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历程
0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基本经验及历史意义闫国栋摘要: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小康社会”这一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美好夙愿融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探索与实践。纵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历程的全局,可将其划分为奠基、强化、收官三个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益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革与发展的同向发力以及实事求是的实践原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和成就,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关键词:小康社会;奋斗历程;基本经验;历史意义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22)06-0008-07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体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1〕进。”在这样一个伟大光荣的历史节点上,通过回顾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总结其基本经验和阐发其历史意义,有利于增进全体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的责任担当感、现实使命感和历史方位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力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奋力谱写民族复兴新篇章。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小康”一词,最早出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2〕国,以绥四方。”这里的“小康”蕴含百姓对富裕殷实、安定和谐生活的朴素追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迅速开启了大规模的生产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后来的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964年,周恩来同志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对外减贫援助的基本经验与国际共享研究”(21YJC710029)、2021年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经验与历史意义研究”(609011704)的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闫国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当时虽未正式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但这些探索无疑对后来的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前提。1.第一阶段:1978—200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奠基阶段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通过对初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深邃观察,开始重新思索“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战略问题。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3〕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随后,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正式用“小康之家”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3〕家’。”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了“小康”这一优秀传统思想文化遗产,并贯之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将其融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在实践中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意义。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将“小康之家”纳入国家发展目标,提出到20世纪末“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4〕水平”。为有步骤、有计划地实现小康社会,党的十三大又把建设小康社会纳入“三步走”发展战略,这为建设小康社会设计了时间表和任务图。2000年,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如期实现“总体小康”,这标志着我国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5〕小康”,仍需继续强化巩固和持续接力奋斗。2.第二阶段:2000—2012年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强化阶段新世纪伊始,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就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
2022第6期·总第584期009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6〕发展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新特征下小康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在党的十六大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巩固和提升当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这次大会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全体人民的高水平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5〕活更加殷实”,系统阐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学内涵及战略部署。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从经济发展、民主保障、文化繁荣、民生改善和生态建设五个方面出发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发展的小康,覆盖领域更为全面。自此,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任务目标更加全面具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巩固和强化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实力基础,取得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胜利。3.第三阶段:2012—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收官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大战略问题,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依据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取得的实际成效和现实进展,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7〕会”,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了明确的现实预期。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新的目标要求,赋予了“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更全面的要求:“一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二是创新驱动成效显著;三是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
010高;五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六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七是各方〔8〕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下,以更大力度、更大决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着力推动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2017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确立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发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号令,以“钉钉子精神”的执着奋进和“敢啃硬骨头”的责任担当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工程,确保如期全面建成经得起历史检验、得到人民认可的小康社会。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郑重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可以如期实〔9〕现”。这标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胜利在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我们党百年华诞献上了一份满意的贺礼,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空前提升。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经验回顾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奋斗历程,是为了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过往的奋斗历程中总结历史经验,弄明白过去怎么样走向成功、未来怎么样继续成功,进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以赢得历史主动,在新的征程上更好地继往开来,如期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1.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无产阶级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1〕运所系。”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成就,归根到
底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首先,我们党是“小康蓝图”的设计者、建设者和奋斗者。没有党的领导,小康社会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从党确立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日起,一代代共产党人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始终保持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路线方针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发展性。其次,我们党能够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可以广泛动员凝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建设小康社会、有效应对小康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最后,党的领导确保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实现全面小康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需要党从国家层面科学谋划、精心部署。唯有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形成举国同心、合力攻坚的强大力量,如期高质量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力量源泉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以人民为中心,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最高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10〕动。”首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始终为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领导下为人民谋幸福的一项长达几十年的宏伟工程,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其全部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实现人民生活殷实富足,再到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美好生活需要,一切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同时,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始终依靠人民。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始终汲取人民的智慧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2022第6期·总第584期011创精神,把调动亿万人民积极性、主动性、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12〕创造性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内生动力,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紧紧依靠人民完成这一伟大工程。全面小康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党一系社会如期建成,这一伟大成就不是从天而列战略目标的科学确立、战略步骤的精准安降,更不是他人恩赐,靠的是亿万人民的齐排、战略举措的有效实施,都始终基于我国力奋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基本事实,坚持实3.改革与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持事求是地推进工作。从20世纪末实现“四个续动力和根本基础现代化”,再到调整为达到“总体小康”,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后到实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恩格斯“全面建成”,我们党都是从全面小康社会建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设的实际成效出发,逐步对实现全面小康社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会的目标和内涵进行提升和充实,体现了既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尊重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又顺应人民群〔11〕会。”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益于持续众的主观期望。同时,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全面深化改革。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众多,区域间生产力发展水平多层次,这就中,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始注定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终把改革作为激发发展活力的总动力,勇于的实践原则和采取循序渐进的务实态度。仅革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顽瘴痼疾,不断释放从脱贫标准看,正是从我国这样一个整体状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活力。同时,更加况出发,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推“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要求,这既不脱离进,使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定型成熟,保证了贫困实际,也不影响脱贫成色,使脱贫攻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有序进行。发展是社会战如期取得了全面胜利。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的基础和关键。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先生曾指出:终靠的是发展。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中,始终把发展摆在治国理政的首要位置,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切实逐步增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13〕步,不断夯实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实力基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使复兴中华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的伟大目标得以实现,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华和可持续性,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保证了民族的发展面貌,而且对人类社会也产生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成效成色。全面建成小深远影响。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实质上就是发展生产力1.为中华民族树立一座具有历史性意义和完善生产关系、夯实经济基础和完善上层的丰碑建筑的过程。(1)使中华民族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小4.实事求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康”社会得以完全实现原则“小康”社会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对富裕殷实、安定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党开展一切工作的思想出发点,是关乎我们然而在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统治党兴衰成败的生命线。毛泽东同志指出:下,这只能是一种奢望和梦想。步入近代以“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012内忧外患、积贫积弱,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屈辱和苦难,更没有实现小康社会所具备的现实条件。直到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才为实现小康社会创造了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美好理想社会而为之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空前提升,极大地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整体面貌,抒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从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历史上未有的伟大跨越,历史性地消除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中华大地到处呈现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欣欣向荣的景象,意味着中华民族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小康”社会得以完全实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构筑起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主轴,以“党的领导制度”为“根本领导制度”的包括各种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内的多层次制度体系,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成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为实现民族复兴创立了完善的制度保证。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建设取得了全面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进一步夯实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实力基础。这有力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塑造了中华民族锐意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让奋进中的中国人民更有底气志气骨气,为实现民族复兴赢得了主动的精神力量。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10〕件下创造。”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1〕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2.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1)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14〕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建设小康社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背景下提出的,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相伴而行。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取得了重大胜利。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促进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加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优越性,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展现了中国跨越“卡夫丁大峡谷”后的美好前景,强化了全体中华儿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特别是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时,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束手无策,感染和死亡人数激增,而我国快速打赢了疫情防控阻击战,降低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回了宝贵的时间。(2)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强大生机活力纵观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既有高潮也有低谷,表现出在曲折中前进的渐进发展过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苏共垮台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陷入前所未有的低潮,曾一度使“马克思主义死亡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历史终结论”等论调甚嚣尘上,有人甚至断言中国的社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主义大厦也随着多米诺骨牌效应而轰然倒塌。但正如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15〕终究会实现。”如今,一个占有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社会主义大国取得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完全胜利,不仅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主义不会被终结,而且成功地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国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原创性和时代性贡献,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伟大胜利和伟大成就,表明社会主义中国已经“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策源〔16〕地、实践创新地、发展引领地”,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里程碑。3.为人类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1)为人类反贫困历史谱写了中国奇迹让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根本标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脱贫难度之大、困难之多,是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明显降低,贫困问题得到大规模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集中力量向深度贫困宣战,以愚公移山的魄力来消除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和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体中国人民从此摆脱了绝对贫困,过上了富裕殷实的好日子。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
2022第6期·总第584期013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显著缩小了世界〔17〕贫困人口的版图”。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中国脱贫攻坚规模之广、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世所罕见、前所未闻,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创举,这足以彪炳人类社会发展史册。(2)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尤其是扶贫脱贫的成功实践,深刻揭示了有效治理贫困的规律性认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方面,从减贫的主体看,坚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与凝聚社会外部合力相结合。在减贫过程中,我国始终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解决贫困问题,充分调动贫困群众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并举,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意识,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同时,我国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构建了党委负责、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脱贫攻坚格局,形成了多主体、多渠道共同参与的脱贫攻坚体系,凝聚起社会强大的外部合力。这为加速全球减贫进程贡献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另一方面,从减贫的策略看,坚持精准扶贫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在减贫过程中,我国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精准分析贫困群众致贫病因,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扶持,做到“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18〕灌、靶向治疗,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提高了脱贫的针对性。同时,我国结合各地发展实际和区位特色,因地制宜开展扶贫工作,逐步总结探索出了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社会保障兜底等多种扶贫模式,提高
014了脱贫的实效性。这为治理世界贫困难题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11,7.[2]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下)[M].北京:中华书局,2017:892.[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4,237.[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4.[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4,14.[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369.[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90-792.[9]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
体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87.[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470-471.[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8.[1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3.[13]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255.[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8.[16]何毅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N].学习时报,2018-05-18,(001).[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59-60.[18]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责任编辑:阿莽TheStruggleCourse,BasicExperienceandHistoricalSignificanceoftheBuildingofaModeratelyProsperousSocietyinAllRespectsYanGuodongAbstract:TheCommunistPartyofChinahasintegratedthelong-cherishedwishof"moderatelyprosperoussociety",whichisrichin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intotheprocessofChina"ssocialistmodernization,andcarriedoutun?precedentedexplorationandpractice.Lookingattheoverallsituationofthestruggletobuildamoderatelyprosperoussocietyinallrespects,wecandi?videthebuildingofamoderatelyprosperoussocietyinallrespectsintothreestages:foundation,strengtheningandending.Thebuildingofamoderate?lyprosperoussocietyinallrespectshasbenefitedfromthecentralizedandunifiedleadershipoftheParty,thethoughtofpeople-centeredapproachdevel?opment,theconcertedeffortsofreformanddevelopment,andthepracticalprincipleofseekingtruthfromfacts.Thecourseandachievementsofcomplet?ingthebuildingofamoderatelyprosperoussocietyinallrespectsareofgreathistoricalsignificanceinthedevelopmenthistoryofChinesenation,thehistoryofworldsocialismaswellasthehistoryofhumansociety.KeyWords:moderatelyprosperoussociety;strugglecourse;basicexperience;histor?icalsignificance
篇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历程
1、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线索就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把握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丰富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载体,是在与时俱进的实践中破解难题、创立发展的。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得更加壮阔、更加优美,就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实践基础上,始终不渝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进程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每一步进程,都透射出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充分体现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
2、阅读毛泽东的文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载《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1-656页),摘抄其关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主要观点
1、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而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中国革命的敌人,不但有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一定时期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资产阶级反动派,这就使中国革命具有长期性和残酷性的特点。
2、革命的主要形式必须是武装斗争,革命力量只能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中国革命有可能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3、当前革命的主要任务,一是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二是推翻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其中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
4、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不是旧式的民主主义革命,而是特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的专政;它的前途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
5、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与妥协性,必须对其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态度。无产阶级通。
1欢迎下载
过它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实现革命的领导权,在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关于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对象、任务、动力及性质的政治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现存两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明确了革命的任务和性质,分析了各阶级、阶层对革命的态度,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战略和策略,较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对推动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是主动积极的,国民党是被动接受的。从这个角度说,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难道没有道理吗?
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创造性地把游击战上升为抗战战略,拖住了侵华日军的一半以上。
三、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建立抗日根据地,与日军相周旋,与西南大后方相比,其艰苦程度是可以想见的。设想,没有敌后战场,没有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侵华日军全部压在国民党政府军队上,国民党政府能够坚持两年以上吗?
四、正面战场虽然败仗居多,牺牲惨重,但在阻滞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图谋中还是起了重要作用。这方面也应该如实评价。
五、正是两个战场的战略配合,才把日本军队的大部分拖住在中国,使它既不能迅速灭亡中国,也不能把更多兵力投放到太平洋战场,投放到亚洲其他地区。这是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巨大贡献。
六、国民党的传统观点是不承认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领导作用,认为共产党“游而不击”,这是不值一驳的。现在一些“国粉”与国民党的传统观点相呼应,全面美化国民党抗战,否认共产党抗战,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4、概述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①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2欢迎下载
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②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完成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资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③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并赋予中华民族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
5、从历史影片《辛亥革命》(张黎执导,2011年)、《建党伟业》(韩三平执导,2011年)《南京!南京!》(陆川执导,2009年)、《建国大业》(韩三平,2009年)中选择一部观看,自拟题目,写一篇与影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史实相关的观后感。(800字左右)
《建党伟业》(韩三平执导,2011年)读后感
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那是一段激情澎湃的岁月,那是一个苦苦求索的过程,那是一段向往光明的历史,电影《建党伟业》公映了,他让人瞩目的不单单是规模庞大的演员阵容,还真实地在闲聊那个时代看似混乱无序的社会表象下涌动的众心归一的大道。
影片从武昌起义胜利,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到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恢复帝制,蔡锷在云南誓师讨袁,再到溥仪在张勋的帮助下复辟,围绕这条主。
3欢迎下载
线电影给我们充分展示了那个时代各种错综复杂的思想,各种势力交织纠结的历史背景。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外国列强的欺凌侮辱,各路军阀的你争我抢,国已凋零,家何以附,人何以堪!种种丧权辱国的事实,大大激发了国人寻求国家富强之路的思想,中国的出路在何方?封建主义苟延残喘,资本主义诸多缺陷,共产主义尚在萌芽,乱弱岂可以继续,富强重心使之!不但是当时人们所考虑的问题,也是观众所思考的问题。戊戌变法,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社会各阶层都在尝试让中国富强的办法。虽然都有一些进步,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都没有成功。归根结底是因为什么?是因为那些做出诸多尝试的人让中国富强的办法代表的是少数人的阶层,是那些当权者和富贵者,既得利益者,并没有代表社会最广大阶层的民众,例如工人农民这些无产者
如果说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不如说是中国共产党把握了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果。古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各方割据,军阀混战,纷争不断,更有甚者或委身于外寇借爱国之名行汉奸之事,或执天下大公以私小我小欲,皆有爱民之言却无为民之实,多以大义掩私念,少以公心求国存,相互压榨,不求大同,如此何以得统一,无统一又怎能谈国之富强?只有中国共产党紫成立伊始就确立了“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纲领,这代表了在社会阶层中占最大比重的底层工人农民等无产阶级者的意愿,必定会得到社会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也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根本利益,才能担负起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重任!也正是因为紧紧依靠广大的工人农民,中国共产党才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保持长久不败的状态。
还有一点,给我很大感触,就是那个时代人们的信仰和追求,理想和抱负,是那么的鲜明,是那么的高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负五尺之躯以报国家。影片中我们看到了青年时期的毛主席,北大旁听,放弃出国,矢志追求思想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看到了周恩来带领学生运动的睿智机敏;看到了朱德在护国战争中勇猛过人。这些伟人们在淬炼中逐步确立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成长为一个纯粹的人。
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政党体系,中国共产党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不断在完善自我,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民族必然会实现伟大复兴,让华夏文明再次焕发出永恒的青春和活力。。4欢迎下载。5欢迎下载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6欢迎下载
篇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历程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历程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项伟大事业,是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程。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许多曲折和风雨,但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历程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中国正处于内战和外侵的困境中,经济落后、人民贫困,社会动荡不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进行了长达28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全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此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19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土地国有化和工业国有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60年代初,中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运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生态文
明建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仅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和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奋斗历程是一部充满曲折和风雨的历史,但也是一部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也需要世界各国的支持和合作。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推荐访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历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程 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