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历主要有阳历,阴历,阴阳历三种。 阳历以地球公转周期为依据:阴历以月相变化为依据;阴阳历结合两者特点。世界上最通用的是阳历,我国使用的一般是阴阳历,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建党百年历史成就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建党百年历史成就4篇
第1篇: 建党百年历史成就
教学案例——日本JTB百年历史
JTB(前日本交通公社)诞生于1912年,是日本最大、世界排名第四的跨国旅游集团,2010年的销售总额超过我国所有旅行社年营业额之和。今年是JTB创立百年,佳天美(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JTB中国市场运营)董事长山崎道德莅临上海,在“东方讲坛•上海旅游讲坛”上讲述了这个旅游业巨型航母的百年发展史。
百年历程:从观光旅游到综合性产业
在JTB的百年发展历史中,JTB是随着日本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而成长的。1912年3月12日日本旅游局在东京成立,这就是JTB的前身。从1912年成立时铁道局一层西北拐角处的小屋,到如今拥有187家国内外分公司,JTB勾勒出了一个庞大的综合性旅游企业版图。
“1915年1月4日,JTB在东京火车站开设服务所,开始代理销售火车票业务;1927年开始,扩大旅游代理销售业务,获得的代理手续费收入逐渐赶超会员会费收入;1925年开始销售联票‘游览券’,可根据游客需求确定旅游线路,并为游客提供车、船票及住宿就餐券。”山崎道德说。
JTB在发展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1949年,JTB被取消代理销售国铁车票资格,顿时失去了80%以上的收入,企业陷入生存危机。“机会往往酝酿在危机之中。面对困境,JTB积极拓展其他业务渠道,通过销售旅馆住宿券、景点游览券等项目,实现了经营业务的开拓和营业收入的逆转。”山崎道德说。
在日本大众化旅游时代,除了单一的住宿券、游览券,JTB还推出了可直接购买旅游打包产品及线路的旅游礼品券。被山崎道德誉为“JTB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举措”。“这些以旅游代金券、旅游礼品券等形式出售的票据,游客可以自己使用,也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别人。”山崎道德说,“旅游券在使用时,相当于现金,且随时可用。旅游券一售出,公司就可以回流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问题。”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JTB将经营范围向金融保险领域延伸。1983年8月发售JTB卡、1985年推出旅行券分期预付款计划、1987年11月发行百货商店通用商品券、1989年7月成立日本国际伤害火灾保险株式会社……作为综合性旅游企业航母,JTB初具规模。
进入二十一世纪,面对日本国内长期低迷的经济形势,JTB积极寻求新的商务模式,将企业航母驶向新蓝海。2000年2月,“JTB Benefit”在这一背景下成立,旨在为各公司员工提供外包的疗养及度假服务;同年4月,JTB与日本最大的门户网站YahooJapan合资成立“Tavigator”,利用Yahoo的网络召集能力,结合JTB的旅游专业服务,成为了日本网络旅游销售的领先企业。
经营管理:从制度建设到品牌建设
一家企业何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保持百年长青?
“自成立伊始,JTB就将员工视作企业的财产。”山崎道德说,JTB十分重视员工的正规化教育。
1962年,JTB成立50周年时,在东京开设了中央研修所;1973年,关西研修所于大阪成立;1982年,JTB在成立70年之际,推出“新JTB运动”。
“‘JTB服务纲领’明确规定:为了让客人说‘这就是JTB’,我们以真挚的笑脸迎接客人;为了让客人感受到‘不愧是JTB’,我们用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为客人提供专业的服务;为了让客人说‘下次还要利用JTB’,我们站在客人的立场上,为客人提供诚心诚意的服务。”山崎道德说。
塑造自律创造型员工已经成为JTB集团培养员工的目标。为此,JTB构建了187家分公司共同的教育体系——JTB大学。山崎道德表示:“公司会根据员工的工作年限及所处岗位、业务内容,结合网络,开设相对应的研修课程,内容可以说是全方位覆盖。”
日本JTB是以“准专卖店”的模式发展的,既充当产品设计者,又同时拥有完善的零售门店。为了让上海旅游界同仁更好地了解JTB,山崎道德以“LookJTB”为例,阐释了JTB的品牌“准专卖店”模式。
在日本,“LookJTB”可谓是家喻户晓的海外旅游品牌。每年有超过130万人次以上的游客会选择该品牌的旅游产品。“以前,JTB集团总社有一个部门专门负责该品牌产品的企划制作和销售,后来,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公司:JTBWorldVacations,负责设计能满足各销售公司需求的‘LookJTB’产品。JTBWorldVacations负责企划制作产品,各地分公司进行销售,从中获得提成收入,这极大地提升了各分公司的工作积极性。”山崎道德说。
2006年,JTB集团开始分社化进程。即将一个大集团拆成14家子公司。各子公司单独作业。“以前都是由JTB总部制订各项规章制度,较为呆板。下属公司在做出战略决策时,还要等待总部命令,可能会因此贻误商机。”山崎道德如此解释JTB分社化的原因,“为了帮助子公司更加适应当地市场的发展,同时,也为了有利于公司快速地做出经营决策和判断,我们成立了14家分社,实行独立的经营管理,目前共拥有上千家营业网点。”
另一方面,为了杜绝出现分社凝聚力下降,公司还专门召开了全社旅游事业战略会议,提升集团的整体凝聚力和执行力。
2004年,JTB把观光旅游业重新定位为文化交流产业,以“人与人的交流”为主旨提供旅游服务。
2011年,JTB推出新的集团品牌理念,制定“TheJTBWay”,确定了“行随感动”的品牌口号。
如今,JTB仍然是全球旅游业内声名显赫的王者,公司员工逾26000名,业务涉及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饭店餐饮、会议展览、金融保险、房屋地产、建筑装饰、教育卫生、技术情报、广告娱乐、印刷出版、运输物流、网络IT等多个领域。其中2010年旅游业比重达到88.5%,占据绝对份额。
第2篇: 建党百年历史成就
中国电影百年历史梳理与缅怀
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已有百年历史。
中国电影史一般被划分为摇篮时期的中国电影、抗战前后的中国电影、解放区的中国电影、新中国十七年电影、“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新时期的中国电影。在这里,鉴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复杂性,且考虑到艺术高考影视编导专业考生的特殊性,我们从艺术高考大纲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出发,按上面提及到的中国电影史的分歧进行简要概括。
一、摇篮时期的中国电影(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初)
1.“西洋镜”和第一部国产片
就目前所知,中国人第一次看到真正的电影,可能是在1896年8月2日上海许愿“又一村”的一次游艺活动上观赏舶来品“西洋影戏”。从此,电影的放映活动逐渐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等大中城市多了起来。北京丰泰照相馆是第一家由中国人任庆泰(1850~1932,字景丰)开设,并以拍摄戏装照闻名的照相馆。
1905年春夏之交,中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诞生,标志着电影艺术在中国的诞生。《定军山》是一部由谭鑫培主演的戏曲片,该故事取材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70回合第71回,作为默片的《定军山》只选取了整出戏中“舞刀”、“请缨”、“交锋”等几个“做”、“打”片断。
2.第一批短片
1913年,年轻的张石川和郑正秋在上海创办了“新民公司”,并拍摄了中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其后又拍摄了《黑籍冤魂》,《一夜不安》等。同年,黎民伟在香港也拍摄了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首次在电影中使用女演员严珊珊,也是中国的第一部出口片。
3.商务印书馆和第一部故事片
1917年,商务书馆收购美国人器材,成立了“活动影戏部”,拍摄《商务印书馆放工》、《庆祝欧战胜利游行》等影片,开摄制纪录片之先河。
4.“三大公司”和新旧两派
中国早期电影的“三大公司”指明星(张石川、郑正秋,旧派)、天一(邵醉翁,商业路线)、联华(洪深、孙瑜,新派)。
5.类型电影与武侠片初期
中国早期电影类型片主要有喜剧片、歌舞片、言情片、侦破片等。
武侠片以明星公司的《火烧红莲寺》一炮而红以后,紧接着便有“昌明”、“暨南”等公司的《火烧平阳城》、《火烧七星楼》等步其后尘,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数量可观的“火烧”系列。
6.第一代导演和早期中国电影的叙事模式
中国电影的“第一代”导演主要有郑正秋、张石川、洪深、孙瑜等。
早期中电影的叙事模式主要有时序性叙述、单线条结构(始终无二事,贯穿只一人)、外视点角度(全知视点,即无所不知的角度)、大团圆结局。
二、抗战前后的中电影(1931~1949)
从无声片到有声片
我国第一部不完整的有声片是《桃李劫》(1934)。
2.“左翼电影”的兴起
“左翼电影”的兴起主要有以下背景:
(1)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抗日情绪全面高涨(1931年9月18日至1932年1月28日)。
(2) 鸳鸯蝴蝶派的影片票房惨败
(3) 公司老板改弦易辙。
(4) 中共加强对电影的关注。
3.“国防电影”的提出
“国防电影”与国防文学“的口号相互呼应。1936年1月,由蔡楚生等发起成立上海电影界救国会,主张以电影为武器、对准国防线内外的敌人、摄制鼓吹民族解放的影片。伺候8年,无论在上海还是在”大后方“、爱国的电影工作者拍摄了大量抗日电影,起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例如《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火的洗礼》、《东亚之光》、《风云儿女》等。
4.“软性电影“的干扰
“软性电影”奢谈“让眼睛吃冰激凌,让心灵做沙发椅”,对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5.“孤岛电影”的奇观
所谓“孤岛”是指上海沦陷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前(1937~1941)的上海英法租界和公共租界,与香港这两处相对平静的“特殊地方”。
6.“殖民电影”的怪胎
“殖民电影”指日本人在沦陷区拍摄的大量纪录片和故事片。如《圣战》、《新土》等。1937年海在东北成立了“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简称“满映),至战争结束时共拍摄了100余部故事片和200余部纪录片,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李香兰(日名山口淑子)主演的《支那之歌》、《战争之街》、《白兰之歌》等影片颇大。
7.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现实主义电影
1946~1949年是中国现代史上得一个转折时期。在中国电影史上,这几年也是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光复后的上海,主要有“昆仑“和”联华“两家电影公司拍摄一批风格各异的影片。
三、解放区的中国电影
1937年以后,袁牧之、陈波儿、司徒慧敏、吴印咸等电影工作者到了延安。不久,成立了“延安电影团“,并利用贺兰人伊文斯赠送的器材,相继拍摄了《延安与八路军》、《白求恩大夫》、《战斗与生产结合起来》等纪录片。
四、新中国十七年电影(1949~9166)
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解放区合国统区两支文艺(电影)队伍大会师,揭开了新中国电影的序幕。至1966年“文革”结束的十七年间,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可谓是“道路坎坷、成就辉煌、反反复复、问题不少”。
五、“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
1.中国电影遭遇浩劫
从1964年对《早春二月》的批判开始,到1965年对《舞台姐妹》的批判,一大批优秀影片被打为“毒草”,被扣上“资产阶级人性论”、“修正主义”、“美化阶级敌人”的帽子,成为旷日持久的“文化大革命”的前奏。
2.“样式戏”电影和“三突出”原则
“样式戏”指的是六个京剧,即《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和两个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
3.故事片生产的恢复和其中的政治较量
1973年,周恩来提出要大抓电影工作,恢复故事片拍摄,至1976年9月共拍摄故事片70部左右。其中,一部分是重拍片,一部分是政治宣传片,大多质量平平。重拍片如《平原游击队》、《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皆新不如旧也;政治宣传片除《闪闪的红星》等几部好片子以外,也都是乏善足陈。
六、新时期的中国电影(1978~)
1.中国电影的复苏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突破了“文艺从属政治”、“文艺服从政治”的禁锢,“双百”为方针重新提出,中国电影电影从生产(100部/年)观众(279亿/人次)到导演都表现出繁荣复述的景象。
2.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五世同堂的局面
“第二代”以汤晓丹为代表(曾拍过《渡过侦察机》等影片,1979~1983年又相继执导了《傲蕾一兰》、《南昌起义》、《廖仲恺》等三部影片。
“第三代”:谢晋至今宝刀未老,作品有《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啊,摇篮》、《高山下的花环》、《最后的贵族》、《鸦片战争》等;谢铁骊也拍了《大河奔流》、《今夜星光灿烂》、《红楼梦》等。此外,像凌子风、李俊、水华、谢添、成荫等,也都有新作问世。
四、五代导演创作群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崭露头角的。
3.脱颖而出的“第四代”
在“第二代”只有个别导演硕果仅存,“第三代”导演也逐步淡出影坛的时候,一批年轻的导演(我们称之为“第四代”)已脱颖而出了。他们找到了巴赞的纪实美学为武器,喊出了“电影语言现在化”、“丢掉戏剧拐杖”,甚至“与戏剧离婚”的口号,虽然不免偏颇,但有创新精神。
“第四代”从1979年崭露头角,风靡五年。1984年“第五代”异军突起后,虽然他们仍在拍片,但其创作理念已逐渐被新一代的创作锋芒所掩盖。
4.中国电影“新浪潮”的“第五代”
“第五代”指的是“文革”后首批进入电影学院的78级导演班为主题的创作群体。他们既是“文革”的参与者,又是受害者,且大部分被贬到社会的最底层。对社会底层的真切感受,使正统教育下萌生的幻想破灭,决定了“第五代”
的“叛逆”和“反思”的精神品性。“叛逆”和“反思”成为他们探索的主要特征,被人们称之为“红卫兵情节”
“第五代”的主将是张艺谋和陈凯歌。此外,还有田壮壮、吴子牛、李少红、黄建新、彭小莲、张军钊、刘苗苗、夏钢和孙周等。
5.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的总体特征
“主旋律”和“多样化”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的总体特征。
90年代的主旋律影片,“多样化”是大众化转型的社会趋势。对现实和历史的批判、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一直是这一时期最基本的艺术主题。伺候的现代主义运动,无论是朦胧诗、前卫音乐、探索性话剧或者是“第五代”导演,都把中国文化纳入了20世纪世界文化的总体格局中。
第3篇: 建党百年历史成就
济南城区百年历史变迁
100年前的济南城有多大
长期以来,济南为省级各衙署、济南府、历城县治所所在地。清朝初年的《济南府城图》显示的济南府城,仅为现老城区部分,基本为洪武四年(1371年)修建府城的原貌。那时,整个济南城"周围一十二里四十八丈",也就是说,以人的步行速度绕整个城市转一圈,只需要一个小时二十分钟。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如今的制锦市小区北部一带,仍是一片水湾,名叫"三娘子湾"。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军事的需要,济南开始修建城外圩郭,因城北水多,缺其一面,整个圩子墙长3670丈,上有垛口3309个,辟有岱安、永固、永靖、永绥、永镇、济安、海晏七个圩子门。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一张《省城街巷全图》上可以看到,三娘子湾一带除了辟有"棘榛市(制锦市)"等街巷集市外,三娘子湾的水面已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菜园子。圩子修好后,从而使济南成为兵书上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坚城。那时的老济南依附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的肌体上,高矗的城墙把城区封闭在2.6平方公里的圈子里,人口仅有5万人左右。
开埠,就是另建新城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济南自开开埠。通过开埠,济南的城市建设第一次打破了老城区的束缚,拓展了向外发展的空间。商埠区为在老城圩外另辟新城,当时济南商埠的范围是:东起馆驿街西首的十王殿,西至大槐树,南沿赴长清大道,北以胶济铁路为限,计东西长五里,南北长二里,商埠内道路以"经、纬"命名。
开埠后,济南市区面积扩大到1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4万人。
1908年,济南打开普利门,拓宽了柴家巷,并改名为普利街,与商埠的经二路相连。1909年后,又相继修建打开了麟祥门,和经四路相接。至此,老城区与商埠区已融为一体。
1912年,黄河铁路大桥建成,津浦铁路、胶济铁路在济南交汇。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今泉城路一带为古城中心和以经二路、经四路为商埠中心的双中心城市格局逐步形成,人口达到25万人,较开埠前增长了64%。
康有为曾力主济南建北部新城
近代著名政治家康有为曾三次来过济南,对济南极有好感,他曾把济南和国内若干名城相比,认为"然山水之美,皆不若华不注也"。上个世纪20年代,他写了一篇《新济南记》。在这篇文章中,详尽地论证了他开辟济南北部新城的设想:
但开一新济南,尤美善矣。今驰道已至黄台山,黄台桥有农林学校在焉。诚宜从黄台桥通驰道于华山前,以华山为公园,稍缀亭台,循花木,先移各学校于山前,驰道间设一公会堂,为吏士公会之所。徙酒楼闾女其间,因人情之汗乐,藉以开辟之,则游人率而来。车马杂沓,咸愿受一廛而为氓,乃为之限定园宅之制令,宅地必方十丈以外,宅必楼,瓦必红,宅式不得同,庶几青岛之闳规美观焉。不十年,新济南必雄美冠中国都会。
为发展商务,又开南北商埠
据1928年《历城县乡土调查录》记载:"今以商务发展,开拓南北商埠。北商埠,东尽津浦铁路,北抵洛口镇,西以黄河码头黄家屯庄,南界官扎营。南商埠,自七大马路以南开拓至陈、王二庄止,正在规划中。"
1929年济南设立为市,首任市长阮肇昌撰写《建设新济南整个计划》一文,称:"济南为古代文化发祥地,但商业发达乃最近三十年事情,其主要原因为津浦与胶济两干线之完成,本市适当两路之交点,陆路交通已极便利,水路方面由小清河可直达渤海湾,故本市发展趋势系由旧城西移于商埠。今后最繁盛区域当为商埠至泺口间之北展界。"
阮肇昌还提出了未来的济南规划设想:"一、改善旧城与商埠;二、发展南北展界为新市区"。南北展界的提出,开始了"利用科学知识以计划新都市之改造"。
1930年,韩复榘督鲁后,济南市专门成立了"设计委员会"。该会于1932年对南展界和北展界(即北商埠)作出规划:北展界名为"模范市"(1934年改为"济南市模范区"),南展界命名为"模范村",并计划以"济南模范市"为全市中心。 当时的规划以五三路(今济泺路)为主干道,其东设纵路两条,其西设纵路五条;小清河以南设横路12条,以北设横路四条。成丰桥与济泺桥之间为政府办公地区,金牛山与小清河之间地带辟为公园区,并计划将药山辟为大公园。"七七事变"后,该规划被全部放弃。日伪时期,"济南模范区"区域被辟为工业区。至济南解放前后,济南市区面积为23.2平方公里,人口61.9万。
新中国首部城市规划:要把市区扩大三倍
济南解放后,从1949年4月起,数十万济南市民参加义务劳动,拆除了旧城外圩子门,拓建道路。1950年2月,又一段一段拆除了济南府城墙。几乎在同时,济南市人民政府组建了"都市计划委员会",负责城市建设规划工作。1950年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济南市都市计划纲要》。《纲要》对城市用地范围勾绘了轮廓:"要把市界较现市区扩大到三倍",即西至玉符河,南至大涧沟、黑龙峪,东到刘志远庙、大张马庄一线,北一直到黄河边。这个《纲要》还首次提出了"建设环境优美的文教和住宅都市"的概念。现在的植物园("纲要"中提出此处要修建"人民广场")、英雄山烈士纪念碑、无影山的气象台等都是按这个《纲要》而修建的。
1956年,在国家城建部苏联专家巴拉金的帮助下,济南编制了《济南市城市建设初步规划》。《规划》对城市作了功能划分:工业区主要有西郊重工业区、北郊轻工业区、东郊混合工业区等;交通仓储区主要在泺口、白马山和黄台一带;居民住宅区以原有城区为主适当向四周扩展;北园地区由于地势低洼作为园艺保留区;龙洞、佛峪以及玉符河两岸为疗养区;市中心广场设在南门外,各区也要修建区中心广场。这个《规划》1957年2月22日正式公布,并在大明湖南丰祠举办了"济南市城市规划展览会",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1959年,济南市会同国家有关部门的专家,对济南的历史现状进行了系统全面调查,历时8个月编制出了《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这个规划虽然未经国家正式批准,但它是在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此后20多年的建设实践证明,这个"总体规划"的骨架基本上是合理的。到1965年底,济南市建成区面积已发展到57.98平方公里,市区非农业人口增加到71万人。
青山进城,泉水入户
东方风来满眼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济南市城市规模已达到面积78平方公里,人口94.2万。1980年完成了对1959年规划的修订完善,编制出新的《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并于次年印制成《济南市总体规划图集》。1981年底,山东省委审查通过了这个规划,并要求"突出‘青山进城,泉水入户‘的特点,切实抓好保泉和绿化两件大事"。1983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复了这个规划,要求济南市要"逐步建设成具有泉城特色、环境优美、文明整洁和经济繁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国务院批复后,"济南市规划建设展览会"于1984年元旦在大明湖正式展出,近十万观众参观了展览。
1989年济南市制定了《济南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确提出了"一带一片三街坊,五十二点一个网"保护古城风貌的基本构思。其中的"一带",即指从千佛山到黄河南北的鹊、华二山的风景文化带。"风景文化带"的框架基本与"2003年-2020年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提出的"泉城特色风貌带"相仿。规划还提出了"调整用地结构,保护古城特色"的具体要求。
1995年济南市编制《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2000年底国务院批复。根据这个方案,确定到2010年济南市城市用地规模为205平方公里,人口220万。1997年6月,山东省委明确提出济南"五年大变样"的战略决策,给济南的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到2001年末,济南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176平方公里,人口已达209万,规划建设用地只剩20平方公里左右,"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已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
新规划勾画宏伟蓝图
2002年1月22日,省委、省政府召开济南市城市建设现场办公会,揭开了济南发展史上新的一页。这次会议之后,济南市邀请国内专家合作,编绘泉城新蓝图,先后完成了《泉城特色风貌带规划》和《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两项成果。在近一年半的时间内,根据社会各方的意见,规划部门对新蓝图多次修改,几易其稿,最终形成了"2003年-2020年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2003年6月,中共山东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加快济南城市规划建设发展问题,以大思路、大气魄、大决策为泉城的明天勾画出一幅灿烂恢宏的画卷。新规划确定的空间发展战略是:东拓、西移、南控、北跨、中疏;城市用地规模将扩充至40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增至400万人。这年的5月,长清县正式撤县建区,成为济南市区的一个区,标志着济南的城市重心将进一步西移。
2003年-2020年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为济南人勾画了一幅宏伟的发展蓝图,为济南城市发展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纵观济南市近年的城市建设,速度更是惊人。许多"老济南"不禁惊叹:几个月不出门,出门就得买张新地图,否则就要迷路回不了家了。有关人士也惊呼,济南城市地图如果90天不更换一次就会"过时"。
第4篇: 建党百年历史成就
回顾百年历史 坚信党的领导
——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
世纪之初,中国人民遭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政治黑暗,经济消退,社会残败,民不聊生,1840—1842年英国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主权受到侵犯,成为半殖民地化的起点,1856年开始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大大加强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社会的控制,使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加快了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资本主义列强向中国直接输出资本的严重影响,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强,1900年的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宝剑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成为中国革命的两大基本任务。
由三元里人民开始的反侵略战争,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精神。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成为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先声。1851年爆发的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坚持了13年,给清王朝以沉重打击,但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不可能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19世纪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资产阶级队伍逐渐形成。1898年由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改良运动,旨在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中加资本主义,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对当时的思想界及随后兴直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近代中国的第一个觉醒者是孙 中山先生。他领导的辛亥革命五把火烧掉了一个腐朽的专制王朝,结束了2000年的帝制时代。进而他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任务,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尽管这次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却依旧是一次失败了的革命。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在20世纪初的世界板图上,不可能勾画出像欧洲那样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
于是,中国人民开始了对救国真理的新的探索历程。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 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提供了除资本主义的另一种即社会主义制度的样板。它犹如一团火焰,点燃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等,首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宣传,经过“五·四”运动,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于1921年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阶段。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把社会主义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这自然是中国人民在救国救民道路上的一个伟大飞跃。但是,要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要真正求得民族的解放,还必须要解决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也就是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这个任务,是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玳领导集体出色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产生的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整整50年,中国人民在这个世纪的上半叶,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祖国和繁荣昌盛,前赴后继,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顽强拼争,生生不息。其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度过了八国联军入侵、 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剧痛,终于找到了一条不灭的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战争给中国造成的创伤是难以估量的,它给中国的经验教训也是极为深刻的。一个民族有牺牲的热血尚不足以自立,它必须找到并且坚定不移地走上发展自己的道路。20世纪的中国虽然有太多的不幸,但幸运的是中国毕竟走上了胡旧中国特色的光明大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又一次吹响了中华民族的号角。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到改革开放,注定是一次深刻的思想革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姓社姓资”的争论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创新,从“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理论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带领中国人民真正走向世界的,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正是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使崛起的中国日益融入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潮。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是世纪之交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 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年五年计划的建议》是指导新世纪之初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回溯百年沧桑,百年世变,我们有理由坚信,在崭新的21世纪,中国人民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富民强,繁荣安康!(林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