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可以1985年和1989年为界限而分为三个时期。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党建的历史经验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坚持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围绕高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抓好党的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
[关键词]改革开放 高校党建发展历程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08)19-0042-06
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因此,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回顾高校党建的历史进程,并总结高校党建的历史经验,无论对于党的建设本身,还是高校党建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
高校党建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处于调整和变革之中,从1978年至今的30年里,我们大致可以把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
1、拨乱反正,恢复重建时期(1978—1985年)
“文革”结束后,我们党高度重视教育体制改革问题。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因而经过1978年到1984年的拨乱反正和对教育秩序的有力整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高校党建工作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建设方面。针对“文革”期间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几乎名存实亡的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校在党委的领导下,开始了正本清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正如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也规定:“学校中的党组织要从过去那种包揽一切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上来;要团结广大师生,大力支持校长履行职权,保证和监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和国家教育计划的实现;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广大师生,激励他们立志为祖国的富强奋发进取,建功立业,保证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使学校真正成为抵御资本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强阵地。”
(2)组织建设方面。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确立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建国初期,1958年提出“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使高校党委成为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但在“文革”期间,高校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明确和稳定的领导体制,虽然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中提出“学校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但收效甚微。1978年10月,全国人大通过了教育部修订的《高教六十条》,规定“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校长是国家任命的学校行政负责人,代表学校,对内主持学校的经常工作。”“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后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一定要经过党委讨论。党委讨论后,由校长负责组织执行。”1980年以后,多数高等学校都实行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学校中的党组织要从过去那种包揽一切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上来。”第二,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改革》一文中指出:“工厂、公司、院、校、所的各级党组织,要管好所有的党员,做好群众工作,使党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的组织真正成为各个企业事业的骨干,真正成为教育和监督所有党员的组织,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执行和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他还进一步指出:“提这样口号,那样口号,这样方针,那样方针,只有有了基层工作,有了经常工作,才有希望落实。否则只发号召写指示,发下去就会像石头掉在大海里,影子都看不见。”
(3)作风建设方面。针对“文革”时期高校党风、学风和教风遭到破坏的局面,这时期高校党的建设在强调制度建党的同时,在作风建设上又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高校党的作风建设要突出党风、学风建设,以好的党风促学风。“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指出:“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在学风方面出了不少问题。”“讲风气,无非是党风、军风、民风、学风,最重要的是党风,好的党风也要体现在教育中,这才能培养出好的学风。”第二,高校党的作风建设要发扬为人师表的教风。邓小平在1978年强调:“各级党委和学校的党组织,应该热情地关心和帮助教师思想政治上的进步……要积极地在优秀的教师中发展党员。”“我希望广大教师努力在政治上、业务上不断提高,沿着又红又专的道路前进。”
2、曲折中发展时期(1985~1989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内和党内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倾向。邓小平早在1985年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他指出:“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同时也要求刹住自由化的风,这是相互关联的问题。不刹住这股风,就不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要搞四个现代化,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就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自由化的思想前几年有,现在也有,不仅社会上有,我们党内也有。”这一时期无论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还是党的建设工程都遭到了较为严重的挫折。而高校党的建设也不例外,致使高校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受到削弱,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遭遇到质疑。
(1)思想建设方面。这一时期高校党建在思想方面的失误主要表现为淡化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放任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抬头,纵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泛滥,许多高校出现了党的领导失威、马列主义失灵、思想阵地失控、思政干部失散的状况。与此同时,高校校园里中西文化比较热、现代西方哲学热、政治体制改革热和师生经商热此起彼伏,来势汹涌。鼓吹社会主义“失败论”、“早产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趋同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严重冲击了高校主课堂,教育秩序较为混乱,导致师生信仰动摇、信念模糊、理想缺失、价值观扭曲。
(2)组织建设方面。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到1989年3月,根据决定的精神,试行校长负责制的普通高等学校共有132所,占当年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12%,应该说这次探索是有一定益处的。但改制同时也导致淡化、弱化党的领导。有的高校举“党政分开”和“书记开明”之旗,行“高校党委主动让权”之实。一时间,高校基层党总支和党支部职责不明,难以作为。有的高校甚至提出党的活动业余化、党的干部兼职化、党的工作义务化、党的作用要淡化等观点。
(3)作风建设方面。一方面表现为高校党风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和连续性。各级党委纪委工作底数不清,走一步、算一步,难以根据本单位实际作出长远规划。另一方面表现为高校内部党风、教风和学风不正。“通过1987年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状况的全面调查表明,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党员在教学科研和各项工作中形成中坚力量。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高校内部也同样蔓延着‘搞关系学’、‘一切向钱看’等不正作风。近几年,在提拔使用干部、评定业务技术职称以及在入党问题上,不坚持原则,不按规定条件,搞关系已不是个别现象。甚至连正常办一些公事,也得拉关系、走后门,否则寸步难行。而一些党员,在搞‘关系学’中得到私利,甚至接受贿赂。”有些党员为了钱,组织上分配给的任务不去完成,而是到校外讲课,“捞外快”。个别党员置本职工作于不顾,外出经商。他们把“理想”变成“利想”,这样必然影响高校内的党风、学风和教风建设。
3、重树核心,不断推进时期(1989年至今)
这一时期是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阶段,也是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不断推进的阶段。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强调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要把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使各方面的建设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强调整体推进。2007年,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揭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布局。这都为高校党建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是对高校党的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1)思想建设方面。针对第二阶段高校党建思想建设的失误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等趋势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也日益出现多元化的倾向,这一时期在高校党建中,进一步强调了思想建设的重要性。1990年4月,在第一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报告。报告指出,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根本任务,要落实这个任务,就必须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1991年6月,在第二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暨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表彰会上,进一步强调了要保证高等学校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干部手中。2002年8月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要求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而2007年12月召开的第十六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也同样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
(2)组织建设方面。这时期高校党的组织建设举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高校领导体制的最终确立。1989年政治风波后,中央及时总结了党在高校失去领导的教训,最终明确决定“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个体制经过几年的实践,并且中央在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高校组织工作准则——《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中再次明确了这一规定,这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基本定型。第二,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严把校级干部的选任条件,尤其是注重运用届中届末考核的监督激励机制,在班子的调整配备中较好地体现了“能上能下”的原则。第三,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如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制度、党委换届选举制度、行政班子整体任期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谈话制度、考察预告制度、任前公示制度等。第四,进一步规范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结构和运作方式。对高校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年召开会议的次数、任期、职责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第五,努力做好党员组织发展工作。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加强在教师中特别是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和在优秀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
(3)作风建设方面。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高度注重党的作风建设。江泽民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2004年初,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这都为高校党风建设的推进指明了方向。针对高校党风建设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各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作风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努力改进思想作风,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第二,切实改进学风,积极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第三,转变工作作风,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第四,改进领导作风,积极倡导民主集中、严守纪律、依法办事的作风。
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党建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就是我们不断探索党的建设规律的过程,可以说,30年来,我们逐步认识了高校党的建设的规律,而这种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结果。因此,对过去高校党建历程的回顾,并总结其经验,才能有助于未来高校党建工作更好地开展。
1、坚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高校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党的思想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党建党原则和建党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样,高校党的建设过程中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高校的指导地位,这也是30年来我国高校党建的发展得出的基本经验。经验告诉我们,高校党建工
作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党的教育方针就不能得到准确、全面的贯彻和实施,就难以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和不正之风的侵蚀。同样,淡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会造成高校师生对马列主义甚至社会主义信念的动摇,价值观念歪曲。特别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于建设的黄金期,但同时也是问题凸显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热点问题随之而来,特别是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分配等日趋多元化,使得人们的价值观也开始多样纷呈。与此同时,近十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使高校内部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国际化和办学主体多元化,处于转型和变革时期的高校,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这些形势,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本质和方向。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导向作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着力点,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一代,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高等学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这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如何坚持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是高校党组织必须解决的课题。邓小平认为,只要能够保证管理人员有职有权,工作效率高,职工能享受民主条件,凡是能干的人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就是党的领导有效、党的领导得力。高等学校就如何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也在不断探索。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内部领导体制几经变化,不同的时期实行的领导体制,都曾经对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明确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96年,《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出具体规定;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践证明,这一体制有利于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有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出一大批坚定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体制适合我国的国情,符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实际。因此,高校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就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领导管理体制下,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党委对学校工作负领导责任、决策责任。党委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上,统揽涉及到学校发展全局性、整体性的问题,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本学校的贯彻落实,宣传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和组织人事安排,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关涉学校全局的重大改革项目的出台等。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在党委的领导下,积极主动、独立负责、依法行使职权,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党委必须支持校长行使职权,不可包揽具体事务。
3、必须紧紧围绕高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抓好党的建设
密切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既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基本原理,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历史经验的总结。这就要求高校党的建设要紧紧围绕高校党的中心任务。高校是育人的重要基地和科研的重要场所,因而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和科研。高校的教学任务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开阔视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科研活动能力。高校的中心任务完成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培养出的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针对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既有助于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增强科研的针对性,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又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文化知识水平,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要把高校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使高校党组织出色地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并用高校培养人才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科研任务完成的效果来检验高校党的工作。这就需要高校党建工作应把着眼点放在鼓励和支持广大干部、党员和教职员工上,努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搞好教学和科研,努力完成国家交给的各项任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4、坚持不懈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指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在高校党的建设过程中,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各方面建设只有同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相联系,并围绕着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重点来加强,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因此,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高校基层党组织先进性建设至关重要。
5、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
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说:“我们党已经成立八十六年,在全国执政五十八年,拥有七千多万党员,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同样,高校党建工作的不断推进也必须保持改革创新的精神。这既是改革开放30年来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落实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的根本要求。从历史经验看,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之所以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之所以不断健全,党的基层执政能力之所以不断提高,正是因为我们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高校党的建设的结果。可以说,改革开放30年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党的建设的过程。而在新的历史阶段,在国际国内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高校党的建设则显得更加迫切。因为,只有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才能落实好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党建工作整体水平,使师生员工特别是广大党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才能进一步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更好地把握办学规律,提升教育质量;才能进一步落实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形成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机制和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完善基层党组织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党务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