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变形记》读书读后感锦集4篇
经典名著《变形记》读书读后感锦集篇1
卡夫卡在《变形记》里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年轻的推销员格里高尔是家中惟一经济来源,每天过着繁忙、压抑的生活;父母和妹妹都很疼爱他。结果他在一夜好梦结束之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全家都因此惶恐。并且格里高尔也因为这一奇怪的遭遇,经历了家人从震惊、恐惧到冷漠、厌烦的现实,虽然他的母亲和妹妹都试图用剩余的一丝对他的爱来照顾他,但是还是被他那可怕的样子所疏远,而他父亲更是对他深恶痛绝,屡次攻击他,伤害他,并在最终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我想,也许格里高尔的离去对他来说是一件好事,否则,生活在这个被异化了的世界,留给他的也只会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被社会压的喘不过气的他,在这个恐怖的社会只会承受更多的折磨。
也许你会说这个故事实在是太过荒诞,但是荒诞的背后是社会的现实,现在,人们都被物质世界冲昏了头脑,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地破坏我们的世界,沙尘暴的侵袭,荒漠化的逐渐扩大,滥砍滥伐,毁林开荒,人类正用自己的行动一次又一次的将这种卡夫卡式的无奈、痛苦、忧郁延续,这种感觉并没有因为文明的日趋完善,反而愈加严重。
我们应该感谢卡夫卡,他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是这种对利益的追逐在这样扩张下去,或许故事真的有可能变成现实,这样,我们的家园会变成什么样子,醒悟吧,人们,让我们重新呼唤我们的精神世界,人与自然只有和谐相处,我们才能够可持续发展。希望卡夫卡的《变形记》可以呼唤起我们的心灵,唤起我们的良知。
经典名著《变形记》读书读后感锦集篇2
“世上只有爸爸好,长大了才知道。教我什么是尊严,什么是渺小。时光你慢些跑,不要让他烦恼。等我长得比他高,再给他拥抱......”
——赵英俊《世上只有爸爸好》
当我坐在满脸泪水地坐在电脑前的时候,里面播放着的是《熊出没变形记》的预告片。就在那时,我毫不犹豫的决定带妹妹去看这场爸妈看来十分幼稚的电影。这个电影里有我想要的东西。
大年初一,《变形记》上映,那天正好是爸爸的生日。出门之前,我拿了一百块钱,那是看电影和给爸爸买蛋糕的钱。我爸爸是个很节俭的人,当他知道我要带妹妹花六十块钱去看一场动画片的时候,他很不高兴,只说了一句“在家看不是一样的吗,非得花那个钱。”我什么都没说,带着妹妹去了电影院。我带她去看,不只是因为妹妹一直很喜欢熊出没,更多的是想让她开始接受“爱”这个东西。可能她真的只是把它当成一场动画片来看,但是没关系啊,慢慢地,她会懂的。
我是个不太擅长表达情感的人,有些东西我们心里都明白,但从未说给对方听。《变形记》的后半场,我一直在哭。当光头强他爸爸和光头强看着麻哈鱼逆流而上的时候,我鼻子一酸,眼泪又掉了下来。走出电影院后,妹妹一直笑话我,她说:“你这么大的人了还哭?你看我都不哭。”我没回答她的问题,我看着她:“电影看懂了吗?”
“看懂了。”
“那光头强爱不爱他爸爸啊?”
“刚开始不爱,最后又爱了。”
我笑了笑,摸了摸她的头:“走,去给爸爸买蛋糕。”她跟在我身后一路小跑。傻妹妹,他一直都很爱。
我带着蛋糕回到家的时候,爸爸还在为我乱花钱的事情介意。他一个人自言自语:“看看,这出去了两个小时,一百块钱就没了。”他生日过得很简朴,蛋糕也没吃多少。“快点吃,吃完收拾了。”爸爸的话语中带着些怒气。我叹了口气,打开手机微信,给他编辑了一条很长的消息,解释了我带妹妹去看电影的原因以及我的一些想法,他知道我不是一个乱花钱的孩子,他会理解我的。爸爸很快给我回了消息“你长大了,也懂事了。谢谢你能理解我,我也爱你。”我望着这条消息,忽然就笑了。
小孩子的认知里,大多世上只有妈妈好,第一首会唱的歌也是这个。我很感谢赵英俊填补了爸爸的空白。母爱温润如水,父爱庄重如山,可能从孩子的印象中,父亲的威严让我们不敢接近。总是父亲来扮演这个威严的角色,来让他的孩子通过严厉的方式感受到他的爱。
“没那么多微笑,也没那么多拥抱。跌倒要自己爬起来,玩具要自己找......”
——赵英俊《世上只有爸爸好》
经典名著《变形记》读书读后感锦集篇3
在莫名其妙的悖谬模式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陷入疏离。生活不再如我们预想的那般温暖、安全而惬意,所有明媚都被遮住了,取而代之的是父亲的气急败坏、母亲的惊恐不安、妹妹的冷漠厌恶。
读了卡夫卡的《变形记》,令人心寒的结局让人读完后,浑身充满了抑制不住的绝望。与此同时,人的异化过程也让读者反思现实,这部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究竟是什么?有何种现实意义。
是否有那么一刻,自己也变成了一只甲虫
一个毫无征兆的早晨,格里高尔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一只甲虫。随着虫性和人性比例的剧烈变化,格里高尔的父亲、母亲、妹妹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直到他将三个房客吓跑之后,全家人对他充满了憎恶,所有人都对他没了耐心,没多久他就在绝望与孤独中死去。
每个人都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当格里高尔逐渐丧失人的味觉、视觉,虫性完全战胜人性后,隐藏在他微笑外表下孤独无助的内心,全都一股脑地抛向他所不理解的这个世界。他在这个堆满杂物的屋子里蹒跚而行,毫无目的却又不知所措,如同一个行尸走肉般麻木地生活着。
这荒诞的表现手法其实具有普遍现实意义。我们身边的同事、朋友,真的是我们所见到、所了解的那样子吗?我们展现在人前光鲜亮丽的一面,与自己的内心真的匹配吗?这种黑色幽默色彩其实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作者卡夫卡毫不掩饰地脱掉“公众的我”的外衣,借助一个变形的躯壳,来展示自我意识的存在。为了迎合时代的需要,我们往往停止思考自己的真实价值。同年和成长的创伤、异常孤苦的内心,不知道有多少读者要与之对号入座。
脱离了社会属性的个体,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
作为一个社会个体,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也不可能成为无可代替的唯一力量。当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法继续工作,成为全家人唯一的经济来源时,他的父亲、母亲、妹妹为了生计,虽然极不情愿,但也找到了一份工作。大家对格里高尔的态度也从依赖到厌烦,最终变成了憎恶。
在巨大的社会及生存压力下,人们仿佛变成了如机器一般的昆虫。当这个昆虫对于压力做出了一些应激反应,使得自己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改变之后,人类社会中最现实一幕可能就此上演。当自己的内心经过自我救赎,原谅了自己的改变后,自己未必会被特定的社会环境所接纳。而我们也不应该掩耳盗铃般的生活着,而应努力寻找突破口,改变纠结的现实。
麻烦没有降临到自己头上,人人都可以泰然处之。但是如果脱离的社会存在,失去了意识、思考、理性,就不可避免地接受那只嵌入身体的大苹果,最终孤独地走向灭亡。
经典名著《变形记》读书读后感锦集篇4
今天读了卡夫卡的《变形记》。觉得心中的压抑感像巨石一样压在我的身上。拘束,压抑,扭曲,种种感觉把我捆住了,周身动探不得,仿佛变成甲虫的不是哥里高尔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发下,动探不得。
曾经见过卡夫卡的照片。还是蛮帅气的,只是一双大大的眼睛中,充满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绝望?远远不止。许是扭曲的绝望吧。他,是被一生的孤独所造就的巨人;他,站的太高太高,他的眼睛从我们所无法达到的高度往下俯瞰,看到了整个人类的绝望。
《变形记》,以一种绝望的笔调开头。主人公在一夜好梦结束之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全家都因此惶恐。还不够绝望吗?我以为这就是最绝望的事。不单单如此,绝望之中还有孤独:一个人的孤独,一家人的惶恐,全人类的绝望。惶恐之后,余下的办法只有一个——接受,习惯了就好。到这里,在绝望的大山中似乎看到了一块希望的石头。
淡淡的爱意出现了,妹妹细心的照顾,母亲温暖的语言,都让主人公看到了一阵阵的温暖。主人公也很知自己的情况,默契的陪和着。开篇紧张的节奏渐渐慢了下来,事情又得到了缓解,让人开始浮想联翩:也许,哥里高尔还会再变回来的,生活还会恢复原状。可卡夫卡不这么认为。我看到的只是光明,而卡夫卡看到的却是全貌。熟悉,不过是厌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后,无限的厌倦就在前面。
终于,经济上的重负让这个家疲惫不堪也狼狈不堪,心理上的重负让哥里高尔越来越多的做出他不该做的事——绝望终于把他逼疯了。他想克制,又无法克制。理智已经无法战胜本能。对过去的回忆已经占据了一切。他虽然拥有甲虫的外壳,但他还有一颗人类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还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个顶天立地的人。他无法忍受别人把他当作恶心的爬虫,他渴望自己像原来一样!但是,他又对曾经的生活充满恐惧。对生活的恐惧又使他有些爱上了现在的状况。矛盾,是矛盾让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让他死在自己房间的地板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小说人物,哥里高尔,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实写照。卡夫卡不仅仅在写小说,他在写自己,在写自己的生活。
除了主人公,他的妹妹也是卡夫卡着力表现的人物。不像劣等小说那样,把他妹妹塑造成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物。在《变形记》里,每个人都是普通的,社会基层的小人物。他们都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小市民。他们的爱是建立在生存和金钱的基础上的。当自己的生活美满时,他们会去爱别人,关心别人,照顾别人。但是,一但别人破坏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梦想时,爱就不副存在了。余下的,只是血淋淋的冷酷。从主人公妹妹上的变化上,这一点表现的入木三分。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也看出来卡夫卡不可估量的天赋。
也许,比原来还要美好,在哥里高尔妹妹的跳跃中,哥里高尔被忘记了。不,这个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过是幻觉。在一场闹剧过后,生活又滑回了原来的轨道。而他,哥里高尔,不过是萨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划过的一道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