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苏州市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范文三篇

时间:2022-05-17 13:10:03 来源:网友投稿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苏州市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苏州市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3篇

苏州市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篇1

宿豫区保安中心学校提升教育质量

三年行动计划

(2012.9---2015.8)

宿豫区保安中心学校

2012年10月

宿豫区保安中心学校提升教育质量

三年行动计划

(2012.9---2015.8)

一、指导思想

以省、市、区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开展“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年”为载体,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手段,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深入进行课程改革,规范办学行为,向管理要质量,向课改要质量,努力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

二、发展背景与现状分析

1.教师队伍状况

我校共有专职教师116名,其中在岗教师只有87人,在这87人中,45岁以上的有57人,51岁以上的有32人,教师出现严重老化现象。从教师学历看,教师文化层次偏低。第一学历为本科以上的只有6人,大专学历的28人,中专、中师学历的43人。在职称评聘中,有中高职称的仅有4人,有中级职称的64人,其中已兑资43人,有初级职称的46人。我校由于中级职称岗位较少,不能兑资21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学校至今还没有一个区级以上名教师、名班主任,缺少典型引路。另外,我校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缺乏。目前我校音乐、美术教师各有1名,缺乏科学、综合实践等专职教师,这严重制约了我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2.学生方面

我校现有学生中,小学部有808人、初中部有192人。受周边私立学校影响,学生流失严重,每年转向宿北、天骄、西南双语、宿豫实小等的学生达上百人,还有一部分优生转入宿豫实验初中、钟吾初中等市区名校。剩下的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学困生,基础相对落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留守儿童逐年增加,监护人大多数是爷爷奶奶之类的老年人,他们对孩子的学习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辅导和督促,致使大部分留守儿童文化成绩较差,甚至厌学、逃学,这种缺失的爱必然会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学习、生活等产生诸多消极影响。

3.教学质量低下,成为学校发展的桎梏。

近三年来保安中心学校六、九年级毕业班在全区排名统计表

注:2010学年度,小学24所,初中20所。

2011学年度,小学24所,初中20所。

2012学年度,小学20所,初中17所。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保安中心学校不管是在小升初,还是在中考中,教学成绩一直低下,而且处于不断下滑趋势,直至跌到全区最后一名。这些严重束缚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4.部分学生家长不理解、不支持学校教育工作。

由于近年来,学校长期处于混乱状态,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老百姓对学校不信任、不理解,认为保安学校坠入谷底,导致我校招生非常困难,优生几乎殆尽,元气大伤。还有部分路远的幼儿、小学低年级学生上学难,乘车难,他们大多由爷爷奶奶接送,阴天下雨唉声怨道,也导致部分优秀生源流失。

以上这些因素已经成为我校发展的障碍,严重束缚了我校的进一步发展。当然,自从2012年3月学校领导班子调整以来,学校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满意在校园”、举办学校发展大讨论等系列教育和管理活动,目前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师生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文化化人的功能初步凸显,逐渐形成了“高位办学,大气育人”的办学格局。这些都为我校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发展思路及总体目标

基本思路:将按照“提质量 促内涵 上水平”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安全护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名师壮校、环境升校、后勤高效”六大战略,抢抓机遇,凝聚人心,力争在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师资培训、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规范管理上实现四大突破。

总体目标:以“幸福教育成就美丽人生”为核心理念,以“做幸福的中国人”为愿景,引领学校全面发展。通过三年努力,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全面优化课程建设,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全面促进师生发展,积极为师生打造富有理想和成长幸福的教育生活;全力推进特色建设,成就特色文化名校,打造一所学生健康发展、校园环境优美、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化乡镇中心学校。

四、年度分解目标:

5、保障机制与行动措施

1.组织保障

为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其任务是规划、督查、修改完善此计划的实施,各分管领导、处室、教研组具体落实,全员参与,努力做到团结协作,分工明确,条块清晰。

组 长:王一连

副组长:张磊

组 员:刘绪福 朱传华 刘利平 王守亮 汪辉 徐友生 王艳 张卫国 张鹤 唐磊 韩爱昌 柏烁 高科 王荣军 丁三 张穹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张磊同志兼任

2、行动措施

⑴学校管理工作

①加强学习,和名校结对,强化跟班学习。

②明确岗位职责,根据部门职责,规范管理流程。

③定期召开班子成员会议,研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整改措施。

④完善各项制度,推行民主管理,提高监督力度。

⑤开展教育科研,积极探讨高效的管理模式。

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区教育局的支持。

⑵教师队伍培养

①我们将继续通过外派学习、跟师学习、师徒结对、以老带新、一帮一等多种培养形式,深入开展青年教师培养工程。

②加强师德培养,提高师德水平。着力做好教师思想工作,促使全体教师团结协作、和谐发展。

③加强校本培训,进一步完善校本教材、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等工程的开发和实施。

④加强学历进修,50周岁以下的教师到2015年8月争取本科率达90%,大专及以上学历达98%以上。

⑤为教师成长制订计划。学校专门制订教师专业发展五年规划,从制度层面上保障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⑥建立规范的教师业务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工作业绩、科研成果和参加进修、培训、考核、评估等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⑶教学质量提升

①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认真落实教学常规。按国家规定开齐、开足、开好每一门基础课程。

②加强教学研讨,重视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区“周末大讲堂”和“共同体”研讨交流作用,提升课堂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③挖掘传统文化,加强古诗词积累。针对农村学生缺乏文化熏陶、阅读量不足的现状,小学部制订古诗词积累内容,利用课余时间,增加阅读量,陶冶素养。

④打造幸福课堂。就是把校园文化快乐化、教学过程快乐化、学习过程快乐化,让师生在和谐愉快的环境里幸福成长。这就是我们提出的幸福课堂。在幸福课堂中,我们要归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创设人人参与的情景、场景。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唤起学生的主动性、自尊性、创造性。通过不断地学习、教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理念,提高备课质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切实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争取每一堂课都能出色完成教学目标。

⑤利用小班化的特殊优势,关注每一位学生。一是打造高效课堂,关注“每一个”,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保证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不但能“吃得饱”,更能“吃得好”,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关心和关爱。其次在作业练习中我们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分层落实、提升能力”。“面向全体”就是每个学生都有相适应的作业做;“分层落实”就是针对学生能力和掌握知识的多少等把学生分为三类:A类(优生)、B类(中等生)、C类(学困生),同时要求老师也把作业分为三类,即:基础性作业、能力性作业、拔高性作业,C类学生只要做完基础性作业即可,B类学生需要完成基础性作业和能力性作业,而A类学生需要完成全部作业。“提升能力”就是通过分层作业使三类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明显进步。

⑷德育工作

①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

②举办学生素质展示(文艺汇演、运动会等),每学期一次。

③利用节假日等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④实施“笑脸工程”,打造“尊重文化”。尊重教育的内涵是“重视与尊重,懂得与理解,包容与赏识”;口号是“尊重,从一张笑脸开始”;要求学生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大自然、尊重环境,目的是构建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具体从三方面做起:第一方面,我们要求教职工、学生见面时要报以微笑,互相打招呼。第二方面,加强学生风纪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公物、爱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第三方面,强化体育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打造高效课堂,目的是让师生们真正享受到身心的健康之乐、学习的探究之乐、坦诚的交往之乐、体验成功之乐,使他们真正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⑤以“三院一中心”为阵地兴办各种兴趣小组,努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三院一中心”包括青少年科学院、青少年文学院、青少年艺术院、青少年奥林匹克中心。在每个院或中心里都管理若干个兴趣小组,如:趣味化学、科技制作、文学社、小记者站、书画、合唱、象棋、乒乓球等兴趣小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至少参加上述任何一种兴趣小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地张扬。

5安全法制教育工作:

①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②层层签订责任书。校长和各部负责人、班主任及各岗位人员分别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职责。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③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违章必究”。

④建立健全各类安全预案。

⑤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安全工作。

⑥开展大手拉小手、大手拉大手、小手拉小手、小手拉大手等形式,积极打造牵手文化,确保校园一方平安。

⑹校园文化建设:

①创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让学校的每一寸土地都能育人,每一块墙壁都能说话,每一个设施都能启智,把黑板报、宣传窗、图书阅览、少年宫作为文化阵地,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②重视“三风”建设,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促进全体师生健康发展,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净化和感染学生的心灵。

③大力开展校园文化系列教育活动,搞好“六一”、元旦等艺术展演活动,展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和个人才华。

④创建特色文化品牌,以“中国象棋”为文化品牌,同时发展田径、乒乓球、美术等其它艺术社团活动,培养学生个性。

总之,未来三年,我们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也有着发展史上非常难得的战略机遇。全校教师已经树立强烈的使命感与紧迫感,前进的正能量已经激活,我们一定会更加努力,为实现“提升教育质量三年行动计划”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苏州市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篇2

昌九地区对接融入国家战略三年行动计划

(2016—2018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部署,推动昌九地区对接融入国家战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成为我省对接融入国家战略的核心区,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我省对接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的总体部署,发挥昌九地区对接融入国家战略的前沿阵地和示范引领作用,以昌九一体化为支撑,着力实施交通互联互通、产业转型升级、城镇联动发展、重大平台建设、开放合作提升、创新驱动协同、公共服务共享、生态文明共建“八大行动”,提升昌九地区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努力把昌九地区建成“一带一路”内陆腹地重要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重要战略支撑和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增长极。

  (二)对接路径。

  1.构筑“一带一路”内陆开放高地。依托南昌航空口岸、九江港口岸和长江水道,主动对接中欧国际班列和海上丝绸之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际大通道。以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为重点,实施招大引强工程和大规模“走出去”工程,引进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技术,建设一批境外能源矿产基地。深化与沿线国家在旅游、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努力建设国际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丝绸之路特色文化交流中心、国际生态合作重要平台。

  2.聚焦长江经济带“一道两廊”建设。统筹推进长江九江段、鄱阳湖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加快建设昌九生态“双肺”,构筑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打通对接沿江省市的水陆空关键通道,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多式联运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集聚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产业承接转型升级示范区。

  3.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增长极。加快建设南昌大都市区、九江都市区,加强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对接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依托沿江、沪昆和京九重点发展轴线,形成沿线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联动发展的格局。加强公共服务合作交流,全面提高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

  4.做强对接融入国家战略的核心区。聚焦聚力赣江新区建设,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打造改革创新的新引擎。大力推进昌九交通互联互通,加快形成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产业错位发展、融合发展,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深入推进公共服务同城化,提升共建共享水平。

  (三)发展目标。

  一年起势头。制定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对接融入工作机制,强力推进纳入行动计划的重大生态、交通、产业等项目建设,赣江新区获批建设,形成一批对接“一带一路”的机制平台,全面参与长江经济带“一道两廊”建设,密切与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城市合作,昌九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形成对接融入国家战略的良好势头。

  两年大进展。生态环境优势不断巩固,水陆空综合交通优势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明显提高,赣江新区建设全面铺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规模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参与长江经济带“一道两廊”建设取得突破,昌九地区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地位不断强化,昌九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对接融入国家战略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年见成效。全面打通与周边省份的关键通道,建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基地,“一带一路”内陆开放高地日趋显现,初步建成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的样板区、综合交通走廊的枢纽区、现代产业走廊的优势区,赣江新区建设持续推进,昌九城镇群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示范引领、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二、重点任务

  (一)交通互联互通行动。

  1.构建联江通海的水运格局。推进长江中游江西段6米深水航道建设,加快赣江、信江高等级航道建设,建成长江九江段一级航道、赣江湖口至南昌段二级航道,形成干支有机衔接的高等级航道网络。支持九江港、南昌港建设,重点推进九江彭泽、南昌龙头岗等港区以及铁路专用线、疏港公路建设。促进九江港与南昌港分工合作,加强九江港与上海洋山港等国内重要港口的接驳运输与合作,打通连接“海上丝绸之路”通道。

  2.建设畅通周边的陆路交通。建成武九客专、九景衢铁路,推进安九客专、昌吉赣客专、昌九客专等铁路建设,加快实现南昌、九江至长江中游城市群主要城市1—2小时,至上海、广州等周边主要城市3—4小时,至北京6小时。推动南昌始发的赣欧(亚)国际铁路货运通道常态化运行,打通九江经武汉、重庆对接“渝新欧”、“汉新欧”等“陆上丝绸之路”通道。建成昌九大道二期和南昌至九江高速公路改扩建等项目,全面对接沿江和周边省份高速公路网。

  3.打造高效快捷的空中走廊。完成南昌昌北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造,启动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改扩建前期工作,加密南昌至乌鲁木齐、西安、厦门等国内干线航班,开辟南昌通达东南亚、欧美国际航线,大力提升昌北国际机场枢纽地位。推进共青城、修水等通用航空机场规划建设,支持九江机场升级改造,探索航空旅游、航空物流等通用航空综合利用模式。

  4.构筑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整合共享交通通道和枢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形成“两港(空港、河港)四网(铁路网、轨道交通网、快速路网、高速公路网)”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铁水联运、水水中转和空铁联运,推行客运“一票式”和货运“一单式”联程服务,提升多式联运水平。推动交通大数据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区域运输效率。

  (二)产业转型升级行动。

  1.建设沿江临港产业集聚带。引导大体量、大运量、大进大出临港产业向九江沿江地区集聚,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电力能源、船舶制造等临港制造业,加快推进沿江石化产业园、沿江汽车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万亿临港产业带。

  2.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基地。深化与中航工业战略合作,加快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南昌航空工业城建设,形成全国重要的航空产业基地。推动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汽车产业联盟,加快汽车整车扩能和新产品开发,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南昌新材料产业研发中心和九江新材料生产集聚区,共同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推进硅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完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打造“南昌光谷”。发展壮大南昌青山湖区、共青城市和瑞昌市、德安县等服装产业基地,建成重要的新兴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3.大力发展新兴成长产业群。开展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建设中国电信中部地区云计算中心,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的应用与发展。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物、生物农业等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智能装备、3D打印、新一代机器人等先进装备制造业,促进新能源技术研发创新和推广应用,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

  4.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10个以上年货物吞吐量200万吨左右的物流园区。推进南昌电子商务国家示范城市建设,打造一批特色产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示范区。发展壮大南昌红谷滩金融商务区、金融产业服务园和九江八里湖金融服务区。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构建以南昌、鄱阳湖、庐山为核心的昌九特色旅游圈。促进健康养老与生态观光、医疗旅游等领域融合互动,培育一批健康养老产业集聚区。

  (三)城镇联动发展行动。

  1.加快发展两个都市区。建立南昌大都市区发展协调推进机制,进一步增强南昌市的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和综合承载功能,构建一小时经济区,打造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以九江市中心城区为核心,联动瑞昌市、九江县、湖口县、彭泽县等周边县市发展,培育九江都市区。

  2.积极建设三条城镇带。加强九江与宜昌、荆州、岳阳等沿江城市分工协作,打造沿江产业走廊和重要的休闲旅游城镇带。以南昌、长沙为中心,建设沪昆沿线城镇集聚区,构建连接全省东中西的重要经济发展轴。依托京九通道和昌九大道,推进昌九城镇带建设,建成全省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带。

  3.共同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南昌大都市区、九江都市区为中心,辐射带动环鄱阳湖城市群建设,加强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联动,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产业发展协调、生态文明共建以及公共服务共享水平,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四)重大平台建设行动。

  1.启动赣江新区建设。高起点推进新区规划和建设工作,以主要交通通道和鄱阳湖水系为依托,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生态保护空间。着力承接沿江沿海高端产业,高标准推进新型城镇化,系统推进全面改革创新试验,努力把新区建成现代化滨湖临江新城。

  2.加快两个先导区建设。南昌临空经济区全面推进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模式,加快建设水、陆、空立体综合交通枢纽,推进电子信息等临空型产业集聚发展,力争到2018年实现生产总值200亿元,建设全国临空经济示范区。共青先导区深入推进省直管县、“大部门制”、金融创新等改革试点,加快共青城科教(大学)城建设,发展小镇经济,力争2018年生产总值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3.壮大产业承载平台。推进4个国家级开发区做大做强,争取2018年南昌高新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南昌经开区、九江经开区、小蓝经开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00亿元。加快18个省级工业产业集群建设,争取到2018年形成3个超500亿元产业集群。申报建设1—2个长江经济带产业承接转型升级示范区。

  (五)开放合作提升行动。

  1.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放合作。深入实施招大引强工程,积极引进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技术。实施大规模“走出去”工程,支持钢铁、冶金、水泥等行业骨干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生产基地;鼓励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抱团出海”,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大项目建设;推动省属国有企业积极参与沿线国家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建立能源生产和供应基地。

  2.深化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对接合作。推动与上海、江苏、浙江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支持建设彭泽“飞地产业园”,探索产业整体转移等新模式。推动加入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体系,促进昌九地区绿色农副产品、优势工业品进入长三角地区。深化南昌与武汉、长沙战略合作,支持九江与湖北、安徽沿江市县联动,建设赣鄂皖长江两岸合作发展试验区。

  3.营造国际化便利化投资贸易环境。加快推进行政审批 “一口受理”、“并联审批”服务模式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开展关检合作“三个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提高通关通检效率。加快南昌综合保税区建设,按期封关运行;支持九江申报设立综合保税区、共青城申报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或保税仓库。

  (六)创新驱动协同行动。

  1.加强协同创新支撑。以南昌高新区、九江经开区等园区为主体,加强与上海张江、武汉东湖、长株潭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成体系地建设研发平台、集聚创新要素,打造区域创新中心。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985高校等开展科技合作,共建研发和产业化基地,争取组建15家左右产业技术联盟。支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研发和国际间的科技交流。

  2.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强研发平台建设,支持创建众创空间,争取到2018年新增各类创新平台20家、众创空间50个。建立健全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五位一体”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技人员以技术发明、创新成果投资科技型企业,探索金融支持创新发展模式。

  3.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实施院士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每年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鼓励科研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允许高校、科研院所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级工程师担任“产业教授”。

  (七)公共服务共享行动。

  1.加强教育合作。支持昌九地区高校跨区域整合资源,设立教学、培训和科研分支机构。推动南昌大学等高校与武汉、长沙等地高校开展联合办学、学科共建等合作。加强昌九地区职业教育合作,建设共青城科教(大学)城等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基地和职业教育集团。扩大昌九地区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的覆盖面。

  2.推动医疗卫生合作。完善昌九地区三甲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机制,推进两市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发达地区大型综合型医疗卫生机构在昌九地区布点。依托省卫生信息平台,推动昌九地区卫生信息平台对接,实现卫生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推动建立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机制。

  3.推进文化繁荣。支持昌九地区文化市场组建联合体或演艺联盟,与武汉、长沙等深入开展市场开发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合作。合作办好“中三角演艺联盟”、“中三角公共图书馆联盟”、“中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盟”。加快江西出版集团与湖北、湖南出版传媒企业合作,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4.开展社会保障合作。推进昌九地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继续实施昌九人力资源市场信息一体化建设,加强与武汉、长沙等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平台合作。加快 “多险合一”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扩大社会保障卡应用范围。推进与湖北、湖南社会保障信息平台互联互通。

  (八)生态文明共建行动。

  1.有序开发利用九江长江岸线资源。统筹推进岸线开发利用、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廊道建设,把水安全、防洪、治污、港岸、交通、景观等融为一体。划定沿江地区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纳污“红线”,防止沿江水资源过度开发。大力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构建沿江生态屏障。

  2.切实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严格控制湖体核心保护区,有效管控滨湖控制开发带。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提升鄱阳湖水资源调节功能。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收集系统建设,到2018年,昌九地区实现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全覆盖,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1%以上。

  3.加快建设昌九生态“双肺”。在昌九西部生态涵养区(“绿肺”)加大植树造林和低效林改造力度,新造以防护林为主的生态景观带,保护生态公益林,提升森林生态品质。加强昌九东部生态涵养区(“蓝肺”)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湿地生态与鸟类资源监测体系,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推进南昌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支持九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4.加强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推进南昌新建区、湾里区和共青城市、武宁县等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区)建设。继续实施昌九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完善水环境和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积极推动建立长江重要支流和湖泊的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昌九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昌九地区对接融入国家战略工作,研究重大政策举措,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动建立省部协同机制,争取重大项目和事项纳入国家层面统筹推进。推动建立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加强与重点省市的沟通协商。

  (二)抓好任务落实。 南昌市、九江市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本着统筹推进、远近结合、积极引导、滚动实施的原则,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建立目标责任制,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省直有关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加强业务指导,帮助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三)加强协调督促。 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昌九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建立健全协调沟通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组织推进重要事项、重大项目和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调查研究,重大问题及时报告领导小组。

苏州市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篇3

衢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纲要

(2020—2022年)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的新要求,牢固树立“实业兴衢、制造为本”鲜明导向,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纲要。

一、发展目标

以“八八战略”为指导,奋力践行“八个嘱托”,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全面实施市委“1433”发展战略体系,高举产业大旗,唱响产业为王,增强产业自信,有效推动“5459”大产业创新体系落地见效。通过三年努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促进产业高端化、平台高能级、企业雁阵式、服务精准化、市域大统筹、衢州巨化一体化,力争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把衢州打造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一)以高质量为目标,做大工业总量。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把握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做强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培育产业集群,推进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发展,中小微企业活力增长。力争202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3000亿元,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超220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三分之一以上。力争2020年新增规上企业100家以上,到2022年全市规上企业超1300家。

(二)以优结构为主线,推动项目投资。强化项目为王的理念,加大项目招商力度,引进一批主导产业补链、强链、延链项目,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优化存量、做大增量。力争3年内引进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个以上,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个以上,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00个以上;确保每年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0个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2年工业投资超200亿元。

(三)以增效益为方向,提升工业产出。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全面完成亩均税收万元以下低效企业出清,力争到2022年,亩均工业增加值达到89万元/亩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增加3万元以上;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在10%以上。支持企业加大科研投入,2020年企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8%,到2022年争取达到2%以上。通过3年的努力,基本实现规上企业R&D经费支出“清零”。

二、发展举措

(一)产业高端化。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链健全、创新能力强的产业集群,提升衢州制造业的竞争力和产业链水平。

1.培育新兴产业。围绕构建以美丽经济幸福产业、数字经济智慧产业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业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发展等行动计划。通过3年努力,全市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工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打造成为全省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省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到2022年,力争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占工业经济比重超4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5%。

2.打造产业集群。对标国际国内产业先进水平,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推动块状经济向先进制造业集群转型,构筑形成“4+10”制造业集群格局,在国际国内产业和技术发展上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力争到2022年,将氟硅新材料、动力电池、特种纸、电子化学品等4个产业,打造成为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规模合计超1000亿元,其中氟硅新材料产值超500亿元;将光伏、空气动力和掘进机械、输配电、交通装备、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新型建材、金属制品、家居木业等10个产业,培育成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优势制造业集群,产业规模合计超1200亿元。

3.推进智能制造。深入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大力推进龙游造纸、江山低压电器、常山泵阀轴承改造试点,2020年完成100个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企业和100个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项目实施,力争2022年全市规上企业示范全覆盖,促进企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变。深入推进“互联网+”“智能+”“5G+”,加快5G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支持企业上云用云,推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示范试点。力争到2022年,实现全市主导产业数字化改造和“企业上云”全覆盖。

4.促进绿色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推进企业绿色化改造和绿色园区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坚持“以亩均论英雄”,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把好项目决策咨询总关口,提高投资强度、亩均税收,降低能耗、环保排放指标。持续抓好落后产能企业淘汰和“低散乱”企业整治,有效运用亩均效益综合评价结果,推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以绿色金融改革推动绿色发展,提高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的占比,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促进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

(二)平台高能级。坚持“部门围着园区转、园区围着企业转、企业围着项目转”,整合提升绿色产业集聚区、县(市、区)开发区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平台,推进以创新能力为方向的高新园区和以特色产业为方向的小微企业园,优化先进制造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平台能级。

1.工业平台整合提升。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开发区等产业平台的整合提升和管理体制机制重构,实施园区平台“亩均效益”领跑者行动,创建一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力争把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打造成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提升平台对产业和人才的集聚力、承载力、吸引力。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理念,推进园区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实现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推进老旧工业园区“二次开发”,盘活园区存量资源,提升土地利用效益。

2.高新园区市域“全覆盖”。推进衢州国家级高新园区提质扩容,保障拓展空间,确保后续发展,着力打造千亿级产业平台,培育一批在氟硅新材料领域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企业和产品。加快江山智能装备、龙游精密高端装备制造两个省级高新区建设,努力实现争先进位。全面启动衢江功能性新材料产业园区创建省级高新区工作,谋划启动柯城、常山、开化省级高新园区创建申报工作,提升县域创新能力,到2022年实现全市域高新园区“全覆盖”。

3.小微企业园扩量提标。按照“特色化布局、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营、统一化决策”的原则,完善小微企业园布局,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空间。力争到2022年,全市建成小微企业园25个,其中新建成小微企业园10个,推进500家以上小微企业入园。同时,出台全市小微企业园绩效评价和星级评定办法,创建一批示范性特色园区和小微企业园区。

(三)企业雁阵式。坚持分类施策,精准实施雄鹰行动、雏鹰行动、凤凰行动等专项行动,通过推进工业“五个一批”,优化存量工业结构,着力构筑“龙头标杆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三级分类鲜明的“雁阵式”梯队,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

1.深化雄鹰行动、凤凰行动。针对雄鹰行动培育企业出台“一企一培育”政策,培育处于价值链顶部、具有产业链号召力的一流企业。支持龙头标杆企业通过股改上市、兼并重组、品牌经营等方式,提升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力争到2022年新培育100亿元企业2家、50亿元企业2家、10亿元企业15家以上,形成一批总量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提升龙头企业的行业话语权。大力实施企业挂牌上市“冲刺”计划,力争到2022年上市企业数达到10家、辅导或排队企业10家,挂牌上市后备企业保持在100家左右。

2.扎实推进“登高计划”。健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制度,深化“雏鹰行动”,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登高计划”,开展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培育行动,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独特专长、具有关键设备或先进材料生产能力的冠军企业,提升行业竞争力。力争到2022年,全市累计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0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同比增长在10%以上。

3.开展企业“上规行动”。利用亩均大数据平台,筛选一批行业前景佳、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小微企业作为上规升级重点培育对象,纳入“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强化政策引导,在用地、融资、减负等方面,对“小升规”重点培育企业和新升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防止企业“退规下档”,助推企业入规升级,力争3年内新增规上企业300家以上。

(四)服务精准化。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开展精准对接服务,集中优质资源要素,不断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增强环境对产业的吸引力和黏性。

1.专业服务产业。编制“十四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建立市领导牵头产业研究小组,分产业制定战略发展规划,以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建立产业招商借力借智机制。大力实施“鲲鹏计划”,依托浙江大学衢州“两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衢州)、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等,促进产教融合、产研结合。高水平建设江山木门、衢州氟硅钴新材料、龙游特种纸等7家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力争到2022年省、市、县三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达到20家以上,提升集群创新能力。

2.高效服务企业。健全“组团联企”组织保障,研究制定督查、考核、评价办法,并纳入年度工作考核。运行“政企通”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机制,不断提升服务实效。大力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发挥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作用,以“企业融资方式改革和还款方式创新”为核心,切实增强企业融资和还贷便利性。

3.贴心服务企业家。以培养领军型企业家为目标,加大企业家“启发式+订单式”“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培训力度,每年确定产业主题,举办产业创新论坛、企业家素质提升研讨班,着力构建一支支撑我市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家队伍。选树宣传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政治上给待遇、经济上给激励、社会上给荣誉。

(五)市域大统筹。按照打通融合、资源整合、系统高效的思路要求,集中资源力量,强化政策引导,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逐步实现全市域产业、资源、政策统筹集成。

1.产业集聚布局。围绕全市产业集群构建和产业发展需要,每个县(市、区)确定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主攻方向,到2022年至少打造1个基本成型、产业链相对完善的产业,形成全市一盘棋布局、县(市、区)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力争到2022年,市、县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双千亿”,县(市、区)形成“321”的总量布局,即龙游县、江山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超300亿元,衢江区、常山县超200亿元,开化县、柯城区超100亿元。

2.资源集中配置。推动“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工作向县(市、区)级产业平台、小微企业园延伸,对已完成区域规划环评及审查的平台,其负面清单外的项目环评可降低一个等级管理。推进企业节能减排提质增效,积极向上争取能耗、空间等指标,市域内统筹使用,破解能耗瓶颈制约。发挥好全省职业教育改革试点的先发优势,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引导“专业跟着产业走”,鼓励与企业合作办班,为企业输送技术性人才。

3.政策集成激励。对各区块现有的产业扶持政策进行梳理整合,加快形成“任务+政策+资金”三张清单,构建统一高效的大科创专项政策,合理引导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强化横向协同、纵向联动、市县贯通,推行市政府特别奖评选激励市域全覆盖,聚焦政策资源共同支持产业大发展快发展高质量发展。

(六)衢州巨化一体化。统筹整合人才、科技、资金、平台等要素资源,通过衢州巨化产城融合、创新要素共享、基础配套共用。产业数字化平台共建,为产业发展赋能、为转型升级助力。

1.合力培育产业集群。围绕氟硅新材料、电子化学材料、氢能等产业,推动氟硅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发展、终端化延伸,补强电子化学材料产业链,推进实施氢能示范工程,打造国际级氟硅新材料先进制造基地,打响中国电子化学材料产业园品牌。发挥巨化在智能制造和智慧管理方面优势,共同成立衢州产业数字化赋能中心,推动全市制造业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发挥巨化在产业配套、产业招商上的龙头作用,统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保障重大项目用地用能,支持巨化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协同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2.合力打造高能级平台。完善产业平台功能,将巨化纳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体系,实现发展空间与城市功能一体化。发挥巨化物流多式联运优势,合力将衢州工业新城物流园区打造成为衢州陆港型物流枢纽。强化巨化在园区供热、供气和废水处理、固废处理等公用工程配套作用,提升园区公用设施配套能力。汇聚衢州市、巨化集团和浙江大学等三方的优势力量,合作创建高端化学品科学与技术浙江省实验室。支持巨化引进产业高层次专业人才,加大巨化新材料、新产品示范应用和推广,推进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创新成果转化。

三、发展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统筹协调工业高质量发展全局性工作,提振抓工业强发展信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局。

(二)强化要素保障。发挥土地资源市场配置作用,加强工业用地出让全生命周期管理。用地指标要向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倾斜,每年出让土地总量中工业用地占比不低于50%,特别是要保障衢州国家级高新园区用地需求。完善政府产业基金考核评价办法,依托我市区域产业母基金,加快构建“1+6+N”的基金架构,鼓励各区块设立先进制造业集群子基金,给予集群内引领性、基础性、高成长的项目重点支持,有效发挥产业基金的杠杆作用。

(三)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工业高质量发展任务落实督查考评机制,纳入年度市委市政府综合性考核,并加大考核比重。各县(市、区)要根据本行动纲要,分解年度目标任务,制定详细计划,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工作落实。坚持“结果+过程”的考核原则,扎实开展季度比评、年中督查、年终考核。

(四)营造浓厚氛围。每年年初召开高规格的工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表彰一批市政府特别奖获奖企业,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充分利用“新媒介+新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营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凝聚全社会上下齐抓工业的合力。

推荐访问:苏州市 高质量 行动计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