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父子读后感7篇老父子读后感篇1终于读到《爱的教育》这本书,我的心情十分激动。这是一部伟大的爱的巨作,作者是意大利小说家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1846——1908)。此书是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父子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编辑一篇读后感能够加强我们对名著思想的领会,大家要知道写读后感其实就是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下是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老父子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老父子读后感篇1
终于读到《爱的教育》这本书,我的心情十分激动。这是一部伟大的爱的巨作,作者是意大利小说家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1846——1908)。此书是他的代表作,写于1886年。这本书以一个小学生日记的形式,通过小主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体现了同学们之间真挚的友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最纯真的友爱。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那篇名叫《我的老师》的文章。记得那是在十月十八日那一天,这是小主人开学的第一天,老师们都早早的到了教室,当小主人走过二年级上学期的那间教室时他的班主任不舍的说:“恩里科,这学期你要到楼上去上课了,我再也看不到你从我门口经过了。”一路上他看见了以前的同窗好友时不时还与他亲切的打招呼。到了教室后不久上课铃响了,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却听到了一阵动静,老师四下望了望,原来是坐在第三排的一位女生跳到了椅子上,玩起了她那可爱的洋娃娃。就在这时那位女同学好像意识到了什么,抬头一望老师正向她走来,她低下了头仿佛是在等待老师的惩罚。老师走到了她的跟前和蔼而又亲切的说:“下次不要再在课堂上捣乱了!”之后又回到了讲台上。时间仿佛是过眼云烟,学校的一年很快的过去了,老师走下了讲台对着全体同学说:“同学们,我们这是最后一次坐在这间教室里上课了,我们曾在这里学习上课,在这里嬉戏玩耍,在这里追求理想,在这里……,然而今天我们就要离别了,我十分的难过……”说完这些话后,老师走到了同学们的座位前与同学们一个个握手道别祝福。
读完了这本书后我不禁流泪了!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我想起了一年后我也要离开美丽的母校,离开爱我和我爱的老师们,离开朝夕相处的同学们,离开……
老父子读后感篇2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为著名钢琴大师,傅敏为英语特教教师,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初中的时候,就有老师向我们推荐这本书,但是当时并没有在意,而这个寒假,恰巧我在图书馆中借了这本书,利用寒假将它看完了。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与子女沟通,在一封封信件中,傅雷对孩子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从家信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他爱子教子的精神实则令人感动。
傅雷家书让我们了解过去历史,开启了一扇窗户,很好地为我们保存了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地阐释出来,它不仅仅是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家书中父母的淳淳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傅雷家书除了教人们立身行事,还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字里行间透露的亲情同样令人感动。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许多丰富的精神养料。父亲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及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我认为傅聪这样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子啊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现在很多人都学会了隐藏自己,你从不曾理解我,我也不需要去解释,还有多少人可以像傅雷家书里面把自己的情感细细地表述出来?总之,看完《傅雷家书》之后,我觉得这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
老父子读后感篇3
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头。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该的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从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黑暗的灾祸”中受到伤害,傅雷缺在其中显出了他不变的本色。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老父子读后感篇4
中秋节,回了老家去看望年迈的父母,回到济宁,女儿告诉我:“爸爸,老师给家长布置了作业,让家长写《多年父子成兄弟》读后感。”看着文章,仔细品味了两遍,思绪万千,但不知如何下笔。静静地坐在窗前,脑海里涌现出太多的事情,太多的回忆,很深的情感,甚至有点想哭的感觉。父亲不像文中的“父亲”,与子女之间犹如兄弟手足之情,其乐融融,亲密无间,而我的父亲在我的心目中,更多的则是严厉、敬畏、勤劳与朴实......
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不善言语,没有幽默风趣的情调。同其他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一样,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我们小的时候,家里没什么经济来源,除了日常开销,还要盖房子,还要供我们兄弟几人读书。在80年代初,村里其他人都还种着小麦、玉米的时候(当时的小麦、玉米值不了几个钱)我家就开始种起了大蒜,那时的种植、收获大蒜,没有现在先进省力的工具,全是人力劳作:一棵一棵种下,来年又一棵一棵用手去挖出,有时手掌会磨出血泡。为了每斤多赚五分钱,父亲要骑自行车,带上几袋大蒜,起早贪黑去50多里外的县城去卖。后来,我和哥哥都稍大了些,可以帮父母干活了,按理可以减轻父亲的负担,而状况却恰恰相反,每年兄弟几人的学费给父亲除了不少的难题,特别是我在济宁上学,哥哥在烟台上学的那几年,父亲除了自己拼命挣钱,还陪着笑脸向亲戚朋友去借钱。在这样艰难的日子里,坚强的父亲,从来没有流过眼泪!我敬畏我的父亲。父亲虽不是伟大的人,他却用实际行动感染着我们。如今,家里的生活条件好了,父亲也在一天天地变老。许多村里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不止一次地劝说父亲:“现在儿女都成家了,都挣钱了。你也该休息休息,享几年清福了,别拼着老命去干了。”父亲总会笑笑,说:“干活习惯了,轻来轻去的活也累不着,一来可以锻炼锻炼身子骨;二来也可以给孩子减轻些负担”。这就是勤劳而又朴实的父亲。
父亲是严厉的。虽然我是家里的老小,偶尔得到父亲的夸奖,而哥哥,姐姐便是在父亲的教训下长大的。在农村,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不去过问,而在我家——家教严格,规矩很多,而我一直在外上学、上班,还少学了不少规矩,少受了不少教训,不知这算不算福气?但我的性格向往更多的自由,父亲的宽容,不会轻易训我,因我从小功课好、爱学习,算是比较听话的孩子。但是,上二年级的时候,因为语文考了87分,办理算是第2明了,父亲因为考的少,不该错的做错了,毫不留情地在屁股上踢了一脚,我至今记得很清楚。如今,父亲老了,严厉的父亲更多了分慈祥。
受着家庭的熏染,我时常品味这父亲对儿女无私的关爱。父亲犹如一坛老酒,醇厚而意味深长。而现在,身为人父,女儿已上初二,对孩子的学习,仍延续了父亲严格的家教,不过现在的教育,不像以前一味地注重学分。面对素质教育,更多的是让孩子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成长,更多的是给孩子正确的引导、沟通与交流。孩子是不可孤立成长的个体,她的每一次成长,生活的每件小事,都是织造孩子性格的纤维,甚至影响孩子的成长观念。父母的恩爱,家庭的和-谐,乐观向上的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97年,女儿出生后,我在药店上班。几个月时就抱这她在药店里看着花花绿绿的药盒子,我指着药盒对她说:“这是squo;宝宝一帖灵squo;,那是squo;好娃娃squo;......”药盒上的卡-通图片、娃娃图总会吸引着她的眼睛,她会乐呵呵地笑着、看着;两三岁时,别的小朋友在院内玩耍时,她会搬个小板凳,趴在台阶上写字,邻居夸奖时,她会投入妈妈的怀抱,对着邻居乐一乐;如今在附中一年多的学习,我感觉孩子长大了,自己会主动地学习、合理地安排时间、会体谅父母与老师的辛苦,随着课程逐渐地增多、学习的压力、班级的事情、同学的事情,有时会困扰她。而作为我只能为她开导,为她减压。在孩子困难时,为她撑起一片绿荫,把父亲给我的爱传递到女儿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女儿像一瓶爽口的雪碧,不但解渴而又润人心田。
我很幸福,犹如一碗白开水,交融在老酒雪碧之间。
“小时候,坐在父亲的肩头,父亲是那登天的梯......都说养儿能防老可您再苦再累不张口......”父爱如山,巍峨而挺拔;父爱似海,博大而精深。祝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健康快乐!
老父子读后感篇5
冯士珽
合上书,细细回味那封封深情的家书。人爱其子,胜于一切。傅雷对孩子所灌注的心血全部融入一封封家书之中,教导他们立身行事,爱国成才,家书中更是傅雷的淳淳教导。其声音殷殷,其意绵绵,其情拳拳。隐约,我仿佛走进那位叫傅雷的父亲,聆听他那呕心沥血的教诲。
父爱如山,傅雷对傅聪的爱自是如此,高尚,纯洁,无私!因在外留学,傅聪的中文越发生疏,作为父亲,傅雷与儿子的书信交往,绝大是中文,在冬日短短几星期更是抄出了几万字的中文译作,可见爱子情深呐。
在书中,傅雷教导儿子的关键在做人,努力让儿子成为坚强的、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squo;人squo;,要把一个squo;人squo;尽量发展。没成某某家以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傅雷希望儿子做一个爱国之人,正直之人,真诚之人,坚强之人,希望儿子淡泊名利,也望子成龙。
于是,这一封封家书有对人生对艺术的见解,对崇高精神和真理的追求。做父亲的其大半生的心血历程来给爱子昭示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归宿!傅雷以去,家书仍留……
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老父子读后感篇6
崔钰涵
父亲的爱是坚韧而有力的,母亲的爱是温暖而无私的。在书中不仅存在着父亲对儿子的教导,还有父母对儿子的思念以及浓浓的爱。
傅聪在外上学,长时间不能看望父母,但父母依然没有让傅聪担心,却让他在外好好上学,好好学习、成长。傅聪虽然还小并且在外,但父亲依然以信的形式传递自己对儿子久久不归的思念与怀念,无论父亲上班有多忙,都不忘给自己的儿子回信,表达自己永远爱着自己的儿子。傅聪成人后,父母也随着年龄的变化,逐渐的变老,但无论什么时候,父母都在为自己的儿子着想,不仅仅是学习和人际交往上的,还有傅聪生活上的。虽然傅聪上学在外,但父母也对他的生活给予了帮助,让他不论离自己的父母多么遥远,都如同父母时时刻刻的陪伴在身边一样。
几次三番动笔写你的心都没有写成,而几个月的保持沉默也使我魂不守,舍坐立不安。孩子:两次妈妈给你写信,我都未动笔,因为身体不好,精力不支。你回波后只来过一封信,心里老是挂念。不知你身体怎么样?学习情况如何?心情安宁些了么?从这几句话当中,虽然父母年龄大了,身体不好,但还是在时时刻刻的担心这在国外的儿子傅聪,这字里行间存在着父母对儿子的担心、思念与怀念,但流出的却是那浓浓的爱与亲情。
虽然儿子在国外不能回自己的家,只能用书信的形式和父母传递自己对对方的爱与亲情,本书更流露出的是父亲对儿子那浓浓的爱与思念,所谓父子情深。
老父子读后感篇7
前几天,我读了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这篇故事很感动我,它让我明白情深的两个人的关系可以相互转化。
父子情深似海,而兄弟情同手足。两种情都无法用物质—尤其是钱—来衡量,哪一个都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物质取代不了的。
文中的父亲具有童心,而他有一句名言就是:多年父子成兄弟,这让我感触很深。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而我的父亲和这篇文章里的父亲截然不同。我的父亲不是特别具有和孩子玩的童心,而文章里的父亲很随和,也很爱画画,而他也从不指点孩子,他也不强求他孩子的成绩 ,作者初恋的时候,给情人写情书,父亲也在旁边出主意。作者十几岁就会喝酒抽烟,他父亲喝他也喝,他父亲抽烟他也抽,别人看到这种现象一定觉得怪,这是因为一句话:多年父子成兄弟。而这种现象我很羡慕,我是多么希望我也能和自己的父亲谈谈自己的心事,我也和父亲讨论他以前的经验,把他所有的本领交给我,我和父亲的感情像他们一样,我就很满足了。
另外,文中的父亲很随和,很少发脾气,不想我的父亲,动不动就发脾气,发起脾气来没完没了,而且还很凶。
我多么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和文中的父亲那样有一颗童心,能和我一起玩。但很不幸,听姑姑说,我父亲小时后家里很穷,没钱供父亲上初中,他十几岁就开始打工赚钱了,他没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他脾气有些暴躁。
我是多么想自己的父亲像作者的父亲一样,春天,他带着我到田里放风筝,放的是我们自己的蝴蝶风筝,而且还会给我做南瓜灯,我可以提着它照路,别人一定会羡慕我有一个这样好的父亲,你说谁不会羡慕呢?要是我的话我一定羡慕。我更羡慕的是作者的父亲对作者成绩很关心,但他也不勉强作者,作者数学不好,他父亲也不责怪,只要及格就行了,我也想要有一个这样好的父亲。
我希望能和自己的父亲多沟通感情,能和父亲分担一些事情,他做的事情可以让我帮助他解决,可以把我当成作者一样,我有了什么难题,他就帮我出主意。我们就像这样互帮互助。
我觉得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也应该多和儿女沟通,对于儿女也应该多多了解。对于我们的现在,和我们的将来,都应该由我们自己来设计,我们要用自己理想的模式来塑造自己,
毕竟,父亲和儿子都是男人,有共同语言,毕竟,只有男人才能真正的了解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