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实说话》读后感1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总会有不愿意面对现实的时候,有些观点自己执着起来,不管别人怎么纠正,就是听不进去。这本书就是叫我们怎么样正面的接受事实,或者如果遇到不愿意面对事实的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用事实说话》读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用事实说话》读后感1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总会有不愿意面对现实的时候,有些观点自己执着起来,不管别人怎么纠正,就是听不进去。这本书就是叫我们怎么样正面的接受事实,或者如果遇到不愿意面对事实的事情或者人的时候,如何用正确的事实去劝说。
人们不能接受事实真相有四种原因:1.无知自信(对正确的事实没有反应,缺乏知识和训练)。2.感知差异(不同人看同个事实评价不一样)。3.心里抵触(明知道真相,单没法接受,找借口抵触真相)。4.利益抵触(真相跟利益相冲
如何解决:
1.聚焦事实。使用FIRE模型:事实、解读、反应和结果。用结构化方式来画图和解答
2.换位思考。我知道结果使你感到意外,但是我想这不是你期望。要做到情感共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
3.设定有效目标。争执、报复、要求对方道歉这些谈话目标都是无效目标的设定。“6个月之后原则”启动时间距离降低自己的压力。
4.对话而不是对抗。IDEAS模型:1.邀请对方参与谈话(你愿意跟我就什么什么事情进行谈话吗?)。2.解除对方防备(我不是想职责你任何事,我是想跟你讨论一下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3.消除责备(如果我们之间对这个事情看法不同,我们可以讨论)4.承认对方的权利(你认为可以吗?)5.设备时间(你想现在谈,还是什么时候谈?)这段话需要30秒之内说完。如果别人说我不想谈,可以再加一句我能问为什么吗?
5.创造文字画面。至少给出三个要素对事实进行解释。
6.谈话的技巧:学会倾听。学会结构化倾听
7.说出事实。创造纠正式的飞跃。
思路清晰沟通可以解决很多不必要的矛盾。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除了遇到很多别人不能接受自己建议的事实,更多时候,自己也会不接收很多别人给以的建议。这要求我们一定要多学习,多接受不同人不同角度的建议,深度思考。不能盲目的无知自信。我觉得书中这个道理让我印象最深:在我们学习用事实交流时,如果对方不肯接受,不肯改变。怎么办?不用在意别人有无改变。自己的改变才是最大的受益。
《用事实说话》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用事实说话》读后感3篇(扩展1)
——说话读后感3篇
说话读后感1
乍一看这个题目,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个人是不是疯了呢?多和陌生人说话这不是徒增自己的危险程度吗?现在都从幼儿园开始教师就会教育小朋友拒绝和陌生人说话,现在怎么还成多和陌生人说话了呢?其实说心里话,一开始看到题目我也有同样的疑惑,不过看完了就一切释然了,而且还特意的写下了一段简短的读后感。
《多和陌生人说话》讲述的是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上总是有一位老妇人在走来走去。有的人以为这只是老妇人在健身,还有的.人认为她只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可怜老人。但是遗憾的是他们的猜测都是错误的,老人出现在广场上的真正原因是要帮助人。老人用自己的目光搜索在陌生人中哪一些人脸上有焦虑的表情,哪一些人心事重重的样子。如果带有这些特征,老人便会主动上前去询问陌生人自己能否帮助到他。
随着老人帮助的人越来越多,媒体发现了并且予以了报道。老人的善举让其他老人也参与了进来,他们到最后竟然自发的组织成一个组织,专门帮助这些无助的陌生人。
我不知道大家看完我上面所转述的故事是否和我写的读后感有着同样的感觉。我在读后感中是这样说的:“诚然我们自身要有安全防范意识,这一点是不假的,但是并不能因为防范而让自己的内心完全冷漠。如果真的在街头或者其他的地方,您发现一个无助的陌生人向自己求助,那么就像故事中的老人一样,伸出自己的手来帮助他一把吧。因为世界有爱才会更加温暖!有爱才会更加安全和谐!”
说话读后感2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它叫《会说话的书》,这本书讲述了一本叫《会说话》的书和一个叫陶陶的小男孩的故事。
《会说话》不但会说话,还会“预测”好多未来的事情。
《会说话》很喜欢别人翻阅它,因为被别人翻阅可以使它储备能量。被人翻阅的越多,储存的能量也越多。《会说话》还喜欢别人在它身上做记号,因为这样可以体现它的价值。它还喜欢晒太阳,喜欢呼吸新鲜空气。因为晒太阳可以使它增强能力,新鲜空气可以让它的身体很舒服。
《会说话》不喜欢被雨淋,因为被雨淋会使它变得没有生气。它也不喜欢被暴晒,因为暴晒会使它的身体变形,变的不漂亮。它更不喜欢火,因为一把火就会把它变成灰烬,结束生命。
《会说话》非常乐于帮助别人,为了帮助别人,消耗了很多能量,两次让自己元气大伤,最后变成了一本普通的书。陶陶很伤心,但是他还是像以前一样和《会说话》说话,给它晒太阳,给它呼吸新鲜空气。他相信《会说话》一定能够听到自己说话,只是没有力气回答而已。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书和人一样是需要交流的。读的书越多,和书交流的就越多。读懂的越多,从书中得到的力量就越多。我有很多书,很多好书,我要多和它们交流,从书中得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能量。
说话读后感3
在寒假里,我阅读了《说话要算数》这本书,从书名就可以知道,这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说话要算数”。
这本书选编了数十个小故事,从古至今再到外,都十分精彩。这些故事或出自一些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或来自古今中外名圣先哲们的生活片段。书中的每个故事都不长,却以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方式诠释着本来简单的人生真谛与深刻道理。
这本书里的所有故事都很精彩,生动,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天上总是掉馅饼》这个故事了。天上掉馅饼这种好事,一般不可能砸到同一个人的头上,而故事的主人公英国商人爱特·威廉却是一个例外,他创业初期的一切,全都是别人赠与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爱特·威廉是个乐于助人的人。他为路过的人找掉到河里的戒指,只是想帮助他;他为一辆小车的主人找一颗一模一样的螺丝,但他店里没有,还特地去朋友家要来,但他没有收车主一分钱。他为什么总是能够碰到好运气,总是能够得到别人的青睐?原因就是他总是能无私而热忱的帮助别人,连这位车主也说:“你是我遇到的最诚恳,最值得信任,也是最无私的人。”
在生活中,凡事都要讲究诚信,这样不仅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也会得到成功的机会。讲究诚信,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是成就事业所必不可少的。
《用事实说话》读后感3篇(扩展2)
——《用事实说话》初中读后感3篇
《用事实说话》初中读后感1
作为一个天生的就很“独”的人,既不想被他人管束,也没有要去管束他人的野心,所以开始对于沟通、交流的各种书籍、方法是很不屑的,觉得就是教做老好人、当马*。长大后慢慢发现会讲话的孩子从小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糖果,长大后也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才明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道理。
有时候“你说的都对,但是别人就是不想听”的情形比比皆是:伽利略被罗马教廷审判三百年后才得到道歉,诺贝尔奖得主马歇尔以身试菌都未得到当时的认可,被尊为“母亲救星”的塞麦尔维斯47岁惨死精神病院。人们回避真相的原因也无非无知自信、感知差异、心理抵触、利益抵触。
逃避事实会带来不良后果,陈述事实却容易遭到排斥,印证了《少帅》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怎么学会聚焦事实,掌握倾听技巧,抓住谈话要义,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女生,我常常是感性大于理性,棉花糖思维作祟导致不能很客观的分析事情,如果在遇到问题能自我抽离,聚焦事实更利于问题的解决。不过女生的感性更容易有同理心,用心去倾听对方的谈话有助于使对方敞开心扉,谈话更有成效。
有效的目标是一次高质量谈话的基础,沟通不是为了争辩谁对对错,更不是要让对方感到不爽,而是要得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工作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沟通跑偏或者一方太过强势而导致谈话质量不佳。对话并非是对抗,双方应基于坦诚、尊重的态度就目标问题开展。
对于争论点可以采取很多沟通书籍中讲的创造文字画面的方法。“你对我不好”、“你工作不认真”可能在个体认为是基于了“事实”,但是需要更加具体化才能帮助解决问题,比如改成“每个纪念日送我一束花”、“要保证今日事今日毕”等,有了具体的标的才能更好达成一致。
就像刘墉在《我不是教你诈》中所说,它不是“厚黑学”,而是“成功术”。同样的“用事实说话”不是教你少年老成,而是为了更好的沟通。愿你用事实说话,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用事实说话》初中读后感2
本书的作者是马克·墨菲,书中通过了许多例子来详细地阐述了为什么忠言逆耳、为什么在沟通中会情绪化以及如何聚焦事实更好地解决问题。本书教会了我两点:
如何利用FIRE模型认清事实。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并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并解决问题
在职场工作中,我们都曾在沟通中责难过别人或者被别人责难,这时候往往会带有情绪上头、心情低落或内心抵触等心理活动,等到沟通结束却忘记了最初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在讨论或宣泄一些边边角角。解决问题时,情绪化、逃避或说谎都没用,反而可能让问题恶化。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会情绪化,或者说会控制不住自己?因为有时真相会刺痛内心,为了保护自己免于疼痛,我们会想办法终止对话,拒绝倾听,甚至抵制真相,但我们的所作所为并非总是有意识的。要解决这一沟通障碍,作者的建议是:用事实说话。
书中总结了4个人们回避真相的原因。
1)无知自信。也可以说是自以为是。这类人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对自己犯下的过错毫无意识而且坚信自己并没有犯错。这类情况是由于学习不足、缺乏知识、缺少信息反馈和达克效应引起。
2)感知差异。由于每个人的所在的环境不同,对同一件事情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从而不认同对方的观点。
3)心理抵触。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当别人怀疑你认知的时候,会产生认知失调从而引起心理的不适,一个人的大脑中不可能同时存在两个截然相反的认知。
4)利益抵触。这一点也是最常见的,有时候即使知道真相也不承认真相,因为承认意味着自己的利益将会损害,如金钱和权力等。
回到沟通问题,无论你处于谈话中的何种角色,分享真相时,你会发现其过程都可以大体分为4个步骤:Faces事实→Interpretations解读→Reactions反应→Ends结果,这就是FIRE模型。
事实: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有视频和详细记录吗?事实是具体、公正客观、不带感情色彩和及时的,及时是指当下发生的事情。
解读:如何去理解这个问题及解读这个事实?这一步往往会带有偏见,因为人是有认知差异的。
反应:通过大脑的解读,如果对事实有了错误的解读,会调起人的不同的情绪,可能是愤怒、急躁、自卑或抵触等。这时候有可能会做出一些偏激或不理智的行为。
结果:经历情绪反应后,我们会期望得到某种结果,这种期望往往是带有感情色彩的。
注意,此时只需要有意识地把后三步IRE与F分开,专注于F就可以聚焦于事实。在沟通中出现障碍时,要提醒自己,我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宣泄情绪或者要你的道歉或让你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不爽,因为这些对解决问题将毫无意义。另外,我们可以使用一个办法促使沟通更有效的进行,那就是预想未来自己期望会出现的情形:
在未来,我和谈话对象会发展成什么关系?
在未来,我希望和谈话对象都发生什么变化?
在未来,为解决问题双方都需要做出些什么努力?
在未来,问题是否得到了根本的解决?
在事实的基础上,这样的沟通,双方就可以更容易达成共识。同样,在沟通时人们需要被尊重,我们要善于使用换位思考和自我抽离,即站在对方或第三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和沟通,这样就可以避免过分的主观性色彩。人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动物,总是需要有被人理解的需求。有一句话是这样子的,“结果使你感到意外,我想这可能不是你所期望的”,说完这句话之后再说出真相,是不是会容易得多。
在沟通中,不要牟然说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因为在对方脑海中往往对好与不好不会有一个很清晰的界限,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认知差异,谁又会一字不差熟练地背诵员工守则呢?假如你每天上班八小时,都很认真的工作,你就敢说自己的工作就是好的或优秀的吗?书中针对这种情况给出了一个办法:创造文字画面(这就跟OKR很相似)。文字画面包括三个元素:差、好、优秀。通过给每一个元素提供例证,创立清晰的、可达成共识的定义。比如对“顾客服务”进行定义,包括差的服务、好的"服务和优秀的服务都是哪种具体的服务情形。你要说服某个人改正问题时,至少先要让对方具体清晰地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最后我们还要善于倾听,倾听时尽量不要打断对方,只需要静静的竖起耳朵,然后使用FIRE模型分析对方的谈话,把事实梳理出来以便更好地理解对方的原意。
总之,说话是我们生而有之的本能,但如何说话却需要学习。细数过往我们都曾因为不懂沟通,或伤人伤己,或激化矛盾。不过,我们得知道,世事绝少一劳永逸,和自我完善一样,学会怎么说话,亦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用事实说话》读后感3篇(扩展3)
——《事实》读后感 (菁选3篇)
《事实》读后感1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你还不知道的事实》,这本书讲了许多非常有趣的故事,我从这本书中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你不知道的事实》这本书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第一类“人,奇妙的人”;第二类“动物也疯狂”;第三类“自然,你并不了解”;第四类“生活更喜剧”。我比较喜欢第二类:“动物也疯狂”,它在第六十三页。其中,我最讨厌的一节就是第五节:“什么都敢吃”。听说外国卖东西“特别划算”,买一送一呢!可是送的东西让人难以接受!且听我举例说明:有人在鳕鱼稀面糊里发现了一只五厘米长的蜘蛛;一只三点五厘米长的壁虎头在一包花生米里被发现;马克。卡姆贝尔在一包花生米里发现了一个人的臼齿;克里斯爱思和戴比布朗将手伸进一包油煎土豆片,突然戴比尖叫起来,把手里的包扔在地上,她发现了一样东西,像是人的眼睛;东德文岛水生贝壳类动物中,莱蒂尔伯利在一批虾里发现一套冰岛制的假牙......诸如此类,数不胜数,你能接受这送的吗。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小故事是爱散步的猫狗,故事讲的是:一只猫爬到电线杆上导致全村停电,一只狗在地铁里的轨道上散步导致地铁停运。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因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影响到他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呀,《你还不知道的事实》可真是一本有意思的书,它让我知道了很多我原来不知道的事实。
《事实》读后感2
这两天利用在路上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其实之前有看到比尔盖茨的推荐,但并没有及时看,以为是类似《批判性思维》、《超越智商》、《思辨与立场》、《直觉泵》和《思考快与慢》之类的书,然而并不完全是,很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这五本书都是比较学术的,读起来稍显枯燥。而这本书读起来却很轻松愉快,因为作者三人都具有极强的沟通能力,且本书所涉及到的案例都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
这本书相当严谨,当然不是百分百,但作者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事实错误,每个数据的引用都小心谨慎,做到有据可查,因此它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通过大量数据和事实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与媒体或政客所宣传的,以及我们所深信的世界大有不同。很多事情我们并不了解,可是却不知道自己不了解。正如很多媒体基本上只关心那些极端的、吸引眼球的事件,而非真正客观的反映现实。而人天生就不是理性的,我们本能的就有着很多意识形态上的弱点,比如负面思维、直线思维、恐惧本能、以偏概全、单一视角等等,让我们很难对世界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这就势必会引起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惧,从而影响我们的判断。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其实并不知道。
作者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战胜世界范围内的无知的武器,养成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
最后顺便推荐大家看一下《清醒思考的艺术》这本书,或者前面说到的五本书中的任何一本。
《事实》读后感3
《事实》一书是我花了几个星期才看完的。在看完之后,脑海一片空白,并没有像之前读完书后有很深的感触,可能有些书中的观点和我原有的观点有点不太一样吧。
这本书主要思想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它主要的目的是写世界正在不断变好中,虽然这个世界仍然充斥着:全球变暖、经融危机、局部战争、极度贫困等等诸多变化,但是仍然不妨碍世界正在不断进步中的。这是用数据展示的。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这几种观点,这个世界不能简简单单的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他不是非黑即白,需要用实事求是的观点去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总是陷入负面思维中去,遇事之前先冷静思考,就算做不到冷静,也需要自己往好的方面去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书中还列出了诸如单一思维、以偏概全、情急生乱等等本能。情急生乱的本能我深有感触,最近很火的直播带货,在直播间里买东西的时候,就出现情急生乱的本能,在短短的几秒钟时间,脑海里出现不买就给人抢走直觉,在混乱中不自觉的买下了很多的东西。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说,这个世界都是在不断地进步,不断的变好。我们每个人在为生活奔波劳碌时候,在为生活的鸡毛蒜皮的小事纠结的时候,请对自己说一声:生活会好的,一切都会好的。
《用事实说话》读后感3篇(扩展4)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5篇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1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在很早的时候就听说过,一直没仔细读,最近才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一番。
要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可是怎样蹲下来?我们应以怎样的身份去对待身边的孩子?变成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书中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案例说明了应该怎样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等的对待孩子,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所提到的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也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相互尊重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其实,在我们与学生的相处中也是一样的,放下教师权威的架子,和你的学生们做朋友,用爱与尊重作为引导,让你的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当你理解了蹲下来的真正含义,你将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蹲下来,而是能真正尊重孩子,去了解孩子,尊重他们的需要,因为我们的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要想与孩子的沟通有效,那要做到换位思考,这样才能了解孩子,达到有效的沟通。
孩子希望与我们交流,希望被尊重,希望以*等的方式进行朋友式沟通,只有*等沟通,才能使学生敞开心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2
梅岭老师的推荐,让我能有机会在周日午后的暖阳中静下心来阅读杨谨老师所写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太阳的温暖使人暖意融融,而阅读完整本书后的感觉也着实让自己浑身一凉:我,我们是在如何跟我的孩子沟通交流?是如何看待教育我的孩子的?着实值得深思。
身为80后的我们,初为人母,可以说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而老人们的言传身教的方法在我们看来可能更多的已经是不合时宜。虽然我们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是最疼爱孩子的家长,但不可避免的,我们也都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类拔萃。有哪位父母敢说自己是真正理解孩子,从没在孩子犯错时大声呵斥?能真正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他们的世界呢?如果,此时我们能蹲下来倾听孩子想表达的想法,我们对孩子的态度也会和蔼,更容易理解孩子们的心声,我们的孩子也可以更加健康的成长。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首先是从心理上要蹲下来。我们应该摒弃内心深处作为家长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是把孩子放到*等的地位去对话、去思考。作为家长,当我们把我们的孩子当作跟我们一样的地位去观察他们时,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的孩子已经很优秀,我们会发现,即使我们的孩子偶尔还会犯错,还会调皮,但原来还是值得原谅,是能够去更正的。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其次要从动作上要蹲下来。孩子其实跟我们是*等的,除了心理上去正确对待孩子,我觉得我们在行动上更要蹲下来,和他们说话时蹲下来,跟他们用同样的高度、同样的视野去观察事物,去沟通交流,让孩子从心理上产生父母是在和他们*等对话的意识,我们可以教育孩子,孩子其实也可以教育我们,这样他们才会拥有更强烈的做好意识。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最后要从言语上要蹲下来。在孩子步入校园后,在一段学习后,对孩子的学习表现优秀时,我们竖起大拇指,说出夸奖的语言,孩子会自信的觉得自己是“棒棒的”;在孩子失落或是学习不稳定时,我们给予一个温暖的拥抱,说出鼓励的话语,也会让他们感受到爱,鼓励着自他们不断前行。孩子也会察言观色,一个微妙的表情,一个眼神,其实能带给孩子很多很多。
让我们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吧。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3
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一直以为对于孩子的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都很了解,从孩子出生到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到后来上幼儿园、小学我都以一个长辈的身份去教育他,觉得自己走过的路,积累了一些经验,并没有过多的关注过小孩子感受。在读过《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后,我发现对于小孩子的内心世界还是不够了解,所做的决定往往是背道而驰,虽然由于家长的威严使得小孩暂时的屈服,但对小孩子的成长或者说美好的童年起到了反作用。
第一章爱的教育,从你蹲下来的一刻开始中介绍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奖励,“下命令”让孩子很抵触。由于我的工作关系,晚上和节假日经常要加班,缺少了对孩子的陪伴,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经常是以“下命令”的口气与孩子说话,偶尔会对孩子发脾气。造成孩子很怕我,有时想和孩子聊聊天,他也是以敷衍的口气与我交谈。实际上是由于自己没有真正的“蹲下来”,没有设身处地的以小孩的角度考虑。这也是我读过本书发觉自己最大的不足。
第二章读懂孩子,才能与孩子快乐共处中我读懂了“叛逆宝宝”、“调皮捣蛋的好奇宝宝”其实是父母没有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面对孩子的苦恼,没有接纳他的负面情绪。比如有时在辅导孩子功课时,碰到有些题目会体现出很不耐烦,有时甚至会发些小脾气,我在旁边总是觉得问题很简单或者说这类题型之前做过,没有认真考虑过小孩子出现这些负面情绪的原因。
第三章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你身边的“小大人”这一章内容里,作者跟父母们强调的是要*等地对待孩子,不要以为孩子还小,孩子什么都不懂,父母就自作主张地为孩子包办一切,不愿意听孩子的心声,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甚至有的时候孩子已经明确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情,父母却置若罔闻,认为自己的决定才是为了孩子好。我现在很注重这一点,凡是跟孩子有关的事情,我都事前跟孩子商量,给孩子选择的余地,譬如本周六,小孩子去上英语体验班后,我主动的征求他的意见,自己决定上与不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第四章孩子“不听话”了?其实是你没有看到他的“好”。 父母总是用一种挑剔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看到的总是缺点。随着孩子的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些事情总想着自己做主,这时候就可能与我们的意愿有所冲突,这时候我们应该放开手要他去做,失败了他会从中得到教训和经验,成功了他会享受自己的成功喜悦。现在我和像书中所写的一样,为孩子制定一些奖惩制度,这种方法很好的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第五章是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 孩子出生以后就是一张白纸,画出什么样的色彩来都是做父母的责任。正所谓成才必需先*,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需要家长的引导和以身作则的榜样。有时候家长在不经意间所做的事情孩子都看在眼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一些不良的习惯孩子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会不经意的“学会”。例如有些家长会不经意的闯红灯,孩子并不懂交通规则,他们会认为是很*常的事情,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慢慢的习惯了也会跟着效仿。
第六章是要时刻提醒自己,“蹲下来”教育孩子。家长愿意从孩子的立场去考虑孩子的感受,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行。培养孩子正确的是非观,肯定他的良好行为,修正他的偏差行为,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让孩子承担错误行为的后果,提升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从父母的肯定中找到自信,知道这样做是对的,强化对孩子的正面教育。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告诉我们,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儿童世界的一种方式。放下家长权威的架子,和孩子做朋友,会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4
从孩子记事开始,作为家长的我,非常关心如何教育好孩子,如何真正的让孩子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这类问题。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感到要真正解决这样的问题,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吸收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杨瑾老师的《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书,就是一部很好的关于如何和孩子相处的书。这本书中“蹲下来”是主线,贯穿整个内容。蹲下来不仅是降低身高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我们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提醒我们适时地要做换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先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再解决问题。亲子沟通,就从我们蹲下来的这一刻开始。放下家长权威的架子,和我的孩子做朋友,用爱与尊重作为引导,让我的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事情在我们家长眼里,是非常幼稚,非常无聊的,孩子选择这样的事情,我们有时候感到不解,但更多的是直接剥夺孩子的选择权,粗暴的践踏孩子的尊严。有一次带孩子出去逛街,走到一个玩具店门口,女儿停了下来,盯着店里的一套魔仙棒套装玩具,吵闹着要买。由于那玩具在我看来实在是没什么好玩的,所以我就断然拒绝了她的要求。她就站在那里不动,以此来*。我就告诉她到前面,我们去买比它还要好玩百倍的玩具。可是她就是不同意,就是站在那不肯走。这时候我就火了,就吓唬她,要把她扔在那,我自己走,她就站在那哇哇大哭起来。这件事情,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就是孩子做了一个选择,而我没有支持她的选择,还把我自己认为好玩的东西强加于她。同时,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对她进行了粗暴的训斥,导致她在人前丢了“面子”。其实有时候女儿的选择我无法理解,就犹如自己小时候不被爸妈理解一样,都会充满埋怨,感觉自己不被重视,感觉自己没有选择权,对内心的伤害是巨大的。过多的这种伤害,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对孩子健康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相信,我可以站在女儿的角度看待问题。在遇到类似的事情,不能简单粗暴的拒绝,而是用女儿的眼光来审视、看待问题,这样才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父母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保护他们的自尊,这是孩子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童年的基础!在以后和女儿相处过程中,我会把她当做朋友,用心倾听她的诉求,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读后感5
身为父母的我们,虽然有时候也会蹲下来和孩子对视、谈话,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始终贯彻着“蹲”的姿态?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是直挺着腰杆、颐指气使地呵斥着孩子,或者为了图自己的方便,直接弯下腰去和孩子说话。
就在我们种种的不经意之间,我们依然忽视了“蹲”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是将自己放在了与孩子*等的地位。
虽然我们给了孩子生命,但是孩子并不是我们的附属品,更不是为人父母者的活的玩具,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倘若我们想让孩子对我们敞开心扉,我们就必须成为孩子的朋友;倘若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陪伴逐渐老去的我们,现在我们就必须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更应该真诚地请求孩子陪伴我们去走亲访友、去采购物品;倘若我们想真正地尊重孩子,我们就不要替孩子做出决定,而应该由他们自己进行选择,我们不应该否定孩子的合理选择,而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克服困难……这些,正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所要告诉我们的。
“父母的责任不只是把孩子养大,而是陪孩子一起长大。”
蹲下来,我们就和孩子处于同一高度,更能够通过他们的视角去观察这个视界。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本书还告诉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父母应当把自己也变成孩子,陪孩子观察和感悟他眼睛看到的世界。
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一样,教育方式也应该不一样。父母只有蹲下来,才能真正地接纳、理解孩子;才能承认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作比较,而是真正地走进自己的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让孩子以最符合自己个性的方式、按照自身的需要,健康愉快地发展。
蹲下来,更意味着父母将自己的身姿降低,不再是那个万能的造物主,而是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伙伴儿。
父母们,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在抚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孩子一同成长。切不可情绪化地对待孩子。父母的情绪化也会成为孩子处理情绪化的榜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要随时反思自己,总结经验,与孩子一同成长。
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孩子教育得好坏,完全取决于父母。只有真正地尊重孩子,从孩子的视野去尊重孩子的发展,才能教育好孩子。
《用事实说话》读后感3篇(扩展5)
——和木棉花说话的孩子读后感3篇
和木棉花说话的孩子读后感1
《和木棉花说话的孩子》是著名少儿电台节目主持人晓月阿姨所写,在这部作品中,她以通俗易懂的笔触传递了“生活总有意外,更有智慧陪伴左右”的积极乐观态度。
《和木棉花说话的孩子》为一部儿童成长题材的长篇小说。女孩褐褐是个喜欢遐想的小姑娘,也许这一切与她生活在一个离异的家庭有着莫大的关系。随着对单亲家庭状态的慢慢适应及接纳,褐褐的生活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寄养在外公家,走入母亲再婚的新家等,一环接一环让她有些无所适从。转学之后朋友的远离,褐褐开始了与植物的深度互动交流,隐约中呈现出一种非正常的臆想状态,而这样的状态并没有带着褐褐远离现实世界,仅仅是她面对生活的一种自我防御的智慧。
读完后我仍觉意犹未尽,因为它带给了我太多的`思索,只有乐观的人才能欣赏到雨后彩虹的美景,他们不会被眼前悲伤的事所阻挠,而是放眼未来的美好事物,如果你错失了太阳,还有群星璀璨夺目,那也是无比美好。以乐观的态度观看世界,你会发现很多乐趣,收获很多快乐。虽然有些不好的事情,但那其中也有乐趣,不至于垂头丧气,放弃自我,
快乐是树缝里的阳光,斑驳地洒落在生活的角落中;烦恼是那屋外的微风,从窗外悄无声息地溜进来。我们无须为了阳光而砍伐树木,也不必为了宁静而紧闭窗扉。我们一直是在快乐与烦恼的缠绕中前行的,那再大的快乐,也会沉淀为过往,再大的烦恼也只能点缀成碎片。得志不得意,失败不失态,那兴许才是最好的抉择。那,就不如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也许走着走着天就亮了,爱着爱着幸福她就来了
《用事实说话》读后感3篇(扩展6)
——奇葩说《好好说话》读后感3篇
奇葩说《好好说话》读后感1
人说一句话之前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我说这句话是真的假的,有没有事实依据?如果是真的;第二,我说这句话会起到什么效果、有没有用?如果你相信会有正面的效果;第三,我说这句话是不是出自善意,还是只是为了显示我自己独特的见解?三个问题都问完,觉得自己要说的话既是真的,又是善意,还会有用,这时候再说出来。
马薇薇总结《好好说话:“新鲜有趣的话术精进技巧》:因为我们教的东西,大学没有,人生必修。”高度竞争的复杂人际关系、快节奏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要求我们掌握更加智慧、更有锐气、更强调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好好说话”之道。本书提供的学习方法:从错误中学,从场景中学;以分析的心态学,以通融的智慧学。
说话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话术分为沟通、说服、谈判、演讲、辩论五个维度,五个维度既有区分,又有相互转化的内在趋势。
现代社会的四个特点决定说话的重要性。第一,它是由契约精神维系的陌生人的集合;第二,它以标准化和规范化为基本原则,除了极少数走在前沿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之外,大多数人所从事的都是标准化的工作,这保证了效率最大化,却也使得脱颖而出显得越发困难;第三,它在信息泛滥的同时,伴随着注意力的稀缺;第四,网络在使说话收益大增的同时,其放大和固定效应也使说话的风险越来越大。
用第二届《奇葩说》冠军邱晨的话来说:兼具“耐思”(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的智慧)、“耐撕”(处理观点交锋和利益冲突的能力)、“nice”(与人为善追求达成共识),才是这个时代所要求的“好好说话”。
不会好好说话,归根到底是因为拎不清状况。那么,到底要怎样分析状况,才能确定正确的说话策略?一个最明确的指标是:权力关系。它决定了现实的语际关系,决定了各类场景下说话的基本原则。为了在开口之前心里先有谱,我们用图示来明晰话语中的权力形势。
典型错误1:演讲时,上台伊始就急着煽情或者下结论。必须先理解演讲是“权力的形成”,重在对听众的吸引、聚焦和引导,才能在这个场景里掌握主动。
典型错误2:沟通时,喜欢强行推进自己的结论。沟通是“力的流动”,重在拉*二者的关系,让双方都能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我们需要的不但不是刨根问底,反而是要像激流中的划艇者那样,在容易触礁的地方不断协调转向,避免冲撞。任何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之上,甚至只是暗示出地位的区别,都是沟通的大忌。
典型错误3:说服时,以为只要能辩倒对方就可以“以理服人”。说服的关键,就是要尊重并且利用对方的自主性,使其从自身角度出发,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所希望其接受的观点。我们要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御机制,诉诸对方自身的心理需求,让“我说服了你”变成“你说服了自己”,让“我的观念打败了你的观念”变成“你的观念升级了”。
典型错误4:谈判时,以为只要真诚沟通就一定能携手共赢。我们需要的是把各自的目的、诉求、损益摆到台面上来谈,通过讨价还价的利益交换,尽快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版本。
典型错误5:辩论时,以为只要压倒对手就是自己的胜利。辩论是一种“权力在他方”的话语体系。形象地说,是彼此都盯着对手,但是心里都在想着怎样得到旁观者的认同。对手其实并不重要,他们只是我们向第三方证明自己正确的一个工具。这是辩论的基本策略,也是辩论讲究风度的根本原因。
说话,是一项综合能力,而传统口才教育最大的缺陷是只讲单项训练,不解全息话术的奥妙。事实上,正如色有三原、光分七彩,话术能力也是由五个维度集合而成的。按照前面提到的权力关系的不同,分别是沟通、说服、谈判、演讲、辩论。理解它们相互之间的此消彼长和渗透转变,使其随缘应化地共同发生作用,我们就能在任何场景下好好说话。
视角不正确,一开始你就输了。单学沟通,会变得像兔子一样柔弱;单学说服,会变得像狐狸一样腹黑;单学谈判,会变得像鳄鱼一样冷酷;单学演讲,会变得像孔雀一样显摆;单学辩论,会变得像刺猬一样难缠。你需要做到:
(1)具备并且强化五项话术能力;
(2)各项话术能力都能与其他项目配合使用;
(3)知道具体场景中如何配合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沟通:权力的流动。沟通偏重“理解”,目的是要学会怎样体会别人的角色、照顾别人的诉求。沟通的要义是*等,双方处在同一个*面才能打开心结,这就需要让权力流动起来,消解既定的权力格局,协调转向避免冲撞,营造畅所欲言的语境,比如情爱、亲子、危机等。
说服:权力在对方。说服偏重“改变”,也就是将我们的观点和立场植入对方心中,让对方按照我们的预设来想问题,并且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说服的要义,是时刻警醒“权力在对方”,作为无权的一方,我们需要用各种迂回的手段达成目的。
谈判:权力在双方。谈判偏重“协调”,也就是在双方合作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合则两利、斗则两败的双方,在可冲突、能冲突的情况下去选择合作,并且尽量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演讲:权力的形成。演讲偏重“表现”,目的是能够自在、得体、有逻辑地向一般听众进行陈述。这是一个人建立自我身份、传递个人特色的最基本素养。
辩论:权力在他方。辩论偏重“捍卫”,也就是有理有据地维护自己的立场、回应对方的质疑。
好好说话是全息性的,首先沟通是话术之本,评价一个人会不会好好说话的核心,但是沟通并不足以解决绝大多数的说话问题;接下来辩论是沟通的深化,解决冲突决定胜负的是讲演,让观众自行生长出讲演者所要的观点,需要的是说服。也就是说从沟通到辩论、从辩论到演讲、从演讲到说服,再从说服回到谈判,仍然是一个环环相扣、息息相关的全息整体。
奇葩说《好好说话》读后感2
在喜马拉雅听音频的时候就很奇怪为什么每期前面都会标注【沟通】【说服】【谈判】【演讲】【辩论】这五个类别之一。看了这本书才知道主创们把说话分成了这五个维度。简单来讲,这本书在音频的基础之上起到一个分类总结的作用,更具条理性。在同类作品中,这本书的内容无疑是很好的。扣一星是因为书的内容太口水,感觉像是另外的人整理总结了音频的内容。另外每个维度写的太宽泛了,只是举了一些该维度的例子,我感觉出书还是有点快了。好好说话,好好学习说话,真的还蛮有趣的。
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要用起来。
以下就是书里面的内容,做了一个梳理:
1,【沟通】权力在流动。
沟通偏重于“理解”,目的是要学会怎样体会别人的角色、照顾别人的诉求。
2,【说服】权力在对方
说服偏重“改变”,也就是将我们的观点和立场植入对方心中,让对方按照我们的预设来想问题,并且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
说服的要义,是时刻警惕“权力在对方”。
很多自我激励,自我成长的课程,其实就是说服技巧的一种延伸。
3,【谈判】权力在双方
谈判偏重“协调”,也就是在双方合作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合则两利,斗则两败的双方,在可冲突、能冲突的情况下去选择合作,并且尽量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4,【演讲】(形成话语权的过程)吸引、聚焦、与引导权力在观众
演讲偏重“变现”,目的是能够自在、得体、有逻辑地向一般听众进行陈述。
5,【辩论】权力由第三方决定
辩论偏重“捍卫”,也就是有理有据地维护自己的立场、回应对方的质疑。更进一步说,辩论的目的不只是消极地“防身”,更重要的是,它能积极地提升决策的效率与品质。
好好说话流程:倾听(收集信息)、判断(权力归属)、思考(应对之策)、表达(语言输出)
奇葩说《好好说话》读后感3
说话虽然简单,但却不是一件小事。用简单的语言去温暖这个世界,可以给人带来的就是一时、一天乃至一生的帮助。
所谓“你说什么样的话,你就是什么样的人”,说智慧的话,你就成了智者;说善良的话,你就是个善人;一味说恶意的话,终将会成为恶人。所以,你说的`话,其实就是别人眼中的你。
每个人都希望改变命运,改变命运其实很简单——好好说话,就是改变命运。
世界虽然很大,却大不过人的一颗心,所有真正改变世界的人,都只是把握了自己的一颗心。与其把太多精力放在观察和批评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上,不如多关注和践行自己能够做到的。
和睦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尊重赢得尊重,包容赢得包容,与人相处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
如果有愿力,受苦就有意义,苦就不再是苦,而是生命的庄严。真正要做的,不是去忍耐、对抗苦,而是转变内心的知见。
认识烦恼是修行的开始。对这颗心的驾驭程度,就是修行的功夫。
人生的一切境界都是为了让我们成长。顺境如水,滋润内心;逆境如火,煅烧烦恼。水火相济,人生才能由充满杂质的矿石变为纯净的金子。
好好说话,是一种修行;好好说话,就是改变命运。
《用事实说话》读后感3篇(扩展7)
——说话的艺术读后感 (菁选3篇)
说话的艺术读后感1
人生在世,能说会道,固然重要;但说话不分场合,不分人群,不顾别人的感受,而是滔滔不绝,一吐为快,那就不合时宜了,也许会给别人带来较大的伤害。
《这样说话最有效》书上说,管理者70%的时间都花在了沟通上,而工作当中70%的失误都是由于沟通不当所造成的。也就是说,沟通不是只要花了足够的时间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有些人一句话就能直击要点,有些人说了一堆话却词不达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不仅时间浪费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说话是一门艺术,如何说的恰如其分是一个人的一种本领。然而,能不能学好这门艺术,能不能拥有这种本领,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学习,去实践,去积累经验的。
在下面几种情景下,说话应该这么说:
自己的事,听别人怎么说。自己的事要听听局外人有什么看法,一则可以给人一谦虚的印象,二则会让人觉得你是个明事理的人。
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人在伤心时都有倾诉的欲望,但如果见人就说,很容易是听者心里压力过大,对你产生怀疑和疏远。同时,你还给人留下不为他人着想,想把痛苦转嫁给他人的印象。
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不轻易承诺自己做不到的事,会让听者觉得你是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愿意相信你。
伤害人的事,不能说。不轻易用言语伤害别人,尤其在较为亲近的人之间,不说伤害人的话。这会让他们觉得你是一个善良的人,有助于维系和增进感情。
孩子的事,开导着说。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叛逆,采用温和而又坚定的态度进行开导,可以既让孩子对你有好感,愿意和你成为朋友,又能起到说服的作用。
夫妻的事,商量着说。夫妻之间,最怕的是遇到事情相互指责,而相互商量,会产生“共情”的效果,能增强夫妻感情。
急需的事,慢慢的说。遇到急事,如果能沉下心思,然后,不急不燥的把事情说清楚,会给听者留下稳重、不冲动的印象,从而增加他人对你的信任度。
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人们最讨厌无事生非的人,如果你从来不随便臆测或胡说没有的事,会让人觉得你为人成熟、有修养,是个做事认真、有责任心的人。
尊长的事,多听少说。年长的人往往不喜欢年轻人对自己的事发表太多的评论,如果年轻人说的过多,他们就觉得你不是一个尊敬长辈、谦虚好学的人。
别人的事,小心的说。人与人之间,都需要有一定的安全距离,不轻易评论和传播别人的事,会给人交往带来安全感。
没有把握的事,谨慎的说。对那些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如果你不是,别人会觉得你虚伪;如果你能措辞严谨的说出来,会让人感到你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无关紧要的事,幽默的说。尤其是一些善意的提醒,用句玩笑讲出来,就不会让听者感觉生硬,他们不但会欣然接受你的提醒,还会让人感到你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学会说话,这门学问是无止境的。我们只有在不断的与人交流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与人有效沟通的.能力,让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说话的艺术读后感2
说话。这是一个动宾短语。说,是一个动词。话,是一个宾语,也是一个名词。人生存在这个社会上,与社会上的人有千丝万缕的沟通和联系,而这很大程度上是要靠说话来维持这项沟通与联系的活动。无论一个人在社会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充当什么样的身份,语言一直是维持人际关系良好互动的工具之一。
语言是双方信息沟通的桥梁,是双方思想感情交流的渠道。语言在人际交往中占据着最基本、最重要的位置。语言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能随着时间、场合、对象的不同,而表达出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说话礼貌的关键在于尊重对方和自我谦让。
古往今来,但凡不通说话之道者,都难成大事,而能成事者,一定在语言方面具有其独特的能力。一句恰到好处的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把握说话的场合和时机,领略说话精髓,悟透说话之道,顺利在众人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说话的艺术。这本书告诉我怎样修炼说话能力,怎样提高自己的说话水*。我可以获得大量关于五千年文明古国的说话之道,其中,不仅包括说话中要注意的礼节及中庸*和之道,同时也有幽默解困的诙谐式说话之道。
沟通交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说话是人们表达意愿的一种方式,也是一门艺术,自然也有一定的讲究。古往今来,但凡不通说话之道者,都难成大事;而能成事者,一定在语言方面有其独特的精髓和真谛。*人在追寻为人之道时,也十分讲究语言的艺术。我国著名散文学家朱自清就说过:“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是在说话里。”
所谓“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使人跳”。说话能力体现着一个人的内涵、素质。一个说话讲究艺术的人说出的话,常常理切、辞精、褒贬有节、进退有余地,可陶冶他人之情操,可以体现个人的雄才大略,更可以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一句恰到好处的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句不得体的话,也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因此,能否把握说话的技巧,对其人生成败是至关重要的。
职场上,每人每天和同事、领导难免有话要说;家庭中,每人每天要和妻子、丈夫、父母、孩子进行交流,一句话牢牢记在孩子心里,影响他的一生,成就课他的人生;社交时,必须要和朋友、客户联络感情,一句话赢取了客户的信任,几百万的生意便大笔一挥地签下了?说什么,怎么说,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时候说都是有大学问的,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掌握的说话技巧。在注重人际沟通的现代社会,说话的艺术也就是成功的艺术。古有晏子使楚巧妙回击楚国君臣,保住齐国尊严;蔺相如秦廷据理力争,力保和氏璧;诸葛亮舌战群儒,促使孙刘联盟形成,保住刘备江山。今有*妙答外国记者,*人低头走路是因为在走上坡路;安徒生妙答有钱人,将路人讥笑他的话里的"“帽子”和“脑袋”互易,变成了对愚昧贵族的犀利的讽刺;诗人歌德对给傻瓜让路的妙答。这一切一切,都说明了说话艺术的重要性。当然,这些其实都不难,最难的是这些东西没有一套的现成的标准可以参考,更没有人会把这些经验全盘相授,而是要自己去领悟,而这本书,正是教会了我如何让说话,甚至于如何做人。
要想提升自己的口才,我们就要学习面对不同的谈话对象、不同的谈话场合,能够随机应变的语言技巧。在与人交谈中,掌握得体的词汇用语,不仅能够用话语攻心,牵着对方的鼻子走,还要能够四两拨千斤的拒绝他人的要求,或者在不动声色中给予别人无声的还击。
除了培养说的能力以外,还要掌握跟说密切相关的能力,如观察能力、说话时机的把握、听出言外之意、学会倾听等等。观察还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看个人的接受程度来注意说话的分寸。玩笑不能随便开。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两个人的熟悉程度,要看他们聊天的猥琐程度。”比喻可能有点不太恰当,但是的确朋友之间越熟悉聊天就越放得开。实际上,看看我们周围那些伶牙俐齿者,你不难发现她们大多都是知识丰富、了解人情世故的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不俗不媚、宽容随和、通情达理的谈话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广受欢迎的。即便是批评,由于他们采取了有效的谈话技巧,也因此更容易让对方接受。在日常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书中所传授的方法,并且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将自己的真知灼见用种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表发出来。
“称谓是开启交流之门的第一把钥匙。无论是新老朋友,一见面就得称呼对方。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人们比较看重自己业已取得的地位。对有头衔的人称呼他的头衔,就是对他莫大的尊重。直呼其名仅适用于关系密切的人之间。你若与有头衔的人关系非同一般,直呼其名来得更亲切,但若是在公众和社交场合,你还是称呼他的头衔会更得体。”这段话给了我深深地启示,感同身受的是,有一次我作为一名工作人员在一个较为正式的校级活动上大叫我朋友的名字:“肥鸡!”这时在场的老师也听到了,吓了一跳。我瞬间就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当时真想找个洞钻进去。事后我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由于意识的冲动而失去了说话的艺术。真的很不应该。
说话的艺术,还有很多很多,例子也不能一一举出,但是,这本书除了教会我说话的艺术,说*话的艺术,而且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
说话的艺术读后感3
近来,一篇一二句话的小文章———“说话的艺术”,受到许多人的推崇,有的人把它发到自己的博客上,有的物业公司把它作为温馨提示贴在电梯里,这曾经成为不少人发言时的艺术指南。
急事,慢慢地说
“善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遇到急事,要是能沉下心思索,然后不急不躁地把事情说清楚,会给听者留下稳重、不激动的印象,从而增加别人对你的信任度。
大事,幽默地说
尤其是一些善意的提示,用句玩笑话讲出来,就不会让听者感觉僵硬,他们不但会怅然接受你的提示,还会增强彼此的密切感。
没驾驭的事,谨慎地说
学会对孩子说话,是完成与孩子无停滞沟通的第一步。孩子不听我们的话,每每是由于我们精良愿望的表达方式只能引起孩子恶感;每每我们自以为是的教导,却把孩子逼入绝境或使孩子养成恶习。
对那些自己没有驾驭的事情,要是你不说,别人会以为你虚伪;要是你能措辞严谨地说出来,会让人感到你是个值得信任的人。
没产生的事,不要乱说
人们最腻烦无事生非的人,要是你历来不随便揣测或乱说没有的事,会让人以为你为人成熟、有修养,是个办事仔细、有责任感的人。
怙恃常说:“不管我怎么说,孩子就是不听!”其实完全错了!不是孩子不听,而是怙恃还没有掌握与孩子有用沟通的语言。做一个称职怙恃的第一课就是———学会对孩子说话。
学会对孩子说话,是完成与孩子无停滞沟通的第一步。孩子不听我们的话,每每是由于我们精良愿望的表达方式只能引起孩子恶感;每每我们自以为是的教导,却把孩子逼入绝境或使孩子养成恶习。
对孩子表达异样的意思,你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和什么样的词语都将对孩子有很大影响。在与孩子交换的过程中,无论你是提出要求、给出答案,或者与他谈谈条件、达成妥协,你所利用的语句可能让孩子更加乐于互助,更加自大,但也可能令他感到挫败和得到决心。
每一个母亲赐与孩子的爱,都是无价的!
《用事实说话》读后感3篇(扩展8)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读后感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读后感1
终于读完了《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我被震撼了。这本书中,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情感:要关注孩子,关爱孩子,从说话的细节做起,要尊重人性,我们教师责任感是来自我们心底的爱——对人类的爱,对孩子的爱。
“我惶恐地意识到,我成了教室里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我个人的方法可以创造出教室里的情境,我个人的情绪也可以左右教室里的气氛。作为一位老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来让孩子们过得痛苦或者欢乐。我可以成为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为鼓舞孩子的火花,我可以带给他们羞辱或者开心,也可以带给他们伤害或者拯救。在所有的情况下,一次危机是骤然升级还是逐步化解,一个孩子是获得进步还是日益堕落,我的态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回想我们曾经因为学生拖欠作业而火冒三丈,回想自己*时也许不经意的话语曾伤害过学生,而我们却毫不知觉……回想起考试前班上一个小东西调皮地跟我说:“老师,我喜欢看见你的酒窝,要是你能像从前一样多点smile,那就太好了!”我汗颜!
书中作者用很直白的方法告诉我们,老师在孩子人生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老师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独特功能,对孩子的教育是对爱的传递,职业的责任感是保证这种传递最有效的基本措施。这让我想起了《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大家来到校园后,校长说:“怎么样?都准备好了吗?这次可是又坐火车又坐船呢?大家千万注意不要走丢啦!好,出发!”
校长就这么轻松的说了几句就让学生出发了,而且路上显得异常的安静,不像我们*时要到什么地方去的时候,需要这个领导讲,那个领导讲,还要几个老师包一个班级等等。书中是这样解释的:“巴学园的同学们从来没有人教过他们什么”走路上要整整齐齐排成一行“,”什么是在电车里要安静“,或者什么”吃剩下的食物不要随便乱扔“啦等等。一些良好的品德和作风,例如:见到比自己小或者体弱的人就推推撞撞,甚至欺负人家是可耻的;看到不整洁的地方就要随手打扫干净,尽量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等等,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中渗入孩子们心灵中去的。”
看来对孩子们的好习惯养成真的不是用“说叫”和“管教”能奏效的。我们*时除了大堆的说叫,让孩子们烦透了,就是用强制的手段——卡学生。把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孩子,限制得和木头人似的。我们看到现在的报纸上又不断的出现了一些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就如:某某学校的学生又把老师给杀了,某某学校的学生把退休的反聘的老教师羞辱了一番……这些都是上了报纸的,而那些还没有透露出来的就更多了。我们的教师是不是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方法?我们的家长是不是也应该反思我们的教子方法了?
当然从大环境看,这不是某一个学校的问题,更不是社会上所说的教师素质底下等等简单问题所能解释得了的,我们要反思我们的整个教育,反思我们的教育观念。
我现在越来越怀疑学生的思想品德是不是靠每周上两节“品德与生活”课就行了呢?或者让每一科的老师在教他们的课时都给学生们渗透“思想教育”就可以教育好学生了?教数学的我们经常在为难,怎么了?因为1+1=2、什么是三角形和学生的思想品德很难挂起钩来啊!既是这样能教育好,那学生们天天在“矛盾”教育的环境中,也不可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什么是“矛盾”教育呢?这是我暂且用的一个说法,实际就是: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天天在喊“要给学生减轻负担,不允许给学生补课”,规定了一二年级学生不允许留书面作业,可我们又是怎么做呢?学校在查我们的作业完成情况,而我们得给学生讲了很多无奈:两套书即使是在选做,光在校的时间也还是不能完成的,这样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教育学生,我真的在担心我们的孩子们是在接受“教育”还是在接受“教唆”?怪老师吗?老师喊冤枉。那是要怪谁呢?答曰: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