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课下载 > 正文

改革开放史专题党课PPT(通用4篇)

时间:2022-05-13 16:20:03 来源:网友投稿

改革,汉语词语,现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一般包括对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做出的改良革新,相较于革命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现有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改革开放史专题党课PPT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改革开放史专题党课PPT4篇

第一篇: 改革开放史专题党课PPT

改革开放,自然离不开邓小平、陈云、胡耀邦和赵紫阳四个人的作为,因为改革开放的成败是同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中关键人物是邓小平,邓小平为总设计师而胡耀邦为总工程师。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改革开放自然有过一些错误,从错误中学习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是国家进步的最好的道路。

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提出和推行的错误方针“两个凡是”强调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凡是毛主席的指示,都必须“坚决维护”,“始终不渝地遵循”。按照这种观点,我们党所犯的错误,包括“文革”这样严重的错误都无法纠正,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仍将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 “两个凡是”一提出,尚未恢复职务的邓小平就以大无畏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精神,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反对意见。而在1977年12月,中共中央任命胡耀邦为中央组织部部长。胡耀邦遵照党的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发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经过大量切实的调查研究工作,坚决平反冤假错案。这就在实际中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揭开了真理标准讨论的序幕。这场讨论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从根本上纠正了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的以领袖的决策和指示为真理标准的僵化思维模式,明确了领袖的决策和指示也必须与实践相符合并接受实践检验,如果与实践不符也需要纠正。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丝毫没有贬损领袖的决策和指示的重要性。在我国长期革命实践中充分证明,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领袖的决策和指示有重要指导作用。在这场讨论中,给我的启示就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必须统一。对“两个凡是”的批评必然会涉及到对毛泽东思想的评价。怎样做到既坚决批判“两个凡是”,又对毛泽东同志作出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是这场讨论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既对毛泽东同志的晚年错误进行严肃批评,又要防止以偏概全,否定他革命的光辉一生,否定毛泽东思想作为整体仍是科学理论体系。回顾历史,我们能够深切地体会到,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的重要意义,也是今天我们把各项事业向前推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皇甫平事件。在1991年春天,从官方媒体中传出一个新的声音——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与众不同的声音。这声音是以评论的方式连篇累牍抛出来的。2月15日,也即农历正月初一,人们都在喜气洋洋地过春节,第一篇就出来了。文章不长,却让人觉得处处大有深意。你这里刚刚若有所思,它却断了档,等你就要把它忘了,它又出来了。就这样,后面三篇文章用了65天才全部刊登出来,作者都是一个名字:皇甫平。其中文章的话处处充满了暗示:不要理会北京的那些意识形态纠纷,赶快干自己的。而一篇文章中的话“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把一这场风波的“导火索”给点燃了。导火索”那一边连着北京。《当代思潮》怒火中烧,拍案而起,向上海方向发出第一轮反击。在4月20日这一期上,它发表文章质问“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 而随后《真理的追求》也开始攻击,把皇甫平说成是逃亡海外的政治流亡者的同路人。随后,邓小平南行上海,本来并无特别意义,只是一个完全个人的习惯,他喜欢在上海过春节。但邓小平显然对改革开放的局面不能满意,身在上海,觉得有必要重新做点什么,所以也就有了南行讲话。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简明扼要的总结了前一阶段我国改革开放的所取得的成就,并且指出了下一阶段深入改革的方向。总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生产力为标准理论。

在这次风波中北京的矛头不仅仅是冲着“皇甫平”的,而实际上在批邓,这次‘批邓’不是出现在毛泽东的晚年,而是出现在改革十二年之后。不过在邓小平眼里,这些都不算什么,中国最可怕的事情不是“和平演变”,而是经济搞不上去;社会主义最危险的敌人不是资本主义,而是自己的事情办不好。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想到这些问题,邓就觉得再也不能沉默。所以才会有邓小平一系列的动作,邓小平为了改革开放可算是鞠躬尽瘁呀。

关于改革开放,这也只是冰山的一脚。而通过课程,以及写这篇文章查找的资料,我了解了相当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以前总以为改革开放就是邓小平一手操作的,而且过程也没那么曲折。现在才了解改革开放的艰辛的历史,了解政治斗争的复杂性,残酷性。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相当凶猛,自然离不开改革开放。这些成果在日常生活中完全能体会到,中国基本上已经达到温饱的状况,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但经济是发展上去了,总感觉代价太大,单位能耗居世界前列,对资源、环境的破坏难以估量。而且更可怕的是贪污、腐败愈演愈烈,深化改革迫在眉睫。

第二篇: 改革开放史专题党课PPT

《改革开放口述史》

作者:;

作者机构:;

来源:新城乡

ISSN:2095-6207

年:2014

卷:000

期:005

页码:P.75-75

页数:1

中图分类:D6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口述史;史料性;史学著作;改革开放史;编写组

摘要:一部兼具思想性、史料性、可读性的有特色的史学著作。为收集与改革开放相关的回忆录和口述史,编写组成员先后采访了几百位老同志,积累了逾千万字的资料。它选择改革开放30多年历程中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以口述史的形式,为改革开放史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也是难得的新时期党史读本。

第三篇: 改革开放史专题党课PPT

简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

文学院 2013213618 吕锡玥

摘要:30年前,美国《时代周刊》在介绍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时,不无疑惑地写道:“让全 球1/4的人口迅速摆脱孤立、与世界接轨,有过这样的先例吗?”
  30年后的2008年8月,《时代周刊》一篇有关中国报道的结尾,似乎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解答:“当奥运会主火炬点燃时,全世界见证了一个确凿无误的事实:中国回来了——在荣誉的光环下。”
  3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转瞬之间,但某些时候,那短短一瞬却会在历史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仿佛上百年的苦难、期待、希望、奋斗就为了那一刻的飞扬。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1978~2008年,改革开放所创造的辉煌和奇迹都将在中国历史上写下独特的一页。而这一页最华美的段落应该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本文最主要讨论从1978年到1992年邓小平领导下中国的经济变革。

关键词:邓小平 改革开放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正文:2007年北京工人体育场正在为迎接奥运会进行大规模的改建。30年前,这里曾经成为世界的焦点,在1977年的一场足球赛上,从公众视线中消失了两年多的邓小平第一次公开亮相,日本共同社描述道:数万观众撇开比赛,霎时都站立起来,向他报以狂热的掌声,美国新闻周刊的评论认为,在经济事务方面预计他将逐渐发挥关键作用。

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10年间中国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得到改善,1977年全国农村的贫困人口超过两亿,中国经济与世界的差距也在日益拉大,而就在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四周出现了经济迅猛发展的亚洲四小龙,中国将如何选择前进的方向,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关头复出的邓小平将如何带领中国实现伟大的转折。

经过十年“文革”折磨后,人们满心希望开始美好的新生活,经济建设成为政府工作的主题。但如何为经济建设扫清障碍,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的一次大讨论,邓小平于同年11月随即发表主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往前看”的讲话,这不仅为全力开展经济建设奠定思想基础,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人民一直恪守的准则。

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和实现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从此,中国经济改革拉开了大幕。

1979年,中国农民以其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1979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个农民在大包干的契约上按下了手印。所谓大包干就是将土地包产到户、包产到组,这是对人民公社的一种突破,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不出一年的时间,粮食增长率就达到13.6%。这让一向注重实践的邓小平感到欣喜,邓小平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肯定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注入一剂强心针。1984年10月1日,在庆祝建国35周年的游行队伍中“联产承包好”的五辆彩车特别醒目,这就是中国亿万农民心声的生动写照。这一年,全国99%的生产队选择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人均粮食拥有量达到800斤,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宣布: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那么,因为农村改革取得成功,农民的积极性释放出来,农业的生产快速地发展,那么一方面给我们城市改革提供物质基础,二方面又让我们对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有更大的信心。所以,我可以讲农村改革应该讲起来就是我们这30年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起点。”

就在农村经济改革蓬勃开展的同时,城市里也涌出新的气象。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天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这是《春天里的故事》里的一段歌词,形象生动的写出经济特区建立后为中国带来的新变化,但在当时并不是一片的赞誉之声。“文革时期”无数青年人走进农村,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当年的知青又回到城市,这对城市就业提出严峻的考验。为解决就业问题,1981年,中央作出《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明确指出:城镇青年就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今后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必须着重开辟在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中的就业渠道。就在这一年,全国个体户达到261万户,从业人员320万。这是对建国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次深刻的突破。随着个体经济的发展,人们认为个体经济过于繁荣就会变成资本主义,针对这个问题邓小平做出回答,既保护了当时的个体经济经营者也推动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个体经济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对于经济特区的争论还在继续。对于经济特区,当时有个极端言论“除了红旗,都是资本主义的了。”为此邓小平专门去了深圳。怎么看待“深圳问题”,邓小平一路上都在默默地观察和思考,几天后80岁的邓小平登上了珠海罗三妹山的山顶,当有人建议原路返回时他却意味深长地说,我从来不走回头路,世事如登山,不走回头路,邓小平的南方之行为特区建设留下这样一段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是中国领导人对坚持改革开放的郑重表态。历史证明,党作出建立经济特区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经济特区的的建设与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个时期都起到了探索和示范作用,为中国全面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重要作用,国有企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一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丧失活力,经营困难。1984年3月23日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写到,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为此,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这封“松绑”公开信很快轰动全国。在随后的几年里,中国大量的国有企业相继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扩大自主权的制度。首都钢铁公司等一批最早开始承包制试点的国有企业取得了初步成效。到1986年国有企业改革又迈出实质性一步,这年的8月3日,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公有企业破产倒闭这在中国是第一次。就在当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企业破产法(草案)》。 企业有了自主权,增强了活力,也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动力,国有企业改革也为今后的改革做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第35个金秋,刚刚进行了五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让人们感受到了变化和希望,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中国人用这样的方式向改革的倡导者致敬。

邓小平在国庆庆典上说:“今天全国人民无不感到兴奋和自豪,当前主要的任务是要对妨碍我们前进的,现行经济体制进行有系统的改革。”

在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中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将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国庆盛典结束二十天后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并通过了一项重要的决定。

在十二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个重大突破,因为这个理论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联系起来。这为发展商品经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扫除了许多障碍,同时也为后来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从理论上作了重要的准备。邓小平对这次大会作出这样的评价,大会说了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思想的突围带来了实践的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闸门逐步打开,一个个围绕着市场而生,充满活力的经济细胞诞生了,继四个经济特区后,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先后开放,开放的逐步扩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新的生活方式开始进入普通中国人的家庭,一个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到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新的观念,对成功的渴望正汇聚成一股创业的热潮。柳传志等人就成了这一时期的弄潮儿。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各种新鲜事物不断涌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也被提上日程,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深入。1987年,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概括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会议还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近十年的改革为中国经济插上了翅膀,但也带来一些问题,特别是针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险峻的国内外形势,为中国经济的走向提出考验。这是在邓小平掌舵之下的中国经济该何去何从?

面对这个问题,邓小平坚定地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在风云变幻的关键时刻,认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果敢的选择,也是明智的选择。对于如何看待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邓小平提出不要搞争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发展才是硬道理。发表这些意见时,88岁的邓小平再次来到中国的南方,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论断不仅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为接下来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策奠定了思想和理论的基础。在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是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标志。

八旬老人在掌舵中国十几年后渐渐退居幕后,但他已经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如果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那么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中国经济在党的第三代、第四代到现在第五代领导人的领导下一直高速发展。虽然世界经济形势千变万化,但中国经济一直以巨人的形象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本文主要参考央视纪录片《复兴之路》 《伟大的历程》

第四篇: 改革开放史专题党课PPT

《改革开放史党课讲稿》

谱写新时期改革开放新篇章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在座的老师、

同学:

你们好。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讲一堂改革开放史党课,我感到很荣幸。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千难成就的一番伟业。在此期间我们涉过无数险滩、啃下无数硬骨头,这其中无不闪现着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和特殊时代意义。借此授课机会,恳请该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对我党改革开放史进行再探讨、再研究、再阐释。那么,接下来我将围绕三个方面来讲授我们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如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多多批评指正。

一、改革开放的业绩与成就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依旧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当时,农村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重高达83%,并且这些人口可以说是属于绝对贫困人口。再加上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的曲折探索阶段,中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势不容乐观。正是在这样一种极端困难的状况下,中国领导和人民开始冷静地反思国家的命运及前途。

1978年,一套全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由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探索之路,那便是改革开放之路。对此,xx总书记曾经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在此前提下,依据国情新变化不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与完善,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凭借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的身份,改变了世界对我国古老的看法和态度。

——经济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经济以创新、创造、创业联动模式,实现了再升级。在技术创新引擎推动下,已经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并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业态的领先国家。创新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经历了从触电触网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的巨大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砥砺奋进中,我们党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合理分配,以此解决了亿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国民生活水平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实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如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是转变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表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改变社会矛盾的层次,基础性社会矛盾得以破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xx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此后,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不断打造出具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速度日益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现有科技水平。在材料学、计算机、通信、制造业等方面,已经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通过成功研制航母、无人机、隐形战机等,我国已在世界上成为不可忽视的科技大国。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助力推动思想文化的开放,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极大繁荣和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民精神层面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充实,社会思想文化包容性与日俱增,国家文化软实力得以极大提升。中国文化在多元多彩的世界文化大舞台上传递出好声音,绽放出华丽色彩。

——民生改革阔步前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不断加大医疗投入,实施新医疗政策。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施行精准扶贫,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四十年来的民生改革,实现了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助推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同志们,xx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人民今天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跻身世界发展圈层。不得不说,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找到的适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同时,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一再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改革开放成功的原因分析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项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来说,中国已从一个农业国转型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也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之上。下面,我就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讲四点原因。

(一)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又同时兼备中国特色。

其一,在社会主义方向的指引下,中国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即使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强起来,但最终的奋斗目标依旧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国家在扶贫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采取实施很多举措。旨在通过精准脱贫措施,把中国建成一个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国家。四十年来,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绩。新增就业岗位和受教育机会、改善社会保障、缩小城乡差距等,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利好结果。

其二,中国的发展道路显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打造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与市场经济极大宽松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力。

另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下来的治国学说在当前德治与法治的融合治理矩阵中起到了协调平衡的功效,对秩序与规则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使得中国制度约束和道德规范呈现出地域特色、国家特征。

(二)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

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高速度,取决于中国对市场改革取向的坚持。这是全世界范围内有目共睹的见证和决策。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的改革路线。

起初,中国积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努力搞活商品经济。随之,在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后,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与制度。当然,中国并未彻底将计划体制与制度的东西全盘否定。政府一方面推进市场经济,另一方面也极力促使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新旧两种经济体制和制度共存,进一步发挥融合经济模式的相互补充作用。如此,通过推行渐进式改革,既推进了改革,又得以在动态过程中使计划与市场达到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从而有力地维护了经济社会稳定秩序。

当前,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进行深化,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发展格局。随着中国总体的经济自由度逐步提高,国家的经济改革事业同步向好。而且,国人对市场取向改革的方向已经没有异议了。

(三)经济重心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就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发展工作上来,实现了国家工作重点的特大转移。这明确了不论是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还是中国的各级政府,都要狠抓经济发展工作。而且,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心工作。

面对全国上下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积极研判海外投资形势,主动寻找投资机会。通过引入大量外资,中国当地税收大幅度增加,新增就业机会不计其数。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当地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相应地也同步提升了消费水平和档次。当中国各地掀起争相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潮之后,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极为明显,gdp增速很少有在10%以下的。即使在广大城郊地区,基础设施也很快建设起来。随后,中国的制造业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全球开放化进程的融入

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全球的交融程度与日俱增。我国就此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积极融入全球开放化的进程之中。

第一融入阶段,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强中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项目。其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中国沿海的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发展最快。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大量建立,许多村庄很快就转变为全球的制造基地。较为显著的例子是,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直到90年代末,中国引入的外商直接投资达到高峰,基本确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第二融入阶段,对接世界贸易规则与产业链。从xx年加入wto开始,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完成了世界贸易圈层的接纳和就位过程。中国通过将自身贸易规则与世贸规则相接洽和融通,赢得了西方发达国家贸易规则的接纳。这对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圈是极为有利的。同时,中国同世界在价值链上实现了对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让世界贸易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在全球贸易圈中,中国制造业的真实价值得到了验证和体现。制造业的增加值超过了美国,gdp总量也同时超过了日本。中国终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

第三融入阶段,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主动开放。从xx年开始,中国凭借资金、实用技术和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体系和机制,促进全球在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财经、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实现相互支持与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开放、创新、包容发展,加强文明对话,最终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进程开局良好,效果不错。

三、改革开放的未来思考世界的发展形势是波谲云诡的。在座的很多人听到课程这个进度的时候,不禁会想中国的改革开放下一步如何发展。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扪心自问过自己。在我看来,中国的改革只能继续深化,开放的大门也绝对不能关闭,而应越开越大。

第一,中国要向国人、世界表明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决心。中国已不再是近代史上唯唯诺诺、受人摆布的东亚病夫,已然是巨型世界发展中大国。我们有理由自豪和骄傲,但也更要有相应的底气和行动。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主动增加并扩大进口渠道与途径。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打开全新升级的对外开放格局,用高度的民族自信推动经济全球化并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第二,中国要通过新一轮扩大开放来为全球经济化树立中国榜样。面临世界保护主义逆流冲击和封锁,全球经济化和自由贸易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坚守。对此,中国要采取高效手段和措施,创造更加开放的条件。正如xx总书记所指出的,在实施扩大开放重大举措时,要秉持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精神尽快落实。须知,扩大开放的举措都由中国自主决定,绝不能受第三方因素影响。那么,中国务必要尽快使开放政策落地开花,为世界各国升级开放打样儿。

第三,中国要勇于打破国际固守保护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零和思维战略桎梏。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自主作出这样的战略抉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不单单是中国针对自我发展的声音,更是对全球经济化的威胁元素发出的呐喊和警告。针对某些将一国利益凌驾于世界利益之上的竞争对手,乃至敌人或破坏者,中国要敢于发声,呼吁世界他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千方百计地杜绝对抗与损害。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要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我们国人为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重大课题提供中国方案;需要我们国人把握和平合作,变革创新的时代潮流;需要我们国人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xx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期新时代,我们要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影响力日益上升的新兴国家,需要打开国门进入世界。同样,庞大的世界市场也需要中国的加入与经营。我们要向世界宣示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坚定意志和重大举措。

同志们,新时代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与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已经展开。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我们改革开放的发展永不止步;我们需要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同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推动世界大家庭发展进步,共同谱写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内容仅供参考

推荐访问:党课 改革开放 通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