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范文(通用5篇)

时间:2022-05-18 08:25:03 来源:网友投稿

教育:汉语词语教育: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教育:2008年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图书教育:2007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教育: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教育:2007年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5篇

【篇一】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

财政学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注:原来做的是ppt,为了大家看着方便又整理到了word上,所有图表均在ppt上)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二、教育经费规模、来源、结构及与世界对比

(一)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公共教育支出来源的比较

(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三、我国教育支出的效益

四、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

五、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教育支出 :是政府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支出。

(一)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是一种混合物品。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

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程度,对初等教育通过宪法规定若干年的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就应该由政府来提供保证。从这个角度来看,义务教育并非混合物品,而是纯公共物品。

至于义务教育之外的高层次教育,主要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则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高层次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也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

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为将来找到一份较好的职业,获得较高的收入,赢得较多的晋升机会奠定基础。由此来说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教育,不属于纯公共物品,而是混合物品。

(二)但在实践中,各国政府却往往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首先,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教育则是技术进步的基础。其次,教育使公民明辨是非且获得一技之长,这有助于减少犯罪。再则,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这有助于减少行政管理的成本等。

2、避免因收入差距而形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如果教育服务主要由私人部门提供,学费必然被抬高,则收入较低的家庭的子女即使天资聪颖也会被举止门外。而如果主要由政府提供教育服务,就可以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从而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并避免流失优秀的人才资源。

3、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与不完善。这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高等教育投资究竟能否获得回报与回报率有多高,事先是难以确定的,这就使得私人金融部门因担心无法得到偿还而不愿为教育融资,这样,那些资金不足的人就会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主要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即: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和对私立学校提供补助。

二、我国教育经费规模及其来源结构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教育支出的结构关系着国家对各层次教育的支持力度和教育的效益。

(一)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图表见ppt第十四张

(1)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支出的总额延续了之前教育支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近年来的增长率基本全都保持在10%以上,反映了教育支出较快的增长速度。这说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方面大力进行投资。

(2)中国教育支出高于大多数国家已成财政支出首项。

从表l中,自1991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的比例基本全都保持在15%以上,最高的1996年曾一度达到21.06%。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政府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自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4%的目标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来源的比较

图表见ppt第十六、十七张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

图表见ppt第23、24张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资料:我国的近年来的教育改革

从我国的教育事业现状来看,主要包括两大层次: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对于初等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有“两免一补”,这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

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全日制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全额拨款(学生不需负担学杂费)转变为政府和学生分担的体制,而且以后由学生负担的比重还会上升。

补充资料:(三)教育支出体制改革分析
  从我国的教育事业现状来看,主要包括两大层次: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全日制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全额拨款(学生不需负担学杂费)转变为政府和学生分担的体制,而且以后由学生负担的比重还会上升。
  这一改革举措的推出,引发了一场这种模式是否合理的争论。要理解这一问题的实质,就必须对教育支出的性质进行分析。
  教育是一种具有私人性质的产品,接受教育的人可以从中得到相应的收益,因而也愿意付出相应的成本,从这点来看,教育是可以由微观主体来提供的,需要接受教育的人们可以花钱购买这种服务。但是,教育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的性质,这就要求政府介入参与教育服务的提供。综合地讲,政府介入教育领域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出于收入分配的考虑。收入分配不均等密切关联到教育投资的不均等,而不均等的教育则会延续不均等收入的现象,相比之下,较为均等的教育投入分布有助于降低收入的不均等。政府可以通过教育投资改变社会的收入不公平现象,而且这种改变是长久的。
  第二,教育所产生的效益具有外在性(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个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造成了消极或积极的影响,却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或者没有取得应有的报酬的情形。如果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将造成市场主体过度地从事具有负外部经济效应的经济活动或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正外部经济效应的经济活动,从而降低了市场效率。)的一面。不仅受教育的人可以从中得到很大的收益,而且会使整个社会因受教育者文化程度提高而受益。如果完全由市场提供,教育的这种外在收益就不可能由兴办教育的私人主体获得,因而他们提供的教育数量低于社会期望水平。这时就需要政府的介入。
  基于教育的这种兼具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性质,教育经费一部分应由政府提供,另一部分由受教育者提供。我国大学教育经费的改革,基本上是遵循这一原则进行的。

2.教育支出的地区结构

图表见ppt第28张

(1)教育支出在东、中、西部差异明显。

受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急剧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了教育投入水平间的较大差距,加之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不一致,使得教育支出差异进一步扩大。

另外,在我国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管理体制下,中央设立一部分专款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则负担着几乎全部的基础教育拨款和占高等教育总投资近一半的地方属高等院校拨款,因而地方政府可用财力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公共教育支出的水平。

(2)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异明显。

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下,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星现不同的状态,而在教育投入上,城乡之间也是相差巨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一直处在投资不足的状态,农村普通中小学的生均预算内经费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的不足,造成了农村教育设施、教育条件、教育人才的严重落后。

三、我国教育支出的效益

教育经费规模偏低及教育经费架次结构失调,必然影响教育经费的效率与效益。

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对中国1997年教育投入效益的评估,当年中国人均GNP为860美元,属于中低收入国家,中国的教育投资社会收益率和个人投资收益率均低于同类国家的平均水平,并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收益率,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11.4,世界平均水平为10.7,而中国只有5.05.

报告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总量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再加上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都相对较低,同时,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之间的分布不够合理,所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规模偏小,且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低下,似的学校教育的综合入学率和人文发展指数都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另外,不完善的教育投资管理体制,工龄重于教育程度的工资分配制度,造成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特别是大量高级人才外流,使得投入最大的高等教育投入的效益甚微等,这些都是教育投资和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

四、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教育占GDP比重过低。

尽管我国的教育支出总额连年增加,但是,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却并不见有多大的增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曾呼吁世界各国在2000年实现教育支出占比达到6%的目标,1993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18条也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指出,国家将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政府对义务教育负全责,逐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并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但直至今日,我国既没达到4%的目标,离6%的目标更是有着巨大差距。据了解,2006年—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01%、3.32%、3.48%和3.67%。较低的占比说明,在我国近年来GDP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教育支出未能与经济同步增长或优于经济增长,使得政府教育经费对学校运转的支撑力度并没有得到增强。

(二)教育支出国际比较差距明显。

教育经费相对于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实在与我们的国家地位和经济实力不相符。

(三)教育投入占财政收支的比重呈下降之势。

1997年以来,财政收入和支出增加非常迅速,平均每年增长16.9%和19.0%,但对教育的投入却未能等速增加,每年只增加15.9%,使得教育投入所占的比重呈逐年减小之势。2002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7.7%和15.2%,比1997年下降了0.9和2.2个百分点。即使到2009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仅为16.37%,尚未达到1996年占比21.06%的水平。

(四)教育支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1. 教育支出在东、中、西部差异明显。

受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急剧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了教育投入水平间的较大差距,加之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不一致,使得教育支出差异进一步扩大。另外,在我国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管理体制下,中央设立一部分专款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则负担着几乎全部的基础教育拨款和占高等教育总投资近一半的地方属高等院校拨款,因而地方政府可用财力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公共教育支出的水平。

由表2可以看到,在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如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等省市,不仅教育经费的总额很大,而且,大部分的教育经费由地方政府支出,中央的拨备只占到一小部分。对于中部的湖南、湖北等省份,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支出虽然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支出总额相较于东部省份尚有一定的差距。在西部地区,不仅教育支出总额较低,而且地方政府在教育支出上的占比也不高,如西藏、青海,教育经费完全依靠中央拨备。

这种教育支出的区域性差异,恰好反映了我国东中西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正是因为其经济的不发达,导致了地方教育投入的匮乏,无法满足发展教育所需的基本资金,很难吸引到优秀的教育人才,致使教育水平的低下。

2. 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异明显。

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下,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状态,而在教育投入上,城乡之间也是相差巨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一直处在投资不足的状态,农村普通中小学的生均预算内经费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的不足,造成了农村教育设施、教育条件、教育人才的严重落后。

(五)教育支出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我国的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由表3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占比过高,所占比例不仅高于与我国同档次的低收入国家,还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年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是高等教育几乎都由政府提供,能够真正接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上,显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等教育,而是在于初等教育上,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教育支出对于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有些偏高,由此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初等教育投入经费的相对不足。

而在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投资收益率最高的并不是高等教育,而是初等教育。相反,投入较多的高等教育反而收益率最低,因此从收益率的角度讲,我国在教育支出的结构上,对于初等和中等教育理应继续大力支持。

五、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1.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推动财政教育支出的增加。

4%的问题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相关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按照2007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的统计,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00亿元,占GDP的比重大致是20.8%,不到21%。一些学者、专家也在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占GDP达到4%或者5%。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基本上都在35%以上,甚至40%,接近50%,许多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5%以上,所以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财政蛋糕是既定的,比重偏低当然也就制约了我们国家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投入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2.财政应继续增加教育支出,提高教育支出占财政收入乃至GDP的比重。

教育财政支出 / GDP=

(教育财政支出 /财政总支出)*(财政总支出 /GDP)

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旧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不很够的,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多下工夫,比如发行教育债券等方式,来筹集一些教育资金,以增加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而相较于我国近年来GDP的高速增长,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也并没有多大提高,从一定角度上说明,我国教育的投入相对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言,增长速度较慢。教育虽对经济的增长没有明显的直接的刺激作用,但是,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是巨大的,并且会在较长的一个时间显现出来。因此,我国有必要在经济持续增长,近年来财政收入也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在增加教育支出总额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即使达不到教科文组织6%的GDP占比,也应以先期4%的占比为目标,尽量向发达国家的水平靠拢。但增长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教育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率,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管。

3.政府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要用体制、机制的创新,用制度的设计来引导教育投入的增加。为了贯彻中央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各级政府都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中国有五级政府、五级财政,设计出一个好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制度,才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根本。增加教育投入,要坚持体制机制的创新、制度的先行,这个经费投入肯定会增长。

从提高教育质量和减轻老百姓教育负担出发,我国应切实提高教育投入水平,保障教育经费。与此同时,加强学校内的民主管理,建立有权参与决策、评价、监督的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和学生自治委员会,是让学校财务管理透明,避免学校领导乱收费、乱用钱的必然选择。

4. 努力改善教育支出的区域不平衡。

(1)加大对中西部教育的投入力度,缩小差距。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的教育投入都有很大增加,各省份的教育设施,教育水平都有比较大的提高,但是,我国东西部地区教育支出不平衡的状况仍然很严重。这对我国教育乃至经济发展都极为不利,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因此,在教育投资的地区分布上,国家应当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投资政策的倾斜力度,增加对西部的教育资金支出,努力改善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状况。

(2)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差距。

我国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设施比较差,教育条件相当落后,优秀的教师资源严重匮乏,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农村的教育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教育的城乡差距在近年来教育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并没有多大的缩小,而教育的落后将很大程度上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民的增收致富。因此,在财政支出的安排上,应当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差距。首先,应该主要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其次,加大财政的专项教育转移支付,重点扶持教育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第三,发挥财政的分配职能,将资金有重点地投入到落后地区,并加强对农村教育投入资金的监督管理。

(3)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强化基础教育。

我国目前的教育支出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高等教育支出的比重相对较高,高等教育占用资源相对较多。因此公共资源应更多配置在基础教育。有必要明显提高初等教育支出占公共教育总支出比重,确保教育支出的“公共性”。初等教育具有很强的外部正效应,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前文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基础教育投资收益率大约是高等教育的四倍。况且目前我国文盲率偏高,更应明确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优先地位,将教育经费的增量主要用于义务教育。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

解决好教育支出能够达到占GDP4%的问题,根本途径只能是政府部门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改变和更新观念。邓小平同志说过,宁可把其他建设放慢一些,也要把教育搞上去。他还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归根到底要靠人才,而人才只能靠教育。现在政府大力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观念转变了,重视教育了,就一定有办法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比如,根据我们每年的经费缺口发行长期教育国债、发行教育彩票、提高教育附加在税收中的比重等等

【篇二】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

财政支出分类
  1.按政府职能分类
  考试内容:了解按政府职能分类,掌握按职能分类的重要意义。
  在财政支出分类中,按政府职能分类是各国最常用的一种分类方法。根据政府职能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财政支出分为社会管理支出和经济管理支出。财政社会管理支出包括国防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支出和其他支出等;财政经济管理支出主要是经济建设支出。
  2006年,国务院制定了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并从2007年开始按照新的分类体系编制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我国政府支出的功能分类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等17大类。
  我国现在预算支出分为“类”、“款”、“项”等不同级别的科目,共有17个“类”级科目,“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
  按照政府职能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1)能够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支出的总量、结构和方面,有利于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和宏观调控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
  (2)为全面地、多角度地政府支出进行分析创造了有利条件;
  (3)便于进行国际比较。
  【例题·单选题】支出功能分类将部门和单位相同职能的支出划归在同一功能下,其好处是( )。
  A.提高支出效率   B.便于进行国际比较
  C.减少部门干扰   D.节约财政资金
  [答疑编号911110104: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B
  2.按支出使用部门分类
  我国按照政府部门即政府组织机构分类,财政支出分为外交部、国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部、文化部、教育部、卫生部等部门的支出。
  3.按支出经济分类
  考试内容:了解财政支出经济分类的内容,掌握财政支出经济分类的意义。
  支出经济分类,就是按照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进行的一种分类。我国2006年建立了新的支出经济分类体系。政府支出经济分类包括12个“类”级科目,如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等。
  财政支出经济分类的意义:(1)可以使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更加完整,使政府每一项支出的具体用途得到全面、具体、清晰的反映;(2)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和强化预算管理。
  【例题1·单选题】(2007年)下列财政支出分类方法中,能够使政府每一项支出的具体用途得到全面、具体、清晰反映的是( )。
  A.按政府职能分类
  B.按支出使用部门分类
  C.按支出经济分类
  D.按支出能否直接得到价值补偿分类
  [答疑编号911110105: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C
  【例题2·多选题】我国政府支出经济分类包括( )。
  A.工资福利支出    B.商品和服务支出
  C.补偿性支出     D.积累性支出
  E.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
  [答疑编号911110106: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ABE

【篇三】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

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现状分析及政策调整

郭彬

【期刊名称】《微计算机信息》

【年(卷),期】2017(000)007

【摘要】随着"科学兴国"观念的提出,我国教育财政支出逐年增加,但是,仍存在投入总量不足和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简要研究了教育财政支出现状,分析了教育财政支出总量、所占GDP比例、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加快教育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发挥教育在实现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总页数】2页(101-102)

【关键词】教育;财政支出;资源分配;教育经费

【作者】郭彬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2.45

【相关文献】

1.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现状分析及政策调整 [J], 郭彬[1]

2.“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公布—15地区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下降 [J],

3.我国教育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 [J], 毛建青; 谢玲霞

4.财政支出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作用 [J], 胡柳俊

5.我国教育财政支出分析及政策建议 [C], 张青; 潘爱建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篇四】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

财政学-我国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问题


财政学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姓名:

学号:

联系方式:

(注:所有图表均在ppt上)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二、教育经费规模、来源、结构及与世界对比

(一)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公共教育支出来源的比较

(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三、我国教育支出的效益

四、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

五、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教育支出 :是政府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支出。

(一)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是一种混合物品。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

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程度,对初等教育通过宪法规定若干年的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就应该由政府来提供保证。从这个角度来看,义务教育并非混合物品,而是纯公共物品。

至于义务教育之外的高层次教育,主要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则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高层次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也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

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为将来找到一份较好的职业,获得较高的收入,赢得较多的晋升机会奠定基础。由此来说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教育,不属于纯公共物品,而是混合物品。

(二)但在实践中,各国政府却往往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首先,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教育则是技术进步的基础。其次,教育使公民明辨是非且获得一技之长,这有助于减少犯罪。再则,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这有助于减少行政管理的成本等。

2、避免因收入差距而形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如果教育服务主要由私人部门提供,学费必然被抬高,则收入较低的家庭的子女即使天资聪颖也会被举止门外。而如果主要由政府提供教育服务,就可以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从而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并避免流失优秀的人才资源。

3、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与不完善。这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高等教育投资究竟能否获得回报与回报率有多高,事先是难以确定的,这就使得私人金融部门因担心无法得到偿还而不愿为教育融资,这样,那些资金不足的人就会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主要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即: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和对私立学校提供补助。

二、我国教育经费规模及其来源结构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教育支出的结构关系着国家对各层次教育的支持力度和教育的效益。

(一)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图表见ppt第十四张

(1)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支出的总额延续了之前教育支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近年来的增长率基本全都保持在10%以上,反映了教育支出较快的增长速度。这说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方面大力进行投资。

(2)中国教育支出高于大多数国家已成财政支出首项。

从表l中,自1991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的比例基本全都保持在15%以上,最高的1996年曾一度达到21.06%。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政府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自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4%的目标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来源的比较

图表见ppt第十六、十七张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

图表见ppt第23、24张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资料:我国的近年来的教育改革

从我国的教育事业现状来看,主要包括两大层次: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对于初等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有“两免一补”,这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

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全日制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全额拨款(学生不需负担学杂费)转变为政府和学生分担的体制,而且以后由学生负担的比重还会上升。

补充资料:(三)教育支出体制改革分析
  从我国的教育事业现状来看,主要包括两大层次: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全日制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全额拨款(学生不需负担学杂费)转变为政府和学生分担的体制,而且以后由学生负担的比重还会上升。
  这一改革举措的推出,引发了一场这种模式是否合理的争论。要理解这一问题的实质,就必须对教育支出的性质进行分析。
  教育是一种具有私人性质的产品,接受教育的人可以从中得到相应的收益,因而也愿意付出相应的成本,从这点来看,教育是可以由微观主体来提供的,需要接受教育的人们可以花钱购买这种服务。但是,教育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的性质,这就要求政府介入参与教育服务的提供。综合地讲,政府介入教育领域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出于收入分配的考虑。收入分配不均等密切关联到教育投资的不均等,而不均等的教育则会延续不均等收入的现象,相比之下,较为均等的教育投入分布有助于降低收入的不均等。政府可以通过教育投资改变社会的收入不公平现象,而且这种改变是长久的。
  第二,教育所产生的效益具有外在性(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个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造成了消极或积极的影响,却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或者没有取得应有的报酬的情形。如果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将造成市场主体过度地从事具有负外部经济效应的经济活动或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正外部经济效应的经济活动,从而降低了市场效率。)的一面。不仅受教育的人可以从中得到很大的收益,而且会使整个社会因受教育者文化程度提高而受益。如果完全由市场提供,教育的这种外在收益就不可能由兴办教育的私人主体获得,因而他们提供的教育数量低于社会期望水平。这时就需要政府的介入。
  基于教育的这种兼具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性质,教育经费一部分应由政府提供,另一部分由受教育者提供。我国大学教育经费的改革,基本上是遵循这一原则进行的。

2.教育支出的地区结构

图表见ppt第28张

(1)教育支出在东、中、西部差异明显。

受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急剧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了教育投入水平间的较大差距,加之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不一致,使得教育支出差异进一步扩大。

另外,在我国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管理体制下,中央设立一部分专款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则负担着几乎全部的基础教育拨款和占高等教育总投资近一半的地方属高等院校拨款,因而地方政府可用财力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公共教育支出的水平。

(2)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异明显。

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下,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星现不同的状态,而在教育投入上,城乡之间也是相差巨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一直处在投资不足的状态,农村普通中小学的生均预算内经费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的不足,造成了农村教育设施、教育条件、教育人才的严重落后。

三、我国教育支出的效益

教育经费规模偏低及教育经费架次结构失调,必然影响教育经费的效率与效益。

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对中国1997年教育投入效益的评估,当年中国人均GNP为860美元,属于中低收入国家,中国的教育投资社会收益率和个人投资收益率均低于同类国家的平均水平,并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收益率,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11.4,世界平均水平为10.7,而中国只有5.05.

报告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总量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再加上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都相对较低,同时,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之间的分布不够合理,所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规模偏小,且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低下,似的学校教育的综合入学率和人文发展指数都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另外,不完善的教育投资管理体制,工龄重于教育程度的工资分配制度,造成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特别是大量高级人才外流,使得投入最大的高等教育投入的效益甚微等,这些都是教育投资和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

四、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教育占GDP比重过低。

尽管我国的教育支出总额连年增加,但是,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却并不见有多大的增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曾呼吁世界各国在2000年实现教育支出占比达到6%的目标,1993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18条也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指出,国家将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政府对义务教育负全责,逐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并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但直至今日,我国既没达到4%的目标,离6%的目标更是有着巨大差距。据了解,2006年—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01%、3.32%、3.48%和3.67%。较低的占比说明,在我国近年来GDP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教育支出未能与经济同步增长或优于经济增长,使得政府教育经费对学校运转的支撑力度并没有得到增强。

(二)教育支出国际比较差距明显。

教育经费相对于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实在与我们的国家地位和经济实力不相符。

(三)教育投入占财政收支的比重呈下降之势。

1997年以来,财政收入和支出增加非常迅速,平均每年增长16.9%和19.0%,但对教育的投入却未能等速增加,每年只增加15.9%,使得教育投入所占的比重呈逐年减小之势。2002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7.7%和15.2%,比1997年下降了0.9和2.2个百分点。即使到2009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仅为16.37%,尚未达到1996年占比21.06%的水平。

(四)教育支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1. 教育支出在东、中、西部差异明显。

受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急剧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了教育投入水平间的较大差距,加之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不一致,使得教育支出差异进一步扩大。另外,在我国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管理体制下,中央设立一部分专款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则负担着几乎全部的基础教育拨款和占高等教育总投资近一半的地方属高等院校拨款,因而地方政府可用财力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公共教育支出的水平。

由表2可以看到,在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如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等省市,不仅教育经费的总额很大,而且,大部分的教育经费由地方政府支出,中央的拨备只占到一小部分。对于中部的湖南、湖北等省份,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支出虽然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支出总额相较于东部省份尚有一定的差距。在西部地区,不仅教育支出总额较低,而且地方政府在教育支出上的占比也不高,如西藏、青海,教育经费完全依靠中央拨备。

这种教育支出的区域性差异,恰好反映了我国东中西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正是因为其经济的不发达,导致了地方教育投入的匮乏,无法满足发展教育所需的基本资金,很难吸引到优秀的教育人才,致使教育水平的低下。

2. 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异明显。

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下,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状态,而在教育投入上,城乡之间也是相差巨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一直处在投资不足的状态,农村普通中小学的生均预算内经费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的不足,造成了农村教育设施、教育条件、教育人才的严重落后。

(五)教育支出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我国的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由表3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占比过高,所占比例不仅高于与我国同档次的低收入国家,还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年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是高等教育几乎都由政府提供,能够真正接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上,显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等教育,而是在于初等教育上,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教育支出对于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有些偏高,由此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初等教育投入经费的相对不足。

而在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投资收益率最高的并不是高等教育,而是初等教育。相反,投入较多的高等教育反而收益率最低,因此从收益率的角度讲,我国在教育支出的结构上,对于初等和中等教育理应继续大力支持。

五、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1.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推动财政教育支出的增加。

4%的问题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相关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按照2007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的统计,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00亿元,占GDP的比重大致是20.8%,不到21%。一些学者、专家也在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占GDP达到4%或者5%。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基本上都在35%以上,甚至40%,接近50%,许多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5%以上,所以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财政蛋糕是既定的,比重偏低当然也就制约了我们国家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投入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2.财政应继续增加教育支出,提高教育支出占财政收入乃至GDP的比重。

教育财政支出 / GDP=

(教育财政支出 /财政总支出)*(财政总支出 /GDP)

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旧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不很够的,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多下工夫,比如发行教育债券等方式,来筹集一些教育资金,以增加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而相较于我国近年来GDP的高速增长,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也并没有多大提高,从一定角度上说明,我国教育的投入相对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言,增长速度较慢。教育虽对经济的增长没有明显的直接的刺激作用,但是,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是巨大的,并且会在较长的一个时间显现出来。因此,我国有必要在经济持续增长,近年来财政收入也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在增加教育支出总额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即使达不到教科文组织6%的GDP占比,也应以先期4%的占比为目标,尽量向发达国家的水平靠拢。但增长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教育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率,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管。

3.政府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要用体制、机制的创新,用制度的设计来引导教育投入的增加。为了贯彻中央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各级政府都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中国有五级政府、五级财政,设计出一个好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制度,才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根本。增加教育投入,要坚持体制机制的创新、制度的先行,这个经费投入肯定会增长。

从提高教育质量和减轻老百姓教育负担出发,我国应切实提高教育投入水平,保障教育经费。与此同时,加强学校内的民主管理,建立有权参与决策、评价、监督的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和学生自治委员会,是让学校财务管理透明,避免学校领导乱收费、乱用钱的必然选择。

4. 努力改善教育支出的区域不平衡。

(1)加大对中西部教育的投入力度,缩小差距。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的教育投入都有很大增加,各省份的教育设施,教育水平都有比较大的提高,但是,我国东西部地区教育支出不平衡的状况仍然很严重。这对我国教育乃至经济发展都极为不利,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因此,在教育投资的地区分布上,国家应当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投资政策的倾斜力度,增加对西部的教育资金支出,努力改善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状况。

(2)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差距。

我国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设施比较差,教育条件相当落后,优秀的教师资源严重匮乏,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农村的教育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教育的城乡差距在近年来教育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并没有多大的缩小,而教育的落后将很大程度上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民的增收致富。因此,在财政支出的安排上,应当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差距。首先,应该主要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其次,加大财政的专项教育转移支付,重点扶持教育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第三,发挥财政的分配职能,将资金有重点地投入到落后地区,并加强对农村教育投入资金的监督管理。

(3)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强化基础教育。

我国目前的教育支出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高等教育支出的比重相对较高,高等教育占用资源相对较多。因此公共资源应更多配置在基础教育。有必要明显提高初等教育支出占公共教育总支出比重,确保教育支出的“公共性”。初等教育具有很强的外部正效应,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前文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基础教育投资收益率大约是高等教育的四倍。况且目前我国文盲率偏高,更应明确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优先地位,将教育经费的增量主要用于义务教育。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

解决好教育支出能够达到占GDP4%的问题,根本途径只能是政府部门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改变和更新观念。邓小平同志说过,宁可把其他建设放慢一些,也要把教育搞上去。他还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归根到底要靠人才,而人才只能靠教育。现在政府大力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观念转变了,重视教育了,就一定有办法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比如,根据我们每年的经费缺口发行长期教育国债、发行教育彩票、提高教育附加在税收中的比重等等

【篇五】美国教育财政支出占比

财政支出趋势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

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姓名:李晓红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本文讨论的是有关于财政支出的问题,从经济范畴入手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其意义。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面。纵观世界各国财政支出增长的情况,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是发展中国家,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经济现象,但同时,这也成为各个国家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过程中,公共财政职能不是缩小而是要扩大, 尤其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及发展时期,改革的成本、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措施等等,对财政支出都呈现出增长的需求。以下我将对我国1998年——2012年财政支出的相关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并且预测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提出合理地应对措施。

一、1998——2012年财政支出与GDP的相关数据

表1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自1998——2012年,不论是GDP的数额还是财政支出的数额,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是逐年增长的。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GDP的增长率总体呈现出的是波动上升的态势,在2007年达到最高,2009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8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下降,而2010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9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上涨,2012年GDP的增长率相对于2011年又是大幅度的下降。

二、1998——2012年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

1998——2012年财政支出增长率变化图

图1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总体上来说,我国的财政支出是下降的。仔细看来,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2003年的增长率最低,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但是,增长率始终没有低于10%,这足以说明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过程中,财政支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8——201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图2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持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该系数若大于1,则说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从图中可以看出,1999年,该系数是最大值,超过了,此后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到2004年达到最低值,其值低于1,之后缓慢上升,在2009年达到一个小高峰,2010年相对于2009年而言,下降幅度大,但是之后又出现了逐渐上升的态势。

1998——2012年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图3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该指标始终大于10%,说明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始终是较大的。从1999年到2004年是处于下降的,自2005年开始,则是缓慢上升,并在2009年达到最高,高过50%,说明GDP增长的一半用于财政支出,2010年出现大幅度下降,之后又是上升的态势。

三、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财政支出是一个波动态势,但是,增长的年份多于下降的年份,并且始终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我将对此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财政收入的绝对增长为财政支出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总量连年增长,2003年突破2万亿元,2004~2006年,财政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亿元、5 亿元、7 亿元,2007年实现财政收入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万亿元以上。从增长率看,虽然在不同年份存在波动,但财政收入增长率呈加速上升趋势,其中2007年名义增长率从2006年的%提高到%,提升近10个百分点,实际增长率从2006年的%提高到%,此后,我国的财政收入逐年不断上升。这为财政支出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需求能力

根据瓦格纳等人的研究,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会相应提高。从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分析来看,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迅速增加,并没有伴随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相应提高,相反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在改革开放初期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瓦格纳法则在中国的完全失效,经济发展对中国财政支出规模扩张无任何解释力。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与瓦格纳所观察的样本国的初始状态并不相同。自1994年以来,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调动了千千万万个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满了活力,尤其是私有制企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理所应当,整个社会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国家、政府满足这些需求。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由完全经济经济体制的庞大政府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补充性政府的转变之后,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管理的集中化以及劳动分工的专门化,经济结构以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复杂化,所有这些都依赖于公共部门活动的加强。可以说,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内政府活动的合理扩张是必然的趋势,是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这些都必然引致财政支出的进一步扩张。

(三)城镇化的推动

城镇化过程必然伴随对公共产品需求的不断扩张,这种需求包括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城镇化水平较低的时候人们对公共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都比较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明显小于城市公共产品的需求。随着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引致城市的拥挤和较强的外部性,从而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与此同时对医疗、教育、养老、文化等需求弹性较大的公共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从而引致更多的财政支出。

(四)行政管理体制因素

政府部门的特有性质决定了其天生具有不断扩大支出的需求,政府具有有一定的垄断性、官僚性以及非市场性,政府的各项行政支出具有一定的刚性,容易扩大支出而难以精简收缩;此外政府体制仍沿用传统的科层结构的官僚体制,层次分明,规章制度严格,很难引入竞争机制,效率的低下必然会引致支出的膨胀。

此外,政府机构具有膨胀性,无论政府工作增加与否,或根本没有任何工作,政府机构人员数总是按同一速度增加。中国行政管理机构和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双膨胀”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政府机构的扩大必将更多地占用资源,而且导致政府运行成本增加,同时膨胀的机构本身容易产生低效率,同样的工作需要更多的财力支撑。

第三,政府机关公务员有扩大支出的动机。政府机关人员由于自身利益的追求,或者是出于享受到更好的工作环境的目的,或者是出于追求政绩,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扩大财政支出规模。

第四,政府层级过多也导致了财政支出的膨胀。我国政府多达五级,政府层级每增加一级,必然增加相应的行政管理经费,同时层级过多,必然增加交易费用,并导致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公共产品需求与供给难以完全对应,即增加公共产品提供成本,又导致支出效率的低下,从而导致财政支出的相应扩张。

(五)预算管理方式

我国过去一直实行增量预算,即预算年度财政支出在上年财政支出基础上做出一定的调整,一般是增加一定的比例,这种预算方式,必然导致财政支出的逐年增加。虽然,经过多次预算管理方式改革,我国也尝试零基预算,但是基本流于形式,实际预算中仍主要遵从增量预算理念。

(六)贫富差距的扩大

马斯格雷夫认为,如果政府旨在减少收入分配中的不公平,那么随着人均居民收入的增加,转移支付的绝对值会上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居民间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这就要求政府增加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方面的支出,同时部分城市居民由于下岗面临生活困境、偏远地区居民生活的无法保障等,都要求政府扩大社会保障支出,进而推动政府支出规模的扩大.

四、对我国财政支出趋势的合理判断

从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来看,我国的财政支出将会继续呈现出上涨的趋势,但是,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会有所放缓,并且财政支出重点将会有所改变,具体如下:

1、为维护国家政权、主权完整、保证社会经济稳定运行,对于行政管理与国防的支出仍旧是财政支出的重点;

2、为了促使整个社会有较高层次的发展,提高全民素质,以及促进外部效应巨大的公共事业进步,国家将会在社会保障、科技、卫生、文化、医疗、扶贫等方面加大财政支出;

3、对有利于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善、具有巨大外部经济效应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会增大,例如:水利、电力、道路、桥梁、环保、生态等方面的支出;

4、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国家对宏观经济还应有必要的控制,财政也要留有一定的财力,对经济活动进行适当的干预。

五、如何应对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

1.、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廓清政府与市场的职责范围,以此作为市场和政府财政的分工范围。一方面政府坚决从私人商品提供领域退出,专注于公共商品和服务领域,另一方面,政府财政又必须把市场经济下本应属于财政职责范围内的公共商品和服务提供的职责承担起来,彻底解决“政府办企业”和“企业办社会”的双重错位,实现政府和市场职责的合理归位。

2、转变理财思路。政府理财思路必须转到“以支定收”的公共财政理财思想轨道上来。这里的“以支定收”并不是“量入为出”的简单倒置——“量出为入”,而是立足于市场经济下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以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来确定政府职责,由政府职责确定财政支出规模,由财政支出规模确定财政收入规模。这里的“支”是由社会公众的代表——各级人大审议批准通过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财政支出,是与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客观的合理的社会公共需要规模相适应的政府实际支出,而不是政府部门自身确定的随意性的支出。这里的“收”是通过民主化、法治化的财政收入制度严格界定了的规范性收入,而非政府部门自身随意把握的收入。

3、拓展和优化组合我国政府提供公共商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方式。公共商品提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是应由政府所承担的公共商品的提供也不限于传统的财政全额拨款、建立国有企业和事业机构等少数几种方式,可供选择的有效方式实际上是多种多样的。政府的职责应是根据不同事务的重要性及性质、公共商品的外溢性程度、政府所要达成的政策目标以及财政资源约束状况等选择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或将多种方式优化组合,以取得政府活动及财政支出的高效率。

4、建立适度的公共支出规模控制制度,适度提高公共支出规模。根据我国目前公共支出规模较低而政府支出规模偏高的情况,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政府支出规模,提高公共支出规模至合理区间。这就要求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完善预算决策与管理制度,取消制度外收支,将预算外收支纳入预算内统一管理,提高政府集中支配的财力,进而提高公共支出规模合理区间,将偏高的政府实际支出规模降下来。

5、明确财政支出重点,围绕支出重点调整支出结构,因此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中应重点用于政府应当而且有能力做好的公共商品的提供上,财政支出应优先保证纯公共商品的供给,对准公共商品(或混合公共商品)尽可能采取民间部门提供政府资助方式。

6、废除公共支出资金分配中长期使用的“基数加增长”的方法,建立科学的绩效预算制度,合理分配各个政府部门可得到的公共支出资金。根据各个政府部门的不同性质,分别建立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以此作为分配各个政府部门公共支出资金的依据,优化各个政府部门支出结构,有效抑制各政府部门经费的不断膨胀,提高公共支出使用效率。

7、强化财政支出的法治化,实施依法理财。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化人大对政府财政支出行为的监管。各级政府必须严格按照人大批准的预算支出计划安排财政支出,违反预算支出计划的财政支出都属非法支出,应严加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轻则失去官位,重则承受牢狱之苦。其次,财政部门要被强力授权,使其能够及时阻止财政支出中的各种违法行为,财政部门一旦发现各政府部门财政支出中的违法行为,即可立即停止对该部门的拨款,同时及时将情况通报给政府及人大,给予追究该部门及有关当事人的责任,只有对违法行为的政府部门及有关当事人追究法律责任之后,财政部门才能够恢复对该部门的拨款。如果财政部门不能及时发现政府各部门的违法财政支出行为,财政部门也要被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总而言之,国家应该从社会发展的现况以及发展目标,规划财政支出的规模以及结构,切实发挥财政支出的作用,将每一笔支出用到该用的地方,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平稳发展,争取早日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