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育【内容纲要】如何让数学随着感觉走,培育学生的数感是目前数学教课的一个重要的任务。要成为一个有优秀数感的人需要一个长久的培育过程。我们应该让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供大家参考。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育
【内容纲要】如何让数学随着感觉走,培育学生的数感是目前数学教课的一个重要的任务。要成为一个有优秀数感的人需要一个长久的培育过程。我们应
该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培育数感,在研究中体验数感,在估量中引发数感,在交
流中优化数感,在运用中增强数感。
【重点词】小学生数感培育
我们的学生在解答题目时常常会出现一些如爸爸今年15岁,“教课楼高9千米”,二(1)班学生有61.5人,铅笔长20米,“我的体重是35克”诸这样类显然的错误。究竟是什么原由?是学生计在的问题,仍是我们的数学教育出了问题?经过对新课标的认真解读,才发现原由出在教师身上,教师缺少培育学生的优秀数感的一种意识,以致于很多学生的脑筋中数感缺失。
“随着感觉走”是教师常常讲的一句话,其实这句话里就蕴涵着数感的萌芽,只可是没有把它上涨为一种观点。教师应当把数感堂而皇之的在讲堂教课中明确的提出,拟订相应的活动策略,重视数感的培育。那么什么是数感?数感作为一个崭新的学习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初次提出,并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详细的情境中掌握数的相对大
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沟通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合的算法;能预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说。”可见,培育学生数感是目前数学教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如安在小学数学教课中培育学生的数感呢?
一、在生活体验中培育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观点跟平时生活中十分熟习的事物之间成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
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我们要把培
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校内延长到社会。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生活活动中,培育学生感知、发现、研究身旁的数目。在“认数”的教课中,教
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旁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帮助学生
掌握数观点的实质,真实理解数的意义,成立优秀的数感。比如,教课“数一数”
时,能够指引学生察看书上的主题图,高兴、温馨、富裕童趣的画面带给学生对多彩的小学生活的热切神往。孩子们会兴致盎然地去数:一面国旗、二个单杠、三条石凳、四个垃圾筒、五幢楼、六朵花、七只小鸟、八棵树、九个女孩子、十
个男孩子无一不是他们生活中常有的东西,数学就是这样无处不在;数完了
再让学生谈谈图上有些什么,于是数成了学生之间沟通的必不行少的工具。再比
如,教课“0”的认识,比如,在教课“0的”认识时,我在讲台上放着5个水果(分
五种,每种1个),让6个学生上来每人拿走1个自己喜爱吃的水果,前5个学
生很快地拿走了自己喜爱吃的水果,第6个学生却犯难了,手足无措。而后把水
果从头放回讲台,另叫6个学生按上述方法再做一遍,结果同样。此时,我明知
故问:“你为何没有拿到水果呀?”学生回答:“水果没有了。”我接着追问:“那
么,没有了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这样的教课,经过游戏活动加深了学生对
“0的”理解,知道了“一个都没有,就用0来表示”,并且紧紧掌握了0比1小,1比0大的相对大小关系。同时,在认识了0此后,我也让学生谈谈生活中在哪些
地方见到“0,”不单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踊跃性,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领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地成立了数感。还有像学完了“1-5的数的认识,6-10的数
的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后,都安排了“生活中的数”这样的情境图,让数与生活亲密联系。再者,当学了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后,就应画画,利用身旁的物体比划比划,到操场上去逛逛、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觉1厘米、1分米、1米、50米、100米的距离,到商场去摸摸、掂掂,感觉500克、1千克的重量;在学了认识物体和图形后,用手头的物件来画画圆、长方形、三角形、正
方形,感觉面在体上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不单能够获取数感的启发,还可以培育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又因为联系了学生的生活,数学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又有实在实在在的作用
二、在研究中体验数感
有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正确门路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类发现理解最深,也最简单掌握此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实践活动重申学生经过亲自体验来学习数学,是着手学数学,用数学。数感的培育和发展,自然离不开实践活动。学生对简单的实践活动如操作、察看、猜想、沟通等对他
们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在教材中,为培育学生的数感,设计了很多风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的答案。如在教课“分类”时,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延长到整理自己的房间,并谈谈这样整理的原由;教课“认识11——20各数”时,我让孩子们数出12根小棒(数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在数的时候让孩子们用各种各种的方法数:先是1根1根地数,2根2根地数,5根5根地数,接着指引孩子先数出10根捆成一捆,再数出2根,简单看出是12根使孩子形象地感觉到“把10根捆成一捆”这类方法的优胜性,也对“1个1是10”有了真实意义上的理解,为此后认识更大的数打下优秀的基础。在练习时我又让孩子们摆出15根、17根小棒及自己喜爱摆几根就摆几根,而后让孩子用手握一握,比一比这几捆小棒的多少,让孩子再次在比较中体验数的大小,成立了优秀的数感。这样,把数感培育落到了详细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能够对数有一个鲜亮的表象,再碰到相像的情境时,他们会在脑筋中有一个详细的参照物,真实成立起优秀的数感。“数感”不是经过教授而能获取培育的,重要的是要让少儿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研究,这样在习得悉识的同时,还可以发展多种能力,调换非智力要素。所以,在教课中,教师要创建各种形式的研究时机,让学生在自主研究的过程成立起优秀的数感。
三、在估量中引发数感
估量是数学教课不行切割的一部分,是人们实质生活的需要,更是培育学生数感的优秀策略。
估量其实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想在研究数学规律、实质时的一种策
略。估量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取数学发现的时机,能锻炼数学思想,当
然能培育学生的数感。如我们常常会在讲堂上问孩子:你能预计3本新华字典大
约有多厚吗?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概是多少?你走一步的长度大概是多少米?
一把黄豆大概有多少粒?我班有51个学生,全校27个班大概有多少学生?在解题前,让学生猜想哪个量大,哪个量小或所求量的范围,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还可以防止常有的错误。还有在教课中选择适合的题目种类,有益于培育,观察学生的数感。比如选择题,因为只需求从四个选择支中精选出来,省略解题过程,允许合理的猜想,有益于数感的发展;再照实行开放性问题教课,也是培育数感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能够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因为答案的发散性,就有益于数感能力的培育。以上这些练
习既锻炼了学生在联合详细的情境中掌握数的大小关系的本事,又浸透了用“区间套”逐渐迫近的思想。这样的沟通活动关于培育学生优秀的数感拥有十分重要
的作用。
我们教师应依据教课需要创建性地使用教材,在教材没有估量内容的地方创
设估量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意会数感,培育数感。
四、在沟通中优化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灵感觉,它与孩子个性有着千头万绪的联系。少儿对心灵世界
直接有关的对象特别敏感,老是依据自己的兴趣、习惯对数学对象做出选择和反响。所以要培育学生的优秀数感,就要在教课时努力创建优秀的条件,让学生和老师以及同桌、同组的同学自由、充分地沟通,在沟通中互相启迪、共同进步。
比如在活动课中,老师提出10万张纸有多厚?学生小组议论,合作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有主持人,有记录员,有计时员和报告员。经过议论学生得出了许
多种表示的方法,在此仅举一例,一本数学书有68张,100万张相当于1470本书的厚度,一本书的厚度1厘米,那就是大概147米,我们的操场跑道长15米,能够绕一圈,我们一层楼房的高度是大概3米,那么叠在一同就有大概4层楼房的高度。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后我们不由赞美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学生在这
个过程中将自己的想法和他人进行了沟通,也领会他人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
学生的数感就在议论和比较中获取了进一步的发展。
如在教课“分数加减法”时,我直接写出1/5+1/3=8/15,1/3-1/
5=2/15惹起学生研究的欲念,再让小组合作议论“老师为何能直接写出结果”。
学生兴趣显然高涨,议论很热情。有的学生说:“老师是背出来的吧?”有的辩驳说:“不行能,必定有速算的方法。”于是,几个人开始认真察看这几个分数的分母和得数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终于得出规律:当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是互质数时,以它们分母的积作分母,以分母的和或差作分子。就这样,学生的数感在议论和察看中获取了进一步的发展。
五、在运用中增强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观点跟平时生活中十分熟习的事物之间成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学生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预计,都与学生的数感有亲密的联系。在《新课程标准》中,不难发现这样的语句:“应重视口算,增强估量,倡导算法多样化;应减少纯真的技术性训练,防止繁琐计算和程式化地表达算理。”“防止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使学生经历从实质问题中成立数学模型、预计、求解、考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这些都是培育数感的需要。
比如,在数学兴趣小组上,我出了这样一题:“1×2×3×┅┅4×518×19×20”的末端有几个0”。学生起初是从1乘起,最后得出末端有4个0,我再出示题目:
“1×2×3×┅┅4×548×49×50的”末端有几个0?这时候学生感觉这样进行计算是太麻烦了,就把眼光投向了我,我将“1×2×3×4┅┅×5×18×19×20这”个算式写在黑板上,要修业生认真察看:1×2×3×4×5┅┅×18×19×20这20个数字中,哪几个数中有质因数5?学生很快能说出,5、10、15、20中分别含有5,而后我要学生认真进行剖析,为何1×2×3×4×5┅┅×18×19×20的末端有4个0,学生经过议论,得出一个偶数乘上5,末端就是一个0,从1开始到20共有4个数含有质因数5,所以可得,1×2×3×4×5┅┅×18×19×20的末端有4个0。我再问学生,1×2×3×4×5┅┅×48×49×50这50个数中,有几个数含有质因数5呢?这个算式的末端有几个0呢?有的学生说有10个数含有质因数5,有的说
有12个数含有质因数5,我要修业生认真剖析并进行议论,学生经过议论,认
为从1至50的50个数中,应当有12个质因数5,我问为何?学生很快就出,除了个位是5的数和个位是0的这10个数之外,25=5×5,50=5×5×2,所以,一共应当有12个质因数5,所以,1×2×3×4×5┅┅×48×49×50的末端应当有
12个0。我再请学生说出:(1)、1×2×3×4×5┅┅×98×99×100;(2)、1×2×3×4×5┅┅×498×499×500;(3)、1×2×3×4×5┅┅×998×999×1000这三个算式的末端各有几个0,学生经过自己进行研究,很快就求出这三个算式的末端有0的个数分别为:24个、124个和249个。这样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确实认识了计算的意义,又学会如何解答,培育了数感,我们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如在教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指引学生思虑议论:老师家的书斋
新近要从头装饰,假如是你,你会想到做什么呢?(涂油漆)那你能帮老师算算,我该怎么漆最优惠?多半学生提出各自的想法,并能说出这样想的原由。有的学生提出,自己漆,多跑几家商铺,买保质又廉价的油漆后自己着手漆;有的学生
提出,包给他人做,既省事又省钱;学生在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入了必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观点。在这段教课过程中学生不停完美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其实不停建构对社会生活及知识自己新的意义,学生用自己
对数的理解去认识认识社会,反之,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认识又进一步增强了数感的形成。
数感说究竟是一种心智技术,它存在于人的脑筋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有优秀的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忧如不需要人存心识地去研究一般。要达到这样一个境地,需要一个长久的培育过程。
数感的形成是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渐培育,作为教师,要努力研究教材,创建性地使用教材,把培育学生数感作为数学教课的基本目标,落实到实处,让数学随着感觉走。
【参照文件】:
[1].孔企平,《小学少儿如何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一版社,2001年3月
[2].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第一版社,2001年7月
[3].
刘兼,《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第一版社,2002年5月
[4].
《小学教课参照·数学版》,2004年第4期
[5].
《中小学数学》,200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