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正文

2023年《论语·雍也》读后感3篇

时间:2023-04-06 08:40:08 来源:网友投稿

《论语·雍也》读后感1  读完《论语》,我的心中充满着一种淡淡的感动,因为《论语》总是用最简单的话语告诉我们真正的道理,让我们的心灵归于*静之中。读完了《雍也篇》,也令我从中获益匪浅。这个世界上真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论语·雍也》读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论语·雍也》读后感3篇

《论语·雍也》读后感1

  读完《论语》,我的心中充满着一种淡淡的感动,因为《论语》总是用最简单的话语告诉我们真正的道理,让我们的心灵归于*静之中。读完了《雍也篇》,也令我从中获益匪浅。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都是最简单的。但是,最令人感动的永远都是最为简单而真挚的东西。

  《论语·雍也》中最令我感受深刻的是孔子对于颜回所作的3次评价话语。可以说,孔子弟子凡三千,有名者七十有二,但孔子首推颜回,从这三句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窥看一二。

  第一句是: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从这一句,我们就能看出颜回的好学不倦,孔子的弟子三千,一定不乏勤奋好学者,孔子却说颜回死后再也没有好学者了,可见颜回品德是勤奋好学,而且在失败时不会迁怒于人,只会从自己身上找差距,而不是为自己的过错和失败找出无数的借口和退路,并且他在求学的过程中不犯重复的错误,这样才是真正的求学态度,只有不迁怒,不贰过,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成就大事业。

  第二句是: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样看来,颜回不但勤奋好学,而且不为生活艰苦所困,是一个大贤者。他即使居住在简陋的地方,食物仅可以勉强果腹,对于这种情况一般人是无法承受的,但颜回却自得其乐,悠哉游哉,真正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全不以物质的贫乏为意。人不堪其忧,所有人都会被此困扰,为自己所处的情况所抱怨的时候,而颜回从来不改变他那种乐观的态度,所以孔子才会说贤者回也,又感叹一声这才是真正的贤德。因为这是在什么样的物质环境下都不改变心境的那种坦然和安宁。在现今时代,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尽管现在大家的生活水*都有所提高了,但是又有谁能够真正做到如同颜回一般的安贫乐道呢?

  第三句是: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仁爱是儒学的核心精神,而这句话正是孔子对于颜回的仁爱给予的高度肯定,这句话的意思是 “颜回这个人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保持这样”。 即使在艰苦的日子里,他依然奉行着孔子的教导,并且“其心三月不违仁”。从此,我想到了世上的事情难就难在这“恒心”二字。换句话说,叫做“贵在坚持”。世上事几乎无不适应这一规律。而仁心的修养也不例外。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不做坏事。不难的是“日月至焉”,难的是“三月不违仁”。我由此想到了近段时间的*如同卷入了灾难的漩涡之中,先是干旱,接着又是玉树的地震,不幸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牵动着人们的心弦。大家开始呼吁捐款捐赠物资,但是与此同时,我又想到了,每当灾难到来的时候,人们都会十分重视公益事业,但是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我们,是否会有那么一刻想起公益事业,想起身处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呢?我不得不承认,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特蕾莎修女,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于公益慈善事业,我想说的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只是在灾难发生之际,我们才开始关心弱势的人们,在*常的日子里,也需要我们有所尽力,我曾听过一个很生动的比喻,爱心就像用柴草点火一样,只要有火,柴草就容易被点燃。而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只要有“仁”的引导,就容易被感动。要保持柴火不断地燃烧下去,那就得不断添加柴草。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要么缺柴草,要么懒得添加,所以很少有能使火焰长久不熄的。只有像颜回那样的人,才能够做到一直不断地添草加柴,使火焰熊熊燃烧。

  读《论语》,就如同是与圣人在对话。其实圣贤的价值就在于千古之前,他们那些有价值的人生经验可以穿越千年的沧桑,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觉得温暖;而他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视着我们仍然在他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论语·雍也》读后感2

  此篇同前几篇一样,以语录体展现孔子对于弟子的谆谆教诲,对于学生的不同个性,孔子都会采取不同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同时孔子也为诸多学生树立一个具有仁德儒者典范,以激励大家共同完善自我修养。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说:“中等水*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学问。”这是孔子对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明确说明。此前都是在对弟子教诲,评价中体会到孔子对于不同个性的学生,不同关注。

  既然孔子在*日的教诲中已经阐明了仁的精神,那么他最为得意的学生颜回便是仁德典范性人物,是激励大家去完善自我修养的榜样。

  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雍也篇中,孔子对于颜回的三次评价。孔子道:“有个叫颜回的弟子很好学,他从不拿别人出气,也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了。”孔子说:“颜回啊,他的思想可以三个月不背离仁德。至于其他学生,少则一天,多则一月罢了。”孔子说:“真是贤人呐,颜回!一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别人忍受不了的穷苦,而他照样怡然自乐。真正的贤人是颜回啊!”就这三句话,颜回仁善豁达的形象就已跃然纸上了。

  除此之外,孔子对于学生不足之处都是直言告诫,他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告诉子夏,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小人式的儒者,等等。

  可见孔子对于学生教育的良苦用心,对于仁德追求的不懈努力,值得我们后世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去反省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