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正文

学百年党史育时代新人15篇

时间:2022-06-12 13:00:05 来源:网友投稿

学百年党史育时代新人15篇

学百年党史育时代新人篇1

  大家好!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赶走了帝国主义,建立了新中国,让人民当家作主,从此中国人民迈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国家越来越繁荣昌盛。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从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起,无数的热血青年就站在战斗的前沿,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挺身而出,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与工人阶级一起,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在那个黑暗践踏着光明的旧社会,面对着帝国主义侵略者疯狂的侵略行为,面对着反动军阀政府残暴的统治和混战,面对着武装军警凶残的镇压和捕杀,爱国的学生们毅然勇敢地站了起来,“爱国高于一切!”这是肖邦说过的话,这一点在爱国学生身上充分体现了出来,他们用自己尚还稚嫩的血肉的胸膛,迎向了反动军阀那闪亮的刺刀。冰心说过:“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能受得了。”无数的爱国学生不正是这样吗?他们那种视死如归、永不退缩的精神,不正是来自那颗炽热的爱国心吗?

  真正的爱党和爱国不应该仅仅表现在嘴上,而是应该表现在为祖国、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中。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又该怎样去做呢?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远去足音凝重,再创辉煌更撼心!”中国经过几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迅猛发展。但不要忘记,我们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地方有待完善和发展,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继续努力;而希望,就寄予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我们现在就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学有所成,报效祖国。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崇尚科学,坚持真理。我们作为学生,更应该讲科学,坚持真理,用科学的人生观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让我们用知识和汗水,以无限的热忱、满腔的热血、全部的精力,去努力,去奋斗,拥抱新希望,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再次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同学们,让我们高举五星红旗,永远跟党走,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用学到的本领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让东方这条巨龙傲然屹立于世界之东。

  党啊,你是指路明灯掌握着中国前进的方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我们永远跟着你走。

学百年党史育时代新人篇2

  如果说把党课比喻成是一个“人”,那么情感就是党课的灵魂,内容是党课的躯体,语言是党课的动作,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有机的融合起来,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健康的“人”,才算是一堂精彩的党课。

  《朱明王朝》与大多历史文献书籍相悖,现行的历史文献书籍多为对一个朝代整个兴衰荣辱及一些重大事件、内幕事件进行阐述和揭露,而《朱明王朝》则在明朝的行政体制、监督体制、社会风气及文化风气上进行介绍。因此,在阅读后,记忆更多的并非是皇权如何交替,而是对明朝的一个整体框架的理解,主要是针对皇权与相权斗争、权力监督体制、以及忧患意识重要性有了一些更深层次的看法。

  一、权力的过度集中容易导致事业坍塌。中国古代封建历史有一个奇怪现象:皇帝崇尚君权天定,自封为天子,代天行事,自身权力希望毫无节制,要求一人集权;而往往皇朝的强大,除了皇帝需要开明以外,一个敢于抗衡皇权制定合理政策的行政机制也必不可少。朱元璋作为我国古代史上唯一一位从南到北实现统一的开国皇帝,其本人具有历代以来开国皇帝的优点,同时也兼有对集权的欲望。朱元璋认为元朝之所以灭亡,根本原因在于“主荒臣专”,也就是相权压制了君权,于是在中国延续了千年的宰相(丞相)制度在其手上夭折,而其本人的亲力亲为和集权欲望导致最高行政机构成为了国家领导人的秘书处,历任内阁首辅也仅仅是其以及其子孙后人的意识执行者。

  这种体制的建立其实仅仅是让皇权得到了极端升华,但是对事业却并无好处,行政人员作为政策的具体执行人员,丧失了基本的思考能力,一味地崇上,缺乏对政策的理解和因地制宜的实施能力,导致整个行政机构失去了应有的执行能力,最终导致整个机构的坍塌。

  二、权力的监督失衡容易导致事业下滑。监督就是把权力的欲望关进枷锁中,监督失衡就会导致权力失衡、欲望失衡。作为朱明王朝最为著名的两个皇帝——朱元璋、朱棣两父子都有通病,都对他人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心和防范心,因此在这两个皇帝在位期间,多数官员均是战战兢兢去早朝,生怕“回不了家”,而为了更好的巩固自身统治和防范风险,于是朱元璋父子创立了明朝所特有的“厂卫”。锦衣卫是皇帝对百官、百姓进行监督的机构,而东西厂则是对监督机构进行监督的机构,自明朝中叶开始,“厂卫”监督失衡,监督者与权力执行者身份重合,“厂卫”可以不经任何程序和批准对官员、百姓进行处置,严重导致监督缺位,因此从明中叶开始,政治生态顺流直下,一去不复返。

  权力的监督失衡,让整个行政机构处于一种失管状态,行政人员开展工作更多的不是担心工作能否出现成效,而是担心自身是否会不明不白的被“处理”,干事者无心干事、不敢干事,当权者不给予支持而是更多的进行压责惩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干事者不敢干、担当者不敢担、民众幸福感完全缺失,腐败堕落成为常态,最终造反成了唯一出路。

  三、忧患意识缺失容易导致事业失败。纵观中国古代史,历朝历代都逃不了一个逻辑——前期强盛、中叶守成、后期堕落。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本人认为更多在于忧患意识的不断减弱甚至消失。封建王朝,前期总是外敌环视,虽已安定,但居安思危的心态鼎盛;经过前期发展,国家不断强盛,外敌退却,玩乐思想开始盛行,到了后期,在外敌人强盛,在内奢靡之风盛行,王朝衰败气运日渐凸显。在明朝,朱明家族大力修建了万里长城以防外敌,于是外敌进不来,大家只顾着在家里享乐,最终玩物丧志。例如明武宗朱厚照只顾玩乐,不理政事,成为“头号玩家”,太监刘瑾成为了实质决策人;万历皇帝更是可以足不出户,多年不早朝,太监魏忠贤则成为了全国人民的“九千岁”。

  曾经有一个寓言故事讲在山上养一群羊,把狼全部杀掉,结果养羊不成,而留下了一只狼,结果羊变得健康。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居安思危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危险的存在更多的是提醒人们要往前走,只有后面有人追,前面的才会往前跑。保持忧患意识,认清当前存在的危险,事业才能够更加稳步向前发展。

学百年党史育时代新人篇3

  伟大的五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革命青年强烈的爱国热情,今天同样也激励着我们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学百年党史做时代新人征文精彩范文三篇。

学百年党史育时代新人篇4

  大家好!七月,到处彩旗飘动,鲜花如海,笑语欢歌,我们伟大的党也迎来了她100岁的生日,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光荣而自豪的日子,这个日子将永远激荡在中华大地、将永远铭记在亿万人民的心头。

  忆往昔峥嵘岁月,百年史卷浸满了中国多少屈辱的泪,数十年的抗争又流尽了中华儿女多少沸腾的血。

  我们不会忘记1921年7月23日这一天,我们也不会忘记嘉兴的南湖,以及南湖上那条小游船,因为就是在那碧波荡漾的南湖上,就是在那条小游船上,就是那十几个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他们穿过无边的黑暗,躲过追逐的枪炮,艰难而又执着地举起了拯救中国命运的火种,为中国指明了一条光明而又充满希望的道路。从此,奋勇的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披荆斩棘……当鲜花代替了和平,当我们的天空不再有枪声回荡,当我们的家园不再经受炮火的洗礼,我们是否还能够想到那些把牢底坐穿的先驱者、那些带着铁镣蹒跚步行在长街的革命者、那些倒在血泊中的党员以及那些为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而牺牲的人。

  我们的先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正气之歌、民族之歌,透过这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旋律,我们所看到的不是狭隘的利己主义,也不是无耻小人的蝇营狗苟,而是作为一名党员为了民族和人民的事业勇于献身的忠诚和坦荡。在这种精神面前,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对一段历史的缅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神圣使命的召唤。今天,我们的祖国像一棵苍劲的青松,在经历了100年的风风雨雨之后更加傲岸挺拔。今天,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站在这儿我深知,庆祝我们党的100岁生日,我们不仅仅是对其祝福,更重要的是要在新时期把我们党的思想精神发扬光大。

  今天,我体会到了为国争光的神圣,也更加明白了自己肩上的那份责任。贫穷就会受歧视,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唯有中国经济富强,我们才能站得更直、更稳。

  今天,我也知道,只要我们充满执着的信念,我们就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困难;只要我们不停下自己的脚步,无论前方有多远,无论道路有多艰难,我们都不会畏惧、不会退缩。我们一定会承着党的光辉历程继续谱写光辉的未来!

学百年党史育时代新人篇5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参加过很多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党课,如果在自己心中选一个党课的标签,那就是“呆板”。读完《顶天立地谈信仰─原来党课可以这么上》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原来读党课讲稿也能让人欲罢不能,原来党课也可以很吸引人、感动人。

  党课讲稿?是的。看书名这是一本谈信仰的书,但我认为它更是一本优秀的党课教材,因为全书一共七章,谈马克思主义、谈共产党宣言、谈党章党史、谈党纪党规,任何一章拿出来都可以作为高质量的党课讲稿,都可以照本宣科上一堂生动的党课。同时,全书七章逻辑严密的整合在一起,围绕为什么入党这个问题,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把在入党过程中应该厘清的重要话题讲透讲通,又是一次很好的理想信念教育。

  在向党组织靠拢的路上,有很多话题是绕不过去的,比如得知道得想清楚什么是信仰,为什么要有信仰;什么是共产主义,为什么要信仰共产主义;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怎么加入中国共产党;要了解党史,学习党章,熟悉党建的相关内容,等等。此书就是在坚持忠于历史、实事求是原则下,用“小故事”讲出“大道理”,语言通俗易懂,事例生动形象,既接“地气”又有“温度”。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内容精准,因为本书重点对象是在校大学生,所以徐川团队主动将“党言党语”转化为“青言青语”(包括“网言网语”),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沟通党言党语和青年心声。比如,谈马克思一章,就是从网络流行的马克思“表情包”入题,进而谈到马克思的生平与经历、挚友与圈子、想法与做法,最后落脚到马克思的历史评价,一章读下来,完全能还原一个真实、丰满,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同时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整体印象,整章有许多地方通过诸如微信好友、简历、RAP等流行语言和网络语言,以大学生熟悉和容易接受的方式来阐述观点,增强语言吸引力。

  读完这本书,我有对作者学识渊博的敬佩,有对新颖独特表达方式的惊奇,有对深入浅出阐述道理的向往,但更多的是对当前如何上好党课的一些启发。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党课作为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在党课方面却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党组织落实党课制度不严不实,搞形式、走过场;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不会上党课,很多时候只是念一念文件,读一读报纸,看一看视频资料,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有的党员不愿上党课,认为上党课只是一个“花架子”,对自身没多大作用。

  分析上面三个问题,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因果关系,因为落实制度不严不实,导致领导干部对上党课不重视,久而久之就不会上党课,从而造成党课质量不高,党员不爱听,最终产生广大党员不愿上党课的后果。通过分析,对如何解决问题就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从严落实党课制度,从关键上来讲就是要提高党课质量。在当前推进“两学一做”学习常态化制度化的背景下,应该说上党课不存在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因此提升党课质量就成为了重中之重,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党课质量有保证了,可以促进制度的落实落地,也可以吸引广大党员积极参与,最终,问题就落到如何提升党课质量这一点上了。通过本书的学习,个人认为至少以下三点有借鉴意义:

  首先,情感得让人有共鸣。讲党课貌似简单,只要事先准备好一份讲义,登上讲台人人都能讲,但真正让党员产生思想共鸣、行动启迪,乃至受用终身却绝非易事。“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要让听课的人产生情感共鸣,关键在于“真实”。要有真情实感,只有讲课的人对党、国家、民族、人民有真感情,才有可能感染打动听众。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通过几句话就知道你是真情流露还是故作姿态。本文作者徐川为何能通过上党课成为“网红”,就是因为从他个人经历与深情讲述中能够看出,他是一个非常爱党的人,自己爱党,才能带动更多的人爱党。要会真学实用,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如果授课者本身对这些都是一知半解,党课效果可想而知。只有真学真懂,才能做到上课时游刃有余,才可能融会贯通,进而引起听众的共鸣。要说真话实话,少讲、不讲空话套话废话。现在不少授课者“高高在上”、口若悬河,习惯于讲大概念、空道理,听讲者“食之无味”、心不在焉,原因就是在于不讲真话实话。很多人上党课怕讲错、怕犯错误,用空话套话回应一些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对一些尖锐的问题不敢说、不会说,难以形成感情认同。

  其次,内容得让人愿意听。党课的核心其实就是内容,一堂高质量的党课,内容一定是具体吸引力。要提升党课质量,必须在内容上下苦工。一是准备要充分。上党课绝非一件易事,在网上看到过一位省委党校教师关于上党课的报道,说他上一堂一个小时的党课,需要准备三个月。这本书的每一章除去网络素材,也还至少有九篇的参考文献。这些党课专家尚且要花费大量精力来准备一堂党课,那我们又花了多少精力呢?好一点的花个一天半天时间写个讲稿,还有不少是在网上下个所谓的党课讲稿,一念了事,这样的党课内容如何让人入耳入心。二是内容要精准。毛主席教导我们:“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党员有工作领域不同、年龄党龄长短、文化程度高低、理解能力强弱,如果不加以区分,搞“一刀切”“一锅煮”,那效果差是必然的。比如上十九大主题党课,就是对着十九大报告念一遍,上廉政党课,就是学习党章党规,这样的党课能有什么样的效果。要在坚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原则下,听众想听啥我们就讲啥,改变我讲啥听众就听啥的模式。三是知识要丰富。大家都知道准备充分、要内容精准,才能上好党课,但是知道不代表能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力不足。每个授课者很想讲一堂出彩的党课,奈何受限于自身的能力素质,讲不好、讲不出彩。这就要求每一个授课者都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素养。强化理论武装是根本,同时不断增强理论指导实践能力,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才有可能讲出高质量的党课。

  最后,语言得让人听得懂。再好的内容都需要以语言为媒介来表达。要会化雅为俗。就是要以最接地气的语言,把党言党员转化为群言群语,让广大党员听懂党的创新理论。党言党语当然很必要很重要,但也必须学会与人民打交道,必须将其转化人民喜闻乐见的表达,否则,党的群众路线就无法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当然,化雅为俗不是无原则的,必须要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俗”不是低俗、恶俗。要会化繁为简。在党课中难免会碰到一些理论性较强、复杂晦涩的内容,会讲的人,把复杂的问题讲的很简单。比如这本书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时,就以儿歌《采蘑菇的小姑年》来说明,小姑娘是劳动主体,小铲子是生产工具,箩筐是生产关系,然后以挖蘑菇的过程的变化来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让每一位听众都能听懂,同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都要增强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党课是上给人听的,只有让人听得懂,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没有人听的理论,入耳入不了心。

学百年党史育时代新人篇6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他辛劳为人民……”,耳边又响起了熟悉的旋律。

  爸爸说:“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我们党走过了100个春夏秋冬,一百个光辉岁月。在这一百年里,她披荆斩棘,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不断地孕育着新的生命。她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加速新中国的发展,中国已进入全新速发展的新篇章。在中国的历史上,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发展出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先进的共产党员,从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到铁人王进喜,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到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郑培民,他们身处的年代或有不同,但他们体现的精神却是一致的,为国为民的无私情怀、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纯洁高尚的人生境界。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人民的英雄,是时代的先锋,道德的楷模。

  从2008汶川大地震再到去年的新冠疫情中,共产党员更是起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他们舍生忘死,临危不惧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再一次让世界对中国瞩目。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事业、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无怨无悔地奋勇向前,我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感到,我以生在这样的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奶奶说:“他们小时候,没有现在能用的电灯,没有现在的各种美食,穿的都是简单的粗布衣服,而且没有书读,过得都是艰苦的日子”。再想想我们现在过的美好生活,食品丰富多样,住的是高楼大厦,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是多么的幸福啊!如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这样的舒适安全学习环境。

  我们青少年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要向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共产党前辈学习,要有一颗爱祖国之心,要有感恩之心。

  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觉遵守纪律,为长大后报效祖国而做好准备,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更加繁荣富强!

学百年党史育时代新人篇7

  党课作为一种传统的党员教育形式,是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观念、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行之有力措施,是我党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党组织生活制度。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参加过很多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党课,如果在自己心中选一个党课的标签,那就是“呆板”。读完《顶天立地谈信仰─原来党课可以这么上》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原来读党课讲稿也能让人欲罢不能,原来党课也可以很吸引人、感动人。

  党课讲稿?是的。看书名这是一本谈信仰的书,但我认为它更是一本优秀的党课教材,因为全书一共七章,谈马克思主义、谈共产党宣言、谈党章党史、谈党纪党规,任何一章拿出来都可以作为高质量的党课讲稿,都可以照本宣科上一堂生动的党课。同时,全书七章逻辑严密的整合在一起,围绕为什么入党这个问题,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把在入党过程中应该厘清的重要话题讲透讲通,又是一次很好的理想信念教育。

  在向党组织靠拢的路上,有很多话题是绕不过去的,比如得知道得想清楚什么是信仰,为什么要有信仰;什么是共产主义,为什么要信仰共产主义;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怎么加入中国共产党;要了解党史,学习党章,熟悉党建的相关内容,等等。此书就是在坚持忠于历史、实事求是原则下,用“小故事”讲出“大道理”,语言通俗易懂,事例生动形象,既接“地气”又有“温度”。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内容精准,因为本书重点对象是在校大学生,所以徐川团队主动将“党言党语”转化为“青言青语”(包括“网言网语”),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沟通党言党语和青年心声。比如,谈马克思一章,就是从网络流行的马克思“表情包”入题,进而谈到马克思的生平与经历、挚友与圈子、想法与做法,最后落脚到马克思的历史评价,一章读下来,完全能还原一个真实、丰满,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同时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整体印象,整章有许多地方通过诸如微信好友、简历、RAP等流行语言和网络语言,以大学生熟悉和容易接受的方式来阐述观点,增强语言吸引力。

  读完这本书,我有对作者学识渊博的敬佩,有对新颖独特表达方式的惊奇,有对深入浅出阐述道理的向往,但更多的是对当前如何上好党课的一些启发。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党课作为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在党课方面却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党组织落实党课制度不严不实,搞形式、走过场;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不会上党课,很多时候只是念一念文件,读一读报纸,看一看视频资料,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有的党员不愿上党课,认为上党课只是一个“花架子”,对自身没多大作用。

  分析上面三个问题,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因果关系,因为落实制度不严不实,导致领导干部对上党课不重视,久而久之就不会上党课,从而造成党课质量不高,党员不爱听,最终产生广大党员不愿上党课的后果。通过分析,对如何解决问题就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从严落实党课制度,从关键上来讲就是要提高党课质量。在当前推进“两学一做”学习常态化制度化的背景下,应该说上党课不存在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因此提升党课质量就成为了重中之重,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党课质量有保证了,可以促进制度的落实落地,也可以吸引广大党员积极参与,最终,问题就落到如何提升党课质量这一点上了。通过本书的学习,个人认为至少以下三点有借鉴意义:

  首先,情感得让人有共鸣。讲党课貌似简单,只要事先准备好一份讲义,登上讲台人人都能讲,但真正让党员产生思想共鸣、行动启迪,乃至受用终身却绝非易事。“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要让听课的人产生情感共鸣,关键在于“真实”。要有真情实感,只有讲课的人对党、国家、民族、人民有真感情,才有可能感染打动听众。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通过几句话就知道你是真情流露还是故作姿态。本文作者徐川为何能通过上党课成为“网红”,就是因为从他个人经历与深情讲述中能够看出,他是一个非常爱党的人,自己爱党,才能带动更多的人爱党。要会真学实用,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如果授课者本身对这些都是一知半解,党课效果可想而知。只有真学真懂,才能做到上课时游刃有余,才可能融会贯通,进而引起听众的共鸣。要说真话实话,少讲、不讲空话套话废话。现在不少授课者“高高在上”、口若悬河,习惯于讲大概念、空道理,听讲者“食之无味”、心不在焉,原因就是在于不讲真话实话。很多人上党课怕讲错、怕犯错误,用空话套话回应一些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对一些尖锐的问题不敢说、不会说,难以形成感情认同。

  其次,内容得让人愿意听。党课的核心其实就是内容,一堂高质量的党课,内容一定是具体吸引力。要提升党课质量,必须在内容上下苦工。一是准备要充分。上党课绝非一件易事,在网上看到过一位省委党校教师关于上党课的报道,说他上一堂一个小时的党课,需要准备三个月。这本书的每一章除去网络素材,也还至少有九篇的参考文献。这些党课专家尚且要花费大量精力来准备一堂党课,那我们又花了多少精力呢?好一点的花个一天半天时间写个讲稿,还有不少是在网上下个所谓的党课讲稿,一念了事,这样的党课内容如何让人入耳入心。二是内容要精准。毛主席教导我们:“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党员有工作领域不同、年龄党龄长短、文化程度高低、理解能力强弱,如果不加以区分,搞“一刀切”“一锅煮”,那效果差是必然的。比如上十九大主题党课,就是对着十九大报告念一遍,上廉政党课,就是学习党章党规,这样的党课能有什么样的效果。要在坚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原则下,听众想听啥我们就讲啥,改变我讲啥听众就听啥的模式。三是知识要丰富。大家都知道准备充分、要内容精准,才能上好党课,但是知道不代表能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力不足。每个授课者很想讲一堂出彩的党课,奈何受限于自身的能力素质,讲不好、讲不出彩。这就要求每一个授课者都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素养。强化理论武装是根本,同时不断增强理论指导实践能力,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才有可能讲出高质量的党课。

  最后,语言得让人听得懂。再好的内容都需要以语言为媒介来表达。要会化雅为俗。就是要以最接地气的语言,把党言党员转化为群言群语,让广大党员听懂党的创新理论。党言党语当然很必要很重要,但也必须学会与人民打交道,必须将其转化人民喜闻乐见的表达,否则,党的群众路线就无法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当然,化雅为俗不是无原则的,必须要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俗”不是低俗、恶俗。要会化繁为简。在党课中难免会碰到一些理论性较强、复杂晦涩的内容,会讲的人,把复杂的问题讲的很简单。比如这本书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时,就以儿歌《采蘑菇的小姑年》来说明,小姑娘是劳动主体,小铲子是生产工具,箩筐是生产关系,然后以挖蘑菇的过程的变化来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让每一位听众都能听懂,同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都要增强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党课是上给人听的,只有让人听得懂,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没有人听的理论,入耳入不了心。

学百年党史育时代新人篇8

  参加工作已近8年时间,写不出好材料也足足困扰了我近8年时间,“文字功底有待加强”在一段时间成为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上我接收到的最多的批评意见。多少次选择了放弃,多少次又心有不甘重新“举旗”。有的同事说“人各有长,各司其职,你我天生就不是写材料的料,不要因为这个事情烦恼啦”,有的同事说“你都没有好好写过材料,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写”。不管是自己确实不是这块料,还是真的没有好好写过材料,我想,补齐这块短板一定没有错,尽管可能补不到很“长”,于是买了谢亦森同志的《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系列书籍,看完其中的“理论篇”之后,对于写好材料有了一定感悟。

  一是树信心。谢亦森同志在书中提到,写材料要做到“三不”,其中一不就是“不怕失败”,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和“臭媳妇不怕见公婆”的勇气。在日常工作中,只要不是写材料,我都能自信的去做,工作效率和质量也还算可以,但每每遇到写材料的工作,总感觉举步维艰、寸步难行。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不自信,害怕自己写的不好,所以经常是花了很长时间思考却一个字都没有写出来。所以,树立信心是写好材料的第一步,且不说要有多自信,因为自信也要建立在成功的基础上,但至少可以做到不要去害怕。

  二是多积累。在写材料的过程中时常遇到文思枯竭,难以下笔的问题,有时接到一个写材料任务,脑子里面汹涌澎湃,感觉有源源不断的话想说,可提笔一写,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就是平时读书少,积累少导致的。谢亦森同志在书中指出,写材料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多读书,既要多读“课内”书籍,也要多读“课外”书籍。“课内”书包括中组信息、省组信息、市组信息等组工刊物,阅读“课内”书可提供一定的经验,挖掘有价值的信息点。“课外”书包括法律、经济、历史、科技等书籍,课外书可以给予一定的启发。要多记,好的文章,好的词句更容易获得大家认可,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好的句子、好的观念记下来,记的越多越好,不仅要用笔记,更要用心记、用脑记。

  三是勤练笔。正所谓孰能生巧,一件不擅长的事情,做多了自然就更熟练,一件擅长的事情,长时间不做也会觉得生疏,写材料也是如此。谢亦森同志在书中指出,写材料要做到“三勤”,其中就包括“勤练笔”,从写“豆腐块”、“火柴盒”开始,由易而难,由浅而深,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在遇到写材料的工作时,不要推脱,大胆去写,哪怕搜肠刮肚生拼硬凑也不要紧,毕竟是一种锻炼,锻炼的多了自然而然会有进步。

  虽然知道此次重新“起航”依然不一定能到达自己想要的终点,但我想努力去做,让遗憾少一点。

学百年党史育时代新人篇9

  纵观党的百年发展史,农村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是重要的工作经验。“不数既往,不能知将来;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在“百年党史”里研读“百年乡建”,回顾从“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乡建历程,对于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深刻感悟“农村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深刻含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便迅速与农民建立了血肉联系,成为治理基层社会的新主体,1921年9月,中国第一个新型农民组织宣告成立。1922年7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农民革命运动先导者,彭湃在自己的家乡海丰县成立了第一个秘密农会。1923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河北省安平县台城村成立,这标志党在农村基层真正扎根,正式领导农民参与革命斗争。中共二大指出,中国广大农民有极大的革命积极性,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农村实际的结合,更是诞生了一系列关于开展农民运动的科学论述,比如李大钊的《土地与农民》、毛泽东的《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陈云的《中国民族运动之过去与将来》等,均恰逢其时地分析了农民参加革命的重要性。通过持续地联系农民、动员农民、凝聚农民、组织农民,中国共产党在广大农村基层不断夯实执政之基,获得力量资源。

  深刻思悟“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的历史深意。新时代,与时俱进的思考历史发展中的理论经验和实践探索,对于增强新时代乡建青年的历史责任感、民族责任心,立志建功立业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党的百年历史看,党管农村工作的历史经验是由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历史上,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问题;农民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这注定了中国革命的一切都必须与农民发生最根本的联系。研读温铁军、潘家恩主编的《中国乡村建设百年图录》,回望从清末张謇、定县翟城米氏父子,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定县实验、邹平实验、三峡乡村建设实验等,再到抗战大后方的乡村建设、延安的乡村建设,一直到新世纪的乡村建设实践情况,不难发现,只有中国共产党最能广泛地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最能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翻身致富,其关键是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能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始终牢牢掌握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权。

  深刻领悟“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现实意义。乡村建设是一个历史性的课题,一切当代的乡建必然有着历史性的继承,更有着趋势性的发展,把握一脉相承的乡建历史,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从党在农村建设的各个时期看,乡村建设是一代代仁人志士致力于通过农村建设来改造中国社会的伟大事业。历史一再证明,乡村建设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和应该有所作为的广阔天地。毛泽东曾深入农村调研,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决策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开展“土地革命”等,无一不与他的乡村生活和乡村建设经验有关。梁漱溟辞掉北大教授,毅然决然地投身农村、投身伟大的乡村救亡运动的过程。整整7年时间,他带领知识分子和学生梁仲华、王柄程、孙则让、陈亚三等艰苦创建,完成了乡村建设的伟大社会实践,所总结的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历久弥新,至今读来仍使人思悟甚多。

学百年党史育时代新人篇10

  大家好!100年沧桑巨变,100年翻天覆地,中国见证了历史的奇迹。

  今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向缔造中国的先烈先贤,致上最崇高的敬意。没有热血牺牲的英勇烈士,就没有今天强大幸福的中国。

  自一九二一年七月一日至今,中国已经走过了100个春秋。回顾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党带领着中华人民进行了历史的转变,推进了社会主义的进程。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党领导人民奋斗了二十八年,实现了旧民主主义的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变革,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后又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生的最广泛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其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认真总结国内国际的历史经验,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使我国社会、经济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完成了党的历又一次的转折。

  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军队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社会的根本性质由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转化为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更加利于社会的发展,利于国家的进步与富强。在党的带领下,实施一部分人先富再带领全体经济的发展使得小康水平已基本达到,十三亿人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领域很多都迈进了世界先列。文化上也坚持发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各国文明的先进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日益繁荣,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形成了五十六个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党的领导下,锻造了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立起巩固的国防。人民军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打败国内外敌人、建立人民政权、保卫国家、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爱党,敬党,跟党走,更应表现在爱岗敬业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没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就不可能做好本职工作。我们唯有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以校为家,敏思好学,爱岗敬业,才对得起自己的学业!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展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空间舞台,因此我们珍惜她,要以自己的努力工作来回报学校。因为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将个人的价值与集体的利益结合起来,聪明才智才会充分发挥,生命价值才得以完美展现。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更加需要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的学习中,永远跟党走,努力工作,奋发拼搏,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学百年党史育时代新人篇11

  参加工作已近8年时间,写不出好材料也足足困扰了我近8年时间,“文字功底有待加强”在一段时间成为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上我接收到的最多的批评意见。多少次选择了放弃,多少次又心有不甘重新“举旗”。有的同事说“人各有长,各司其职,你我天生就不是写材料的料,不要因为这个事情烦恼啦”,有的同事说“你都没有好好写过材料,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写”。不管是自己确实不是这块料,还是真的没有好好写过材料,我想,补齐这块短板一定没有错,尽管可能补不到很“长”,于是买了谢亦森同志的《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系列书籍,看完其中的“理论篇”之后,对于写好材料有了一定感悟。

  一是树信心。谢亦森同志在书中提到,写材料要做到“三不”,其中一不就是“不怕失败”,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和“臭媳妇不怕见公婆”的勇气。在日常工作中,只要不是写材料,我都能自信的去做,工作效率和质量也还算可以,但每每遇到写材料的工作,总感觉举步维艰、寸步难行。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不自信,害怕自己写的不好,所以经常是花了很长时间思考却一个字都没有写出来。所以,树立信心是写好材料的第一步,且不说要有多自信,因为自信也要建立在成功的基础上,但至少可以做到不要去害怕。

  二是多积累。在写材料的过程中时常遇到文思枯竭,难以下笔的问题,有时接到一个写材料任务,脑子里面汹涌澎湃,感觉有源源不断的话想说,可提笔一写,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就是平时读书少,积累少导致的。谢亦森同志在书中指出,写材料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多读书,既要多读“课内”书籍,也要多读“课外”书籍。“课内”书包括中组信息、省组信息、市组信息等组工刊物,阅读“课内”书可提供一定的经验,挖掘有价值的信息点。“课外”书包括法律、经济、历史、科技等书籍,课外书可以给予一定的启发。要多记,好的文章,好的词句更容易获得大家认可,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好的句子、好的观念记下来,记的越多越好,不仅要用笔记,更要用心记、用脑记。

  三是勤练笔。正所谓孰能生巧,一件不擅长的事情,做多了自然就更熟练,一件擅长的事情,长时间不做也会觉得生疏,写材料也是如此。谢亦森同志在书中指出,写材料要做到“三勤”,其中就包括“勤练笔”,从写“豆腐块”、“火柴盒”开始,由易而难,由浅而深,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在遇到写材料的工作时,不要推脱,大胆去写,哪怕搜肠刮肚生拼硬凑也不要紧,毕竟是一种锻炼,锻炼的多了自然而然会有进步。

  虽然知道此次重新“起航”依然不一定能到达自己想要的终点,但我想努力去做,让遗憾少一点。

学百年党史育时代新人篇12

  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有这样的一段论述: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时至今日,我们深刻明白,人才对于我们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科学技术人才,必须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没有大我,何来小我?在一个多世纪列强侵略、战乱动荡、国家积贫积弱的苦难岁月里,多少怀抱科学理想的人们报国无门,留下深深遗憾。“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家国情怀、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知识分子颠扑不破的精神长城。回顾历史,中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孕育于中华民族灾难最深重的时代,几代科学家为中华民族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不懈奋斗、无怨无悔。在当前21世纪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形势下,重温老一辈科学家从“科学救国”到“科技强国”的心路历程,必将激励新一代中国科学家为我国科技的自立自强作出应有的贡献。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在祖国伟大征程中贡献力量。我坚信,只要心中有祖国,就一定能够激发出内心强大的战斗欲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必定要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为人民美好生活不懈奋斗,做新时代前进中的“弄潮儿”。

  新时代科学技术人才,必须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新时代呼唤更多科技工作者,更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更好履行科技惠民的社会责任,以所学所研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乡村振兴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健康幸福生活注入科技元素和创新动力,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真谛,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苦难考验一个民族,我们中华民族在大灾大难面前总是压不垮的,因为我们中华儿女内心总会迸发出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在脱贫攻坚民生工程中,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于扶贫事业,为全面脱贫攻坚胜利注入了“科技力量”;在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科技工作者时刻走在最前沿、最危险的地方,为疫情防控带来“科技之光”;在全面开启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中,科技工作者俨然成为新时代“三农”事业发展的“排头兵”……诸多的事例,无不佐证科技工作者内心蕴藏的为民之情、爱民之意。在新时代伟大征程中,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应当赓续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战斗作风,坚持人民至上,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注入更多的“科技元素”。

  新时代科学技术人才,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战斗品质。在百年征程中,我们深刻明白,要战胜困难,要突破“瓶颈”,要取得成就,一定要有攻坚破难的毅力和决心,要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在十四五伟大征程启航抛锚的新起点,我们要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的艰苦作风,保持“一竿子插到底”的顽强毅力。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要冲锋在前,在面对科研攻坚关键时刻,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信念;在急难险重的特殊时刻,要有“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坚韧不拔精神;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要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和担当……我们始终坚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干下去,一定能够取得令人欢欣鼓舞的成绩,一定能够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安定繁荣的社会,一定能够让人民群众在“大国风范”“大国精神”“大国速度”中,领略到身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要带领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在伟大征程中形成强大合力,面对困难的“碉堡”,持续攻坚,攻无不克,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参与感和幸福感。

学百年党史育时代新人篇13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参加过很多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党课,如果在自己心中选一个党课的标签,那就是“呆板”。读完《顶天立地谈信仰─原来党课可以这么上》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原来读党课讲稿也能让人欲罢不能,原来党课也可以很吸引人、感动人。

  党课讲稿?是的。看书名这是一本谈信仰的书,但我认为它更是一本优秀的党课教材,因为全书一共七章,谈马克思主义、谈共产党宣言、谈党章党史、谈党纪党规,任何一章拿出来都可以作为高质量的党课讲稿,都可以照本宣科上一堂生动的党课。同时,全书七章逻辑严密的整合在一起,围绕为什么入党这个问题,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把在入党过程中应该厘清的重要话题讲透讲通,又是一次很好的理想信念教育。

  在向党组织靠拢的路上,有很多话题是绕不过去的,比如得知道得想清楚什么是信仰,为什么要有信仰;什么是共产主义,为什么要信仰共产主义;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怎么加入中国共产党;要了解党史,学习党章,熟悉党建的相关内容,等等。此书就是在坚持忠于历史、实事求是原则下,用“小故事”讲出“大道理”,语言通俗易懂,事例生动形象,既接“地气”又有“温度”。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内容精准,因为本书重点对象是在校大学生,所以徐川团队主动将“党言党语”转化为“青言青语”(包括“网言网语”),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沟通党言党语和青年心声。比如,谈马克思一章,就是从网络流行的马克思“表情包”入题,进而谈到马克思的生平与经历、挚友与圈子、想法与做法,最后落脚到马克思的历史评价,一章读下来,完全能还原一个真实、丰满,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同时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整体印象,整章有许多地方通过诸如微信好友、简历、RAP等流行语言和网络语言,以大学生熟悉和容易接受的方式来阐述观点,增强语言吸引力。

  读完这本书,我有对作者学识渊博的敬佩,有对新颖独特表达方式的惊奇,有对深入浅出阐述道理的向往,但更多的是对当前如何上好党课的一些启发。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党课作为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在党课方面却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党组织落实党课制度不严不实,搞形式、走过场;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不会上党课,很多时候只是念一念文件,读一读报纸,看一看视频资料,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有的党员不愿上党课,认为上党课只是一个“花架子”,对自身没多大作用。

  分析上面三个问题,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因果关系,因为落实制度不严不实,导致领导干部对上党课不重视,久而久之就不会上党课,从而造成党课质量不高,党员不爱听,最终产生广大党员不愿上党课的后果。通过分析,对如何解决问题就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从严落实党课制度,从关键上来讲就是要提高党课质量。在当前推进“两学一做”学习常态化制度化的背景下,应该说上党课不存在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因此提升党课质量就成为了重中之重,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党课质量有保证了,可以促进制度的落实落地,也可以吸引广大党员积极参与,最终,问题就落到如何提升党课质量这一点上了。通过本书的学习,个人认为至少以下三点有借鉴意义:

  首先,情感得让人有共鸣。讲党课貌似简单,只要事先准备好一份讲义,登上讲台人人都能讲,但真正让党员产生思想共鸣、行动启迪,乃至受用终身却绝非易事。“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要让听课的人产生情感共鸣,关键在于“真实”。要有真情实感,只有讲课的人对党、国家、民族、人民有真感情,才有可能感染打动听众。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通过几句话就知道你是真情流露还是故作姿态。本文作者徐川为何能通过上党课成为“网红”,就是因为从他个人经历与深情讲述中能够看出,他是一个非常爱党的人,自己爱党,才能带动更多的人爱党。要会真学实用,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如果授课者本身对这些都是一知半解,党课效果可想而知。只有真学真懂,才能做到上课时游刃有余,才可能融会贯通,进而引起听众的共鸣。要说真话实话,少讲、不讲空话套话废话。现在不少授课者“高高在上”、口若悬河,习惯于讲大概念、空道理,听讲者“食之无味”、心不在焉,原因就是在于不讲真话实话。很多人上党课怕讲错、怕犯错误,用空话套话回应一些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对一些尖锐的问题不敢说、不会说,难以形成感情认同。

  其次,内容得让人愿意听。党课的核心其实就是内容,一堂高质量的党课,内容一定是具体吸引力。要提升党课质量,必须在内容上下苦工。一是准备要充分。上党课绝非一件易事,在网上看到过一位省委党校教师关于上党课的报道,说他上一堂一个小时的党课,需要准备三个月。这本书的每一章除去网络素材,也还至少有九篇的参考文献。这些党课专家尚且要花费大量精力来准备一堂党课,那我们又花了多少精力呢?好一点的花个一天半天时间写个讲稿,还有不少是在网上下个所谓的党课讲稿,一念了事,这样的党课内容如何让人入耳入心。二是内容要精准。毛主席教导我们:“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党员有工作领域不同、年龄党龄长短、文化程度高低、理解能力强弱,如果不加以区分,搞“一刀切”“一锅煮”,那效果差是必然的。比如上十九大主题党课,就是对着十九大报告念一遍,上廉政党课,就是学习党章党规,这样的党课能有什么样的效果。要在坚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原则下,听众想听啥我们就讲啥,改变我讲啥听众就听啥的模式。三是知识要丰富。大家都知道准备充分、要内容精准,才能上好党课,但是知道不代表能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力不足。每个授课者很想讲一堂出彩的党课,奈何受限于自身的能力素质,讲不好、讲不出彩。这就要求每一个授课者都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素养。强化理论武装是根本,同时不断增强理论指导实践能力,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才有可能讲出高质量的党课。

  最后,语言得让人听得懂。再好的内容都需要以语言为媒介来表达。要会化雅为俗。就是要以最接地气的语言,把党言党员转化为群言群语,让广大党员听懂党的创新理论。党言党语当然很必要很重要,但也必须学会与人民打交道,必须将其转化人民喜闻乐见的表达,否则,党的群众路线就无法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当然,化雅为俗不是无原则的,必须要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俗”不是低俗、恶俗。要会化繁为简。在党课中难免会碰到一些理论性较强、复杂晦涩的内容,会讲的人,把复杂的问题讲的很简单。比如这本书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时,就以儿歌《采蘑菇的小姑年》来说明,小姑娘是劳动主体,小铲子是生产工具,箩筐是生产关系,然后以挖蘑菇的过程的变化来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让每一位听众都能听懂,同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都要增强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党课是上给人听的,只有让人听得懂,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没有人听的理论,入耳入不了心。

学百年党史育时代新人篇14

  大家好!忆往昔,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光辉历程,始终不变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她的旗帜下,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为中华之强盛而奉献青春和生命。正如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用自己的行动描绘出一幕幕战疫浪漫,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无私的大爱,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精神,更体现出这段特殊时期的万众一心与众志成城。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来之不易,当我们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怎能不对英雄们肃然起敬;当我们翻开革命先辈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爱国华章时,又怎能不热爱他们。深思往昔峥嵘岁月,我们更应用实际的奉献精神,回报养育我们的这块热土。

  同学们,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我们的祖国也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和挑战。作为生长在红旗下幸福的一代,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朝阳。我们应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感到任重而道远。因为,祖国寄希望于我们,党和人民寄希望于我们。

  同学们,今天,我们站在国旗下,追往思今,放眼世界,纪念党的100岁生日,当知幸福来之不易,当将兴我中华作为己任。炎黄子孙自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要珍惜如今,奋发图强。清末梁启超,面对满目苍夷、暮气沉沉的中国,呐喊声划破历史的灰霾: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扬帆逐梦迎七一,不忘初心颂党恩。同学们,让我们接过先辈手中的火炬,努力拼搏、奋发图强。

  我们一定会承着党的光辉历程继续谱写光辉的未来!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学百年党史育时代新人篇15

  善讲故事是古今中外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的共同特点,更是中国共产党领袖的过人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是讲故事的大家,无论是会议上的发言、调研时的谈话,还是出访时的演讲、报刊上的文章,他都善于用故事来传达深意,感染他人。我常常拜服习总书记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洋溢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故事来讲述治理之道,于是抱着认真学习的心态,走进了《习近平讲故事》这本书里。这本书分为对内篇和对外篇,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来。看完这本书后,有一句话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系好第一颗扣子”。

  “系好第一颗扣子”是勇敢做出选择。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战火纷飞,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但都相继失败了。此时,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则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之初,对内便选择“人民当家做主”、选择“为人民服务”、选择“走群众路线”。浙江省温州市后九降村党支部书记郑九万因长期操劳过度,脑血管破裂,生命垂危。一天之内村民自发筹集了数万元手术费为他治病,村民们说“就是讨饭了也要救他”。这只是干群鱼水情深的小缩影;中国共产党对外便选择“独立自主”、选择“和平共处”、选择“求同存异”。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习近平在演讲时说“中国愿意为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这是大国的胸襟与担当,这是我为之骄傲的中国的声音。

  “系好第一颗扣子”是坚守道德底线。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几朝元老,但是对自己要求很严,他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权力越大,越是要抵制住诱惑。可偏偏有人,在带电的高压线下疯狂试探。首都国际机场有着“第一国门”之称,而作为其“掌门人”的李培英也曾显赫一时。但2009年2月10日,对于李培英来说,却是一个黑色的日子。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贪污罪、受贿罪判处其死刑。李培英终于品尝了犹如剑锋悬头一般冰冷的毁灭之感。司法部政治部原主任卢恩光被称为“五假干部”——年龄造假、学历造假、入党材料造假、工作经历造假、家庭情况造假,20多年里,卢恩光金钱开道、投机钻营、跑官买官,从一名私营企业主一步步成为高级干部,最终被巡视利剑斩落。面对沉沦者,年轻干部要以此为戒,心中警钟长鸣,常怀敬畏之心,严守底线和禁令。只有心怀敬畏,才会在自己内心中筑起钢铁长城。

  “系好第一颗扣子”是把握青年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如果把一个人的一生看作是系扣子的过程,从有自我意识之时起,就要认真慎重地系好每一颗纽扣。而“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看来,第一颗扣子则显得尤为重要。青年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想要扣好人生的扣子,必须要从青年时期抓起。纵观世界发展史,许多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的重要创造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是30岁,恩格斯是28岁。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时分别是30岁和34岁。他们在青年时期就大放异彩,纵然因为他们懂得把握青春、潜心研学,更是与他们心中有信仰不无关系。革命战争年代,先烈在生死考验面前所以能够赴汤蹈火、视死如归,也是因为他们对崇高的理想信念坚贞不渝、矢志不移。

  在我看来,作为年轻的工作者,要把握住易逝的韶华青春,多读书,在书中汲取精神食粮。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价值出口”,在地球村时代,每个人都是“国家名片”。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有着无比丰富的生命可能,要学会成为中国故事的主讲人和传承者。更要多磨练,主动接受考验,“把硬骨头嚼出味儿来”,在苦水里泡一泡,真正洗去娇骄二气、褪去书生意气。干部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到、处理好民众疾苦,“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真正为群众做点事、谋点利。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定理想信念,认真踏实、勤学实干,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从第一颗扣子开始系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