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一个汉语词语,指“把一种设想通过合理的规划、周密的计划、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的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4篇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篇1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3单元
1.古诗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教案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并会正确书写。
2.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4.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学习内容分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田园诗人范成大,本诗是他《四时田园杂兴》组诗60首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者用清新的笔调将美丽的田园风光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农民劳务的繁忙。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我尝试采用放手自学---共议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在课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通过读来理解感悟古诗。
先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以及结合老师提供的资料对作者范成大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借助图片和原有的古诗知识学习古诗,通过反复、多种形式的吟诵达到熟读成诵。教师设计“仿写诗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引导学生读诗、背诗,并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名篇佳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释题,简介作者:
1.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张图片,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眼前的这片风景。(如果能用上自己积累的诗句,那就更美了!)
这个地方叫石湖,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一个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好地方。树木成荫,掩映着白墙黑瓦,再加上碧绿的秧苗,清澈的河水,金黄的菜花,还有自由嬉戏的野鸭,一派田园风光!这里是宋朝著名诗人范成大的家乡,他辞官后回到故乡住了十年,把这里的田园风光,这里的田园生活都写进诗里,写了60首诗。而且每首诗的题目都是一样的——(课件出示)跟老师念:《四时田园杂兴》(再读一遍)
2.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读诗首先要读懂诗题,“四时”指的就是一年四季,这个词语用的巧,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包含在内了,仔细品味一下,还有哪个词用的也很巧(杂兴)你很会品味,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杂兴这个词,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随感”,各种各样的感受都可以。)
因为有了这60首《四时田园杂兴》,石湖的田园风光显得更为诗情画意了,也因为这60首传诵千古的《四时田园杂兴》,大家又把范成大叫做——范石湖。
二、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整体感知
1.美读古诗: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正音:绩,在这儿读第一声,跟老师念:夜绩麻,各当家。
谁有信心为大家读读这首诗(你不仅读准了字音,还读出了节奏)
谁还想试试我们一起来读读。
2.农民在忙什么(耘田、绩麻、学种瓜)原来大人在耘田,绩麻,小孩子在学种瓜,还可以从哪里看出人们没时间欣赏(昼、夜)
耘田、绩麻是两种农活,这两个词合起来,就是第三句诗中的哪个词(耕织)
古时候,农民就是靠耕耘和纺织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你知道,除了耘田和绩麻,农民还需要干哪些农活(插秧、施肥、播种、除虫)有那么多活要干,难怪范成大会看到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再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默读这首诗,默读下面的注解,想想诗句的意思,如果能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的顺畅些,那就更了不起了。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句的意思吗。(白天出去给庄稼除杂草,晚上在家把麻搓成线,村庄的儿女各自都有自己的活)(出示)
这就是农民伯伯在耘田,把杂草除掉,才能使秧苗有一个好的生长环境,通过刚才的补充,我们知道了,除了耘田,要使一粒种子成为一株结着沉甸甸的稻穗的稻子,还需要干很多活。这可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带着这份感受来读这两句诗。
把麻搓成线,人们又可以将它们织成布,瞧,即使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也不愿闲着,熟练地织着麻布,一家人就有衣服穿了,不过还得有能干的村庄女儿一针一线缝起来,所以,庄稼人的口中食,身上衣,都是来之——不易的。
读读这两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昼出耘田夜绩麻,要当好这个家,还真不容易!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村庄儿女(勤劳,辛苦,忙)
勤劳的村庄儿女,世世代代住在这片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劳动着,耕耘着。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就能读出诗的味道,谁愿意有感情的读读这两句诗让我们一起来读,夸夸他们吧!
大人们如此勤劳,即便是——(引读)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5.谁可以看着这幅图,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小孩子不懂从事农事,也在桑荫下学种瓜)
从这两句诗里,你又读出了什么(学样,分忧)田园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也很爱劳动。其实我们和这两个孩子一样,都是——童孙未解供耕织。
6.请大家仔细观察图上两个小孩的动作、神态,想像一下,童孙们会怎么来种瓜
原来他们是这么种的,还挺像样的,你认为他们在种的时候,心情会怎样(高兴,期盼)(读)
感情朗读整首诗:这可真是大人忙,小孩忙,昼也忙,夜也忙,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让我们把这首诗献给这些勤劳的人们,(齐)
能背背这首诗吗同桌互相背背看。(指背,还有谁要背,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背)
三、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读了三首《四时田园杂兴》,感受了田园风光的美丽,农民的勤劳和辛苦,还有丰收时的喜悦,让我们和着音乐,再来读读这几首诗,体会体会,我也想读,可以吗我读每首的第一句,你们接着读。
就是这样美丽的田园风光,就是这些勤劳的田园人民,令范成大陶醉其中,乐而忘忧。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其余57首《四时田园杂兴》,读读背背,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教学反思】
本课是统编六年级的语文课,由于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课前让学生搜集范成大的资料和图片,初步感知古诗内容,对范成大有初步的认识。但由于小学生自制能力差,好动,缺乏耐心,有一定的自主性但不够强,学习靠兴趣,因此,教学时,巧妙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激发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六年级学生自己已经能读通、读懂课文,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作文能力、分析感悟能力,因此教学中,让学生用读读、划划、说说、议议的方法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主动读议探究,从而体会农村农忙时农民的辛苦、劳累,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稚子弄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
【教学难点】
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稚子弄冰》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本课,让学生提前想一千多年前的儿童生活的场景。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了解作者
杨万里(公元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当时人称“诚斋体”。
字词理解
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④磬(qìng):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2.划分节奏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了解本文的作者,学会尝试的给本诗文段,有感情的朗读本诗。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用彩线穿起来当做锣来敲。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玻璃一样的破裂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剜冰)的样子。
【设计意图】通过翻译本诗,了解诗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形象。
诗歌小结
写一个孩子在冬天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锣来敲打,声音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被敲碎落地,发出像玻璃碎裂的声音,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五、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六、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稚子弄冰》。
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教学反思】
六年级学生能体会诗词的意境,从而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并体会到儿童生活的纯真和烂漫,透过诗句,感受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村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学习诗歌理解内容。
2.个性化体会诗歌情感,用朗读表现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学生对诗歌的解析能力,并发展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节奏的朗读并能背诵这首诗。
2.能想象并说出《村晚》所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
个性化理解诗歌。
【教学道具】
大黑板,每人一份表格,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营造情境。
二、初感诗歌,激发疑问。
1.我们今天要去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
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
指名解题: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这首诗老师想请我们班书法最棒的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可以先打开书本,自己来读读这首诗,要求: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自由读古诗,可分组讨论或同桌共同学习。
2.好,诗已经写完了,现在谁能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这首诗呢
(指名读)
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评点一下朗读情况。
3.激发疑问。
读了这首诗,谁有问题吗
让学生阐述自己想到的疑问,教师则在黑板的诗歌上用红粉笔打上相应的记号。
师:好,还有问题吗(肯定已经没有学生再有问题了)如果没有,那我们就要开
始运用我们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了。
三、指导学法,理解诗歌。
1.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解决问题。
2.集体交流。
3.谁能将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说说看
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诵读,表达感悟。
1.诗歌讲究音律美,我们读诗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指名说)
2.提出要求:应该把这首诗的韵脚“陂、漪、吹”读得清晰、响亮。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学生评议。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6.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善加积累。
《村晚》这首古诗描写了夏末初秋傍晚时乡村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课前,老师曾让大家搜集了一些像《村晚》一样描写乡村景色的古诗,并发到了社区中,现在派上用处了,让我们一起来瞧一下吧。
请同学们分成小小组进行交流:
A、选取你们组喜欢的一首诗,并讨论: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美景再完成表格。
诗题季节描写的景物
B、尝试着吟诵好这首诗。
(如果学生来不及做,就将它留作课外作业)
2《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理念,就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
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歌曲《送别》;电影《城南旧事》片断及各种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作者林海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冬阳.童年.骆驼队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看多媒体展示的图片是甚么动物大家听过这首歌吗。
2、多媒体播放《梦驼铃》。
3、这个画面,也正是作者林海音脑海中无数次浮现的画面。关于作者,你了解些什把你搜集的资料跟大家说说吗
师课件出示:(人物和文字)这就是本文的作者林海音,她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5岁时随父母从台湾来到北京,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少年、青年时光。
师:后来,回到台湾后,她把自己童年在北京城南生活的往事写成了一本书,叫《城南旧事》。《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请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课文的情况。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出示生字,并组词)请这一排同学开火车读,如果他读错了,大家给他纠正;读对了,大家跟读一遍,好吗(强调卸、嚼、傻)
师:这里还有1个多音字,你会读吗慢慢地嚼;咀嚼。师:在这两个地方,读音是不一样的。一般单独用的时候,都读“jiao”,但是在“咀嚼”这个词里,要读“jue”。
2、生字同学们掌握的不错,那老师再来检查一下课文朗读的情况.别人读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听,发现他读错了及时纠正。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1)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往事
生:时间顺序。
师:你从哪儿看出是时间顺序的生答略。
师:更确切地说,是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的。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哪几件事它们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呢
板书:学咀嚼谈铃铛想剪毛问去向
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师:那课文的15、16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生答)
师:谁能把作者的这四件童年往事和15、16段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生说)师;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生接(主要内容)
谁再来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师: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与作者一起分享她童年的快乐。我们先来看“学骆驼咀嚼”这件事。
师:(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反复读课文的1-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在旁边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好,开始吧
学生圈画,教师巡视。
生1:“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这句话是说林海音学骆驼咀嚼草料的样子,然后我就想到了这时候的林海音是傻傻的,她做出来的样子应该是非常怪的,龇牙咧嘴的样子。
师:为什么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生:因为她看得太入神了,她这样目不转睛地看着骆驼咀嚼的样子,觉得十分好玩,自己的牙齿也跟着动了起来。
师: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生(齐答):骆驼。
师: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
师:怎么样是看得呆了,你能想象出小英子的神情吗(生答:如眼都直了;忘了周围的一切;傻傻的样子……)
师:你能来做个看呆了的表情吗(生表演)
这个“呆”字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这个“呆”字让我感受到英子善于发现周围的事物,并对它们充满了好奇,有着一颗好奇的心。
生:我感受到了小英子的幼稚纯朴!
生:我感受到了小英子的可爱!
生:我感受到了小英子的天真!
生:我感受到了小英子看得非常出神!
师:是啊,她忘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骆驼!
生:我感受到小英子对骆驼咀嚼的好奇!
师:她观察得多仔细呀,这是在她在用心感受生活。
下面,谁能通过朗读,来读出小英子的投入(指导读:个人读,齐读)
师:小英子这傻傻的样子多么可爱呀,你能告诉大家,她在看什么看呆了(生:看骆驼咀嚼)
师:骆驼是怎样咀嚼的用横线在课本中划出来。
(学生交流: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读。
师:小英子除了看骆驼怎样咀嚼草料看呆了,还看什么看呆了
生: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师:从这句话中你又能体会出什么
指导读。
师:想不想亲眼看看骆驼这有趣的长相和吃相,以及小英子看呆了的傻傻的样子
师:小英子看得多入神呀,也许这是小英子第一次看到骆驼,难怪她会看呆了。你能通过朗读,读出小英子的这份天真,这份好奇吗自己试着读一读吧。(齐读)
总结学法: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作者的第一件童年往事,你能说说我们用什么方法学的吗生说师出示:读——画——写——读,下面请你从其余的三件事中,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件事,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行学习。好,开始吧、
学生自学。
交流。
师: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
生答(师出示第二件事。)
师:你感受最深的是那些句子,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师:关于打头的那一匹骆驼,长脖子底下为什么总是系着一个铃铛,爸爸的观点是什么
生:爸爸的观点是骆驼很怕狼。带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师:英子怎么看
生: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们,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师:英子说戴驼铃是为了增加行路的情趣!一个问题,两种说法。你更赞同谁的说说理由
生:我赞同爸爸说的,因为爸爸说的有科学根据。
师:噢。你也在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生:我赞同英子说的,因为人们要走那么远那么长的路,要是戴上了驼铃,就像乐曲一样能增加他们行路的情趣。
师:你也是个孩子,老师理解你!
生:我赞成英子的想法,因为英子的想法更符合我们的想法。
师:看来,孩子的心是相通的!关于驼铃,你们有没有自己的遐想呢为什么
生:我认为沙漠里常有风暴存在。当风来时,风就会吹响骆驼的铃铛。当铃铛响时,就会提醒它们的主人,然后好避风。
师:能告知主人我在哪里,是吗说的挺有道理的。
生:夜晚有猎人打猎,铃铛摇一摇,主人就会来救。
师:是啊,铃铛可以保护骆驼。爸爸、英子,还有你们说的都挺有道理。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得对问题的看法也不相同。爸爸呢,是个成人,看法更现实一些,充满了理性。而英子和你们就像诗人一样,想象充满诗意,充满情趣。咱们怎么读好父女两人的对话呢爸爸说的怎么读
生:严肃一点。
生:和蔼。
生:读出对英子的爱。
师:英子的话该怎么读
生:天真一些。
生:活泼可爱。
生:诚恳。
师:把你们的理解读出来。同桌合作,一个当爸爸,一个当英子,开始读吧!
(指名同桌读合作读)
全班分角色读,男同学读爸爸,女同学读英子,老师读旁白,体会爸爸的理性,英子的天真可爱。
师:你还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呢接着交流
生:想给骆驼剪毛。(师出示课件第三件事,指学生读)
师:这部分内容,你觉得哪里有趣
生:林海音看着骆驼把脱下的驼绒袍子垂在肚皮底下,她想拿起剪刀帮骆驼剪整齐,这件事体现了林海音童年时十分幼稚、天真,她小时候十分有趣。
出示这句话。师:从中你也可以体会出什么
生:我从这件事看出她的心灵是十分天真纯洁的,她对一切都十分好奇。
生:喜欢骆驼,关心骆驼。
指导读这句话。
齐读第三件事。
师:你还对哪部分内容感兴趣呢接着交流
生:问去处。(师出示课件第四件事,指学生读)
夏天来了,再也见不到骆驼的影子了,它到哪了呢老师来当妈妈,谁当英子来问一问
(指名师生对读;老师和全体学生对读)
师:英子总是问,她都问了什么
生:夏天来了,骆驼去哪里了
生:骆驼的脖子上为什么系上一个铃铛
生:骆驼的皮毛为什么到春天就会掉下来
师:为什么童年时的林海音“总是问、总是问”呢
生:她对世上一切事物都十分好奇,看到什么都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师:是呀,这就是孩子,好奇的孩子。脑海中有着问不完的问题。
五、学课文最后2段,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在北京,在城南,我的童年是多么有意思呀!可是——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2段。
师:
1、从这两段中你体会出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板书:怀念
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
2、前面作者说“童年一去不还了”,后面却说“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这两句话不矛盾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师:是啊,童年的时光一去不还了,但童年的往事却常常浮现在作者的脑海中。
六、看板书总结课文
请同学们看板书,这篇课文,作者围绕着骆驼队,回忆了学骆驼咀嚼,和爸爸谈论骆驼脖子上的铃铛的用处;想替骆驼剪毛,夏天来了,问骆驼到哪里去了这几件事,表现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经42岁了,她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于是,她写下了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课件图示)(音乐响))。老师读过《城南旧事》,,那里面有她想念的和她一般大小却生活悲惨的妞儿,有和蔼又憨厚的小偷,又命运凄惨的秀贞,也有她想念着的那荡悠悠的秋千,想念着的那毛茸茸的小鸡。整个故事在淡淡的忧伤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诗意,希望大家课下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书,你一定会被作者描写的那些景物和人物所吸引。
七、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15、16自然段。
板书设计: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学咀嚼
谈驼铃 怀念
剪驼毛
问去向
教学反思:
从学校布置家长开放课开始,就一直着手进行准备。因为开放课毕竟不同于以往的公开课,这是在家长面前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它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影响着自己的声誉。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案反复地斟酌,修改。并请张城老师帮着做课件,自己也学着做些稍微复杂的课件。开放课终于在紧张而有序的准备中结束了,回顾这次开放课,有得也有失,现总结如下:
优点:
1、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比如,借助“冬阳 童年 骆驼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让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课文做了铺垫。
2、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比如,授课中,主要设计了“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哪几件趣事”“哪件事你最感兴趣,读一读,做做批注“这两个问题贯穿了全文的教学,教学思路很清晰。并且在教学中,采取先扶后放的方式,领着学生学习了第一件事,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感悟,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自学其余的三件事,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缺点:
1、时间安排不合理,前面学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费时太多,致使课文还没学完下课铃就响了,只得匆匆收尾结束授课,本来设计好的反复读课文15、16段,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体会“童年一去不还了”和“童年又重临于我的心头”两句话的含义;看板书回顾课文内容,这些环节都省掉了。
2、对学生的指导不够细致,比如引导学生学习“学骆驼咀嚼”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只说出了能体会出“骆驼吃草料时很安静,嚼得很细”“我看得很投入”等,却没有同学从“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细致”这个角度来谈体会,教师也没进行引导。
3、这篇课文内容浅显,语言舒缓,应该引领学生采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但课上读得太少,读的形式单调。
4、课堂气氛不活跃,举手的同学太少。因为时间的关系,只一味地提问举手的同学,没有想办法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
2.冬阳童年骆驼队
看骆驼咀嚼模仿
谈骆驼铃铛天真
想剪骆驼毛幼稚
问骆驼去处好奇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回忆性小说《呼兰河传》,课文主要叙写了童年的萧红在园子里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清新质朴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写,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突出的特点。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意境,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教学重难点:
感受园子的自由美好和“我”在园中的活动,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感悟祖父给作者那深深的爱和温暖,以及作者对祖父的怀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多种形式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初步感受园子里景物的自由,体味作者轻松的叙事笔调和清新灵气的语言。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体味作者轻松的叙事笔调和清新活泼、富有灵气的语言。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一个生机勃勃的园子,蜂飞蝶舞,黄瓜倭瓜自由生长;有一个女孩,淘气顽皮,古怪精灵,她和祖父在这园子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这段温馨的回忆深深地刻进了女孩的生命,终生难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
2.板书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
3.指导读题
(1)如果这个园子是我和祖父共有的,怎么读
(2)如果这个园子只属于祖父,又该怎么读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默写本课三组词语
第一组:蜂子、蝴蝶、蜻蜓、蚂蚱
第二组: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
第三组: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2.出示三组词语,互相批改。
3.再认真读读这三组词语,想想为什么这样分类
(按照昆虫、农作物、农活划分的)
4.根据这些词语,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5.小结:看来,以后我们在预习新课的时候,遇到生字词要画一画,会读会写了以后,如果有必要,再给它分分类,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6.交流词语的理解情况:
土窝:下种留下的土坑。
溜平:本课指用泥土将下过种子的土窝抹平。
倭瓜:南瓜的别称,北方人把长的圆圆的小南瓜叫做倭瓜。
谎花:指不结果实的花。
瞎闹:没有来由或没有效果地做;胡闹。
7.出示课文中的重点句段,检查朗读情况,小组读,个别读。
三、走进园子,感受特点。
1.过渡:浏览全文,哪些自然段集中描写了这些昆虫和庄稼(2、13小节)
2.自由地读读这两个小节,一边读一边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学生交流: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美丽的自由自在……
相机板书中心词:丰富多彩自由自在
3.学习第2自然段,默读,边读边在书上勾画,想想这个园子的“丰富多彩”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
交流: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园子。
(1)出示第一句:
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抓住“样样都有”。还会有什么(蜗牛、蚯蚓、小甲虫)
总之,不管是天上飞的,草里藏的,知名的,不知名的,样样都有。这是“种类”上的样样都有。
指名读第一句。
(2)除了种类上的“样样都有”,还有什么也是“样样都有”的
昆虫的颜色
出示: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些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这白,这黄,这红,这金,这绿,多么绚丽多彩的颜色呀,想想怎样通过你的声音把这几种不同的颜色读出来呢
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3)这么多可爱的昆虫,色彩缤纷的昆虫,如果你就是这位小姑娘,你会怎样来介绍这个园子呢带着怎样的语气
配乐感情读第二小节。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和祖父的园子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园子,那么这个园子的“自由自在”又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呢萧红在这个园子里生活又会怎样的呢咱们下节课再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萧红的自由和快乐,祖父的宽容和慈爱,感受萧红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对话的方法,初步感受文本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抓住文中的趣事,通过词句品读、想象画面、再现情境,用心体会祖孙之间的亲情,以及祖父的园子给“我”的童年带来的无情乐趣。
2.读悟中领会“借物抒情、寄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我和祖父的园子》。还记得这个园子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吗
2..出示:这是一个的园子。
(生:生机勃勃、色彩绚丽、多姿多彩、充满生机、美丽迷人的、有各种动物的、样样都有的……)
师:是啊!这园子里多姿多彩,样样都有,都是生机勃勃的!
(板书: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二、品读感悟
过渡:这个园子不但生机勃勃,而且充满自由。(板书:自由自在)
哪一段告诉我们的呢(第13自然段)
(一)感受园子里的自由(学习第13自然段)
第13自然段中哪一句概括了“自由自在”对,这就是中心句。
出示,有感情地读一读:
一切都活了,哪些事物活了(花、鸟、虫子)
花活了,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句子)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说花开了,就说——睡醒了。这花在作者眼里仅仅是花吗(人、伙伴)对呀,花像人一样会睡醒呢!不是叫醒的,也不是惊醒的,而是自然而然地睡醒的,这就是自由呀!谁愿意来读出这份自由
7.鸟活了怎么样生读句子,出示: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飞得多高啊!它若是不想回来,有没有人怪它(没有)因为它是——自由的。谁来读
.虫子活了怎么样生读句子,出示: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如果你是虫子,你会说什么呢(园子真美啊!在园子里真自由啊!)
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虫子的心情。
你看,这些动物、植物都活了,就像是小萧红的小伙伴一样,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园子里!谁想把它们都读活了
变化成诗的形式读:萧红的语言朴素而富有诗意,读起来就像读诗一样。让我们读出诗样的美!
园子里还有哪些事物也是自由的呢找来读读。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这些话虽然没有出现“自由”这个词,但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由呢!而且这段话很特别,“愿意……就……”多次出现,反反复复出现相同的句式,又好读又好背呢!想挑战一下吗(生自由读,背。)
特别的写法往往蕴含了特别的情感,萧红反反复复写,我们也来反反复复读一读。我们可以读得快一点。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生接)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生接)就结一个瓜。玉米愿意长多高——(生接)就长多高,蝴蝶愿意飞到哪儿——(生接)就飞到哪儿。
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读这段内容有些“重复”的话,你有什么感受
是啊,读这一段话,我们感觉到园子里的一切是那样自由由在、随心所欲、无忧无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羡慕不让我们也来自由一番吧。
出示:这是一个的园子。(指名说)
这的确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园子啊!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这园中的一切在萧红的眼里都是自由的呢其实,在园子里谁才是最自由的(萧红)
对呀!因为萧红是自由的,所以看到的景物都是自由的!
课文中就这样连用六个“愿意、就”,让我们感觉这个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让我们感受到到最自由自在的萧红——(引读)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指读板书:自由自在)
(二)感受萧红的自由与快乐(学习3-12自然段)
1.那么自由自在的“我”都做了些什么呢让我们默读课文3-12自然段,看看课文给我们描绘了哪些有趣的场景。
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汇报交流,相机补充。
【预设一】第3自然段
①关注内容:领略事情本身的有趣。
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我如尾巴一般跟随祖父,成了祖父的影子。
②关注形式:感知语言、句式的独特。
再来看看这段话,写得也比较有趣。试着读读看。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祖父浇水,我也抢过来浇。”
反复读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心情
是啊,对“我”来说,园子里的生活是那样快活、自由,让我们用这样的感情来读一读。
③“我”和祖父如影随形。“我”就像祖父的()。
祖父下种,我就——
我真是在下种吗说话得有根据。你是根据什么来说她在瞎闹呢看看后面的内容,我们继续结合自己的批注交流。
④谁关注到了她的动作
园子里的我不是在溜土窝,而是在。
瞎闹背后可是那份自由、那份快乐。你还关注了哪些词语
(若没有人说到“踢飞”:一起关注这个词——踢飞)
踢飞的是 ,踢出的是 。请你来读好这几句话
朴实的语言,简单的句式,读来有趣。这就是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
【预设二】第4-10自然段
①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菜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
能吃的割掉了,不能吃的倒留着,这下可要饿肚子了。
②关注“爬““乱勾”。
③关注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心情,想象着人物的表情,我们就能把对话读得有声有色。
【预设三】第11自然段
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想到了哪个故事这是萧红版的小猴子下山、小猫钓鱼啊。
关注文中连续用的4个“又”。
小猫钓鱼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三心二意,但这里谁又会去在意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三心二意呢,唯一让你们感受到的是什么(自由)
把这份自由、惬意,随心所欲读出来。
【预设三】第12自然段
(1)想象画面
(2)指导朗读
关注动词“抢”“拼”“扬”“喊”。
乱闹中扬出的是水滴,也是乐趣啊!
又听见了什么“下雨了!下雨了!”
谁也来喊一喊这一喊,你体会到了什么谁来快乐地喊一喊。小女生一起来喊一喊。
一抢一拼,一扬一喊,把这份快乐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了。
(3)综上小结:当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时,我却在瞎闹,乱勾,乱闹,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你看,她是
(点击中心句: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你们认为,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呢
出示:这是一个的园子。
是啊,自由自在的萧红在园子里是快乐的。板书:充满快乐
(三)感受祖父的爱
这一幅幅小萧红跟在祖父后面玩闹的画面,都让她感到快乐和自由,那么这快乐和自由是谁带给她的(祖父)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出示学习要求:
交流:
拔下锄头杆——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祖父(慈爱的、疼爱孙女的)
我闯祸了,不骂,反而笑——这是祖父对我的(宽容)
教我认谷子——祖父很有耐心
师:这是一个慈祥、耐心、宽容的祖父。祖父很爱笑,文中几次写了祖父的笑
是呀,(引读)当我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把菜种踢飞时,祖父笑了;
当我从祖父手抢手水水瓢,把水扬到空中时,祖父笑了;
当我把韭菜割了,却留着狗尾巴草时,祖父笑了;
当我不听祖父的话,却去摘黄花瓜、追蜻蜓时,祖父笑了。
在祖父的笑声中饱含了对孙女的——爱啊!(板书:爱)
小结:许多年以后,萧红这样深情地回忆“祖父的眼睛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跟孩子似的。”祖父的笑令萧红难忘,其实是祖父的爱让作者怀念啊。(完成心形板书)
让我们再次走进13小节去感受这份让萧红刻骨铭心的爱吧。
一切景语皆情语,心是自由的,看到的景物就是自由的;心若是快乐的,看到的一切景物就是快乐的,这就是借景抒情。萧红选择了典型的事例,用独特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布置作业
1.今天我们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仅仅是一个开始,要想真正走进萧红的内心,请同学们课后就去读《呼兰河传》。
2.课后回忆自己儿时的趣事,美美地写下来,读给同学听,一起分享你的快乐。
板书设计:19我和祖父的园子
《那一刻,我长大了》作文指导
(包含审题立意、构思提示、选材提示、误区警示、习作点评等内容)
一、题目: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3.不少于600字。
二、审题立意
1.解题提示
一是明确题中词语的内涵与外延。内涵,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即概念的内容,题目中词语的内涵决定了文章主题的深度。外延,适合于某一概念的一切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题目中词语的外延决定了文章内容的广度。“那一刻”即那一时刻——已经过去的某一个短暂的时间。“长大”指生命在生理与心理上趋于成熟的过程,此处主要指心理上的成熟。“心理上的成熟”的外在表现就比较宽泛,如:能够冷静的,坚持不懈的完成一件事;能够明白更多的人对自己的爱,并回报以爱;能够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能够有能力完成以前年小所不能完成的事……
二是扩充题目的内容。题目是对文章主旨的概括与提炼。解题,则是对概括与提炼的逆向操作,即明确与充实题目的意思。“那一刻,我长大了”的意思是在那一短暂的时间里发生或遇到的重要事件或事物深深触动了“我”,使“我”得以“顿悟”,心智得以“成长”。
三是确定题目的重点。作为初中重要文体的记叙文,叙事是重点,题目中的动词就对应着文章中的重点事件或行为。本题中“长大”就是重点,提示学生在习作时,应重点表现自己的进步,也可以选取“我”成长过程中的前后两桩事做对比,以突出“我长大了”这一主题。
2.立意指引
“文以意为主”,“意”就是文章的主题。它是文章的核心与灵魂。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好的立意就是文章成功的一半。立意应把握正确、深刻、新颖、简明等原则。本文立意的要点在于对“长大”的界定与挖掘上,长大的含义包括:孝敬老人、不再贪玩、体贴妈妈、独立自主、换位思考、面对问题的镇定和冷静等。长大了,不仅是年龄的增长,体形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反思,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孝顺,学会了辨明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懂得了责任的真正内涵等等。
三、构思提示
1.事件的选择务求出“新”。有两种方法,一是精选新鲜事写出自己的新发现,二是用新视角发现旧事件的新意义。“新”的刺激才能触发心智“长大”的发生。无论新事还是旧事,都应该是最近发生的事,以表现初中生正在进行的“长大”过程。
2.叙述的笔调务求出“新”。“一刻”是一段短暂的时间,那“一刻”却能促使“我”“长大”,可见其重要性。因此,应对这一关键时刻里出现的事物做详细叙述,细腻描写,务必使视角新颖独特、人物形象鲜明、事件新鲜生动,以体现“新”的刺激。
3.“长大”的定义务求出“新”。“长大”一词意义指向宽泛,如前所述,任何心理上的成熟都可视为“长大”。为避免宽而不明,大而不当,在文章的开关与结尾部分最好采用一般的点题方法,对“长大”的意义进行限定,使其更加独特新颖,为中间部分的叙述指向与铺路。
四、选材提示
1.在挫折中成长(难忘的经历或锻炼)
可以叙写一次沉痛的教训,一次失败的痛苦,抑或遭人误解的苦闷,诠释这些挫折的苦痛如何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怎样把自己推向成熟,学会坚强、学会达观、学会锲而不舍。
2.在反思中成长(理解爱、回报爱)
成长的滋味五味杂陈,学生的烦恼来自生活中的琐事、繁重的课业负担、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埋怨、与同学的交往……如果能设身处地地为父母师长考虑问题,多为他人着想,多些冷静的思索和应有的谅解,很多烦恼都可以释然。学会反思,体谅他人,就是长大。
3.在阅读中成长
书能给我们成长提供全方位的人生养料。
……
总之,成长的路上,万事万物皆可为师(人生感悟)。一本书、一件事、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可以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契机和启示。
五、误区警示
1.对“那一刻”缺少集中而具体的描述,只是简单的铺陈一个故事,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缺少新鲜的体验和感悟,缺少及时的抒情或者议论。
2.对“长大”的含义未做精细化处理,仅用“长大”去统领全文的叙述,主题太笼统,难免缺少新意。
六、习作评点
那一刻,我长大了
教师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习作,其最大特点就是“真切自然”。
首先,习作者着重做好细节刻画。以“父亲的脸”这一个“点”将父亲为了家庭、为了“我”而辛劳这一个“面”浓缩其中,用细节说话,用形象说话,使情感的抒发,主题的表现显得真切自然,不做作。
其次,“长大”的主题显得含蓄自然。前文隐约透露出“我”认为家人的爱是理所当然的,后文的自我追问自然表明“我”认识到家人因爱“我”而付出,并懂得了感恩。读来令人感觉人的成长就是这么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第二段写“我”对家里食物的猜想和“我”眼里所见的家门口反常情形,自然透露出“我”是一个被家人的“爱”包围着的孩子。第三段一句“‘真是的,一个人都没有……’我一边不满地嘟囔着”就将我认为所得的爱是理所当然的心理写了出来。文章结尾几段写“我”被“父亲的脸”所触动后引发的内心反思,表现“我”由此获得的精神成长。前后构成对比,突出表现我的成长变化,读来却觉过渡自然,不显得生硬。
最后,文字朴素,行文流畅。用记叙和描写推动行文自然发展,不横加议论和抒情打断叙事节奏。
《4.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抓重点词句,通过人物心理、言行的揣摩,体会人物个性特点和品质。
2.以读为本,读中提升情感;引入材料,丰满人物形象。唤起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共鸣。
教学重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课前准备:
1.课前组织学生观看《赤壁(下)》中草船借箭的视频。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下面老师要考一考你。
(出示练习)
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作者是()。
2.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是()、()、()、()。
3.草船借箭故事的起因是:();
经过是:();
结果是:()。
二、重点研读,感悟“神机妙算”。
(一)、诸葛亮三天就出色完成了这么艰巨的任务,怪不得周瑜自叹不如,请找出他佩服诸葛亮的句子。
出示: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讨论:“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抽生回答)
(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4到10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诸葛亮究竟“算”到了什么的句子。
(1)学生自读勾画,在书中批注。
(2)组内交流。
(三)、汇报反馈
1.知天文:大雾漫天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大雾漫天可能是巧合呢从哪知道不是
(大屏幕出示两组句子)
比较哪组句子更好为什么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2.知地理:顺风顺水
出示: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
出示: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使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3.识人心
▲算曹操
1.俗话说得好:“知人知面不知心哪!”天气难料,这人心就更难测了。那曹操是不是真的不敢出来呢
出示:曹操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2.指导朗读:观察图片,从曹操的眼神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猜曹操有多少人马,体会他的生性多疑。
3.诸葛亮就是算到曹操的性格,知道他肯定不敢出来。这不,诸葛亮又笑了抓“一定”,品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认真读句子,比较他们的意思相同吗
1.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2.雾这样大,曹操不一定敢派兵出来。
▲算鲁肃
诸葛亮借箭需要谁的帮助(鲁肃)读读描写鲁肃的小节,你觉得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1.诸葛亮说别告诉都督,鲁肃“果然不提”、“私自拨船”、“照诸葛亮说的”。
2.抓“私自”体会鲁肃忠厚老实、顾全大局、信守承诺。
3.诸葛亮算到鲁肃一定会帮助他,怪不得诸葛亮笑得如此轻松。
品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算周瑜
周瑜妒忌诸葛亮,想通过造箭来陷害诸葛亮。
1.读句子,体会周瑜的为人
出示:
(1)我们就要跟曹操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2)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3)十天造得好吗
(4)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2.思考
出示: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1.周瑜很高兴,为什么
2.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三、角色扮演,回味“神机妙算”。
1.思维大逆转
(屏幕出示,口头回答)
1.假如第二天没有雾或者不是“大雾漫天”,()
2.假如鲁肃不肯“帮忙”,()
3.假如曹操听到呐喊声和鼓声就下令曹军“出动”,诸葛亮不但(),还会()
4.假如这二十只船驶回南岸时,不是“顺风顺水”,()
诸葛亮并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但他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这不是神机妙算又是什么呢怪不得在故事的最后,连一向忌妒他的周瑜也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分角色朗读:“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体会人物心情:周瑜(心有不甘,自叹不如),曹操(一拍大腿,后悔莫及),鲁肃(十分敬佩,心悦诚服)
3.每个环节都关系着借箭的成败,每个细节都彰显着诸葛亮的智慧。是神机妙算让鲁肃心悦诚服,是神机妙算让曹操追悔莫及,是神机妙算让周瑜也自叹不如,让我们发自心底地说一声:“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
四、课外拓展
1.你们还知道关于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吗(抽生汇报)
2.出示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相关故事名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五、作业设计
1.读读讲讲:阅读《三国演义》原著,感受人物形象,练习讲述有关三国的故事。
2.七嘴八舌:读了课文和原著,相信你对诸葛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请你以《我心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写你对诸葛亮的认识。
3.搜集擂台:搜集与《三国演义》相关的歇后语。
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诸葛亮哭周瑜——假戏真做
4.课后,请同学们观看《三国演义》相关影视作品(如《赤壁》),继续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板书设计:
识人心周瑜心胸狭窄,妒忌
鲁肃忠厚守信
诸葛亮-----神机妙算曹操谨慎多疑
知天文大雾
晓地理顺风顺水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新课改和现代技术的发展对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致力改变以往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课堂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将变成以学生为主的探索性学习方式。
我在教学《草船借箭》这课时,学生借助教师课前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实现了有效地浏览信息、处理信息、并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和交流,探究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及文中哪些事例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从这节课中,我们也体会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画龙点睛,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快速地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积累与应用。
附件一: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诸葛亮周瑜
知天文——大雾弥漫
鲁肃忠厚老实
神机妙算识人心周瑜心胸狭窄自叹不如
曹操谨慎多疑
晓地理——顺风顺水
《景阳冈》
教材分析
《景阳冈》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选编的。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共分四部分,在这四部分中,第三部分是重点,前两个部分,即武松在酒店喝酒和上冈,不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而且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为写他勇打猛虎作了很好的铺垫。
课文中武松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作者还运用了多种表现方法来刻画人物,特别是在动词的运用上,很有特色,对表现武松打虎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文章大大增色。
教学目标
l.认识11个生字。读读记记“限期、吓唬、诡计、霹雳、酥软、踉踉跄跄”等词语。
2.朗读课文,讲讲武松打虎的故事。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英雄性格。
教学重点难点: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部分,是课文重点,也是教学重点;了解武松的英雄性格,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比较课题,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水浒传》中描写了一位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英雄,那就是武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武松打虎的故事。板书:武松打虎。
读过课文的同学都知道,课文的题目是《景阳冈》,比较一下,这两个课题有何不同(交流明白以地点和主要事件作为题目均可。)
既然武松打虎是主要事件,那么文章围绕景阳冈还写了那些内容
二、 自读课文,理清结构
课文很长,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围绕景阳冈还写了什么内容
读后交流,理清结构:
冈下喝酒——大步上冈——冈上打虎——挨下冈去
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三、切入重点,学习武松打虎
同学们,在以上四部分内容中,你们最感兴趣的是——武松打虎。
我们就来看看武松打虎的过程。自由读这部分内容,你对打虎内容有和感受
交流读后感受。
这样的感受是粗浅的,让我们深入来学习相信你的感受会更深。让我们现来读读第九节。老虎是怎样进攻的呢这里写了两块内容,你们想读武松还是想读老虎的内容
一读:
通过师生合作读,指导读:读通内容,能流利的朗读课文,做到能读出老虎凶猛进攻的气势。
二读:
读出武松机智、灵活、勇敢。
老虎进攻用了三招:一扑、一掀、一剪;而武松只用了一招——“闪”。同学们如果把这个“闪”改成“躲”,你再读读感觉有何不同
交流闪出了灵活,闪出了勇敢,闪出了智慧。
引导交流闪出智慧。(闪在青石背后;原来大虫抓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劲儿就先泄了一半。)
老师读老虎内容,学生读武松部分。读出武松的灵活、勇敢、智慧。
三读:
读出课文的写法。
同学们,大家读得很好,读着读着,我们发现武松和老虎的动作描写如何结合的呢,课文是怎样写的呢
交流:一、武松和老虎交叉来写。“老虎攻,武松闪;老虎又攻,武松又闪;老虎再攻,武松再闪。”始终如此。
交流:二、写老虎进攻凶猛的目的衬托武松的机智勇敢灵活。
交流后,再读体会写作的妙处。
过渡:老虎发动凶猛的进攻都被武松一一化解,武松开始发起了反击。
同桌合作练读读第十节。
抽生读,小组合作读,多种形式读出味道。
引导交流:“劈”劈出了什么
师生合作读。
过渡:老虎这回可发怒了,前二三十人我吃得不花吹灰之力,可今天居然三招没吃到,还想打我,它又一次发动进攻,武松又如何表现的呢
学习第十一节:
大组合作读,读出每次打法不同。
指导朗读后,师生合作读。赛读。
整体朗读9-12节,交流你感受到的武松形象,同时再次感受描写方法。
随机板书:机智勇敢敏捷力大无穷
四、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了武松机智勇敢灵活的身形,也感受到了交叉进行描写的方法。
五、通过学习武松打虎的过程,武松那勇猛机智灵活的形象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让我们再来学习,对人物形象更全面的了解。
(一)学习冈下喝酒(抓住语言)
自由读冈下喝酒,交流:你又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
创设情景,进行对话:店家和武松喝酒部分(抓住人物的主要语言)
穿插想象店家的心理和武松不同心理,再次朗读对话。
交流你感受的武松形象:倔强暴躁艺高胆大豪爽
(二)学习大步上冈(抓住心理)
自读大步上冈的部分,划出武松心理部分,你又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武松
交流:自负多疑死要面子
引导朗读武松心理,读出多疑、自负、死要面子。
六、整体回归
综合人物形象,总体感受武松人物形象。
同学们,如果在我们面前有两个武松:一个武松只有优点,他勇猛,敏捷,机智。另个武松缺点多多,他勇猛,敏捷,机智,但是他暴躁、倔强,他多疑、死要面子,还非常自负。同学们,你们喜欢哪个武松
感受到武松优缺点的统一体,英雄因优点而可敬,因为有缺点而可爱。
七、作业
1.讲讲这个故事。
2.课外看看《水浒传》中其他写武松的内容。
板书设计:
景阳冈
冈下喝酒——大步上冈——冈上打虎——挨下冈去
倔强多疑勇猛
暴躁自负敏捷
艺高死要面子机智
胆大力大无穷
豪爽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㈡能力训练点
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
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㈡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㈢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㈠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七、教学步骤
㈠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㈡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㈢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㈣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㈤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通灵之意
(这几句交待顽石生成的环境,文字清新,很美)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
(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这一段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㈥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一块仙石——迸裂产石猴——成王
《宝黛初会》教案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通过品读《西江月》和“宝玉摔玉”的情节去领会宝玉的精神世界(重难点)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林黛玉走进了贾府,从此遇见自己一生的知己——贾宝玉。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学习宝黛初会。
文本探究——宝黛初会
找出集中描写宝黛初会的段落。(13—14)
宝黛初会时有一个眼神的交会,二人各有何表现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好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二人感觉相同,似曾相识,但反映不同,一个“笑”,一个“惊”)
ppt投影:
宝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好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黛玉看罢,因笑说:“这个哥哥我曾见过的。”
这样改动一下可以吗
明确:不可以。二人的语言行动反映了各自的性格、身份、地位。
黛玉:含蓄委婉,初到贾府,寄人篱下,说话行事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宝玉:贾母的心肝宝贝,贾府未来继承人,说话行事毫无顾忌。
文章中还有哪些句子表现出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人物探究——初识黛玉
两人的这一对视如电光火石般震撼了心灵,在宝玉的眼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黛玉呢(请一学生朗读)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肖像描写:轻灵秀气、美貌多情、多愁多病、聪慧敏感
为什么宝玉眼中的黛玉竟然没有任何关于服饰的描写
明确:黛玉的美不止在外表,更美在精神气质,美在灵秀气韵。宝玉看黛玉不会关注衣裙妆饰等俗物。
黛玉在贾府见到了那么多人,其他人眼里的黛玉又有什么特点呢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体弱多病
王熙凤:“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标致美丽
小结:众人看黛玉,是从长辈的角度关心黛玉的身体;王熙凤夸赞黛玉,是为了奉承贾母。因此,黛玉之美,只有在宝玉眼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人物探究——初识宝玉
宝黛初会,林妹妹在宝玉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么宝玉在林妹妹眼里又是什么样子的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英俊多情的富贵公子
黛玉之前在心里猜想,“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为什么她对宝玉有这种印象
王夫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
黛玉母亲:极恶读书,顽劣异常
3.文中的《西江月》二词也对宝玉进行了评价,请齐读: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a.你从这两首词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宝玉
b.这两首词对宝玉的评价是褒赞还是贬低
小结:从封建社会的卫道士眼中看来,宝玉的确是一个不喜读书,不求上进的无用之人。他怕读被统治者奉为儒家经典的文章,却爱读《牡丹亭》《西厢记》等弘扬人性的“禁书”。他不愿走科举之路,不愿意和官场上那些勾心斗角的俗人往来。而从作者来看,其实是高度赞扬了宝玉的纯真本性。《西江月》评宝玉,似贬实褒。
ppt投影:
“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就和他生分了。”----《红楼梦》第三十二回
可见在鄙弃功名利禄这一方面,宝玉和黛玉的价值观是高度一致的,达成了人生意识上的共鸣。他们的精神世界是脱离尘俗纷扰的,是纯美干净的。(ppt展示宝黛共读、黛玉葬花的图片)但是这样纯美的世界,能为外界世俗社会所容吗
合作探究——宝玉摔玉
1.就在这看似平静的初会之时,这两种世界的冲突却一下子表露出来了,宝玉做了一件大家都没想到的事——摔玉。宝玉为什么会摔玉
“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都不择”
“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自己有“宝贝”,姐妹们也应该有——追求男女平等)
小结:宝玉生活的时代,是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这单从宝玉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就可看出。我们不妨看看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是男人的世界,《水浒传》中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女子,不是不守妇道的潘金莲就是母夜叉孙二娘,而《西游记》中的女子,美则美矣,可大多是妖怪。只有《红楼梦》中的女子,几乎都是美丽聪颖、冰清玉洁的。作者曹雪芹借宝玉这一形象,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谱写了一曲女性的赞歌。
2.宝玉“衔玉而诞”,这种天生的与众不同让贾府众人对他抱有非常大的期望,期望他能够光耀门楣。这块玉,无形中成为了世俗社会给他的沉重的包袱,束缚了他的自由。所以,宝玉摔的不仅仅是玉,更是世俗社会给他的沉重的包袱,这是一次和世俗社会的冲突。
可以这一次冲撞的结果如何呢
——失败了,在贾母的半哄半劝下又把玉戴上了。暗示着宝玉高洁脱俗的精神世界终究难和污浊的现实世界抗衡。
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析宝黛初会的情节,分析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并探究了二人的精神世界。可是《红楼梦》中的精彩可不仅仅在于此,我们只是想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为同学们打开一扇窗,让同学们喜欢上《红楼梦》,真正走进《红楼梦》的世界。
读后感教案
【导学目标】
1.了解读后感的一般写作思路和方法。
2.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闻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作。
【重点、难点】
学习读后感的一般写法,结合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新课导入
阅读下面的材料,谈谈你的看法(感想)。
一个船夫在湍急的河中驾驶小船,上面坐着一个哲学家。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得历史吗”船夫说:“不懂。”哲学家说:“那你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说:“没有。”哲学家说:“那你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刚说完这句话,风把船吹翻了,两人都掉入水中。船夫喊到:“你会游泳吗”哲学家说:“不会。”船夫说:“那你失去了整个生命。”
小结:
1.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2.骏马能砺险,耕田不如牛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4.拥有实践水平比掌握理论知识重要,所以要善于实践
二、认知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如果是看了某部影片或戏剧后所写的感想,叫“观后感”,与“读后感”的性质相同)。
读后感作文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
一般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感”是重点。“读”,指读了何人、何文,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升华。
三、写作指导
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来:
1.确定阅读材料,拟好题目。
某篇课文、某部名著或指定的某材料,是阅读材料;阅读材料确定后,要根据阅读的材料和感悟来拟题。题目能够直接写“《××》读后感”,也能够采用主副标题的形式:主标题是概括自己的感受或评价,副标题是“——读《××》有感”;分两行,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事物的准确答案不止一个〉读后感》《金钱重于亲情——读〈我的叔叔于勒〉有感》等。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醒目,就像一个人拥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样。注意标题一定要结合感点,否则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2.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在通常情况下,文章开头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简述原文相关内容。写这部分内容就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做好铺垫。注意引述原文要简洁、准确、有针对性,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籍、文章、材料的具体内容。
3.亮出感点。
亮出感点,就是紧承前一段“述读”所引述的材料,针对材料实行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做一番分析;也能够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做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也就是中心论点。注意感点的提出,要有与之相关的述读材料。如果没有述读的这部分材料,感点就是无源之水,流而不远;感点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泛泛而谈。所以,不管述读在感点之前,还是在感点之后,首先要有述读的存有,其后才能有感点的成立。
4.论证感点。
论证感点就是对“感点”——中心论点实行论证。这个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部分,是对感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或正面论证,或反面论证,证明感点的合理性。论证时要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必须紧扣感点,不能脱离感点随意联想,不着边际。
5.收束全文。
收束全文时,既能够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能够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怎样结尾,都要与前面的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要顺理成章收束全篇。
总来说之写读后感,读是基础,情是纽带,感是核心。因而,我们应在读上下功夫,在情上求共鸣,在感上做文章。
四、佳作欣赏
《背影》读后感
朱自清的《背影》全文只有一千五百字,却感人至深,脍炙人口。
《背影》表现了人间的至情——真挚的父子之情【感点】,描写细腻、真实、深刻。作者二十岁的冬天的一天,祖母去世后,父亲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引”,概述原文内容。】。在那特定的场合下,作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十年之后,想起来,那背影就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文章中父亲从不放心茶房而要自己去送;从寻找座位、反复叮嘱;到亲自去买橘子【“引”,概述原文内容。】,都体现了父亲的爱。各种事情,都是极其平常的,极其琐细的,但从中表现出的感情,却是极其珍贵的,我拜读后,也是深深为之感动。父子之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深沉的,细细读来,不但使人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父亲,那种愧疚的心情油不过生。我不禁回忆自己每次离开家和父亲从我这里离开的时候,自己的父亲的背影,那种以前面临分离的无奈和无可奈何的表情,那种永远难以名状的矛盾心情。一个父亲的爱,就是这样,仅仅默默付出,不需要回报,甚至不一定需要懂得。【“议”,联系实际,引出自己的观点即论点——段末一句。】
读这篇散文,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一辈子不就是一直在探求做人的真谛吗父母关心子女、子女关心父母,我们关心别人,别人关心我们,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不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吗⑤【紧扣论点,联系实际,作出结论,很有启发性。】
五、写作文题
就本学期学过的某篇课文或推荐阅读的某部名著,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很多于600字。
【提示】
1.选定课文或名著后,能够再仔细读课文或名著的片段,然后从多方面的阅读感受中选择一点来写。
2.引用课文或名著时,要仔细核对原文,以保证引文与原文一致。
3.能够采用主副标题的形式。
有趣的汉字
活动目标
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2.通过了解字谜、谐音的特点,体会汉字文化的丰富有趣。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3.认识10个生字。
课时安排四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制定和交流小组活动计划
1.激趣:汉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2.介绍活动内容: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体会汉字的有趣;查找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和同学交流;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
3.分组: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每组7-8人,选出小组负责人。
4.制定计划:
例:
“有趣的汉字”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x月x日
活动地点:xx家
活动内容:
(1)搜集或自编字谜
(2)查找谐音笑话、谐音歇后语
(3)了解汉字的起源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
分工:
组长:xx搜集资料:xx
编辑:xx抄写:xx
插图:xx
日期:x月x日
5.交流:各小组交流计划,并张贴在教室里。
反思:
搜集和调查资料(两课时)
通过上网查询,阅读书籍、采访、看电视等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相关资源介绍。
第二课时猜字谜
一.激趣: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领略汉字的魅力。请以小组为单位猜字谜,看哪组猜得又快又多。
二.猜教材中列出的字谜。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2.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从下照,人人都说味道好。
3.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
4.有心走不快,见水装不完,长草难收拾,遇食就可餐。
5.这里是两幅画:一个人靠在树旁休息,钟指向了十二点
6.一些运动员在运动场接受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及他们的姓氏时,他们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个动作,让记者自己猜。
篮球运动员指了指前面的两棵树;跳高运动员顺手捡起一根木棍,放在一个土堆旁;武术运动员信不过教练的书,放在剑的旁边;围棋运动员捡了一颗棋子放在瓷盆上。猜一猜,这几位运动员分别姓什么
三.小组同学间相互猜字谜。
四.公布答案:(1)日(2)香(3)立(4)曼(5)休(6)林杜刘孟
刚才猜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1-4是文字谜,5-6是图画谜,第7题是动作谜语。大家肯定也搜集或编制了许多字谜,哪一组给大家猜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有趣的谐音
一.说谐音性歇后语
1.引言: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它浅显易懂,语言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读歇后语。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3.介绍:歇后语两部分之间有间歇,说的时候往往只说前一部分,把后一部分(真意所在)隐去,让听的人去猜测,所以叫歇后语。以上六组是谐音性歇后语,借助同音或音近的联系,产生俏皮风趣的表达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组都是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一小组猜得又对又快
A一连三座庙──
B石头蛋腌咸菜──
C隔着窗户吹喇叭──
D关公打喷嚏──
5.宣布答案:A妙(庙)妙(庙)妙(庙);B一言(盐)难尽(进);C名(鸣)声在外;D自我吹嘘(须)
6.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每个小组都搜集了不少谐音性歇后语,哪一组先来出题
7.小结:歇后语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
二.谐音笑话
1.读一读。
2.交流:看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成为笑话。
4.讲述: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谐音笑话。
三、汉字的起源
1.指名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
2.介绍:“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能是由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是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创造活动。
3.交流:关于汉字的起源,还有许多传说呢。哪一组给大家讲一讲
4.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默读《“册”“典”“删”的来历》。你还知道其它汉字的来历吗
5.以小组为单位介绍。
6.认读课后的十个生字。
四、畅谈收获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呢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仓颉造字》与《“册”“典““删”的来历》
一、阅读《仓颉造字》
1、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几节课综合性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汉字的无穷乐趣,这些有趣的汉字是谁创造的你们想知道吗
2、板书课题:仓颉造字。
3、自学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⑴在没有汉字之前,人们怎样进行交流
⑵仓颉怎样造字
4、讨论交流。
5、拓展课外:
同学们,仓颉造字知识个传说。其实,汉字不可能是有仓颉一个人创造的,也不可能在一个时期创造的。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伟大的活动。关于汉字的起源,还有许多传说,谁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讲一讲。(指名介绍)
二、阅读《“册”,“典”,“删”的来历》
1、师导入: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读读课文,说说“册”,“典”,“删”这几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2、自渎材料:
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读懂。
3、指名说说这几个字的来历。
4、你还知道哪些字的来历
(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三、认识课后生字
四、总结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学会了制定活动计划,还通过搜集各种大量的资料,感受到了祖国文字--汉字的有趣,认识了汉字的起源。我们的收获可真大啊。我们还要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进一步了解汉字,加深对汉字的热爱。
五、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1、形式:⑴书面汇报。⑵合作汇报。⑶制成演示文稿汇报。⑷出示实践活动展版或编小报汇报。2、以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展示。
【作业安排】
1.喜欢办小报的同学,办以“有趣的汉字”为主题的小报。
2.喜欢读书的同学,找有关汉字的书读一读。
喜欢上网的同学,在以下网站继续探寻汉字的奥秘。
教学反思:
我爱你,汉字
1.学会1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我爱你,汉字》,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2.通过社会用字调查,增强学生规范用字的意识,努力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3.在书法作品的欣赏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4.在活动中,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话题导入。
同学们,有人说,汉字堪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汉字正是因为有着悠久文化的积淀而有着丰富的内涵,也因此不仅神奇有趣,而且充满生命力。让我们走进缤纷的汉字世界去进一步地探索吧!
二、学习探究,了解汉字文化。
【活动一】
汉字历史——趣事知多少。
1.猜一猜。
中国最早的汉字是什么
2.说一说。
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听我来介绍。
3.看一看。
汉字的发展历史,你知道多少各种字体大约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4.故事串。
(1)一个汉字记载一段历史。通过一个个汉字,我们能够看到祖先是怎样生活的,这种生活又是怎样变化的,甚至能够“看”到他们是怎样思考的。(讲解“监”、“国”、“女”等汉字故事)
(2)古今中外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
古今中外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一字毁千军、一点值万金……)
【活动二】
书法作品赏析。
1.欣赏教材作品。
阅读课本:欣赏课本上提供的优秀书法作品,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
2.拓展书法文化。
你知道的书法家有哪些了解他们有名的碑帖。
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碑》……
3.读读背背《赞汉字》。
(1)结合诗中的词语欣赏搜集碑帖和书法作品,如行书流畅,楷书端庄,草书奔放,篆书隶书古色古香等。
(2)赏析书法的要求:
①既要对作品宏观地把握,如气势、神采、布白,又要细微地观察,如用笔、用墨、结构、线条等等。
②注意由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艺术型的意趣和哲理。
③注意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
④把握书法的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
4.举办小型书法展览。
可以欣赏有书法特长的同学的作品,也可邀请同学或老师、家长现场挥毫。
【活动三】诗文诵读。
1.激情导读。
一个个方块字,就是一幅幅跳跃的画。细细读她,如同一段隽永秀美的小诗;用心品她,好似一则意蕴深远的故事;静静赏她,仿佛走进了多彩的历史画卷……
读读诗人刘湛秋的散文《我爱你,中国的汉字》,你一定会为自己面前的这一个个方块字而动情!
2.自由朗读课文,认识13个加点生字。
造诣(yì)殷(yīn)商顿挫(cuò)
抑(yì)扬隶(lì)书拘(jū)束
风韵(yùn)撇捺(piěnà)浩瀚(hàn)
凝滑如脂(zhī)驰骋(chěnɡ)魅(mèi)力
3.体验。
汉字在作者眼里,一个个“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作者还觉得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展开想象的翅膀,你从哪些字词中能感受到、回味到怎样的风韵
4.感悟。
交流自己静心品读的感受。
5.交流。
读完课文我最想。(有感情地读、体会热爱文字的情感,摘抄喜欢的句子,背诵喜欢的句子……)
6.教师总结。
汉字多奇妙,它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着你的眼睛,它以无限活力和奇特魅力吸引着你,它以不同的风韵展示它的灵性,你觉得汉字带给你的是怎样的感受
三、调查探究,学写调查报告。
1.制定活动计划,进行社会用字情况的调查。
2.分小组讨论、交流调查的情况,教师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3.明确调查报告的三个部分。
(1)调查的时间、地点、调查的目的。
(发现社会上的错别字,向有关单位提出改进建议。)
(2)对调查到的材料作分析,主要是统计和分类。
(如,调查了多少商店,发现了广告招牌上有错别字的有多少家;这些错别字大致有哪些类型;产生这些错别字的原因有哪些。)
4.学生写调查报告,教师巡堂指导。
5.师生共同评议出优秀的调查报告,教师提出修改意见。
6.学生修改调查报告。推选出好的调查报告做成一个展览。
四、布置作业。
课外搜集关于规范汉字认识的必要性的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
1.贴近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课前组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活动的教学目的。
3.课前充分搜集相关资料,使课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说服力。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篇2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摔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物描写一组》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作家笔下的人专题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由三个独立的片段组成。《摔跤》是《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一个片段,选自作家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是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塑造了小嘎子和胖墩儿这两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片段中动词的准确运用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使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跃然纸上,堪称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2.体会人物的动作、心理等描写的作用,学习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特点的写作方法。
3.积累课文中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4.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文中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写片段。
设计理念:
紧扣单元的训练重点,力求体现“细读文本、揣摩人物、领悟写法”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拥有更多发挥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读书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读感悟,感受人物鲜活的形象,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达到读、说、写的有效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文段,猜人物。
问:这是谁?作者通过什么细节描写,写出他什么性格特点?
课件出示文字: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军神刘伯承 动作和神态描写)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悲痛欲绝的毛主席 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
2.小结:
作者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描写,使刘伯承、毛主席这几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今天,我们学习第13课《人物描写一组》,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
二、了解本课特点,引出课题。
1.仔细观察13课跟以往的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2.小结:人物描写一组的故事来自三部经典小说的精彩片段。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兵张嘎》这本书的精彩片段,认识小嘎子。(出示嘎子图)
3.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读长句
3.看图猜词,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出示虎势儿、公鸡鹐架、膀大腰粗的图片。)
小结:看画面能联想到词语,看词语眼前又能浮现出画面,这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4.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小结:(根据学生发言情况点评)简洁又完整!题目扩展法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好方法之一。
四、研读课文,感悟形象。
(一)感受小嘎子的形象,归纳学习方法。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嘎子?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嘎子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读书体会。
2.学生汇报学习收获。在第一个学生汇报后,要求学生按照比赛顺序来汇报。 引导学生抓中重点词语品读感悟,体会小嘎子的形象,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
(1)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
(抓住“一向”“从不”“自然不”等词,引导学生体会小嘎子的聪明机灵,懂得扬长避短,善于发挥自己的身体优势,摔跤时有自己的战术。)
小结:小嘎子不但灵活,而且战术很高明啊!真是个有心计的孩子(板书:富有心计)。
(2)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
(引导学生抓住 “虎势儿”“公鸡鹐架”这两个词体会到两人对阵时很有气势,气氛紧张。)
小结:对啊,这公鸡鹐架的对阵,真是虎味儿十足!男孩就是胖墩儿,女孩就是小嘎子,读出这份火药味!
(3)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引导学生从“猴儿似的蹦来蹦去”体会到他的机灵;理解“巧招”“冷绊子”,从“欺负”“总想”这些心理描写中体会他特别富有心计。)
去掉心理活动的部分,让学生对比读,体会心理活动的妙处。
(课件出示句子: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
小结:生动的细节描写,能让人物的特点更鲜明。
(4)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品读此句时让学生进行补白,猜测小嘎子在转圈圈时心理想什么?加深学生对嘎子的了解。)
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抓住“沉不住气”“钩”等词,理解嘎子急躁的特点。)
(二)小结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感受小胖墩儿的人物形象。
1.引语:刚才我们通过品读描写人物的动作、心理的词句,对小嘎子的性格有了一定的了解。请用这样的方法去深入认识嘎子的对手胖墩儿,思考:胖墩儿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用横线画出描写胖墩儿的语句并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2.四人小组学习。
3.小组汇报学习收获。
描写小胖墩儿的句子:
(1)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2)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
(3)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引导学生抓住小胖墩儿的动作词,体会胖墩儿胸有成竹、沉稳老练、随机应变的特点。)
(三)齐读课文,感受作者是如何有序地把这精彩的摔跤比赛表达出来。
五、总结写法,迁移运用。
1.小结人物描写的方法:通过动作、心理、语言等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2.运用本课掌握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伙伴的一个性格特点。
3.汇报展示。
六、总结,推荐阅读。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争强好胜的小嘎子。《小兵张嘎》这本小说,描写的就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小嘎子在坎坷的经历后,最终嘎子成为了八路军战士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课后都能去阅读《小兵张嘎》,然后在班上开一个读书沙龙,交流你们的读书收获。
板书设计: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篇3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瓦疃中心小学 刘天
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我班现有学生60人,整体语文素养较高.绝大多数同学都已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积极主动性较高。但也有少数同学由于缺少家长的关心、帮助,常常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甚至有极个别学生由于父母离异,更加缺少关爱,导致不光自己不认真学习,还会捣乱别人。因此,对于这一部分学生需给予更多的关爱。除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外,还应对他们进行补缺补差,以促进整体成绩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共有课文23篇,其中精读课文16篇,略读课文7篇。共设计为八个专题,依次为:童年往事、古典名著之旅、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家国情怀、描写人物、思维的火花、异域风情、幽默和风趣。这些课文从精读到略读,按两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18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词语表统一安排在全册书的末尾,以每课一组的形式呈现。生字表1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生字表2是要求会写的字,180个,以供复习、检测之用。
三、教学目标:
1.巩固汉语拼音,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识字200个,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能辨别形近字,会读写180个左右的词语,一部分会运用。
2.继续学写钢笔字,要求正确、端正、整洁。毛笔字临帖,要求坐的姿势、握笔姿势正确,养成认真写字的的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会背诵指定的课文。能领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了解课文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能用归并段落大意和回答几个问题再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能按要求预习课文,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4.能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初步养成认真细致观察的习惯。学会把一件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学习写观后感,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尝试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能根据情境编故事,注意情节的转折。学会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学会通过漫画鉴赏,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听程度合适的讲话和广播,能抓住主要内容。能辨别别人说话中内容和语句上的正误。能抓住主要内容复述一件事。讨论问题时能大胆发表意见,讲清自己的意思,说话有礼貌。 6.初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憎恨剥削制度,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初步培养热爱人民群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能感受语言的幽默风趣。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倡先学后教的理念。
2.本学期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阅读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表达,从读中学写。在作文训练中,要充分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到训练目标上来。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5.继续做好补缺补差工作。
五、教学进度安排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篇4
第四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版块:组文联读 内化写法)(第四版块:主题写作)
第四单元 第6课时 总课时数: 备课人: 备课时间:2020年2月24日
写作主题
《清贫》、间接心理描写
教
学
目
标
1.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2.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3.学习和总结本单元的描写手法。
重点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难点
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复备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出示课件】
咏 竹
(1935年1月)
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
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2.学生自由朗读,并互相交流对这首诗的了解。
3.教师评议并小结。
(1)这首诗的作者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
【出示课件2】
方志敏(1900—1935),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江西弋阳人。1935年1月,在江西怀玉山区被民党军包围,在玉山陇首村被俘。面对严刑和诱降,正气凛然,坚贞不屈。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遗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
(2)读着这首诗,彼时彼地的悲壮立刻展现在我们眼前,厚厚的冰雪,压得竹子喘不过气来。竹子只得低下了倔强的枝头,低得快要触到地面了,但仍不肯倒下,一直坚持到迷雾消散,红日东升、冰雪融化,竹子重又挺直了腰杆,傲然挺立。
4.谈话导题:方志敏就像这竹子一样,是一个真正昂首挺立的共产党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贫》(板书课题:清贫)谁先来谈一谈:你认为“清贫”是什么意思?(生活清寒贫苦。)
5.交流激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贫》,相信读完文章之后,大家会对方志敏的“清贫”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二、默读课文,深入分析
1.默读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清贫是美德——被俘搜身——传世宝——清贫战胜困难
2.你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高尚情操?结合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以及手中的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1)边读边画,品读词句,并在旁边作批注。
(2)读完后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
3.再谈清贫,升华情感
文章题目是《清贫》,读过全文,你对清贫思想有了怎样的认识?
(清贫,即清白、贫穷。与本文最末的“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相呼应。在本文中,清贫是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清贫精神应当是节俭素朴、高洁清贫;克己奉公、秉德无私;热忱爱国、赤胆忠心;坚贞不屈、舍生忘死……这种革命气节,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需要它,在今天同样需要它。)
三、组文联读,内化写法
课题
人物
写作方法
作用
《军神》
刘伯承 沃克
语言
动作
神态
表现人物心理活动
《青山处处埋忠骨》
毛泽东
《清贫》
方志敏
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
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方法。心理描写除了直接剖析人物的心理,展示人物内心独白外,还可以通过人其它方面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即间接心理描写。
1、行动反映法
具有人物个性的动作对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往往具有特别传神的效果。
例如: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轮子越来越使劲,新的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越来越使劲”等词语,反映了刘伯承正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表现了他顽强的毅力。
二、语言透露法
古语云:“言为心声。”在不同的场合,人物会因心境的不同而说不同的话,这些不同的话恰恰透露出人物特定的内心世界,例如本文是这样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的:
沃克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沃克医生称刘伯承是“真正的男子汉”“会说话的钢板”“军神”准确地透露出他对刘伯承超凡毅力和钢铁般的意志的无比钦佩之情。
三、神态揭示法
“表情神态是显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镜子。”恰当的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神态,能反映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例如《军神》是这样通过人物的神态描写来揭示其内心世界的:
沃克医生的脸上浮出慈祥的神情。
刘伯承惊人的意志力,深深的感染打动了沃克医生,让他深受震撼,所以才令她的脸上浮现出慈祥的表情,了解了间接心理描写这种方法,试着在习作中运用吧。
板
书
设
计
12.清贫
清贫是美德——被俘搜身——传世宝——清贫战胜困难
奉献革命 动作、语言 清贫廉正 总结全文
间接心理描写:行动所映法 语言透露法 神态揭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