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绘画二篇

时间:2022-05-17 11:50:03 来源:网友投稿

共建是共同建设,体现共同参与,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形成新的合作优势,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绘画2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绘画2篇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绘画篇1

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如何可能

距上次习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主题演讲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那次,习主席首次提出了我们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绿色低碳的世界。同样,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及了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然而,为何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得到各个国家的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究竟何以可能,究竟如何可能?

第一点,当今世界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化用高更所言就是: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

首先,我们从哪里来?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巨大的进步。上世纪上半叶以前,人类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战争、缔造和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觉醒,他们最强劲的呼声,就是摆脱枷锁、争取独立。冷战结束后,各方最殷切的诉求,就是扩大合作、共同发展。这100多年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而如今,这个任务远远没有完成。当今社会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但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并且到目前为止,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瑞士联邦大厦穹顶上刻着拉丁文铭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要为当代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负责。因此,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建设好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然而,如何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首先第一点,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纵观近代以来的历史,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第二点,主权平等。主权平等,真谛在于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内政不容干涉,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第三点,“法者,治之端也”。各国有责任维护国际法治权威,依法行使权利,善意履行义务。各国和国际司法机构应该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不能搞双重标准,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真正做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第四点,我们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包容,筑就了多边外交大舞台。我们不能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

其次,第一点,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瑞士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说:“不应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应为和平与谅解服务。”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只要坚持沟通、真诚相处,“修昔底德陷阱”就可以避免。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发动战争,不能破坏国际法治,不能打开潘多拉的盒子。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第二点,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单则易折,众则难摧”。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各方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当今世界恐怖主义依然横行,禽流感、埃博拉、寨卡等疫情不断给国际卫生安全敲响警钟。我们要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共同安全的社会。第三点,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各国要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如果搞贸易保护主义、画地为牢,损人不利己。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当然,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公平赤字等问题也客观存在。这些是前进中的问题,我们要正视并设法解决,但不能因噎废食。第四点,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第五点,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当今世界,各种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我们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子孙谋发展,为子孙谋幸福。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有"计利当计天下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判断。然而,中国古人也说:“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但同时也是一个崎岖的征程,行百里者半九十,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仍旧任重而道远。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绘画篇2

读《想象的共同体 民族的起源与散布》

前言:

这是我进入大学以来第一本有认真去读的学术性比较强的书。在写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之前,想先吐嘈一下,由于著者是外国人,可能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担心扭曲了著者的原意,所以整本书基本上是直译的,外国人的逻辑实在有点难理解,很多地方读起来都有种在做英语阅读的感觉。另外,由于本人世界历史知识缺乏,很多例子都看不懂,无法理解到著者想表达的精髓,也有很多专业性很强的专有名词,百度之后仍然无法看懂。所以以下的讲述当中只选了感兴趣且读懂的来谈,其他读不懂的实在是无能为力了。实际上,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近代史所需的读物,也是涉及到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的一本很好的读物。

正文

一 本书架构

这本书的逻辑是这样子的:第一章导论主要给“民族”这个概念下了个定义,全书的讲述以这个定义为基础。第二章文化根源讲述了“民族国家”诞生前社会的状况以及人们的概念,主要有宗教共同体,王朝,对时间的理解。第三章以欧洲为例子讲述了民族的起源,第四章到第七章讲述了世界各个不同地方的民族主义的所特有的起源,发展,特点等。第九到十章主要是前面的补充论述。

二 民族的概念。

作者对民族的概念的定义是: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民族是想象的。它是抽象的。它不同于王朝,也不同于国家。王朝与国家相对民族来说是具体的,受王朝统治就是哪个王朝的臣民,拥有哪个国家的国籍就是哪个国家的人。第二,它是一种意向,因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们大多数的同胞,和他们相遇,或者甚至听说过他们,然而,他们相互联结的意象却活在每一位成员的心中”。

民族是有限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把自己想象为等同全人类”。如果民族是无限的,全世界的人类只属于一个民族,民族这个概念就等同于“世界”,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民族是被想象为拥有主权的。这也是民族区别于宗教,王朝的一个因素。在启蒙运动与大革命的背景下,“民族于是被梦想着成为自由,并且,如果是在上帝管辖下,直接的自由。衡量这个自由的尺度与象征的就是主权国家”。
民族是被想象成为一个共同体,因为“尽管在每个民族内部可能存在普遍的不平等与剥削,民族总是被设想为一中深刻的,平等的同志爱。最终,正是这种友爱关系在过去两个世纪中,驱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甘愿为民族——这个有限的想象——去屠杀或从容赴死”。
   想象,有限,主权,共同体,这四个关键词构成了民族的概念,那这个概念在近代当中是通过哪些因素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建立起多个民族国家的呢?作者接下来就一一的分析了世界各地的民族主义。

三 文化根源

在这一章中,作者讨论了在民族国家建立之前两个重要的文化体系,一个是宗教共同体,一个是王朝,再讲述了在民族诞生前后,人们对于时间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在十八世界以前,传统的宗教对于人类的苦难有着充满想象力的回应能力。宗教思想将宿命转化成为生命的连续性(如业报或者原罪等观念),暗示着不朽的可能。但是启蒙思想的到来预示这宗教式思考模式的衰退。宗教信仰逐渐退潮,天堂解体了。人们的苦难从此没有了意义。这个时候,民族主义的出现就将苦难的偶然转化成为意义。

宗教共同体的衰退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对欧洲以外的世界进行的探险让人们产生了 “相对化”和“领土化”的观念。基督教不再是存在于世界的惟一真理,而欧洲也不再是整个世界的文化中心,人们的眼光开始逐渐“收缩”。二是“神圣语言”拉丁文自身地位的衰微多元化方言的存在使拉丁文的地位受到挑战。

中世纪君主制王朝的衰退也促成了民族的想象。中世纪的历史是基督教倡导的普世主义和封建制的地方主义相互交织的历史。王朝国家无固定的边界,民族从来不是王室或臣民的追求目标。但是随着现代国家观念的形成,君主失去了原先君权神授的政治合法性,必须寻求新的合法性基础,而这个时代最好的选择就是民族。于是君主开始脱掉神圣的外衣,以全民族的代表的身份来实施统治。

安德森指出,在神圣的共同体、语言和血统衰退的同时,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而这一思维模式的转变是想象的共同体得以产生的主观因素。他说的实际上就是对时间概念的理解。“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义并没有历史是一条无尽的因果锁链这样的观念,也没有过去和现在断然二分的想法”。在中世纪,人们对时间的看法是:一种过去和未来汇聚于瞬息即逝的现在的同时性”。而meanwhile(与此同时)一词是不具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中世纪只存在一种神与人之间的垂直关系,而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水平联系,这就导致人们的思维模式也是垂直的。这种观念随着18世纪小说和报纸的出现发生了改变,一种“同质的、空洞的时间” 取代了中世纪“时间并进的同时性”的概念。“一个社会学的有机体遵循时历规定的节奏,穿越同质而空洞的时间的想法,恰恰是民族这一理念的准确类比,因为民族也是被设想成一个在历史中稳定地向下(或向上)运动的坚实的共同体”。小说和报纸的叙述结构既改变了人们理解时间的方式,也为人与人之间的想象并进一步成为想象的共同体提供了技术性手段,使一种“水平——世俗的、时间——横向的”共同体成为可能。(摘自网络)

四 民族意识的起源

从根本上说,民族意识的起源是资本主义的出现而出现的作为商品的印刷品。欧洲印刷品的出现导致了一场方言性革命。在这场革命当中,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事物终将会留下来。

这一场方言性革命,对之前一直占领主导地位的拉丁文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并最终迫使他退位。这是文艺复兴促使拉丁文自身的发展,宗教改革的影响和行政方言的发展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

另一方面,这场革命也让使用方便的方言有了很大的发展。语言本来就具有多样性,传播科技和资本主义又迅猛的发展。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利用了印刷品将彼此相关的语言组合了起来,最后取得了战胜拉丁文的胜利。

就这样,旧事物退场,新事物登场,印刷语言奠定了民族意识的基础。它创造了统一的交流与传播的领域,形成民族的胚胎。它让语言有了固定性,便于塑造“主观的民族理念”。它创造了与行政方言不同的权力方言,其他不合潮流的方言逐渐衰落。

五 欧裔海外移民先驱者:南北美洲的民族主义

如果我们说,在欧洲,各民族都有自己私有的民族的语言,那在南北美这个全都说着英语的殖民地,又是怎样的区别与母国发展起来的呢?它的民族主义的发展有着它特有的因素。

一方面,南北美洲内部有着独特的行政组织创作意义的方式。众所周知,美国的行政单元式特定的军事征服空间界限,由于当时传播通讯的困难造成的地区的自我封闭,和商业政策时(殖民地与母国的贸易竞争)行政单元转化为经济区,这个行政单元内部越来越稳固。然而,一个普通的经济组织是创造不出情感归属的。安德森的解释是,在这发展当中,存在一个让情感产生的过程,称之为“旅程”,这个“旅程”如宗教的朝圣一般,让人们意识到了同胞的存在。

另一方面,欧裔海外移民与母国人的关系逐渐分裂。外部因素上,马德烈紧抓控制,启蒙运动理念传播都导致了独立战争的爆发。还有生物学的污染概念,马亚基维利主义等,都导致了关系的破裂。

以上两个方面都是南北美洲特有的因素,当然最后,就是上一章说到的印刷资本主义终于在南北美洲出现了。在17世纪末之前,报纸一直受到教会的控制,到了18世纪资本主义的到来,报纸一下成了新的财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正是以上种种因素的结合,让南北美洲的民族主义时代来临了。

六 个人感受

在我看来,民族主义的确有积极的意义。正如在出现契机时一样,它赋予了某种苦难意义,更加终于的是,它是一种团结,独立,自由的进步精神。

但是另一方面,民族情感一旦处理不当或者被利用,就会容易发展成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后果不堪设想,例如侵略主义,沙文主义,纳粹主义。如二战时期希特勒就是打着的旗号民族主义,而比较贴近我们例子有前段时间不少青少年到街上打砸抢日本旗下的企业。

正确认识民族主义,才能发挥他的积极作用并且不至于被利用。

推荐访问:共同体 共建 绘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