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故事》读后感1 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有人问哲学具体是什么,可以说哲学是“热爱智慧”。哲学起源于人们对自体和外在世界的惊异与追问。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哲学故事》读后感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1
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有人问哲学具体是什么,可以说哲学是“热爱智慧”。哲学起源于人们对自体和外在世界的惊异与追问。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崛起与发展,是人类智慧精华的凝结,承载了人类的文化与科学,成就了一个民族的存亡和其文化的发展。
由于哲学这个领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问题兴趣,所以哲学的主题不断变化增加。而不同的哲学家对推理的本质有不同的想法,所以哲学衍生出不同的学派,所以初识“哲学”,面对这一宏大的体系、难以理解的哲学专用词汇和复杂多样的学派难免混乱,从而退却。布莱恩?麦基教授的《哲学的故事》一书,对思想史加以综述,可读性强,既适合入门汉,又适合哲学系的学生。本书以哲学时间发展为线索,对古希腊人及其世界、基督教与哲学、近代科学的滥觞 、伟大的理性主义者、伟大的经验主义者、 德国哲学的黄金时代、民主与哲学,20世纪哲学这几个阶段中阐明的主要哲学问题,关注重要的问题和伟大哲学家的代表作进行介绍与分析,也可谓是西方思想史的入门书。
由于哲学的本性是爱智,学习哲学可以让人做到“知而能识,学而能思”,是个人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的文化理论的基石。哲学在我们没有察觉的时候就已完全融入到了生活的每一处地方,一切的自然科学本身都是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学习哲学对我们日常自然科学的学习有辅助作用;哲学在生活中最直接的体现是认识论和方法论,学习哲学会使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方式,更有意义地生活。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2
这些年,总是倾心于纸质书,可以随心所欲的勾勾画画,就连那书中的固纸气味也给人一种儒雅的微醺感。只有对于一遍即过,或者无须反复咀嚼琢磨的书,为了省时省事省空间,就找来电子书看看。这本书是随手点开微信读书软件推送的,看到“哲学”二字,也就来了兴趣,10几万字的书一天内读完。
《哲学的故事》,我初步查了下有3本书都是这个名。最负盛名的是美国学者威尔·杜兰特晚年创作的,因文风活泼、语言流畅广受赞誉,也是流传和影响最广泛的,豆瓣评分8.9。
还有一个是英国作家布莱恩·麦基的作品,他因致力于哲学普及推广为人所熟知,该书豆瓣评分8.7。
我看的这个是龚耘(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彭克慧著,是一本通俗的哲学入门书籍,作者将哲学史划分为8个时代,记录了古今中外历史上44位著名哲学家的简要生*和主要思想,故事简洁精练,文笔朴实易懂,观点亦深亦浅,原书应该是图文并茂的,配了300余幅插图,更加形象直观,读起来不觉得生涩,还带有一些“八卦味”,人物活灵活现。该书豆瓣评分6.3。
这样的评分,其实也不冤枉。在我的眼里,书分为2种,一种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写书的人应该称作者;另一种是千万人写过后,把他们的文字整理编撰出来,集成书,编书的应该称为编者。这本书,我觉得大体是编集剪辑而成,其最大的弱点是缺乏作者独立的见解和思考,作者更像是哲学馆里的讲解员,按照年代先后顺序,对照着哲学家的画像,一个一个为我们讲解他们的生*故事与主要成就,再加些奇闻秩事点缀一下,使人物故事更加生动。
阅读这本书可以有以下收获:
1. 与智者初次相识。把历史上伟大的有代表性的哲学家认一遍,用心记住名字、国籍和大致的年代,这是哲学入门的基本功。可千万别小瞧这一点,当你与领导、朋友闲聊瞎侃的时候,把这些名字如数加珍的抖一遍,也足够让你备受瞩目、光芒四射的。认识他们,别人就会觉得你与智者为伍,与智慧相邻,久而久之,就会把你与智者混为一谈,可以达到鱼目混珠的效果。
2.把哲学家与哲学观点连连看。深挖一点,大致了解每个哲学家提出的核心思想,有些格言式的经典语录必须记下来。比如,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赫拉克利特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以及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源的认知,泰勒斯认为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毕达哥拉斯认为是数,德谟克利特认为是原子,等等。把人和思想一一对应起来,这算是哲学的初级者了。
3.领略不同人生给予的启示。这本书介绍了哲学家的大致生*经历,每个人从生到死都有个简要的概括。可以看出,大家的成长经历千差万别,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他们殊途同归的成为伟大的哲学家呢?赫拉克利特甘愿舍弃王位回归原始生活;斯宾诺莎坚守着“用双手谋取世俗的物品,用头脑获得神圣的思想”,一生靠打磨镜片谋生;康德恪守机械式地生活方式窥视宇宙星辰,却从未离开家乡;培根具有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的双重人格;卢梭从偷窃、诬陷最后走向忏悔;马克思窘迫潦倒的一生,等等。他们的经典故事,充分展现了这个世界的“差异美”“个性美”。至于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力量,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以为“好奇是原始的驱动力”。
4.择良师而从之。良师,是指符合自己思想、性格和兴趣的老师。44位哲学家出台走秀亮相,你看上了哪个,是要把师傅领回家的。如果喜好提问式的思辨当然是首选苏格拉底,向往理想国的世界就选柏拉图,追求自由的原始状态必是师从犬儒大师第欧根尼,想要获得快乐的人生自然是伊壁鸠鲁,为基督信仰而献身可以选择奥古斯丁,谋求改造现实世界就学马克思,对精神和心理世界感兴趣就去找弗洛伊德……他们的思想基本覆盖了人类现有的知识领域,以一颗渴求智慧的心去感受,总有一个或多个大师会引起你的共鸣。
康德曾说:有两样东西,对它们的盯凝愈深沉,在我心里唤起的敬畏与赞叹就愈强烈,这就是: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头顶上的星空,对我来说,这些哲学家即是一个个闪亮的星辰。通过了解他们,沿着他们的足迹前行,去感悟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精妙。《哲学的故事》这样类型的书籍还有很多,我的学习实践感受是,想要踏入哲学之门:一是先找相同类型的书籍看几本,推荐《苏菲的世界》,还有杜兰特的《哲学的世界》;二是可以系统的看看《西方哲学史》,推荐罗素的。三是选几部感兴趣的哲学家的原著,静下心来啃一啃,《理想国》《君主论》《忏悔录》《梦的解析》等均可列为必读书目。
来吧,迈入哲学的殿堂,享受思考的快乐!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3
假期我读了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受益匪浅。哲学,这种让人觉得很深奥的东西,它却用简洁的故事娓娓道来,给人以启迪和警醒,给我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发现,能不能细细地去体会,能不能去行动。这本讲哲学的书和我以前所接触的哲学书不同,它用一种近似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了许多哲学家的生*、观点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境遇和情感,在这些故事中让我们体会着深奥的哲学。
我最喜欢自然主义有创新的亚里士多德,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和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在我们的生活中,创新精神是一种可贵的思想,人类正是因为这种创新精神的存在,才能不断发展,推动*滚滚向前。从刻在树皮上的文字,到刻在皮、绸绢上的书,到竹简,到纸质书籍,到电脑,到手机,无处不体现着人类创新精神的存在,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我不喜欢自私的叔本华,他被人们称为“悲观主义者”。他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太大的希望,但却因为争强好胜,让他尝尽了失败的滋味。在生活中,我们需要设立目标,但是不能脱离实际,好高骛远。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踏踏实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十一世纪以来更是飞速发展,如今*脚踏实地为百姓谋福利,现今的*已成为发展*家的领头羊,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世人都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正是由于踏踏实实为民造福,才换来了*今天的富强。脚踏实地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哲学的魅力,我们必须要去更多地琢磨和思考。在这些哲学大师们面前,我们肃然起敬,灵魂得到洗礼与升华。哲学给了我信心和力量,让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去寻觅和哲理一样美妙的知识吧!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3篇(扩展1)
——《老张的哲学》读后感3篇
《老张的哲学》读后感1
好的艺术是有情绪的,会说话的。先来一段《老张的哲学》书中的文字:“中华民族是古劲而勇敢的。何以见得?于饭馆证之:进饭馆,迎面火焰三尺,油星乱溅。肥如判官,恶似煞神的厨役,持着直径尺二柄长三尺的大铁杓,酱醋油盐,鸡鱼鸭肉,与唾星烟灰蝇屎猪毛,一视同仁的下手。煎炒的时候,摇着油锅,三尺高的火焰往锅上扑来,耍个珍珠倒卷帘。杓儿盛着肉片,用腕一衬,长长的舌头从空中把肉片接住,尝尝滋味的浓淡。尝试之后,把肉片又吐到锅里,向着炒锅猛虎扑食般的打两个喷嚏。火候既足,杓儿和铁锅撞的山响,二里之外叫馋鬼听着垂诞一丈。这是入饭馆的第一关。走进几步几个年高站堂的,一个一句:“老爷来啦!老爷来啦!”然后年青的挑着尖嗓几声“看座呀”!
起初一开始读到这里的时候,觉得老舍写的很皮,并且写的很精彩:文字接地气儿,有烟火味儿,讽刺起来充满戏谑,朗朗上口,深觉有趣。后来跟另外一个“读者”分享到这块儿的时候,她说用文学史的评价老舍说是有点“为幽默而幽默”,这个时候再重新阅读到这段的时候,竟对艺术有了一些新理解。
《老张的哲学》中,文字是一种“烟火气的华丽”,描述简单的人或事物,遣词造句却不是普通文学创作者可以写出来的。当时看到文字的时候会称赞他写的精彩的文字桥段,觉得自己没有写出这种文字风格的能力。可是这个时候又突然想到沈从文、汪曾祺包括萧红等作者,写的"东西似乎也没用什么华丽辞藻,但是读起来却有一种分外的灵气。
所以在读完《老张的哲学》后,第一次听人教诲看了看文学史对老舍这个时期作品的评价:“讽刺不免流于恶谑”、“笑料太多,描写也过于夸大,讽刺便有点失去了力量”诸如此类的评价。看到别人的评价后,突然觉得自己有一点儿被点透。
《老张的哲学》中,主要讽刺老张、孙八等各式各样的旧社会的人,可是读完后确有一点讽刺太浅,人物并没有觉得十分真实——更多的会把老张等人当成“故事里的人”。读完后,总觉得差点儿什么。
想到老舍到后面的文学作品,比如《离婚》、《骆驼祥子》的时候,会觉得对故事中人物心理的揣摩都十分到位——故事中人的心理矛盾,就如同我的心里矛盾一样。这时才对文字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新体会:末等文字以笔的视角写没见过的物,诸如“煮茶听琴,焚香读经,栽花修草”等白落梅之流(很惭愧以前竟然喜欢过这种东西);中等文字以人的视角写物,文字可以参照写开头文字的老舍;好的文字能用物的视角写物,诸如老舍写的“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汪曾祺写的“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好的文字会读起来即觉得朴实又觉得有灵气,想删改都无处可改,一改有灵气的文字就会沦为*庸。
想完文字,就想到了音乐。为什么音乐界的乐评人有时候会对专业音乐学院的评价经常是“不真实的”、“炫技的”、“过于聪明的”,明明正常人听他们飙高音还是蛮过瘾的。对有些民谣歌手明明听出来声音天赋不高,可是还是会要形容一句“流入人心的”。我也曾经问过身边弹钢琴的朋友,明明弹钢琴就是按钢琴键,机器人都可以按甚至可以控制力度,为什么还要人学。后来他说了一句“音乐是可以听出情绪的,演出的时候你的紧张老师都可以听出来”。这个时候突然知道了声音技巧好的歌手,为什么有时候评价不高,因为技术太高,就听不出来情绪了。
想完音乐,就想到了影视。为什么场面宏大的张艺谋等导演的一些作品,场面宏大,看着波澜壮阔,制作也非常精良,可是总爱定位在“商业片”?而很多小成本电影,场景和画面制作很稀松*常却能受到影界热捧?后来看“触不可及”的时候,主人公脸在车窗的倒影逐渐显现又逐渐消失,看到这儿的时候就又突然明白了:商业片注重场景的铺设,好电影注重情绪细节的挖掘。
想完影视,就不想了。又想到了今天的任务还没做完,该工作了。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3篇(扩展2)
——哲学经典故事优秀读后感心得作文3篇
哲学经典故事优秀读后感心得作文1
在我的认识中,几乎每本谈及哲学的书中,首先都是说到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的故事》一书中,作者布莱恩·麦基为我们剖析了哲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每个国家、每个宗教的代表人物。
在这半个学期的哲学的熏陶下,我深刻的认识到哲学的力量是强大的,它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学科知识,是众多学科的起源。每位伟大的哲学家都是非一般的,他们不仅是优秀的哲学家,有的是著名的小说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等等,哲学对我们思维的开阔无疑有深刻的影响,他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邃。
柏拉图说过:不懂数学者不准入内。这位哲学家,将早期关于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对话引向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我所就读的数学专业正是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哲学的严谨和不容推翻的逻辑在数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哲学包罗万象,让人欲罢不能,无可奈何的数学此时在哲学面前也变得如此渺校
被哲学信徒们公认为自古希腊以降哲学领域里的杰出人物——伊曼努尔·康德,享誉全球的他,竟一生中从未离开过格尼斯堡。尽管是如此*淡的一生,他动人的演讲已受得人们的拥簇。康德有一个著名而又经常被曲解的论点,是所谓“不可知论”。南海先生在《诸天讲》里述之如下:“然天下之物至不可测,吾人至渺小,吾人之知识有限,岂能以肉身之所见闻而尽天下之事理乎?”这是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限不能穷无涯的通常说法,冠以康德之名,实在是既无端又武断的强加。
此书中也有提及*的哲学,尽管在过去的很久一段时期,中西方在哲学方面并没有交流的可能,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在思想上是统一的,而*提出的思想却比西方要早上好几百年。*在哲学的观点上囊括了西方的观点,但叙述上更为简单易懂。然而,在近代,*的哲学已在世界的哲学发展上落下了一大截…..
以上是我对哲学的一点点浅薄的了解。
哲学经典故事优秀读后感心得作文2
哲学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能不能好好的去体会,去做出行动,《哲学的故事》讲的是许多大哲学家的一生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让我们体会哲学。维尔·杜兰特在晚年创造了这本书,用娓娓动听的叙述,给热爱哲学但又心存敬畏的我们敞开了一扇亲切的大门。
书里讲了好几个著名的哲学家人物:
爱思考有思想的柏拉图,他把“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至于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仅是第二性的,还是不真实的。我认为,柏拉图似乎把理性看得太重要了,的确,人在生活中缺少不了理性,但是感性也是必要的,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就光是理性的话,他的生活肯定会很乏味的。
自然主义有创新的亚里士多德,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
诙谐但又自私的叔本华,他也被人们称为“悲观主义者”。他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太大的希望,但却因为争强好胜,让他尝尽了失败的滋味。其实,我认为,对人生有好的目标,好的理想是对的,但是不能把目标定的太高,万一我们失败了,会觉得很失落、很难过的。
追求真理的培根,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的思想,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中间,最使我敬佩的事培根,他用尽自己一生的努力,对人类的生存,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不就是我们口中常常说的“雷锋”、“蜜蜂”吗?但是我又想起一些为其他国家当奴隶的*人,你们可是*人啊!你们应该为自己的国家奉献力量、奉献一生的!可是你们却学好了知识为别的国家奉献。由此,我就更敬佩培根了,敬佩他的文学知识,敬佩他的人生哲学,更敬佩他为自己祖国奉献的精神。
这一位位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带给人类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有些是乐观的,有些是悲观的;有些是封建的,有些是开放的;有些是信仰佛神的,有些则是无神论者。他们的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观点都不一样,但都存在着意义,对于某些人来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更适于他的人生,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柏拉图的思想才更了解他自己内心的想法,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哲学也并不存在对与错。而这些有名的哲学家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和一定的信心和力量,所以,让我打开知识的大门,去寻觅和哲理一样美妙的知识吧。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3篇(扩展3)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 (菁选5篇)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1
多年以前,第一次接触到“哲学”这个词的时候来源于“哲学家”。老师说,“哲学家就是什么都懂的人。”多年以后,想起这个桥段,不觉莞尔。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问题的前提是:哲学不是什么。哲学不是马*列。哲学与D无关。哲学与民众和政*治无关。哲学只关心物本来的问题,心本来的问题。这本厚书成名已久,尤其在美国,中学老师几乎都会读一读,然后介绍给学生。它不是介绍西方整体哲学02史,它就是介绍了一条线索,一条从柏拉图到尼采再到柏格森、罗素、杜威的线索,从这里怎么到那里,从唯物怎么到了唯心,怎么从物自体到了唯意志,又如何从心到了数,从数到了文字……这本书似乎无*所有的“哲学”无关,但它却讲了所有哲学的精髓。它只关心自由,不关心富贵。这本来就是哲学最普通*凡的目的和道德。德波顿在《哲学的慰藉》里,其实采用的也是相同的线索,马雅贝尔斯的《大哲学家》也是如此,只有大多数中文的“哲学史”经常例外,因为绕不开马克斯这座无与伦比的高山。(很多史其实连黑格尔都能绕过。)我们曾经读过的众多哲学之史,都是走向一个目的,D的目的。所以我们所读百十本书之后,不会富贵,也不会自由,只会更加糊涂。这本书没有目的(但它合乎目的),它只告诉你一条线索:一条走向真理和自由的线索。
在我的认识中,几乎每本谈及哲学的书中,首先都是说到哲学最基本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的故事》一书中,作者布莱恩·麦基为我们剖析了哲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每个时期、每个国家、每个宗教的代表人物。
在这半个学期的哲学的熏陶下,我深刻的认识到哲学的力量是强大的,它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学科知识,是众多学科的起源。每位伟大的哲学家都是非一般的,他们不仅是优秀的哲学家,有的是著名的小说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等等,哲学对我们思维的开阔无疑有深刻的影响,他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深邃。
柏拉图说过:不懂数学者不准入内。这位哲学家,将早期关于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对话引向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我所就读的数学专业正是与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哲学的严谨和不容推翻的逻辑在数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哲学包罗万象,让人欲罢不能,无可奈何的数学此时在哲学面前也变得如此渺校
被哲学信徒们公认为自古希腊以降哲学领域里的杰出人物——伊曼努尔·康德,享誉全球的他,竟一生中从未离开过格尼斯堡。尽管是如此*淡的一生,他动人的演讲已受得人们的拥簇。康德有一个著名而又经常被曲解的论点,是所谓“不可知论”。南海先生在《诸天讲》里述之如下:“然天下之物至不可测,吾人至渺小,吾人之知识有限,岂能以肉身之所见闻而尽天下之事理乎?”这是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限不能穷无涯的通常说法,冠以康德之名,实在是既无端又武断的强加。
此书中也有提及*的哲学,尽管在过去的很久一段时期,中西方在哲学方面并没有交流的可能,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在思想上是统一的,而*提出的思想却比西方要早上好几百年。*在哲学的观点上囊括了西方的观点,但叙述上更为简单易懂。然而,在近代,*的哲学已在世界的哲学发展上落下了一大截,以上是我对哲学的一点点浅薄的了解。
哲学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能不能好好的去体会,去做出行动,《哲学的故事》讲的是许多大哲学家的一生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让我们体会哲学。维尔·杜兰特在晚年创造了这本书,用娓娓动听的叙述,给热爱哲学但又心存敬畏的我们敞开了一扇亲切的大门书里讲了好几个著名的哲学家人物:
爱思考有思想的柏拉图,他把“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至于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仅是第二性的,还是不真实的。我认为,柏拉图似乎把理性看得太重要了,的确,人在生活中缺少不了理性,但是感性也是必要的,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就光是理性的话,他的生活肯定会很乏味的自然主义有创新的亚里士多德,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
诙谐但又自私的叔本华,他也被人们称为“悲观主义者”。他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太大的希望,但却因为争强好胜,让他尝尽了失败的滋味。其实,我认为,对人生有好的目标,好的理想是对的,但是不能把目标定的太高,万一我们失败了,会觉得很失落、很难过的。
追求真理的培根,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的思想,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中间,最使我敬佩的事培根,他用尽自己一生的努力,对人类的生存,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不就是我们口中常常说的“雷锋”、“蜜蜂”吗?但是我又想起一些为其他国家当奴隶的*人,你们可是*人啊!你们应该为自己的国家奉献力量、奉献一生的!可是你们却学好了知识为别的国家奉献。由此,我就更敬佩培根了,敬佩他的文学知识,敬佩他的人生哲学,更敬佩他为自己祖国奉献的精神。
这一位位非常有名的哲学家带给人类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有些是乐观的,有些是悲观的;有些是封建的,有些是开放的;有些是信仰佛神的,有些则是无神论者。他们的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观点都不一样,但都存在着意义,对于某些人来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更适于他的人生,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柏拉图的思想才更了解他自己内心的想法,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哲学也并不存在对与错。而这些有名的哲学家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和一定的信心和力量,所以,让我打开知识的`大门,去寻觅和哲理一样美妙的知识吧。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2
假期我读了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受益匪浅。哲学,这种让人觉得很深奥的东西,它却用简洁的故事娓娓道来,给人以启迪和警醒,给我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发现,能不能细细地去体会,能不能去行动。这本讲哲学的书和我以前所接触的哲学书不同,它用一种近似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了许多哲学家的生*、观点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境遇和情感,在这些故事中让我们体会着深奥的哲学。
我最喜欢自然主义有创新的亚里士多德,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徒弟,但和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却不一样,他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他也是西方哲学的领导者,领导着大家走向真理而又真实的殿堂。在我们的生活中,创新精神是一种可贵的思想,人类正是因为这种创新精神的存在,才能不断发展,推动*滚滚向前。从刻在树皮上的文字,到刻在皮、绸绢上的书,到竹简,到纸质书籍,到电脑,到手机,无处不体现着人类创新精神的存在,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我不喜欢自私的叔本华,他被人们称为“悲观主义者”。他对生活和人生充满了太大的希望,但却因为争强好胜,让他尝尽了失败的滋味。在生活中,我们需要设立目标,但是不能脱离实际,好高骛远。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踏踏实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二十一世纪以来更是飞速发展,如今*脚踏实地为百姓谋福利,现今的*已成为发展*家的领头羊,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世人都用一种新的眼光看待*。*正是由于踏踏实实为民造福,才换来了*今天的富强。脚踏实地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哲学的魅力,我们必须要去更多地琢磨和思考。在这些哲学大师们面前,我们肃然起敬,灵魂得到洗礼与升华。哲学给了我信心和力量,让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去寻觅和哲理一样美妙的知识吧!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3
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是一本听讲解看完的英文书,读原版英文书,听别人讲书都有不一样的体验。每个人对于同样内容的理解不同,这种理解根源于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只能感叹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思考深度不够。这本书的阅读时间跨度三年,原因在于音频现成,我听课却是断断续续,趁着假期从培根听到了尼采。
时间的跨度已经不太记得前面哲学家的观点,只对最后几个哲学家有印象。记忆深刻的是康德不变的作息习惯,叔本华和尼采的人生经历,记住的都是富有故事情节生*和悲伤的事情。哲学可以缓解生命的痛苦,而生命的痛苦因人而异。透过哲学家对于生命本质和社会政治道德方方面面的追问和回答,思考和反省生活。夏鹏老师在音频中经常说构建自己的观念之网,让哲学在你这里发生。观念的改变会带来行为的改变,哲学观的重构对一个人的改变的是根本的。
亚里士多德对问题追赶溯源的方法,柏拉图建立的理想国;理想国中对教育的方法和对体育的重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所欠缺的。培根的政治生涯和生活的琐事占据了太多时间,没有太多时间建立完整的哲学体系,培根所提倡的归纳法是现在科学的起点。时间的分配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话题,生命的走向是由一个个选择决定的,人的自主性体现在把握选择的自主性。实行选择的前提是时间,对于时间的应用决定了选择的自由度。斯宾诺莎尝试调和自然和宗教,认为自然和宗教是一体的。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我来说,认识不到宗教的重要性。任何作品都是时代和环境的产物,能够成为时代人物除了学识渊博还在于反应了时代呼声,是对前一个时代的拨乱反正。
伏尔泰和卢梭的时代处于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代表的理性和卢梭代表的感性两种社会思潮都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反响。感性支配人的行为趋于本能因而更加容易,理性支配人的行为来源于外界刺激或长远利益。人的大多数痛苦来自感性和理*织,大脑和行为听从任何一方所引发的不协调。哲学没有一以贯之的理念,取决于你选择了哪一个理念,痛苦最小的人生在于感性和理性其中一方占据了绝对领导地位。康德把世界划分为先验和经验两个部分,先验的问题为不可知,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只有经验世界的事物在讨论范围之内。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认知边界的扩大,先验和经验的界限也在动态变化。
叔本华认为人的一生就是悲剧的一生,所有的行为都是出于生存的意志,个体的存在是为了集体的存在。人有自由意志但是由于时间、空间限制不能实现,更能深刻的理解人的可能性随着岁月的增加变成不可能,时空观固定出来你是谁,对现状不满要有勇气打破固有的时空观。斯宾塞采用进化论的观点分析社会科学,个人变得强大,视野更加开阔,相比于可知范围小的人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我们之所以不断奔跑是为了寻找极限,时不时回头,是为了寻找出发的意义”,相比于终点的未知,我们更在乎于追寻过程中沿途的风景。老师强调尼采的哲学只可内用不可外用,不能把尼采的哲学作为外部世界的标准,只能作为对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强者,只有强者才拥有选择权。
哲学家的观点很多,每个人体会都不同,能够带来价值观的重构和生活的改变。你是一个快乐的人,想要清醒可以读哲学;你是一个痛苦的人,并且想要解决自己的痛苦,需要读哲学。从哲学家的思考可以获得披荆斩棘的力量,愿你在自己的生活中做生活的强者。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4
这些年,总是倾心于纸质书,可以随心所欲的勾勾画画,就连那书中的固纸气味也给人一种儒雅的微醺感。只有对于一遍即过,或者无须反复咀嚼琢磨的书,为了省时省事省空间,就找来电子书看看。这本书是随手点开微信读书软件推送的,看到“哲学”二字,也就来了兴趣,10几万字的书一天内读完。
《哲学的故事》,我初步查了下有3本书都是这个名。最负盛名的是美国学者威尔·杜兰特晚年创作的,因文风活泼、语言流畅广受赞誉,也是流传和影响最广泛的,豆瓣评分8.9。
还有一个是英国作家布莱恩·麦基的作品,他因致力于哲学普及推广为人所熟知,该书豆瓣评分8.7。
我看的这个是龚耘(海军工程大学教授)、彭克慧著,是一本通俗的哲学入门书籍,作者将哲学史划分为8个时代,记录了古今中外历史上44位著名哲学家的简要生*和主要思想,故事简洁精练,文笔朴实易懂,观点亦深亦浅,原书应该是图文并茂的,配了300余幅插图,更加形象直观,读起来不觉得生涩,还带有一些“八卦味”,人物活灵活现。该书豆瓣评分6.3。
这样的评分,其实也不冤枉。在我的眼里,书分为2种,一种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写书的人应该称作者;另一种是千万人写过后,把他们的文字整理编撰出来,集成书,编书的应该称为编者。这本书,我觉得大体是编集剪辑而成,其最大的弱点是缺乏作者独立的见解和思考,作者更像是哲学馆里的讲解员,按照年代先后顺序,对照着哲学家的画像,一个一个为我们讲解他们的生*故事与主要成就,再加些奇闻秩事点缀一下,使人物故事更加生动。
阅读这本书可以有以下收获:
1.与智者初次相识。把历史上伟大的有代表性的哲学家认一遍,用心记住名字、国籍和大致的年代,这是哲学入门的基本功。可千万别小瞧这一点,当你与领导、朋友闲聊瞎侃的时候,把这些名字如数加珍的抖一遍,也足够让你备受瞩目、光芒四射的。认识他们,别人就会觉得你与智者为伍,与智慧相邻,久而久之,就会把你与智者混为一谈,可以达到鱼目混珠的效果。
2.把哲学家与哲学观点连连看。深挖一点,大致了解每个哲学家提出的核心思想,有些格言式的经典语录必须记下来。比如,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赫拉克利特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以及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源的认知,泰勒斯认为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毕达哥拉斯认为是数,德谟克利特认为是原子,等等。把人和思想一一对应起来,这算是哲学的初级者了。
3.领略不同人生给予的启示。这本书介绍了哲学家的大致生*经历,每个人从生到死都有个简要的概括。可以看出,大家的成长经历千差万别,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他们殊途同归的成为伟大的哲学家呢?赫拉克利特甘愿舍弃王位回归原始生活;斯宾诺莎坚守着“用双手谋取世俗的物品,用头脑获得神圣的思想”,一生靠打磨镜片谋生;康德恪守机械式地生活方式窥视宇宙星辰,却从未离开家乡;培根具有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的双重人格;卢梭从偷窃、诬陷最后走向忏悔;马克思窘迫潦倒的一生,等等。他们的经典故事,充分展现了这个世界的“差异美”“个性美”。至于其中蕴含着什么样的力量,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以为“好奇是原始的驱动力”。
4.择良师而从之。良师,是指符合自己思想、性格和兴趣的老师。44位哲学家出台走秀亮相,你看上了哪个,是要把师傅领回家的。如果喜好提问式的思辨当然是首选苏格拉底,向往理想国的世界就选柏拉图,追求自由的原始状态必是师从犬儒大师第欧根尼,想要获得快乐的人生自然是伊壁鸠鲁,为基督信仰而献身可以选择奥古斯丁,谋求改造现实世界就学马克思,对精神和心理世界感兴趣就去找弗洛伊德……他们的思想基本覆盖了人类现有的知识领域,以一颗渴求智慧的心去感受,总有一个或多个大师会引起你的共鸣。
康德曾说:有两样东西,对它们的盯凝愈深沉,在我心里唤起的敬畏与赞叹就愈强烈,这就是: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头顶上的星空,对我来说,这些哲学家即是一个个闪亮的星辰。通过了解他们,沿着他们的足迹前行,去感悟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精妙。《哲学的故事》这样类型的书籍还有很多,我的学习实践感受是,想要踏入哲学之门:一是先找相同类型的书籍看几本,推荐《苏菲的世界》,还有杜兰特的《哲学的世界》;二是可以系统的看看《西方哲学史》,推荐罗素的。三是选几部感兴趣的哲学家的原著,静下心来啃一啃,《理想国》《君主论》《忏悔录》《梦的解析》等均可列为必读书目。
来吧,迈入哲学的殿堂,享受思考的快乐!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5
《哲学的故事》是杜兰特所著。杜兰特身上有着非常优良的人格质量。在这本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七卷。杜兰特带领我们思考了人要获得幸福感应该具有的思考方式。不管别人做什么说什么,我们都必须行善,毕竟在当今社会,发生如“小悦悦事件”也并不奇怪了。人们已习惯于做冷眼的看客,但其实选择麻木或伸出善意的援手只在一念之间;同时要爱护、宽容犯错之人,多做有益他人之事,自己也从中受益,并常行不辍,永不倦怠。审视自身,当我们看到对犯错之人的处罚从重从严,岂不大快人心。*人不缺乏同情心,但缺乏广泛的同情心。
他能虚心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秀的品格,为己所用,摒除傲气和骄妄,排除利欲的驱使和冲动,时刻沉思自身能力修养。他在自己的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甚至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非常深刻地解析了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社会责任,如何达到内心的*静。杜兰特还告诫我们,不仅要处处思考,还要付诸行动。一个君主更应该是一个实干家,而不是空想家。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哲学的故事》原著并非英文,而由拉丁文翻译为英文再译为中文,其中有不少生涩的语句,英文也多为古语,读起来并非易事。但是杜兰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是了然于心的。思想决定人生,思想决定命运。杜兰特几乎无法用帝位改变所统治的世界,但他最终用思想改变着人类世界。《哲学的故事》并非时髦之书,但它是经久之书。若每一个君主都如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一样思考,那国家的政治与智慧也就合二为一了;如果个人实现了真正的内心宁静,那么幸福之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要忍耐痛苦,看淡虚名,要朴素,视死亡为宇宙之变化,是自然而然的。杜兰特虽是奴隶社会的君主,却把死亡视之*常。回想我国封建社会的君主却个个炼丹求佛,幻想长生不老。这种超然的境界就是源自于他宁静而致远的心路历程。他关注内在,因为善的源泉就在其中,善随时都会喷涌而出,要追求自由、谦虚、友好。除此之外,书中还教导人们按照你的本性度过你的余生。在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性,因为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仰仗于社会性的人的自然性才能得到诠释。其中想要获得幸福之感并不需要占有过多的物质,只要有能力活得没有压力,内心宁静。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3篇(扩展4)
——《京瓷哲学》的读后感10篇
《京瓷哲学》的读后感1
基业长青、百年不倒、受人尊敬的百年企业绝不是依靠偶然的机遇,或是依靠有远见的老板和他管理团队创造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而造就的,而是依靠企业创立之初的“创业梦想”而成就的。可以说,梦想使人伟大!
现在,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哲学。所谓文化就是一种氛围,一种理念、追求、形象、精神和习惯,是一家企业的灵魂。文化的深处并不是在典章制度之中,而是在人们日常工作一举手,一投足的行为中,看似那样的自然,却不加做作,文化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是梦想,让企业在逆境中坚持下去,基业长青,屹立于世界百强之林!
以电子陶瓷产品和电子配件闻名世界的京瓷株式会社,她的企业文化就是由稻盛和夫创造的“京瓷哲学”。他28岁创办京瓷公司的时候,既没有管理企业的经验,也没有从事过销售工作,但缺乏实践经验并没有让他放弃。在创立京都陶瓷株式会社后不久,总结出了取得事业和人生成功的方程式:人生、事业的成果=思考方式×热情×能力。京瓷公司就是依靠“京瓷哲学”跻身世界500强,基业长青屹立不倒!
作为合纵开关巴的巴长,带领整个开关巴不断接受新挑战、创造新纪录的过程中,想结合我自己的工作经历,来浅谈一下对《京瓷哲学》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各位同事共勉,致力于一起发展!
在学习《京瓷哲学》过程中,个人发现稻盛和夫会长把人性和心性放到了具体经营和日常管理的前面,足见他对人本身的软素质和潜力的重视。这本身与我们华夏五千年文明倡导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君子品质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换句话说,也就是做事先做人,人和团队的基本素质决定了经营企业发展的高度和广度。对会长倡导的以下几点受益匪浅。
团队和个人都应该有明确且统一的梦想
明确事业的最终目的,设立正大光明,顾全大局的崇高目标,并制定具体的阶段目标,且始终与员工共享既定目标,胸中怀有强烈的愿望,即胸怀高远,团结所有团队力量,统一行动目标和计划,步调一致才能挖掘并整合团队资源,创造出“1+1>2”的团队奇迹。只要所有人员都能胸怀同一个梦想,就不怕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就能有信心、有能力去克服、去创造,从而顺利达成自己、团队乃至企业的梦想。
一份希望,十分努力
一步一步踏实工作,不懈努力!只有不断创新的工作才能不断改善、精益求精,也就是会长倡导的“不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不断进行改良改善,在创意上下功夫,不断使销售额最大化,费用最小化。”
同时,贯彻经营理念需要坚强的意志,对待工作要有勇气,不应有卑怯的举止。始终怀有开朗、前瞻性的态度,坚定理想与抱负,不失*常心。要求团队品质贵在坚持和担当!
这与合纵发展到今天的体量,是不谋而合的。最近五年,合纵每年复合增长率30%以上,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瓶颈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增长期。这是全体同事坚持梦想、勤奋团结,秉承坚韧之质,勇于担当的结果。
从开关巴最近三年的发展可以窥见一斑。从20xx年4.6亿的销售额增长到今年10个亿销售额,厂区面积虽然较以往缩小(工厂面积贡献给另外两个制造巴开展新的业务),但在人员增加15%的情况下,销售额翻了一番还多!面对不断增长的业务和客户不断升级的技术需求,开关巴全体同仁团结一致,两个月就完成了9款样机的研发并推出产品,得到客户认可。半年完成了6个亿的供货,每月发货1。5亿,并保持了三个月,顺利通过了瓶颈期,集中交货。
任何一个部门的退缩或者放弃,都不可能实现如此快速的响应速度和大批量的发货,这也正好实现了去年初在大会上向开关巴全体员工制定的梦想和目标。当我们实现每月发货一个亿目标的时候,我们回头来看,当前每月三千万需求的时候,这眼前的困难和挑战那都“不是个事儿”!
蔑视一切的霸气和实现高远目标的信念!这也与稻盛和夫会长提倡的“追求人类的无限可能性”相吻合。
从管理者到经营者的思路转变
除了对前面这两条与团队成员潜质软实力的管理学习记忆犹新以外,还有对后面“经营要诀”和“现场管理”的内容颇有心得,包括“以大家族主义开展经营”、“全员参与经营”、人人都是“经营者”、“每天都进行核算”、“提高核算意识”、以“节俭为本”、“贯彻现场主义”。
在自己过去15年的管理经验中,始终要求团队最小单位从自我管理到现场巡视,每天两次会议研讨,现场发现改善机会,也把这些经验带入了合纵开关巴的管理中。最短时间间隔的会议(SIM)回顾汇总和寻找解决方案,本身也是对经营绩效的及时核算!
经过几次的阿米巴培训,对自己思想提升最关键的就是“从管理者到经营者”的思路转变。带领整个组织团队不断更新组织架构,让专业人才干专业的事!最后,体会最深还有“要把事情简单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摒弃浪费、提升合作效率”,让团队感受到我们的工作思路和效率提升带来的收益,转而更能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和激情,持续贡献创造性思路。
总结了这么多有益的心得,接下来也有些困惑的地方也一并提出来,希望与合纵同仁们一起思考成长。当前公司在推行阿米巴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一个变化就是“追求最小单位(细胞层级)的利益最大化”,显然有时候这与企业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终极目标不是很一致。往往会引来很多的最小单位的抵触、碰撞甚至是消极情绪。这一点在读完《京瓷哲学》中也没有找到很好的哲学支撑。所以还是希望公司上下能把握大的本质方向,摒弃可能的舍本逐末的做法,坚定团队阿米巴经营的信念和信心。
《京瓷哲学》的读后感2
重读稻盛和夫先生的京瓷哲学,感受和收获都颇多。书中讲述了很多的哲理,囊括了博爱精神、精益求精、完美主义、热爱工作等。看似高深,实际上非常落地,工作中生活中时时都要用到。
(一)提高心性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做一个好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要努力,要上进。但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除了回答“这不是应该的吗”或类似的说法外真的不知道再如何去诠释。直到我看到"与宇宙的意志相协调"这句话。
宇宙至今还在不断扩张,它不会停止片刻,不会安于现状,它不断的推进万事万物向前发展进化。人类作为组成宇宙的一部分,当然要与宇宙的意志相协调,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光明,所以反省自己的心性是否能与宇宙的意志相协调至关重要。
(二)精益求精
"在人的行为中,最值得敬佩的,最为美好的便是利他行为"。我十分赞同这句话。人类由于肉身的存在,使的我们在大多情况下都是为自己着想的,我相信我们中大多数人小时候做好事学雷锋也大多是为了老师或父母的夸奖,长大后做好事一是因为道德的约束,二是为了一些社会效应,说白了还是为了自己。但不可否认还是有的人是因为真的是修养高心灵美,以利他行为作为自己幸福的源泉。
在我看来,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原因(当然一些虚假或犯罪的情况以及危机社会和谐的情况除外),只要一个人的利他行为真的能帮助别人或者能引起社会上某种和谐的效应我们就应该提倡。
(三)经营人心,而非管理人事
稻盛和夫先生为他的经营理念取名为“阿米巴经营”,而非“阿米巴管理”。两字之差背后却蕴藏着深厚的含义。管理是员工被动执行的思想,经营是全员主动思考、主动创造的思想。所以这不仅仅只是字面差异,所隐含的是思想的差异。管理蕴含着被动、强迫的含义,而经营是主动参与、共同做好一件事情的含义。既然取名为经营,便是希望达到全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共同参与经营的目的,那前提就必须是要经营人心,充分重视人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
《京瓷哲学》汇集了稻盛和夫先生多年经营实践和人生感悟的精华,非一时便能领悟透彻,需不断参悟书中之精华,提升自身。
《京瓷哲学》的读后感3
精巧的《京瓷哲学》小书,终于有机会粗略地通阅了一遍,对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大概认识,受益匪浅。京瓷哲学78条,每一条背后都蕴含着丰厚精神实质,适用于我们的方方面面,我们能从内心里真正理解并在实践中践行,则一定可以克服一切困难,最终圆我们的初心。今后需细细逐条品味。
1、重视人心,提高心性———重视企业文化创建
稻盛和夫提倡:与“宇宙的意志”相和谐的心性以爱意、真诚以及和谐的心性为本以纯洁的心灵来描绘愿望拥有纯朴的心性必须经常保持谦虚的姿态深怀感谢之心始终保持明朗之心等。我们要满足物质生活,可仰赖于外力,而要满足精神生活,则靠我们自己的内心。只有具有一定修养的人,才能不屑于荣辱得失,心态才能*和,做事工作才有源泉,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生活在万千世界,就像我们金石资源这么一个集团公司,员工与管理者均来自五湖四海,教育程度、文化背景、习惯等参差不齐,索取得目的也不一样,就像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又像一个扩充了的大家庭。要想这个小社会,大家庭正常运营,并不断的发展壮大,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有统一的理念来统一大家的价值观、人生观。换句话说,就是要拥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来规范、约束、统一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才能劲往一处使,这是我们工作的方向。
2、人生工作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这是稻盛和夫提出的著名公式。个人认为能力是与生俱来和后天培养的,需要一个过程时间和历练,短时间内很难有质的飞跃;热情是受个人控制的,一个人如果对每一件事保持高度的重视,认真对待,那工作的结果不言而喻。当然人都有惰性,热情会受其影响,特别是受到荣誉奖赏,不能膨胀,必须经常保持谦虚的姿态;受到批评甚至委曲时,不能丧失斗志,深怀感谢之心,保持一如既往的工作热情;思维是关键,她决定和影响我们的态度,“一个破公司,既然发牢骚也无济于事,我想不如将全部精力投入研究中去”,结果稻盛和夫成就了他的京瓷人生。我想假设我们也更换思维模式,让思维这项得满分,那必将也能成就我们的美好人生,这可能也是时下倡导“创新”的"另种诠释。
将这个著名公式联系到我们日常管理工作中也是相同的,比如上级交代一件事,两个专业能力相同的人,虽然最终都能完成。但其中一人在接到任务后,主动思考,寻求资源,快速行动,过程当中的问题、异常、进度等第一时间反馈,最后快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反之,其中另一人在接到任务后态度消极拖沓,事前没谋划,发生的问题没有应对措施也不反馈`,以致一再拖延,在再三催促下最后,总算完成了,但这仅是结果而不是我们所要的“效果”,企业追求的是效果而不是结果,就管理团队来说这反映了执行力问题。
因此在工作中:一要有“成为漩涡的中心”的态度,要主动当担,敢牵头、敢管事。要让自己成为漩涡的中心,要让自己成为下棋的人,而不是充当别人的棋子。二要“在相扑的中央发力”,很多时候,我们没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有“拖延症”。总觉得时间还有很多,离期限还早的很,结果,中途被各种异常事件耽误而导致工作没完成。所以,提早行动,给自己预留足够多的时间,保证在期限内完成任务。三要不断创造性地工作。当工作有了枯燥乏味的感觉时,要对工作重新审视、反思,用“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这句话来诠释改善、创新的积累对一个人、一个公司是多么地重要。
看完这本书,使我认识到:作为管理者,如果我自己缺乏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人生观,就很难吸引大家,带动大家。要想管理好公司并出彩,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和价值观,将思维方式、热情发挥到极致,这毋庸多笔墨。
《京瓷哲学》的读后感4
这是一本精巧的小书,比我们小时候使用的《新华字典》稍大一些,扎实的厚度,握在手里非常满足,有一种知识的沉淀感。里面的内容同样也是扎实沉淀,现年84岁的稻盛和夫在书里娓娓道来京瓷公司自1959年成立以来的经营哲学。稻盛和夫说,每当公司陷入危机,经过苦苦思索,他得出一个结论,首先要问自己作为人,何为正确?,一旦认为正确,就毫不动摇地贯彻到底。这样的判断基准似乎过于单纯,但它正是能够看清事物本质、做出正确判断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日常工作及经营,更适用于人生中的万事万物。
本书以稻盛和夫从1998年到2000年春季这段时间内,在盛和塾(传授他经营思想的教育组织)的讲话实录,以年轻企业家为对象,讲解了经营企业的方式方法,同时也是一部人生指南,适用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所有阶段.
1、重视人心,提高心性
释迦摩尼佛祖曾说:你的人生即是你心境的反映。人生的目的在于努力纯化和净化自己的心,从而拥有美好的心灵。心灵清澈则人生*顺,心中若能充满爱地度过每一天,人生及经营便能拨云见日。要不断努力提高心性和反省自身,保持谦虚,拥有坦诚之心和感激之心。要以善意、乐观开朗的视角看待人和事。
六项精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谦虚戒骄;天天反省;活着就要感谢;积善行、思利他;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2、精益求精,坚持创新
为伙伴而工作,并不求回报是阿米巴经营(把事业分成小集团,各个小集团通过独立核算制进行经营)的真髓。通过酒话会、员工旅游构筑信赖关系,强化相互了解的纽带。贯彻完美主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通过劳动造就真正的人格。只要拼命努力,把自己逼至极限,终会得到神灵的启示。
3、把利他之心作为判断基准
以是否有利于对方为基准进行思考判断,同时思考大善之德和小善之罪,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援助。有意识地磨练自己大胆和细心、温情与冷酷、理性与感性兼备。要打造人人都能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企业文化。
4、怀有渗透到潜意识的强烈而持久的愿望
通过反复思考,将我想度过这样的人生我想打造这样的企业的念想渗透到潜意识,从早到晚有意注意,不断认真思考工作和经营事务,就能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驱动潜意识,从而获得绝妙的创意。相信人的能力是无限的,追求人类的无限可能性。认为不行的时候,正是工作的开始。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
5、具备真正的勇气,点燃团队的斗志
真正的勇气,是在贯彻信念的同时,有节度、知畏惧的人,也就是原本谨慎细心的那种人,在经过各种历练之后,所获得的勇气。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激发胆魄和勇气的源泉。要想成功,就必须朝着既定的目标,孜孜以求,坚忍不拔,不成功绝不罢休。
6、人生?工作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人生的方向是一条具有正负值的直线,要么朝正值前进,要么朝负值前进,只能两者选其一。思维方式是关键,必须以良好的思维方式行事:拥有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富有建设性的思想,具备和他人一起工作的协调性,性格要开朗,待人接物时要抱有肯定的态度,且充满善意、体谅他人、温文尔雅,态度要认真,要正直谦虚、努力奋斗。不自私自利、不贪得无厌,学会知足,懂得感恩。
看完这本书,会深切的感受到稻盛和夫的人格魅力,他对于思维方式的坚持,对于经营哲学的理解透彻。他始终认为:作为经营者,如果我自己缺乏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人生观,就很难吸引大家,带动大家。要想经营企业,要想经营出色,经营者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水*、人生观以及哲学境界。
他也倡导年轻人要趁年轻贯彻正义,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他认为:晚节不保的人甚多,而年轻人往往正义感强烈。如果在年轻时经历艰难困苦,并通过努力工作形成了高尚人格,即便到了晚年,也不易动摇和改变,公司应该把经历过这种人生洗礼的人格高尚者选为领导者。
稻盛和夫最让我佩服的是,他的经营理念始终坚持善念,抱纯粹之心,走人生之路。古印度的梵文有一位圣人说过:伟人的行动之所以成功,与其说凭借其行动的手段,不如说凭借它心灵的纯粹。所谓纯粹之心,就是做事的动机纯粹,没有私心。
而怎么样才能解除私心做出正确的判断呢?在问题出现的一瞬间,脑子自然会立即思考怎么办?,在得出结论之前,在心中喝止自己且慢!,试着深呼吸,接着想:稻盛和夫说过——试着在思考时把自己归于无,于是站在第三者的角度,重新思考问题。这样一来,势必能获得最佳答案。
此书适合经常翻阅,并总结重点字句贴在墙上提醒自己,以此为基础开始建立自己的哲学。
《京瓷哲学》的读后感5
在所有企业家当中,阿米巴经营的创造人稻盛和夫先生,无疑是个神一般的经营奇才。
稻盛和夫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更是在78岁高龄时成功拯救了日航,无一不是其《京瓷哲学》取得的经营之果。通过拜读《京瓷哲学》,使我对“经营哲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谈几点学习体会。
以心为本
稻盛和夫说,人心易变,比人心更坚固的东西并不存在。
从我加入合纵以来,见证了公司销售额从几千万到近二十亿的巨大飞跃。
大家都知道大多数公司的销售队伍的流动率是非常高的,而合纵有近80%销售骨干一直非常稳定,一直坚定地追随着公司,在公司十年以上的老员工比比皆是。无论是面对人工及材料成本的不断上升,还是面对外部越发艰难的大环境,销售队伍都能齐心合力,上下一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保持了连续数年较高的业绩增长率。
而纵观公司全局,无论从产品种类,人才队伍,硬件设施,公司的规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合纵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巨变?我认为正是稻盛和夫先生所说的“以心为本”。
从新员工入职开始,公司就非常重视让大家学习和领悟企业愿景、使命、精神。在日常的工作当中,上到公司领导,下到同事之间,大家都是有劲一起使,努力向前冲。人心虽易变,但只要心灵相通,齐心协力,就可以毫无畏惧,披荆斩棘!
顾客至上
书中稻盛和夫谈到了“顾客至上”主义,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是合纵一直以来最为看重的经营理念。这一理念,贯彻于各个部门的日常工作中。
多少次售后同事半夜不眠不休地倒车赶路,只为能准时到达指定现场;多少次事业部通宵达旦地加班加点,只为能信守承诺,按时交货;多少次销售同事日夜兼程,辗转于客户、现场和后方,只为能准确了解客户需求;多少次司机班同事天不亮就出门,踏着夜色才到家,只为能准时接送客户,安全抵达。
今年实行阿米巴以来,各巴都是独立核算,利润考核。但即使是这样,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家也都是秉承着“先解决问题,后内部结算”的原则,互相配合。
每一个合纵人都深深明白,客户就是衣食父母,唯有全力满足客户需求,才能持续和不断地发展。
利他之心
稻盛和夫提出:“作为人,何谓正确?我们对事情该怎样进行判断?”
作为人,都有利己之心。但一味地利己而不顾他人能行得通吗?能长久吗?
我们在日常工作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实行阿米巴以来,最现实的问题就是与各事业部谈交割价的问题,因为大家都以利润为考核目标,追求利益最大化,我们在对待利益问题做出怎样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最后的结果。
我曾经因为几个合同的交割价跟事业部交涉数日僵持不下,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不顾对方,最后的结果是,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全耗在内部扯皮上,不仅造成了同事之间的不信任,还延误了交期,得罪了客户。
后来我尝试着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第一、其实我们销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的就是后方,无论你签了多少订单,没有后方交出合格的产品一切都是零。
第二、销售和事业部不是对立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销售不懂技术,事业部给予技术扶持,就能更好地优化配置,降低成本,这样以来无论是对销售还是对事业部都是双赢的,只有前后方一起使劲,才能更好地把合同执行好。
后来,我尝试着换个角度跟事业部进行沟通,跟事业部开诚布公,坦诚相待,利润分配上互相商量。如果有些合同利润较高,也主动让一部分利给事业部,这样不仅获得了事业部的信任和支持,也使合同的执行非常顺畅。
这也正是稻盛和夫所说的,要以利他之心对事情做出判断,这样才能持续、长久。
《京瓷哲学》是稻盛和夫先生对工作、对人生进行不断的自问自答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明确提出了用“哲学”来经营企业,并且事实证明这个哲学不是抽象的、虚空的,而是京瓷、第二电电,还有日航实现业界神话的法宝。我有幸参与了公司组织的这次培训,受益良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学习和领悟,相信一定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京瓷哲学》的读后感6
初识稻盛和夫,源于互联网。稻盛和夫先生以80多岁的高龄临危受命,出任巨额亏损的日航董事长,日航的成功重建,只不过再一次验证了其"以心为本"、"顾客至上主义"等经营哲学的正确性。
感谢公司组织的培训,才能有机会拜读《京瓷哲学》,使我对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从中得到一丝感悟和拙见。
经营人心,而非管理人事
稻盛和夫为他的经营理念取名为“阿米巴经营”,而非“阿米巴管理”。两字之差背后却蕴藏着深厚的含义。管理是员工被动执行的思想,经营是全员主动思考、主动创造的思想。所以这不仅仅只是字面差异,所隐含的是思想的差异。管理蕴含着被动、强迫的含义,而经营是主动参与、共同做好一件事情的含义。既然取名为经营,便是希望达到全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共同参与经营的目的,那前提就必须是要经营人心,充分重视人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
重视创新,顾客至上
京瓷公司从创业之初坚持独立自主,而不从属他人,极度重视产品技术研发,不断创造出客户期待的、有价值的产品。凭借先进技术,在交货期、质量、新产品研发等所有环节上全方位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合纵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研发和创新。每年公司为技术研发中心、事业部、质量中心等部门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员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制造出客户所期待的有价值的产品,全方位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使合纵持续的盈利和不断的发展。
目前,印尼合纵电气有限公司属于前期建设阶段,对于市场需求和环境需要了解、适应,此时更要贯彻客户至上主义。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和客户沟通的机会,获取客户需求,克服困难,想尽办法满足客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同时,适应国外艰苦的环境条件为客户提供及时、优质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抓住每一次机会赢得客户,从而获得新的机会。
统一方向,形成合力
正如书中所述,人总是有各种不同的想法,如果每个员工都各行其是,公司会怎样?每个人的力量不能凝聚到同一个方向,力量势必分散,就无法形成合力……这些均涉及到经营思维的问题,全体员工思维方式保持一致,全体员工参与经营。每个员工无论个性、受教育水*、想法如何不相同,想要让全体员工思维方式保持一致,便要坚持开展员工思想工作,向他们灌输公司的思维方式和发展目标,让员工接受并践行企业理念,思维不统一,理念不一致,行动一定会有问题!
对于这些矢量不一致的极端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避免其对周围人造成负面影响。把每个人的力量凝聚到同一个方向,形成公司的合力,产生成倍的力量,创造出惊人的成果。
《京瓷哲学》是汇集先生多年经营实践和人生感悟的精华,非一时能领悟透彻……未来的探索之路还很长,也需一直秉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参悟先生书中之精华,提升自身。
《京瓷哲学》的读后感7
起初知道稻盛和夫,是他在2011年初以80多岁的高龄临危受命,出任巨额亏损的日航董事长,并在一年的时间内使日航扭亏为盈,这是他继京瓷、第二电信的极大成功后,再次续写经营之神的辉煌篇章。在稻盛看来,日航的成功重建,只是又一次验证了其"以心为本"、"利他主义"经营哲学的正确性,他强调必胜的理由无非是:正确的思想,纯粹的动机,强烈的愿望,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这次我终于有机会拜读了全本的《京瓷哲学》,对稻盛的经营哲学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感觉受益匪浅。因为稻盛的哲学实际上是对 "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正向解答,是在最根本和最广泛意义上的、对人生和经营原点的积极探索和阐述。并且他在书中将这些深奥的道理辅以诸多亲身经历的实例,用*易近人、深入浅出的方式向芸芸大众传递了积极向上、利他主义的正能量,可谓是上善若水、润物无声,善莫大焉!
私以为,无论是作为原点的判断基准、作为核心的成功方程式、作为根干的经营理念,还是京瓷哲学78条每一条背后的精神实质,道稻的哲学可以适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适用于*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所有阶段和所有方面。如果我们都能从内心里真正接受并在实践中践行稻盛的哲学,则我们必将可以克服前进中的一切困难,最终走向成功的辉煌。
简言之,道稻从其50多年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和感悟出来的经验,正印证了诚实、正直、勇敢和友善,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乃至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希望有更多的人们能熟读此书,并从中获益!
《京瓷哲学》的读后感8
精巧的《京瓷哲学》小书,终于有机会粗略地通阅了一遍,对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大概认识,受益匪浅。京瓷哲学78条,每一条背后都蕴含着丰厚精神实质,适用于我们的方方面面,我们能从内心里真正理解并在实践中践行,则一定可以克服一切困难,最终圆我们的初心。今后需细细逐条品味。
1、重视人心,提高心性———重视企业文化创建
稻盛和夫提倡:与“宇宙的意志”相和谐的心性以爱意、真诚以及和谐的心性为本以纯洁的心灵来描绘愿望拥有纯朴的心性必须经常保持谦虚的姿态深怀感谢之心始终保持明朗之心等。我们要满足物质生活,可仰赖于外力,而要满足精神生活,则靠我们自己的.内心。只有具有一定修养的人,才能不屑于荣辱得失,心态才能*和,做事工作才有源泉,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生活在万千世界,就像我们金石资源这么一个集团公司,员工与管理者均来自五湖四海,教育程度、文化背景、习惯等参差不齐,索取得目的也不一样,就像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又像一个扩充了的大家庭。要想这个小社会,大家庭正常运营,并不断的发展壮大,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有统一的理念来统一大家的价值观、人生观。换句话说,就是要拥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来规范、约束、统一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才能劲往一处使,这是我们工作的方向。
2、人生工作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这是稻盛和夫提出的著名公式。个人认为能力是与生俱来和后天培养的,需要一个过程时间和历练,短时间内很难有质的飞跃;热情是受个人控制的,一个人如果对每一件事保持高度的重视,认真对待,那工作的结果不言而喻。当然人都有惰性,热情会受其影响,特别是受到荣誉奖赏,不能膨胀,必须经常保持谦虚的姿态;受到批评甚至委曲时,不能丧失斗志,深怀感谢之心,保持一如既往的工作热情;思维是关键,她决定和影响我们的态度,“一个破公司,既然发牢骚也无济于事,我想不如将全部精力投入研究中去”,结果稻盛和夫成就了他的京瓷人生。我想假设我们也更换思维模式,让思维这项得满分,那必将也能成就我们的美好人生,这可能也是时下倡导“创新”的另种诠释。
将这个著名公式联系到我们日常管理工作中也是相同的,比如上级交代一件事,两个专业能力相同的人,虽然最终都能完成。但其中一人在接到任务后,主动思考,寻求资源,快速行动,过程当中的问题、异常、进度等第一时间反馈,最后快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反之,其中另一人在接到任务后态度消极拖沓,事前没谋划,发生的问题没有应对措施也不反馈`,以致一再拖延,在再三催促下最后,总算完成了,但这仅是结果而不是我们所要的“效果”,企业追求的是效果而不是结果,就管理团队来说这反映了执行力问题。
因此在工作中:一要有“成为漩涡的中心”的态度,要主动当担,敢牵头、敢管事。要让自己成为漩涡的中心,要让自己成为下棋的人,而不是充当别人的棋子。二要“在相扑的中央发力”,很多时候,我们没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有“拖延症”。总觉得时间还有很多,离期限还早的很,结果,中途被各种异常事件耽误而导致工作没完成。所以,提早行动,给自己预留足够多的时间,保证在期限内完成任务。三要不断创造性地工作。当工作有了枯燥乏味的感觉时,要对工作重新审视、反思,用“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这句话来诠释改善、创新的积累对一个人、一个公司是多么地重要。
看完这本书,使我认识到:作为管理者,如果我自己缺乏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人生观,就很难吸引大家,带动大家。要想管理好公司并出彩,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和价值观,将思维方式、热情发挥到极致,这毋庸多笔墨。
《京瓷哲学》的读后感9
拜读了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京瓷哲学》,从中学到了一些智慧。
1、坚信持久的愿望必将实现。不管现实状况多么艰苦,都绝对不能对自己的人生和公司的未来抱有悲观态度。而是应该拥有坚定的信念—虽然现在面临艰难困苦,但我的人生一定是充满希望的,我们公司今后必将发展壮大。不管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都不气馁,不放弃。以“水滴石穿”的精神,誓要达成目标。
2、正如京瓷哲学强调的:“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要比今天好”,要不断思考创新,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通过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不成功决不罢休。
3、京瓷一直在不断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重视独创性的基础上,自己独立思考,亲身实践。
4、不模仿他人,一直凭借独特的技术与对手一决胜负的“泥绳式经营”方式,重视独创性,所谓困则变,变则通。
5、京瓷哲学:心灵是一切的根源,是万事万物生长的种子。不管是企业经营,还在研发工作,都以“是善还是恶”,是“利已还是利他“为基准进行思考判断。
正如京瓷哲学中,“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相信我们只要在*常的工作中,细心发现,用心积累,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升业务能力,我们就有无限可能性。
《京瓷哲学》的读后感10
稻盛和夫先生的《京瓷哲学》讲述了很多哲学道理,其中包括了提高心性、精益求精、完美主义、热爱工作、经营要诀等,学习京瓷哲学之前,感觉哲学是与工作毫无关系的词汇,通过学习才知道京瓷哲学的一切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工作的积累。正是因为稻盛和夫把人性和心性放在企业的经营与日常管理工作,才有了今天的京瓷,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他认为:人生工作的结果由“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个方程式决定。刚学习这个方程式时感觉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很远,在学习这个方程式时,发现身边有好多这样的人,他们毕业于名校,又有很高的情商,但工作的业绩就是上不去,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那证明他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人生坐标,决定了人生前进的方向和最后的结果。相反,那些没有很高的学历,不怎么能说会道,但是对工作的态度热情很高,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自己的那份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在自我燃烧的同时带动周围的人一起燃烧,同时也得到了领导和大家的认可,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楷模。这是为什么呢?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他的人格与思维方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必须始终保持谦虚”也是稻盛和夫先生一直强调的条目,众多事实证明在生活中,工作中真的是这样的,我们只有保持一颗持久的谦虚之心,才能源源不断的吸收更多的养分,给自己不断的增添养分,给自己不断的增加智慧,还要将自己所拥有的才能发挥出来,做到知行合一的目的。以前自己属于慢热型的不善勾通,算不上“不燃型”最多也是个“燃烧型”的人,十分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听取别人的建议。一直感觉不到那是一种骄傲自大的做法,通过读完这篇文章后,认识到了之前那个骄傲自满的自己,需要好好反省!以后要以“谦和之心”来要求自己,只有拥有谦虚之心才能换来幸福,还能净化灵魂,才能在进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那篇“爱上工作”,人一辈子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有很多种原因,好多人的工作跟自己儿时梦想都有天壤之别,尽管说不清为何,但我觉得一切都是冥冥之中似有安排,我们应该迷恋工作、热爱工作、拥抱工作,只要一心一意埋头工作,自然而然就能获得力量,就一定能做出成果,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并产生自信,进而萌生向下一个目标挑战的欲望,在这样反复过程中,你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这样的良性循环就开始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只有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去喜欢工作,将工作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融入到自己灵魂中去,你的人生才能硕果累累。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3篇(扩展5)
——第一哲学沉思的读后感3篇
第一哲学沉思的读后感1
在本学期的选修课程中,西方哲学经典赏析的老师推荐我们阅读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录》。利用*时的课余时间我认真研读了这本书,通过《第一哲学沉思集》的阅读和学习,我体会到了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是在实践中不断被追问而产生的,又在思维中不断反思和总结加以完善并再次运用于实践中的。笛卡尔是一名“理性的”唯心主义者,他在本书中通过六个沉思确立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
在第一个沉思叫做“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笛卡尔认为有许多见解都是很可疑的。要寻求真理,就必须抛弃掉已经获得的对事物的认知,重新确认对心灵及事物的认识。“我不能不假思索就接受它们,而要先假定它们都是虚假的,克服习惯和成见对自己的影响,对其加以反复考察,找到我可以确定为真的东西。”我觉得在这个沉思里,两点是值得学习的:一为敢于否定的观念,就是提醒我们要敢于向老旧的思想和传统提出挑战;二为打破前人所指定的思维定势或教条,产生新的,也许是更好的思想。
在第二个沉思中,笛卡尔论证了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为何比物体更容易被认识的问题,在他看来,躯体只是被灵魂依附的一个物体,如果自己没有任何思维的话,那么个体就没有存在性,进一步突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一留传千年的经典论断。恰恰在这一点上,笛卡尔越陷越深无法自拔,最终他把自己的哲学性质引入唯心主义的殿堂。但他又并不否认外在物体客观存在的事实。另外,他认为精神比物体更容易被认识,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这里的精神指的是“自我”,在复杂的物质世界中,的确只有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自己。但现实生活又并非如此,比如许多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从而导致毕业即失业,就算找到工作也很快便觉得不适合自己而辞职。在现实生活当中,许多人都没能做到真正深入地认识自己,从而走向失败。
第三个沉思里,笛卡尔用尽各种办法论证上帝的存在,而且以一个无神论者的角度论证,通过各种反方向的逆推导给出了上帝存在的理由。“上帝或者神、妖等是否存在”的话题由古到今一直被世人所讨论,虽然各种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并不存在上帝这个人,但是笛卡尔认为上帝并不是一个特定的人,而是一个无限实体,一个经过不断的思考而一步步进阶,从而达到一个超越一切存在的最高阶的存在。
在第四个沉思里,笛卡尔论证了“凡是理性清楚明白的理解到的都是真的”这一结论,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认识的客观性和正确性的肯定。接着,他开始讨论错误的来源是什么,他认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来源于自身的缺陷。另外,他觉得“错误主要由于意志扩散到我所不能理解的东西上去,导致我混淆真假、不辨善恶。”笛卡尔还把错误的原因归结对所有的事物的认识没有下清楚的判断。众所周知,每人都会有错,错误对于事情本身来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认识错误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每个人有不同的,正确的和错误的回应方式,而笛卡尔觉得正确的方式就是:清楚判断对事物的认识。
第五个沉思里作者论物质性东西的本质、再论上帝及其存在。笛卡尔首先考察物质性东西的"观念中哪些是清楚的,继而推证出它们的真实性。在此过程中,“我只能领会到一个具有存在性的上帝的论断,这个论断不是证明上帝和存在性这两者是存在的,而是证明上帝和存在性的不可分性,而两者的不可分性恰恰证明了上帝是存在的”。在笛卡尔沉思的过程中我也在沉思“为什么他要极力证明上帝的存在呢?”是不是由于当时天主教控制着一切,使得当时的哲学家们为了让自己的思想被世人和教会接受,才会极力维护上帝的英明,否则将受到惩罚。还是因为他精神深处就原本地相信上帝的存在?
在第六篇沉思里,笛卡尔成功地论证了物质的存在。“灵魂和肉体是我可以分别加以领会的且得到的都是清楚明白的知识,肉体可分精神不可分”,笛卡尔从中得出两者是有实在区别的结论。“虽然我不会接受感官告诉我的一切事物,但我也不能怀疑一切,毕竟有一些东西是可以确信的”,这一句表明了笛卡尔思维的渐进和变化过程,也是其通过以上五个沉思后的思维发展过程。从“普遍怀疑”到“不能怀疑一切”不仅是分析问题的一个切入点或者是恰当手段,这值得我们去留意、思考和学习。
最后,阅读完这本书后,我的体会主要有:第一,不管是在哲学还是在政治经济等其它领域,由于受社会背景、知识范畴等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文学作品、思想等方面都会存在着历史局限性,那么站在今天的历史角度和知识维度上看过去的文学作品、考察其精神内涵必须学会用批判的思维加以修正。第二,“宁静以致远”这句话的适用性很强,从文学创作者、精神思维者还是读者来说,都是通向目的的必经之路。正如笛卡尔在文章开头所说的:“因为我正处于一种恬静的隐居生活中,可以有精力从事如此规模的工作。”第三,我觉得读书就应该读好书,读好书里的精华、与时俱进并且富有实践性的东西,不要只读一遍就束之高阁,要常常翻阅,直至融会贯通、转化成自我有用的东西。
第一哲学沉思的读后感2
在本学期的选修课程中,西方哲学经典赏析的老师推荐我们阅读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录》。利用*时的课余时间我认真研读了这本书,通过《第一哲学沉思集》的阅读和学习,我体会到了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是在实践中不断被追问而产生的,又在思维中不断反思和总结加以完善并再次运用于实践中的。笛卡尔是一名“理性的”唯心主义者,他在本书中通过六个沉思确立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
在第一个沉思叫做“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笛卡尔认为有许多见解都是很可疑的。要寻求真理,就必须抛弃掉已经获得的对事物的认知,重新确认对心灵及事物的认识。“我不能不假思索就接受它们,而要先假定它们都是虚假的,克服习惯和成见对自己的影响,对其加以反复考察,找到我可以确定为真的东西。”我觉得在这个沉思里,两点是值得学习的:一为敢于否定的观念,就是提醒我们要敢于向老旧的思想和传统提出挑战;二为打破前人所指定的思维定势或教条,产生新的,也许是更好的思想。
在第二个沉思中,笛卡尔论证了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为何比物体更容易被认识的问题,在他看来,躯体只是被灵魂依附的一个物体,如果自己没有任何思维的话,那么个体就没有存在性,进一步突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一留传千年的经典论断。恰恰在这一点上,笛卡尔越陷越深无法自拔,最终他把自己的哲学性质引入唯心主义的殿堂。但他又并不否认外在物体客观存在的事实。另外,他认为精神比物体更容易被认识,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这里的精神指的是“自我”,在复杂的物质世界中,的确只有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自己。但现实生活又并非如此,比如许多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从而导致毕业即失业,就算找到工作也很快便觉得不适合自己而辞职。在现实生活当中,许多人都没能做到真正深入地认识自己,从而走向失败。
第三个沉思里,笛卡尔用尽各种办法论证上帝的存在,而且以一个无神论者的角度论证,通过各种反方向的逆推导给出了上帝存在的理由。“上帝或者神、妖等是否存在”的话题由古到今一直被世人所讨论,虽然各种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并不存在上帝这个人,但是笛卡尔认为上帝并不是一个特定的人,而是一个无限实体,一个经过不断的思考而一步步进阶,从而达到一个超越一切存在的最高阶的存在。
在第四个沉思里,笛卡尔论证了“凡是理性清楚明白的理解到的都是真的”这一结论,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认识的客观性和正确性的肯定。接着,他开始讨论错误的来源是什么,他认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来源于自身的缺陷。另外,他觉得“错误主要由于意志扩散到我所不能理解的东西上去,导致我混淆真假、不辨善恶。”笛卡尔还把错误的原因归结对所有的事物的认识没有下清楚的判断。众所周知,每人都会有错,错误对于事情本身来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认识错误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每个人有不同的,正确的和错误的回应方式,而笛卡尔觉得正确的方式就是:清楚判断对事物的认识。
第五个沉思里作者论物质性东西的本质、再论上帝及其存在。笛卡尔首先考察物质性东西的观念中哪些是清楚的,继而推证出它们的真实性。在此过程中,“我只能领会到一个具有存在性的上帝的论断,这个论断不是证明上帝和存在性这两者是存在的,而是证明上帝和存在性的不可分性,而两者的不可分性恰恰证明了上帝是存在的”。在笛卡尔沉思的过程中我也在沉思“为什么他要极力证明上帝的存在呢?”是不是由于当时天主教控制着一切,使得当时的哲学家们为了让自己的思想被世人和教会接受,才会极力维护上帝的英明,否则将受到惩罚。还是因为他精神深处就原本地相信上帝的存在?
在第六篇沉思里,笛卡尔成功地论证了物质的存在。 “灵魂和肉体是我可以分别加以领会的且得到的都是清楚明白的知识,肉体可分精神不可分”,笛卡尔从中得出两者是有实在区别的结论。“虽然我不会接受感官告诉我的一切事物,但我也不能怀疑一切,毕竟有一些东西是可以确信的”,这一句表明了笛卡尔思维的渐进和变化过程,也是其通过以上五个沉思后的思维发展过程。从“普遍怀疑”到“不能怀疑一切”不仅是分析问题的一个切入点或者是恰当手段,这值得我们去留意、思考和学习。
最后,阅读完这本书后,我的体会主要有:第一,不管是在哲学还是在政治经济等其它领域,由于受社会背景、知识范畴等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文学作品、思想等方面都会存在着历史局限性,那么站在今天的历史角度和知识维度上看过去的文学作品、考察其精神内涵必须学会用批判的思维加以修正。第二,“宁静以致远”这句话的适用性很强,从文学创作者、精神思维者还是读者来说,都是通向目的的必经之路。正如笛卡尔在文章开头所说的:“因为我正处于一种恬静的隐居生活中,可以有精力从事如此规模的工作。”第三,我觉得读书就应该读好书,读好书里的精华、与时俱进并且富有实践性的东西,不要只读一遍就束之高阁,要常常翻阅,直至融会贯通、转化成自我有用的东西。
第一哲学沉思的读后感3
通过《第一哲学沉思集》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阅读和学习,我体会到了哲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是在实践中不断被追问而产生的,又在思维中不断反思和总结加以完善并再次运用于实践中的。与马克思哲学原理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马克思是忠实的唯物主义者,而笛卡尔则是一名“理性的”唯心主义者,其通过六个沉思确立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
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的精彩之处在于其严密而具逻辑性的推论过程以及其独特的分析语言,这是值得我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学习的。读这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很难进入状态,其原因在于两点:一、源于本书本身所造成的阅读瓶颈,比如说作者的思维、文化和自己的差异很大,其语言风格不得不要求我抛弃像阅读普通小说那样,必须得句句斟酌才能领会其道理和发现其不足之处,还有我不得不对历史进行追溯而使阅读思维受限等等;二、由于学习了不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往往再接触另一种不同的哲学过程中容易产生抵触和批判意识,这使我尽量地不去考虑已经获得的任何哲学知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另一哲学思维领域当中去,在这过程当中也花去了不少的时间加以适应。本书后面一些哲学家和学者提出来的诘难以及笛卡尔的答辩部分也是比较吸引人的,我认为这部分解决了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疑问,是必需的。
在第一个沉思中,笛卡尔认为必须摒弃已经获得的或拥有的观念和认知,采用普遍怀疑的方法,重新确认对心灵及事物的认识。“但对于我来说,我不能不假思索就接受它们,而要先假定它们都是虚假的,克服习惯和成见对我产生的影响,对其加以反复考察,找到我可以确定为真的东西。”我觉得在这个沉思里,两点是值得学习的,一为敢于否定的观念,就是提醒我们勇于和旧思想、旧传统展开斗争,积极创新、与时俱进;二为打破先前的思维定势或者经验教条,逆向思维,让事物的可控领域更加广延,让其产生的结果放大效应。
在第二个沉思中,接着论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为何比物体更容易被认识的话题,他认为躯体只是灵魂的暂时依附体,如果自己不思维的话,那么就没有什么存在可言,进一步突出“我思故我在”的论断。恰恰在这一点上,笛卡尔越陷越深,最终把他的哲学性质引入唯心主义的殿堂。但是,值得提出的是他并不否认外在物体客观存在的事实,那么说来,似乎有点二元论的味道。另外,他认为精神比物体更容易被认识,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原因是这里的精神指的是“自我”,在复杂的物质世界中,的确只有自己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自己。可话又说回来了,事实又并非如此,正如许多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从而导致生活和事业的失败一样。往往在现实生活当中,缺乏了那么一个“介质”通向“深入的自我”,而笛卡尔恰恰拥有并正确地运用了这个“介质”。
第三个沉思里,他认为“无中不能生有”,自己对事物的观念来源和判断不能是由自我产生的,必定有一个更为完满性的东西创造的,“表象实体的那些观念比表象偶性的观念具有更大程度的完满性,同理,表象上帝实体的观念比表象有限实体的观念要有更多的客观实在性,因为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全能的。”这句话有力地证明了上帝的存在性。“上帝或者神、妖等是否存在”的话题由史至今一直被讨论,虽然结果似乎已经成为定值,但是又不具定理般的让所有人诚服,因为文化的东西往往会不自觉地迷惑住人们的眼睛。由此,这在现实社会中的直接产物即为“有神论者”与“无神论者”两大派别。不管其存在与否,太多的讨论反而没有价值。
在第四个沉思里,经过研究和思考,他得出了:凡是理性清楚明白的理解到的都是真的这一结论,从中可以看出他肯定了认识的客观性和正确性。接着,他开始讨论错误的来源是什么,他认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来源于自身的缺陷即我并不完满、有限的造成的。另外,经过考察,他发现“错误主要由于意志扩散到我所不能理解的东西上去,导致我混淆真假、不辨善恶。”同时,我注意到笛卡尔把错误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的不完满性,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对所有的事物的认识没有下清楚的判断所导致的。第二点尤为重要、深入。众所周知,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对事情本身来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认识错误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及其所牵涉出来的现实要求。每个人有不同的回应方式,正确的和错误的,
而正确的方式从笛卡尔的思想里可以找寻,那就是:清楚判断对事物的认识。
第五个沉思论物质性东西的本质、再论上帝及其存在中,笛卡尔首先考察物质性东西的观念中哪些是清楚的,继而运用第四个沉思里得到的结论“凡是理性清楚明白的理解到的都是真的”推证出它们具有真实性。在此过程中,“我只能领会到一个具有存在性的上帝的论断,这个论断不是证明上帝和存在性这两者是存在的,而是证明上帝和存在性的不可分性,而两者的不可分性恰恰证明了上帝是存在的”。在笛卡尔沉思的过程中我也在沉思“为什么他极力证明上帝的"存在呢?”是不是由于当时天主教控制一切,让人畏惧,使得当时的哲学家们为了让自己的思想得以部分被世人接受或者更直接的说让教会接受,才会极力维护上帝的英明,否则将受到地狱般的惩罚。还是因为他精神深处就原本地相信上帝的存在?理由千丝万缕、难以捉摸。
在第六篇沉思里,成功地论证了物质性东西的存在。接着,我即灵魂本质是思维而肉体即物质性东西本质是广延的,很明显,“灵魂和肉体是我可以分别加以领会的且得到的都是清楚明白的知识,肉体可分精神不可分”,笛卡尔从中得出两者是有实在区别的结论。“虽然我不会接受感官告诉我的一切事物,但我也不能怀疑一切,毕竟有一些东西是可以确信的”,这一句表明了笛卡尔思维的渐进和变化过程,也是其通过以上五个沉思后的思维发展过程。从“普遍怀疑”到“不能怀疑一切”不仅是分析问题的一个切入点或者是恰当手段,更是一种“扬弃”的体现,这值得我们去留意、思考和学习。
关于书中反驳与答辩的内容,我的体会是:对于反驳者,于细节之处丝丝切入,寻思维跳跃的遗漏点或错误点;对于答辩者,于着手之始环环相扣,做思维旁观的用心人。这在现代大学生活动中有所体现,譬如辩论赛;在文学界也有诸如的做法,可是学术界现在的反驳与答辩增添了不少的私人恩怨或主观色彩,使得“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理念往往难以快速覆盖整个社会结构和文化层面,这不得不令我们思考。
最后,从阅读本书开始到现在,我的体会主要有:第一,不管是在哲学还是在政治经济等其它领域,由于受社会背景、知识范畴等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文学作品、思想等方面都会存在着历史局限性,那么站在今天的历史角度和知识维度上看过去的文学作品、考察其精神内涵必须学会用批判的思维加以修正。第二,“宁静以致远”这句话的适用性很强,从文学创作者、精神思维者还是读者来说,都是通向目的的必经之路。正如笛卡尔在文章开头所说的:“因为我正处于一种恬静的隐居生活中,可以有精力从事如此规模的工作。”第三,我觉得读书就应该读好书,读好书里的精华、与时俱进并且富有实践性的东西,不要只读一遍就束之高阁,要常常翻阅,直至融会贯通、转化成自我有用的东西。另外,在阅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能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探讨:第一,书中多次谈到“自然的光明(自然)”到底指的是什么,是上帝吗?第二,笛卡尔知识涉猎广泛,有数学、天文学、生理学、物理学等,且成就非凡,为什么他就不能通过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应用和研究分析从而证明上帝是不存在的而非本书上其证明上帝是存在的?第三,一个人怎样才能够具有像笛卡尔那样的品质、学识和造诣呢?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3篇(扩展6)
——《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3篇
《学哲学用哲学》读后感1
《学哲学用哲学》是*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9月出版的。作者*同志是我们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之一,*常委、全国**。全书共分上、下两册,55万三千字,选自作者自1981年至2004年在天津和中央工作期间的有关文章和讲话的摘编。全书除开头、结尾两部分谈哲学用哲学的道理外,共分十个专题:一、从客观实际出发;二、坚持实践观点;三、重视总结经验;四、掌握辩证方法;五、注意研究特殊性;六、坚持发展的观点;七、坚持生产力决定论;八、坚持群众观点;九、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作为一名文科生,又是行政管理专业出身,在上大学的时候,也学过一些哲学课程,但当时给我的感觉哲学是一门相当高深却又枯燥乏味的学科,由于其的纯理论性使得离现实生活很遥远,因此造成学而不用,学了没用的现象。在带教老师开始向我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内心其实暗暗有些发憷,甚至怀疑这样一本哲学书,我能够坚持看几页?但细细品读下来,这本书却第一次真正引起了我对哲学的兴趣,一路阅读下来自觉受益匪浅,诚如带教老师推荐时所说的那样:"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学点哲学,终身受益"是*同志的肺腑之言,切身体会。他从二十几岁开始学哲学,一直坚持在工作中学,边干边学,几十年从未间断过。在下放期间,他一边推着*车,一边读书。为方便阅读,自制卡片插到车上,许多哲学著作他都反复读过,有的甚至可以背下来,所以才有了书中*实的语言,简单的事例,于细微处见一般,使艰涩高深的哲学原理放下了架子,深入到生活中,深入到百姓中。此书中所体现出的鲜明特点是不言而喻的,既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与人民群众生活中的生动语言完美结合,又可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自成风格;既有鲜明的立场和对人民深厚的感情,又有对解决重大思想、理论和现实问题如何运用哲学思维的方法,让人读了不禁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为用而学,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是*同志学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学哲学,主要是实践中学,在使用中学"。他的切身体会是,如果把学习与自己熟悉的工作结合起来,拿实践的经验同理论印证,就容易懂;把基本的观点与具体的形象的东西相联系,印象会比较深刻,就容易记;把书本的东西融入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干什么就从什么里头学,就在什么里头用,就容易活。这"三个容易",是他的经验之谈,也是他对学哲学这一理论武装过程中规律性现象的深刻揭示,从而为哲学的*提供了一条可信、可靠的道路,对于我也具有很高的教育指导意义。今年我从一名司法警察转变成了价格管理执法人员,工作岗位的转换,使我像一颗被移栽的小树,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新的土壤中汲取养分。要把新的工作做好,就需要我不断的学习和充实自己,将*同志的"三个容易"方法带入其中,相信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善于把哲学上的方法论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同志学哲学、用哲学的又一鲜明特色。*同志多次谈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他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我这一生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他回忆说:"1965年从工人转为干部,从一个工厂的总支*到中央最高领导集体的成员,中间多次转换工作岗位,有时工作的内容和性质变化很大,但都能很快适应、很快熟悉,并有所作为、有所创新。这都是哲学帮了我的忙。"他的体会是,一个人要成长进步,要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离不开上进心、求知欲、责任感这三条,这是无法代替的。重要的是学了哲学,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养成了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习惯。而我相信只要我学好了哲学这门课,一定也能够很快适应、熟悉现在的工作岗位,并发挥所长有所作为。
认真品味这本书,就好象在聆听一位长者、一个智者的谆谆教诲,他为你讲哲学、作辅导,让你在轻松而不失庄重,诙谐而富有哲理,俏皮而发人深思中收获受益。学哲学是基本,用哲学是关键,学了才能知不足,不足而后改。在今后我要善于利用哲学的思维和原理,在努力克服每一个困难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3篇(扩展7)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3篇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读后感1
要想了解一个学科,先了解其学科史。对于我来说,《通往哲学的后楼梯》这本书是哲学简史,虽然面面俱到,但又意犹未尽,刚勾出你好奇心又孑然而止,无法痛快一饮甘霖;译者文笔颇为归化,理解起来并无难度,算是一本比较一般的通识书。但难得可贵的是,对我这种哲学小白,门槛低,有利于引起对哲学的兴趣并且了解哲学家的思想概况和历史走向,于是想着也不必当作闲书,还是认认真真对待吧。
今天看的是关于斯宾诺莎。他是我目前为止看到的哲学家里面作者对他名誉和个人经历着墨最多的一位哲学家,我觉得,他的坎坷的人生之路和他对待此种命运的云淡风轻比他的哲学思想更能给人以启迪。
个人著作:《神学政治论》《知性改进论》《伦理学》(这本书是最为声名远扬的)
个人生*与思想:斯宾诺莎毁誉参半,生前易受多人诘难和道德指摘。诸如伏尔泰和莱布尼茨也表达过对他哲学思想的厌恶。然而恶者深恶,爱者恒爱,他亦受到歌德等人的夸赞。他认为,世界和人类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暂时的,不可靠的。
世界是上帝存在的方式,上帝不能够被人格化,也不是超越一切事物的原因,而是一切事物的内部原因,因此,上帝存在于万物之中,上帝也是自己存在的原因。这个观点不同于基督教和犹太教,他也被革除教会。我猜是因为他拒绝接受传统观念认为的“上帝创造世界”,而又认为上帝和这个世界是*级的关系,上帝存在于万事万物中,所有的现实都包括上帝,“我自己本身就是上帝的思想”,因此无需通过教会这一中介来宣扬真理,所以教会和教会的支持者对他颇有微词。然而,他并不在意,也不妥协,而是以“活埋在自己书房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服从真理且只服从于真理”的信念,并期待得到远超过宗教宽容范畴外的宽容,即自由。
作者点睛之笔:“他对这种自由的要求,远远超过了那个很不宽容的时代所能允许的最大限度。”他对自由的理解,与一百多年后的约翰密尔所倡导的自由形成了呼应,而他,更像是领路人和开拓者,因为他身体力行来回应这个社会对他所强加的枷锁。他无视外界对他抛出的橄榄枝、熙熙攘攘、血雨腥风甚至要暗杀他的行动,一心投入对真理的研究中,“经历了对暂时性的痛苦之后,满怀热爱地奔向永恒,在这种爱中,灵魂得到安息。”他风烛残年的时候,死于肺结核,终于44岁。
点评:斯宾诺莎是位勇士,坚持自己所说所想,敢于以一己之力去反抗教会的权威,自己却不为所动,安贫乐道,“任尔东西南北风”。因对真理和自由的向往,便脱掉了世俗强加给他的磨难,以有涯之生,追不辍之志,把自己活成了无限。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3篇(扩展8)
——京瓷哲学读后感范文3篇
京瓷哲学读后感范文1
重读稻盛和夫先生的【京瓷哲学】,感受和收获都颇多。书中讲述了很多的哲理,囊括了博爱精神、精益求精、完美主义、热爱工作等。看似高深,实际上非常落地,工作中生活中时时都要用到。
(一)提高心性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做一个好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要努力,要上进。但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除了回答“这不是应该的吗”或类似的说法外真的不知道再如何去诠释。直到我看到"与宇宙的意志相协调"这句话。
宇宙至今还在不断扩张,它不会停止片刻,不会安于现状,它不断的推进万事万物向前发展进化。人类作为组成宇宙的一部分,当然要与宇宙的意志相协调,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光明,所以反省自己的心性是否能与宇宙的意志相协调至关重要。
(二)精益求精
"在人的行为中,最值得敬佩的,最为美好的便是利他行为"。我十分赞同这句话。人类由于肉身的存在,使的我们在大多情况下都是为自己着想的,我相信我们中大多数人小时候做好事学雷锋也大多是为了老师或父母的夸奖,长大后做好事一是因为道德的约束,二是为了一些社会效应,说白了还是为了自己。但不可否认还是有的人是因为真的是修养高心灵美,以利他行为作为自己幸福的源泉。
在我看来,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原因(当然一些虚假或犯罪的情况以及危机社会和谐的情况除外),只要一个人的利他行为真的能帮助别人或者能引起社会上某种和谐的效应我们就应该提倡。
(三)经营人心,而非管理人事
稻盛和夫先生为他的经营理念取名为“阿米巴经营”,而非“阿米巴管理”。两字之差背后却蕴藏着深厚的含义。管理是员工被动执行的思想,经营是全员主动思考、主动创造的思想。所以这不仅仅只是字面差异,所隐含的是思想的差异。管理蕴含着被动、强迫的含义,而经营是主动参与、共同做好一件事情的含义。既然取名为经营,便是希望达到全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共同参与经营的目的,那前提就必须是要经营人心,充分重视人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
《京瓷哲学》汇集了稻盛和夫先生多年经营实践和人生感悟的精华,非一时便能领悟透彻,需不断参悟书中之精华,提升自身。
京瓷哲学读后感范文2
精巧的《京瓷哲学》小书,终于有机会粗略地通阅了一遍,对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大概认识,受益匪浅。京瓷哲学78条,每一条背后都蕴含着丰厚精神实质,适用于我们的方方面面,我们能从内心里真正理解并在实践中践行,则一定可以克服一切困难,最终圆我们的初心。今后需细细逐条品味。
1、重视人心,提高心性———重视企业文化创建
稻盛和夫提倡:与“宇宙的意志”相和谐的心性以爱意、真诚以及和谐的心性为本以纯洁的`心灵来描绘愿望拥有纯朴的心性必须经常保持谦虚的姿态深怀感谢之心始终保持明朗之心等。我们要满足物质生活,可仰赖于外力,而要满足精神生活,则靠我们自己的内心。只有具有一定修养的人,才能不屑于荣辱得失,心态才能*和,做事工作才有源泉,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生活在万千世界,就像我们金石资源这么一个集团公司,员工与管理者均来自五湖四海,教育程度、文化背景、习惯等参差不齐,索取得目的也不一样,就像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又像一个扩充了的大家庭。要想这个小社会,大家庭正常运营,并不断的发展壮大,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有统一的理念来统一大家的价值观、人生观。换句话说,就是要拥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来规范、约束、统一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才能劲往一处使,这是我们工作的方向。
2、人生工作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这是稻盛和夫提出的著名公式。个人认为能力是与生俱来和后天培养的,需要一个过程时间和历练,短时间内很难有质的飞跃;热情是受个人控制的,一个人如果对每一件事保持高度的重视,认真对待,那工作的结果不言而喻。当然人都有惰性,热情会受其影响,特别是受到荣誉奖赏,不能膨胀,必须经常保持谦虚的姿态;受到批评甚至委曲时,不能丧失斗志,深怀感谢之心,保持一如既往的工作热情;思维是关键,她决定和影响我们的态度,“一个破公司,既然发牢骚也无济于事,我想不如将全部精力投入研究中去”,结果稻盛和夫成就了他的京瓷人生。我想假设我们也更换思维模式,让思维这项得满分,那必将也能成就我们的美好人生,这可能也是时下倡导“创新”的另种诠释。
将这个著名公式联系到我们日常管理工作中也是相同的,比如上级交代一件事,两个专业能力相同的人,虽然最终都能完成。但其中一人在接到任务后,主动思考,寻求资源,快速行动,过程当中的问题、异常、进度等第一时间反馈,最后快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反之,其中另一人在接到任务后态度消极拖沓,事前没谋划,发生的问题没有应对措施也不反馈`,以致一再拖延,在再三催促下最后,总算完成了,但这仅是结果而不是我们所要的“效果”,企业追求的是效果而不是结果,就管理团队来说这反映了执行力问题。
因此在工作中:一要有“成为漩涡的中心”的态度,要主动当担,敢牵头、敢管事。要让自己成为漩涡的中心,要让自己成为下棋的人,而不是充当别人的棋子。二要“在相扑的中央发力”,很多时候,我们没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有“拖延症”。总觉得时间还有很多,离期限还早的很,结果,中途被各种异常事件耽误而导致工作没完成。所以,提早行动,给自己预留足够多的时间,保证在期限内完成任务。三要不断创造性地工作。当工作有了枯燥乏味的感觉时,要对工作重新审视、反思,用“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这句话来诠释改善、创新的积累对一个人、一个公司是多么地重要。
看完这本书,使我认识到:作为管理者,如果我自己缺乏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人生观,就很难吸引大家,带动大家。要想管理好公司并出彩,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和价值观,将思维方式、热情发挥到极致,这毋庸多笔墨。
京瓷哲学读后感范文3
稻盛和夫通过《京瓷哲学》告诉我们,如何去做一个企业,需要把握做企业的核心理念和核心要素。核心理念即销售最大化,利润最大化,通过多个阿米巴累加成公司的销售和利润;核心要素即“人”和“事”的因素,确定好“做人”和“做事”的原则,并按原则执行,必然会马到功成。道理很简单,即设定经营目标,目标分解,把握核心要素,按要求执行。
做人和做事的原则
把握核心要素,稻盛先生考虑很多,特别是“做人”和“做事”的原则上,做人应具有坦诚、感恩、和谐、谦虚、乐观等品质;做事要为伙伴尽力、构筑信赖关系、贯彻完美主义、认真努力、脚踏实地、戒除私心等。
有了“做人”和“做事”的原则要求,在企业的环境里,就要求如何做出新的判断,怎样战胜困难,结合“做人”、“做事”的原则,形成工作准则,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如利他、胆大心细、有意、公*、公私分明。对待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则需要有勇气、斗志、开拓精神、言行一致、有始有终的毅力。
如果人生是一场修行,自身的修行和在工作中的修行发生矛盾时,如何去解决,它会冲击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觉得很痛苦,需要思考人生。稻盛先生也给出自己的答案: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认真过好每一天,有目标、有执行力、动机至善、纯粹之心、小善乃大恶等方式,并且不断进行反省,进行纠错。
经营十二条与精益六西格玛、5S管理相互渗透
稻盛先生修行的造诣是非常高的,并将此融入企业管理上,将“做人”和“做事”结合本土文化,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并因此获得成功。做人、做事都有原则,且出现矛盾时,稻盛先生也给出合适的解决方式,理念已形成,那么在具体企业管理工作中,采用什么的方法呢?稻盛先生由此导出京瓷哲学的原则:
以心为本的经营、光明正大地追求利润、遵循原理原则、贯彻顾客至上原则、贯彻实力主义、注重伙伴关系、全员参与经营、统一方向、形成合力、透明经营、树立高目标等。这些原则与精益六西格玛、5S中都有交集。
其中,遵循原理原则,体现体系中核心思想,即按言、行、书一致去做事;顾客至上原则是精益六西格玛等基本原则之一。如果将5S日常的工作,放到阿米巴管理中,就是针对经营目标的每日或定期核查,日毕日清,发现问题进行整改,并上升到素养层次去坚持去做;树立高目标,根据企业状况逐步提出“原町第一到世界第一”的目标,在精益六西格玛、5S管理体系中都有目标分解及实现步骤等内容。
从经营角度看待管理
京瓷哲学从经营角度对交集内容进行诠释。除此外,稻盛先生将人的品质、企业文化、日本文化融合于经营之中,形成独有的京瓷原则,所有的经营必须合乎情理,遵循道德,并以财务角度出发,在经营中把财务核算提升到日常核算,也就是“一手理念,一手算盘”的经营思路,从经营角度看待管理,如以心为本的经营、光明正大地追求利润等,都是京瓷哲学独特的经营理念。
体系是基础*台,阿米巴是经营方法,精益六西格玛、5S是管理方法,各种管理理念和经营思路融合在一起并不矛盾,而且相得益彰,当管理目标与经营目标发生矛盾时,京瓷哲学已经给出解决问题的原则,如在阿米巴出现责权不一致时,解决问题的原则是谁受益,谁担责,原则把握住,事情就明了。
京瓷哲学将人性与企业文化、企业利润进行融合,把握核心原则,按规则分解,按规则做事,就会成功,正所谓“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知行合一,得道功成!”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3篇(扩展9)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1
因兴趣所致,爱上阅读哲学,而没有深入的了解。我觉得哲学不是那种艰深晦涩的理论,而是对我们生活的本质做出深刻的回答。
哲学的出发点是直观简洁的,最初的西方哲学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人独领风骚,对世界的本源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可以说是现代科学的原型,虽没有真正准确的解释世界,但他们的思考方式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苏格拉底如同济公,不修边幅,邋里邋遢,可却能深入的思考事情的本质,拥有强大的思辨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生活却仍然保持独立的思考;柏拉图仿佛唐僧,通过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写出著作《乌托邦》,希望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制造出一个完美的社会和制度,消除人类的痛苦,可现实是残酷的,漂泊苦行一生却未能实现;我最感兴趣的是亚里士多德,真的是一个学霸,在当时科技水*如此落后的时代,竟能写出如此多的著作,研究的领域广泛的惊人,就如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的杨过一般,从一个无名鼠辈逐渐成长为一代巨侠,亚里士多德在有前人的发展铺垫后,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钻研,研发出许许多多科学的理论。
但一个思想的巨大影响也会带来负面效果,那就是当有新的理论出现时,会被旧的思想所阻碍,影响越大,阻碍也越大。在进去公元后的发展时代后,神学开始兴盛,从犹太教到天主教再到基督教,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对神学的研究,并顺便发展了占星术以预测未来。这个时期的哲学几乎没有很大的发展,宗教和政治开始纠缠不清,权利纷争的`故事一直上演。
在宗教时代,哲学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是出现倒退现象。在进去文艺复兴时代,又恢复到了犹如希腊和雅典一般的辉煌。这个时代诞生出了许多影响深刻的哲学家,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来分析和解释这个世界,世界的本源,社会的组成结构,道德伦理,逻辑和语言等等,浪漫主义的卢梭,形而上学的黑格尔,辩证唯物论的马克思,还有分析哲学等等。其实,每种哲学都是在一定时期,在一定制度和环境之下,人对于社会和世界本质的思考,提出许许多多的理论去认识和解释这个世界,回答这个世界最本质的问题。
罗素说过,哲学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学科。既不是诉诸权威的上帝论,也不是一切以理论和实验为依据的经验主义,而是在超脱当前环境,却又不失客观实际的约束。我觉得哲学家很难提出合适的理论来从根本性的解释世界本源,人的出生和成长总是受环境和文化的影响,提出的理论也会受环境文化的限制,因此总会存在缺陷。
但正是这些哲学家的不断努力,在讨论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是主观认识重要还是客观实际关键”这个问题就争论了千年,不断的探讨和调整,才延伸出如今的科学,才有了我们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但科学理论再如何进步,也会有这种思维体系的弊端,只不过在如今这个时代,很适合这种思维方式。就如同牛顿力学在当时被奉为经典,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后来发展的量子力学将其打破,人类在微观角度上的认识跨入一个新的时代。
所以,不管何时,哲学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指导人类发展的方向,也推动着人类前景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