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嘉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两个融合”,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嘉定区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供大家参考。
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嘉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两个融合”,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今后五年嘉定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部分 “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全区上下团结一心、锐意进取,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牢牢把握世博机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加速城市化进程为主线,全力推进“四大板块”建设,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转型谋发展,努力保持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全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到“十一五”期末,全区增加值完成806亿元,年递增13.9%;财政总收入完成267.6亿元,年递增15.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完成2250亿元,年递增1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43亿元,年递增14.6%。“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63.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达到0.5:65.0:34.5。工业经济能级明显提升,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为特强产业、以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扎实推进“小巨人”计划,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产品产值年递增54%。科研院所加速回归,基本形成“十所一中心一基地”的发展态势。第三产业贡献度不断提高,2010年第三产业地方财政收入占比达到61%,房地产、文化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功能布局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形成新格局
坚持“四大板块”发展战略,不断放大国际汽车城综合效应,全面推进嘉定新城建设,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嘉定新城主城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心区市政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四大景观”生态环境工程全力推进。社会事业和功能性项目高标准配置,市级优质教育、卫生等资源相继落户,城市服务能级明显提升。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开发商,实现高水平集聚开发。新老城建设联动推进,完成州桥地区保护性改造,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启动西门老街和南门商务圈、北水湾改造开发。国际汽车城引领辐射作用凸显。各大功能区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汽车产业链和集聚式汽车产业经济框架初具规模,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效提升。南部综合商贸区转型步伐不断加快。全面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加快启动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商贸、物流等功能进一步强化。北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进展顺利。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资源集约型项目陆续进驻,工业北区招商龙头和载体作用日益显现。
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内外开放取得新进展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增活力,全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
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完成区、镇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效能不断提高。实施安亭和黄渡两镇“撤二建一”,重点区域开发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实现教育经费区级统筹,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基本药品零差率,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推进。确立区属企业分层分类管理模式,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机制,国有集体资产运营、管理、监督框架体系基本形成。财政管理改革有序推进。调整区、街镇两级财政体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推进政府采购“采管分离”,全区财政管理体制和预算管理机制日趋合理。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区引进合同外资43.5亿美元;完成外贸出口额322.7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3倍。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加快推动经济小区功能转型,引导民营企业走实体化、科技化发展道路,3家企业成功上市。
四、城乡面貌深刻变化,人居环境得到新提升
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三级新型城镇体系,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沪宁城际铁路、轨道交通11号线建成通车,配套公交线网同步调整到位,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实现有效衔接,居民公交出行更加便捷。“十一五”期间,新辟公交线路32条,公交运营长度增加到1250公里。道路通行能力不断增强。市、区联手完成沪宁高速上海段、曹安公路和沪太公路拓宽,全区道路总里程达到1238公里,路网密度达到2.7公里/平方公里。公共市政网络日趋完善。上下水、电力、燃气等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市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实施两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到“十一五”期末,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2%,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8.1%。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建成一批现代化农民集中居住区,积极推进村宅改造和环境整治,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五、迎办世博成效显著,城市文明展现新风采
坚持以“迎世博盛会,展嘉定风采”为主题,不断加强城市管理,着力改善窗口服务,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文明创建工作有序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村、文明小区覆盖率分别达到73%和85%,在全市率先实现市级文明镇(社区)全覆盖。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全面完成。集中开展以窗口服务、环境清洁、公共秩序为内容的“三五”行动,综合整治主干道路181公里,绿化整治改造595公顷,村庄环境整治80个,综合改造旧居住区189万平方米,获评市级“优秀服务示范窗口”、“优质服务示范员”数量名列市郊前茅,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市民接受世博知识和文明礼仪培训人次名列全市前茅,城市文明志愿者达到10万人,精心组织以世博为主题的群众文化活动,形成全民参与世博、共创文明的新局面。圆满完成各项办博任务,全区市民对迎办世博各项任务的调查满意度达到97.2%,在城市文明指数历次测评中成绩优良,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显著提高。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全力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政府公共投入不断加大。基本完成社区“三个中心”标准化建设,成功引进瑞金医院、东方肝胆医院和交大附中等优质资源,启动建设一批社会事业项目。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积极探索多元办学模式,师资队伍素质明显提升,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引才育才机制不断完善。建成国家级上海国际汽车城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12名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日趋完善。镇村卫生机构实现一体化管理,城乡居民医疗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计生和优生优育工作不断加强,全区保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基层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超过万场,参与群众达到400余万人次,成功举办一系列重要体育赛事。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递增分别为11.2%和9.7%。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十一五”期间,新增就业岗位17.7万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指标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保”、“镇保”等各类社会保障覆盖面达98.5%,农村养老金最低发放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60元。“一口上下”社会救助机制不断健全,社会救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不断完善维稳机制和“两个实有”人口综合服务管理机制,扎实推进“平安嘉定”建设,成功创建首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社会发展保持和谐稳定。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共同努力,立足自身实际,科学判断嘉定所处的客观环境,把握先机、抢抓机遇,走出了一条具有嘉定特色的发展道路——坚持科学发展,处理好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坚持率先发展,处理好机遇与挑战的关系;坚持协同发展,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坚持和谐发展,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嘉定发展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仍面临外部环境变动、人口规模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和社会矛盾凸显等压力,实现发展转型的任务相当繁重。一是产业转型还不到位,结构调整力度需进一步加大;二是统筹发展要求迫切,集聚效应有待进一步发挥;三是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与民生改善需求仍不相适应,社会建设任重道远。这些问题关系着嘉定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十二五”时期着力研究和解决。
第二部分 “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际经济环境和格局面临深刻变化,国内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新技术成为发展转型的关键。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郊区新城在上海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承接资源要素和功能转移成为重点。在这一时期,嘉定必须采取大调整的手段,通过大建设的途径,实现大发展的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和建设“四个中心”的总体要求,以“率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城市化”为主线,聚焦“一核两翼”,促进“两个融合”,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进体制创新,着力强化产业支撑,着力提升功能服务,在经济建设上再创新优势,在城市建设上凸显新形象,在社会建设上实现新跨越,在文化建设上展现新特点,更好地发挥嘉定在上海乃至长三角区域城市群中的枢纽和节点作用,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规划布局
延伸深化嘉定“四大板块”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着力构建“一核、两翼、四市镇”的城市空间和“一城、两轴、四高地”的产业布局,形成科学合理、效应集聚、产业与城市相融合、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布局体系。
(一)土地利用结构
嘉定区行政区划面积为463.2平方公里,到“十二五”期末,全区土地利用规划结构为:农用地168.3平方公里,占36.3%;建设用地255平方公里,占55.1%;未利用地39.9平方公里,占8.6%。
规划控制目标: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318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1667公顷,“两规合一”规划集中建设区内新增建设用地1500公顷,规划集中建设区外减少建设用地2000公顷。
(二)人口发展规模
到“十二五”期末,嘉定区常住人口预计160万左右,其中:户籍人口60万左右。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7万左右,常住人口出生每年1.3万左右,学龄人口每年10万左右。
人口分布:中部板块常住人口55万左右,西部板块常住人口30万左右,南部板块常住人口50万左右,北部板块常住人口25万左右。
(三)城市空间布局
“一核”:嘉定新城主城区,规划面积122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77.6平方公里,建设成为嘉定行政、经济、文化中心。
“两翼”:安亭地区,规划面积89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55平方公里,建设成为产城融合的国际汽车城;南翔、江桥地区,规划面积76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42平方公里,建设成为具有综合城市功能的新型城区。
“四个新市镇”:外冈、工业北区、徐行、华亭,城镇建设用地38平方公里,北部地区城乡居民通过宅基地置换向新市镇集中,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地区公共服务中心。
(四)产业发展布局
“一城”:嘉定新城主城区,以新城与老城联动发展推动现有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优先发展总部经济、商业办公、金融贸易、科教研发等高端服务业,形成集生产性、生活性和公共性服务业于一体的综合集聚区。
“两轴”:沪宁发展轴,依托南部商贸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汽车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优先发展汽车研发、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形成承接虹桥商务区辐射的商务服务走廊;轨道11号线发展轴,依托轨道站点综合开发,优先发展商务办公、品牌连锁商贸、大型商业中心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产城融合“生命线”。
“四高地”:依托上海国际汽车城,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国内领先的汽车产业高地;依托工业北区、科研院所和产学研平台,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依托东方慧谷、智汇金沙、中广国际等集聚区,打造文化信息产业高地;依托嘉定现代农业园区、马陆葡萄主题公园等,打造现代农业高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三、总体目标和主要指标
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城市管理科学、服务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人文特色鲜明、优质资源集聚的社会事业体系,实现新城建设出好形象、产业转型全市率先、社会发展市郊领先,成为经济发达、功能完备、内涵丰富、生态宜居,具有科技特色和高端制造功能的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
第三部分 “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突出集聚发展,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创业创新的城市特质
把握上海重点建设郊区新城的机遇,聚焦“一核两翼”,依托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和宅基地置换,全面推进城市化,推动城市区域拓展相连,使城市形态逐步融为一体。
(一)全面推进新城主城区建设
基本建成新城中心区,塑造多元、复合的城市生活环境和空间,凸显生态优美、宜业宜居的新城形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成阿克苏路、伊宁路跨越S5等区域重要道路,形成完善的新城道路体系。注重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完成远香湖、紫气东来等“四大景观”工程,实施“千米一湖、百米一林”河道景观改造,适时启动北郊湿地、蕴藻浜河滨绿化长廊等重大生态项目,形成新城宜居的生态环境体系。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及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全面完成示范性高中、瑞金医院、新城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等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保利剧院、五星级酒店、新城大厦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加快重点区域房地产开发,推动新城中心区功能提升。
联动推进老城区改造,着力优化提升老城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形成古朴幽雅、舒适宜人的老城风貌。以清河路、博乐路沿线为重点,加快地块改造与开发,推动项目落地。加强老城区主干道及“十字加环”河道两侧绿化,增加公共开放空间。以州桥及西大街地区为重点,深化历史文化风貌建设,同步推进老式居住小区的综合改造。启动北水关遗址公园、嘉定美术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建设,彰显历史文化底蕴。依托南水关等区域改造开发,加快产业转移和升级,推进南门商务圈建设,实现新城、老城的融合过渡。依托轨道站点和北水湾开发,拓展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商务办公等多种功能,有效提升菊园地区服务能级,辐射服务于北部地区。
(二)不断提升“两翼”城市发展水平
安亭地区加强区域合作,强化汽车城优势,完善城市配套,致力打造产城融合的示范区。聚焦国际汽车城核心区,推进研发科技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等项目建设,发挥同济大学的学科优势与知识溢出效应,形成国内领先的汽车研发高地。积极引进优质项目,推动存量改造,提升汽车零部件园区产业能级。依托轨道站点综合开发,形成商务、商住、教育、运动等产业集聚,打造各具特色、主题鲜明的集聚区。抓住东方肝胆医院建设契机,以交通链接为导向,以沪宁城际铁路安亭站为核心,打造安亭北部服务于长三角的特色医疗新区。
南翔、江桥地区主动承接虹桥商务区辐射,全面融入市中心发展,重点打造功能转型的示范区。加快道路体系建设,完成区域内一批道路辟通、改建,加强与市中心及虹桥商务区的联系,形成内外顺畅、换乘便捷的交通网络。加快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基本完成沪嘉高速以东社区和云翔社区道路、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居住社区。加快转型发展步伐,以北虹桥开发为契机,推动一批企业总部大楼和集聚区建设,建成地标性楼宇群,形成总部集聚、商务汇聚的城市形象。
大型居住社区
大型居住社区是以面向中等收入阶层的普通商品房为主,重点依托新城和轨道交通建设,有一定建设规模、交通方便、配套良好、多类型住宅混合的居住社区。加快推进大型居住社区的规划建设,是市委、市政府为优化本市房地产市场结构,保障民生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目前市政府在南翔、菊园、安亭等区域部署了多个大型居住社区,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
(三)着力优化新市镇布局体系
以农村宅基地置换为抓手,加快推进新市镇建设。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推动北部地区农民向外冈、工业北区、徐行、华亭四个新市镇集中居住,促进城乡一体化。到2015年,力争完成1万户农民宅基地置换。强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建成一批环境好、设施新、配套全的农民现代居住示范性社区,依托新市镇“三个中心”服务平台,提高公共配套水平,形成区域性生活服务中心。
宅基地置换
宅基地置换是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举措,通过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居住相对集中,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农民家庭财产性收入,推进农村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突出转型发展,努力形成业态集聚、特色鲜明的城市产业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转型、提升、创新”,聚焦优势领域和重点区域,整合要素资源,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一)做大现代服务业
着力实现重点行业领先发展。加快文化信息产业发展,优化发展环境,引导电子商务、软件开发、广告创意等集群发展,引进和培育文化信息企业800家,文化信息产业经营收入达到800亿元。加快总部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聚焦以汽车、金融为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吸引企业研发中心、销售中心、运营总部落户,形成根植本土、集聚发展的总部经济新格局。加快公共服务业发展,依托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积极引进品牌和特色项目,提升业态的辐射力,逐步形成以职业教育、特色培训、医疗保健、体育休闲为主的公共服务业体系。加快生活服务业发展,重点推进大型、高档商业中心建设,积极发展旅游、餐饮、休闲等各类业态,为市民提供便利化、多样化服务。着力实现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主业突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结合沪宁城际铁路和轨道站点综合开发,强化周边地块联动,加快建设一批城市商务楼宇,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带。通过点、线、面融合布局,拓展发展载体和空间,推动现代服务业向高端发展,进一步提高附加值和产业带动力。
(二)做强先进制造业
凸显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积极推进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关键技术引进和研发,扩大产业领先优势,力争实现整车制造突破发展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快速壮大,形成大众、沃尔沃、菲亚特、奇瑞等国际化、多品牌汽车产业体系。依托上海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推动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生产,力争新能源汽车研发和制造水平达到全国领先。到“十二五”期末,汽车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0%,成为我区工业经济增长的最强支撑。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传统支柱产业能级,推动电子电器、设备制造向精密电子、机械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扶持和鼓励企业建立国家和市级技术中心,积极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请,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以上,各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达到200家。加快先进制造业向园区集中。优化制造业布局,推动存量和新增项目向工业北区和国际汽车城集中。加强项目准入评估,大力引进医疗器械、环保科技等高技术、高附加值项目,淘汰各类落后产能,提高园区产出效率。
(三)做实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和软件服务业,新能源重点发展智能电网、核能应用,新材料重点发展稀土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金属材料,通过推动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应用示范,率先实现产业化,形成嘉定经济发展的新优势。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基地建设。推动张江高新技术开发区嘉定园扩区,加快上海稀土新材料、上海物联网等产业化基地建设,打造新兴产业发展载体。进一步健全产学研机制。完善新型院地合作机制,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构建政产学研资相结合的服务新体系,加快推动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
新能源汽车:以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和高性能纯电动汽车为主攻方向,加快形成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力争成为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检测以及应用推广中心。
物联网:以上海物联网中心为载体,加快形成物联网产业集群,力争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具有国际影响的物联网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集成和创新创业基地。
新能源:聚焦智能电网、核电、太阳能等发展重点,积极推动新能源开发及规模化应用,将嘉定建设成为国家新能源研发创新、关键装备制造和示范应用的重要基地。
新材料:聚焦稀土、高性能复合材料、特种金属等重点领域,加强自主创新,打造国内一流的关键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基地。
(四)做精现代农业
以“稳定种植业、优化养殖业、提升特色农业”为目标,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南部地区以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为主,发挥农业在优化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北部地区以发展设施农业为主,加快建设“万亩粮田、千亩菜田”,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水平。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优势,积极培育特色品牌农产品,着力发展种源农业,促进精品农业、旅游农业、循环农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嘉定农业的特色和竞争力。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强化为农服务,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健全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切实从源头保障农产品安全。
三、突出统筹发展,全面提升设施完备、服务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
以提升城市软硬件水平为重点,加大政府投入,推动资源整合,着力构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三大网络,形成与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一)构建交通便捷、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网络
完善公共交通体系。配合推进轨道交通13号线、沪通铁路建设,加快形成四通八达、快速便捷的立体轨交网络。全面建成轨交站点综合交通枢纽,调整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完善重要区域常规公交系统,加快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出租汽车为补充的公共交通格局。加快构筑开放式立体交通网络。积极对接虹桥交通枢纽,加快推进嘉闵高架、沪翔高速等重点道路建设,形成“四纵四横”的快速路体系。建成金昌路,改造沪宜公路,增加与市中心的联系通道,形成“五纵六横”的主干路体系。建成惠平路、陈翔路等重点区域配套道路,形成区域次干路体系。完善市政设施配套。加快供水系统建设,以陈行水库为嘉定主导原水,完成嘉定原水支线及配套输水管建设,实施深度水处理和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满足城市供水需求。加强能源供应保障,新建、改造各类变电站和燃气输气管道。推进通信设施网络集约化建设,按照全市部署有序推动“三网融合”,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的高速宽带信息网络。加强民防工程和水利设施建设,强化气象监测、预报和预警,提高城市消防、减灾和防护能力。
(二)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网络
探索社会事业工作新机制。加大政府统筹协调力度,大力引进各类社会事业机构,切实满足各类公共服务需求。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以保障民生为根本,逐年提高社会事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实现社会事业经常性投入稳定增长。科学配置社会事业资源。按照“以人为本、适度超前”原则,根据城市化发展和人口分布,增加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资源供给,引导优质项目向重点区域集中,逐步形成合理的布局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区内现有完全中学实现初中、高中分离,推动“特色高中”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教育质量保持市郊领先。拓宽老年教育、特殊教育、社区教育资源,整体规划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以三甲医院为依托,探索建立地区级医疗中心与基层医疗机构相联动的医疗联合体,促进区、街镇、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整体互动,积极实施新一轮健康城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从疾病治疗向预防保健、健康管理模式转变,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大力建设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公共文化体育体系。强化区、街镇联动,拓展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能级,形成以区级场馆、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为主的文化体育设施网络,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艺术和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推动档案事业发展,建立便捷的档案资源利用体系。
(三)构建广覆盖、多层次的民生保障网络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解决困难群体、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为重点,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新增就业岗位平均每年不少于2.6万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指标以内,社区总体就业率达到96%,逐步实现充分就业。着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形成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力争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层次和水平。努力扩大“城保”参保范围,积极实施“新农保”政策,户籍人员社会保障覆盖面达到99.5%。进一步完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深化分类施保,提高社会救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科学救助。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落实高龄无保障老人纳保工作,加强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养老扶助,引进民营品牌养老机构,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住房保障水平。加快动迁安置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构建有重点、分层次、多渠道的“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十二五”期间,新开工动迁安置房45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受益家庭超过2000户,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3平方米。
“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
廉租住房:主要面向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包括租金配租和实物配租两种形式。
经济适用住房:主要针对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公共租赁住房:主要针对部分青年职工、引进人才和来沪务工人员等阶段性居住困难群体,包括公共租赁住房和单位租赁住房两类。
动迁安置房:主要针对市政动迁和部分旧区改造家庭。
四、突出持续发展,不断增强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市发展能力
按照“增减适度、总体平衡”原则,推动人口规模有序增长,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构建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城市人口素质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充分发挥创新创业人才基地的示范效应,深入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积极培育和引进符合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需求的专业人才,推动各类人才资源向嘉定集聚。扩大技能人才规模。规范发展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强化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形成规模较大、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的技能劳动者队伍。到2015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26万。建立健全人口综合调控和服务管理机制。深入开展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建立人口综合信息平台,构建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体系,逐步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口结构。全面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形成有利于妇女儿童健康发展的环境,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
(二)强化资源利用,倡导低碳集约发展
坚持低碳发展理念。启动建设世博园外城市最佳实践区和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区,积极推动低碳技术应用,努力形成集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生活为一体的低碳发展模式。不断加大节能降耗力度。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重点能耗企业监管,推进重点工业用能企业和大型商业企业节能技改,全面实施住宅建筑节能65%标准,积极推动公共交通领域节能,大力建设节约型机关,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氛围。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全面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推动企业清洁生产,加大高耗水行业和重点用水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力度,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提高再生资源利用水平。严格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坚守耕地保有和基本农田保护“两条红线”,城市建设用地向重点区域集中,开展闲置土地处置,全区建设用地总规模净减少500公顷。
低碳发展
低碳发展是指以低碳排放和低碳消耗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旨在通过不断提高碳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逐步使经济发展摆脱对石化能源的依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基础是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建立与低碳要求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鼓励低碳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三)加强环境保护,构筑良好生态体系
积极创建全国园林模范城区。全面推进“百个公园、千块绿地、万亩林地”工程,重点实施嘉宝片林、外环林带等五大生态项目,新增城市绿地面积600万平方米,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8.5%,森林覆盖率达到15%左右,形成覆盖全区、景色优美的绿色生态环境。加强水环境保护治理。实施河道生态修复和水系沟通,保障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全区水面率达到10%。全面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强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减排和扬尘污染防治,不断改善空气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加强污水收集处理。加快污水处理厂、管网工程建设和污水纳管,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2.5万立方米/日,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科学合理解决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问题。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总体要求,全面建成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系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
生活垃圾减量化
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是演绎世博主题、倡导低碳生活、提升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客观需要。“十二五”期间,要建立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社会化源头减量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从源头避免和减少生活垃圾产生。建立健全生活垃圾专项分流分离系统,逐步建立日常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的全过程分类系统建设和管理,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全覆盖。
五、突出内涵发展,全力塑造风尚良好、人文和谐的城市文明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为抓手,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和市民素质,加快建立现代化城市管理体制,全面加强社会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城市氛围。
(一)创建文明城区,培育文明风尚
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活动。以建立和实施城市文明综合指数测评为抓手,力争在营建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上取得全面突破,至“十二五”期末,全面达到全国文明城区的各项指标要求。不断加强市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创文明城区、做文明嘉定人”等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进一步提升市民素质。大力弘扬城市精神。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提升和展示汽车文化魅力,促进文化开放和多元发展,形成历史文化、汽车文化、现代文化相融合的城市文化内涵。
全国文明城市(区)
文明城市(区)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市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区)。“全国文明城市(区)”称号是中央文明委授予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城市(区)的综合性最高荣誉称号。
(二)创新城市管理,提升运营水平
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管理架构。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原则,整合条块资源、强化部门联动,试行城市管理“一门式受理”方式,探索城市综合管理新机制。推进管理方式精细化。逐步扩大网格化管理的深度和广度,管理区域拓展到70平方公里,试行镇级平台,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打造标准化管理模式并逐步在集中城市化区域推广,形成“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城市管理工作格局。强化管理手段信息化。以“信息化、精准化、高效率”为目标,加快公交、水务、市容等领域信息化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效能。推动管理机制市场化。试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积极培育养护管理市场,完善市场运作机制,提高市场参与水平。加快实现管理评价社会化。建立城市管理综合评价机制,借鉴世博城市管理经验,健全专业化检查考评,引入市民满意度测评。
(三)加强社会建设,营造和谐氛围
着力推进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突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管理多元化,积极构建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社区治理、社会组织发展、社会矛盾调处和社会建设推进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不断深化社区体制改革。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立以居(村)委会为核心、社会组织为平台、全员参与的社区管理体制,促进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加强社会组织运营管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和规范运行。完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畅通各种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全面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配合的大调解格局,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信访责任,有效防范社会稳定风险发生和社会矛盾激化。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推进基层综治组织建设,进一步严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努力确保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全面做好民族、侨务等工作。积极推进“质量兴区”,不断提高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水平。
第四部分 “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措施
“十二五”期间,要着力从体制机制、人才战略、改革创新等方面突破瓶颈,为全面完成各项任务提供切实保障。
一、提高科学发展水平
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实际出发,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围绕“率先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城市化”这一主线,全面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路径措施,在发展转型的道路上走出嘉定特色。坚持“十二五”规划的法定性和指导性。健全以五年规划为依据的年度计划实施机制,加强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发挥规划和政策的整体合力,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连续和稳定。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健全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提高社会参与度和透明度。
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加快建设服务政府。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把工作重点转到城市化的主线上来,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加快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强化对行政许可事项的后续监管和长效管理机制,主动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深化政务公开制度,加快依法治区进程。加快建设廉洁政府。完善监察、审计等行政监督机制,积极推动反腐倡廉,提升政府形象。加快建设责任政府。完善各项制度和决策程序,科学、合理界定政府的行政决策权,健全包括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等在内的民主决策机制。加快建立社会诚信体系,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营造适合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综合环境,着力构建一支适应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健全人才工作体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开辟多元化引才渠道,大力发展专业性、行业性的人才市场,加大对民营企业引才工作的支持力度,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完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发现、评价和退出机制,健全科学的职业分类体系和人才选拔任用机制,进一步完善引进人才的住房保障等政策,形成对人才的有效吸引力。加快人才管理平台建设。探索建立跨区域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和社会化、开放式的人才信息共享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四、深化改革开放
理顺重点区域建设与管理体制机制,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完善区、街镇财政分配体制,合理界定两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确保财权、事权相匹配。加快推进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提高城市建设投融资和风险防范水平。实行资源区级统筹,推动土地、资金、公共服务等要素向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倾斜。深入推动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国资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以功能化为导向推动国有企业发展转型,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形成国资、集资管理新机制。
不断扩大开放程度,进一步吸引外资和内资,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统筹安排区内招商资源,优先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倾斜,不断提高项目质量和能级,集中推动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扶持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发展。
五、推进重大民生工程
建立“十二五”规划项目储备库,重点推进由政府主导、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项目,通过系统性的工程建设,保障民生水平不断改善,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1、发展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体系:优化高中教育,完成示范性高中建设并投入使用,引入品牌化、市场化学校,完成初高中分离,促进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等各类资源合理配置和均衡发展。
2、构建以三甲医院为核心的医疗联合体:建成瑞金医院北院并营运,争取提升区中心医院等级,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促进地区级医疗中心与基层医疗机构联动,形成“15分钟到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分钟到达三级医院”的就医圈。
3、建设多层次的文化设施网络:建成保利剧院、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并投入使用,丰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服务内涵,形成主文化中心、次文化中心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三级四层的文化设施网络。
4、建设广覆盖的体育设施布局:新建嘉定体育综合馆,推进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建设,积极整合体育设施资源,构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
5、打造面向大众的科普教育基地:建成科教文化展示中心,开展青少年及成人教育活动和科普实践,形成以区、街镇、社区活动为中心,学校、企业积极参与的科普网络。
6、完善积极有效的就业保障体系:实施促进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发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就业服务体系,扩大“城保”参保范围,实施“新农保”政策,形成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7、建立符合嘉定特色的现代养老服务模式:推进区级福利院建设,完善街镇、社区养老机构,促进老年护理和医疗保健相结合,完善“90%社区服务、7%居家养老、3%机构养老”的养老服务格局。
8、构建出行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建成轨交站点综合交通枢纽,调整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完善新城等重要区域常规公交系统,形成覆盖居住社区、出行换乘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
9、提升可持续的城市保障能力:建成嘉定原水支线工程,完善重点区域电力、燃气设施配套,建立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强化城市安全管理,形成与城市化发展相匹配的公共设施和管理网络。
10、打造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实施“百个公园、千块绿地、万亩林地”工程,重点推进北郊湿地、外环林带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构建低碳生态的城市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