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发改规划】肇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23-05-07 12:50:06 来源:网友投稿

肇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打造哈大齐工业走廊经济增长极的关键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构建和谐发达新肇东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肇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供大家参考。

【发改规划】肇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肇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打造哈大齐工业走廊经济增长极的关键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构建和谐发达新肇东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编制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纲要主要规划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战略、基本任务和保障措施,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与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十一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计划实施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按照《肇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制定的经济发展主要目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使全市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在“十一五”计划期间取得了长足发展。

——国民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我们始终坚持又快又好发展目标,全市经济始终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十一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05.4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倍多,年均增长16.2%;人均GDP实现3685美元,是“十五”期末的2倍多,年均增长15.6%;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0.3亿元,是“十五”期末3倍多,年均增长26.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4.2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倍多,年均增长1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8.2亿元,是“十五”期末的近3倍,年均增长23.1%。

——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我们把“富民强市”作为重要目标取向,注重招商引资,推进产业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3:37:43。形成了以粮化、石化、医化和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新格局,以粮、奶、肉三大产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新框架,以物流商贸、现代服务、非公经济为支撑的第三产业新体系。

——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155个,总投资181.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39个。中粮酒精扩产、伊利液态奶、东北商业第A街、大庄园肉业、汇丰兽药、污水治理工程、长丰燃料油、城市利用天然气等项目已建成投产,汇源工业园、成达食品工业园、百洲生物制品、京东MTBE、华烨光电产业园、金刚蔬菜深加工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台湾帝莱食品、星湖科技生物工程等项目成功签约。项目建设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十一五”期末,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1亿元,是“十五”期末的5倍多,年均增长38.7%。

——城乡基础设施面貌显著改观。“十一五”期间,重点推进了城区西扩、老城区改造、商服区提档、开发区升级和新农村建设提速。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6平方公里,建设住宅小区236万平方米,道路硬化率达到70%、亮化率达到65%,完善了5万吨自来水厂,新建了污水处理厂,给水排水管线铺装率达到85%,绿化覆盖率达到33.7%。农村公路“村村通”达到100%,村屯自来水入户率达到32%,改造农村泥草房1.32万户,对44个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11个贫困村实施重点帮扶,基本完成宋站晓光、五站东安两个省级重点文明示范村建设,高起点规划一批小城镇和重点村,肇东镇镇村一体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社会事业全面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加大了对教育、卫生、体育、文化和社区事业的投入力度,新建23所城乡中小学校、2座城市医院、16家乡镇卫生院、68个村级卫生所、24个城市新型社区、286个文化活动场所、78处健身路径工程,安装了信息显示屏;环保、计生、科技、电力、广电、信息、通讯等各项事业均取得长足发展,服务和促进经济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民生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十一五”期间,全市城乡医保全面推进、社保应保尽保、低保扩面提标、“五保”集中供养。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5%,“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1%;城乡低保人数扩大到5.85万人;实现新就业4.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五年来共募集社会资金1760万元,救助城乡困难群众7.8万人(次)。

——人民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始终把民生工作作为重心工作来抓,完善社会保障,推进群众增收致富。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51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98元,年均分别增长16%和15.8%;人均储蓄余额达到6825元,人均住宅面积达到26.5平方米,私家车保有量6万台,人们衣着更加时尚、饮食更加科学、住房更加宽敞、出行更加快捷,实现了居民收入与消费同步增长、幸福指数与经济指标同步提升。

——综合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市先后荣获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全国畜牧百强县、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市、中国玉米综合开发利用之乡、中国乳业之乡等称号,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十强县之首和全省唯一全国百强县地位。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习近平副主席先后来到我市视察,大大提升了我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上述情况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的新成就,为“十二五”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市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优化度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但特色不突出;工业主导产业集中度不高,现有支柱产业对资源依赖程度过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战略支撑作用不够强;服务业相对滞后,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主导型产业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务十分艰巨。三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经济社会之间发展不够协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科技总体实力弱,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缺乏;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压力大,居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

发展阶段: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我市已经跃上新台阶、站在新起点,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期、新型工业化成型期、农业产业化发展期、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期。我市经济在经过要素驱动阶段后,开始向投资驱动、创新驱动两个阶段过渡;从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阶段开始进入以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质量为主的加快发展阶段,即产业层次迈向高附加值、精细化阶段,产业布局呈现集约化、专业化和网络化趋势,产业链和价值链不断延伸,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我市的发展从以经济发展为重心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转变。

历史机遇:“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建设生态和谐发达新肇东的关键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期、民生和谐幸福指数的提升期。“十二五”期间我们将面临诸多更好更快发展的新机遇:一是宏观发展形势向好,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拥有宽松外部环境。世界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将逐步走出衰退,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产业转移范围更加广阔;未来五年将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内生型发展将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经济发展基点,经济发展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二是全省发展规划利好,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拥有重要战略机遇。“十二五”时期,全省将继续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明确提出把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构造成全省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先行区。省里拟规划在我市项目区辟建20平方公里省级绿色食品产业园区,进行重点打造和扶持。三是我市发展潜力较大,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拥有诸多比较优势。我市的自然资源和农牧资源丰富,经济总量较大,主导产业突出,发展环境全面放开,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解放、敢创大业、能干大事,人民群众勤奋敬业,发展活力和后发优势较为明显。“十二五”期间,我们以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上最有魅力的节点城市为定位,巩固全国百强县成果,逐年实现提档升位,加速建设龙江(县级)第一经济强市。

主要挑战:今后的发展,我们也面临着诸多突出问题和困难。一是经济增长压力较大。我们的经济总量大、财政收入起步高,保持同样的发展速度,我们要付出十倍的力量;在高起点上保持持续较快增长,需要做出超常努力。二是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性转变。“十二五”发展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攻方向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目前我市的经济增长还过多依赖资源、依靠物质投入,必须加快转变原有传统的、粗放的发展与管理方式,否则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是一句空话。三是统筹发展任务很重。乡镇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农民增收的压力依然较大。四是社会保障功能不够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亟待加强,改善民生任务艰巨。五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较重。“十二五”时期是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期,同时也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当前我市社会稳定形势仍很严峻,彻底化解信访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预防和控制突发事件仍需做大量细致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

1、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市六届二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加快转型、跨越发展”这一主题,坚持工业化主导、产业化推进、城市化引领,生态化发展“四化方略”,全力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哈大齐工业走廊、城乡一体化发展、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五个示范区”,基本实现生态和谐发达新肇东建设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经济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坚持城乡、区域、内外统筹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围绕上述总体思路和发展原则,今后五年必须牢牢把握七方面工作要点

——立足城乡联动,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统筹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巩固发展农村经济,构筑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立足资源优势,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坚持加大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优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巩固传统产业发展优势;培育新兴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发展协调性,增强产业竞争力。

——立足增长方式转变,推动集约高效发展。坚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集约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倡导绿色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进消费模式转变,提高社会统筹协调发展能力,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立足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必须立足于推进科技进步,激发创新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外延粗放式增长方式向内涵集约式增长方式转变,走出一条适合肇东实际的创新型发展路子,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立足开放合作,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抢抓机遇,加大开放力度,积极参与区域和国际合作,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发展。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立足以人为本、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坚持立足区域特色,发挥特色优势,不断挖掘新的增长点,谋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把发展社会事业、增加劳动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2、发展目标

围绕基本实现发达肇东建设目标: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630亿元,年均增长15.5%;

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14.5%;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0亿元,年均增长16.1%;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7亿元,年均增长15%;

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比2010年翻两番,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长32%;

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两番,达到170亿元,年均增长40%。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16.5:45:38.5。 

围绕基本实现和谐肇东建设目标:

实现居民收入“翻番工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32600元,年均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16600元,年均增长16%。

城镇化率达到42%以上;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城乡居民的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环境和优生优育等方面条件进一步改善。

围绕基本实现生态肇东建设目标:

万元GDP能耗降到0.82吨标准煤;

城市集中供热覆盖面达到80%,城市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2%,村屯绿化率达到95%,小城镇环境达标率达到60%,空气达标天数提高到330天以上。

3、产业布局

总体布局。形成以城市为中心,以城西经济开发区为依托,以沿301国道、绥肇路、肇昌路、肇宋路的工业园区为重点,向干线外其他乡镇工业小区和集贸中心辐射连接的蛛网状经济发展布局。

农业布局。重点建设“五大功能区”“四个示范带”,打造“四个群体亮点”(玉米吨粮田群体亮点、优质水稻群体亮点、畜牧养殖群体亮点、高效农业群体亮点)。

工业布局。完善城区东西二个工业基地建设。城区东部老工业基地要打造为“三废”处理的样板区、生态产业的集合区;城区西部以哈大齐工业走廊肇东项目区为集聚地,建成建好、做大做强六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园区。

商贸布局。建设三个商贸中心——市中心强化以正阳大街东段为中心的全市商贸金融中心、北部生态园以南、西部展望新区形成两个新的商贸流通中心。

城镇发展布局。  围绕“改造旧城区,建设新城区,打造龙头镇、建设新农村”工作重心,城市抓好中心城区的规划建设,推进城区“西扩”,形成“三环四射”的总体布局结构。乡镇依托产业基础,积极打造示范镇、中心村。

生态建设布局。围绕“一园、五湖、一水系”,打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建成生态模范市。

四、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肇东市经济社会发展要立足现有基础,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哈大齐工业走廊示范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谐社会示范区五个重点。

1、加速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抓住我市被列为国家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战略机遇,加速发展现代农业步伐,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现代农业高产核心区、功能示范区和科技样板区。全市农业总产值计划达到173亿元,年均增长13.3%;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农产品加工量占总产出量的80%以上。

——设施建设现代化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建设标准化高产粮田。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280万亩,建设吨粮田1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00万亩,玉米总产达到230万吨,平均单产达800公斤以上;水田面积发展到70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0亿斤左右。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快涝洲泵站更新改造、涝洲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平原水库除险加固、坤泥河治理等工程;推进农田水利化建设,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10万亩。实施水田方田化改造。改造千亩大方50个、百亩以上大方200个。推进水稻育秧工厂化、蔬菜生产棚室化发展。新建水稻工厂化育秧大棚4000栋,发展果菜棚室1万栋、智能化棚室20万平方米。

——土地经营规模化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机制创新,探索多种形式土地股份合作制,继续鼓励农村能人、农业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主体参与土地流转,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模式开发农户流转的土地,结合我市农业区域布局规划,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和生产园区,发展规模经营,建成玉米吨粮田产业带、优质稻田产业带、高效蔬菜产业带、设施农业产业带发展基地。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00万亩。

——经营方式组织化

按照“市场运作、民主管理、部门指导、政府扶持”的总体要求,积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总量扩张、质量提升和机制创新。打破地域界限和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联合起来,通过统一布局、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销售,进行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以“联合舰队”应对国内外市场,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引导创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700个,入社农户7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3%;大力发展植保、机耕机收等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千家万户提供农田服务,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新建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50个,大中型农机具保有量达到3000台套以上,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总体达到90%。

——牧业发展基地化

按照“以工促农、工农融合”的思路,大力扶持伊利、大庄园、宝迪、成达等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全力扩张养殖规模,加快建设与龙头企业相匹配的现代化畜牧业养殖基地。到2015年,建设百头以上奶牛养殖场20处,千头以上肉牛场  50处,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场30处,年出栏百万只肉鸡养殖场30处。优质成母奶牛存栏10万头,肉牛出栏42万头,生猪出栏300万头,绵山羊出栏39万只,肉鸡出栏7000万只;肉类总产量45万吨,鲜奶供应量20万吨。

——农产品经营品牌化

抓住全省重点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的契机,创绿特色农产品品牌,树名优农产品形象。依靠品牌提升农产品经营利润,引导农民与市场对接,促进知名农产品市场化经营、品牌化增值。整合农产品品牌,重点打造好地理标识性品牌,研究注册“松花江”大米;重点打造好名人标识性品牌,扶持做大“大干”小米;重点打造好区域标识性品牌,做优做强五里明“榛柴岗”小米。同时,继续壮大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打造深得消费者青睐的“绿鲜源”果蔬、“向阳花”香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科技服务网络化

加速形成科研、推广、服务同步推进,市、乡、村、屯“四位一体”的科技服务网络。科技入户率、科技推广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分别达到9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提高10个百分点;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动植物防疫体系;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农用天气预报系统,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趋利避害能力;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扭转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加强农资供应体系建设,保障农资供应安全。

——新农村建设集约化

镇村一体规划。“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坚持实行镇村同步规划、环境同步治理、产业同步发展、文明同步创建,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效衔接、良性互促、双轮驱动、协同发展。全市拟在昌五镇、宋站镇、五站镇等乡镇选取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基础优势和发展优势突出的村,建设一批“镇亮、村美、民富”的新农村中心村,中心村建设要达到“五通、四改、三有、两保”(通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邮政电信;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带动改院、改厕、改厨、改圈;有教育培训场所、有卫生室、有文化室;建立农村低保和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标准,使其尽快发展成为辐射带动周边村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高地。

整合资金推进。发挥市、乡、村三级整合资源的组织优势,依靠城市拉动、市场牵动、企业带动,大力争取政策资金、协调金融资金、汇集社会资金、招引企业资金,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2、加速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示范区

积极发展大工业,形成以高新技术、先进工业为主导,以绿色食品、化工产业为主体,集约高效、集群发展、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新型工业体系。

——建设园区平台

“十二五”时期,要加速开发区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发展,形成布局合理、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公共服务设施高效利用、管理规范、服务优良、外向度与集中度较高的格局。促进企业向园区搬迁。加快开发区的扩区建设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努力打造设施一流、管理高效的新园区。推动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及其它先进生产要素向工业园区集中,新上工业项目原则上要全部进入开发区,鼓励企业出城入区,原有老企业要逐步向开发区迁移落户。“十二五”期间,继续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开发面积20平方公里;建设产值超10亿元骨干企业15个、纳税超亿元大户20个;实现产值500亿元以上。促进外来投资向园区集中。加大土地资源整合和重大项目招商力度,全面推行外来投资项目进驻开发区,加快产业资本向各类园区集聚。通过加强招商引资、整合现有产业,突出园区特色,加快建成凸现聚集和辐射功能的产业园区。“十二五”期间,新上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200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6个,超亿元项目60个;促进省级项目向园区转移。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积极与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地大型企业对接合作,探索与之建立产品吃配或是服务协作关系,把开发区建成我市承接哈大齐工业走廊产业梯度转移的基地。

——强化产业集聚

立足于区域优势和发展潜力,以壮大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为中心,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形成一批规模强大、竞争力强的重点产业,打造优势明显、聚集发展的“块状经济”。重点建设六大产业:一要打造产值百亿元的生物产业。加快中粮生化、成福集团、日成酶制剂等原有生物企业的发展壮大,推进中粮纤维素酒精、星湖生物科技产业园、百洲生物制品、宝迪生物制药、庆东多肽活性有机肥等项目的建设步伐,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壮大生物产业规模;二要打造产业500亿元的绿色食品产业。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在确保伊利乳业、大庄园肉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建成宝迪食品、成达牧业、汇源果汁饮料、金刚山辣白菜、由府御液大豆肽白酒等项目,积极推进帝莱食品、果冻喜之郎、雅士利饼干、得利斯食品、麦田食品等新项目上马,建设食品加工基地;三要打造产值百亿元的石油产业。要保持榆树林油田、大庆油田肇东分公司2家油田企业稳产,壮大双丰塑料、PPR管和铝塑复合管、中庆燃气等企业规模,加快实施长海润滑油、京东甲基叔丁基醚(MTBE)、金源仑聚乙烯纤维、长丰延迟焦化、佛塑新型地热管等项目建设,加强油、气以及石化产品的综合开发,改造提升现有企业的工艺装备水平和生产规模;四要打造产值百亿元的新能源产业。抓住国家发展能源产业的机遇,推进华能热电、华能风电、大唐百万千瓦风力发电、大唐光伏发电、香港中电风场、垃圾处理发电、华烨光电、木岭生物质发电等项目的实施,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五要打造百亿元医药兽药产业。引进高新技术,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动物疫苗。抓好福和制药、华富药业、汇丰兽药等企业的新品种开发、市场开拓,壮大企业发展规模,尽快促成福和制药二期、百洲兽用生物制药、华富药业、济仕药业、碧生源制药、宝迪生物制药、星湖肌苷等项目投产达效,做大做强医药兽药产业;六要打造百亿元的机械建材产业。抓好高压特大型变压器、中粮电站节能改造、东龙大型制油设备、跃进纸箱包装、120万吨金刚水泥、泰岳装饰材料、双利钢构、首龙废钢轧压、佛塑新型地热管、建华管桩等项目建设,巩固壮大传统机械加工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建材包装配套产业。

——培育市场主体

坚持名牌带动。深入实施以“树名企、创名品、育名牌”为主题的名牌带动战略,鼓励“大庄园”、“伊利”等全国驰名商标加强宣传推介,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扶持“宝迪”冷鲜肉、“甜草岗”酒精、“冰花”味精、“倍丰”复合肥、“汇丰”保健品、“神华”保温砌块、“福和”消银片、“滨北”水泥等有一定市场前景的产品,争创全国或龙江名牌。同时,继续拉长产品链条,鼓励企业依托优势品牌,开发系列产品,尤其要注重终端产品的开发,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并逐步向高科技含量、高效益产品转变,推进品牌晋档升级。打造工业名企。坚持走“以质取胜、名牌兴企”的发展道路,在我国市场经济日臻完善与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要充分利用好‘品牌’这个拓展市场的“金钥匙”和“金名片”,“争名于市”。加强引导扶持,鼓励中粮集团、伊利集团、成福集团、大庄园集团、宝迪集团、成达集团、福和集团、汇源集团、金刚山食品有限公司、长海润滑油公司、华烨光电科技公司、东北变压器肇东公司、百洲生物工程公司等重点企业争当行业品牌的领头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提升龙头企业的知名度。建设优秀企业家队伍。要以培养和造就懂经营、会管理、善决策、能创新的优秀企业家及其团队为重点,打造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资源。“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中粮集团刘文信、伊利集团陈年良、大庄园集团陈希滨、宝迪集团夏继华、成达集团王德宪、福和集团吴光彦、成福集团王成福、庆东集团宋清晖、爱农公司陈希辉等一批领军型企业家队伍,加大扶持汇源集团胡善胜、木岭生物发电公司李成年、金刚山公司赵勇哲、长海润滑油公司陈营权、京东石化公司郭春阳、汇丰公司尹建华、华烨光电公司余建行、金源仑公司张俞平、东北变压器肇东公司王健、东龙节能公司刘显树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企业家队伍。

3、加速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围绕打造新型城市、建设新型农村,统筹安排、协同推进,全面提升建设层次,实现城乡互促共进、互补共赢、同步发展,形成科学合理、功能完备、结构清晰、环境优美、辐射力强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架构。城区面积扩大到45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达到40万人左右。

——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

围绕“改造老城区、推进新城区、打造示范镇、建设中心村”的工作重点, 努力构筑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联动、设施共享的城乡空间发展形态。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启动展望新区建设,建设天禹达世纪城、会展中心、大型物流基地、五星级酒店、大型商贸休闲娱乐场所、家乐福购物中心等工程,建成集商服、住宅、公用设施为载体、功能齐全的城市新区;加大老城改造力度,实施“平改坡”、“保暖”、“光靓”工程,推进城市建设步伐。通过加快新老城区一体化进程,把肇东建设成为财智要素集聚、功能多元复合、生态人文和谐、水绿交融共生的创新动力之城、宜居活力之城。

加强镇村体系建设。加速宋站镇、五站镇、昌五镇、肇东镇、四站镇等人口多、基础条件好、特色产业强的小城镇综合改革,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区域性人口聚居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集中区和农村公共服务集中区。 实施“试点先行、村屯整治”工程,抓好一批新农村中心村示范建设,实现从乡镇到村屯的全面布局。“十二五”期末,50%左右的村主干道或集中生活区实现路灯亮化,50%左右的村实现沟渠排水,所有行政村垃圾实现集中堆放并日产日清,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

——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推动城乡经济互融,走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协调发展、共同致富的路子。我市已经形成的玉米、乳品、生猪、肉鸡、肉羊、肉牛、果蔬等产业链条,是连接城乡经济的桥梁和纽带,是我市产业化的完整体系。要更加注重龙头企业建设,更加注重基地培育,强化第一车间和第二车间的协作,拉长产业链条,产业群体。要继续扩大中粮集团、伊利集团、大庄园集团、宝迪集团、成达集团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骨干企业的生产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十二五”期末,力争培育7家年销售收入50亿元的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同时,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建设生产基地和加强企业服务农户组织建设等方式,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的带动作用,使农业分享工业和商业利润,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构筑城镇立体交通体系。市区加强环路建设,农村完善 “通达”工程,形成市、乡公路与高速公路联网的路网格局。协助哈尔滨铁路局,完成哈齐客运、车站西移、跨铁立交桥改扩建工程建设;完善城市供水系统,加快城市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步伐,完成应急水源井建设和输水管网铺装;做好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建设,加快城内管网铺设,扩大燃气管线的覆盖面;建设华能热电联产项目,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80%;实施物业供热计量智能化管理工程,实现全市供热面积100%按热收费、按需收费;完成棚户区改造工程,棚户区改造面积180万平方米。同时,继续推进排水、绿化、亮化节能改造等工程的建设,营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

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采取有力的措施,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农村道路、农村饮用水工程、垃圾处理和住房改造等工程的投入力度。解决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0%以上;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有计划地开展贫困村居民整体搬迁,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整屯泥草房改造,改善人居环境。农村泥草房改造率达到50%以上;建设标准化农村中小学和现代乡村医疗体系;完成标准化、智能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和改造任务。

——城乡民生保障一体化

规范劳动就业管理,实现城乡无差别就业,构建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网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促进农民转移和稳定就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6万人,城乡新增劳动力就业前培训率达到80%;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发展,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60%;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全面启动农村特困救助工作,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完善和落实农村“五保户”供养政策。

4、加速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发展循环经济

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着力打造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为主要目的,构建循环经济微观建设体系。重点打造以中粮生化、木岭生物、日成酶制剂为重点的生物质循环产业链,以星湖生物科技、日成酶制剂、成福集团为重点的生物循环产业链;通过产业的合理组织,在产业的纵向、横向上建立企业间能流、物流的集成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废物交换、资源综合利用,形成循环型产业集群,建立资源再利用和再循环产业体系。重点打造以首龙再生资源利用、大唐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为重点的再生资源循环产业链,以清华同方中水利用、丰泉垃圾发电等为重点的生态循环产业链。

——建设生态工程

抓好环境保护建设。强化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的综合治理,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危废处理、烟尘处理以及风电、热电、生物质发电等一批续建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在工业园区新建一处污水处理厂,实施肇兰新河污染治理工程,打造“天蓝、水清、地绿、音静、景美”的城市环境。抓好城市绿化建设。以生态水系为纽带,以骨干道路为框架,以广场公园为重点,以小区庭院为基础,构筑城市绿地系统,绿化覆盖率达42%。打造湿地公园、生态公园、水景公园、围城生态防护带“三园一带”绿色园林景观。抓好节能减排工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项目,城乡全部实现低碳、节能、绿色照明。“十二五”期末,万元GDP能耗降至0.82吨标准煤。抓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突出抓好“一园、五湖、一水系”建设,完成肇岳山湿地公园基础工程,完成5个节点人工湖砌筑蓄水,完成以党政办公中心为基点东至人民公园、北至湿地公园的环状渠系,初步建成“水城相辉映”的生态宜居城。

——完善服务体系

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城市配送型、市场流通型、产业基地型物流园区,建成投资5.5亿元的北大物流项目,重点抓好京东石化等5个物流中心,构建完善的物流产业平台。着力发展房地产业。加大房地产业开发力度,建设示范性、标志性、品牌性的精品小区,逐步发展节能、节水、舒适、健康、绿色、高效、美观的生态住宅。健全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供应体系,满足中低收入家庭和进城农民住房需求;建立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大力发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刺激个人住房消费。完善新型流通业态。吸引知名批发、零售和贸易企业在我市开设直销连锁网点,建设大型购物中心,带动和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整体水平;发展以持卡消费为重点的电子购货系统,扩大网络购物、物流配送等消费模式,实现银行卡交易额突破亿元大关。发展金融保险业。积极发展信贷担保、投资理财、证券交易、彩票业务、财务咨询等金融服务,为企业经营管理、居民消费决策和社会信息沟通提供有效服务。大力开展医疗保险、责任保险、农业保险等多种保险业务,构筑业态完善、保障有力的投融资体系。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信息平台,建设“数字肇东”。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办公等业务。加快政务数据库建设,构筑完善的政务网络体系,建设“电子政府”。

5、加速建设和谐社会示范区

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做好民生福祉工作,搞好惠民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推进居民消费层次的提升,重点改善居民居住和出行条件。加强城乡交通、信息、能源、环境等建设,城乡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要达到20%以上,城乡百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0.55标台,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75部,全市计算机普及率达80%以上,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8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城市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提高到30平方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到33平方米。

——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建设优质教育。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建成23所标准化中小学,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水平,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初中入学率、高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0 %、100%、100%、90%,逐步普及高中教育。提高医疗水平。全面完成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完成母婴医院、现代医疗中心建设。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完成全市22个乡镇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完善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市总人口控制在95万人,年均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4‰以内。积极发展文体事业。努力繁荣文艺创作,创造更多的文化精品。建设市级电子图书馆、展览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形成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建成以市广电局为中心的节目制作播出基地。建制镇以上城镇普及有线电视,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新建一批健身路径工程,开展好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实现居民收入“翻番工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6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600元。完善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体制。定期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多渠道增加农民现金收入,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吸纳农民参与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生态环境等重点工程建设。

——推进新型社区发展

加强社区就业服务。积极开发公益性服务,发展社区治安、市场管理、绿化保洁、交通管理、车辆看管等就业岗位。完善社区“为老”服务。加快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建设,建立社区老年人档案,有针对性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文化教育、娱乐健身、营养配餐、代办代购、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各类生活照料服务。推进社区商业服务。实施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社区”工程,重点建设生鲜超市、副食店、洗染店、早餐店、洗浴、美发等居民生活设施,形成了方便、快捷、卫生、安全的社区服务体系。

——扩大社会就业

拓展就业渠道。制定相应政策,鼓励现有企业提高生产水平,充分吸纳劳动者就业;加强城镇街道社区和重点乡镇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大力推进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建设。加强劳务基地建设,增强就业信息咨询和组织劳务输出功能。城镇就业率达到80%以上,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加强就业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实现充分就业。按照基地化、集团化的要求,对现有各类培训机构进行有效整合,建设2个骨干培训基地,努力形成多层次、多形式、适应市场需求和劳动力需要的培训基地,计划五年累计培训劳动力达4万人(次)。

——构筑社保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鼓励单位和职工参加补充养老保险、个人性储蓄性养老保险,形成多层次养老保障格局。继续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涵盖社会全体成员的医疗、工伤、生育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险费征缴和作用管理机制,重点解决好弱势群体医疗保障和高危行业群体工伤保险问题。

——完善救助体系

低保方面,加强城市低保规范化管理,切实做到分类施保、动态管理,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增加人均补差;社会救助方面,完善城乡医疗救助模式,在全市各乡镇、城市社区建立医疗救助网上审批制度。规范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防灾工作方面,抓好灾害应急响应、救灾款物保障等机制的完善与建设,加大备灾工作力度,新建1处救灾物资储备库;慈善事业方面,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和“光彩事业”,深入开展好城乡“送温暖”和扶贫解困活动。

——保障社会安全

构建各类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政法基础建设,实施“天眼工程”,完善城区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开展专项严打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黑恶势力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切实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政法干警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本领;努力维护司法公正。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加强司法监督,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障机制,严防各类事故发生;加强地震监测台网络建设,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形成区域联动机制,建立各级地震灾情信息速报网络,开展地震预测预警、灾害评估等科学研究,实现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初步应用;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信访责任制,推进“大调解”体系建设,认真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切实加大信访案件,特别是要案积案的解决力度和稳控力度,坚决防止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

——加强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社会公德教育,优化社会环境。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大市民的现代城市意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教育力度;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各行各业服务水平。重点推进各级党政部门、司法机关、窗口行业等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力争行业规范服务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五、保障措施

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振奋精神、理清思路作为完成“十二五”规划的首要措施和精神动力,通过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上进一步树立加快发展的进取意识、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知难而上的攻坚意识、总揽全局的开放意识,不畏强手、不怕压力,靠竞争推动发展,靠攻坚加快发展,靠开放扩大发展。靠发展更好地适应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靠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靠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民生和社会保障等问题,靠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靠发展增强市域经济的整体实力。

2、进一步深化改革,锐意进取

深化体制改革。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理顺工作职能,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经济与社会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的、良性的工作运行机制。深化农村改革。逐步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经营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积极探索农业规模经营,增强广大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化运作民营经济,优化企业的资产结构和组织结构,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深化配套改革。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发展商业性保险和政策性保险,重点完善失业、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和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各类劳动都能享受到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疗改革。建立新型卫生医疗体制,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打造新型医疗服务平台,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统筹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

3、进一步转变职能,优化环境

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进一步规范机关行为,切实从建立阳光、效能、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出发,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进工作作风,完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等方式,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经济发展创造良性软环境。营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要求,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和发展环境,使客商能安心、放心地创业发展。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打造“信用肇东”。强化政府信用,坚决落实各项承诺和优惠政策,取信于民,以政府信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要树立人人关心招商,人人都来亲商、安商、扶商的氛围。

4、进一步健全机制,完善政策

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顺利实施。坚持分类指导。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努力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镇化进程等重点任务;运用优化配置公共资源和加大执法力度等手段,完成社会发展、社会保障、生态保护等方面的任务。完善经济政策。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重点支持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产业升级、自主创新、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通过健全市场准入、环保标准、土地使用、技术标准、信息发布等措施,加强调控和引导,减少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鼓励高新技术产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产业、财源型富民型企业的发展,限制污染重、消耗高的产品生产,引导节约型消费。


推荐访问:肇东市 五年 二个 【发改规划】肇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