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岩是冲积层之下较坚硬的岩石,一般是灰岩、花岗岩、砂岩和页岩等。其表面是致密的黏土层,通常称为假底。当基岩为灰岩时,矿床底板常呈现四凸不平,也称喀斯特底板,使矿床开采困难,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看法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看法4篇
【篇1】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看法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对上海、浙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调研
作者:四川省级机关党校课题组
作者机构: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四川成都610016
来源: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ISSN:1008-5955
年:2014
卷:000
期:004
页码:79-85
页数:7
中图分类:F120.3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社会治理;创新模式;调研报告
摘要: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发展以及四川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要求我们不断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程序和方法,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课题组通过考察上海宝山区、浙江杭州市、诸暨市(枫桥镇)等具有基层社会治理典型意义的地区,并结合四川实际,力图为改善和创新四川基层社会治理建言献策.
【篇2】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看法
★基层社会治理_共10篇范文一:创新社会基层治理创新社会基层治理
摘要:中国城市管理模式被形象地称为”二三四”,即两级
(市、区)政府、二级(市、区、办事处)管理、四级(市、区、办事处、社区)网络,街道办作为这种管理体制的一级机构,在半个多世纪的城市建设与社会工作中,扮演着独特而积极的角色①。街道办事处是市辖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作为城市的基层政权组织,它是政府与社会及人民群众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街道办事处这一行政派出机关存在着亟待解决的各种问题,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如何创新社会基层管理成了社会共同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街道办事处;派出机关;法律地位
街道办事处被定位为市辖区、不设区的市即城市基层政府的派出机关,不是一级政府。随着经济转轨速度和社会转型的加快,街道办事处的公共事务日益复杂化,其事实上扮演着一级政府角色。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速度的加快,街道辖区的公共事务变得日益繁杂化,人民的需求也随之日益增加并呈多元化,随之也面临着难以治理的危机,对严重”超载”进行减压,就成为当前城市基层管理的一项紧迫任务。创新街道办事处治理,绝不只是一个实践问题,它不仅涉及法律修改,而且还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对于整体社会的基层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街道办事处的法律定位及其特点
建国后,为了加强城市居民工作,密切党和政府同群众的联系,
范文二:基层社会治理新思路克拉玛依区以机制创新和社会关系重建为主要抓手的基层社会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后荣获“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平安畅通区”、“全国社区养老服务先进区”、“全国社区睦邻文化建设工程示范城区”、“全国城市社会工作示范城区”、“国家生态区”等荣誉称号。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有一个真心服务群众的正确理念。在他们看来,社会治理,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二是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建设现代化的生态精品城区,是克拉玛依区委区政府对克拉玛依发展方向的定位,它符合克拉玛依区发展的实际和中国发展的大趋势。现代化是总要求,生态环境、生态文明是克拉玛依赖以生存的根本,精品是更高层次的发展定位和追求,总目标、总要求、高起点等等这些发展的核心要素都在城区的定位中得以完整呈现。
三是抓住了当前中国社会治理中带有普遍性的三个主要难点,即社会治理主体较单一,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为此,克拉玛依区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努力推进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是处理好了以下几个重要关系:一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二是社区治理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把社区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局部与整体的融合。三是均衡发展与品牌打造、特色建设的关系。社区建设均衡化,社区打造品牌化,社区建设特色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社会建设平等化的重要方面。四是主导与共治的关系,即党政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了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五是有形与无形的关系。有形主要是指公共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建设,无形主要是指心理咨询、道德课堂、社区大讲堂等活动的开展。六是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关系。七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也有多样化的治理和表达形式,如养老服务、社区教育。八是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的关系。维稳是新疆当前第一位的任务,克拉玛依也不例外。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克拉玛依区实现了38个民族团结,人民和睦相处。九是党建与社建、团建、妇建等共建联建的关系。近年来,克拉玛依区以提升社区党组织服务能力、发挥党组织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打造服务品牌,构建了“三化两品多特”的社区服务模式,社区“红细胞”等工程的有效开展,创新了党员服务群众工作的新模式,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闯出了一条新路。
责编陈楠美编于珊
范文三: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探索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为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四川省江油市做了有益的体制机制探索,成效正在逐步显现。本文通过观察其带来的社会效益思考实践价值,进一步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参与、协作、监督、评估机制。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探索
1.前言
基层社会治理生态在社会转型期发生了深刻变化[1],呈现出了很多新情况,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基层社会治理,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基层治理质量直接影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秩序环境,社会活力激发和创新的基础运作条件,决定国家治理体系的实际效果,因此探索并建立有效的机制就尤为重要。
四川省江油市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根据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程服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理念,探索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格局、可操作的运行机制,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城市和农村社区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已初见成效,为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思考和借鉴。
2.江油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综述
为建设“诗意中国、李白故里、美丽江油”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江油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和机制,充分动员居民,协同社会各方力量,整合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各行业各系统和社会组织的资源,集成服务,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工作联动、全民参与的格局,在培育、引导社会组织和为居民提高参与质量上大胆创新。
实践中,江油市建立并完善公共安全、政务服务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市、乡镇(办事处)、社区(村)、网格“四级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健全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平安联创、事务联办、应急联动“五大工作机制”,实现社会治理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集约化整合、社会化服务,效能化提升、目标化监管的“六化目标”。
基于社会组织力量薄弱的现状,江油市着力完善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体系,整合资源,引导、培育和服务管理社会组织工作;规范和支持“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发展,督促引导其履行服务管理、承担社会责任,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为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制度设计做准备。为增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自我调节功能及创新能力,江油市引入、探索并试行“负面清单”制,动态列出社会组织不能参与的范围或领域,指导社会力量能否进入、怎样进入公共事务治理领域并规范其治理行为。
为社会力量、居民有效参与社会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江油市按照民事、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探索建立市、镇(乡)、社区(村)公共事务理事会,促进居民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保证居民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特别是以民主协商的方式保障决策权,保证社会力量依法、有序、高效参与社会治理。
3.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思考
江油市构建的“政府、社会组织、群众”三位一体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整合了社会各方力量,激发和调动了各方参与热情,找到了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为社会发展活力的焕发提供了安定有序的良好环境,其治理机制值得思考。
3.1以职责为边界的多元主体协作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创新社会治理要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基层治理中明确参与主体各方的职责是协作质量的保证,江油实践中,“公共事务理事会”就是以职责为边界的协作平台。在各自职责边界内,各参与主体通过平台平等对话,共享资源,有质量、高质量地协作治理。
在该平台上,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包括资金资助、政策支撑、办公场地、信息化服务网络等),社会组织的培育、引导和监管[2],社会资源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公示,但不插手具体的事务。同时政府还要进行公共精神和公共价值的构建和引导、公共知识的宣传等。社会组织进入平台参与社会治理,在“负面清单”的指导下提供、创新服务,并接受监督和考评,达到组织自律和成长。社会资源进入平台参与社会服务,平台提供资源使用情况的跟踪记录,建立起资源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反馈机制。居民以个人或参与的各类组织的身份在平台上了解信息、表达诉求、民主协商、合作决策,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或向社会提供某项服务。
3.2法德并行刚柔相济的居民自治机制
基层社会治理既要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也要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法治是现代社会秩序的基本保障,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准则和手段,通过法治社会建设,居民法律意识增强,习惯于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方式来解决纠纷。同时,也要注重意识形态、道德等软性约束力量的作用[3],藉此塑造居民的价值认同以提高社会凝聚力,从而使社会治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针对民事纠纷或自治领域中非涉法问题的解决途径。
江油市在基层治理的各个领域都融入“法德并行、刚柔相济”的理念,通过公共事务理事会连接不同的社会组织与居民,通过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的“四级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为居民自治、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提供了的环境保障和实现途径,居民自治在法律约束下兼顾社会伦理,破解新形势下(特别是农村“空心化”、城镇化进程中人的城镇化面临的问题等)居民自治的困境。3.3以问题为导向的利益协调机制
以问题为导向的利益协调,就是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重点是挖掘问题背后的深层次的利益关系,为问题的解决找寻切实可行的方法。基层治理面临的利益协调都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养老、低保、保障房、面向居民的公益性岗位、垃圾处理、公共卫生、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土地流转等问题,因此以问题为导向能够破解利益分配中的体制机制障碍。
针对基层社会中的具体问题,江油市通过健全矛盾纠纷“访调、援调、诉调、检调、行调”联动机制,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治安突出问题、重大公共事务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联合整治机制,协调问题背后涉及的利益问题和利益链条,优化公共事务处理流程,提升服务效能,有效调整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为解决由此而引发的实际问题探索可行路径。
3.4以绩效为目标的合作评议监督机制
基层治理重在成效,即有效、实效和长效,建立起可操作的绩效评议机制,既可提高治理的质量,也可有效监督治理的效能。由此,江油市构建以绩效为目标的合作评议机制,由治理主体、服务承接者共同参与考评。该机制包括评议的主体和范围、评议的程序、评议的方式、评议的内容和对象、评议的制度保障等,为了保证评议客观、公正,机制的形成用民主协商的方式产生,充分保证居民的知晓度、参与质量和评估的真实性。操作中,合作评议联合问责制,考核、奖惩参与公共事务的各主体。
3.5以源头为重点关注的动态风险联治机制
随着社会矛盾、公共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增多,基层社会风险复杂多样,不确定性因素增加[4],给社会治理提出了许多挑战。江油市在社会治理中以源头为关注的重点,依托并做实网格,前移风险监测、评估关口,为矛盾化解建立了快速反应、联动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活动,做到“小事”不出网格,“中事”不出社区(村),“大事”不出乡镇,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由市“大调解”协调中心牵头,组织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相关职能部门专业力量进行攻坚化解,防止矛盾激化升级,引发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
实践中,江油市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根据人员分布的实际情况划分社区网格,将居民纳入网格管理,社区网格管理员录入社区人、地、事、物、情、组织六大基础信息,并办理、上报网格事件;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站采集录入综治组织、群防群治人员、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特殊人群(精神病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吸毒人员)、重点场所信息;市、镇(乡)两级建立社会治理联席会议制度,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政策等手段,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和重点突出问题。
4.总结
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探索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方向,以江油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为蓝本,思考“基层民主协商”和“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实现机制,包括以职责为边界的多元主体协作机制、法德并行刚柔相济的居民自治机制、以问题为导向的利益协调机制、以绩效为目标的合作评议监督机制、以源头为重点关注的动态风险联治机制,对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具有启迪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超.执政能力建设视野下的基层治理创新[N].学习时报,2014-1-20.
[2]刘振国.中国社会组织的治理创新――基于地方政府实践的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3):137-144.
[3]黄家亮,郑杭生.国外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N].人民日报,2014-5-26.
[4]竹立家.直面风险社会――中国改革形势与走向[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6.
范文四:基层党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保证深圳福田区的基层党建工作做得好,首先是因为区委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高度重视。其核心要旨是把“从严从实从优”作为区委推进基层党建提升党建质量的最新要求,突出体现党的自身建设,责任从严;突出党的服务载体和机制建设,工作从实;突出体现保障措施到位,保障从优。尤其是区委书记明确自己为“实施社区党建三大提升工程,夯实基层党建基础”的书记项目,带头履行自己在基层党建方面的工作责任。这种对党建工作的明确认识和具体责任落实到位,是他们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关键。
评价考核机制健全,使党建工作实绩看得见。福田区抓党建工作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他们的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比如,该区沙头街道《社区党建标准化体系》就是这方面一个具有代表型的成果。它把基层党建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从而在党员队伍管理教育方面、在服务社区群众方面、在基层党建阵地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正确处理党建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使党建工作在带动和促进其他各方面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深圳福田区把党建工作融入到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之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服务群众,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推进社区和谐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领导基层社区建设方面的领导者和主心骨作用。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工作新途径,用好基层党建工作新平台。福田区近年来在基层党建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就是他们积极探索的结果。
范文五:基层党建如何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广东加强基层党建以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实际上是我党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着的群众路线思想和群众工作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体现。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等新的社会趋势和力量的作用下,群众的内涵以及群众工作的路线和方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人民群众的行为方式和利益,出现了不同于以往“集体化”时代的统一性和同质化的新特点。在行为方式上,有着明显的个体化和自主性,在利益的性质和表达方式上有着明显的经济特征和现实性。基层社会是群众利益和诉求表达最为真切的领域,也是容易产生社会问题的敏感区域。
广东的实践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政治建设、党的组织建设与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的政治立场和党所追求事业的人民主体性,在公共服务上可以得到实际、真切的表达。因此,各地全面建设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切实解决有关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同时,在为群众服务的实践中,转变党员干部作风,提升党员干部的能力和水平。第二,在市场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发挥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以及妇女、青年等群众组织的作用成了一个难题。只有把党的建设与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夯实基层的组织和社会基础,保证各级各类组织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正能量。第三,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利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催生了各种社会组织或民间组织。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是激发各种社会建设主体活力,形成多元、共治社会治理格局的有效方式。第四,目前,群众的市民化水平还不高,对新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适应性还不强,加强基层党建,发挥党建和党员在社会的法治化和道德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也是创新社会治理,推进文化建设的有益方式。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范文六:基层党建如何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论坛会
议I’.i1uneFb0I1幽[口1
以党引领建地治理方代现化
继荣
燕强调的党组织要是广大为民人众服群务,党外即务服,而立了样板
。就东的广践来看实,界和强定化逶兑豹主业只萄,
较少注关内党服务其。实一个,党织组有吸引力要,先首
要成为党织组成的员“大家庭”。党要做好服务,仅要不为群服务好众,且而要也为党员服务好要,党让感员到受
用“书记项目抓大”推重点事确明党政工分,试确立尝综要对党具有员引力吸。党发要挥战斗垒的堡用作,首先它
,
这启痞示。
党
组织的关
,
让党感:员到受组织是党自己的山靠。
以的往党建作工,出突是党锋队先组,织味强一党调把内党服做务,好才能励党员激好地更社为会服、为务群
对群众领导和的改作用造广东的实。践经验显示,做好党群服务也是建工党的作重要容内,且而有只过通质服优务
服务。鳝众(作
为者j
基层
党建何如引基领社会治层创理新
朱文
广红东加基强层建党以引领基社层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实,际上是我党长期以来一直坚着的持众路群线思想和群工众作方在法新的历条史件的下现体。在工化、业市化场和城化市新等的社会趋势和量力的作用,群下众的内以及涵群众工作的路和线方法都产了生深的刻变化。前,目人民众群的为方行和利益式出,现不了同于以往集“体化时代的”一统和眭同化质新的点特在行。为方式上,有着明显的个体和化主自眭,利益在陛的质和表达方式有上着明显经济的特征和现卖陛。基层社会社会问题的敏区域感。广东的践实验经主要体在现下以几个方面:~第,众利的实际问题益。时,在同群为服务众的践实中,转变
党员干部
风,提升党作员干的台部力和水平。巨第二在,市
场化社会和体化的历个史景下,如背何发浑居委会村、民委会员群众等自治织组以,妇女、青年及群众组织的等作用了一个成难。只题把有党建设与的市社城区和农村层基
组建设有机地织结起来,合才夯实能层基的组和织社基会础,
保证各级备类织组正的确治政向和政方治正能量第。三改革,放开以来,人民群众益的利多样断丰富口,催性生了各社会组织种或民间组织以。加强基层党组建织设,
群是利益和诉众求达表最为真切的领,域是也容易产生
带培育动展社会发组织,是激发种社会各设主体活建,力
形
成元、多共治社会治格理局有的方式。效四,目第前,群
众市民化的水还平不高对,新的社会产生生活方式适的
把治政设、建党的组织设建与共服公结合起来。务市应『在生还不强加,强基压建党,挥躬室发党和员在会社法的
场经济的条下件党的,政治立和场所追求党事业的人民治和化德道设中的建领作引用,也是创社新会理治,推进主体性,在公共务服上可以得到实际真切、的达表。因
文
|i鼬
(者为j作
。
圃
J长院、教授)
此各地全面建设,基公层其服务平台,切解决有实群
关74
1民人论坛f210.091-
范文七: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视阈中的基层党建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1/2014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钡阈【l】的基层党建
马建新
摘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的覆盖面,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改进领导方式等新的要求。与此相比,基层党的建设还存在着思想观念滞后、作用发挥难、组织资源分散化碎片化、权力过分集中等方面的1'7题。适应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基层党的建设必须打破原有的条块分割的“单位党建”模式,不断推进区域化党建,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辖区党组织领导属地化,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创新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形式,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关键词: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基层党的建设
作者简介:马建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建所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
(邮政编码450002)文章编号:1672-6359(2014)01—0006—03
党在“两新”组织中的覆盖,及时把“两新”组
一
、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织中的优秀分子培养吸收为党员,加强党对“两
对基层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对基层
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有以下几个方
面。
新”组织的管理。
(三)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大流动、大开
放、大融合的趋势日益推进,党员跨区域、跨城乡流动日益频繁,呈现出从业方式多样、从业地点多变的特点,出现了一些“地下”党员、“口
(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社会治理说到底就是做好群众的工作。加强基层社会治
袋党员”、“隐性党员”和“三不”党员。要把
这些分布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处于不断流动之中的党员组织起来开展活动,单纯的“单位建
理创新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
民。只有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认可,吸引人民群众自觉地参与,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奠定良好基础。(二)努力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的覆盖面。
党”模式下的传统教育管理手段已越来越难以胜
任,显得力不从心,急需创新城乡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
制。
(四)改进领导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全面变迁,社会生活越来越有活力,社会自主性显著增强。社会成员在职业选择、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不断推进,“两新”组织迅猛发展,人员
流动频繁,必须在城乡现有的以地域、单位、行
间流动以及个人生活、言论等诸方面都获得了空
前的自由。个体价值意识迅速觉醒和强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
业为主设置党组织模式的基础上,着力探究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和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
党组织设置模式,不断拓宽工作领域,重视扩大
6
(.)望日益强烈,改革前那种个人对国家和组织的全
挥作用等,在理论和操作上存在一定困惑。由于
一
面依赖和无条件服从状况逐步淡化。人民群众不
仅要求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且地要求参
些党组织开展工作在人员、经费、场地保障方
面依赖业主的态度,因此,很难在协调企业、职
工、社会三方利益上有所作为,个别甚至出现组织依附、职能错位的现象,严重影响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和作用发挥。与此同时,各级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员大多只在工作单位发挥作用,一旦回
与民主管理和决策。因此,基层党组织如何与时
俱进,改进领导方式,成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
二,当前基层党的建设
到社区就往往呈现出一种“无形化”的状态,党员不能很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四)组织资源存在分散化、碎片化现象。
还不能完全适应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对基层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此相比,基层党的建
设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不能完全适应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中历史性地形成了独特的企
地“双轨制”党建模式,再加上计划经济时期各类按“条”管理的驻区公共单位党建模式,党的
新的形势,迫切需要我们去重视和解决。
(一)思想观念滞后。一些基层干部重经
基层组织分布弥散、隶属严明,每个单位作为一
个基础单元,党的工作拘囿于单元内部纵向循环,相互之间协调沟通缺乏有效的途径和载体。
济建设、轻社会管理。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洗礼,许多基层干部对抓经济建设、搞经济管理都非常熟悉,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但还没有切实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社
会治理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下大气力统
街道也以条条为主、垂直管理的组织形式对社区
居委会、退休老同志和民营经济等各类型党组织
实行分类管理,不同类型的党组织在各自系统内
“小循环”,互不隶属,关联性差。传统党组织设置模式的单一性、封闭性,各类基层组织资源分布的零散性,致使党的工作力量分散弱化。
(五)领导方式存在弊端。由于种种原因,
筹推进,在实践中存在着经济建设“一手硬”、
社会治理“一手软”的问题。与市场经济体制相
适应的管理体制、管理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完
全确立起来。许多基层干部对社会治理还比较陌生,还习惯于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做法、理念来
长期以来党的领导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
这必然造成政治生活中严重地缺少党员、人民的
管人、管事、管物,把“社会治理”简单的理解
为“管控”。
参与监督,从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原则缺少
制度化、法律化的有力保障,党内民主和人民民
(二)工作机制滞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要
求不断扩大党的基层组织覆盖面,但在一些地方工作机制明显滞后。一是传统的领导工作机制存在“缺位”问题。对于“两新”组织,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相对稳定成熟的组织领导机构,流动党员管理同样存在“缺位”问题。二是在基层党组织设置上存在“盲区”。面对迅猛发展的“两
主都难以
实现。由于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主要靠人的因素而不是靠制度的因素,必然忽视制
度和法律的建设,已有的制度和法律也没有应有的权威,官僚主义以及个人专断、家长制、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也就难以避免,造成权力滥用又
不受制约、决策错误而又不易纠正和工作的低效
率。党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上存在的弊端,难以保证社会长期和谐稳定,不能适应基层
新”组织,按照“单位建党”模式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党组织的覆盖面总是赶不上“两新”组织的发展变化,对于一些新出现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企业改制回归社会的党员,难以及时成立组织加强管理,常常会有空白点。(三)职能作用发挥难。新领域党组织的职
能难以“定位”。党组织如何找准角色、如何处
理与业主的关系、如何灵活有效地开展活动、发
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
三适应基层社会治理
创新的要求,不断推进区域化党建
适应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基层党的建设必须着眼于提高党建工作效能,顺应城乡一体
7
(.)化、“两新”组织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员流动性增
强的趋势,打破原有的条块分割的“单位党建”模式,不断推进区域化党建,服务基层社会治理
创新。
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要同做好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
(一)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格局。建立健全党
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
治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治
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治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
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作用。要坚持党委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领导核心作
用,不断提高各级党委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治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要强化政府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服
务型政府;要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
新途径新办法,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方式方法
和体制机制,把社会治理寓于为群众服务之中,
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治理各个方面、各个环
节,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四)创新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形式。基层
社会治理的每一个层面都与公众的自身利益息息
相关,只有公众才能更深切地了解社会治理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利益诉求,只有公众才能更真实地检验每一个管理决策对他们现实生活的影响,他们具有参与社会治理的天然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努力,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形式日趋多样化,村民自治、各种形式的居民自我管理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前,创新社会治理要在创
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形成社会
治理合力;要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
社会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
自我治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二)辖区党组织领导属地化。改革开放以
来,随着政府职能转变、企事业单位改制、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与单位的终身依附关系逐渐弱化,社区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凸显。只有依
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形式上下功夫。“4+2”工
作法、和谐共建理事会、党代表工作室等做法,
托社区阵地,按照属地化管理要求,整合资源条
块联动,凝聚社区各党组织和党员力量,才能较好地体现执政党的执政与治理意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要健全组织设置新架构,在街道实行“大工委”制,以街道工委为领导核心,使党建
工作向辖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拓展,在组织形式
都是创新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应在总
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
(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
护群众权益机制。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
、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
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
上吸纳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进入街道工委,有效整合区域内党建资源,辖区单位参与街道建设。在社区实行“大党委”制,将辖区内的村居
社会责任感。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
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
党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的党组织中的党员全部纳入统一管理,使街道和社区党组织成为“大家”的党组织。
(三)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加强基
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
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
层社会治理创新,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是做好群众工作。90多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
我们,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
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要高度重视并切
(责任刘晓明)
范文八:推进“德治、法治、自治”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睫
嚣啊
推进“德治、法治、自治”创新基层社会治
■蒋惠玲
●I
近年来.党和国家大力推进加“个体”、家庭“群体”、社会“整体”以行政指数”评估和发布完善规范性强社会管理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及党员干部四个方面.致力打造“五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做大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创新社会有市民”、“四好家庭”、“四型社会”到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应评尽
治理体制”.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好干部”,推动民风、家风、社风、评”。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执法检查.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党风和政风的进一步好转。建立市、健全重大事项通报等制度.推进“一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这次全会把镇、村三级道德评议组织,成立道德把手”权力阳光行动实施“期望办以往的“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法庭、道德基金.健全完善道德模范理”服务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
理”.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治理理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学习宣传机革二是强化公正司法加强政法队
念的高度提升.昭示着中国的治理制.以道德评议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伍建设.实施阳光司法行动健全社
模式正发生深刻变化。2013年以来.革除陋习、促进民风。二是以文养会矛盾纠纷化解平台.扎实推进“警浙江省桐乡市委、市政府从县域科德利用道德讲堂、德孝主题公园、调、检调、诉调、访调”对接机制全覆
学治理的高度出发.立足建设基础文化礼堂.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盖.引导各级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满意的价值观宣传教育、德孝主题文化活法治方式服务群众、化解矛盾全面平安桐乡,在省、嘉兴两级政法委领动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引导人们开展“百名政法干警联网格送服务”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全省率先探索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大力实施活动,并整合法学专家、律师、政法推进德治、法治、自
治相结合的“三文化惠民工程.繁荣群众精神文化干警及其他法律工作者.在全市建治”建设经过一年的理论探索与生生活.从精神层面筑牢守护平安的立100个覆盖市、镇、村三级的法律动实践.该项工作得到浙江省委夏意识三是以规促德系统梳理和修服务团.形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宝龙书记、王辉忠副书记的充分肯改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
法律服务体系。三是强化全民守法
定.纳入省委政法工作要点及2014特别是结合“五水共治”和“三改一组建“法治驿站”、“一米阳光”、“法年省平安考核,得到《法制日报》、拆”.指导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律诊所”、“板凳法庭”等社区组织,
《浙江日报》、《今日浙江》、《浙江法行业守则、职业规范。使我们所倡导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普法教育机制.制报》等中央、省级媒体积极肯定的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追求成为人们日
报道
一
壮大普法队伍.创新普法形式.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工作.增强全民法基本行为准则.依靠法律手段解决
纷争。
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
探索和实践
2.在法治方面.始终坚持法治治观念.引导群众自觉把法律作为
桐乡、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
1.在德治方面.注重培育和运设.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
谋划、推动平安建设一是强化依法
3.在自治方面.强调多元主体
值观引领平安建设.为推进社会治行政。将12个镇(街道)、33个行政参与.注重激活和调动社会各方面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
执法部门的依法行政行为具化为45的积极性.更加尊重人民群众在平
的道德支撑一是以评立德从公民个计分指标.在全省率先创立“依法安建设中主体地位一是以基层自
(.)灌置缍郭旧_
治组织治。公:
法履行自
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又提升了周边居民幸福指数企业
依
根本保证.也是社会治理创新坚持社会责任促进会的成立.既加强了
又府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我们在推进企业内部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
开
工作事.展清理账等基全完善
工作机
“三治”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在讨论推动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担当
台
出台政策举措时.还是在各地的具
4.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更
“三治”并举.在解健体创新实践中.自始至终都是在当加注重衔接带动、
众地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强力推进决问题化解矛盾中推进社会治理创大下进行的。实践中,多形式、多层面新桐乡不是一开始就倡导“二三治”
●I
批服务
治的基层协商民主.调动了广大基层建设.而是对实践中遇到的很多问
不断碰撞、不断交效能搭建百姓参政团、阳光议事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并推动了题矛盾不断反思、才逐渐明确并认准的虽然单厅、村民议事会、坊间论坛、村民论基层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流后.
坛等不同形式的群众参政议政平变.构建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为重点推进网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格“微自治”。按照“一格多员”、“多
2.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
一
运用德治、法治、自治的实践经验
台,推进基层协商民主。二是以网格计于民的互动沟通平台.有效巩固都不少.但把三者结合起来.按照
“三治”并举的理念协同推进.却没
有经验可循。为此.我们始终坚持问
格一员”和“网格四员”等模式.推动主.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题导向.鼓励基层融合创新如基层
邻水文明”评比推进了百事服务团、法律顾问、政法干警、主形式.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创新开展的“三治”建设中.注重广泛动“五水共治”、成立的户主管理委员安全生产监督员、交通安全管理员、权益。在“市场监管员等进网格.深入推进“网员和组织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做到会加强了农村新社区治理、以
村民
解决了十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切实“官本位”向“民本位”、“管控型”向为主导实施的“自主开发”“三提升网格自治水平。目前.全市仅专“服务型”、发动群众由“事后”向“事多年的征迁老大难问题.等等,的转变.始终强调社会主体多方治”在基层的综合运用有效解决了职网格管理员就达332名.组建专前”业服务团队197支、服务成员上万参与、共同治理。这其实就是坚持了
一
系列社会治理难题5.必须始终坚持继承与创新.
人三是以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为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如百姓参政
点推进社会协同治理注重运用法团、道德评判团和百事服务团的成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建设和方法创
治方式.更好发挥“彩虹家庭”、“民立.搭建了基层群众参与重大决策、新.全面提升平安建设的质量和水生三伯伯”、“和事佬”等社会组织、公共事务的平台.并以制度的形式平推进“三治”建设.并不意味着抛社会力量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中另起炉灶”.固化.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弃现有好的经验做法“
实践中已经证明了的、确实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和典型经验相结合,形成长效机制.如“网格化管理、组
的作用.并建立社会组织发展扶持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基层社会治理而是要与那些通过实践创造、并在
基金和孵化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生动局面
社会(团)组织.推动政府向社会力
量购买服务.到目前全市已登记社
3.必须始终坚持“四个治理”.
更加注重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
全面推进平安建设“三团式服务”、矛盾纠纷联调机制、基会组织210个、备案1899个。探索建社会活力.
立“社区+社工+社团”良性互动的治”建设牢牢把握“坚持系统治理、层应急处置机制、社会管理服务中
“三社”联动新模式.注重发展壮大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原心建设等许多成功做法.进而在继枫桥经
验”.志愿服务队伍.设立“掌上志愿”服则.立足于更深层次解决影响社会承基础上坚持和发展“务平台,推动志愿服务经常化、专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探索基
化、品牌化。二、收获和体会题.致力于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努力寻求平安和谐最大公约数.目的就是为了推(作者单位:中共浙江桐乡市委)
【责任:长弓】
1.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更动大平安建设如“乌镇人家”民宿加注重改进新时期党在基层的执政行业协会的组建.既解决了景区周方式.切实维护党的执政权威。党的围“黑旅馆”治安、卫生等管理难题.
范文九:构建“法治、德治、自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治理水平的高低,不仅事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也会影响到全国大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以及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推进,各类社会矛盾相对多发、交叉叠加。桐乡地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员、物流往来频繁,社会领域的一些问题早发先发,传统的治理机制和方式面临着严峻挑战。针对新情况新问题,2013年以来,桐乡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探索构建“法治、德治、自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简称“三治”),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加强“三治”建设,积极探索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1.加强法治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问题。一是强化依法行政。探索建立了“依法行政指标体系”,具体细化到45个指标,并以百分制进行量化打分,形成依法行政指数,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对依法行政实现了全程规范。二是强化公正司法。在强化司法机关队伍建设、提升履职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强化司法机关合力,统筹整合了司法资源,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现在,桐乡初步建立了市、镇、村三个层面的法律服务团,在政府部门全面配备法律顾问,并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三是强化全民守法。通过建立东方法制园、语溪“三治”园、振东法制宣教馆等一批法治文化示范点,实现了法治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机关文化、校园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群众文化的有机融合。
2.加强德治建设,切实发挥德治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着力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一是以评立德。按照引导有方向、评判有标准、学习有榜样的要求,建立了市、镇、村三级道德评议组织,即市道德评判委员会,镇(街道)道德评判团,村(社区)道德评判小组。三级道德评议组织汇集了社会贤达,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上德高望重的老人、口碑良好的企业家等等。通过道德评判,以最朴素的道德准则来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让人心服口服。二是以文养德。桐乡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茅盾、丰子恺等文化名家的故乡,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养德。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全民排舞、太极等群众性体育运动深入开展的基础上,巡演“三治”建设越剧小戏,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立道德讲堂、德孝主题公园、文化礼堂等阵地,引导人们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加快构筑全市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三是以规促德。系统梳理和修改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特别是结合经济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等中心工作,指导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行业守则、职业规范,切实规范人民群众的日常行为。
3.加强自治建设,通过引导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有序参与社会事务,进一步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一是厘清基层自治组织职责。建立了城乡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机制,理出了“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事项”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两份清单,将村(社区)需依法履行的事项精简到36项,需依法协助政府的工作事项缩减到40项。二是培育扶持社会组织。积极培育扶持社会组织,还出台了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具体实施办法,通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途径,加大对公益类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同时,建立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对符合条件的公益类社会组织给予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三是构筑协商民主平台。自开展“三治”建设以来,桐乡市把协商民主建设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在党委领导的前提下,搭建了基层群众参与重大决策、公共事务的平台。在镇、村成立百姓参政团,让老百姓在了解目的和为自己争取最大权益的同时,了解政府的工作目标,并将自己的意见及时传达给基层政府,促进最终出台的决策更为科学、合理、操作性更强。
二、“三治”促善治,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
自开展“三治”建设以来,有力地促进了善治,桐乡大地正朝着充满社会活力、和谐、有序的方向转型。
1.转变了理念,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以“三治”建设为载体,用方言土语宣讲中央推进社会治理等政策举措,将深奥的理论转化为浅显的道理,使群众听得进、记得牢、悟得透。尤其是通过加强德治建设,以群众身边的模范典型去引领和带动文明新风,形成了道德模范、典型人物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同时,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及时反映和协调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做到了立场、理念、方法的“三个转变”,认真对待和回应群众诉求,变思想灵魂深处的“官本位”为“民本位”;工作和服务向“一线”延伸,推动政府从“管控型”向“服务型”转变;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始终强调社会主体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发动群众由“事后”向“事前”的转变,有效调动了广大基层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也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2.优化了服务,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在“三治”建设的实践中,注重下沉服务触角,实现服务优质均衡,方便群众。目前,全市已创建省级体育小康村30个、建成村级文化礼堂23家,基层文体设施更加完善;通过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督导评估,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实现6级联网、实时结报,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扎实推进……桐乡市的公共服务事业内容丰富多样,正在形成百姓普遍受惠、服务组织受益、政府减负归位的“三方共赢”新局面。
3.统筹了资源,社会治理基础更加巩固。在“三治”建设中,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重要内容,系统调配、统筹安排,优化整合相对分散的社会资源,夯实社会治理的基础。在纵向上,充分调动了相关单位和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和支持“三治”建设,强化合力,提高效率,降低了社会治理成本。在横向上,整合了服务团队资源,普遍建立了以党员干部为主的服务团队,提升团队服务能力,使群众及时享受到快捷、方便的服务。
三、新形势下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有益探索
开展“三治”建设,更加注重社会管理的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和依法治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桐乡在加强党委政府领导的基础上,还引入了社会组织、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扩大了主体范围,而且各个主体之间紧密配合,协同推进社会治理。同时,深化简政放权,进一步约束、规范行政职能和行政权力,既有效约束了行政权力,也减轻了市场主体的负担。此外,桐乡通过加强自治建设,改变了基层自治组织对党委、政府的依赖习惯,增强了其自治能力和信心,促进了政府治理和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
通过开展“三治”建设,发挥道德在规范人们行为、调节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净化了社会风气,增强了人们明廉耻知荣辱的意识,弘扬了社会正能量;运用现代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政府依法行政、群众依法办事、社会依法运作的能力和水平;引导群众有序参与社会事务,进一步赢得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对政府工作的支持,激发了社会活力,增强了发展动力。
“三治”建设不仅着眼于治标,更着眼于治本,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在具体实践中,桐乡调动了个人、社会组织和政府等各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有效衔接了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实现了管理方式由防范控制向服务管理并重、有序活力相统一的多元治理转变,充分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创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生动局面,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中共浙江省桐乡市委书记)
责任:李艳玲
范文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各地区各部门齐抓共管,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社会治安状况总体良好、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从世界看,我国都是最稳定、最平安的国家之一。在经济连续30年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能够保持社会长期稳定很不容易。这是各级各方面共同努力和广大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的结果,特别是工作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第一线的同志们,克服种种困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综治委,向各地区各部门和战斗在综治工作第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严峻挑战的一年,也是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形势十分复杂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突出表现为经济增速放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下岗失业人员增多,财政增收压力增大。受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社会矛盾和各种纠纷明显增多,不稳定因素潜滋暗长,抢劫、抢夺、盗窃、诈骗等侵财型犯罪有所上升,社会治安出现一些不好的苗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紧紧围绕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狠抓各项工作部署的落实,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党的执政地位能不能巩固,国家
能不能实现长治久安,关键看基层政权是否稳固、基础工作是否扎实、基本群众是否拥护我们。同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基础。因为大量的矛盾和问题产生于基层,最终也要靠基层来解决。基层建好了、基础打牢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就能够得到及时化解,社会治安大局的稳定就有了可靠保证。
重视抓基层、打基础,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从上到下建立了严密的组织体系,紧紧依靠广大工人、农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基层党组织、基层政权和基层群众组织相互协调配合、充分发挥作用,人民群众与我们同甘共苦,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工人、农民仍然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是需要我们倍加关心、紧紧依靠的基本群众。这些年基层基础工作薄弱,一些干部与普通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一些工作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此,尽管我们一再强调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但基层基础总体薄弱的状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是一些地方基础工作不扎实。对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的问题底数不清、信息不灵、情况不明,不能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致使问题越积越多。二是一些地方特别是有的农村地区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个别甚至被黑恶习势力、宗族势力和宗教势力所把持,没有凝聚力,缺乏战斗力,基层基础工作没人抓,没人管、没人干。三是一些乡镇、街道综治办在机构改革中不同程度
地受到削弱,有的甚至被撤消,直接影响了综治措施在基层的落实。四是不少部门基层工作力量不足,而且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群防群治队伍建设面临一些新情问题。
对当前社会治安面临的新形势和综治工作基层基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落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最近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若干意见》。各级党委、政府和综治工作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增强忧患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针对性,立即行动起来,全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努力在强化基础工作,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完善工作机制等方面实现新突破,确保全国社会治安平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第一,要深入基层,掌握真实情况。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首先是中央综治委各成员单位,要深入到最基层,扑下身子了解真实情况,不要走马观花做表面文章。要认真调查研究基层的社会状况究竟是什么样,各自的组织网络在基层究竟如何运作、如何发挥作用、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你这个系统在基层的状况究竟怎么样,你们的部署和要求到基层究竟有多少落实了,有多少落空了、有多少是不符合实际的。调查研究必须真正沉下去、蹲下赤,走马观花不如认真解剖一个麻雀。
第二,要认真研究,加强工作指导。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有经验总结经验,有教训总结教训,有问题研
究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加强工作指导,不能停留在开会、发文件上,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加强分类指导。我国国情复杂,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别,要区分不同情况,提出具体的、切合实际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当前,要指导各地区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紧密衔接和多种方法、多种力量联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要指导各地区广泛开展平安楼院、平安村组、平安校园、平安企业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形成人人共创共享平安的浓厚氛围和工作局面;要指导各地区加强以县(市、区)为单位、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总结推广奥运安保成功经验,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健全干群结合、警民联防的治安防控网络;要指导各地区动员各方面力量,做好闲散青少年农村留守儿童、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教育、服务、救助和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基层基础工作水平。
第三,要加大投入,解决实际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必须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技力的投入。说一百名空话,不如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目前对基层来讲,既要解决有人管、有人干的问题,也要解决有权干、有钱干的问题。很多地方基层综治工作条件比较艰苦,需要加大投入、逐步改善。加强科技防范建设,也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加大投入,关键在于各级党政主要领导重视。基层基础工作的投入程度,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政权基础。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有了这样的认识,基层基础工作才有可靠保障。
第四、要健全组织,搭建工作平台。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基层政权建设,选好配强乡镇、街道综治干部,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基层政法单位和治保会、调委会和单位内保组织建设,确保综治工作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见实效。要整合基层维护社会治安的资源和力量,建立便民利民的“一站式”、“一条龙”综治工作平台,努力形成各负其责、协作配合、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矛盾纠纷联全化解、重点工作联勤联动、基层平安联合创建的水平。要重视发挥各级综治委专门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努力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铁路护路联防等专项工作做好。
当前,要针对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迅速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加大防范打击力度,坚决把抢劫、抢夺、盗窃、诈骗和拐卖儿童、妇女等犯罪多发高发的势头压下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特别要认真做好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生活救助、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维护合法权益。要加强对高危人群、高危物品的管控,加强对出租房屋、闲散人员聚集场所、企业和校园周边地区的治安管理,加强对重点地区社会面的防控,做到对各种治安隐患和不稳定因素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确保社会治安大局平稳。
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加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分析研判社会治安形势,及时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要强化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综治工作责任制,严格考核监督,切实把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保一方平安的责任落到实处。各级综台委、办要适应机关报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参谋助手、组织直辖市、桥梁纽带、督促落实的作用,不断担高服务大局、服务部门、服务基层的水平。要及时总结推广基层经验,宣传表彰先进典型,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为促进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基层社会治理_共10篇
范文一:创新社会基层治理创新社会基层治理
摘要:中国城市管理模式被形象地称为”二三四”,即两级
(市、区)政府、二级(市、区、办事处)管理、四级(市、区、办事处、社区)网络,街道办作为这种管理体制的一级机构,在半个多世纪的城市建设与社会工作中,扮演着独特而积极的角色①。街道办事处是市辖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作为城市的基层政权组织,它是政府与社会及人民群众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街道办事处这一行政派出机关存在着亟待解决的各种问题,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如何创新社会基层管理成了社会共同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街道办事处;派出机关;法律地位
街道办事处被定位为市辖区、不设区的市即城市基层政府的派出机关,不是一级政府。随着经济转轨速度和社会转型的加快,街道办事处的公共事务日益复杂化,其事实上扮演着一级政府角色。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速度的加快,街道辖区的公共事务变得日益繁杂化,人民的需求也随之日益增加并呈多元化,随之也面临着难以治理的危机,对严重”超载”进行减压,就成为当前城市基层管理的一项紧迫任务。创新街道办事处治理,绝不只是一个实践问题,它不仅涉及法律修改,而且还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对于整体社会的基层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街道办事处的法律定位及其特点
建国后,为了加强城市居民工作,密切党和政府同群众的联系,
范文二:基层社会治理新思路克拉玛依区以机制创新和社会关系重建为主要抓手的基层社会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后荣获“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平安畅通区”、“全国社区养老服务先进区”、“全国社区睦邻文化建设工程示范城区”、“全国城市社会工作示范城区”、“国家生态区”等荣誉称号。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有一个真心服务群众的正确理念。在他们看来,社会治理,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二是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建设现代化的生态精品城区,是克拉玛依区委区政府对克拉玛依发展方向的定位,它符合克拉玛依区发展的实际和中国发展的大趋势。现代化是总要求,生态环境、生态文明是克拉玛依赖以生存的根本,精品是更高层次的发展定位和追求,总目标、总要求、高起点等等这些发展的核心要素都在城区的定位中得以完整呈现。
三是抓住了当前中国社会治理中带有普遍性的三个主要难点,即社会治理主体较单一,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为此,克拉玛依区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努力推进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是处理好了以下几个重要关系:一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二是社区治理与城市建设的关系,把社区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局部与整体的融合。三是均衡发展与品牌打造、特色建设的关系。社区建设均衡化,社区打造品牌化,社区建设特色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社会建设平等化的重要方面。四是主导与共治的关系,即党政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了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五是有形与无形的关系。有形主要是指公共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建设,无形主要是指心理咨询、道德课堂、社区大讲堂等活动的开展。六是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关系。七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也有多样化的治理和表达形式,如养老服务、社区教育。八是经济发展与民族团结的关系。维稳是新疆当前第一位的任务,克拉玛依也不例外。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克拉玛依区实现了38个民族团结,人民和睦相处。九是党建与社建、团建、妇建等共建联建的关系。近年来,克拉玛依区以提升社区党组织服务能力、发挥党组织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打造服务品牌,构建了“三化两品多特”的社区服务模式,社区“红细胞”等工程的有效开展,创新了党员服务群众工作的新模式,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闯出了一条新路。
责编陈楠美编于珊
范文三: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探索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为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四川省江油市做了有益的体制机制探索,成效正在逐步显现。本文通过观察其带来的社会效益思考实践价值,进一步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参与、协作、监督、评估机制。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探索
1.前言
基层社会治理生态在社会转型期发生了深刻变化[1],呈现出了很多新情况,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基层社会治理,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基层治理质量直接影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秩序环境,社会活力激发和创新的基础运作条件,决定国家治理体系的实际效果,因此探索并建立有效的机制就尤为重要。
四川省江油市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根据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程服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理念,探索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格局、可操作的运行机制,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城市和农村社区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已初见成效,为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思考和借鉴。
2.江油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综述
为建设“诗意中国、李白故里、美丽江油”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江油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和机制,充分动员居民,协同社会各方力量,整合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各行业各系统和社会组织的资源,集成服务,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工作联动、全民参与的格局,在培育、引导社会组织和为居民提高参与质量上大胆创新。
实践中,江油市建立并完善公共安全、政务服务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市、乡镇(办事处)、社区(村)、网格“四级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健全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平安联创、事务联办、应急联动“五大工作机制”,实现社会治理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集约化整合、社会化服务,效能化提升、目标化监管的“六化目标”。
基于社会组织力量薄弱的现状,江油市着力完善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体系,整合资源,引导、培育和服务管理社会组织工作;规范和支持“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发展,督促引导其履行服务管理、承担社会责任,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为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制度设计做准备。为增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自我调节功能及创新能力,江油市引入、探索并试行“负面清单”制,动态列出社会组织不能参与的范围或领域,指导社会力量能否进入、怎样进入公共事务治理领域并规范其治理行为。
为社会力量、居民有效参与社会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江油市按照民事、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探索建立市、镇(乡)、社区(村)公共事务理事会,促进居民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保证居民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特别是以民主协商的方式保障决策权,保证社会力量依法、有序、高效参与社会治理。
3.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思考
江油市构建的“政府、社会组织、群众”三位一体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整合了社会各方力量,激发和调动了各方参与热情,找到了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为社会发展活力的焕发提供了安定有序的良好环境,其治理机制值得思考。
3.1以职责为边界的多元主体协作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创新社会治理要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基层治理中明确参与主体各方的职责是协作质量的保证,江油实践中,“公共事务理事会”就是以职责为边界的协作平台。在各自职责边界内,各参与主体通过平台平等对话,共享资源,有质量、高质量地协作治理。
在该平台上,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包括资金资助、政策支撑、办公场地、信息化服务网络等),社会组织的培育、引导和监管[2],社会资源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公示,但不插手具体的事务。同时政府还要进行公共精神和公共价值的构建和引导、公共知识的宣传等。社会组织进入平台参与社会治理,在“负面清单”的指导下提供、创新服务,并接受监督和考评,达到组织自律和成长。社会资源进入平台参与社会服务,平台提供资源使用情况的跟踪记录,建立起资源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反馈机制。居民以个人或参与的各类组织的身份在平台上了解信息、表达诉求、民主协商、合作决策,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或向社会提供某项服务。
3.2法德并行刚柔相济的居民自治机制
基层社会治理既要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也要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法治是现代社会秩序的基本保障,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准则和手段,通过法治社会建设,居民法律意识增强,习惯于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方式来解决纠纷。同时,也要注重意识形态、道德等软性约束力量的作用[3],藉此塑造居民的价值认同以提高社会凝聚力,从而使社会治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针对民事纠纷或自治领域中非涉法问题的解决途径。
江油市在基层治理的各个领域都融入“法德并行、刚柔相济”的理念,通过公共事务理事会连接不同的社会组织与居民,通过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的“四级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为居民自治、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提供了的环境保障和实现途径,居民自治在法律约束下兼顾社会伦理,破解新形势下(特别是农村“空心化”、城镇化进程中人的城镇化面临的问题等)居民自治的困境。3.3以问题为导向的利益协调机制
以问题为导向的利益协调,就是实事求是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重点是挖掘问题背后的深层次的利益关系,为问题的解决找寻切实可行的方法。基层治理面临的利益协调都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养老、低保、保障房、面向居民的公益性岗位、垃圾处理、公共卫生、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土地流转等问题,因此以问题为导向能够破解利益分配中的体制机制障碍。
针对基层社会中的具体问题,江油市通过健全矛盾纠纷“访调、援调、诉调、检调、行调”联动机制,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治安突出问题、重大公共事务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联合整治机制,协调问题背后涉及的利益问题和利益链条,优化公共事务处理流程,提升服务效能,有效调整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为解决由此而引发的实际问题探索可行路径。
3.4以绩效为目标的合作评议监督机制
基层治理重在成效,即有效、实效和长效,建立起可操作的绩效评议机制,既可提高治理的质量,也可有效监督治理的效能。由此,江油市构建以绩效为目标的合作评议机制,由治理主体、服务承接者共同参与考评。该机制包括评议的主体和范围、评议的程序、评议的方式、评议的内容和对象、评议的制度保障等,为了保证评议客观、公正,机制的形成用民主协商的方式产生,充分保证居民的知晓度、参与质量和评估的真实性。操作中,合作评议联合问责制,考核、奖惩参与公共事务的各主体。
3.5以源头为重点关注的动态风险联治机制
随着社会矛盾、公共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增多,基层社会风险复杂多样,不确定性因素增加[4],给社会治理提出了许多挑战。江油市在社会治理中以源头为关注的重点,依托并做实网格,前移风险监测、评估关口,为矛盾化解建立了快速反应、联动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活动,做到“小事”不出网格,“中事”不出社区(村),“大事”不出乡镇,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由市“大调解”协调中心牵头,组织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相关职能部门专业力量进行攻坚化解,防止矛盾激化升级,引发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
实践中,江油市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根据人员分布的实际情况划分社区网格,将居民纳入网格管理,社区网格管理员录入社区人、地、事、物、情、组织六大基础信息,并办理、上报网格事件;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站采集录入综治组织、群防群治人员、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特殊人群(精神病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吸毒人员)、重点场所信息;市、镇(乡)两级建立社会治理联席会议制度,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政策等手段,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和重点突出问题。
4.总结
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探索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方向,以江油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为蓝本,思考“基层民主协商”和“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实现机制,包括以职责为边界的多元主体协作机制、法德并行刚柔相济的居民自治机制、以问题为导向的利益协调机制、以绩效为目标的合作评议监督机制、以源头为重点关注的动态风险联治机制,对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具有启迪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超.执政能力建设视野下的基层治理创新[N].学习时报,2014-1-20.
[2]刘振国.中国社会组织的治理创新――基于地方政府实践的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3):137-144.
[3]黄家亮,郑杭生.国外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N].人民日报,2014-5-26.
[4]竹立家.直面风险社会――中国改革形势与走向[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6.
范文四:基层党建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保证深圳福田区的基层党建工作做得好,首先是因为区委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高度重视。其核心要旨是把“从严从实从优”作为区委推进基层党建提升党建质量的最新要求,突出体现党的自身建设,责任从严;突出党的服务载体和机制建设,工作从实;突出体现保障措施到位,保障从优。尤其是区委书记明确自己为“实施社区党建三大提升工程,夯实基层党建基础”的书记项目,带头履行自己在基层党建方面的工作责任。这种对党建工作的明确认识和具体责任落实到位,是他们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关键。
评价考核机制健全,使党建工作实绩看得见。福田区抓党建工作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他们的基层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比如,该区沙头街道《社区党建标准化体系》就是这方面一个具有代表型的成果。它把基层党建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从而在党员队伍管理教育方面、在服务社区群众方面、在基层党建阵地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正确处理党建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使党建工作在带动和促进其他各方面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深圳福田区把党建工作融入到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之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服务群众,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推进社区和谐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领导基层社区建设方面的领导者和主心骨作用。积极探索基层党建工作新途径,用好基层党建工作新平台。福田区近年来在基层党建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就是他们积极探索的结果。
范文五:基层党建如何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广东加强基层党建以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实际上是我党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着的群众路线思想和群众工作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体现。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等新的社会趋势和力量的作用下,群众的内涵以及群众工作的路线和方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人民群众的行为方式和利益,出现了不同于以往“集体化”时代的统一性和同质化的新特点。在行为方式上,有着明显的个体化和自主性,在利益的性质和表达方式上有着明显的经济特征和现实性。基层社会是群众利益和诉求表达最为真切的领域,也是容易产生社会问题的敏感区域。
广东的实践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政治建设、党的组织建设与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的政治立场和党所追求事业的人民主体性,在公共服务上可以得到实际、真切的表达。因此,各地全面建设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切实解决有关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同时,在为群众服务的实践中,转变党员干部作风,提升党员干部的能力和水平。第二,在市场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发挥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以及妇女、青年等群众组织的作用成了一个难题。只有把党的建设与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夯实基层的组织和社会基础,保证各级各类组织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正能量。第三,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利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催生了各种社会组织或民间组织。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是激发各种社会建设主体活力,形成多元、共治社会治理格局的有效方式。第四,目前,群众的市民化水平还不高,对新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适应性还不强,加强基层党建,发挥党建和党员在社会的法治化和道德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也是创新社会治理,推进文化建设的有益方式。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范文六:基层党建如何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论坛会
议I’.i1uneFb0I1幽[口1
以党引领建地治理方代现化
继荣
燕强调的党组织要是广大为民人众服群务,党外即务服,而立了样板
。就东的广践来看实,界和强定化逶兑豹主业只萄,
较少注关内党服务其。实一个,党织组有吸引力要,先首
要成为党织组成的员“大家庭”。党要做好服务,仅要不为群服务好众,且而要也为党员服务好要,党让感员到受
用“书记项目抓大”推重点事确明党政工分,试确立尝综要对党具有员引力吸。党发要挥战斗垒的堡用作,首先它
,
这启痞示。
党
组织的关
,
让党感:员到受组织是党自己的山靠。
以的往党建作工,出突是党锋队先组,织味强一党调把内党服做务,好才能励党员激好地更社为会服、为务群
对群众领导和的改作用造广东的实。践经验显示,做好党群服务也是建工党的作重要容内,且而有只过通质服优务
服务。鳝众(作
为者j
基层
党建何如引基领社会治层创理新
朱文
广红东加基强层建党以引领基社层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实,际上是我党长期以来一直坚着的持众路群线思想和群工众作方在法新的历条史件的下现体。在工化、业市化场和城化市新等的社会趋势和量力的作用,群下众的内以及涵群众工作的路和线方法都产了生深的刻变化。前,目人民众群的为方行和利益式出,现不了同于以往集“体化时代的”一统和眭同化质新的点特在行。为方式上,有着明显的个体和化主自眭,利益在陛的质和表达方式有上着明显经济的特征和现卖陛。基层社会社会问题的敏区域感。广东的践实验经主要体在现下以几个方面:~第,众利的实际问题益。时,在同群为服务众的践实中,转变
党员干部
风,提升党作员干的台部力和水平。巨第二在,市
场化社会和体化的历个史景下,如背何发浑居委会村、民委会员群众等自治织组以,妇女、青年及群众组织的等作用了一个成难。只题把有党建设与的市社城区和农村层基
组建设有机地织结起来,合才夯实能层基的组和织社基会础,
保证各级备类织组正的确治政向和政方治正能量第。三改革,放开以来,人民群众益的利多样断丰富口,催性生了各社会组织种或民间组织以。加强基层党组建织设,
群是利益和诉众求达表最为真切的领,域是也容易产生
带培育动展社会发组织,是激发种社会各设主体活建,力
形
成元、多共治社会治格理局有的方式。效四,目第前,群
众市民化的水还平不高对,新的社会产生生活方式适的
把治政设、建党的组织设建与共服公结合起来。务市应『在生还不强加,强基压建党,挥躬室发党和员在会社法的
场经济的条下件党的,政治立和场所追求党事业的人民治和化德道设中的建领作引用,也是创社新会理治,推进主体性,在公共务服上可以得到实际真切、的达表。因
文
|i鼬
(者为j作
。
圃
J长院、教授)
此各地全面建设,基公层其服务平台,切解决有实群
关74
1民人论坛f210.091-
范文七: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视阈中的基层党建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1/2014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钡阈【l】的基层党建
马建新
摘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的覆盖面,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改进领导方式等新的要求。与此相比,基层党的建设还存在着思想观念滞后、作用发挥难、组织资源分散化碎片化、权力过分集中等方面的1'7题。适应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基层党的建设必须打破原有的条块分割的“单位党建”模式,不断推进区域化党建,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辖区党组织领导属地化,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创新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形式,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关键词: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基层党的建设
作者简介:马建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建所中图分类号:D267文献标识码:A
(邮政编码450002)文章编号:1672-6359(2014)01—0006—03
党在“两新”组织中的覆盖,及时把“两新”组
一
、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织中的优秀分子培养吸收为党员,加强党对“两
对基层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对基层
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有以下几个方
面。
新”组织的管理。
(三)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大流动、大开
放、大融合的趋势日益推进,党员跨区域、跨城乡流动日益频繁,呈现出从业方式多样、从业地点多变的特点,出现了一些“地下”党员、“口
(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社会治理说到底就是做好群众的工作。加强基层社会治
袋党员”、“隐性党员”和“三不”党员。要把
这些分布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处于不断流动之中的党员组织起来开展活动,单纯的“单位建
理创新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
民。只有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认可,吸引人民群众自觉地参与,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奠定良好基础。(二)努力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的覆盖面。
党”模式下的传统教育管理手段已越来越难以胜
任,显得力不从心,急需创新城乡基层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
制。
(四)改进领导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全面变迁,社会生活越来越有活力,社会自主性显著增强。社会成员在职业选择、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不断推进,“两新”组织迅猛发展,人员
流动频繁,必须在城乡现有的以地域、单位、行
间流动以及个人生活、言论等诸方面都获得了空
前的自由。个体价值意识迅速觉醒和强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
业为主设置党组织模式的基础上,着力探究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和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
党组织设置模式,不断拓宽工作领域,重视扩大
6
(.)望日益强烈,改革前那种个人对国家和组织的全
挥作用等,在理论和操作上存在一定困惑。由于
一
面依赖和无条件服从状况逐步淡化。人民群众不
仅要求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且更多地要求参
些党组织开展工作在人员、经费、场地保障方
面依赖业主的态度,因此,很难在协调企业、职
工、社会三方利益上有所作为,个别甚至出现组织依附、职能错位的现象,严重影响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和作用发挥。与此同时,各级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员大多只在工作单位发挥作用,一旦回
与民主管理和决策。因此,基层党组织如何与时
俱进,改进领导方式,成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
二,当前基层党的建设
到社区就往往呈现出一种“无形化”的状态,党员不能很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四)组织资源存在分散化、碎片化现象。
还不能完全适应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对基层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此相比,基层党的建
设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不能完全适应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中历史性地形成了独特的企
地“双轨制”党建模式,再加上计划经济时期各类按“条”管理的驻区公共单位党建模式,党的
新的形势,迫切需要我们去重视和解决。
(一)思想观念滞后。一些基层干部重经
基层组织分布弥散、隶属严明,每个单位作为一
个基础单元,党的工作拘囿于单元内部纵向循环,相互之间协调沟通缺乏有效的途径和载体。
济建设、轻社会管理。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的洗礼,许多基层干部对抓经济建设、搞经济管理都非常熟悉,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但还没有切实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社
会治理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下大气力统
街道也以条条为主、垂直管理的组织形式对社区
居委会、退休老同志和民营经济等各类型党组织
实行分类管理,不同类型的党组织在各自系统内
“小循环”,互不隶属,关联性差。传统党组织设置模式的单一性、封闭性,各类基层组织资源分布的零散性,致使党的工作力量分散弱化。
(五)领导方式存在弊端。由于种种原因,
筹推进,在实践中存在着经济建设“一手硬”、
社会治理“一手软”的问题。与市场经济体制相
适应的管理体制、管理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完
全确立起来。许多基层干部对社会治理还比较陌生,还习惯于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做法、理念来
长期以来党的领导存在着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
这必然造成政治生活中严重地缺少党员、人民的
管人、管事、管物,把“社会治理”简单的理解
为“管控”。
参与监督,从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原则缺少
制度化、法律化的有力保障,党内民主和人民民
(二)工作机制滞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要
求不断扩大党的基层组织覆盖面,但在一些地方工作机制明显滞后。一是传统的领导工作机制存在“缺位”问题。对于“两新”组织,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相对稳定成熟的组织领导机构,流动党员管理同样存在“缺位”问题。二是在基层党组织设置上存在“盲区”。面对迅猛发展的“两
主都难以
实现。由于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主要靠人的因素而不是靠制度的因素,必然忽视制
度和法律的建设,已有的制度和法律也没有应有的权威,官僚主义以及个人专断、家长制、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也就难以避免,造成权力滥用又
不受制约、决策错误而又不易纠正和工作的低效
率。党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上存在的弊端,难以保证社会长期和谐稳定,不能适应基层
新”组织,按照“单位建党”模式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党组织的覆盖面总是赶不上“两新”组织的发展变化,对于一些新出现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企业改制回归社会的党员,难以及时成立组织加强管理,常常会有空白点。(三)职能作用发挥难。新领域党组织的职
能难以“定位”。党组织如何找准角色、如何处
理与业主的关系、如何灵活有效地开展活动、发
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
三适应基层社会治理
创新的要求,不断推进区域化党建
适应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基层党的建设必须着眼于提高党建工作效能,顺应城乡一体
7
(.)化、“两新”组织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员流动性增
强的趋势,打破原有的条块分割的“单位党建”模式,不断推进区域化党建,服务基层社会治理
创新。
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要同做好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
(一)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格局。建立健全党
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
治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治
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治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
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作用。要坚持党委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领导核心作
用,不断提高各级党委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治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要强化政府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服
务型政府;要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
新途径新办法,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方式方法
和体制机制,把社会治理寓于为群众服务之中,
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治理各个方面、各个环
节,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四)创新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形式。基层
社会治理的每一个层面都与公众的自身利益息息
相关,只有公众才能更深切地了解社会治理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利益诉求,只有公众才能更真实地检验每一个管理决策对他们现实生活的影响,他们具有参与社会治理的天然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努力,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形式日趋多样化,村民自治、各种形式的居民自我管理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前,创新社会治理要在创
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形成社会
治理合力;要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
社会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
自我治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二)辖区党组织领导属地化。改革开放以
来,随着政府职能转变、企事业单位改制、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与单位的终身依附关系逐渐弱化,社区的作用和地位不断凸显。只有依
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形式上下功夫。“4+2”工
作法、和谐共建理事会、党代表工作室等做法,
托社区阵地,按照属地化管理要求,整合资源条
块联动,凝聚社区各党组织和党员力量,才能较好地体现执政党的执政与治理意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要健全组织设置新架构,在街道实行“大工委”制,以街道工委为领导核心,使党建
工作向辖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拓展,在组织形式
都是创新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有益探索,应在总
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
(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
护群众权益机制。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
、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
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
上吸纳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进入街道工委,有效整合区域内党建资源,辖区单位参与街道建设。在社区实行“大党委”制,将辖区内的村居
社会责任感。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
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
党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的党组织中的党员全部纳入统一管理,使街道和社区党组织成为“大家”的党组织。
(三)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加强基
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
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
层社会治理创新,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是做好群众工作。90多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
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
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要高度重视并切
(责任刘晓明)
范文八:推进“德治、法治、自治”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睫
嚣啊
推进“德治、法治、自治”创新基层社会治
■蒋惠玲
●I
近年来.党和国家大力推进加“个体”、家庭“群体”、社会“整体”以行政指数”评估和发布完善规范性强社会管理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及党员干部四个方面.致力打造“五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做大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创新社会有市民”、“四好家庭”、“四型社会”到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应评尽
治理体制”.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好干部”,推动民风、家风、社风、评”。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执法检查.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党风和政风的进一步好转。建立市、健全重大事项通报等制度.推进“一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这次全会把镇、村三级道德评议组织,成立道德把手”权力阳光行动实施“期望办以往的“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法庭、道德基金.健全完善道德模范理”服务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
理”.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治理理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学习宣传机革二是强化公正司法加强政法队
念的高度提升.昭示着中国的治理制.以道德评议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伍建设.实施阳光司法行动健全社
模式正发生深刻变化。2013年以来.革除陋习、促进民风。二是以文养会矛盾纠纷化解平台.扎实推进“警浙江省桐乡市委、市政府从县域科德利用道德讲堂、德孝主题公园、调、检调、诉调、访调”对接机制全覆
学治理的高度出发.立足建设基础文化礼堂.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盖.引导各级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满意的价值观宣传教育、德孝主题文化活法治方式服务群众、化解矛盾全面平安桐乡,在省、嘉兴两级政法委领动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引导人们开展“百名政法干警联网格送服务”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全省率先探索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大力实施活动,并整合法学专家、律师、政法推进德治、法治、自
治相结合的“三文化惠民工程.繁荣群众精神文化干警及其他法律工作者.在全市建治”建设经过一年的理论探索与生生活.从精神层面筑牢守护平安的立100个覆盖市、镇、村三级的法律动实践.该项工作得到浙江省委夏意识三是以规促德系统梳理和修服务团.形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宝龙书记、王辉忠副书记的充分肯改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
法律服务体系。三是强化全民守法
定.纳入省委政法工作要点及2014特别是结合“五水共治”和“三改一组建“法治驿站”、“一米阳光”、“法年省平安考核,得到《法制日报》、拆”.指导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律诊所”、“板凳法庭”等社区组织,
《浙江日报》、《今日浙江》、《浙江法行业守则、职业规范。使我们所倡导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普法教育机制.制报》等中央、省级媒体积极肯定的的道德理念和价值追求成为人们日
报道
一
壮大普法队伍.创新普法形式.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工作.增强全民法基本行为准则.依靠法律手段解决
纷争。
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
探索和实践
2.在法治方面.始终坚持法治治观念.引导群众自觉把法律作为
桐乡、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
1.在德治方面.注重培育和运设.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
谋划、推动平安建设一是强化依法
3.在自治方面.强调多元主体
值观引领平安建设.为推进社会治行政。将12个镇(街道)、33个行政参与.注重激活和调动社会各方面
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
执法部门的依法行政行为具化为45的积极性.更加尊重人民群众在平
的道德支撑一是以评立德从公民个计分指标.在全省率先创立“依法安建设中主体地位一是以基层自
(.)灌置缍郭旧_
治组织治。公:
法履行自
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又提升了周边居民幸福指数企业
依
根本保证.也是社会治理创新坚持社会责任促进会的成立.既加强了
又府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我们在推进企业内部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
开
工作事.展清理账等基全完善
工作机
“三治”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在讨论推动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担当
台
出台政策举措时.还是在各地的具
4.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更
“三治”并举.在解健体创新实践中.自始至终都是在当加注重衔接带动、
众地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强力推进决问题化解矛盾中推进社会治理创大下进行的。实践中,多形式、多层面新桐乡不是一开始就倡导“二三治”
●I
批服务
治的基层协商民主.调动了广大基层建设.而是对实践中遇到的很多问
不断碰撞、不断交效能搭建百姓参政团、阳光议事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并推动了题矛盾不断反思、才逐渐明确并认准的虽然单厅、村民议事会、坊间论坛、村民论基层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流后.
坛等不同形式的群众参政议政平变.构建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为重点推进网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格“微自治”。按照“一格多员”、“多
2.必须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
一
运用德治、法治、自治的实践经验
台,推进基层协商民主。二是以网格计于民的互动沟通平台.有效巩固都不少.但把三者结合起来.按照
“三治”并举的理念协同推进.却没
有经验可循。为此.我们始终坚持问
格一员”和“网格四员”等模式.推动主.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题导向.鼓励基层融合创新如基层
邻水文明”评比推进了百事服务团、法律顾问、政法干警、主形式.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创新开展的“三治”建设中.注重广泛动“五水共治”、成立的户主管理委员安全生产监督员、交通安全管理员、权益。在“市场监管员等进网格.深入推进“网员和组织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做到会加强了农村新社区治理、以
村民
解决了十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切实“官本位”向“民本位”、“管控型”向为主导实施的“自主开发”“三提升网格自治水平。目前.全市仅专“服务型”、发动群众由“事后”向“事多年的征迁老大难问题.等等,的转变.始终强调社会主体多方治”在基层的综合运用有效解决了职网格管理员就达332名.组建专前”业服务团队197支、服务成员上万参与、共同治理。这其实就是坚持了
一
系列社会治理难题5.必须始终坚持继承与创新.
人三是以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为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如百姓参政
点推进社会协同治理注重运用法团、道德评判团和百事服务团的成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建设和方法创
治方式.更好发挥“彩虹家庭”、“民立.搭建了基层群众参与重大决策、新.全面提升平安建设的质量和水生三伯伯”、“和事佬”等社会组织、公共事务的平台.并以制度的形式平推进“三治”建设.并不意味着抛社会力量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中另起炉灶”.固化.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弃现有好的经验做法“
实践中已经证明了的、确实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和典型经验相结合,形成长效机制.如“网格化管理、组
的作用.并建立社会组织发展扶持家判.事事有人管”的基层社会治理而是要与那些通过实践创造、并在
基金和孵化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生动局面
社会(团)组织.推动政府向社会力
量购买服务.到目前全市已登记社
3.必须始终坚持“四个治理”.
更加注重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
全面推进平安建设“三团式服务”、矛盾纠纷联调机制、基会组织210个、备案1899个。探索建社会活力.
立“社区+社工+社团”良性互动的治”建设牢牢把握“坚持系统治理、层应急处置机制、社会管理服务中
“三社”联动新模式.注重发展壮大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原心建设等许多成功做法.进而在继枫桥经
验”.志愿服务队伍.设立“掌上志愿”服则.立足于更深层次解决影响社会承基础上坚持和发展“务平台,推动志愿服务经常化、专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探索基
化、品牌化。二、收获和体会题.致力于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努力寻求平安和谐最大公约数.目的就是为了推(作者单位:中共浙江桐乡市委)
【责任:长弓】
1.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更动大平安建设如“乌镇人家”民宿加注重改进新时期党在基层的执政行业协会的组建.既解决了景区周方式.切实维护党的执政权威。党的围“黑旅馆”治安、卫生等管理难题.
范文九:构建“法治、德治、自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治理水平的高低,不仅事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也会影响到全国大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以及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推进,各类社会矛盾相对多发、交叉叠加。桐乡地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员、物流往来频繁,社会领域的一些问题早发先发,传统的治理机制和方式面临着严峻挑战。针对新情况新问题,2013年以来,桐乡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探索构建“法治、德治、自治”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简称“三治”),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加强“三治”建设,积极探索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1.加强法治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问题。一是强化依法行政。探索建立了“依法行政指标体系”,具体细化到45个指标,并以百分制进行量化打分,形成依法行政指数,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对依法行政实现了全程规范。二是强化公正司法。在强化司法机关队伍建设、提升履职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强化司法机关合力,统筹整合了司法资源,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现在,桐乡初步建立了市、镇、村三个层面的法律服务团,在政府部门全面配备法律顾问,并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三是强化全民守法。通过建立东方法制园、语溪“三治”园、振东法制宣教馆等一批法治文化示范点,实现了法治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机关文化、校园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群众文化的有机融合。
2.加强德治建设,切实发挥德治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着力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一是以评立德。按照引导有方向、评判有标准、学习有榜样的要求,建立了市、镇、村三级道德评议组织,即市道德评判委员会,镇(街道)道德评判团,村(社区)道德评判小组。三级道德评议组织汇集了社会贤达,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上德高望重的老人、口碑良好的企业家等等。通过道德评判,以最朴素的道德准则来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让人心服口服。二是以文养德。桐乡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茅盾、丰子恺等文化名家的故乡,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养德。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全民排舞、太极等群众性体育运动深入开展的基础上,巡演“三治”建设越剧小戏,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立道德讲堂、德孝主题公园、文化礼堂等阵地,引导人们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加快构筑全市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三是以规促德。系统梳理和修改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特别是结合经济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等中心工作,指导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行业守则、职业规范,切实规范人民群众的日常行为。
3.加强自治建设,通过引导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有序参与社会事务,进一步提升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一是厘清基层自治组织职责。建立了城乡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机制,理出了“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事项”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两份清单,将村(社区)需依法履行的事项精简到36项,需依法协助政府的工作事项缩减到40项。二是培育扶持社会组织。积极培育扶持社会组织,还出台了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具体实施办法,通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途径,加大对公益类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同时,建立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对符合条件的公益类社会组织给予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三是构筑协商民主平台。自开展“三治”建设以来,桐乡市把协商民主建设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在党委领导的前提下,搭建了基层群众参与重大决策、公共事务的平台。在镇、村成立百姓参政团,让老百姓在了解目的和为自己争取最大权益的同时,了解政府的工作目标,并将自己的意见及时传达给基层政府,促进最终出台的决策更为科学、合理、操作性更强。
二、“三治”促善治,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
自开展“三治”建设以来,有力地促进了善治,桐乡大地正朝着充满社会活力、和谐、有序的方向转型。
1.转变了理念,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以“三治”建设为载体,用方言土语宣讲中央推进社会治理等政策举措,将深奥的理论转化为浅显的道理,使群众听得进、记得牢、悟得透。尤其是通过加强德治建设,以群众身边的模范典型去引领和带动文明新风,形成了道德模范、典型人物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同时,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及时反映和协调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做到了立场、理念、方法的“三个转变”,认真对待和回应群众诉求,变思想灵魂深处的“官本位”为“民本位”;工作和服务向“一线”延伸,推动政府从“管控型”向“服务型”转变;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始终强调社会主体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发动群众由“事后”向“事前”的转变,有效调动了广大基层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也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2.优化了服务,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在“三治”建设的实践中,注重下沉服务触角,实现服务优质均衡,方便群众。目前,全市已创建省级体育小康村30个、建成村级文化礼堂23家,基层文体设施更加完善;通过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督导评估,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实现6级联网、实时结报,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扎实推进……桐乡市的公共服务事业内容丰富多样,正在形成百姓普遍受惠、服务组织受益、政府减负归位的“三方共赢”新局面。
3.统筹了资源,社会治理基础更加巩固。在“三治”建设中,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重要内容,系统调配、统筹安排,优化整合相对分散的社会资源,夯实社会治理的基础。在纵向上,充分调动了相关单位和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和支持“三治”建设,强化合力,提高效率,降低了社会治理成本。在横向上,整合了服务团队资源,普遍建立了以党员干部为主的服务团队,提升团队服务能力,使群众及时享受到快捷、方便的服务。
三、新形势下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有益探索
开展“三治”建设,更加注重社会管理的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和依法治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桐乡在加强党委政府领导的基础上,还引入了社会组织、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扩大了主体范围,而且各个主体之间紧密配合,协同推进社会治理。同时,深化简政放权,进一步约束、规范行政职能和行政权力,既有效约束了行政权力,也减轻了市场主体的负担。此外,桐乡通过加强自治建设,改变了基层自治组织对党委、政府的依赖习惯,增强了其自治能力和信心,促进了政府治理和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
通过开展“三治”建设,发挥道德在规范人们行为、调节社会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净化了社会风气,增强了人们明廉耻知荣辱的意识,弘扬了社会正能量;运用现代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政府依法行政、群众依法办事、社会依法运作的能力和水平;引导群众有序参与社会事务,进一步赢得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对政府工作的支持,激发了社会活力,增强了发展动力。
“三治”建设不仅着眼于治标,更着眼于治本,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在具体实践中,桐乡调动了个人、社会组织和政府等各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有效衔接了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实现了管理方式由防范控制向服务管理并重、有序活力相统一的多元治理转变,充分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创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生动局面,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中共浙江省桐乡市委书记)
责任:李艳玲
范文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各地区各部门齐抓共管,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社会治安状况总体良好、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从世界看,我国都是最稳定、最平安的国家之一。在经济连续30年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能够保持社会长期稳定很不容易。这是各级各方面共同努力和广大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的结果,特别是工作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第一线的同志们,克服种种困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综治委,向各地区各部门和战斗在综治工作第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严峻挑战的一年,也是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形势十分复杂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突出表现为经济增速放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下岗失业人员增多,财政增收压力增大。受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社会矛盾和各种纠纷明显增多,不稳定因素潜滋暗长,抢劫、抢夺、盗窃、诈骗等侵财型犯罪有所上升,社会治安出现一些不好的苗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紧紧围绕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狠抓各项工作部署的落实,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党的执政地位能不能巩固,国家
能不能实现长治久安,关键看基层政权是否稳固、基础工作是否扎实、基本群众是否拥护我们。同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重点在基层,关键在基础。因为大量的矛盾和问题产生于基层,最终也要靠基层来解决。基层建好了、基础打牢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就能够得到及时化解,社会治安大局的稳定就有了可靠保证。
重视抓基层、打基础,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从上到下建立了严密的组织体系,紧紧依靠广大工人、农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夺取了政权,建立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基层党组织、基层政权和基层群众组织相互协调配合、充分发挥作用,人民群众与我们同甘共苦,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工人、农民仍然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是需要我们倍加关心、紧紧依靠的基本群众。这些年基层基础工作薄弱,一些干部与普通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一些工作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此,尽管我们一再强调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但基层基础总体薄弱的状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是一些地方基础工作不扎实。对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的问题底数不清、信息不灵、情况不明,不能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致使问题越积越多。二是一些地方特别是有的农村地区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个别甚至被黑恶习势力、宗族势力和宗教势力所把持,没有凝聚力,缺乏战斗力,基层基础工作没人抓,没人管、没人干。三是一些乡镇、街道综治办在机构改革中不同程度
地受到削弱,有的甚至被撤消,直接影响了综治措施在基层的落实。四是不少部门基层工作力量不足,而且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群防群治队伍建设面临一些新情问题。
对当前社会治安面临的新形势和综治工作基层基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落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最近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若干意见》。各级党委、政府和综治工作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增强忧患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针对性,立即行动起来,全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努力在强化基础工作,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完善工作机制等方面实现新突破,确保全国社会治安平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第一,要深入基层,掌握真实情况。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首先是中央综治委各成员单位,要深入到最基层,扑下身子了解真实情况,不要走马观花做表面文章。要认真调查研究基层的社会状况究竟是什么样,各自的组织网络在基层究竟如何运作、如何发挥作用、发挥了多大的作用,你这个系统在基层的状况究竟怎么样,你们的部署和要求到基层究竟有多少落实了,有多少落空了、有多少是不符合实际的。调查研究必须真正沉下去、蹲下赤,走马观花不如认真解剖一个麻雀。
第二,要认真研究,加强工作指导。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有经验总结经验,有教训总结教训,有问题研
究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加强工作指导,不能停留在开会、发文件上,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加强分类指导。我国国情复杂,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别,要区分不同情况,提出具体的、切合实际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当前,要指导各地区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紧密衔接和多种方法、多种力量联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要指导各地区广泛开展平安楼院、平安村组、平安校园、平安企业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形成人人共创共享平安的浓厚氛围和工作局面;要指导各地区加强以县(市、区)为单位、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总结推广奥运安保成功经验,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健全干群结合、警民联防的治安防控网络;要指导各地区动员各方面力量,做好闲散青少年农村留守儿童、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教育、服务、救助和管理工作,切实提高基层基础工作水平。
第三,要加大投入,解决实际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必须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技力的投入。说一百名空话,不如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目前对基层来讲,既要解决有人管、有人干的问题,也要解决有权干、有钱干的问题。很多地方基层综治工作条件比较艰苦,需要加大投入、逐步改善。加强科技防范建设,也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加大投入,关键在于各级党政主要领导重视。基层基础工作的投入程度,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政权基础。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有了这样的认识,基层基础工作才有可靠保障。
第四、要健全组织,搭建工作平台。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基层政权建设,选好配强乡镇、街道综治干部,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基层政法单位和治保会、调委会和单位内保组织建设,确保综治工作在基层有人抓、有人管、见实效。要整合基层维护社会治安的资源和力量,建立便民利民的“一站式”、“一条龙”综治工作平台,努力形成各负其责、协作配合、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矛盾纠纷联全化解、重点工作联勤联动、基层平安联合创建的水平。要重视发挥各级综治委专门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努力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铁路护路联防等专项工作做好。
当前,要针对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迅速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加大防范打击力度,坚决把抢劫、抢夺、盗窃、诈骗和拐卖儿童、妇女等犯罪多发高发的势头压下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特别要认真做好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生活救助、心理疏导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维护合法权益。要加强对高危人群、高危物品的管控,加强对出租房屋、闲散人员聚集场所、企业和校园周边地区的治安管理,加强对重点地区社会面的防控,做到对各种治安隐患和不稳定因素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确保社会治安大局平稳。
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加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分析研判社会治安形势,及时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要强化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综治工作责任制,严格考核监督,切实把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保一方平安的责任落到实处。各级综台委、办要适应机关报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参谋助手、组织直辖市、桥梁纽带、督促落实的作用,不断担高服务大局、服务部门、服务基层的水平。要及时总结推广基层经验,宣传表彰先进典型,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为促进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篇3】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看法
郑州大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专 业 行政管理
姓 名 秦晓臻
准考证号 062108150027
论文题目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2015 年 6 月 5 日
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知识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基层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等作为直接面向群众的集行政服务、社会治理、维护稳定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单位,如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对鹤壁市浚县卫溪街道办事处的实地调查中发现,该街道办事处针对自身实际,积极推进网格化社会管理体系,采取了“一个中心、四个平台、八个窗口”(简称148机制)的架构,并借助社会管理信息系统、便民服务网站和民生E通手机三个现代化科技渠道,实现了全方位、多渠道、高效率的便民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构建了鹤壁市第一个“30分钟便民服务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实地走访,笔者认为,卫溪街道办事处的做法,对于我们探索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基层 社会管理 创新 信息化
一、卫溪街道办事处基本概况
(一)、行政区划
卫溪街道办事处成立于2012年3月,位于浚县老城区及县城西部,总面积46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其中包括3个移民村)、13个社区,总人口8.2万,其中农民2.1万,城镇居民6.1万。
(2)、产业结构
卫溪街道办事处以文化旅游业、商贸物流业、现代农业为经济支柱,辖区内有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浚县古城、浮丘山景区等自然人文景观,有宏基商城、建业购物广场等商业中心,有2.2万亩农业高产示范基地。2014年,卫溪街道办事处入库税收超过1亿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年均增长超过10%。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均居全县前列。
(3)、社会问题
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一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也开始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构成复杂,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卫溪街道办事处辖区地处县城和城乡结合部,既有居民又有农民、移民,由于工商业相对发达,还有大量流动人口,这给社会治安造成了较大压力,成立三年来,治安案件、社会矛盾多发,影响了办事处和谐稳定,成为办事处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
(2)、工作人员较少,行政效率亟待提高。卫溪街道办事处由原浚县城关镇改建,镇改办后,工作人员由原来的69人减少为42人,辖区面积由原来22平方公里增加到46平方公里,辖区人口由原来3.8万增加至8.2万。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就变得尤为重要。
(3)、工作任务艰巨,需要创新矛盾调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卫溪街道办事处承担着浚县古城保护建设,项目征地清障等大量工作任务,大量城区居民需要拆迁安置,大量失地农民需要生活保障。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如何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如何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也成为了办事处工作的重点。
二、社会管理创新做法
为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有效解决社会管理难题,卫溪街道办事处探索建立了“四位一体”社会管理方式。该管理方式将过去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式管理转变为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式管理,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服务体系,不仅进一步理顺了管理机制,使基层党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干部作风建设得到加强,而且管理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使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群众的诉求渠道更加畅通,不稳定因素明显减少,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实践证明,卫溪街道办事处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一)、建设一个中心,提升服务水平
卫溪街道办事处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在全市街道一级第一个建立了群众工作服务中心。该中心建设投资合计200多万元,面积400多平方米,设有4个平台和8个服务窗口,即指挥处置平台、综治维稳平台、便民服务平台、矛盾调处平台,以及党务、民政、人社、计生、综治、信访、司法、警民窗口。1个中心、4个平台和8个服务窗口简称“148”机制。其中,矛盾调处平台有专门办公场所。调解员由街道办事处人员及矛盾涉及到的相关部门人员等组成,首席调解员由街道办事处班子成员轮流担任。调解员采取现场办公的办法,通过与当事人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来化解纠纷,解决问题;指挥处置平台拥有独立办公室,设有高清液晶监控屏幕,有专人负责值守,对辖区内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一旦发现情况及时予以处理,重大情况报告指挥处置领导小组研究解决。8个窗口的管理人员均是从相关部门抽调的作风正、业务精、能力强的的骨干人员,负责接待解决群众前来办理的各种事项,确保依法办事,高效廉洁。
(二)、构筑一张网格,畅通信息渠道
社会管理创新信息系统建设。卫溪街道探索确立以“全域覆盖、分级管理”为指导原则,积极构筑网格化管理体制。就是将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单元网格,并以社会管理信息化系统为中心,搭建区域信息化平台,以网格化的方式,来整合区域资源,形成横到边、纵到底,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工作方法,强化管理职能,提升服务水平,从而实现区域管理科学化和长效化。
(1)科学合理划分网格。将全区划分为街道办事处、管理区、村(社区)和村民小组四级共200个信息网格,其中一级网格即中心网格(街道)1个;二级网格即大网格(管理区)5个;三级网格即中网格(各村、社区)26个;四级网格即小网格(村、居民小组)168个。初步形成街道办事处为中心,下设管理区、村、村民小组,以及各级干部参与管理、覆盖全区群众的四级网格管理模式。
(2)科学规范运作。投资5.8万元建立卫溪街道群众工作网络信息化管理系统,并设立了服务热线电话,由中心(街道)抽调人员负责管理;每个网格推行“一格四员”管理体制,即在每一服务层级设有警务员、计生员、矛调员、网格管理员等4名工作人员。投资10万元,购买了100部手机和软件,为每个网格工作人员配备了“民生e通”专用手机;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全面掌握常住人口、流动人口、驻地单位台账、党组织设置、党员数、低保户、困难户、社区矫正人员等等,实现了“情况全掌握、责任全覆盖、服务无遗漏、管理无缝隙”的目标。初步形成“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负其责”的局面。
(3)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以四级网格管理为载体,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延伸拓展建立了即以街道服务平台为中心,下设管理区、村党支部、村党小组三个管理层级的党建网格,管理区总支书记、村党支部书记、村党小组长每人配备专门手机,村党小组向下分包联系党员、党员分包联系群众。通过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街道办事处可以向下传达上级政策要求、工作安排,发布党建工作、群众致富及就业等信息,内容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各网格内党员及群众也可以进行相关党务政策咨询、问题反映、提出意见建议、申请求助等,网格党务管理人员及时予以研究办理。
(三)、创建一流防控,提高治安能力
为了加强防控体系建设,维护辖区治安,卫溪街道办事处坚持把人防、技防与网络化管理结合起来,筑起了牢固的治安防火墙。一是加强人防建设,成立了50余人的城区治安巡防大队,每天在重点路段开展巡逻,及时处理突发事件,确保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巡防队与民警实现信息互动,并在工作时间上实现互补,进一步完善了群防群治的治安网络,降低了辖区可预防性案件发案率。二是加强技防建设,投资20余万元建立了监控指挥中心,在辖区安装了25个高清摄像头,并接通城区治安监控网络,对城区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基本实现了对辖区主要道路的全覆盖,形成了严密的治安防范网络。三是逐步扩展覆盖区域。人防和技防建设不断向村一级扩展,向重点部位延伸。目前,已有26个村(社区)建立治安巡防队,有1600多个商家安装了高清摄像头。此外,注重了防控体系建设与群众工作服务中心、网格化管理的有效衔接,治安巡防员与网格管理人员保持信息互通,监控指挥中心设在群众工作中心,由指挥处置平台统一指挥,初步形成人力和网络资源共享。卫溪街道办事处为进一步完善平安建设长效机制,整合资源,协调联动,按照“立足实际、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的原则,在辖区内的26个村庄(社区)、城区130多个楼院小区、2300多家临街商铺、主要街道路口以及人员比较集中的聚居地等处安装了视频监控、电子报警器等科技防范设备,有效降低了“两抢一盗”案件的发案率,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该办事处还在黎阳路、黄河路、卫河路等城区主要交通干道安装了视频监控,与县公安局监控平台联网,做到了治安防范工作滴水不漏、不留死角,有力地震慑了违法犯罪活动,促进了社会稳定。
(四)、完善一套机制,提供有力保障
良好的体制要顺利运行,必须有相应的机制做保障。卫溪街道办事处不断建立和完善工作和监督机制,使社会管理工作的各项措施得以全面落实。
(1)制定了“一定四通”工作机制。
“一定”即定目标责任。一是定人的责任,实行责任到岗、责任到人、量化管理;二是定事权,各相关单位要明确职责,并形成办、村一体化网络服务体系;三是定办事流程,规范各类服务的标准工程流程,明确服务开始、服务中止、服务延时、服务完成等情形的时间和标准。“四通”即民情直通、服务直通、评价直通、问责直通。在中心运作方面,一是建立了中心公开办事制度。统一将办事流程、服务事项、收费标准、收费依据等内容在中心大厅公开,使办事群众一目了然。将工作人员的姓名、照片、职务、服务内容、电话号码制作成标示牌,自觉接受办事群众的监督;二是建立了中心规范办理制度。统一规定了中心“四个办理”,即一般事务立即办理、重大事务承诺办理、涉外事务协调办理、特殊事务特殊办理;三是建立了中心限时办结制度。即对每件申请办理事项,明确最长办理时限,对个别特殊原因不能在承诺时限内办结的,在受理时要向办事群众具体说明,取得群众的理解、支持。此外,还针对4个平台和8个窗口,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工作规章和办事流程。在网格运行方面,一是推行一线办理制度。要求网格人员在各自个网格内靠前工作,大力倡导一线排查,一线上报,一线落实,一线解决的 “四个一线”工作法。二是建立网格人员民情日记制度。网络工作人员每天记录工作日志,将工作情况以及办理事项情况发至信息平台。在防控体系建设方面,建立巡防制度和治安监控网络管理制度等。
(2)健全完善了意见征询、反馈等监督机制。
1、定期报告制度。街道办事处定期每周召开专题会议,听取中心、网格以及防控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2、定期通报制度。把各渠道反映的重大事项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把党员参与社会管理的情况及时向有关党组织反馈。
3、年终评比制度。对中心、网格以及防控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年终评比,其中把上级领导对网格管理人员 “民情日记”(包括上报事件、日志信息、处理事件等情况)的评分列入评先的重要内容。
4、责任追究制度。对于限期办理的事项,实行动态跟踪,不定期督查,对不能在规定时限内办理、造成不良后果和影响的,由街道纪工委进行问责,必要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创新社会管理成效
(一)服务群众更加便捷。
“一站式服务”的构建,并不是各职能部门的简单叠加,而是公共资源的有效整合,尤其是在工委、办事处的协调下,突出服务群众的理念,使基层社会管理呈现出“职能聚合、关口前移、精细服务、多方联动”的特点。由分级服务的做法变为直接模式,减少了群众办事层级,一切事务只需告知网格工作人员,就能很快传达到每名群众。同时发现问题能够及时上传到中心,将过去被动应对问题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百姓生产、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便捷。
(二)社会管理更加精细。
把街道划分成网格单元,在每个网格内配置四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进行全方位、动态巡查,及时排查、梳理和上报群众在治安、交通、物业管理、民事纠纷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做好相应的跟踪和反馈;借助现代信息手段,有效整合各种网络资源,建立一个从社区到街道,覆盖社会管理各个领域的现代化信息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统筹指挥和调度各方面力量,全面提升整个社会管理的快速反应、及时处置能力,由此形成一套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派遣问题、及时处置问题、常态考核评价的管理模式;制作居民电子档案,该电子档案本着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评估与运用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便民、利民、惠民的根本,将辖区内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和生产生活、就业培训、遵纪守法等方面的综合信息统一采集,实行实时、动态的更新维护管理,在一定范围内对相关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并对居民信息进行综合评估评定,作为对居民实施惠民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主要参考依据,实现管理服务统筹联动、综合治理的工作创新。
(三)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
建立了“一个起立、一张笑脸、一句问候、一声请坐、一杯茶水”为内容的“五个一”文明办公制度,发扬紧急问题及时办、符合政策马上办、困难问题灵活办、敏感问题透明办、复杂问题耐心办的“五办”作风。由过去的“群众跑”到现在的“干部跑”,群众工作服务中心不仅方便了群众,也有力推进了基层干部作风的转变,从制度上遏制了少数干部在审批过程中存在的“吃拿卡要”现象。建立干部考评制度,要求全体工作人员每天记录一篇工作日志,每月评比一次优秀网格管理员等,促使全体党员干部进一步认识到“干部作风好不好,服务窗口见分晓”,使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得到改进,真正做到眼睛向下看、脚步向下走、服务向下伸。
(四)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平台建立后,提高了快速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及时了解和反映民情民意,调处化解矛盾,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有效化解了群众该办未办或未及时办而形成的积怨,避免了“小事久拖积大患”现象,从源头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服务中心成立以来,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大量的问题和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高。
【篇4】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看法
基层党建如何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作者:朱红文
来源:《人民论坛》2015年第25期
广东加强基层党建以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实际上是我党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着的群众路线思想和群众工作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体现。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等新的社会趋势和力量的作用下,群众的内涵以及群众工作的路线和方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人民群众的行为方式和利益,出现了不同于以往“集体化”时代的统一性和同质化的新特点。在行为方式上,有着明显的个体化和自主性,在利益的性质和表达方式上有着明显的经济特征和现实性。基层社会是群众利益和诉求表达最为真切的领域,也是容易产生社会问题的敏感区域。
广东的实践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政治建设、党的组织建设与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的政治立场和党所追求事业的人民主体性,在公共服务上可以得到实际、真切的表达。因此,各地全面建设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切实解决有关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同时,在为群众服务的实践中,转变党员干部作风,提升党员干部的能力和水平。第二,在市场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发挥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以及妇女、青年等群众组织的作用成了一个难题。只有把党的建设与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夯实基层的组织和社会基础,保证各级各类组织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正能量。第三,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利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催生了各种社会组织或民间组织。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动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是激发各种社会建设主体活力,形成多元、共治社会治理格局的有效方式。第四,目前,群众的市民化水平还不高,对新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适应性还不强,加强基层党建,发挥党建和党员在社会的法治化和道德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也是创新社会治理,推进文化建设的有益方式。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