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宪法宣传讲稿范文(精选4篇)

时间:2022-05-17 19:55:03 来源:网友投稿

宣传是一种专门为了服务特定议题(议事日程,agenda)的信息表现手法。在西方,宣传原本的含意是“散播哲学的论点或见解”,但现在最常被放在政治脉络(环境)中使用,特别是指政府或政治团体支持的运作。同样的手法用于企业或产品上时,通常则被称为公关,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宪法宣传讲稿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宪法宣传讲稿4篇

【篇一】宪法宣传讲稿

“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方案

 今年12月4日是我国第二个国家宪法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法制精神,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深入开展普法教育,积极营造和谐校园氛围,学校决定举办法制宣传教育系列活动。本次宣传教育活动以“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以开展“法律进学校”为主线。

  一、活动思想

  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广大师生中掀起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热潮,加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创建法治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

  二、活动主题

  本次宣传教育活动以“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以开展“法律进学校”为主线。

  三、活动重点

  (一)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巨大成就,大力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

  (二)积极开展与师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

  四、活动时间:2014年11月27日——12月14日

  五、活动内容:

  1、营造一个良好的宣传教育氛围。各班级出好一期法制教育宣传专题黑板报。

  2、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橱窗等做好12月4日法制宣传日主题教育活动。

  3、利用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时间,作为12.4法制宣传月活动的正式启动,进行一次全校师生参加的守法宣誓活动。

  4、开展一次主题班会。各班级充分利用“12.4”法制宣传日的契机,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召开一次“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主题班会,对学生开展《宪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教育。确保全校班班有活动,个个都参加,师生都受教育。

  5、请法制副校长进行一次法律知识讲座。

  6、观看法治宣传教育影片。组织观看法治教育影片,大力宣传党的光辉历程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带领全国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努力营造学习十八大会议精神的良好氛围。

  7、向学生家长发送一次法制宣传短信(微信)。

  8、大力开展学法活动,举行法律基础知识竞赛。各班利用晨会、班会时间开展学法活动,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宪法》的一些基本知识。

  六、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周密组织

  全校师生员工要高度重视“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好法制宣传活动。

  2、围绕主题,突出重点。

  紧紧围绕“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这一主题,结合我校实际,突出重点,增强法制宣传的实效性。

  2、做好动员,营造氛围

  要调动全员参与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法在身边”良好氛围。

  3、突出主题,注重实效

  紧紧围绕学校“12.4” 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教育主题,突出活动重点,注重实际效果,防止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

  4、创新内容,形成总结

  积极探索普法宣传教育的新形式,新内容,活动结束后形成总结材料。

  附:“12.4”法制宣传日宣传标语

  1、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

  3、学习宪法,宣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

  4、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大力推进法治城市建设。

  5、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断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6、开创“六五”普法新局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7、我学法,我快乐,我守法,我光荣。

  8、普及法律知识,培育法治文化。

  9、法律与人生相伴,法治与文明同行。

  10、牵手法治时代,共建幸福晋江

【篇二】宪法宣传讲稿

XX宪法宣传资料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将每年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并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根据决议提出的建议,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设定国家宪法日的目的是增强宪法观念,提高宪法意识。通过国家设立节日的方式来纪念、庆祝、宣传宪法,有助于社会各界深化对宪法内容和含义的直观认识。
  设定宪法日并非我国独创,世界上很多国家也都设有宪法日。作为一种法定国家节日,宪法日的设定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宪法也是一种政治象征,发挥着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重要功能。这种功能的发挥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来实现,比如设定有关宪法的特定政治和法律仪式,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宪法宣誓、国家宪法日等措施都属于这种仪式。通过这些具体的手段和措施,可以提高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受关注程度,使宪法观念深入人心,也使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宪法权威和宪法实施。
  从我国宪法实施的总体状况来看,执政党一直将宪法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文件,因此政治化实施是宪法实施的一个重要特点。
  根据起草宪法时有关领导人的看法,宪法实施依靠什么呢?一方面要依靠执政党的领导,另一方面要动员一切力量,从各方面保证宪法的实施。进一步来说,保证宪法的实施,“从根本上说,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这是一种政治化实施的途径,寄期望于通过改变特定群体的观念,进而影响其行为,从而实现宪法规定的政治目的。用彭真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中的话说,就是“十亿人民养成人人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观念和习惯,同违反和破坏宪法的行为进行斗争,这是一个伟大的力量。”因此,在中国宪法的政治化实施中,提高人民大众的宪法观念和宪法意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通过设立国家宪法日可以促进社会各界提高宪法观念和宪法意识,促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主动地以宪法为活动准则,在宪法范围内活动,各司其职,保证宪法的实施,维护宪法权威。
  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设立国家宪法日是通过法定程序对政治仪式的一种法律确认。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曾在1985年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作为一种法定化的方式,这个决定本身具有法律效力。
  但是如何通过设立宪法日实现“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的呢?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这个决定同时也规定了一个具体的保障措施,即“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该条款的法定含义是,有关国家机关具有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的法定义务。因此,如何通过更加具体的实施体制和工作机制来开展这种宣传教育,需要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实现,其中涉及的重要内容,包括宪法宣传教育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主要内容、活动形式等。
  此外,实施该决定还面临若干理论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设立为国家宪法日”的具体实施方式,是否仅限于通过宪法宣传教育的方式来保障?在这种法定仪式中,公民和其他社会组织扮演何种角色,具有哪些权利和义务?该节日的设立是否可以包含其他法律含义?这些问题都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入认真研究。
  
  

【篇三】宪法宣传讲稿

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称为“法律的法律”,或“母法”。它规定了比普通法律更为重要的内容,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一切法律、法规的依据;它规定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根本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国家权力;它界定和协调了国家权力和公民个人权利的关系,并通过限制国家权力的范围及监督国家权力的行使,来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广大干部员工应进一步牢固树立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的观念、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公民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观念,增强对宪法的忠诚与信仰,提高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自觉性,为依法治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保障企业稳健经营,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宪法的沿革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于1954年9月、1975年1月、1978年3月和1982年12月先后制定、颁布了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 临时宪法。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包括序言和七章共60条,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为宪法订立奠定了基础。

  2) 第一部宪法。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106条。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在《共同纲领》基础上修改、制定,为我国后来的民主建设与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

   3) 第二部宪法。1975年1月17日,由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颁布,共4章30条。

   4) 第三部宪法。1978年3月5日,由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颁布,共4章60条。

   5) 第四部宪法。1982年12月4日,由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颁布,共并分别于:

  ----1988.04.12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修正案”

  ----1993.03.29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修正案”

  ----1999.03.15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修正案”

  ----2004.03.14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修正案”

二、我国现行宪法的制定过程及特点

1980年下半年,在叶剑英委员长直接主持下,我国开始对宪法进行大规模、全局性的修订。经过两年多的讨论、修改,并经过全民讨论,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现行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第四部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吸收了国际经验,是一部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根本大法。它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责范围、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等。

现行宪法的根本特点是,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确立了宪法的最高权威性——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部宪法分为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五个部分,共4章138条。

三、我国现行宪法的完善

为了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全国人大分别于1988年4月、1993年3月、1999年3月、2004年3月对这部宪法逐步进行了修改、完善。

1)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私营经济的地位、作用和国家对私营经济政策作了明确规定;对土地使用转让的问题作了补充规定。这是中国第一次采用宪法修正案的形式修改宪法。

2)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原宪法作了9处修改,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改革开放”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写入了宪法;将“国营经济”修改为“国有经济”;将“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修正案内容还涉及政协制度、县市级人民代表大会任期等。

3)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再次通过宪法修正案,对原宪法作了6处修改,把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国家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等写进了宪法。

4)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对原宪法作了修改。宪法修正案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在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完善土地征用制度,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完善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作出关于紧急状态的规定,规定国家主席进行国事活动的职权,修改乡镇政权任期的规定,增加对国歌的规定等。

【篇四】宪法宣传讲稿

共联小学举行宪法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今年12月4日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宪法日。设立国家宪法日,开展国家宪法日宣传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 为了响应上级号召,增强学生宪法观念,惠州市共联小学在12月4日举行了全校宪法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本期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主题为“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在活动中,全校师生共同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立志学习宪法、宣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在学习中增强宪法观念,弘扬法治文化,传播法治文明;营造良好校园法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