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关于华为吴钦明简介【二篇】

时间:2022-05-17 08:40:03 来源:网友投稿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总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解决方案供应商,专注于ICT领域,坚持稳健经营、持续创新、开放合作,在电信运营商、企业、终端和云计算等领域构筑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优势,为运,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华为吴钦明简介2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华为吴钦明简介2篇

【篇1】华为吴钦明简介

吴其昌、吴世昌兄弟简介

浙江才俊,古往今来,可谓浩瀚无涯,仅以天下著名的观看“浙江潮”盛地的海宁而言,以其一地之狭,就曾涌出过学术大家王国维、军事天才蒋百里、诗哲徐志摩等众多名流,其中以兄弟论,则有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吴其昌、吴世昌两兄弟。 

海宁“二吴”皆读书种子,其弟吴世昌在世时曾说:“如果说吾兄吴其昌肚里有两百本书,那我的肚子里就只有一百本书了。”那么,吴其昌肚子里究竟有多少书? 

北大夏晓虹女士在读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时,“见梁氏晚年讲学清华,文稿常由吴氏记录整理,并撰有《梁任公先生别录拾遗》、《梁任公先生晚年言行记》及绝笔之作《梁启超》。吴氏扶病为其师做传,交稿一月即遽归道山”。这里的所谓“吴氏”,就是指吴其昌,他当年曾是梁启超的弟子。 

吴其昌(1904—1944),字子馨,“五岁知书,十岁能文,乡里称为神童”,十七岁时入无锡国学专修馆,师从唐文治先生,研究经学及宋明理学,以博闻强记、才思敏捷,与王蘧常、唐兰被称为“国专三杰”。吴其昌毕业后赴广西容县,担任中学国文教员,后转至天津充西席。后来,他得知北京清华学校开办有国学研究院,随即报名应考,竟以第二名考中(第一名是河南人的刘盼遂,后来第二届的第一名是河南人谢国桢,第二名则是浙江人的刘节,当时遂流传有“河南出状元,浙江出榜眼”的佳话)。 

1925年9月9日,清华国学研究院举行开学典礼,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等任导师,其中梁启超负责诸子、中国佛教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与中国文学诸学科。由于吴其昌此前已撰有《明道程子年谱》、《伊川程子年谱》、《朱子著述考》、《朱子全集辑佚》等初稿,并择定以“宋代学术史”为研究题目,遂由梁启超担任其指导教授。除专题研究之外,吴其昌还选修了王国维开设的“古史新证”、“《尚书》”、“古金文字”等课程,后予以整理成书。其时梁启超主讲的科目是“中国文化史”与“读书法及读书示例”,吴其昌听课之余,并充任梁启超的记录。其间,吴其昌还与几位同学共同发起组织了“实学社”,并创办了《实学》月刊,以“发皇学术、整理国故”为宗旨,该刊共出版有六期,每期均有吴其昌的文章。 

吴其昌追随梁启超、王国维多年,对导师一片敦诚。当时面临天下鼎革的局势,他曾和同学谢国桢等力劝王国维剪去辫子,以免成为祸端,但被王国维婉拒。而在王国维自沉的前夜,他和同乡赵万里还在王国维家中叙谈,岂知第二天得知王国维投湖的噩耗,吴其昌是最早赶赴颐和园奔丧的王国维弟子,当时他“不禁大恸”,与相继赶来的清华师生相互“唏嘘不置”。此后,在王国维逝世的周年,他还撰写了《王观堂先生学术》、《王观堂先生〈尚书〉讲授记》等。至于梁启超,他更是与之情如父子,当时他还曾住在梁宅协助梁启超处理文案,后来又在梁启超的举荐下受聘于南开大学,在预科教授文史,从此走上大学讲坛。1929年1月梁启超病逝后,吴其昌曾代表清华研究院全体同学在其墓前致辞,所谓“师家北苑,门植繁李。率尔叩门,必蒙召趋,垂海殷拳,近何所为?有何心得?复有何疑?斅治考证,得征凡几”等。翌年,吴其昌 转至清华大学历史系任讲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吴氏兄弟忧愤中烧,寝食难安当时弟弟吴世昌率先在燕大校园里贴出要求抗日的大字报,随即被选为燕大学生抗日会第一任主席,他积极组织请愿、募捐、慰问等活动,并主办《火把》杂志,鼓吹抗日。后来陈翰伯曾这样回忆当年的吴世昌:“他是个爱国青年,平日衣着朴素,不修边幅,自称‘燕京一布衣’。他在燕大前后学习七年,前四年是英文系学生,后三年是国文系研究生。‘九·一八’以后,他和哥哥吴其昌(当时清华大学讲师,后任武汉大学教授)曾登上南京中山陵,在陵前大哭一场。经报纸揭载,吴世昌一时名噪金陵,燕大同学就推选他出来领导抗日会,他在同学中很有威信,也颇有号召力。” 

当时吴世昌在燕大校园里张贴的大字报,即所谓《告全体同学书》,其称:“所谓士大夫阶层对国事如楚人视秦人之肥瘠,这才是最大的耻!”过了几年,即1935年11月17日,胡适在《大公报》发表星期论文《用统一的力量守卫国家》,强调在中日对抗的局面中,中国应该取“守”的姿态,反对不顾国力而一味去抵抗日本。当时吴世昌看了胡适的文章很生气,他给胡适写信说:“我默察近年一般知识分子的心理,大概都是‘现状下苟安,思想上躲懒’,这是使我非常难受的。文化学术上比‘五四’时代进步得多,思想上,贞操上,民气上还不如‘五四’时代。这是国民党所应负很大的责任的。”不久,胡适回信答复他说:“凡为国家设计,决不可‘把事情看的太容易’。至于你所说的‘勇气’,我可以回答说:在这几年中,主战的人并不需要什么勇气。只有不肯跟着群众乱喊作战的人,或者还需要一点道德上的勇气。时髦话谁不会说?说 逆耳之言,说群众不爱听的话,说负责任的话,那才需要道德上的勇气。”对此,吴世昌又回信表示:“我并没有误解你。必须唤起民众,组织民众,训练民众。现在舆论界有一个不自觉的潜在性的矛盾:一面想鼓励民族精神,唤起国家意识,一面却绝对忽略组织和训练民众。” 

吴世昌和胡适的态度,分别代表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国难面前的不同看法,表面上是一激越、一稳健,方法虽不相同,而爱国精神却不相上下。 也是在吴世昌喊出对“士大夫阶层”大不满之时,吴氏兄弟有一番惊天动地的举动:1931年11月20日,吴其昌夫妇和吴世昌毅然宣布绝食,并在北平和南京先后向张学良与蒋介石进行请愿,最后又一并在南京中山陵哭灵。当时吴其昌愤然在孙中山灵前宣读《昭告总理文》:“此后如蒋主席、张副司令果能实践前诺,毅然御侮,是不愧为先生肖徒,尚望先生在天,明神佑之。如蒋中正、张学良背言卖国,或食言误国,是甘心为先生之罪人,尚望先生在天,明神殛之!”此次吴氏兄弟等的举动,绝食共八十四个小时,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为了声援其行动,清华学生会还组织请愿团两百余人开赴南京,随继而来的请愿活动又纷至沓来,这就是“合门绝食”、“名倾天下”的吴氏兄弟“哭灵案”。然而,事后吴其昌竟被清华大学解聘。  二 

吴其昌原本是一上佳的读书种子,他是承继王国维、梁启超学术事业的“接班人”,就在他被清华解聘之后,1932年,被迫转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后兼任系主任)。此后,他仍救国不忘治学,在甲骨、金文等方面颇有建树,当时国内学界最有希望传承王国维学术命脉的,就是吴其昌,当时他已在古文字学、上古史、音韵学等方面相继撰成《殷墟书契解诂》、《金文历朔疏证》、《金文年表》、《金文氏族疏证》、《金文世族谱》、《金文名象疏证》等,此外还撰写了有关音韵训诂、目录校勘、土地制度(古代田制史)、宋明哲学史、边政史及东亚史等方面的许多专题论文和论著。当时他在武大开设的课程“古代文字学”、“商周史”、“中国通史”、“中国文化史”、“宋元明清学术史”等,已在在表现出其导师王国维、梁启超的学术流脉,因此,时人所谓“吴其昌研究学术,继承王国维先生的衣钵;发为文章,则一秉梁启超先生的文心”等就并非虚语了。 

然而,在国难当头的局面下,他只能暂时抛却书本,面对社会大声疾呼,发挥公共知识分子的呐喊作用。随着国难的持续深入,吴其昌先后发表了大量文章,并不断进行讲演,成为舆论界的重要人物。他比较有影响的文章,如《民族危机的认识和救国治学的态度》、《国家的生命》、《民族复兴的自信力》、《文人对于国家的责任》、《不屈服,即胜利》、《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斗争》、《光明的进程》等,是整个救亡和抗战时期的重要文献,他也成为当时全国所瞩目的一位知识界人物。 

吴其昌不仅“说”,他还要“做”。就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之际,他向前线的冯治安部请缨杀敌,准备携妻率女一同上前线。岂料,吴其昌最终并没有死于战场,而是却倒在了自己的“岗位”上。梁启超生前曾有一句名言:“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后果然吴其昌也一如其师。1938年,武汉大学西迁至四川乐山,当时体弱的吴其昌不幸染上了咯血症,他“常于吐

血之后,发炎之际,工作不辍,偶或晕倒,而稍息即强起工作如常。家属友好有劝其节劳静养者,辄以‘国难严重,前方将士效命疆场,后方教授当尽瘁于讲坛’为辞”。到了1943年,有一家后方的“胜利出版社”为发扬祖国文化传统、凝聚民族精神,组织编纂《中国历代名贤故事集》,邀请吴其昌承担其中《梁启超》一书的撰著,吴其昌不顾病势沉重,慨然应允,于是“临命前一月,尚应当事约,作梁任公传,都五万言。力疾从事,气若不属,屡作屡辍,终至不起”〔9〕。吴其昌为其师抱病撰写传记,成书《梁启超》(上册)。就在1944年1月19日封笔之后,2月23日,年仅四十岁的吴其昌在乐山病逝,结果,这本只完成了半部的传记遂成为他的遗著和绝响。 三 

说到弟弟吴世昌,要提一下毛泽东在1964年8月与几位哲学工作者的谈话。当时毛泽东在谈话中忽然提到了《红楼梦》,并提到了“红学”,他说:“《红楼梦》写出来有二百多年了,研究红学的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可见问题很难。有俞平伯、王昆仑,都是专家。何其芳也写了个序,又出了个吴世昌。这是新红学,老的还不算。” 

毛泽东提到吴世昌,后来以“红学家”著称,并曾为英译本《红楼梦》进行过审校。这个“新红学”大家的吴世昌,在兄长的提携下,也是一个读书种子,早年曾从事文学创作,后转到古典文学研究。若说到其人的自负,当年他有句夸口:所谓“当今学人中,要说博览群书的,只有四人:梁任公、陈寅恪、唐兰,再就是我”。彼时他在英伦讲学,曾撰写有《〈红楼梦〉探源》,后又著有《〈红楼梦〉探源外编》、《中国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等,此外还有旧体诗词集《罗音室诗词存稿》等。 

吴世昌(1908—1986),早年因家贫辍学,曾当过学徒、店员,后考入嘉兴中学,以工读生名义读书。1927年,他考入南开大学,翌年转入燕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后获哈佛燕京学社国学研究所的资助,终得硕士学位。随即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任编辑,后又先后任西北联大、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及系主任等。1947年,他赴牛津大学讲学,任高级讲师。 

吴世昌在哥哥吴其昌的影响下,也是一位“两栖”的学人———既有淑世的关怀,又有学术的专攻。时间到了上世纪的四十年代,吴世昌像其他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一样,对时局的变化特别关心,也从多方面贡献了自己的才智。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英国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中最早承认了新中国。此后的1954年6月,中英两国又达成了互派代办的协议。当时吴世昌正在牛津大学执教。不久,在周恩来的主持下,开始对海外学者展开工作。1956年7月,时任中国外交学会副会长、外交部顾问的周鲠生奉命写信,并委托赴英国参加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举办的亚洲史学史讨论会的宦乡带信给吴世昌,随即又通过吴世昌转告信息给当时也在英国的陈源(此前代表国民政府参加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希望他回国参观。由吴世昌,再至陈源(后来周鲠生利用赴瑞士开会之际,顺道在伦敦会见了他),以致又通过陈源告知在美国的胡适(并通过与会的胡适的学生杨联陞),这是当时国内传达给海外学者的一个试探性的信息。对此,吴世昌做出了回应,而陈、胡没有立即给予反应。  

1962年,据说是响应周恩来的号召,吴世昌放弃了在英国的优厚待遇,举家回到了祖国。当时他的大女儿已是牛津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二女儿高中毕业后也考入牛津大学。吴世昌回到国内,先后发表了《回到祖国》、《回国以后》、《空前强大的祖国》及《我和北京》,随后,他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1962年,按说正是新中国历史上的所谓三年“困难时期”之末,吴世昌此时返回祖国,立即受到人们的一致赞扬,所谓“子不嫌母丑、犬不嫌家贫”。大概因此他就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回国的人文学科的一位专家,也因而在当年曾受到毛主席的接见。这位爱国的知识分子,却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斥责为“假洋鬼子”,甚至在“文革”期间的1969年冬,他竟被赶到乡下去做猪倌了———当时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联以及作协的“五七干校”设在了河南罗山、息县,吴世昌与同仁俞平伯、钱钟书、吴晓铃等都被打发前去,他们的任务是喂猪,

显然这与他们学者、教授的身份实难相符。不过,当时他们的思想已经过无数次的“冲洗”,已经变得“纯洁无瑕”,比如他们当中的“汉园诗人”何其芳,这时创作的诗歌就已是《养猪“五字宪法”歌诀》了,诗中写道:“主席指示:养猪重要。品种要好,圈干食饱。粗料发酵,采集野草。小猪肥猪,多加精料。强弱分圈,隔离病号。夏天太热,河里洗澡。新生小猪,防止压倒。注意卫生,防疫宜早。猪瘟难治,预防为妙。其他疾病,努力治疗。”所谓诗人,真是斯文扫地矣。 1971年,吴世昌一天突然接到通知,他可以提前返回北京了。离开前,军代表主持召开了一个座谈会,让大家谈谈在“干校”的感受。由于大家已经习惯了这种开会的形式,心里又急着打点行装,所以会上发言都很积极,大家既谈接受教育的收获,又为军代表歌功颂德了一番,偏偏吴世昌一言不发。最后,军代表让他讲话,吴世昌却问:“要我讲真话,还是讲假话?”军代表不假思索,说:“当然要讲真话。”吴世昌说:“我认为,五七干校并没有什么好处。”此言一出,在场的人惊魂失魄。军代表愣了愣神,又接着问:“为什么没有好处?”吴世昌说:“要我们回去,不是正说明问题了吗?”他的讲话,逻辑性强,说得军代表哑口无言。其实,这样的例子在吴世昌身上还有许多,正如后来社科院文学所的刘再复对他的评价:“正声满学院。”吴世昌就是这样一个敢想敢说的人。后来他看不惯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说:“中国人最容易接受新事物。比如跳舞,人家贴下脸,我们就可以马上将衣服脱掉。”其性情由此可见一斑。

【篇2】华为吴钦明简介

广钦老和尚事迹简介

广钦老和尚(公元1892~1986年),闽籍僧。不识字,不食人间烟火,人称“水果师”。综其一生贫苦孤露,质朴艰辛,宿慧自萌,潜修百苦,禅净双成,大澈大悟。在台弘化近四十载,幽冥两度,野类驯归,更以禅悦为食,行不倒单。除雨天外,夜露坐,数十年如一日,教人总是一句“老实念佛”,在当时台湾缁素界中被誉为“现代的活佛”、“国之瑰宝”、“精神之导师”。

和尚德妙德庄严,法相慈祥,上至总统名士,下至贩夫走卒,不论高官显贵,富贫下贱之人都向往亲近。信众见之如见佛般感极而泣,不言而化,德被群伦,在当时台湾地区乃属第一人。

和尚驻台,四海信众麇集来会,信众朝拜如流,数十万众朝山,更是蔚为稀有。和尚的法语广流于台湾、香港、韩国、中国大陆、欧美等地,如林觉非居士所言:“放眼台湾,当时所谓的高僧,有几位能如此?若非得道高僧,何能臻此。近代佛学泰斗杨仁山也言:“千余年来,如六祖者,能有几人”。

一、在家时期

广钦老和尚,俗姓黄,名文来。出生于福建省惠安县。家境贫寒,母多子劳累,割爱晋江浯潭村李氏为养子,取名李钦山,因身瘦小,都呼“猴山”。7岁仍体弱多病,养母带往邻村池店高山亭,礼观世音菩萨为契子,母子自此茹素。

和尚11岁,养父母相继过世,孤小伶仃,被堂伯带往南洋生活13年。在堂伯店中负责各项杂务,17岁已发育长成,入山垦荒植橡胶树。19岁欲搭工地轻便车下山,忽有恐怖之感,急喊同事勿搭,惟一人留车上,次日闻该车桥断俱没,兹后,同事欲搭车均先过问和尚,此事初露和尚预知能力。

24岁,和尚返家乡。眼见家乡一切均已变迁,萌生出家之念。和尚曾自述道:“过了不久父母逝世后,我就到南洋去,而我依然吃素。这段日子让我深深感觉到世间没有什么希望,人生也没有什么意思,父母留下遗产,我如果也像他们一样耕田,做到老,最后仍是免不了一死,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因此我想求了生脱死”。因此在家三年,练就日食一餐,夜可坐睡的工夫,作为出家前的准备。

二、出家自度时期

和尚27岁,赖高山亭的赖素姑引进,至泉州承天寺出家,由住持转尘和尚收为沙弥,赐名“广钦”。负责提水、种菜、劈柴、杂役。为众盛饭,遇有饭粒落地,急俯捡食,人鄙之。

和尚31岁时,求坐功急进,走火入魔,双目失明,礼拜日月复明,夜可见物,成为阴阳眼。后淬励十余年,约在39岁证得了念佛三昧。但和尚在禅功方面仍未契入,急切地想离寺上山苦修,但须具足比丘身分才可以。于是礼寺中瑞奉法师为师,并行剃度,并于隔年前往莆田囊山慈寿寺受具足戒,和尚至此41岁才具比丘身。同年和尚备带十余斤米,四套衣物前往泉州府后清源山,觅一石洞潜修,上山前夕遇宏仁法师授法眼派之法牒并属珍重流传,和尚乃南岳下第四十八代临济接法眼之传人。

和尚43岁时,打坐际忽似被人捧离,直沈坠地,右边睪丸震破,久成一死肉。此年和尚带的粮米已尽,为维持色身,遍尝天地生成的树子、嫩叶、山果,以致到台湾后仍维持这个特殊饮食,人称“果菜师”。

和尚潜修的山洞,本是老虎栖身之所,和尚为说三皈依,虎驯离去,并常率虎妻虎子到洞口玩耍。又一日,村民挑柴下山遇虎,惊怕扰嚷,和尚出洞,训虎解危,师曰:“汝等不怕,虎不伤人,尽可下山”驱虎离去,此事传遍,附近居民都称和尚为“伏虎师”。

和尚自从断食人间烟火后,禅功猛进,曾一次入定超过三个月,鼻息已无,众人以为圆寂,准备荼毘,幸转尘方丈请弘一大师上山探视曰:“如是功行,我等所不能及,我若不来,公等恐铸成大错”,弹指三下,师出定。

和尚自四十二岁山中潜修十三载,其禅功已臻无可说的自在,完成自度;思及诸佛菩萨以众生为念,他自己立定志向说:长久住山上与兽为友,只不过是度自己,佛说自度后也要度众生,在山上住一千年也是自度,度众生必须到山下。因此结束住洞苦修,重返承天寺,时和尚54岁。

三、来台弘法初期

和尚五56岁(公元1947年)来到台湾,挂单基隆灵泉寺、最胜寺,后暂息新店日式空屋,并于台北市法华寺夜渡日本鬼魂。渡台前一年,遇林觉非居士(第二位在家弟子),即透露他与台湾有缘,要到台湾弘化的愿力,他说:台湾佛教,数十年来,受日本人奴化教育迫害,及神教影响,神佛和混,正邪不分,早已变质。我缘结台湾,我将渡台,新兴道场,广度众生,以我一身,为修佛范。挽回佛教狂澜,重归学佛正轨。

和尚最先随后在新店建立广明岩、日月洞、广照寺。和尚得日月洞时,洞原无水,进住三日,泉水从石隙中流出,而对面田角泉窟自干。而在山顶大石前搭一茅蓬自住时,有一大蟒夜来皈依。当时传田(乞丐罗汉)随侍。一日山下有一邻长诸子,偶遇大蟒,率众持棍欲扑杀之,师于山上听喧哗声,急出告诸大众:“蟒已皈依三宝,切莫杀害。”众闻师言,遂各散去。师自移锡日月洞内,鲜有人知,三度大定后,方为世惊;又建广照寺时,有猴子跃出林间,静坐于和尚旁,和尚分食水果,颇有规矩,而猴子也常持野果及嫩叶供和尚。

和尚初抵台湾,人生地不熟,虽陆续建立道场,但屡遭魔难。抵台第一年,一名李姓教官,见和尚可欺,胁迫威制和尚,并以上乘指力工夫伤额出血;建立广明岩时,当地人士及流氓常滋事威迫,迫不得已和尚只好率众离开;日月洞亦数次遭抢;建广照寺时,遭人诬控,师两上公堂。获不起诉。师回火山,监院传云业重嗜食如命,传诚不听师言,于师面前对施打传云,目无尊长,传诚逐出师门,断絶关系。又不肖弟子对师下毒,幸和尚功力深厚,初次使毒集中大腿,爆一小肿瘤,溃脓而出,数日无法举步。第二次,又以类似硝酸液毒和尚,师半个月腹常搓摩不适,林觉非查觉,始道此事。

历代高僧都是凭德性修持感动皇帝,受皇帝敕封,全国尊崇,和尚一生苦行着称,福慧双修,当时台总统蒋经国也皈依于和尚,事有不决便会请益。听闻和尚圆寂,更嘱书“大慈大悲”横额送寺,以表追崇。当时和尚圆寂时,林则彬(蒋好友)向蒋总统上了一张签呈,秘书长一看,不解地问:“这件事要报告总统吗?”林先生说:“你去对总统说,他会知道的”总统一看签呈,立刻说:“你们不晓得,这老和尚可是个菩萨啊!你赶快写大慈大悲四个字送去”。

三、来台弘法中后期

和尚64岁,信徒献地土城火山竹子林,和尚入山砍竹编系成蒲团,夜独趺坐林,5年后,于此兴建之大殿竣工,命名“清源山承天禅寺”,以纪念和尚净土成就之大陆祖堂承天寺及苦行禅功成就的大陆清源山。

和尚72岁,应公路局长林则彬之请,赴中横超度高山族孤魂,中横公路顺利完工,林则彬于师所坐草蓬原址建天恩塔纪念。同年和尚赴台中、花莲,于台中清水南寮建广龙寺。承天禅寺照霞见师未回,迳散寺内现金发给各众离寺。师回寺重整寺务,盖山门及方丈室。

和尚75岁,右边睪丸死肉一团已渐长如小柚子,不便于行,至万华林天佑外科切除。78岁时又牙齿全无,改喝流质。夜改坐于走廊间或方丈室内。秋间于土城小山垄上创建广承岩。后于承天禅寺于大雄宝殿原地建三圣殿,又建祖师堂等。广承岩新建大殿、地下室及华藏塔。

和尚91岁,指派随侍十余年弟子传闻至高雄县宝来村筹建尼众道场妙通寺。和尚预言:“将有百数名无量胜福之女众弟子来此出家修行”。和尚92岁,承天禅寺大雄宝殿落成。秋新建大悲楼。和尚93岁,三月驻鍚于兴建中之妙通寺,起建大观楼及整备明年开大戒一切应供。

公元1985年,农历十月于妙通寺举行护国千佛三坛大戒,求戒弟子二千五百余人,盛况历来之冠。大戒圆满,师欲北返,适逢农历正月初一,和尚未稍事休息,妙通寺诸尼再次抬请师回妙通寺,林觉非阻之未果。又被载回赴初二法会。初二嘱尼师随师出声念佛,甚而加敲木鱼循声同念。初五,和尚瞻视清澈,澄静安祥,嘱弟子同声念佛,午后二时许告大众:“无事无事,无来无去”,于念佛声中自在涅槃,享年95岁。和尚在台弘化近四十载。

和尚弘愿本是塑为台湾肉身菩萨,永供佛范,奈何魔徒贪现,未予成全,终遭荼毘。和尚洞彻弟子们存有私心,贪念不除,金身只一,和尚较具规模道场有三,欲供何处?恐徒因此反目,圆寂前遗训“如无法成全肉身菩萨,就将其火化,分三处建塔供奉”。

四、神异介绍

和尚不言神通,但和尚的神通事迹,在信众中广为流传,一下略举几则:

有一回一位信众自美国返台,知和尚大悲水灵验,特地装了一个一加仑、一个五加仑的塑胶桶水,让和尚加持,但看屋内已有二十几位信徒排队,恐人说他贪心,所以将五加仑的桶水置外面,只拿一加仑桶水给和尚,和尚马上说:“你好久没回来!外面那大桶水怎么不拿进来?”

如周宣德(老和尚在家弟子)有两位朋友,一已计画前往美国,且胸有成竹,和尚说:“不行”,另一位经济困难,没有出国打算,却说:“你可出国赚点钱,生活就安定”,后来果然如验。

林居士初遇和尚,上船渡台,和尚告诉他“如未去时,可再来谈”,船出港未几,舵工见有台风,果真未能启航。过两日再出航,和尚说“顺风顺风”数句,船行二十二小时即到台湾,舵工惊讶说,我家数代舵船,再如何顺风最快也要二十三小时抵台,未见今日只二十二小时即到台湾,真是奇迹。林居士领会和尚不凡僧。

传奉法师白天忙职事,夜负责随侍和尚,某夜,梦见廊前一口棺木,心一惊,瞬间听一声音道“四果,怎么了?”(和尚称传奉为四果),即醒,但因梦中声音很大,感觉仍有余音清晰回荡,而其来源正是来自和尚的座位处,梦中事,也不问和尚,梦是幻化,但知和尚即使在梦中也护念弟子。

一天和尚要传顗去看医生,传顗到台北荣总看诊,医生说无事,传顗回报和尚,和尚说无事就好。但事隔一年,传顗大肠长出坏东西,开刀在加护病房一天,第二天即到普通病房,信众探病,讶异好得这么快,其中一位密宗行者对传顗说,和尚用一光圈罩住传顗,保护他,没事的。

和尚有一弟子传田,呆呆笨笨,打水作务,剩饭剩菜,自坐石上吃起来,平日人见他憨呆鄙之,一日早殿,和尚猛一顿打在传田头上,叫他:“乞丐”、“乞丐”,传田顿时猛醒,自己是“乞丐”,因林居士见他不俗,与之心契,他告诉居士说:和尚叫我“乞丐”,“乞丐罗汉”,他暗示知之即可。罗汉自了汉,怕人知麻烦,已往生。

一天几位大人抱了一个襁褓中婴儿来拜见上广下钦老和尚,婴儿眉清目秀,面庞长得非常可爱,大家见了都欢喜逗她,惟有老和尚脸一沉,向弟子说:“要来讨债的!(指婴儿)”大家不懂,老和尚便告诉来人说:“你们做冷冻鸡生意对不对,看看这婴儿!”婴儿的父母流着眼泪承认,并打开包里孩子的衣被,赫然!可爱的脸蛋之下竟是畸形如鸡的身体!

和尚对信众供养红包,从不过问。有一次,和尚端坐椅上,二十几位信众供养红包,其中一位信众心起嘀咕:“这和尚一字不识,收那么多红包!”此人心念一起,和尚马上察觉,即说:“我是方便!让大家植福田,各位的供养是给大家盖寺庙,这寺也不是我的!”。民国五十几年,和尚曾至台北市善导寺,人见“水果和尚”,到顶礼供养,桌上红包几百个,和尚离寺时说:“供养常住”,两手拍拍,两袖清风,不沾一亳利养。和尚的洒脱令人赞叹。连宣化上人也佩服和尚的不贪不染,说: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台湾的水果和尚,他既不贪财,也不贪色。人家给他果仪,他连看也不看,这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做到的。一般人放不下财,视财如命,但他却看得那么轻松,也不看果仪里有多少,放在一边,谁愿意拿就去拿,故他有些徒弟就偷许多钱,而后偷跑还俗去。那你说,他以后应该会管紧了钱吧?并非如此,他仍然管也不管,看也不看,你说这老人之定力有多高。

推荐访问:华为 简介 吴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