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1 本节课三大目标:负指数幂的科学计数法,单位换算以及含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的计算。对于第一个内容让大家去自学,我板书自学提纲,让同学们针对如何快速按照科学计数法表示一个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科学计数法》教学反思3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1
本节课三大目标:负指数幂的科学计数法,单位换算以及含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的计算。对于第一个内容让大家去自学,我板书自学提纲,让同学们针对如何快速按照科学计数法表示一个数提出自己方法。为了思考目标明确,给孩子们指明书上的三个例子是思考的材料,同时也给同学们一个相互交流的时间,这个交流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在我讲解之前就能找到方法。然后依据例题讲解单位换算,通过该例题能让孩子们对于“纳米”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同时补充讲解物理中密度单位换算。最后为了能顺利通过课堂检测,选取一个练习补充讲解。
这节课内容相对简单,所以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同学们经过讨论基本能认同一种快速写出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方法,而且还不同于课本。对于懿嘉和珊珊提出的方法我给予鼓励,表扬,任何时候孩子们所回答的每一个问题要给及时中肯的回应,以此鼓励孩子能大胆的想象,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对于纳米的解释,相对也比较成功,这是提前精心备课的结果。但我在想一个问题:能否把机会给孩子们来讲呢?这可能有难度。而且这一块内容不是考试重点,如何能更好的处理呢?
孩子们下课后来主动问我的一些问题可以看出:如何去处理分式的负数次幂的计算问题,还需要加强。
《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2
1、本节课一开始通过的意义和规律的复习,使学生明白一些大于10的数也可以这样表示,但究竟该怎么表示,有什么规律?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一难点,也使学生明白一点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
2、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讨论,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让每个学生能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同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和归纳能力。
3、书的例题只有一题,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至于已经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它的原数是什么这种例题,书上并没有出现,为此教学时增加补充例题,更进一步地让学理解指数n与整数位的关系:n=整数位-1。
4、数感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出学生能力的生成点,数感的养成也是一样,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演练进一步体会数感。
《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3
1、本节课一开始通过的意义和规律的复习,使学生明白一些大于10的数也可以这样表示,但究竟该怎么表示,有什么规律?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一难点,也使学生明白一点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
2、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讨论,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让每个学生能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同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和归纳能力。
3、书的例题只有一题,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至于已经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它的原数是什么这种例题,书上并没有出现,为此教学时增加补充例题,更进一步地让学理解指数n与整数位的关系:n=整数位-1。
4、数感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出学生能力的生成点,数感的养成也是一样,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演练进一步体会数感。
《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1)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5篇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数的产生.
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及千亿内的数位顺序表和,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
掌握数位顺序表及多位数的读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
读法应用及数中零的读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多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那么你们知道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B、十亿、百亿、千亿也叫计数单位.我们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C、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明确:A、比千亿大的计数单位,因不常用,暂时不学,所以在千亿的左面用表示(板书:)
B、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
(三)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我们知道了什么叫,要把一个数写出来,就要用到数字,
教师提问:我们学过哪些数字?(1、2.3、4、5、6、7、8、9.0)
教师说明:这些数字叫*数字.
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大小也不同.
2.观察数位顺序表.
教师提问: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强化右起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3.数位分级(学生自学)
自学题目:从右边起几个数位为一级,各是什么数级?
个级、万级、亿级有什么异同点?
(四)教学亿级的读法.
1.下面的数该怎样读呢?(回忆读亿以内数的方法.)
教师板书:
50000 106000 40030500
2.在上面三个数后各加4个0,变成例1.
(1)学生试读、互相读、小组讨论读.
(2)引导学生总结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学生讨论: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的数,按什么顺序来读?
怎样读亿级、万级的数?
什么位置的0不读?什么位置的读,读几个?
学生总结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2)读亿级或万级的数时,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亿字或万字;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从右起第9位是位.
(2)十个一亿是亿.
(3)10个一百亿是亿.
(4) 、 、 、 是亿级,万级有 、 、 、 .
2.判断.
(1)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308040000000读作三千八十亿四千万.
3.读出下面每组数.
(1)65 650000 65 0000 0000
(2)4070 4070 0000 4070 0000 0000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正确读多位数的法则.
五、布置作业 .
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1.到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为止,我国总人口达到1295330000人
2.1999年全国有小学生135479600人
3.地球和太阳的*均距离是149500000千米
六、板书设计.
1、数的产生 2、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2
课题一:数的产生 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8页的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和数的读法,练习九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的数的产生。
2、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3、使学生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亿”、“千亿”。
4、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
教学难点: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36页的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1、教学数的产生
(1).数的产生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半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这些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教师说明: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 记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教师出示第36页的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图,进一步说明: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物体的个数。只知道“同样多”、“多”或“少”。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车,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再如,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浙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学。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例如,巴比伦数字就是用一个类似三角形的符号来表示1,两个这样的符号表示2,三个这样的符号并排表示3,……九个这样的符号表示9,10就将这个符号横放来表示(板书出巴比伦数字)。*数字用一竖表示1,两竖表示2,……五竖表示5,6就用一横加一竖来表示,依此类推7就用一横加竖来表示,……9就用一横加四竖来表示(在巴比伦数字下面对应地板书出*数字)。除此之外,还有罗马数字、印度数字和*数字(在*数字下面对应地板书出罗马数字)。
巴比伦数字:
*数字:
罗马数字: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数字,其实并不是*人发明的,而是由印度人发明的,公元八世纪前后,由印度传入*,公元十二世纪又从*传入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人发明的,后来就叫做“*数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但各个地区数学不同,交流起来很不方便,以后就逐渐统一成现行的*数字(对应着上面,板书:1、2、……9)。后来人类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也越来越大,如果每一个数都用不同的数字来表示,很不方便,也没有必要,这样就产生了进位制。古代十进制,还有十二进制、六十进制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比较方便,以后逐浙统一采用十进制。经过很长时间,才产生了像现在这样完整的计数方法,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十进制计数法”。(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2、数字十进制计数法
А.复习
(1)说出亿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按数位顺序板书出来)
( 2)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千万是多少?
②亿以内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В .数学十进制计数法
(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十二亿,世界人口50亿等。这些数都比亿大,从一亿开始还可以继续数下去,今天我们就来学比亿大的数。
(2)用算盘帮助数数认识十亿、千亿。
让学生在算盘上拨上一亿,然后一亿一亿地数,一直数到九亿,再拨上一亿。
提问:“九亿再加上一亿是多少?亿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亿是十亿,并让学生回答“十亿”应板书在什么位置。
板书:“十亿”(写在刚才板书的亿位的左边)。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对百亿、千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亿、千亿。
提问:“个、十、百、千、万……亿都要用来计数的,叫什么?”(计数单位)
指出:十亿、百亿、千亿也是计数单位。
提问:“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教师把板书出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并告诉学生还有比千亿大的计数单位,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千亿的左面用省略号“……”表示还其他计数单位。制成下表:
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说明像这种“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①说明写数时,要用尽可能少的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叫做数字。
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数学?”(1、2、3、4、5、6、7、8、9、0)
说明这些数学叫*数学。
② 说明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再说明数位的作用,有了数位以后,由于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的大小不同,所以用十个*数字就可以表示出任意大的数。
③ 让学生说说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是怎样的,教师板书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把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扩展到“千亿”位,并告诉学生还有比千亿大的数,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数位顺序表后面用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数位。如下表:
使学生明确右起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引导学生对数位分级。先让学生说出右起第一位至第四位是什么数,第五位到第八位是什么级,再进一步说明第九位到第十二位是亿级。同时说明数位分级的作用,数位多了,一位一位地读不方便,通过分级可以很方便地读数。
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接着板书:个级、万级、亿级、制成表,并把它和计数单位表连接起来,如下表:
让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看一看个级、万级、亿级的异同点;都是四个数位;每一级从右边第二个数位起,都是十、百、千,但万级多了个“万”字,亿级多了个“亿”字;个级第一位是位,万级第一位是万位,亿级每一位是亿位。让学生看课本第37页。
(4)巩固练习。
完成第38页“做一做”的第1题,练习九的第1题。
3、教学亿级数的读法
(1) 复习。
读出下面各数:
50000 106000 40030500
指名学生读,并说一说读亿以内数的方法。
(2)教学例1。
说明亿级数的读法与万级数的读法类似。然后在上面几个数的后面各加4个0,变成例1中的数,并把它们贴在制好的数位表上。如下图: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5 0 0 0 0 0 0 0 0
1 0 6 0 0 0 0 0 0 0
4 0 0 3 0 5 0 0 0 0 0 0
让同桌同学互相读给对方听,再指名读,并说出要怎样读。着重说一说要先读哪一级,再读哪一级;亿级怎样读?
(3)引导学生总结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提问:“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的数,先读哪一级,再读哪一级,最后读哪一级”
“怎样读亿级、万级的数?”
“在什么位置的‘0’不读?”
“在什么位置的‘0’应该读?读几个0?”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2)读亿级或万级的数时,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看课本第38页,并完成“做一做”中的第2题。
5.巩固练习。
(1)做练习九的第2题。
一组一组地读,读完后,让学生结合一组说一下个级、万级、亿级的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体会到: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只是要在后面加一个“万”字,亿级的也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字。
(2)做练习九的第3题。
每读一个数,都要注意提醒学生先分级,搞清是哪一级的数,各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再按照多位数的法则一级一级地读出来。
(3)做练习九的`第4题。
先读给同桌同学听,然后,教师指名读给全班同学听,集体订正。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的数的产生与十进制计数法,练习三中的习题P1-2。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教学关键:
能够根据已学过的万级数的数位顺序表迁移类推亿级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数的产生
读一读这些数:7、29、9000、136。
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课前大家了解了一些,我们一起来交流。
(师生共同介绍数的产生)
1.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可以出示书上图)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
①计数方法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
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例: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
②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最大的呢?
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
二、十进制计数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需要相互交换物品,又经过了很长时间,产生了较完善的计数方法。
就象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及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世界人口已有50多亿,银行存款已超过百亿等。你能从亿接着往下数吗?
1.数位顺序表。
(1)猜一猜
师问:“亿”后面的计数单位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能会说从前面学过的万级、个级类推出来,这时师从学生所说的引导生说出10个亿是十亿等。
(2)师小结: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师:相邻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师:像个与十,十与百,万与十万,千万与亿这样紧挨着的就是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
(3)学生独立补充完整课本数位顺序表
1.填写数位和计数单位。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为读写方便,把数位分级,学过的亿以内的数是怎样分级的?
数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数级……( )级( )级( )级
计数单位……
(小组合作完成)填写完整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 ……10个千万是多少?
②10个亿是多少?10个十亿是多少?10个百亿是多少?
③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叫什么级?每级各表示什么?
2.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 (计数单位)
直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三、练习
1.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 )个十亿,( )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 )和( )。
④( )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 )是一百亿、10个亿是( )。
⑤4在十亿位,表示( )个( )。
2.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4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8页。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理解自然数的概念。
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重点:理解自然数的概念和十进制计数法。
难点:掌握万级以上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都在与不同的数打交道,你都在什么时候用到了哪些数?那么这些数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关于数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1、探究数的产生过程。
(1)打开课本,阅读16、17页的内容,请同学讲一讲古代的人是怎么计数的?对古代计数法作一个评价。(不方便所以发明了符号计数法)
(2)符号计数法和以前的方法比较感觉起来怎么样?(方便很多,但每个国家用法不同,交流起来也不方便)
(3)后来出现了*数字,介绍*数字的来源。
2、认识自然数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 ……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3、十进制计数法。
(1)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一生的心跳约25~30亿次;我国20xx年11月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的总人口是1339724852人等。
(2)用计数器数数,认识十亿、百亿、千亿。
让学生数数: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指出:亿、十亿、百亿、千亿和以前学习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3)在数位顺序表上填出亿级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4)说说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 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教师指出: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三、巩固练习
(一)、判断: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没有比前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
3、0是自然数,也是整数。()
4、10个一千万是十亿。()
5、任意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6、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7、没有最大的整数。()
8、一个十一位的自然数,它的最高位在十亿位上。()
(二)、连一连。
10个一百万1000亿
10个十亿1亿
10个一千万100亿
10个一百亿1千万
(三)、填空:
1、每()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
2、亿级包括()、()、()、()四个数位。
3、一个十二位的自然数,它的最高位是()位。
4、一个自然数,最高位在千亿位,这个数最大是(),最小是()。
5、全世界约有63 0230 9691人,这个数中的两个6分别表示()和()。
(四)、读资料,谈想法。
1、我国每年要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共达到四百五十亿双。
2、据统计,*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xx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3、联合国粮农组织20xx年发表声明,指出全世界每年浪费的粮食数量达到13亿吨。倘若这些粮食中有四分之一能够得以保留,就足以养活全世界目前约为9亿的饥饿人口。
四、课后小结
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时作业P22 1、2、6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5
课题一:数的产生 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38页的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和数的读法,练习九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的数的产生。
2、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3、使学生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亿”、“千亿”。
4、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教学重点: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
教学难点: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36页的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1、教学数的产生
(1).数的产生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年半数学,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这些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教师说明: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 记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教师出示第36页的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图,进一步说明: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物体的个数。只知道“同样多”、“多”或“少”。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比如,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车,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再如,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浙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学。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例如,巴比伦数字就是用一个类似三角形的符号来表示1,两个这样的符号表示2,三个这样的符号并排表示3,……九个这样的符号表示9,10就将这个符号横放来表示(板书出巴比伦数字)。*数字用一竖表示1,两竖表示2,……五竖表示5,6就用一横加一竖来表示,依此类推7就用一横加竖来表示,……9就用一横加四竖来表示(在巴比伦数字下面对应地板书出*数字)。除此之外,还有罗马数字、印度数字和*数字(在*数字下面对应地板书出罗马数字)。
巴比伦数字:
*数字:
罗马数字: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数字,其实并不是*人发明的,而是由印度人发明的,公元八世纪前后,由印度传入*,公元十二世纪又从*传入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人发明的,后来就叫做“*数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多,但各个地区数学不同,交流起来很不方便,以后就逐渐统一成现行的*数字(对应着上面,板书:1、2、……9)。后来人类对数的认识逐渐增加,数认得也越来越大,如果每一个数都用不同的数字来表示,很不方便,也没有必要,这样就产生了进位制。古代十进制,还有十二进制、六十进制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比较方便,以后逐浙统一采用十进制。经过很长时间,才产生了像现在这样完整的计数方法,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十进制计数法”。(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2、数字十进制计数法
А.复习
(1)说出亿以内的数的计数单位。(按数位顺序板书出来)
( 2)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千万是多少?
②亿以内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В .数学十进制计数法
(1)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十二亿,世界人口50亿等。这些数都比亿大,从一亿开始还可以继续数下去,今天我们就来学比亿大的数。
(2)用算盘帮助数数认识十亿、千亿。
让学生在算盘上拨上一亿,然后一亿一亿地数,一直数到九亿,再拨上一亿。
提问:“九亿再加上一亿是多少?亿位满十要怎样?”
认识十个一亿是十亿,并让学生回答“十亿”应板书在什么位置。
板书:“十亿”(写在刚才板书的亿位的左边)。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对百亿、千亿的认识,分别板书:百亿、千亿。
提问:“个、十、百、千、万……亿都要用来计数的`,叫什么?”(计数单位)
指出:十亿、百亿、千亿也是计数单位。
提问:“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教师把板书出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并告诉学生还有比千亿大的计数单位,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千亿的左面用省略号“……”表示还其他计数单位。制成下表:
提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说明像这种“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①说明写数时,要用尽可能少的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叫做数字。
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数学?”(1、2、3、4、5、6、7、8、9、0)
说明这些数学叫*数学。
② 说明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再说明数位的作用,有了数位以后,由于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的大小不同,所以用十个*数字就可以表示出任意大的数。
③ 让学生说说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是怎样的,教师板书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把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扩展到“千亿”位,并告诉学生还有比千亿大的数,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数位顺序表后面用省略号“……”表示还有其他数位。如下表:
使学生明确右起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引导学生对数位分级。先让学生说出右起第一位至第四位是什么数,第五位到第八位是什么级,再进一步说明第九位到第十二位是亿级。同时说明数位分级的作用,数位多了,一位一位地读不方便,通过分级可以很方便地读数。
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接着板书:个级、万级、亿级、制成表,并把它和计数单位表连接起来,如下表:
让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看一看个级、万级、亿级的异同点;都是四个数位;每一级从右边第二个数位起,都是十、百、千,但万级多了个“万”字,亿级多了个“亿”字;个级第一位是位,万级第一位是万位,亿级每一位是亿位。让学生看课本第37页。
(4)巩固练习。
完成第38页“做一做”的第1题,练习九的第1题。
3、教学亿级数的读法
(1) 复习。
读出下面各数:
50000 106000 40030500
指名学生读,并说一说读亿以内数的方法。
(2)教学例1。
说明亿级数的读法与万级数的读法类似。然后在上面几个数的后面各加4个0,变成例1中的数,并把它们贴在制好的数位表上。如下图: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位
5 0 0 0 0 0 0 0 0
1 0 6 0 0 0 0 0 0 0
4 0 0 3 0 5 0 0 0 0 0 0
让同桌同学互相读给对方听,再指名读,并说出要怎样读。着重说一说要先读哪一级,再读哪一级;亿级怎样读?
(3)引导学生总结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提问:“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的数,先读哪一级,再读哪一级,最后读哪一级”
“怎样读亿级、万级的数?”
“在什么位置的‘0’不读?”
“在什么位置的‘0’应该读?读几个0?”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多位数的读法法则。
(1)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往下读;
(2)读亿级或万级的数时,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
(3)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看课本第38页,并完成“做一做”中的第2题。
5.巩固练习。
(1)做练习九的第2题。
一组一组地读,读完后,让学生结合一组说一下个级、万级、亿级的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体会到: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只是要在后面加一个“万”字,亿级的也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字。
(2)做练习九的第3题。
每读一个数,都要注意提醒学生先分级,搞清是哪一级的数,各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位,再按照多位数的法则一级一级地读出来。
(3)做练习九的第4题。
先读给同桌同学听,然后,教师指名读给全班同学听,集体订正。
《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2)
——科学记数法教学反思5篇
科学记数法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特点是实际性强、归纳性强、操作性强,本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再加工,设计了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设计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为了创设情境,教学设计一开始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用一个很常见的实际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去发现问题。二是在学生的第一次讨论之后,设计了一个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意义及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知识的引入及传授方面,努力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体现《标准》的理念,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究发现的过程,使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在每一位学生各自的体验和自主学习中逐渐展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但学会了怎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还体会了数学发现有时会源于一个人的好奇心,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科学记数法教学反思2
1、本教学设计,通过10n的意义和规律的复习,使学生明白一些大于10的数也可以这样表示,但究竟该怎么表示,有什么规律?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一难点,也使学生明白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
2、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中间的合作与交流,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和归纳能力。
3、书上的例题只有一题,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至于已经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它的原数是什么?这种例题,书上并没有出现,为此教学时增加补充练习,更进一步可以让学生理解指数n与整数位的关系:n=整数位-1。
4、数感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出学生能力的生成点,数感的养成也是一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练体会数感。在下一次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让其对组员进行大量练习,在练习中掌握科学记数法的规律。
5、本教学设计在展示练习中题目的数量较少,展示学生的覆盖面不够广,下次修改教学设计时增加题目数量,展示时让较多的学生展示。
科学记数法教学反思3
做一做,是科学记数法在应用题中的具体应用。通过把大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可以读、写方便、准确。提高做题的正确率!但做题中,有一定的难度,仍需小组合作,教师点拨。学生的主体性显现较少。
课本中有《读一读》这个环节,我把知识的了解,随机变成了常出的数学题。把1707.0万千米2,997.6万千米2,959.7万千米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提升了本节课的难点,同时也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学生经点拨,完成良好。
科学合理的板书设计,又一次引领同学们对本节知识点的总结和回顾。总的说来,本节课的先学后教教学方法值得长期使用,小组合作科学使用。上课时学生语言能力表达要长期培养,以便在今后的课堂中节省宝贵的时间。
科学记数法教学反思4
《科学记数法》是北师大牌七年级数学上册第玖六章《生活中的数据》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当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时需注意:①a的取值范围是1≤a<10,即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数。②10的指数n比原数的整数,数位少1。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等方法,学生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刚上课时,用同学们感兴趣的信息如:大脑中的100亿神经细胞,每天记录8700万条信息,激发他们的上进。太阳的半径、光的速度、*人口、北京奥运会总投资2800亿元人民币。让同学们感到数据在生活中的应用与联系。在这一环节中,能感觉到同学们的好奇、求知兴趣的大增。值得遗憾的是,没让同学们举生活中的例子。
在探索科学记数法这一环节中,通过解决问题引出科学记数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充分把机会让给学生,学生的兴趣大增。小组展示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说理推理能力。达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目的。由于同学们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在这一环节中时间用的太长。
例题的讲解、演板、评价由学生完成,根据学生的讲、做的展示,把知识的不理解、不清楚全部暴露,教师趁机对症下药,在此处给予点拨、总结。使同学们把知识掌握的系统、清晰、牢固。
科学记数法教学反思5
科学记数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知识后,安排了一节与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尤其是大数)相关的数学内容,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现实宏观世界中的大数,培养学生《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六大核心观念之一:数感。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较大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时,学会用科学的、方便的方法表示大数,同时为今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微观世界中较小的数据奠定基础。本节课我主要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在学法上主要运用:情境激趣——合作探究——尝试运用——感悟提升——实践生活的一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愤悱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会。
本节课我安排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问题;第二环节:出示学习目标,自学课本,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第三环节: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大数;第四环节:自学检测,分析归纳,探索规律,得出科学记数法定义;第五环节:当堂练习,巩固新知;第六环节:课堂检测;第七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这节课的内容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景呈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与生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首先我利用四川汶川地震的事例及我国首次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的例子引出生活中比较大的数据,来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大数,比如四川汶川地震伤亡人数,经济损失,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的事例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迫切需要,同时还利用现实背景向学生介绍不同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了他们的爱国情操,培养了民族自豪感;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并顺利过地渡到对大数的表示方法:科学记数法。从而引出科学记数法定义:把一个大于10的数,写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_正整数,这种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n比原数的整数数位小1.例如:230000= 2.3×105整数数位是6,25666.6= 2.56666×104整数数位是5。学生对本节内容已有所掌握,在此基础上我紧接着出示跟踪练习:也就是当堂训练,课堂开气氛变得很好,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当堂训练中。在学习活动中我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展开,让学生主动学习、思考、讨论、交流和反思。通过“当堂训练”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正确地进行估算。教师密切注意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的态度,协助有困难的小组,重点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程度以及与同伴的合作交流情况。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从中悟出一些对做人和生活有帮助的道理。最后我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感受,然后我和学生共同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感觉到我也是他们中的一个学习伙伴,以此建立*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3)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3篇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
三、教学难点:
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四、教学内容:
(一)复习旧知。
1、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12、都是()。
2、一个物体也没有,用()表示。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二)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
1、师:你现在知道了哪些关于十进制计数法的知识?
各小组到黑板上展示。
2、学生展示数位顺序表,其他同学评价交流。
3、师着重引导学生理解:
①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②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区别。
4、你们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三)、练习巩固。
1.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个十亿,()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④一个数由7个十亿、5个百万、2个百组成,这个数是()。
2、判断题。
①每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②和千万位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是亿位和百万位。()
③一个数的最高位是百万位,这个数一定不会小于一百万。()
④自然数都比0大。()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认识含有三级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位顺序表
五、教学过程:
(一)新授。
(1)了解其他进制。
出示十进制计数法。古代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十二进制计数法、十六进制计数法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法比较方便,最后逐渐统一采用十进制计数法。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①板书课题:十进制计数法。
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十进制怎么计数的?让生先试着说一说。
②出示已学的计数单位。
至今为止,我们学习的最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亿)
那还有没有比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十亿)
多少个一亿是十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百亿)
多少个十亿是一百亿?数一数。
有没有比百亿更大的计数单位?你猜猜什么?(千亿)
多少个百亿是一千亿?数一数。
③出示新的计数单位。
有没有比千亿更大的计数单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进率都是十)“进率都是十”是什么意思?
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十倍的关系。
小结:像这种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3)学生独立补充完整课本数位顺序表。
①填写数位和计数单位。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为读写方便,把数位分级,学过的亿以内的数是怎样分级的?
数位……
数级……
计数单位……
(小组合作完成)填写完整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 ……10个千万是多少?
②10个亿是多少?10个十亿是多少?10个百亿是多少?
③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叫什么级?每级各表示什么?
(2)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计数单位)直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二)练习。
1、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 )个十亿,( )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 )和( )。
④( )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 )是一百亿、10个亿是( )。
⑤4在十亿位,表示( )个( )。
2、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十进制计数法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
三、教学难点: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四、教学内容:
(一)复习旧知。
1、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12、……都是( )。
2、一个物体也没有,用( )表示。0也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 ),( )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二)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
1、师:你现在知道了哪些关于十进制计数法的知识?
各小组到黑板上展示。
2、学生展示数位顺序表,其他同学评价交流。
3、师着重引导学生理解:
①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②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区别。
4、你们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三)、练习巩固。
1.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 )个十亿,( )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 )位是万位,第( )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 )和( )。
④一个数由7个十亿、5个百万、2个百组成,这个数是( )。
2、判断题。
①每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
②和千万位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是亿位和百万位。( )
③一个数的最高位是百万位,这个数一定不会小于一百万。( )
④自然数都比0大。( )
(四)、课堂总结。
《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4)
——科学课后教学反思3篇
科学课后教学反思1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铁为什么会生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学生带着问题产生好奇,走进文本。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空气》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地球上会有空气 ”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地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热爱科学,对科学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科学课的开设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仍沿用那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只能是倒学生的胃口,抹杀学生求知欲望。我们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认识科学,并鼓励他们去探索科学的诸多奥秘。只有这样才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课后教学反思2
《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的内容很多,主要分五个部分: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的土壤、研究土壤的沉积实验、燃烧土壤、了解土壤与生命的关系,内容相当多,所以进行简单的引入后可以直奔主题了。
学生对土壤并不陌生但是没有系统地认识,所以在课堂上观察新鲜泥土还是必要的,里面有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会给学生带来惊喜,但是在喜悦的同时记录也相当重要,可以采用多种记录方式,如文字和图画。观察干土壤,要求学生用牙签把颗粒大小分清楚,学生感觉有难度,但是如果我们用手去触摸、去感觉,学生的印象很深刻,在这个时候引入地质学家区分颗粒大小的标准,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划两毫米有多少大。根据颗粒大小的标准,学生自己对土壤进行分类,他们会发现黏土太小,无法用肉眼区分,引出“土壤沉积”实验,这个实验采用教师演示实验,将干燥的土壤放到水里学生会发现有气泡出现,“这个说明了什么?”学生很容易想到是空气,对于土壤的沉积实验时间比较长,教师可事先准备好。土壤在沉积的过程中,师可以继续引导:土壤中只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吗?老师来做两个实验,从中你能看到土壤中还有什么?
(1)燃烧土壤,让他们闻到一股臭味,引出“腐殖质”。
(2)燃烧浸泡土壤的液体,水烧干后他们看到勺中的白色斑点,引出“盐分”。通过这样的内容安排,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学生便可以充分掌握。
课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土壤与生命的关系”通过土壤的横截面图,让学生了解生命和土壤间的关系,渗透热爱土壤的思想。
我在课还有一些疑问:在分析教材后,产生了两个疑问:一是借助放大镜真的能比肉眼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吗?通过学生的实验记录我发现使用放大镜的效果不是很好,而且观察工具越多学生注意力会分散。
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土壤的分成实验学生很难发现沙子,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发现分层现象,我在土中拌入了一定量大小不一的沙石。我到底该不该作假?
科学课后教学反思3
细节描写:
一、听听摇摇。活动开始,我出示一个空瓶,摇一摇,请幼儿听听有没有声音,为什么没有声音?然后请幼儿说说怎么样可以让瓶子发出好听的声音。孩子们能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回答,有说往瓶子里放水的,放石头的,更多的是说放米,放豆子等。
幼儿讨论结束后,出示几个里面装有东西的瓶子,请幼儿闭上眼睛听听,瓶子发出的声音是怎么样的,然后再睁开眼睛看看里面装的是什么。幼儿了解了不同的东西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并有了初步的经验后,我请幼儿听声音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孩子们对猜很感兴趣,都为自己能猜对里面的东西而兴奋不已。
听了能发出声音的瓶子后,请幼儿思考“是不是往瓶子放了东西都能发出声音?”一开始孩子们都很肯定,然后我做了一个示范,放了餐巾纸在瓶子里,摇一摇,请幼儿听听有没有声音,孩子们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放布没有声音,有的说放棉花没有声音。针对孩子们的回答,我请幼儿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试试,放什么东西可以发出声音,什么东西不能发出声音。
二、音乐游戏《幸福拍手歌》。
播放音乐《幸福拍手歌》,让幼儿自由选择一个可以发出声音的瓶子,然后跟着音乐的空拍处摇动瓶子发出声音,游戏几次后结束活动。
理论分析:
科学课倡导以科学实验为中心,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体验科学的奥秘,尝试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科学探究的真谛。在《不同的声音》这个活动中,让幼儿在听听玩玩,摇摇猜猜的过程中,让瓶子发出好听的声音,在操作活动中,了解到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并引导幼儿辨别不同的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发展听觉能力。在活动中,孩子们跟根据自身经验进行讲述和讨论,从孩子们的回答中选出教育内容,切合孩子们的回答让幼儿知道瓶子能发出声音和不能发出声音的原因,以及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
同时通过猜一猜的方式,巩固幼儿的经验,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孩子们能猜出答案也体会到了成就感。探索声音结束后,让幼儿思考是不是在瓶子里放任何东西都能发出声音,进一步感知物体的特性与声音的关系,并引导幼儿在日后的生活中有探索的习惯,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产生求知的欲望。
活动最后通过音乐游戏的方式,增加活动的兴趣性,利用瓶子发出的好听的声音进行表演,让幼儿感受活动的乐趣,体验声音带来的美妙感受,让活动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所思所悟:
活动中,由于事先请家长们和幼儿一起做一个能发出声音的瓶子,所以在讨论在瓶子里放什么东西能发出声音的时候,孩子们的回答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回答的都是自己经验过的,而家长们一般在瓶子里放的都是各种豆子或米,这容易导致幼儿思维的限制,也没能让幼儿很好的进行思考。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要结合孩子们的已经经验和扩展孩子们的经验,发挥孩子的想象与发散思维想结合,让活动更能体现教育价值!
《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5)
——《凑十法》教学反思3篇
《凑十法》教学反思1
今天学习了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归功于同学们在家的认真预习,课上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敢于把自己的想法展示给同学们,由于学生年龄小,语言组织能力相对而言不是很强,所以个别同学表现出了会做,但是不能很清楚的表达,口头说思路更能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所以我们要把更多表达的机会给更多的学生,让所有的孩子不止心里有,更要清晰而又完整的说出来。
要同学们理解“凑十法”的算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课前导入先让学生复习一下10可以分成几和几,为后面的凑十做好准备,然后几道10加几的计算题,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一下用整十去加一个数,在计算时很快而且不易出错,除了预习作业上的几道题目,老师再口头出几道10加几的计算题,随机叫同学回答,让学生把又快又简单的优点再深度的体验一下,为后面凑十计算的过程做铺垫。
预习作业第二题是本节课的新知识,通过学生找信息提问题尝试列算式引出9+6=?怎样计算?学生方法很多,数一数,用小棒,还有凑十法,经过学生们的评价,我们选择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就如前面所说,经过家长们的辅助预习,大部分同学都初步理解这种方法的计算步骤,“把6分成1和5,把1借给9,然后9+1=10,10+5=15;还可以把9分成4和5,6+4=10,10+5=15”,但部分同学心里明白说不清楚。在接下来的几个算式练习中,我发现了几个问题:比如4+9这道算式,第一个问题,有同学把9分成6和3,然后4+6+3=13(这种方法很对,因为刚开始接触凑十法,算理理解不是很彻底的情况下,提倡学生拆小数再凑十,在熟练了以后就可以在拆小数和拆大数两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第二个问题,把4分成1和3,然后9+1+3=13(这个地方如果可以把原题写在这里,可能我表达的更直观点,但限于电脑有些符号打不上去,所以我只好用语言来描述一下),这样在凑十的时候,1和9相连时中间隔着3,有些同学就出错了,所以我强调把4分成3和1,1和9要挨着,这样凑十的时候才不会出错。
因为初步学习,要求同学们在计算时,把拆数,凑十的过程都写出来,加以强化和理解。
凑十法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本思路。运用凑十法能将20以内的进位加法转化为学生所熟悉的10加几的题目,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9+5,将5分成1和4,因为9凑十缺1,所以要分出1。所以9+5,就分解计算9+1=10、然后10+4=14,所以,孩子要牢记“9要1”、“8要2”、“7要3”、“6要4”、“5要5”凑十法简便易行,思考过程有“一看(看大数),二拆(拆小数),三凑十,四连加”后续几堂课的.教学要坚持不懈地巩固算法,要让学生多一些交流、表达算法的机会,要多让学生以口头表达代替书面表达。多动手,多动口,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能准确明白,流畅的说出来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要做一个勤快,大胆,有自己想法的孩子。
《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6)
——《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学反思3篇
《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学反思1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在《有趣的纸》这个综合实践活动中,是分四个组来探究的。
一、纸文化组。学生通过访问、调查、上网等方式查阅知识,了解纸的历史、发展、用途和种类;
二、尝试造纸组。学生去参观造纸厂,认识纸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三、有趣的纸。展示学生的作品:剪纸、折纸、纸艺术品,通过学生介绍、玩耍、操作等体现“趣”字,也展示出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四、节约用纸组。懂得节约用纸的道理,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成果展示阶段,充分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为全镇提供的就是这节展示课,效果很好。纸是学生最熟悉的材料,他们研讨起来有浓厚的兴趣,在展示中也发挥得淋漓尽致。特别是第三小组,学生介绍各种各样的纸艺术品,看到它既漂亮还好玩,让多数人眼前一亮:纸不但可以用来学习,还是艺术品的好材料。
黄胜同学还表演了纸魔术:变成老爷爷的胡子、变成大蝎子,变成双引号,有趣极了,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上好一节成功的课不容易,课前师生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有了第一手资料才能探究、研讨、展示,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方法,给学生了一个良好的育人*台。
综合实践活动能提升师生综合能力,但愿这样的活动经常开展。
《有趣的纸》中班科学教学反思2
本次是科学领域的活动《有趣的纸》,经过了两次试教,分别上了两个班级,而两个班级的幼儿也截然不同。也由于我的经验不足,两次活动结果都不尽人意。
在这个活动中,我主要通过三大环节来诠释。
第一次活动时的第一个环节中,我运用“了解纸的名称”,来使幼儿对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说一说这三种纸分别是干什么用的?许多小朋友都认识白纸和牛皮纸,也都能说出这两种纸是干什么用的,而对于宣纸只有一位小朋友认识并说出了它的用途。幼儿虽然说出了这三种纸的用途,但我在总结时没有很好的利用幼儿的回答,只是做了这三种纸的初步介绍,其实幼儿的回答都是很具体的,也都了解这三种纸用途。而在第二次活动时,这个班的幼儿在这一环节的回答较第一次活动时的班级稍微一点,许多问题都没有回答到点上,而在我总结时还是因经验不足而没有很好地解释清楚这三种纸的用途,以至于后面的环节上的比较累,幼儿的回答也没有切入主题上。
在第一次活动的第二个环节中,所提问题还比较到位,但在材料准备上没有考虑周全,纸张的大小与颜料的选择上都有错误,导致幼儿的回答都有点偏离问题的中心,三种纸有大有小就使他们在回答“你发现了什么?”上说出发现纸有大小。而在颜色多时,就误导了幼儿说不出“那张纸染的最漂亮,为什么?这个问题了。因此材料的错误选择使得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没有达到。第二次活动时的这个环节中,我改正了这个错误,把纸裁得一样大小,而且只用了同一种颜色,所染的范围也同样大小。因此幼儿在观察发现中基本了解了宣纸所染的颜色范围要大,还有幼儿说宣纸像餐巾纸一样放到水里会化掉,孩子的回答只是点到了其中的一个头,于是我就顺势引出了下一步——幼儿操作染纸画。
在第一次活动时,我先示范了如何来操作染纸画,让幼儿先观看操作步骤。可能是我讲的时候没有说明清楚,导致幼儿操作室出现了许多意外状况。而且也没有真正的去思考探索,只是纯粹地只知道“玩”,根本没有探索的欲望,像是在上美术课一样了。第二次活动时,我改变了这种做法,我只作了详细而具体地介绍,但我没有操作示范,而是交待清楚了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探索。运用着种方式是遵循了新纲要指出的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去探索,这样的想法是好的,可最后的结果却不尽人意,也可能是我前面那些环节引导的不太好,以至于幼儿不能很明确地讲出“吸水”这个关键词来,经过多次的提问幼儿回答后仍没有明确答案后,我只能自己说出这个明确的答案,而幼儿也只是从教师口中听到这个词后才明白了这关键性的一点。
第三环节是用这三种纸折成船后放在水里会发生什么?两次活动幼儿基本都能回答出宣纸在水里会马上沉下去,白纸和牛皮纸就不会沉下去。
总的来说,这两次的活动都不是很成功。第一次是由于我在语言组织及操作交待方面的不清楚,第二次是没有注重细节,抓住要点及时分析。因此两次活动的结果都不尽人意。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也是我经验不足,对于教龄还不满一年的我来说,在科学领域这方面的经验实在很少,*时的教学活动中也很少有类似的活动,幼儿在这方面的经验也不足,因此就使得这个活动的结果不尽人意。经过这两次的活动,我对科学课如何上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相信在以后的一次次磨练中,我会不断的成长,所获得的经验也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7)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3篇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
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为杠杆的发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时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情况会费力一点还是省力一点。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等弄清楚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把全班同学的省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再把全班同学挂的费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费力杠杆。
最后总结科学概念。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表格,相当于把每位同学自己挂的钩码*衡状态的情况让大家一起来记录并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再体验挂不同省力情况的钩码。这样的操作时间上会比较节约,汇报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同类型的"情况,有助学生仔细分辨。尝试的发现,第一个班是让学生随意挂一个*衡杠杆,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杆是属于费力的还是省力的,这样的教学有阻碍教学概念的混淆,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所以Т拥诙个班起我改为让学生先分析省力杠杆的情况和费力杠杆的情况,然后再来挂杠杆尺上的钩码。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2
今天下午的自习课,决定在六(2)班上新课《杠杆的科学》。由于昨天在六(1)班上课比较成功,所以对今天的课信心满满,让学生拿走实验器材就去上了。
第一步,认识杠杆和杠杆上的三个点,抽了不爱发言的学生到大屏幕前,就上面的跷跷板、天*、钳子、剪刀找三点,完成不错。对于正常使用情况下不是杠杆的擀面杖和锥子也进行了分析——找不到支点,所以不是杠杆,大家学得也不错。
第二步,研究杠杆的秘密。为了让同学们收集数据的时候能有规律,我先进行了示范,选定左边第二格,作为固定的阻力点,分别在上面挂一个、两个钩码,看右边第几格挂几个时杠杆*衡,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们进行了尝试,成功后列出数据,让大家看我记录的方法。接下来就是学生动手的时候了。我在教室里巡视,这个组看看,那个组看看,发现没有章法的就指导一下。可是这一看不得了,二十分钟过去了,有的组只列出三四组数据,稍一仔细看,发现有的数据根本就不对。一共十五行呢,这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测完?放学铃响了,我等不及了,就让大家看着我在黑板上写的数据进行指导,得出左边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钩码数乘以格数,然后让大家加快速度继续测。我继续巡视,发现有的组把原来的数据全擦了,有的组组长和组员争执,有的组里一部分人在测,一部分人在打闹或者趴在那不动。这哪是科学实验课?于是,我叫停了测试,让大家就我在黑板上写的数据分析,生拉硬拽着总结了杠杆省力或不省力的规律,让大家放了学。
放学后,我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费了这么大的劲,用了这么多的时间,连想要的基本效果也没达到,原因到底在哪呢?我在懊恼中反思着。
首先,天时不对,上这节课时已经是自习了,而且学生二节课后没下课休息,直接上的自习课,还学的是新课。
其次,地利不利,窗外面有一个办丧事的,鞭炮声、音乐声,念词的声音那么响,直接传到了教室里,学生难免分心。科学探究课,分了心怎么行?
第三,人和不和。作为教师,我没有考虑到以上具体情况,只认为自己准备好了,就能去上课了;在1班上好了,就能在2班上好。作为学生……算了,他们毕竟是学生,还处在可塑阶段,如果说学习习惯有待养成,或者合作状态有待磨合,那也首先是我这个教师该考虑的问题。也许,这个班就是锻炼我的一个班呢!抱怨没用!
接下来,想想补救措施。下节课上:
1、复习杠杆有三个点。
2、说说杠杆处在*衡状态时的意义(可以清楚地看到哪边力大)。
3、挂钩码,让学生尝试利用乘法口诀使杠杆*衡。
4、观察杠杆省力时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进行作比较,看能发现什么共同点;依次找出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时的共同点。完成这四步,学生难道还不会?那就得让会的去教不会的了。
《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8)
——《能量的转换》小学科学教学反思3篇
《能量的转换》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
众所周知,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由法国科学家笛卡儿、德国化学家迈尔和物理学家赫姆霍茨、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以及格罗沃等人以不同方式各自独立加以论证提出的,这是所有物理现象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当然也是自然科学中一切物质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它的地位和作用是其它定律所不可取代的。*曾把这一定律称之为“伟大的运动基本定律”。
《能量的转化》这节设问巧妙,内容广宽,发人深思,易将学生导入探究的*台,确实能起到本章的压轴戏重任。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的教科书的设计编排,参照教学参考资料的意见,把这节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简述能量能够发生转化和转移;第二部分是能量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第三部分提出能量转移和转化是有方向性的思考。第一部分诸多章节逐步涉及、展开,学生有一定基础。第二部分是全节的重点,甚至是全书的重中之重,学生虽有一定认识,但不到位。第三部分较为抽象,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通过一些具体事例的分析将其形象化、生动化。
首先要阐明的是突出重点,将能量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这一关键落到实处。由于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适定律,没有一个固定的表达式,也无法进行理论论证或数学推导,所以以往教材都是直接给定的,简单是简单了,但违背了物理学以物说理的宗旨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如何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引出更为自然、顺畅呢?根据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文字表述: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所以,我们只要解决好能量不会消失、能量不会创生,自然也就能说明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了;而能量的转移与转化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然掌握。如何说明能量不会凭空消灭。可例举一些现象和运动,讨论它们的能量是不是消失了?例如,自行车停蹬以后,隔一会停下来了,自行车的动能消失了吗?保温瓶内的沸水,几天以后凉到跟室温一样,沸水的内能消失了吗?……所有这些,表面上看能量消失了,但是实际完全是能量之间的转化和转移,这些能量都没有消失。 如何说明能量不会凭空产生。可先从一个简单例子入手,有一种自动机械手表,戴在手上,不用开发条,可运转久远,它的能量似乎凭空产生?先让学生讨论一下,很易知道这是能量的转移的结果,没有凭空产生。
如何说明永动机肯定不能永动?一般说永动机的设计是颇具匠心,非常巧妙,迷障众多,再加上有关物理概念、规律和机械知识学生也不具备,要识破其违科学是不易的。所以在选择永动机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评批一两台历史上曾有人设计过的,结构原理较为简单的永动机,这样学生也较易理解为什么永动机不能永动。这样也就在反面的论证了能量不会凭空产生,学生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的理解也就更到位。课堂上我们是通过影片上对简单永动机的揭秘来完成教学的,学生从看到永动机时的肯定,到揭秘后的否定,他们对这块知识的.兴趣还是很浓厚的,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很到位。
《能量的转换》小学科学教学反思2
我这次承担的是我们雨山实验学校中小衔接的科学课,和中学部的徐业刚老师共同执教六年级的《能量的转换》一课。徐老师是中学生物教师,在指导实验这一块比我经验丰富的多,所以就由他来指导学生实验。可以说这节课最能体现中小衔接的特点,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学生,不同的老师,给学生肯定留下了不同的印象。小学老师的慢节奏和初中老师的快节奏、小学老师语言的重复啰嗦和初中老师的简明扼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节课的形式是比较新颖,学生很感兴趣,小学科学最主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还怕孩子学不好科学?其次听课的老师也很感兴趣,因为毕竟像这样两位老师共同完成一节课的模式是比较罕见的。
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是六年级下册《能量的转换》一课。学生对“能量”这个抽象的概念应该说比较陌生。所以在导课时我便从体验活动开始,通过搓手让孩子感觉到了热能和声能,通过开灯让学生感觉到了光能和热能,这样就自让而然地引出了能量的重要特点: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进而揭题——能量的转换。紧接着由徐老师指导孩子们实验,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做着实验,进行记录,汇报,实验进行地有条不紊。
做完实验,由我继续为同学们上课。课堂生成的部分是“让学生说说身边能量转换的例子。”这部分内容最能体现整个课堂的成效,孩子们积极举手、踊跃发言。涉及到多方面,教室内、家里、马路上、大自然中到处都有能量转换的事例,看着孩子们举得高高的小手,我真不忍心打断他们。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由于前面的时间拖延,课堂的最后时间有点紧,导致最后的探究性制作玩具没能完成。如果我当时不发工作纸给学生写的话,最后一项探究性性小制作完全有时间做好。我在设计的时候既想展示小组合作的形式,又想让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对飞旋扣子的兴趣。就在最后的5分钟,我还没有选择舍弃其中的一项。所以导致课未上完,留下我深深的遗憾。这次教学经验告诉我,在的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你不一定要教条地根据你事先的教学设计来上课,课堂上的情况有些是你预料不到的。一定要根据课堂实况,该舍弃的时候就舍弃,不能面面俱到。有时面面俱到反而适得其反。
课上完了,不但没有轻松,反而有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感觉今后还有很多事要做。要认真钻研和“科学”相关的资料,认真上好每一节常态课,多听听初中一年级老师的课,对照自己的课堂,做好中小衔接……
《科学计数法》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9)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反思1
《听听声音》这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声音单元的第一课,主要目的在于要引领学生倾听周围的声音,用语言描述声音和感受声音的变化,意在为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同时我将教材的内容做了个整合,在这节课中,我做得比较好的有几个方面:
一、优化教学资源,有效整合教材
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是一节课,不同的教法,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是大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课程的开发、整合能力。另外,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需要教师在理解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实施创造性的教学。在《听听声音》一课的教学中,我融入了《声音的变化》的内容,以激起学生探究声音如何产生的欲望,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有效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开课将课题“听听声音”改成倾听声音,并在整节课中贯穿各个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首先我创设了有效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乐于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所得,达到我的教学目标。这节课中,我用音乐引入,将学生带入课堂,学生情不自禁地哼唱歌曲初步感知了声音,再通过倾听周围的声音和物体发出的声音,回忆和播放*时听到的声音几个活动,引领学生用心倾听各种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感受不同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思考并提出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激发探究的兴趣。
三、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另一方面,利用游戏有效地激发学生感受声音的变化。两次游戏让学生感受声音的方向和远近的变化,让学生自己思考声音还有哪些变化,学生从游戏和自己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到声音的变化,最后用专业的工具音叉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将学生的认知上升到科学的认识。
拓展环节,用音乐首尾呼应,利用水扬琴乐器的演奏,让学生体验到声音发声的奇妙,有效地实现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声音的探究欲。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究并能有所发现,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的不足:由于教学经验的不足,在课堂组织上还不够紧凑和老练,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识的锻炼和培养提高。在听辨音叉时,由于条件的限制,我只准备了我用的音叉,如果再上一次这课的话,我想多为学生准备好音叉,让他们亲自体验音叉的振动和变化,这样更加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