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正文

《鼠疫》读后感日记大全

时间:2022-05-28 12:10:03 来源:网友投稿

【导语】《鼠疫》(La Peste)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该书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的真正勇者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伟大的自由人道主义精神。以下是大海范文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鼠疫》读后感日记

  在这个特殊的疫情时期,我读《鼠疫》。这是一本虚构小说。

  作者加缪在书中着力刻画在灾难之下的众生相,写出了一个个“普通人”在鼠疫期间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虑。有只想着过好自己的日子,追求个人幸福安稳的记者朗贝尔;有在灾难中投机倒把、趁机发财的鼠疫的共谋者柯塔尔;有微不足道,不显山露水的英雄,只有那么一点善良之心的格朗……其中最吸引我的是鼠疫的反抗者、一位具有牺牲精神的英雄里厄医生。

  里厄医生作为奥兰城里知名的医生,他比一般人更早察觉到城中的异样,凭借着医生敏锐的直觉,里厄觉得这事没那么简单。从向医师联合会提出隔离提议,向省长提出召开会议,商量解决方法。他一直在为防止鼠疫扩大奔走、呼号。尽管他的努力最初遭到无视甚至抵制,但他深知:无休止的失败,并不是停止斗争的理由。

  里厄医生在疫情期间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除了睡觉之外,每天不是在诊所里出诊,就是在接收鼠疫病人的医院里,为病人做防疫接种和淋巴结切开。他和塔鲁一起组建了志愿者防疫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救治工作中来。当他接到妻子病危通知的时候,却没法离开奥兰城。终于,奥兰的疫情控制住了,死亡人数开始保持稳定,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还没等里厄放松下来,又收到一个坏消息:他的妻子病逝了。他没有见到妻子最后一面。

  里厄医生是一个真正的医生,他主动的、不存在一点私心的、责无旁贷的、没日没夜地为那些患有烈性传染病的病人诊治。这是医生的本职,是医生的本能,也是医生的高尚。

  但是今天读来,一切与当下的情形惊人的相似,如同重演。好像把故事里的“奥兰城”换成武汉,里厄医生换成了李兰娟院士那万千在抗“疫”一线的医生。

  新冠病毒在国内蔓延,医生护士穿上防护服,带上口罩和护目镜,不顾一切地冲进隔离病房,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人。一进病房就8个小时,想喝水了忍着,想上厕所了憋着。口罩之下,我们看不清他们的面容,但我们知道,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

  这些医护人员,不顾自身安危,奋力抢救病人。多少医护人员倒在了抗“疫”的一线。在这场战疫里,他们用行动力和责任感,救治一个个垂危的病人。他们用实际的行动验证了里厄医生的自白:我对英雄主义和圣人之道都不感兴趣,我所感兴趣的是做一个真正的人!

2.《鼠疫》读后感日记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这段时间,我阅读了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写的《鼠疫》。这本小说写的是在一个叫阿赫尔的城市爆发了鼠疫病毒,里厄医生和志愿者们面对这场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

  这本书的主要人物有里厄医生、朗贝尔、搭鲁、格朗还有鼠疫的共谋者柯塔尔。在反抗鼠疫的过程中,里厄和搭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里厄始终关注着疫情的进展,关注着市民的健康。他始终担负着医生的责任,而不是对瘟疫逆来顺受。他天天奔波忙碌,每天工作二十个小时。只有四个小时用于休息和其他。很了不起的人。里厄因为每天要救治病人,以致在妻子临死之前都没见上一面。我觉得他表现出了高尚的品格,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

  塔鲁有一种英雄主义的观念。他想成为一个圣人。他四处奔走,发动了志愿者建立了防疫组织。他冒着生命危险与疫情战斗,最终染上鼠疫献出了生命。真是可悲可敬啊!

  这本书里所体现的就是疫情下市民的百态生活。而最令人敬佩的就是像里厄、搭鲁这种为疫情而甘于牺牲奉献的英雄。

  在现实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英雄是属于敢于冲锋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比如钟南山院士。抗击非典时,他就已经67岁了,现在又冲锋在抗击疫情一线,大年三十也回不了家。网民评价他“民族脊梁,国士无双”。我觉得最准确不过了。在现实抗击新冠疫情中,像塔鲁一样因为疫情而献出生命的人很多。他们虽然死了,但这种为人民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我想用爸爸跟我分享的一句话作结尾:“当危机来临之际,他没有红披风,只有一件白大褂。却无比让人安心。”

3.《鼠疫》读后感日记

  从大年初一算起,今天已经是不出门的第六天了。每日都是睡觉,起床,做饭,吃饭,学习,娱乐,喝水、上厕所,剩下的时间就在客厅、餐厅里踱来踱去。白天阳光很好,向南的窗户都笼罩在暖意之中,夜里一排排路灯亮起来,肩并肩顽强地抵抗着周遭的寒意。

  这几天一口气看完了长篇小说《鼠疫》,作者阿尔贝.加缪是法国的存在主义作家,也是最年轻的文学诺奖得主。《鼠疫》描写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阿尔及利亚奥兰市的一场瘟疫。事实上在彼时的奥兰并没有发生鼠疫,加缪用寓言的形式刻画了法西斯如同鼠疫一样肆虐的“恐怖时代”和那个时代下的众生相。

  故事开始于四月的一个清晨,里厄医生从诊所里出来踢到一只死老鼠,紧接着人们在城里各处发现了更多浑身是血的死老鼠。在政府进行大规模清理后,情况有所好转。当人们以为这场突如其来的,莫名其妙的鼠害已经结束之时,有人开始高烧不止,出现肿块,然后死了。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同样的病症在痛苦中相继死去。然而,报纸只在老鼠事件上大肆渲染,对这些情况却只字不提,因为老鼠堂而皇之地死在路上,人却悄无声息地死在屋里。这些小事成为此后一连串大事的先兆。里厄医生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心存疑虑但不敢确认。终于,消息到了封锁不住的程度,鼠疫成为无可否认的事实,*宣布“封城”。

  最开始谁也没把封城当回事,后来人们才意识到,亲人、恋人之间短暂的告别突然变成了不可预期的分离。药房里的薄荷糖被抢购一空,因为传言它能预防传染。一批过时的衣服贴上可以防鼠疫的标签,也倾售一空。鼠疫摧毁了城市的旅游业,而且在结束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恢复。

  死亡的人越来越多,对尸体的处理也越来越草率,人们开始还在为简单的葬礼而感到遗憾,不久食品供应问题变得棘手起来,投机商趁火打劫,高价出售紧俏物资,居民的注意力很快就转移到更迫切的问题上来,也就无暇顾及周围人是在什么情况下死的,以及自己有朝一日又将怎样离开世界。

  春天过去了,炎热的夏季随之而来,酷热加剧了瘟疫的蔓延,整个城市都在发烧。医生对病人的治疗成了一连串没完没了的失败,人们对身体的微小不适疑神疑鬼,心态由侥幸转为恐慌,又由恐慌转为渐渐适应。鼠疫本身终于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全市如同放长假一样,所做的事情就是等待瘟疫平息。但是,人们等久了也就不再等了。从封城那一天起,奥兰的市民就过着一种流放生活,只不过是流放在自己的家中。一切个性的东西都失去了语言,人们不复有个人的情感和希望。身处灾难之中,我们找不到办法来摆脱这种不幸,与任何共同灾难的斗争都具有战争的性质,牺牲个性,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人们失去了对过去的回忆,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只是置身于当前的麻木之中,逆来顺受,不抱幻想,这种麻木比瘟疫更可怕。就像加缪说的:“习惯于绝望的处境比绝望的处境本身还要糟。”

  但是在漫天的绝望之中,依然有人不放弃抗争。医生尽职尽责地救治病人,公务员耐心地统计着各种数据,记者带领人们自发组织了抗击鼠疫的志愿队。被意外卷入这场灾难的外地人一开始拼命想要逃离,但在抗争中逐渐意识到自己也是这个城市的一份子。在以往的世界里,个人的痛苦与别人毫不相干,而现在大家却同病相怜。人们吃苦在一起,放逐在一起,也抗争在一起。

  夏天过去了,秋天也过去了,*曾寄希望于寒冬的来临能刹住瘟疫的势头,然而鼠疫却毫不停步地越过了初冬的严寒。后来,鼠疫如同它突然来临时一样,突然地结束了。幸存者们为此欢欣鼓舞,庆幸自己还活着,规模盛大的狂欢活动整天整夜地举行。大家似乎忘记了过去这一年所经历的苦难。然而,加缪在书的最后写道:“鼠疫杆菌永远不死不灭,它能沉睡在家具和衣服中历时几十年,它能在房间、地窖、皮箱、手帕和废纸堆中耐心地潜伏守候,也许有朝一日,人们又遭厄运,或是再来上一次教训,瘟神会再度发动它的鼠群,驱使它们选中某一座幸福的城市作为自己的葬身之地”。

  里厄医生在妻子离开奥兰时对她说,“你回来时,一切会变得更好。我们会有一个新的开端。”可最终,妻子在疗养院去世,短暂的分别成了永别。天灾人祸是常事,然而一旦落到自己头上,就难以相信是真的。世上有过鼠疫的次数和发生战争的次数不相上下,而在鼠疫和战争面前,人们总是同样的不知所措。

  加缪笔锋所指是法西斯,但我们就把这个故事看作一场瘟疫也未尝不可。《鼠疫》中所描述的细节跟眼前的场景有太多相似之处,此刻来读,如同时空交错。这本小说告诉我们,当灾难降临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做一个旁观者,医生逃离岗位,病患拒绝隔离,都意味着站到疾病的一边。即便我们所得到的胜利是暂时的,也不能因此放弃战斗。对大多数人来说,对抗灾难的方式就是做好本职工作。

  鼠疫象征的是任何一种大规模的灾难,比如瘟疫、饥荒、战争、专 制统治、恐怖主义等等。灾难是没有戏剧性可言的,人性在其中经受的考验并不简单,因此不要轻易忘记他们带来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