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80年代文化热4篇

时间:2023-04-28 17:55:06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80年代文化热篇二:80年代文化热篇三:80年代文化热

  

  我对80年代“文化热”的回顾

  我记得,大概是1985年到1986年之间,“文化热”出现高潮。有很多民间组织,最著名的是两个,一个是汤一介他们的中国文化书院,院长是季羡林,真正主事的是汤一介,他们的活动声势非常大。另一个就是金观涛、刘青峰他们的《走向未来丛书》,已经干得非常成功。这时,甘阳提出来,我们也要张罗一个事情。甘阳是北大外哲所的研究生,1985年秋天毕业,他学习成绩非常好。当时,哲学所委托我,把外单位优秀人才挖进来,我就找到了甘阳。

  一开始,我们成立编委会的时候,觉得汤一介、金观涛他们已经搞得非常好了,我们能量又小,辈分又小,还能搞什么呢?但后来分析,我们完全有自己的空间。汤一介他们的宗旨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金观涛他们是自然科学出身,从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新三论”出发搞历史比较研究。他们两个编委会,加上别的编委会,再厉害,世界上有一块最重要的东西,他们还是没有涉及,代表西方20世纪主流思想的东西还是没人搞。而甘阳找的人,都是北大外哲所的研究生和社科院哲学所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生,都是搞当代西方哲学的。我们自鸣得意,自认为把世界思想文化的大潮流、大趋势看得很清楚。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到海德格尔、萨特存在主义,到伽达默尔解释学,再加上维特根施坦的语言哲学,从这个角度就看到了机会。我们成立了编委会,就出版这方面的书籍。酝酿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半年,甘阳他们找的人比如北大哲学所的陈嘉映、王炜;我们社科院这边的苏国勋、周国平、甘阳也到了我们研究室工作,还有赵越胜。我们的核心成员就是搞西哲的第一届、第二届以及后面的研究生,成立编委会的的具体名字叫做“文化:中国与世界”,主编甘阳。

  1986年9月下旬,按计划,我到英国牛津大学进修。出国之前,在我家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讨论编委会的成立、宗旨,推选副主编之类。它也许不是一次正式大会,正式大会成立于1986年9、10月份。

  后来,我到牛津大学去了两年,国内情况也知道一些,很多细节就不清楚了。据我所知,整个编委会作的事情分为四个系列:第一个系列很重要,就是学术文库,翻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伽达默尔登,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作品都在其中,非常艰深。第二个系列是稍微通俗一点的“新知文库”。第三是办了个以书代刊的杂志,这三套书都是和三联合作。那时候三方面的负责人都是沈昌文先生。第四个系列是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出一套自己写的研究著作。有一个副总编唐继元先生,哲学硕士毕业,我们合作很好。当时四套书就这么做下来了。

  1988年,我从牛津回来,以后就参与了很多。我们做的事情和别人一样,就是办讲习班,也赚了一些钱,把名声打去了。当时,做这个事情不用挂靠单位,但本身这个编委会的名声就大得不得了。我记得,全国人民都来找甘阳,哲学所也很看重他。还破例分了他一套住房,他雇了一个保姆,给保姆下的命令,“全国来找我的人,如果不是大出版社的正社长,正主编,一概不见。”当时真是门庭若市,车水马龙。因为当时的出版社没有这样的组稿能力,我们这套书编出来,出版社的名声就打响了,就像《走向未来丛书》之于四川人民出版社一样。

  我们这群人毕竟刚出道,还比较年轻,也很幼稚。因为我们讲的是比较新的东西,别人

  都不知道。当时在讲习班讲习的人,都是没毕业或刚毕业的研究生,讲课的口气傲得要死,“你们知道不知道啊,不知道就听我的??”都是这种口气。后来我提醒他们,讲习班的一位学员是教授,从西安来,懂6国语言,规规矩矩在下面听。有些出版社或杂志社的编辑,为了扩大自己的视野,要把事情做好,也来听。还有一些纯粹感兴趣的人。你想,懂6门外语的人都在规规矩矩地听,还交了不少钱来听课。那种文化热,确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非常特殊的现象。

  金观涛他们《走向未来》编委会里,社会活动家特别多,能量特别大。我们编委会这方面特别差,会搞社会活动的人特别少。但是后来每一主要成员都成了某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像钱理群、成平原都是我们编委会的人,但当时都不是最重要的角色。

  在经济上,我们得到了出版社的支持。出版社想出版好书,但自己没有能力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好书。我们跟出版社的合作惯例是,出版社给我们一笔开办费,有的给到10万,这在当时真是巨款。另外,还有预支费稿费。他们给了我们钱,我们才能去编书,审书。除了北京三联和上海人民出版社,我们和台湾也有合作。台湾皇冠的赖阿胜,是很有名的出版家,他把我们在北京策划的学术文库、新知文库的好东西,挑到他那里再出,给的钱也很可观,美元。就这样,像滚雪球,这批人也起来了。中国在国外的留学生也想参与进来,比如加拿大有个留学生,就想把他们那里最好的学者作品包含进来。他想出书,但找不到门路,就心甘情愿加入进来,什么名利都不要。

  我们这个编委会名声很大,很多人纷纷来找,提出优惠条件,以至于1989年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现代美术作品展,高名潞、贾宪庭都是策划人,居然也把我们编委会当作策划人之一,许多好事都要把我们拉上。其实这都是滚雪球效应,1989年以后,这些东西都没有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有很多问题。比如财务不透明的。这件事情是非常大的教训,对编委会影响非常不好。

  我们大多数是从知青过来,做事情都很简朴。我记得编委会第一次开会是在我家,我用一口锅给大家煮面条,一共20来人,煮了4、5锅才够吃。后来,我从牛津回来,情况就不同了,大家手上都有钱,动辄以商量事情为由,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全在外面的馆子里。好像天下的大事,中国的文化就在此一举。全是那种口气。当然,成果也出了不少,新知文库大概出了好几十种,学术文库也大概有二三十种,都是很重要的书。

  一般不了解情况的人都以为,1989年以后,盛极一时的文化热就烟消云散了,汤一介的中国文化书院,金观涛的《走向未来》丛书都是自行结束的。我们的编委会也是因此消失的。实际上大概在1988年底或1989年初,我们编委会内部就已经分裂了。为什么别人的编委会已经干出来了,我们还能再打出一片天地呢?确实跟我们的学术修养和眼光有很大的关系。但最后,编委会的成员都觉得,编委会迟早要分裂,要瓦解,实际上全是个人人品造成的。

篇四:80年代文化热

  

  关于??年代的通俗?学期刊热,你还有多少回忆?上世纪??年代中期前后,全国兴起了?股通俗?学期刊热。所谓通俗?学,即是与纯?学相对的?种?学创作,其?字迎合的是?众?味,追求的是读者群最?化,也可称之为“?众?学”。换?之,通俗?学和那个年代所说的通俗歌曲?样,都是属于?众流传度?的?艺类型。?当时通俗?学期刊的?量出现,主要源于1984年国家发布的《关于对期刊出版实??负盈亏的通知》,通知规定:省、?治区、直辖市以下的?署、市、县办的?艺期刊,?律不准??政事业费给予补贴。这?断补通知的发布,让??批地市级期刊受到很?波动,也就是说,由地??联和群众?化馆主办的?艺期刊将失去经费?持,转??临市场经济的严峻考验。为争取新的发展,众多地市级?艺期刊纷纷调整办刊宗旨,转型成为通俗?学期刊,以主要刊载武侠、?情、侦探等类型的?说来吸引读者。于是乎,这?时期的中国期刊市场,?乎?夜之间便被通俗?学期刊覆盖了。就拿编者所处的?西运城来举例,那会从汽车站??车站这?500?左右的路段,?论是个体书商的简易书摊,还是邮局的报刊零售车,最显眼的位置除了武侠?说之外,便是林林总总的通俗?学杂志。?说起来,那时要数?西出版的通俗?学期刊最是风??起。据不完全统计,南宁有《灵?》《?说世界》,柳州有《柳絮》《百花》,钦州有《美?鱼》《海?天涯》,桂林有《故事天地》,梧州有《梧桐》《西江?》,?林有《??》,北海有《珊瑚》,河池有《?城》,百?有《右江?艺》等多种期刊。期刊总量居多是???,?另???,由于刊物的题材内容都?较抓?眼球,因此,读者群?够庞?,各刊的单期印数每每达到?万、??万也?是平常。另外,这些?西版的通俗?学期刊还有个明显特?,那就是不少刊物的封插均由本?籍连环画家雷德祖所作。他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美术界有“南雷北燕”之称,曾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佳连环画家”,其画功技法堪称?绝,画?极具艺术美感,既为?学作品增润?彩,也对刊物销路倍有加持。那?时期,不??西期刊多有雷德祖的美术设计,全国各地也颇为风?他的封插作品,如?东的《南国》《南天?》《五?泉》,河南的《豫苑》,?西的《晋阳?艺》等期刊。编者那会尚是初中?,或者确切得说,还是位有点美术专长的少年,出于对雷德祖美术作品的喜爱,往往是?看到有他封插作品的期刊就双眼放光,也曾?有限的零花钱零买过?期,并常常以临摹他的作品为幸。雷德祖(1942年-1991年)关于这些通俗读物的内容,实则并?什么精神污染。如果放到现在来看,也就是个别标题看似有些“三俗”罢了。还记得这些或是?刊或是双?刊的杂志,页数多在48页?64页之间,定价也是??不等。早期有三??分,四?五分的,后期有五??分、五??分、六?五分的,也有?些双?刊由于页码较多,定价在?元五分的。?那个年代,书刊的价格?较坚挺,定价多少就是多少,?们也不习惯于讲价。及?进?九?年代后,由于部分刊物由国内发?改为省区内发?,加之读者阅读兴趣逐渐转移到纪实、?娱等??,通俗?学期刊的发?量随之也逐年萎缩。如今,三?多年过去,再看到这些曾经作为?种?化商品的通俗?学期刊,虽然谈不上对读者能有多少的?学滋养,但也算是?种??阅读时光的见证。且把这份回忆好好珍藏吧!

  (马国青

  ?)

推荐访问: 80年代文化热 年代 文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