个就是我们的历史课本,现在还依稀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每天大早上起来背历史,其中就有关于辛亥革命的内容以及它让世人谨记的不可磨灭的伟大历史功绩;另一个就是从一些影视作品,个人觉得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忘历史、以史为鉴、善于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的民族,我们有很多关于或是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其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甄子丹主演的《十月围城》。看着孙中山先生为了中华民族的的独立为了新中国的崛起,甘愿冒着被清王朝逮捕杀害的危险,奋不顾身的领导中华大地上这场惊天动地的辛亥革命;看着中山先生为了华夏儿女的自由民主而无私奉献无畏无惧时,我不得不从心底发出对先生的无限钦佩敬佩之情,我不得不想真诚的对他说一声:您是我们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伟人!此外,辛亥革命所遇到的艰难和挫折也让我不得不感慨和平和繁荣的来之不易;不得不学着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得不对无数为了我们民族的独立与复兴而倒下的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的无限敬仰与怀念。
每次走到红楼的时候就感慨万千,总是回想着一百年前我们的革命烈士就是在这小小的红楼里打响了民主的第一枪。一刹那,宁静的夜晚被枪声打破了;一刹那,笼罩华夏大地的黑暗被打破了;一刹那,清王朝的黄粱美梦被打破了。战士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这里的砖和瓦,并让这些砖瓦历经百年而亘古不变,一直安稳的站在那里,给世人警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开启了划时代的民国之门,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他们让黎明的曙光照耀着红楼,胜利的歌声传遍九州大地。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田红星歌词中的一句:“它打掉了爷爷的长辫,它撕破了奶奶缠脚的布裳。”的确,辛亥革命收获了华夏的希望,谱写了民族复兴的乐章。
1911年的10月10日,古城武昌城头的枪声震撼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武昌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它敲响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覆灭的丧钟,引发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伟大变革,给处于水生火热中的中国燃起了新的希望。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卓越贡献和光辉的业绩,这场革命所产生的伟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它让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让人们懂得了要拿起武器去战斗、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去捍卫自己的尊严。它所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但遗憾的是,在各种势力的各种阻挠下,辛亥革命来自不易的革命果实最终被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袁世凯窃取。他做了八十三天的皇帝,最终落得老鼠上街人人喊打的下场;之后张勋又进行了滑稽的复辟,两人的复辟使得此次革命没有彻底驱赶西方蛮鲁,没有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没有彻底解决中国存在的问题,没有把劳苦大众彻底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他仅仅是引入了民主宪政并没有让他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但是革命之后,列强再也无法控制华夏历史的进程,中国独立之势由此而生。历史证明:袁世凯、张勋两人的行为只不过是帝制编造的闹剧,其二人不过是历史的跳梁小丑。
即使在革命的过程中出现了些许的不和谐的因素,但这并不影响辛亥革命的最终性质。它是一次胜利的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把中国的历史由封建专制制度引进了共和宪政时代,让自由民主的观念深入民心,极大推进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开辟了几千年来中国革命的新纪元,使近代中国人民斗争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牢记历史所给予我们的教育和启迪,就是要继承革命先辈们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辈致力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操和敢当历史责任、不断进步的优秀品格。随着时代的发展,这股炽烈的爱国精神将日益成为我们民族永恒的感召力量。孙先生说过:“革命尚未完成,同志们仍需努力”。在现代社会,世界经济面临着各种挑战,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阻碍。今天,我们要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就仍然要高举这面大旗,把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是需要以爱国主义为力量源泉。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一去不复返。历史不容假设,所以我很难想象,如果100年前,没有这样一批人为了心中的理想、自己的信念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希望,那么我们现在的国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们不得不说我们是幸福的一代,历史没有给我们这一代人留下战争的血雨腥风;没有给我们这一代人留下戎马疆场的机会,但是,它给我们留下了一种更有意义的、敢闯、敢干、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
现在,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已是跃出东方地平线的一轮绚丽红日。而且,这轮红日是注定要高高升起来的。作为21世纪活在安乐世界的有志青年,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牢记历史,牢记我们可爱又伟大的革命先驱为了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要以史为鉴,时刻提醒自己振兴中华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手上。我们今天的环境是我们伟大的革命先烈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为我们赢取来的。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将孙中山先生“博爱”的思想发扬光大,让我们的民族走的更好、更远……
【篇4】观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大会心得体会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作者:李铁映
来源:《江汉论坛》2013年第03期
100年前的辛亥革命。为近代中国的历史进步开启了大门。辛亥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我们纪念辛亥革命,不仅要铭记这个历史大事变,缅怀我们的先烈、先人,更重要的是从这个大事变中,清醒地认识100年来我们所走过的道路,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
只要历史不断地发展,社会不断地变革,每一代人对前人的历史都要做出自己的诠释。都要说出自己对历史的再认识。人类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上前进的!
要有自己的历史观
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历史上发生的那些事实和经验,对我们今天有什么价值?对历史重大事件的研究,是为了能够获得更多、更深厚的经验,少走弯路,少付代价。研究历史,重读自己的历史,是为了我们明天的路走得更好。
世界上没有历史的国家有没有?没有。没有历史的民族站得住吗?站不住。历史是自己的根,自己的精神家园。历史虽然是先人的足迹,是先祖做过的事,但它属于人类的实践。先人的实践,也可以看成我们自己的实践。人类的认识,就是在人类自身的历史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的。历史是研究人类的知识体系,是我们人类智慧的轨迹。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政治家,无一不是读史者和史学的爱好者。
历史是一面镜子,一本教科书。历史是人类的思想史、智慧学。历史是必读之书。每一个人都要从孩提时代走向成人,从家庭走向社会。要成长,读史、明史是必由之路。史之重要,百科之首,百书之要。研究历史就是研究我们自己、研究我们的未来。我们经常说的爱国主义,就是对自己历史的尊重、爱护和保存。没有历史,何谈爱国主义?爱史即是爱国、爱民族。
“欲灭其国,必先去其史”,这是一个被历史佐证的真理。欲侵其国,必先乱其心智。先伐交,乱其国,而后伐兵。要搞乱一个民族的思想,先搞乱它的历史。历史不乱,我们读的历史书不乱,我们的心智就会明亮。
【篇5】观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大会心得体会
辛亥革命104周年纪念征文1000字
1911年的10月10日的那一天,辛亥革命爆发的那一天。那一天当中,起义军们用自己的力量,为中国的历史画卷上抹上了一道意味深长的一笔,从那一天开始,辛亥革命的爆发就扭转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现在,是辛亥革命104周年的纪念日,当我们再去回顾那个空前绝后的战争,也许,你会为起义军的行为加以鼓励!
辛亥革命,如同一个十分重要的齿轮,他把整个中国的命运化危为安。推翻了一个已经软弱不堪、早已腐朽的清王朝,使这个已经肮脏不堪的社会重回新生。在104年前的今天,起义军们浴血奋战,信念一致,抛头颅,洒热血换回了100年后的这安宁、富强、繁盛的国家。
我可以很自豪的说,辛亥革命是在我的家乡——武汉市的武昌起义,如果没有武昌这次英勇起义,就不会结束这长达XX年的血腥世界,如果没有这次的起义,我们怎么会有如此天真、无忧的童年。如果把这次的辛亥革命比作一次足以让所有人都关注的核爆炸,那么,武汉就是这个核爆的中心。武汉人民不惧危险,十分勇敢地开始起义,让人民敢于去维护自己的财富,勇于不向封建思想低头,用自己的方式去追寻那一片新的天地。我为我家乡的人民而感到骄傲。
这次的起义,是孙中山爷爷率领的,我们要牢记“人类要在竞争中生存,便要奋斗。”这次这个伟大无比,前无史历的举动就告诉了我们“做人最大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知道怎样爱国。”辛亥革命保护了我们的国家,让我们的国家不再那么不堪一击,他向着一个目标发展,就是一心要打倒那腐朽的清王朝,他做这如同原子弹一般,可以轰动全国人民的事情,所以“当立心做大事,不立心做大官。”这次的失败经验与这胜利的果实都会记入华夏大地中的画卷。
如果这次没有辛亥革命,没有推翻清王朝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就会被困在封建思想的约束中,就会如同一只被严密地裹住的小鸟,使我们会无法自由自在的飞翔,会使我们无法看见蔚蓝的天空,使我们无法踏上那翠绿的草地,使我们的未来光芒暗淡,毫无前进之路。如果没有这次辛亥革命也许我们的国家会被敌国侵略,那薄如蝉翼的保护膜也会被敌人腐蚀,使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有苦说不出,受尽外来者的辱骂、嘲笑。
那每一个革命者都在忐忑不平的道路上行走,每当遇到挫折,也会勇敢的站起来。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为保护国家的利益而奋斗。
也许我们这个年龄是应该放开自己的保护伞,“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坚强地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使自已的人生由自己掌舵。
时值辛亥革命104周年,我们要铭记历史,因为这是真正属于中国人创造革命的历史。
【篇6】观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大会心得体会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征文回眸百年——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
在神州大地的深处,拂去封面的灰厚的尘埃,那些旧日章节幡然醒来,睡眼惺忪地轻声诉说着他们记忆中的悲与欢、绚丽与暗淡……
1840年,美美做着天朝上国梦的大清在不列颠人坚船利炮的威势之下,昂着头却又卑贱地签署了耻辱的《南京条约》,由此华夏大地被生生推进近代史的洪流之中。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大清的主权一厘一厘的失去;《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瑷珲条约》、《中法新约》、《辛丑条约》,清王朝在腐朽覆灭的道路之上愈行愈远……
面对被欺凌的祖国,先辈们有过预感,有过防范:“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早早就已经为志士仁人所熟知。林则徐、魏源纷纷行动起来,学习改进。
面对被欺凌的祖国,先辈们更是努力过、挣扎过、反抗过:1851年,洪秀全深知神州之病已入膏肓,只有推翻腐朽的清政府,才有生存的希望。毅然决然之下,他揭竿而起,金田起义,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在东方的大地上熊熊而起!更有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六君子抛头颅洒热血!然而,历史在等待一个人!等待一群人!1895年正月二十七日
今天,香港中环士丹顿街13号门口人潮窜动,热闹异常。原来今天是“乾亨行”开张大喜!各界人士都纷纷到场祝贺!不久宾客散去大半,辅
仁文社的陈少白先生和陆皓东先生交流了一下眼神,便先后入了内厅。原来孙文会同其他同仁志士已经在此等候多时。当日,孙中山等与香港辅仁文社的杨衢云、谢缵泰达成联合协议,成立兴中会总会,设机关于香港中环士丹顿街13号,用“乾亨行”名义作掩护,并且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誓,选出杨衢云为会办(President,当时译为“伯理玺德天”),孙中山为秘书。
不到一个月之后的二月二十日,兴中会举行首次干部会议,会议决定发动起义,先攻取广州作为根据地,孙先生奉命前往广州主持发难事宜,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以陆浩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为义旗,展开工作。孙先生入广之后,创立农学会,以为机关,招徕同仁志士,相聚旗下,终于定下重阳之日起义。虽然此次起义胎死腹中,但历史等待之人已现。广州起义流产之后,以陆皓东为首的多数成员被捕处刑,孙中山则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辗转日本、美国、伦敦、加拿大各地,寻求帮助。
辛丑年之后,孙先生为起义四处寻求资助,却事事无果。
然而1905年,在日本友人内田良平的帮助下,孙先生会同兴华会黄兴、宋教仁与爱国学社、青年会蔡元培、吴敬恒、张继等于在东京赤坂区民宅中,成立了中国同盟会!会议还推选孙先生为同盟会总理,黄兴等为庶务,制定了《军政府宣言》、《中国同盟会总章》和《革命方略》等文件,并决定在国内外建立支部和分会,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全国性的革命运动由此发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由此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此后,国内的分会如雨后春笋,遍布大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然而,革命是流血的事!自1906年起,同盟会先后发起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丁未防城之役、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
1911年X月X日,两广总督署。
时间飞快而逝,战斗开始已经有1个小时了。枪声陈潮耳边此起彼伏,他的脑海里又一次浮起了自己加入同盟会的时刻。农民出身的自己,当时对于革命实在懵懂,只是知道“平均地权”就是自己也能分到地。可是,入会后,陈潮渐渐知道,革命是要造反,是要为天下百姓造大清的反,造外国人的反。明白了以后,自己心里却犯起虚来了。可是,孙先生说“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他明白是什么意思,老人们也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嘛!同盟会决定打总督署的时候,他报了名,黄先生说:陈潮啊,这是很有可能丢命的事,你也敢去?他回答说:黄先生,这是为百姓谋福的事,我是个老百姓,这就是我的事的!现在他看着自己身边的伙伴一个个倒下,他知道自己害怕,更知道要前进……
役后,革命烈士冒着生命危险收集72烈士遗骸葬于广州郊外的红花岗,并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孙中山先生,亲笔写下“浩气长存”以彰其英勇忠烈!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全国人民义愤而起,保路运动在四川等地爆发。以此为导火索,,1911年X月X日,湖北武汉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全国各省纷纷响应,孕育已久的辛亥革命终于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