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20篇简短六篇

时间:2022-05-18 16:40:03 来源:网友投稿

高中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高中数学: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数学教学反思20篇简短6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20篇简短6篇

【篇1】高中数学教学反思20篇简短

教学反思

一、角的度量

1.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二、轴对称

本节微课的设计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内容设计科学合理,能够采用技术手段达到图形的变化和演示到位,教学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本节微课注重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微课制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观看的,所以在设计时采用背景音乐,目的是给观者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这一做法还是有必要的。但老师的语言表达上过于严肃,少了一点童趣,如果讲解声音再亲和一点,个性一点效果会更好。

微课设计缺乏大胆创意,要勇于做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三、8、9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与合的意义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2到5的分与合时,我一直认为有序地说出一个数的分与合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有序才能做到不遗漏,况且有序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数学思维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强调有序的操作,引发有序思维。而在教学6和7的分与合是出现了虚线框, 要求学生用联想的方式得到6 7的另外的分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教学8 9的分与合时已没有了虚线框,

数的分与合教学,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大小,数与数的之间的关系,渗透加、减法的意义以及掌握10以内的加、减的基本计算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由学生自己完整的说出:8 9能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8 9两句话是本课的重点,有序的掌握“8 9的分与合”是本课的难点。多媒体动画分苹果的设计,突破了这一难点。

根据内容安排,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等原因,我在本课一开始就安排了“开火车”的游戏,通过游戏学生对猜谜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空前的高涨。接着是在把授课的内容讲完之后加了一个“点子数”的练习和一个“抢答题”的游戏,把所学的内容加深巩固了一遍。然而,他们毕竟只是小孩子,到下半节课的时候,注意力就不那么集中了,如何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这时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课堂中的一些教学资源。所以我又安排“看谁想得多”比赛巩固8 9的组成的记忆,让学生人人参与巩固所学知识,活跃活跃思维,让他们在下半节课更加投入,今后一定要充分利用一些教学环节、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

在处理作业时,我发现习题基本上围绕成对出现的数的分与合,这样,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这种成对寻找一个数的方法的意义何在?我要不要综合一下,对成对与有序找一个数的分与合不分伯仲?

再度研究教材上的例题,骤然发现成对并没有排斥有序。在学习了两种找8、9的分与合后,我尝试问了几个孩子他们喜欢哪种方式来记忆8、9的分与合,成对记忆和有序记忆都有孩子选择,所以我想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方法,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循环小数

本节课,我通过讲故事,从发现这个故事的特点引出《循环小数》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通过创设有关小动物的一些资料情景,让学生提问后计算,来进一步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意义的理解。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结合巩固所学内容,后边我设计了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如:认别哪些是循环小数,哪些不是循环小数,并要他们说出判别的方法;还有判别对错题,判别对与错并说出理由,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上完这节课我认为自己还存在一些不足,如:课堂应变能力还不够好。当一个学生在竖式计算这两个问题时,其中有一个学生问:“老师,需要保留几位小数?”学生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已经发现了这个竖式永远也除不尽,所以想到了用保留小数位数的方法来解决,而我却因为他的提问不是我所预设的,不但没有表扬这个同学,反倒问他:“我要求你保留小数位数了吗?”现在想来我其实错过了一个很好的引入循环小数的概念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我抑直了一个学生的思维,这是一个教师最不该犯的错误,他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在这方面多加注意。

五、《我们一起去游园》教学设计反思: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租车”和“购买纪念品”两个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列表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通过优化策略,引导学生有条理的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课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3点学**目标:

1.加强学生对乘除法知识的应用,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2.结合租车、购物具体情境,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意识。

3.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目标,结合“做中学”的主题,我计划通过学生自主学**、小组合作、全班分享、总结提升的形式进行学**。为此我还设计了练**单和合作单来帮助学生动手操作和讨论交流,通过课堂实践,这样的教学设计也起到了体现“做中学”的理念、

六、《我们一起去游园》教学过程反思:

“读填算比方案”是我这一节课的教学写照。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一年一度的春游就要开始了,期待吗?

如果让你来组织这次活动,你会在活动前考虑些什么问题呢?

通过谈话导入,通过学生期待而又感兴趣的“春游”导入,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自生活。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首先我出示情景图,请学生20秒钟时间把信息记住了,然后闭上眼睛记一记。然后抛出问题:请问可以怎么租车呢?分别需要多少钱呢?你有几种方法?

(活动要求:请每位同学先独立思考,将你想到的方法写在学**单上,时间两分钟,等会听到我掌声时,可以小组交流一下,看看哪个小组的租车方法最多,并且找出的方法最省钱。)然后进行全班的交流和分享,比较方案,得到结论,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总结和提炼,例如:租车过程中,使用列表的优越性,在比较方案时,先考虑比较便宜的大车,也要结合空位的多少来决定租车方案。

由于有了“租车”问题的经验,紧接着是利用比较少的时间解决“购买纪念品”,进一步体会表格的优越性和方案的优化。当中通过以学定教、生生对话的形式达到教学目标,通过方案的优化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尝试练习,巩固提升

练习设计也是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进行探究,然后小组之间交流,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体会列表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列表清晰、简洁的优越性。

七、《我们一起去游园》课后反思:

虽然这节课按照教学设计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基本达成,但还是发现了一些需要提高的地方:

1.教学中的追问要注意技巧和及时。例如:当学生表达不清楚时可以追问;大车多就一定省钱吗;这些方案都可行,哪种最省钱呢?

2.教学设计上,还可以更严谨。例如:表格的设计应引导孩子先算大车,再算小车。

八、《小小设计师》课程定位反思:

《小小设计师》是北师大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数学好玩”中的教学内容。

何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数学课程标注》中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其特点是主体性与灵活性、开放性与多元性、数学性与综合性、实践性与操作性。

九 、《小小设计师》教材解读反思:

《小小设计师》是在学生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知识基础上设计的一节综合实践课程。

新旧教材对比:

2013版北师大三年级下册教材,以“欣赏与设计”为课题,让学生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感悟复杂、美丽的图案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形成一种设计图案的理念和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可以看出旧版教材突出的是数学的知识性和应用性。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是2014年进行了改版,它以“设计艺术节徽标”为任务驱动,让学生赏析了图案或徽标的设计特点后,自主创作,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

从两者数学知识获得的途径不同可以看出,新版教材突出了课程的趣味性、活动性,更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着眼于学生 “四基”目标的达成与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十、《小小设计师》反思,综合实践活动课与信息技术融合:

本节课在任务驱动的模式下,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学习,并且能够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和交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合作和交流中形成对知识的学习。

十一、《小小设计师》教学预期目标反思:

基础知识目标:

赏析徽标,加强对徽标意义感的理解,体会对称与不对称的区别,加强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理解。

基本技能目标:

借助信息技术提供学习所需的信息、图形编辑工具等,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创作徽标,并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和交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基本思想目标: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图形的对称及运动的本质特征,感受以简驭繁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空间想象能力、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基本活动经验:

在设计徽标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信息技术、艺术、生活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十二、《小小设计师》反思,教学设计意图:

1、从普适含义的标识到有特定含义的徽标,加强对徽标意义感的理解。

2、分析徽标图形设计的特点,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认知。

3、小组合作交流达成共识,自主探究完成组徽设计。其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了学生课堂探究学习的主要手段。有三个原因:

一是: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可操作性,让学生在图形设计中,动态感受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加深对图形运动本质的认识。

二是:利用信息技术的连续性、重复性特点,让学生 可以利用一个基本图形,对其进行各种运动操作,得到一个比较复杂的图案,充分感知以简驭繁的设计思想。

三是:利用图形工具软件对图案修改、变形变色、复制粘贴、制作速度快捷、保存耐久等诸多优点,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4、进行组徽展示、交流、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认同感,建立自信心。同时,在交流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我反思能力。

十三、《小小设计师》目标达成反思:

四基与四能:

从学生的设计的作品来看,学生掌握了图形的特点及运动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和数学知识应用的技能都得到展示和一定程度的提升,学生在设计组徽中,利用软件工具对图形进行各种运动变化,进一步领悟以简驭繁的思想。在学生作品的交流、评价中,学生发展了团队协作意识,并综合运用艺术、信息等多学科知识,积累了设计徽标的活动经验。

核心素养:

学生在静态观察分析图形徽标的特点中,运用想象发展空间观念。

在动态操作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几何直观 。

在展示交流中提升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

十四、分类与整理

1、情境创设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探究新知时通过带大家去游乐园玩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主要内容通过多媒体、动手操作、掌声鼓励等方式体现愉快的教法。

2、引导探究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因此,我在本课的设计中,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产生问题,产生疑问,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新知识打下了很好的开头。教学新知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摆一摆,再说一说,使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经历统计图和统计表的一个动态的生成。

十五、垂直与平行(一)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的意义”提出了“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作用。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针对本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精心设计教案,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絮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

十六、垂直与平行(二)

合理设置导课情景,突破知识难点本课的一个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同一个平面,和不同平面的区别。不同于以往是教学设计,我把这部分用生活中的例子不同的路面不同的平面来导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一个学生认知上的难点,为后面平行和垂直的判断扫清了障碍。

十七、垂直与平行(三)

整体呈现、逐步建构。新知的探究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活动。首先让学生画图初步感知同一平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再引导学生观察分类,通过操作、验证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而相交中又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最后,顺水推舟揭示概念。这样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十八、垂直与平行(四)

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测量角的度数、发现在相交的两条直线中有不同的情况,然后引入垂直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找一找身边哪里有平行和垂直及出示校园图找平行与垂直的现象,将学生放置于生活情节中,进行相应方面的教学,并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十九、可能性

开课采用猜粉笔头的游戏,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整堂课由各种联系生活、生动有趣又层次分明的活动贯穿其中,引导学生提出猜想、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本节课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游戏一,小组摸球初步感受可能性相等;游戏二,男女生PK摸牌,再次感受可能性相等和公平性;游戏三,小组转转盘,初步感受可能性有大小;游戏四,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学会应用可能性;游戏五,设计幸运大转盘体会可能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二十、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1、改变应用题的表述形式,丰富信息的呈现方式。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习题时,呈现形式应力求多样、活泼,让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本课的教学中,我大胆地改变了教材中的知识例题,重组和创设了“实验活动”这样一个情境,从而引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即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的实际需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更好地为下一环节的自主探索、主动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

2、突出数学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例题从学生的游戏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己的探究,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又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研究解决生活的其它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例题的教学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创设民主氛围,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前提条件。在本课的“请你选择感兴趣的百分数尝试编一个百分数应用题”中,学生卸下了书本应用题、教师思维的束缚,大胆设想、讨论,从实际效果来看,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学习发挥的淋漓尽致。更培养了学生自己收集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多一份“放手”的信任,少一点“关爱”的指导,大胆地让学生在学习的海浪中自由搏击,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学习的方法,有头脑、有个性、有能力的学生才能应运而生。

【篇2】高中数学教学反思20篇简短

美术教学反思20篇简短

1、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创作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实践和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

2、小学美术教科书上,每一课都只有几张插图,其他的资料就比较少,所以我们上一堂课就需要很多的准备。在备课中,我力争以充实的资料来吸引学生,透过听听、说说、玩玩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六年级“纸工饰物”这一课中,我结合此刻的天气状况,说说青蛙是因为冬天到了,它要去冬眠,所以分外的着急,它要到小石洞去冬眠了。学生制做好了以后,我让学生思考小青蛙能否站立呢,请他们发挥想像力。问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并且将好几种方案都列了出来,然后我再让他们将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案制作出来。小青蛙做好后,我们又能够做其他要冬眠的动物了。这些作业,所花的时间不多,但都是跟现实有关的事物,在学习的同时也帮他们解开了心中的迷雾,所以学生很感兴趣,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最后,我叫他们都带领动物去冬眠,童趣一点的语言原先以为六年级学生难以理解,但我的顾虑却是剩余的了,一堂课,既简单快乐又严谨地完成了。

3、六年级的美术课有一部分是关于“戏曲人物”方面的训练,我们南方的孩子,普遍对京剧感到陌生、遥远。在进行授课时,学生会对京剧人物的“老生”、“花旦”、“小生”等等主角觉得陌生而枯燥。我给他们讲了杨门穆桂英这位女将的故事,及时放了一段穆桂英挂帅的京剧影片给他们看,并把讲台变成舞台,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模仿着京剧英雄人物的动作,一个个表演得十分认真,用心性高涨。我当场示范了一幅“武生”的戏曲人物图,故意弄得比较幼稚,让他们也勇敢地进入了创造领域,到达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4、这样的课安排得当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使他们开阔了视野,激发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小学美术的教学效果,提高了他们自觉的艺术创造力。

5、美术是一门个性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潜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已不再是从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渗透到了美术教学中,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简单、学得快乐。而美术课堂就好比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

在一年级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绘画方法,我通常是强调让学生用画笔勾完轮廓后再用彩笔涂色,这种绘画形式显得单一、枯燥。本学期的美术特色教学课程――线描画是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们一齐去感受线描画所带来的乐趣。

6、传统的美术教学,过分重视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个体对美术的体验。致使大多数学生无法体验到学习美术的乐趣,从而逐渐丧失了自信心。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却不敢表现、展示自己的才能。针对这一现象,我个性注意帮忙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7、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8、要是真能让每一节美术课简单愉快又有良好的效果,这个美术老师的造诣可不一般了。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篇3】高中数学教学反思20篇简短

教师教学反思范文:语文教学反思20篇简短

教师教学反思范文

【篇一】 “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这么说,是不断的反思,成就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专家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学习而不断成长起来的。而进行教学后反思的总结提炼,是教师个体有效进行反思的综合表现和快捷的训练方式。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更需要做的是反思教学,反思应是每位教师所必备的。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反思的意义,反思就是对教学经历的再认识,就是对“失”的反省,对“得”的归纳。

二、教学反思应遵循的原则 (一)及时性原则 一节课过后要趁热打铁,及时的回忆、反思并及时记录自己的思维闪光点,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灵感和感受,并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

(二)持久性原则 要系统、全面地积累经验并使之升华、凝结,必须以大量的课后反思为基础,这就需要老师们写教后记像医生写病例报告一样成为一种基本的职业习惯。锲而不舍,在持之以恒中提升水平,把教师闪光的智慧之珠串成精美的教育之链。

(三)简约性原则 课后反思要及时记录,但不是写长篇巨著,讲究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要突出重点,捕捉亮点,抓住要点,在言简意赅中有所收获,切忌面面俱到、主次不分。

(四)交互性原则 教学反思要重视与专家、同行、学生的对话与研讨。采用专家诊断、同伴互助、学生反馈等方式,通过交流互动,学习他人长处,在思维碰撞中共同成长。

(五)探究性原则 记录的课后反思内容和问题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紧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才能与时俱进,格物致知。

(六)发展性原则 教师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当我们重复教授同一个内容时,要结合前几次课后反思中记述的情况和感想,科学施教,之后再认真写课后反思记录,要不断在教与学的方式上、教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上有新的突破,重在提炼与升华,在循序渐进中逐步提高。

三、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基本方式和具体内容 (一)教学反思的基本方式 1、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指教师自己通过收集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资料,对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反思。它通过反思教学日记、录音录像资料、他人(包括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感受、他人的教学经验等方式进行,通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等。

(1)行动研究式 行动研究式的反思要求教师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从问题出发,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做到教学和研究合二为一,变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为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行动研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不断循环渐进的过程,即教师发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步骤,采取有效的行动;

行动结束后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进而又发现新的问题,制定新的行动研究计划……。教师就在这样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2)叙事式 教师的反思离不开教育实践,正是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世界的不断追问,对所怀抱理想的不断思考,对所从事教育意义的不断追寻,才有了教师的成长。传统教育理论将许多教育问题从教育实践中抽拔出来而概念化抽象化,产生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隔离。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上就是把这些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放回到鲜活的现实中,使理论研究返回思想的故里,使教育研究融入实践的滋养。这就离不开叙事研究。

(3)案例式 案例式教学反思就是运用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蕴涵其中的教育教学原理。编写案例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培养自身的洞察力。要从分析教学任务的目标出发,多方面地获取有关信息,做教学的有心人。第二,交代教学背景。因为任何一个教学案例都有它特定的时空背景。第三,要分析案例的价值。每个教学案例都充满了决策时的理念与困惑以及为此所作出的多种诠释或理论阐述。第四,发挥案例的作用。除了自己编写案例外,还要注意研究他人编写的案例。开展教研活动时,各位教师拿出各自的案例,展开交互式讨论和开放式探究,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编写和研究案例可以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还可以分享同伴的经验。案例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众多的案例为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论提供了佐证。案例是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一把钥匙;

案例是教师业务进修的一架梯子;

案例是教师学习理论和研究理论的一块肥沃的土壤。

2、合作性反思 合作性反思则是指教师通过与他人(管理者、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等)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的对话和研讨,如教研活动、教学观摩、师生座谈等。通常采用的方式有对比式、参与互动式、观摩式等。

(1)对比式 在进行有对比的反思活动中,就同一教学内容可以借鉴两位或更多位教师来进行对比,先通过听课或集体备课对每节课的深入观察、比较和分析,改进方法,再通过课后的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参与互动式 参与互动式的反思,是指参与式教学与互动式研讨相结合。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既可以与专题主讲人或公开教学的当事人直接对话,也可以与其他教师相互切磋,有意识地让自己在活动中进行反思,在交流中学习他人的长处,生成新的教学理念,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也可以通过向学校骨干教师(也可以是专业研究人员)咨询,了解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请专家加以诊断;

也可以请其他教师同行听课,集体会诊,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观摩式 观摩式通常指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上示范课,其他教师观摩,课后与其他教师共同切磋和进行反思,最后由教研员(或专业研究人员)归纳点评。由于新的教学理念变成了教学实例,转化成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加之授课教师与听课者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新理念下的教学行为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教师不仅知道怎样做,还知道为什么这样做。除现场观摩外,教师还可以观看有关示范课的录像,观看时可采用微格回放的方式,就上课的精彩片段或“败笔”进行回放,让观摩者认真研讨,剖析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专业研究人员和教师一起边看、边评、边议。观摩课能促使教师多听、多想、多问和多做,通过反思、感悟和行动来增进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二)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 教师经历教学实践后,教师总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1、特色是什么? 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

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

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2、“精彩”在哪里? 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3、“偶得”有哪些? 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的收获。意外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对面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付;

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创新的”火花捕捉:学生发生问题的独特渠道;

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

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

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4、“缺失”在何处? 上完一节课后,教师总会感慨课堂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哪些内容处理不当;

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

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

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

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

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

哪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

5、“效果”如何? 每一节课后,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为今后再教学这一内容提供借鉴。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采用有效的策略,培养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 (一)让教师塑造反思的意识,营造全员反思的氛围 学校管理者要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机会,积极向教师传播反思的理念,在全校建立起全员反思的氛围。教师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容易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自己往往还意识不到;

形成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也不能及时总结提炼,究其原因,是个人还没有树立起反思的意识,集体中还缺少反思的氛围。因此必须承认教师是有潜能的、可持续发展的。这里的潜能不仅是指教师先天具有的而尚未显现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教师的尚未激发的与自我发展相联系的能量和兴趣。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只有激发这种潜能,才能由外因转化为内因,焕发出强劲的动力,推动教师主动积极投入工作,不断完善自己,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而推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对策就是学校管理者应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着眼于激发和培育教师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在这环境条件下,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充分发展个人的特长和创造力。因此,上述从各方面加强教师之间、组室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还是为了这一点而服务,让教师在反思的氛围下受到内心感染而融入集体中去。

(二)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反思,提升教师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 1、关于对教学事件的反思 教育事件是教育教学事实真相的表达,它能超越时间和概念体系,说明教育实际中的真实情况。教育事件虽然没有直接的真理或理论价值,但具有人的生命意义与精神的占据,具有实践的生机活力,是教育教学的血肉之躯。事件是突发的、不规则的、个性化的、未经设计的;

同时,事件也是具体的、流动的、历史的、清晰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系列教育事件的组合。每个学生都生存或生活于各种各样的教育事件之中,每个事件都是个性化的独特境遇,都是师生间或生生间点对点的教育关系。教育事件是最为生动、最为稳定、最为常见、最为重要的境遇。所以教师的教育反思往往关注学生在教育事件的境遇中生长,侧重于境遇的独特性。事件的中心词是“事”;

事的主体是人。对教育中的事件的研究旨在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能力、学会做事,生成态度情感价值观,并确认自己的存在,促进人不断的生长与生成。

2、关于对教育对象的反思 从学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结果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保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和需要,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反思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不时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在课堂上他们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自己的观察,并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理解程度和行为来度量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许多优秀教师正是通过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来调控自己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行为,并把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自己教学成效的日常反思尺度。因此,来自学生方面的反思无疑会增进教师更理性化的教育行为。

3、关于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的反思不仅可以针对某一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教育行为,还可以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这也是一种反思,是对一个持续实践过程的反思。教学是教师每天所从事的日常工作,在日复一日的活动中,我们往往容易疏于思考,使鲜活的教育过程变得机械化、程式化。对日常的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考察,就是要打破原来近乎沉寂的平静,将所有理所当然的理念悬置起来,以怀疑、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它,以积极的心态分析过程与结果的教育意义与价值,反观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

4、关于对教材教法的反思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无疑用到各种知识,而且教师本身也无法描述和预测具体哪些知识。教师既要知道“教什么”,掌握所教学科及其相关的内容,又要知道“怎么教”,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教什么”的知识与“怎么教”的知识在性质上还有所不同。“教什么”的知识在于掌握,在于知道“它是什么”,可以通过传递的方式而掌握。“怎么教的知识”不是教师被传授的“应该怎么教的理论”,而是教师的所体会,理解和实际拥有的经验和信念,是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它是基于教师日常不断的反思实践而获得的,包含着自己的教育信念,又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教学反思应把握反思的广度和深度。反思的广度就是要能够全面地看待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不仅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基本框架,而且不会遗漏其中的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反思的深度是指能够深入到教育事物的内部,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及核心,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揭露引发事件的根本原因(包括事件的近因和远因),并且善于预见事件的发展进程和结果。

(三)让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将反思有效地融入评价机制中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学校在评价教师过程中以弘扬教师的主体性,高度重视被评教师本人的积极参与、自我反思。

五、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具体形式 1、教后记 “教后记”又称“教学后记”,它是教师在一节课后对教学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的文字。“教后记”是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师进行教学控制的重要一环,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改善教学系统的运行状态,对教学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查找,以求发现和纠正教学系统及系统目标偏差,通过调整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来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可以提议,备课笔记在最后留出空处撰写教后记,可以只字片语,可以洋洋洒洒,视这节课的情况而定,在第二轮该知识重新备课时,教师便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和经验。一个比较完整、规范的教学过程是既应有课堂设计,又应有教学后记的。

2、反思性日记 引导教师在参与、互动中提高反思能力。建议教师记反思日记,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分析。学习共同体能够把不同背景的教师组织在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教育问题,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法并共享问题解决的方案,将有助于教师认识到不同人个体教育观念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从而更有助于他们自己的个体教育观念的确立。

教师的反思性日记主要是将自己教育教学行为之后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它可以在记录任何形式教育活动:与同行老师的交流、与学生的某次谈话、与家长的一次沟通、对一次公开课或讲座的点评和体会等等,涉及面广,形式多样,区别于单纯的教后记。养成教师撰写反思性日记的习惯有利于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的经验教训,并为教师经常性的反思提供丰富的思想素材,如果教师将反思性日记进行经常性的集体交流与分享,将更有助于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形成与教师的成长。

3、听课。

听课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反思策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听课,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年轻教师要多听年长教师的课,从中吸取上课的一些宝贵经验,包括课堂管理,教学方法等。资深的或者年纪大一点教师也应放下架子,主动去听年轻教师的课,并将此与自己的教学做比较,通过这种反思来冲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作为反思型教师,还应主动邀请别的教师来听自己的课,让他人来评估自己的课堂教学,课后互相交流,反思一些教学细节,探讨改进措施。

4、学生反馈。

学生反馈策略是指导教师应定期从学生那里取得反馈信息,从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反馈是多样化的,有对教师上课的看法,有自己学习的总结,也有向教师倾诉自己最近不悦的事情,征求建议等。教师可根据这些信息,反观自身的教育教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当然,教师要想从学生那里得到如实的反馈,平时须与学生坦诚相待,互相尊重,建立民主融洽的教学环境。

5、专题反思 围绕教师个体在一个阶段(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行为进行科学的、深刻的反思,这有利于教师从较高的层面对教学行为及其远距离的效果作冷静的分析,进而概括出教学行为表现的背景原因,并从宏观的角度对今后的教学实践进行指导。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反思,这是教师开展教学专题探讨或研究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教师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加强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最佳途径。如果说每节课后的“教后记”,每一阶段的“反思性日记”零星地、真实地记录了教师在鲜活的教学实践中微观和琐碎的教学心得的话,那么专题反思这一行动研究就是有明确主题的教学反思,由于它联系的是更长周期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整合之路,因而它更容易从宏观着眼,从单一的问题线索入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提炼、概括,并就某一方面提出今后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

6、系统的教学理论学习。

教师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反思能力的增强,系统的教学理论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我们难以想象一个缺乏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教师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中关注情感教学。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一旦上升到一个高度,就对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教学理论的学习,可以扩大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反思力,并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反之,教学实践又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当教师发现教学实践与理论不相符时,应先反思自己教学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因素,若确信无误,也可对理论产生怀疑,并向理论的提出者挑战,共同探讨。这样,教师才真正算得上是研究型、学者型教师。

反思性教学为广大教师架起了一座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引导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这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

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反思在教师的成长过程、学校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好的具有反思意识的优秀教师如果不能生根在具有反思氛围的学校“土壤”中,也是很难延续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高度重视和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活动,创造条件,提供相应的政策、时间和经费,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便利条件,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二】 本学期我担任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三年级教授的是计算机入门知识,四年级讲授的幻灯片制作内容。根据三、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学习特点,我现将本学期以来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一、打好扎实基础,养成良好习惯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本学期刚开始系统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大部分学生接触过电脑但没有系统的学习)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觉得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开展教学工作。

对于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他们一般都有较浓厚的兴趣,积极性较高,但较迷茫,不知从何处学习。此时,我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计算机的发明、发展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然后,我以打比方的方式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用我们人身体的各个部分来类比计算机的组成部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接下来,我用玩游戏的方式介入键盘的操作知识的讲授。对于刚学习计算机的学生来说,练习键盘本来是一件单调枯燥乏味的事情,如何保持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我选择了金山打字通软件,该软件里面有打字练习游戏。从此入手,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键盘操作。

二、合作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乐趣 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本学期的幻灯片制作课程教学中,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各自的主题制作项目。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制作项目,自己搜集制作所需的图片、声音、动画等素材,完成各自的创意设计,然后制作完成各自的主题项目。在此过程中,我主要是讲解关键的制作技术,同时辅助各小组,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根据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学生基本上能制作图文并茂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掌握各种幻灯片制作技术,而且提高了大家互相协作的意识,增强了团队精神。当然,项目完成的质量还不算太高,诸如创意设计还有待提高,我相信经过进一步努力学习,学生会有长足的进步。

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如何进一步组织好学生、组织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我长期值得研究的课题,我将一如既往的扎实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高标准的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篇三】 新课标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三:善用学生实验及趣味实验。

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趣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

例如:在讲述压强一节时,我用以玻璃片盖住装满水的杯子,然后倒过来,发现玻璃片并不会象我们所想的一样掉落在地上,而是象杯子有吸引力一样被紧紧的吸在杯子上面了;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惯性一节时,我先给大家演示一下惯性小球的实验,然后让他们自己做一下,来体会一下,把笔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张纸上,迅速抽出纸张时发现放在纸上的物体并没有随纸一起运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其回到课本中找到答案。

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让学生惊奇的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等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总之,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都能使使学生真正了解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的奇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篇四】 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我从事了十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认识不是很深刻,从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总结了以下几点反思:

不管在哪个年级都存在优生和差生,但是在英语课中差生和中差生存在居多,每次面对这些学生我都觉得很头疼,农村孩子并不像城里孩子,有好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环境,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农村孩子是没有这种学习条件的,我在上课时让个别学生读,我反复领他们读,再叫起来还是不会读,我那时气得脸红脖子粗,有时会狠狠的凶他们,但之后想想这样是不行的,越是这样凶他们,他们越不知所措,越不知该怎样学,反而会起反作用。应多想一些方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对待学生要宽严相济,展示出个人魅力。有一种说法是如果学生喜欢哪个老师就喜欢哪个学科,英语老师一般不担任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肯定要稍微逊色一些,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总是以宽容的态度来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思想,但是宽容不等于放纵,该严格的必须严格,我在平时作业布置不多但一定要及时完成。对于一些书写乱的学生,也要求他们给予修改或者重写。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关于背诵,我采用分层检查,按能力来布置作业,争取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完成作业,获得成功感。这种做法不仅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也能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但又不失去威信。

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尽量多创设一些情境和活动来组织教学,不需要太花哨的游戏,而且在教学中不能游戏过多而忽略了主要的教学内容的讲解和训练,喧宾夺主,上成游戏课。它主要是为教学内容服务,比如讲解一个难题时可以是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学生代表上台讲解,老师讲解等多种形式。

把握教学要面面俱到。小学英语教学要特别注意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和发展,但是在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中,往往是顾此失彼,特别是如何正确地写,是一大教学困惑和难题。我针对这一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在课堂上加强了这几个方面的训练,在听的方面,我尽量使用标准的发音和语气语调给学生良好的示范,还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来给学生多种视听空间,在说的方面,除了一般的问和答的操练之外,还创设了多种教学情景和教学内容来给学生充分而全面的操练,在读的方面,我除了常规读课文外,还多一些给学生阅读一些小故事,这样多层次的学习可以切实地解决学生阅读量缺乏的问题,在写的方面。我在完成一般的笔头作业外,还在五、六年级鼓励学生写英语小短文。这样多层次、全方位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也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及时的肯定和及时的表扬,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学习英语所带来的成功感,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通过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使孩子们得到满足感,从而激起更强的求知欲,不要吝啬我们的表扬,适时的表扬与鼓励是课堂的“润滑剂” 作为一个普通的小学英语教师有些方面我还做得不够好,但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不断的探索和学习,肯定会有进步的,成为一名高素质的英语老师。

【篇五】 摘要:教师对于孩子成长有引导作用,每一位老师必须要充分提高自身水平,努力成为一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心里有爱”的老师。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不能满足自己自身学习状态,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要拥有博爱之心,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

关键词:教育培养;

素质培养;

教师水平 教师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启蒙者,一个学校教师的品性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手持戒尺、眼中有光、心里有爱”是形容一个老师品质的最好形容词。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品味,做教师就要做一个有品味的老师。

1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做一个博学的人。教师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如果他自身没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必然很难传播知识。每一名教师都要不断深化自己的文化底蕴,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知识渊博的人,用自己的知识引导他人[1]。除了丰富自己的知识以外,还要提升自己的人格,用人格去唤醒他人。教师要看到生活中的美,并不断追求与创造,完善自己的教育工作,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和审美。多读书、读好书,一直是人们对教师的要求,当一个教师学识渊博时,他必然自带一种魅力。教师应该多读文化史书和现代书籍,对文化发展的方向有所掌握。同时,教师还要思考、辨析书中内容,研究读书的方法,重要的知识要进行批注。尤其是对于有价值的内容要进行摘录,不断累积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自身的智慧。不断学习对于提高教师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有重要的帮助。

学习应该是从多方面的,很多教师认为自己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水平过硬,不需要学习,这样就导致他们局限在固有的模式中,难以进行知识更新。学习不仅是储存知识的过程,更是提高自己水平的过程。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更新,知识内容也在不断增加,无论是教授哪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抱着“活到老、学到老” 的想法,让自己的文化素养越来越丰富。同一个学校的教师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提高自己的水平。这种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不定期的,教师在课余时间就可以进行学术上的交流。除了自己学校以外,教师还可以去其他学校进行交流,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老师可以坐在一起做学术上的探讨,也可以针对学生比较集中的问题,统一研究解决方案。

2培养博爱之心 教师必须要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要学会以诚待人、宽容待事。如果教师没有一颗宽容的心,那就等于池塘没有水,没有情感的教育必然不能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打从心里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成绩不同差别对待学生。当一个老师能够用爱将学生凝聚到自己身边时,学生必然会以同样的热情回报他们。

一些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对待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特别用心,而对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态度极其恶劣,甚至会体罚学生,学生对老师充满敌意,不愿意上课,逃学,学习一些不好的习惯,影响学习成绩。当然,很多老师对孩子的情义还是十分纯真的,他们对学生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当到了毕业季,学生和教师都会依依不舍。对于教师而言,博爱之心比学识更加重要,当教师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去包容学生时,学生自然会热爱老师[2]。

博爱并不是简单的宽容,教师应该明白要如何去爱学生,单纯地溺爱是不可以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放任不理,那么教师的管理将会毫无意义。如果学生对教师缺少最起码的尊重,教育必然无法进行。教师要发自心里的热爱学生,但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要严厉的批评他们,告诫他们犯错误要付出重要的代价,同样的错误不可以再犯。当学生做出成绩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赞赏学生,表扬学生,让学生拥有满足感和骄傲感。孩子从内心非常渴望能够得到大人的赞扬,如果老师能够在全班面前表扬孩子做的事情,孩子必然会更加愿意做这件事。

3提高教学能力 教育不是单纯地知识输送,更应该注重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和潜能的挖掘。每个学生都是单独的个体,拥有自己独立的能力,教师不应该只单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更不能因为学生分数不高而去挖苦学生、打击学生。一些教师就是因为学生成绩不好就给他们贴上坏学生的标签,学生逐渐叛逆,成绩越来越差。教师要让学生拥有亲切感,让学生对教师充满好奇,以老师为榜样,想要从老师身上学习到更多的东西。教师不应该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健康,学生在成长阶段,思维方式尚未固定,心智也不成熟,对待事物缺少全面的认知,所以教师要深入到孩子的内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想孩子想的问题,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能够茁壮成长就是自己的成功。教师不应该单纯地从感性问题思考问题,更应该从理性角度思考问题,不断改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3]。

老师要主动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是积极开朗的人,有一些孩子内心孤僻,不喜欢接触陌生人,如果老师不去主动接近他们,他们就会一直处于封闭状态,不会向老师敞开内心。当老师乐于与他们沟通时,他们就会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愿意与外界沟通。

4结束语 教师是当今社会重要的职位之一,他们不仅负责知识的输送,而且对学生的成长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不应该只看重学生的成绩,更要走进学生内心,帮助学生成长,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

参考文献 [1]文静.希望你遇见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J].课外阅读, xx,42(21):52-53. [2]林莹.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xx,18(7):190-190. [3]张晓晓.心有阳光 爱满天下——陶行知教我做幼师[J].文理导航(下旬), 20xx,55(2):9-9

【篇六】 在《常见的天气系统》这堂课的教学中,学生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对冷锋的案例学习指导,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从而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及其与天气的关系”这个教学重点,克服“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这个教学难点。

本课主要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参与活动,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

(1)本课的设计中,在冷锋、暖锋的学习中,重点要让学生知道我们所讲的冷、暖都是相对而言的,都是与该气团与所经过地区温度相比较而得出的究竟是冷锋还是暖锋;

在具体讲解它们与天气的时候,分了几部分讲述,分别是:符号表示、雨区范围、对应的天气特征(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应的我国的天气实例,冷锋主要由教师讲解,暖锋由学生归纳,在学生归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学生自主讨论解决,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最终的教学效果良好。

(2)培养学生应用列表比较学习法,所列出的表格我并没有事先列好对比指标,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列出对比指标,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顺利进行知识迁移。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通过列表比较,归纳共同性,区别差异性,使学生深刻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

(3)通过小组讨论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对比和迁移。

(4)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自己在本节授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并对今后的教学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

第一:自己与学生的互动方式需要改进。本节课中,学生单独演示、回答讲解虽然比较多,但是学 生集体回答的比重仍然偏大。让学生集体回答问题,不容易及时发现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使得原本很有代表性的问题被掩盖。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鼓励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存在的问题;

第二点:引导学生将本节课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还不够。我应该把今年以来的容易被学生关的不同天气现象联系进来,让学生分析判断,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可以借助学生熟知的古诗词,感受地理知识对生活的影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锋过境?“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又是哪类锋的天气?这些诗句本来就很美,学生又都特别熟悉,现在他们发现原来古诗中也能包含许多地理知识,无疑会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第三点:准备还不够充分。虽然为这节课准备的时间有近一个星期之久,但是教学中有些问题的呈现仍让学生感到茫然。如:让学生根据冷、暖锋的符号指出冷、暖气团的位置。由于事先我没有向学生讲清冷锋三角形符号和暖锋的半圆型符号在那侧,锋面就移向那侧,所以学生回答时先后两次都出现了问题。下节课在课前复习中要向学生讲明并再次练习,加以强化。

反思不足,是为了了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努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篇4】高中数学教学反思20篇简短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篇简短


教学反思

一、角的度量

1.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二、轴对称

本节微课的设计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内容设计科学合理,能够采用技术手段达到图形的变化和演示到位,教学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本节微课注重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微课制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观看的,所以在设计时采用背景音乐,目的是给观者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这一做法还是有必要的。但老师的语言表达上过于严肃,少了一点童趣,如果讲解声音再亲和一点,个性一点效果会更好。

微课设计缺乏大胆创意,要勇于做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三、8、9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与合的意义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2到5的分与合时,我一直认为有序地说出一个数的分与合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有序才能做到不遗漏,况且有序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数学思维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强调有序的操作,引发有序思维。而在教学6和7的分与合是出现了虚线框, 要求学生用联想的方式得到6 7的另外的分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教学8 9的分与合时已没有了虚线框,

数的分与合教学,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大小,数与数的之间的关系,渗透加、减法的意义以及掌握10以内的加、减的基本计算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由学生自己完整的说出:8 9能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8 9两句话是本课的重点,有序的掌握“8 9的分与合”是本课的难点。多媒体动画分苹果的设计,突破了这一难点。

根据内容安排,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等原因,我在本课一开始就安排了“开火车”的游戏,通过游戏学生对猜谜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空前的高涨。接着是在把授课的内容讲完之后加了一个“点子数”的练习和一个“抢答题”的游戏,把所学的内容加深巩固了一遍。然而,他们毕竟只是小孩子,到下半节课的时候,注意力就不那么集中了,如何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这时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课堂中的一些教学资源。所以我又安排“看谁想得多”比赛巩固8 9的组成的记忆,让学生人人参与巩固所学知识,活跃活跃思维,让他们在下半节课更加投入,今后一定要充分利用一些教学环节、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

在处理作业时,我发现习题基本上围绕成对出现的数的分与合,这样,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这种成对寻找一个数的方法的意义何在我要不要综合一下,对成对与有序找一个数的分与合不分伯仲

再度研究教材上的例题,骤然发现成对并没有排斥有序。在学习了两种找8、9的分与合后,我尝试问了几个孩子他们喜欢哪种方式来记忆8、9的分与合,成对记忆和有序记忆都有孩子选择,所以我想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方法,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循环小数

本节课,我通过讲故事,从发现这个故事的特点引出《循环小数》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通过创设有关小动物的一些资料情景,让学生提问后计算,来进一步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意义的理解。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结合巩固所学内容,后边我设计了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如:认别哪些是循环小数,哪些不是循环小数,并要他们说出判别的方法;还有判别对错题,判别对与错并说出理由,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上完这节课我认为自己还存在一些不足,如:课堂应变能力还不够好。当一个学生在竖式计算这两个问题时,其中有一个学生问:“老师,需要保留几位小数?”学生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已经发现了这个竖式永远也除不尽,所以想到了用保留小数位数的方法来解决,而我却因为他的提问不是我所预设的,不但没有表扬这个同学,反倒问他:“我要求你保留小数位数了吗?”现在想来我其实错过了一个很好的引入循环小数的概念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我抑直了一个学生的思维,这是一个教师最不该犯的错误,他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在这方面多加注意。

五、《我们一起去游园》教学设计反思: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租车”和“购买纪念品”两个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列表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通过优化策略,引导学生有条理的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课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3点学**目标:

1.加强学生对乘除法知识的应用,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2.结合租车、购物具体情境,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化意识。

3.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目标,结合“做中学”的主题,我计划通过学生自主学**、小组合作、全班分享、总结提升的形式进行学**。为此我还设计了练**单和合作单来帮助学生动手操作和讨论交流,通过课堂实践,这样的教学设计也起到了体现“做中学”的理念、

六、《我们一起去游园》教学过程反思:

“读填算比方案”是我这一节课的教学写照。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一年一度的春游就要开始了,期待吗?

如果让你来组织这次活动,你会在活动前考虑些什么问题呢?

通过谈话导入,通过学生期待而又感兴趣的“春游”导入,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自生活。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首先我出示情景图,请学生20秒钟时间把信息记住了,然后闭上眼睛记一记。然后抛出问题:请问可以怎么租车呢分别需要多少钱呢你有几种方法

(活动要求:请每位同学先独立思考,将你想到的方法写在学**单上,时间两分钟,等会听到我掌声时,可以小组交流一下,看看哪个小组的租车方法最多,并且找出的方法最省钱。)然后进行全班的交流和分享,比较方案,得到结论,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总结和提炼,例如:租车过程中,使用列表的优越性,在比较方案时,先考虑比较便宜的大车,也要结合空位的多少来决定租车方案。

由于有了“租车”问题的经验,紧接着是利用比较少的时间解决“购买纪念品”,进一步体会表格的优越性和方案的优化。当中通过以学定教、生生对话的形式达到教学目标,通过方案的优化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尝试练习,巩固提升

练习设计也是体现学生的自主性,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进行探究,然后小组之间交流,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体会列表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列表清晰、简洁的优越性。

七、《我们一起去游园》课后反思:

虽然这节课按照教学设计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基本达成,但还是发现了一些需要提高的地方:

1.教学中的追问要注意技巧和及时。例如:当学生表达不清楚时可以追问;大车多就一定省钱吗;这些方案都可行,哪种最省钱呢?

2.教学设计上,还可以更严谨。例如:表格的设计应引导孩子先算大车,再算小车。

八、《小小设计师》课程定位反思:

《小小设计师》是北师大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数学好玩”中的教学内容。

何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数学课程标注》中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其特点是主体性与灵活性、开放性与多元性、数学性与综合性、实践性与操作性。

九 、《小小设计师》教材解读反思:

《小小设计师》是在学生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知识基础上设计的一节综合实践课程。

新旧教材对比:

2013版北师大三年级下册教材,以“欣赏与设计”为课题,让学生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感悟复杂、美丽的图案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形成一种设计图案的理念和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可以看出旧版教材突出的是数学的知识性和应用性。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是2014年进行了改版,它以“设计艺术节徽标”为任务驱动,让学生赏析了图案或徽标的设计特点后,自主创作,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

从两者数学知识获得的途径不同可以看出,新版教材突出了课程的趣味性、活动性,更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着眼于学生 “四基”目标的达成与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十、《小小设计师》反思,综合实践活动课与信息技术融合:

本节课在任务驱动的模式下,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学习,并且能够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和交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合作和交流中形成对知识的学习。

十一、《小小设计师》教学预期目标反思:

基础知识目标:

赏析徽标,加强对徽标意义感的理解,体会对称与不对称的区别,加强对轴对称图形特点的理解。

基本技能目标:

借助信息技术提供学习所需的信息、图形编辑工具等,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创作徽标,并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和交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基本思想目标: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图形的对称及运动的本质特征,感受以简驭繁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空间想象能力、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基本活动经验:

在设计徽标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信息技术、艺术、生活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十二、《小小设计师》反思,教学设计意图:

1、从普适含义的标识到有特定含义的徽标,加强对徽标意义感的理解。

2、分析徽标图形设计的特点,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认知。

3、小组合作交流达成共识,自主探究完成组徽设计。其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了学生课堂探究学习的主要手段。有三个原因:

一是: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可操作性,让学生在图形设计中,动态感受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加深对图形运动本质的认识。

二是:利用信息技术的连续性、重复性特点,让学生 可以利用一个基本图形,对其进行各种运动操作,得到一个比较复杂的图案,充分感知以简驭繁的设计思想。

三是:利用图形工具软件对图案修改、变形变色、复制粘贴、制作速度快捷、保存耐久等诸多优点,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4、进行组徽展示、交流、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认同感,建立自信心。同时,在交流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我反思能力。

十三、《小小设计师》目标达成反思:

四基与四能:

从学生的设计的作品来看,学生掌握了图形的特点及运动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和数学知识应用的技能都得到展示和一定程度的提升,学生在设计组徽中,利用软件工具对图形进行各种运动变化,进一步领悟以简驭繁的思想。在学生作品的交流、评价中,学生发展了团队协作意识,并综合运用艺术、信息等多学科知识,积累了设计徽标的活动经验。

核心素养:

学生在静态观察分析图形徽标的特点中,运用想象发展空间观念。

在动态操作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几何直观 。

在展示交流中提升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

十四、分类与整理

1、情境创设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探究新知时通过带大家去游乐园玩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主要内容通过多媒体、动手操作、掌声鼓励等方式体现愉快的教法。

2、引导探究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因此,我在本课的设计中,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产生问题,产生疑问,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新知识打下了很好的开头。教学新知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摆一摆,再说一说,使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经历统计图和统计表的一个动态的生成。

十五、垂直与平行(一)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的意义”提出了“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作用。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针对本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精心设计教案,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絮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

十六、垂直与平行(二)

合理设置导课情景,突破知识难点本课的一个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同一个平面,和不同平面的区别。不同于以往是教学设计,我把这部分用生活中的例子不同的路面不同的平面来导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解决了一个学生认知上的难点,为后面平行和垂直的判断扫清了障碍。

十七、垂直与平行(三)

整体呈现、逐步建构。新知的探究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活动。首先让学生画图初步感知同一平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再引导学生观察分类,通过操作、验证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而相交中又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最后,顺水推舟揭示概念。这样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十八、垂直与平行(四)

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测量角的度数、发现在相交的两条直线中有不同的情况,然后引入垂直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找一找身边哪里有平行和垂直及出示校园图找平行与垂直的现象,将学生放置于生活情节中,进行相应方面的教学,并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十九、可能性

开课采用猜粉笔头的游戏,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整堂课由各种联系生活、生动有趣又层次分明的活动贯穿其中,引导学生提出猜想、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本节课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游戏一,小组摸球初步感受可能性相等;游戏二,男女生PK摸牌,再次感受可能性相等和公平性;游戏三,小组转转盘,初步感受可能性有大小;游戏四,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学会应用可能性;游戏五,设计幸运大转盘体会可能性在生活中的应用。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

二十、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1、改变应用题的表述形式,丰富信息的呈现方式。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习题时,呈现形式应力求多样、活泼,让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本课的教学中,我大胆地改变了教材中的知识例题,重组和创设了“实验活动”这样一个情境,从而引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即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的实际需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更好地为下一环节的自主探索、主动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

2、突出数学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例题从学生的游戏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己的探究,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又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研究解决生活的其它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例题的教学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创设民主氛围,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前提条件。在本课的“请你选择感兴趣的百分数尝试编一个百分数应用题”中,学生卸下了书本应用题、教师思维的束缚,大胆设想、讨论,从实际效果来看,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学习发挥的淋漓尽致。更培养了学生自己收集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多一份“放手”的信任,少一点“关爱”的指导,大胆地让学生在学习的海浪中自由搏击,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学习的方法,有头脑、有个性、有能力的学生才能应运而生。

【篇5】高中数学教学反思20篇简短

  摘要教学反思是以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途径。教学反思,有利于记忆的有效储存和快速提取,还可以评判特定的价值观和道德水准。通过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可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解决问题时能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教学;反思;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反思是以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途径。这不仅要求教师参与教学反思,还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反思,这个活动贯串整个教学过程。

  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对大量的相互关联的事实、概念、公式和经验等组织成一定的网络,成为图式,有利于有效储存和快速提取,构成了个体理解知识的基础另外教学反思也可涉及特定的价值观和道德成分,比如教育目标是否合理,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隐含的平等与权力问题以及如何改进等等,它影响到教师对情境的理解,影响到关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式。反思的内容有很多方面,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对获取知识方法的反思,对解决问题方法的反思,本文就数学思想方法方面谈一谈如何进行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基础知识相比较,它有较高的地位和要求数学知识是数学内容,可以用文字和符号来记录和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力的减退,将来可能忘记。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一种数学意识,只能够领会和运用,属于思维的范畴,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不是受用一阵子,而是受用一辈子,即使数学知识忘记了,数学思想方法仍可以起作用。

  可以这样说,“知识”是基础,“方法”是手段,“思想”是深化,提高数学素质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和运用,数学素质的综合体现就是“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主要有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等价转化思想等。

  一、一般形结合思想

  中学数学的基本知识分三类一类是纯粹数的知识,如实数、代数式、方程(组)、不等式(组)、函数等;一类是关于纯粹形的知识,如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一类是关于数形结合的知识,主要体现是解析几何。

  数形结合思想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其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比如应用函数的图像来直观地说明函数的性质;二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如用曲线的方程来精确地阐明曲线的几何性质。

  恩格斯曾说过“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量的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代数意义,又揭示其几何直观,使数量关的精确刻划与空间形式的直观形象巧妙、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寻找解题思路,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得到解决。

  数形结合思想的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关键是代数问题与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它可以使代数问题几何化,也可以使几何问题代数化。在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彻底明白有关概念和运算的几何意义以及曲线的代数特征,要分析题目中条件和结论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第二是恰当设出参数并合理利用,由数思形,以形想数,做好数形转化;第三是正确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

  二、分类讨论思想

  在解答某些数学问题时,有时会遇到多种情况,需要对各种情况加以分类,并逐类求解,然后综合得解,这就是分类讨论法。分类讨论是一种逻辑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它体现了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思想与归类整理的方法。有关分类讨论思想的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能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和概括性。

  分类讨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概念型问题所涉及到的数学概念是分类进行定义的,如。

  (二)性质型问题中涉及到的数学定理、公式和运算性质、法则有范围或者条件限制,或者是分类给出的,如等比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分=1和≠1两种情况。

  (三)含参型解含有参数的题目时,必须根据参数的不同取值范围进行讨论,如解关于不等式,就要对分情形讨论。

  (四)不确定型某些不确定的数量、不确定的图形的形状或位置、不确定的结论等,都主要通过分类讨论,保证其完整性,使之具有确定性。

  进行分类讨论时,我们要遵循的原则是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标准是统一的,不遗漏、不重复,科学地划分,分清主次,不越级讨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不漏不重”。

  解答分类讨论问题时,我们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是首先要确定讨论对象以及所讨论对象的全体的范围;其次确定分类标准,正确进行合理分类,即标准统一、不漏不重、分类互斥(没有重复);再对所分类逐步进行讨论,分级进行,获取阶段性结果;最后进行归纳小结,综合得出结论。

  三、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函数思想,是指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方程思想,是从问题的数量关系入手,运用数学语言将问题中的条件转化为数学模型(方程、不等式、或方程与不等式的混合组),然后通过解方程(组)或不等式(组)来使问题获解,有时,还实现函数与方程的互相转化,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笛卡尔的方程思想是实际问题一数学问题一代数问题一方程问题。我们知道,哪里有等式,哪里就有方程;哪里有公式,哪里就有方程;求值问题是通过解方程来实现的……等等不等式问题也与方程是近亲,密切相关。而函数和多元方程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如函数y=f(x),就可以看作关于x、y的二元方程f(x)-y=0,可以说,函数的研究离不开方程。列方程、解方程和研究方程的特性,都是应用方程思想时需要重点考虑的。

  函数描述了自然界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函数思想通过提出问题的数学特征,建立函数关系型的数学模型,从而进行研究。它体现了“联系和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般地,函数思想是构造函数从而利用函数的性质解题,经常利用的性质是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图像变换等,要求我们熟练掌握的是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具体特性。在解题中,善于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构造出函数解析式和妙用函数的性质,是应用函数思想的关键。对所给的问题观察、分析、判断比较深入、充分、全面时,才能产生由此及彼的联系,构造出函数原型。另外,方程问题、不等式问题和某些代数问题也可以转化为与其相关的函数问题,即用函数思想解答非函数问题。

  函数知识涉及的知识点多、面广,在概念性、应用性、理解性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是高考中考查的重点。我们应用函数思想的几种常见题型是遇到变量,构造函数关系解题有关的不等式、方程、最小值和最大值之类的问题,利用函数观点加以分析;含有多个变量的数学问题中,选定合适的主变量,从而揭示其中的函数关系;实际应用问题,翻译成数学语言,建立数学模型和函数关系式,应用函数性质或不等式等知识解答等差、等比数列中,通项公式、前n项和的公式,都可以看成n的函数,数列问题也可以用函数方法解决。

  四、等价转化思想

  等价转化是把未知解的问题转化到在已有知识范围内可解的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通过不断的转化,把不熟悉、不规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规范甚至模式法、简单的问题。历年高考,等价转化思想出现较多,我们要不断培养和训练学生自觉的转化意识,从而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中的能力、思维能力和角题技能、技巧。

  转化有等价转化与非等价转化。等价转化要求转化过程中前因后果是充分必要的,才保证转化后的结果仍为原问题的结果。非等价转化其过程是充分或必要的。要对结论进行必要的修正(如无理方程化有理方程要求验根),它能给人带来思维的闪光点,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我们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转化的等价性与非等价性的不同要求,实施等价转化时确保其等价性,保证逻辑上的正确。

  数学教育要求培养出更高数学素质、具有更强创造能力的人,所以数学教学不应该停留在“概念、定理、例题、练习、作业”的知识传授型模式上,而应通过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反思,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能用数学工具描述和处理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某些现象,从数学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最终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容忽视,只有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这个目标,才能使学生信心十足地走上考场,顺利完成答卷,圆上十几年的大学梦,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也为今后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提供必备的条件。

【篇6】高中数学教学反思20篇简短

教学反思1_数学教学反思20篇简短

课标指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经过21课《司马光》的阅读训练,学生初步了解了阅读的概念,任务:它不仅仅是把课文读会、读熟,背会,更重要的是要去感受、体验、理解。在《小松鼠找花生果》的教学中,我再次尝试这种教学方法,从课堂学生的反映,我感到一点欣慰。

读完第一自然段后,我问学生:你们从这一段中感受到什么?话刚落,孩子们的手春笋般举起来,付泽君不等老师叫,就着急地大喊:美的感受,其余同学附和道对,我及时夸奖:哎呀,大家已经学会阅读了,老师好高兴呀。于是趁热打铁:你们是从哪儿感受到美的,你们觉得什么美?孩子们异口同声:绿油油、黄灿灿。谁会读出花生的美丽?那几个朗读好的孩子很自信地举起手。之后,我不无感慨地说:孩子们,从绿油油、黄灿灿这两个描写颜色的词中,你们读懂了它的美。这就叫阅读。

接下来的第二自然段,你们还会读吗?会孩子们兴趣盎然,信心实足。

大约三分钟后,小手又陆陆续续举了起来。我走下讲台,走向行间,冷不丁地指着周宜成:你说。他好象被吓了一跳,神精质般地跳起来,低声哼道:我觉得小松鼠很高兴。我好激动,动情地说:你原来这么伟大。大声说一遍,让大家了解你的阅读能力有多强。他又大声大声说了一遍,掌声自发地响起。

教室里气氛更热烈了,孩子们一个个比平时更可爱了。

我引导说:小松鼠是心里偷偷高兴,那么这种偷偷地高兴该怎么读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忘情地读了起来,我都有些不忍心打断他们了。

课接近尾声了,孩子们依然群情激昂,他们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有的彼此比比划划窃窃私语,教室看上去很乱,但我没有一丝怒意,我在为孩子们在阅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感到高兴。我相信,孩子们此刻也在为自己的收获而高兴。

送走一学期的酸甜苦辣,将迎来新阶段的辣苦甜酸,不过我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让我们用靳家彦老师的一句话来勉励吧!

我的学生都是人,研究每一个学生做研究型的教师。

感谢您的阅读!

推荐访问:简短 反思 高中数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