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发改规划】讷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优秀范文】

时间:2023-05-07 13:15:04 来源:网友投稿

讷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讷河、和谐讷河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学制定讷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讷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发改规划】讷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优秀范文】


讷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序 言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讷河、和谐讷河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学制定讷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具有重大意义。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十四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齐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改善民生,保持和谐稳定,准确把握市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着重解决事关讷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本纲要依据《中共讷河市委关于制定讷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2011年—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明确政府工作重点,是“十二五”期间加快市域经济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和谐讷河的行动纲领和宏伟蓝图。

第一章    “十一五”奠定的坚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农业奠基、工业立市、兴业富民战略不动摇,积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工作机制,转变发展方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开创了政通人和、风清气正、心齐劲足、干事创业的喜人局面,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全市各项事业呈现出齐头并进、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发展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6.2亿元,年均增长18.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957元。财政收入实现3.7亿元,比2005年增收1.8亿元,年均增长15.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2029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80元,年均增长12.7%。五年间,共引进项目466个,超亿元大项目18个,到位资金90.1亿元,其中,引进外资5项,到位资金7200万美元。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三次产业比由2005年的34.6:18.7:46.7调整到2010年的25.8:36.4:37.8。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0%;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469个,农产品品牌发展到245个;粮食产量连创历史新高,粮豆薯总产达到163.8万吨,畜牧业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劳务经济健康发展,累计输出劳动力15.3万人次;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31个示范村和试点村全部通过了省级验收。工业经济活力增强,共改制盘活企业19家,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28.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14家发展到36家。第三产业不断繁荣,2010年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0亿元,年均增长16.5%,外贸进出口完成211万美元。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发展基础得到夯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36.6亿元,年均增长39.5%。规划建设新城区12平方公里,城区总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新建改造城市道路22条12.8万平方米,治理裸土地面8万平方米,新增绿地27.8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9.0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3.6%。修建防洪沟堤13.8公里,城区防洪体系基本形成,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建成第二水厂,完成集中供热管网改造,城区楼房集中供热率达到100%,天然气入户工程有序推进;建设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2座、生活垃圾处理厂1座,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推进省级试点小城镇建设,城镇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观。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生产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完成公路建设固定资产投资28.9亿元,建设公路总里程2331公里,是“十五”期间的128.5倍,实现了公路改造跨越式发展;筹资4600万元,保障了G111高速公路建设。加大企业扶持力度,企业发展实力进一步提升。

改革创新不断深入,发展活力逐渐迸发。全面完成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明晰产权面积32.3万亩,林业发展生机和活力逐步显现。医药卫生改革扎实推进,全面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政府机构改革稳步实施,政府组成部门由30个减至25个,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顺利实施。撤消城关镇,成立2个街道办事处,城市基层社会事业管理进一步加强。放宽城乡户籍管理限制,城镇化率达到18.2%。进一步完善财税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全面推行“零基预算”,158家单位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了市乡村三级服务代理机制,确定为农服务代理事项83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组建了粮食企业集团。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条件显著改善。教育事业长足发展,课程改革有序推进,公开招聘教师375名,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发放贫困生补助1753万元,普九成果得到巩固;改建校舍7.7万平方米,建成2所省级标准化学校,全面消除教育D级危房。文化建设更富活力,综合体育场、“四馆合一”综合文化楼主体工程完工;完成城乡健身工程58处,新建农村文化站12个,“农家书屋”80个,村村建立信息共享活动室,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工程;龙视网络项目投入运营,有线电视村通率达到100%;“鄂温克族瑟宾节”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卫生计生事业卓有成效,完成乡镇卫生院项目18个1.2万平方米,建成人民医院综合楼,妇幼保健院综合楼主体工程完工, 6个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全面建成;计生服务综合楼和5个中心乡镇计生服务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圆满完成农业、经济、文物普查任务。

民生建设强力推进,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实施棚户区改造68.6万平方米,改造农村泥草房2.3万户,启动1.76万平方米的廉租房建设,交付使用324套,建设农村节能新区3个。累计实现城镇新就业5.5万人,新增就业5.2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847个。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682万元;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9万人。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40万人,参合人口占到农村常住人口的99.9%,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80%覆盖率的工作目标。农村养老保险累计实现保费积累1611万元。城乡低保实现动态管理,低保覆盖人群达到4.6万人,五保供养率达到100%。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19个,减少贫困人口1.4万人。

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环境

第一节    有利因素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速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国各地必将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无论有多大困难,不管有多大阻力,我们都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一主题,克难奋进,负重前行。

从有利形势看,“十二五”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一是加快发展的政策十分有利。“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我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增加民生投入提供了有利契机;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大企业改造投入,有利于推动我市工业立市和产品升级;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战略布局和发展任务。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全省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连续大干三年,大力发展十项重点产业项目。国家对粮食安全进一步重视,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松嫩平原开发区建设深入推进,我市作为产粮大市,将获得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全省“十二五”规划提出“千万吨奶和五千万头生猪规划”,将为我市建设畜牧养殖大市提供难得机遇。只要我们把政策研究透,把机遇争到位,必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二是加快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以及南方发达地区土地空间的缩小、劳动成本的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陆转移步伐加快。随着内蒙纳入老工业基地改造范畴,蒙东地区与我省西部深入合作的愿望更加迫切。全市亟需向外拓展装备工业、食品工业,更需周边承接配套产业。我市土地、资源、交通等优势明显,为引进项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就能承接更多的产业项目,为融入全市大都市经济圈提供可能。三是加快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经过历届班子和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主导产业发育初具规模,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社会事业长足进步,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各级班子和党员干部抓改革、促发展的热情高涨,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具备了持续较快发展的条件。特别是我市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逐渐向大规模、宽领域、高层次迈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引和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大豆、马铃薯、甜菜、畜产品和主要粮食作物正逐步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存在巨大的潜在效益;公路网络的建成和铁路干线的即将改造升级,将进一步提升我市到大连和黑河通商口岸的交通条件,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成本将大幅降低;新谋划的尼尔基直供灌区等一批大项目为持续发展提供了后续力量;通过国企改制和农村综合改革等体制机制创新,民营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活力凸显,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明显增强;国家对粮食主产区扶持力度的加大和全省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

第二节    不利因素

在良好机遇面前,我市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资源、技术、人才和市场为主的竞争更加激烈,来自周边地区和兄弟县市的区域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我市经济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经济总量不大、发展速度不快,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二产比重偏低,大企业拉动经济和财政增长的显效还没有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发展步伐较慢,工业经济整体竞争能力还不强,对财政的贡献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农业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企利益联结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三是人才支撑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专业技能和管理人才匮乏,产业科技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四是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依然偏低,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投入不足,城镇化水平差距明显,城乡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五是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加速,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特别是公共财政支撑能力还不强、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就业压力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改善民生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形势,我市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一定要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着力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开创加快发展的新局面,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第三章    规划目标和发展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齐齐哈尔市工作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现“两个翻番”为目标,坚定不移实施“农业奠基、工业立市、兴业富民”发展战略,振兴以产业项目建设为重点的工业经济、发展以规模经营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繁荣以商贸流通为基础的第三产业,深入推进城乡建设工程、民生改善工程,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坚持构建产业优势,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带动为着力点,紧紧抓住和用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提高发展质量、追求绿色GDP放在首位,搞好统筹协调,全力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三新产业和环保设备制造产业,高效利用资源,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符合我市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坚持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幅提高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壮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形成结构调整的常态化,构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合力明显增强。

坚持培育发展活力,推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全力推进行政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解决发展问题;全力扩大开放,以加强招商引资和区域合作为重点,推进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对外开放,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坚持增强发展后劲,推进承载能力建设。把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作为基础工程,按照“宜居、宜业、宜行”的城乡发展规划目标,进一步加强生产性、生活性、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城乡基础功能布局和配置,努力提高交通、能源、农田水利、城乡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实施资源适度开发和生态保护,强化节能减排管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坚持执政为民理念,推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化责任政府建设,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公平正义,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民生项目建设,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城乡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努力构建和谐讷河。

第三节    发展战略

十二五期间,我市重点实施五大战略举措:

工业立市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振兴政策要求、提高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对优势行业具有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和产业集团企业,逐步建立核心企业、配套企业和服务企业有机结合的协作体系,提高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

农业产业化战略。抓住资源环境受到约束、国家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我市生态和环境优势,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完善农业产业化链条体系和利益联结关系,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加工制品,加快我市农业“三个转变”步伐,及时抢占新一轮区位发展的制高点,实现特色兴业、产业富民目标。

项目牵动战略。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发展优势行业、培育龙头企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今后五年工作的重点就是围绕产业上项目,着力引进工业立市型、产业拉动型和民生优化型的大项目、好项目。以定点、定向、定位招商为重点,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有效方式,吸引外部资本参与我市建设,为推动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城乡一体化战略。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城带乡的原则,合理确定城乡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促进各种要素合理流动,推动交通、通信、供电、给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抓好示范乡镇,建设好省百强镇,推动新农村建设整体上水平,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科教人才兴市战略。构建多元投资体制,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坚持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合理配置教育和培训资源;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的机制,促进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加快发展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经济保持快速发展。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33亿元,年均增长15%;财政总收入达到7.4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000元,年均增长1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2亿元,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0.5亿元,年均增长15%。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5.8:36.4:37.8调整到2015年的17.2:40.2:42.6。

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十二五”期间,引进国内资金130亿元,年均增长9%。201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30万美元,年均递增15%。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15年,城镇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科技教育加快发展,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文化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2015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90%;单位GDP 综合能耗1.15吨标准煤/万元,下降20%;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比重的2%。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年均增长10%;文卫科教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64%;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7.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7.5%;最低生活保障达到应保尽保。城镇化率提高到19.7%。

第四章    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第一节    发展空间布局

强化空间布局是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精神的重要举措,实现规划由单纯平面布局设计向各种发展要素空间合理配置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十二五期间,我市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中心镇为支点,形成七大类空间立体开发和优势叠加的功能区,指导全市产业和城镇发展布局。

综合经济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打造以111国道及主要交通干线为依托,以主城区为结点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做到分区合理、功能完善。重点抓好3个工业集聚园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人口集聚区承载能力建设,强化商贸物流基地、农业产业化基地、旅游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及消费市场向核心区域集聚。

商贸服务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拉哈镇和中心镇为依托,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城乡商品流通业,促进金融服务业,形成中心城镇支撑,市场主导,人流、物流、资金流集聚的经济区域。

高效种植区。以同义、六合,九井、讷南,和盛、通南三大区片为核心,以其他乡镇为依托,结合粮食产能工程建设,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大力发展特色、有机作物。突出中心城区周边和学田镇设施农业建设,加大政策性投入,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规模养殖区。以兴旺、二克浅、通南为核心,以讷南、拉哈、同义等乡镇为依托,大力发展以奶牛、生猪、蛋鸡、黄肉牛为重点的畜牧养殖业,搞好与龙头企业和市场需求对接,壮大产业规模。

渔业经营区。以嫩江、讷谟尔河流经区域和尼尔基斯湖沿岸乡镇为主,科学开展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开发区。依托五大连池黄金旅游线路和尼尔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以学田、二克浅、龙河、拉哈为重点,大力发展冰雪旅游、森林旅游、建筑景观旅游、水上乐园和观光农业等特色旅游,形成连点成线、以线带面的发展格局。

生态经济区。以讷谟尔河湿地保护区、尼尔基库区、江河沿岸、各林场,大架子山、红马山等区域为重点,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制度,加强生态承载能力建设,并搞好山特、湿地、林草、滩涂等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

第二节    原料基地分布

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有效对接、突出绿色有机生产的原则,打造八大基地,逐步形成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的格局,促进土地规模经营达到300万亩,龙头企业本地原料供应率超过60%。

高糖甜菜生产基地:以同义、通南、和盛、兴旺为核心种植区,重点向北部和东部乡镇扩展,并完善价格磋商机制,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甜菜种植面积力争达到40万亩,总产量稳定在100万吨。

马铃薯生产基地:以鑫丰种业公司、第四良种场为主体,建立原种繁育基地10万亩,原原种生产能力达到500万粒,利用2~3年的时间,力争将讷河建成全省最大的马铃薯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以东部和南部乡镇为重点,建设国家级马铃薯绿色原料基地。到2015年,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100万亩,亩产稳定在2吨左右,商品率达到85%,贮藏能力达到40万吨。

优质大豆生产基地:以学田、老莱、龙河、孔国等乡镇为重点,建设国家级绿色双高大豆生产基地。大豆总面积控制在200万亩,总产量达到60万吨。

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以讷漠尔河两岸和嫩江东岸乡镇为重点,加快实施尼尔基直供灌区等水田工程建设,突出发展有机水稻。水稻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其中有机水稻发展到20万亩。

高产玉米生产基地:以兴旺、和盛、六合、同义等乡镇为重点,同时加快中北部乡镇种植结构调整步伐,逐步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提高粮食总产水平。玉米种植面积达到180万亩,亩均产800公斤,总产量达到144万吨。

优质杂粮和高效作物生产基地。以同义、和盛、兴旺等乡镇为重点,建立谷糜、无壳白瓜、葵花、菇娘生产基地,走精加工、小包装、品牌化的外销之路。优质杂粮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

牲畜养殖生产基地。以种畜场和牧业公司为重点,突出绿色安全畜产品生产,全面推广标准化饲养,大力发展生猪、黄肉牛、肉羊养殖,集中连片建设50个养殖小区。全市黄肉牛、生猪、山绵羊存栏分别达到26万头、93万头、42万只,肉类总产量达到18万吨。以通南镇天禹蛋鸡场为依托,以二克浅、拉哈、通江街道为重点,按照标准化、规模化原则,发挥养殖合作社辐射带动作用,走绿色生态养殖之路。全市蛋鸡饲养量达到300万只,本地品种鸡、鸭、鹅,鹌鹑、人工雁饲养量达到200万只。

奶业生产基地:以海后万头奶牛基地为核心,以兴旺乡、二克浅镇为重点,发展专业养殖协会,逐步建设8个现代化养殖场(园区),在生产设施、生产环境、科学管理、技术应用和产出能力等方面达到新的水平,示范引领全市奶牛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力争全市奶牛存栏量净增1万头,鲜奶产量达到10万吨。

第三节    主导产业架构

按照横向发展产业群体,纵向延长产业链条的思路,在生产领域重点发展三大产业体系,构筑起龙头拉动、产业联结、相互配套的发展模式。

食品产业体系。在糖业上,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品牌打造,促进集群发展,逐步形成以红光工业园为平台、以博城公司为龙头,以重点产区为基地的完整产业链条。全力抓好博城糖业公司年加工100万吨甜菜项目,抓好附属企业建设,提升企业集群化水平。在薯业上,强化良种、贮藏、外销、加工四个环节,加大科技和设施投入,提高产业研发能力和产品错时销售调控能力,在终端市场联系业主。按照“抓大、扶中、限小”的原则,重点扶持有规模、有效益、重环保的企业,推动港进等淀粉加工企业改造升级,扩张规模,开拓市场,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在豆业上,重点扶持鸿源油脂、才子油脂等企业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建设,努力开发大豆终端制品,促进油脂行业提档升级。在畜产业上,坚持牧业富民不动摇,积极引进江苏雨润集团等农业产业化项目,推动北方恒阳食品冷链物流项目、兴大饲料等畜牧相关产业加快发展,加速畜牧产业一体化进程。在乳业上,采取世行贷款、财政专项资金、银行信贷等多种措施,抓好奶牛生产,扩充奶牛总量。加强奶牛基地各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搞好各项服务,提高养殖标准化水平。鼓励完达山乳业讷河分公司尽快达产达效,支持美庐乳业二期工程项目尽早上马。在酒业上,以万兴源酒业、黑土王酒业、三盛酒业、讷河啤酒厂为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技改创新、资源整合等途径使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带动制酒业加快发展。同时,打造盛源无壳白瓜、鑫龙祥弱碱水、永业集团矿泉水产业链条,促进优势资源转化利用。

“三新”产业体系。在新能源产业上,以尼尔基、恒达福置业、大唐集团等3个风力发电项目为重点,尽早促成项目开工建设,发展风能转化利用;积极引进资质较高的企业,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和太阳能,改善我市能源结构,促进低碳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在新生物产业上,抓好普邦明胶6000吨明胶项目竣工投产,促进恒阳肠衣生化项目早日达产,扶持昌远生物与北京化工大学实施产学研合作,开发蛋黄卵磷脂和蛋清多肽等高端产品。引进大型生物制药企业,带动产业升级。在新材料产业上,依托蓝天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对小企业进行重组和兼并,集约生产新型墙体建筑材料。引进战略投资者,深度研究和开发硅质页岩、高岭土等矿产资源,生产陶瓷基复合材料、水泥基复合材料和阻燃、压电、导电等功能材料,促进矿产资源高效利用。

环保设备产业体系。以金山环保为龙头,抢占东北三省行业发展先机,生产污水处理药剂及自动化成套控制装置,开发环保工程建设项目,带动我市建筑及配件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第五章    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第一节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把“工业强市”理念贯穿经济建设工作始终,以打造核心企业为重点,构建强势工业格局,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壮大核心企业实力。以放大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吸纳重组效应为重点,围绕技术创新、结构升级、规模扩张等关键环节,促进资本向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行业和企业集中,推动工业经济集群化发展。积极扶持博城糖业、港进集团、恒阳集团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加强对普邦明胶、鸿源油脂、美庐乳业、昌远生物、天丰面粉等成长型企业的引导,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扶持引导资本运作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成长性好、拥有自主专利技术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和专业化分工协作发展,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到2015年,形成年产值超5000万元企业20家,超亿元企业15家的梯次发展格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0家。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强化工业园区体制创新和功能建设,力争在开发面积、进区项目、经济总量、科技含量、财税收入、配套协作等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把希望科技园区的开发建设作为全市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加快建设速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十二五”期间,园区沿讷尼公路向西、向南再扩充3-5平方公里,争取再入驻规模以上企业15户。其中,固定资产投入超亿元企业8户,超5000万元的7户,使工业园区成为我省西北地区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制造及物流集散中心。到2015年,力争园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0亿元,增加值实现3亿元,上缴税金1.5亿元,实现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把工业园区建成招商引资平台、工业发展基地、财源建设核心、城市建设亮点,带动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科学跨越。

强化工业产业大项目支撑。抓住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结合我市实际,打破行政、区域、行业和所有制限制,围绕骨干企业发展大项目、围绕园区政策吸引大项目、围绕战略投资引进大项目、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大项目,围绕存量资产启动大项目、围绕新兴产业新上大项目,集中谋划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带动生成一批起点高、成长潜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项目。重点加快博城糖业、普邦明胶、港进集团、恒阳集团等支柱企业的技改进程,促进达产达效,建设国内最大的甜菜加工、药用明胶、马铃薯加工基地。积极推进以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投资开发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期间,争取新上超亿元工业大项目15个,完成投资30亿元以上的目标。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培育“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竞争优势为重点,按照“创品牌、引名企、嫁名牌”的思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与合作社为主体,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行业商会积极参与的品牌创建工作机制。出台品牌扶持政策,在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建设、科研立项、质量管理、银行贷款等方面优先支持,优先培育城市品牌、集体商标和地理商标。精心包装名牌,扩大主要产品知名度。利用各种会展机会,大力宣传我市优势产品,并引导和支持企业改进工艺,做好质量体系认证、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工作。“十二五”期间,力争在医药、畜禽、食品、酿酒等制造行业分别催生1-2个国内知名名牌。整合农产品品牌,把同类、同品质农产品整合为一个或几个品牌,形成规模化品牌效应,培育农业经营新优势。引进大型服务连锁和旅游开发机构,带动我市生产经营行为逐步向品牌化方向发展,扩大讷河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用工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以产业项目为依托,做好与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区、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对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粮食产能。紧紧抓住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全面落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实施方案,以巩固粮食产能、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重点抓好粮食产能工程项目、尼尔基直供灌区项目、兴旺灌区工程项目、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到2015年,粮食总产达到212.5万吨,年均递增6%,新建抗旱水源井2600眼,喷灌工程2600处,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中型灌区3处,新增水田灌溉面积20万亩;完成讷谟尔河二克浅段和嫩江索伦段改道清淤工程,老莱河堤防和回水堤新建工程,华升、德宝、保育、向阳、新世纪5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治理老云沟、通南沟等涝区面积2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42万亩。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重点发展大马力轮式机车,集成配套使用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完成造林5万亩。

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为重点,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载体作用,坚持“一村一品”的发展方向,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突出发展特色种植业和规模养殖业,推进粮、油、经、饲协同发展,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完善外埠劳务基地,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坚持整村推进、开发式扶贫和移民扶贫,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新上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完成14个贫困村扶贫开发和整村推进工作任务。到2015年,全市累计转移劳动力19.5万人,畜牧业产值达到33亿元。

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加快农业生产与市场对接步伐、促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工业附加值为重点,引导和支持恒阳食品、鸿源油脂、美庐乳业等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采取资产联结、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利益联结等多种方式,推进农副产品基地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格局,培育农业生产新优势。积极发展乡村加工业,促进农区工业化,为龙头企业提供配套服务。

实施多元协作,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加快良种良法的引进和推广,加强农业先进技术培训和应用,良种普及率达到100%;加强自然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水平;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促进我市农业生产技术规程不断普及和应用;加强粮食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完善粮食批发市场职能,扶持中粮集团发展,建成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完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组建大型农机作业合作社,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大力发展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和农业贷款担保公司,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第三节    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

把发展新型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促进服务产业优化升级。

积极发展旅游业。按照园区式开发、板块式打造、组团式发展的思路,搞好景区规划建设,集中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精品景区,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之一。探索旅游市场管理办法,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和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外资旅游企业。加强区域间旅游资源互补建设,与齐齐哈尔、五大连池、莫旗建立旅游信息和客源互通机制,真正融入扎龙、五大连池黄金旅游线路。“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旅游名镇建设,加大“农家乐”、生态农业游等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建设,把尼尔基斯湖风景区建成国家4A级知名景区、大众水上运动基地、黑龙江省中西部和内蒙东部的运动休闲度假基地;把大架子山滑雪场建成国家级4S滑雪场。到2015年,全市游客年接待量达30万人次。

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树立“兴商富民”思想,按照“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的要求超前谋划,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使商贸流通业成为市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健全万村千乡市场农家店网络,打造龙头企业,完善商品配送渠道,重点抓好以恒阳食品物流、城区大型物流中心和讷河粮库粮食现代物流为主体的商贸物流项目建设,建立与我市区位、交通、资源优势相适应的物流、仓储、货运体系。加强内引外联,引导零售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构建以G111高速、县级公路和铁路为主,城乡公路为辅,覆盖城乡、辐射周边的商贸物流网络。创新现代流通方式与消费模式,升级改造一批高级批发市场,加快发展饮食服务业,提升企业经营能力。到2015年,全市对外贸易进出口额达到430万美元,年均增长15%,建设和改造年交易额8亿元以上的大型批发市场6个,交易额1-5亿元商贸流通企业10个,连锁农家店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90%的行政村。

规范发展房地产业。严格执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小城镇建设规划,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积极稳妥的原则,建立和完善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房屋开发、建设和供应体系。遵循市场规律,发挥人口和市场潜力优势,努力构筑高、中、低价位相适应,廉租房、微利房和普通商品房相互补充的住宅供应结构。重点建立和完善保障性住房的长效机制,提高民生住房比重,增加用地比例,提高补贴标准,让更多困难群众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资源。履行政府责任,坚持政策公开,阳光操作,加强市场监管,健全投诉机制,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利益,确保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突出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推进金融、保险、城市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引入竞争机制,支持发展金融小额信贷业务,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提高城乡金融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信息传输、网络服务、电子商务、连锁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增强二产与三产的联动效应。加大培育力度,扶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建成一批拥有服务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促进第三产业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

扶持发展社区服务业。落实国家、省市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社区服务领域,重点组建城区社务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加大管理力度,大力改造传统生活服务业,积极推进就业、家政、养老、托幼、文体娱乐、医疗保健康复等服务向规范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居民就业再就业,提高农村转入劳动力就业能力。对新建、改建住宅小区要提前规划,按照2‰比例提取社区公益用房,带动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第六章    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

坚持通盘考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成的原则,切实抓好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努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严格执行《讷河市城镇总体规划》,加强规划管理与实施,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建筑行为。坚持以规划为龙头,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完善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屯规划,规范和指导城乡发展。以“三供两治”为重点,完成城市集中供热改扩建项目、城区天然气项目、城市供水项目、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和城市垃圾处理项目。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撤并小型村、搬迁偏远村、拆除空心村,统筹改造城中村、近郊村,促进人口向中心乡镇集中。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集中用于中心乡镇和中心村建设,推进棚户区和泥草房改造,加强道路、饮水、供热、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拉哈镇全省百强镇规划建设力度,提升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改造城中村,将城中村改造成为新型城市社区。深入开展“三优”文明城市创建,加强城乡综合管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进市场化、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和群众化管理。构建起对外开放、对内循环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全面推进高速公路、省级公路、县际与周边连接公路及农村公路建设。配合抓好富嫩线铁路讷河至嫩江段改造、富裕至讷河段复线增建,做好鸡讷公路、老111公路和G111国道城区出口至北疆集团路段建设任务。

第七章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和“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全面加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基本形成城乡互动、产业融合、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让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文明。

统筹城乡发展。打破城乡分割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加强新农村建设,逐步把城乡公共设施、居住社区、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安排。扩大财政对农村投入总量和比重,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和覆盖,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逐步实行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破除户籍、就业、居住、入学等方面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建立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农村城镇化。到2015年,力争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村屯环境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发展农村公益事业。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保障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到2015年,所有农村小学到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办学,幼儿教育扩展到村。加快农村医疗保健、疾病控制网络建设,健全农村基层医疗服务体系,重点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推行农村卫生室乡村一体化管理,力争到2015年全部达到国家和省定标准,基本实现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医疗保障待遇。完善农村低保制度,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标准,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搞好对五保户和贫困人口的救助救济工作,健全农村社会保险体系。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村级公路、教育医疗文化设施、人畜安全饮水、生态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安全卫生民居、村容村貌整治等基础建设。积极推进文化惠民五项行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完善农村社会治理结构。进一步明晰村级党组织、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监督议事会的职责,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的制度安排,保障农民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利。探索构建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动的“三角型”治理格局,促进三者政治经济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按照深化改革、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思路,实施“城中村”改造,将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向农村延伸,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渐分离村级公共服务管理与经济发展职能,探索成立新农村经济发展合作公司,促进集体资产股份化、经营专职化、机制市场化。

第八章    重点产业支撑项目

“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是“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支撑条件。根据全省产业项目3年建设活动要求,结合讷河实际,重点筛选策划了有利于增强市域经济实力,促进产业升级的高新技术、技术改造、服务业发展、农林水利等产业发展项目;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的基础设施项目;有利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生态环保项目;有利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事业项目。全市各行业谋划项目127项,经过筛选,列入“十二五”期间重点项目44项,总投资95.8亿元。农业项目。筛选项目17项,总投资46.2亿元,主要建设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讷河市粮食产能工程、大豆生产基地、马铃薯生产基地、甜菜生产基地、土地重大整治工程、农村妇女小额贴息贷款奶牛养殖、二克浅镇建设五万头生猪养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兴旺灌区改建工程、尼尔基直供灌区改建工程、讷漠尔河铁路桥下游堤防建设工程、老云沟涝区治理工程、讷谟尔河沿河湿地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防沙治沙工程、森林防火工程项目。工业项目。筛选项目7项,总投资27.8亿元,主要建设普邦明胶(黑龙江)有限公司年产6000吨明胶扩建改造、黑龙江恒阳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农业产业化工程、内蒙古永业集团友好矿泉水开发、风力发电、黑龙江港进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超有机马铃薯食品加工、嵩天薯业马铃薯工业园、二克浅镇年产3万吨弱碱水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筛选项目5项,总投资4.6亿元,主要建设城市燃气工程、热电联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续建、廉租房和公租房、城区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项目。交通项目。筛选项目4项,总投资12.4亿元,主要建设老G111国道改造工程、饶讷公路工程、农村通畅公路、讷河市公铁立交桥工程项目。旅游项目。筛选项目2项,总投资1.7亿元,主要建设尼尔基斯湖旅游风景区综合开发、婉蓉祖居地风景区及金代古城遗址旅游区项目。公检法司项目。筛选项目3项,总投资0.4亿元,主要建设公安局业务技术用房建设及看守所、拘留所改扩建,法院审判业务用房,司法局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基地项目。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项目。筛选项目5项,总投资2.6亿元,主要建设鄂温克民族文化生态园区、全市中小学校安工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市中医院骨伤专科中心、市乡两级电影院项目。其他项目。筛选项目1项,总投资0.1亿元,主要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项目。一是全方位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改革投融资体制,加大招商力度,不断放大资源、地缘、市场和品牌,积极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涌入,形成多元投资体制。二是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准确掌握国家政策,广泛捕捉投资信息,积极做好项目对接和项目准备工作,竭尽全力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三是扎实做好项目基础工作。要科学筛选项目,认真编制项目可研报告,加强项目库建设。

第九章    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步伐

以增强自主开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把科技进步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企业和社会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推动企业强强联手、战略重组为重点,引导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加强人才培养,调整和优化三次产业内部人才比例结构;强化学科梯队建设,完善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到2015年,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7万人,增长113%。

第十章    加强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

强化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坚持把节能减排放在重要位置,以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为目标,以技术进步为重点,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落后产能淘汰制度,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强对建材、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实现能量梯级利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产出效益。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引导企业进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建立循环工艺流程,促进企业内部循环生产。

加强生态建设,严格保护环境。以建设生态市为目标,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不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加大林业生态环境和城镇绿化美化建设力度,积极开展尼尔基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用薄膜,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积极申请国家资金建设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加强畜牧养殖污染防治力度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力度,推进农村沼气建设,推广秸杆及其他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继续搞好以水土流失为重点的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推行保护性耕作制度。到201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20万亩。继续巩固“蓝天工程”成果,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整治,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335天。

加强资源保护与开发。按照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良性发展。严格落实国土总体利用规划,对讷河城区和拉哈镇实施点状开发,严格限制乡镇工业化用地超范围开发,优先保证重大项目和城市建设用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到2015年,全市基本农田保持在339953公顷。建立和规范矿权交易制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实施资源开发许可制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占用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提高矿业开发水平。加强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坚持开发水源与防治水污染相结合,完成地下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和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

第十一章    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第一节    深化改革

实施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创新土地流转和管理制度,支持种植大户、土地经营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有农林牧场等进行土地规模经营,建立完善市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完善征地补偿、宅基地流转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建立农村住房产权交易中心,拓宽资产增值、财产保值多种途径。

推动流通体制改革。整合现有生产企业、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资源,开放市场空间和领域,积极引进投资者,构建生产与流通、内资与外资相结合的新型流通业态,扩大流通业对外开放规模。进一步创新农村流通体制,加速农村特色的产品流通,搞活农村流通、繁荣农村市场,加快现代流通体制建设步伐。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将政府工作重心逐步向制度建设、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维护竞争秩序等方面转移,促进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利用价值规律对市场进行调节,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建设法制政府、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和节约型政府。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加大审批监管力度。积极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巩固和扩大政府机构改革成果,完善政府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全力组织实施事业单位人员重新聘用工作,深化绩效工资改革,逐步实施事业单位人员社会化管理,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激发事业单位工作活力。“十二五”期间,努力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与群众要求相符合,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完善城市基层民主自治形式。以强化社区功能为重点,加强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要进一步整合社区内部资源,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要抓住棚户区改造、新建住宅小区等契机,采取新建、购买、置换、资源整合等形式,扩大社区办公用房面积。坚持以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带动社区居民民主,逐步扩大社区领导班子和管理机构直接选举范围,健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评议会、监督会、听证会制度,全面推进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理顺居委会与社区党组织、行政管理组织、新的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辖区单位的关系,推进共驻共育、共建共享,着力提高社区建设水平。

第二节    扩大开放

创优经济发展环境。在硬环境建设上,重点加强承载能力建设,抓好以城镇建设、交通网络、通信网络为主的基础设施投入,努力做到客商投资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在软环境建设上,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办结时限,完善“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能,切实为投资者搞好各项服务。进一步细化支持项目建设,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凡是需要政企双方共同向国家和省市争取支持的项目,政府全力配合;凡是我市能够自行解决的问题,克服一切困难和阻力,及时彻底解决;凡是国家、省市和我市出台的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通过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努力营造最佳的经济发展氛围,为全面加快我市发展提供保障。

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准入条件。营造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切实维护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放开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领域,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降低政策门槛,放宽市场准入,不限定非公有制资本的准入条件和经营范围,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向更多领域拓展。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改革 创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积极拓展招商引资活动领域。以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优化配置,实现互利共赢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内联外引力度。搞好企业进出口平台建设,积极协调争取开拓国际市场扶持资金,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加强与外县市经济技术合作,突出区域发展的互补性。依托园区平台,围绕产业链条拓展、资源优势挖掘、企业裂变扩张、产业协作配套,采取“定位、定向、定人、定量”和组团招商的方式,努力扩大对外招商引资的范围和规模,大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努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做到引进一个,成活一个,带动一批,不断提高引资成功率和引资质量。

第十二章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民生建设为主旨,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快速、健康、和谐发展。加大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力度,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十二五”期间,城区内新建一所小学、一所初中和一所高中标准化学校,乡镇全部建成“九年一贯制”的寄宿学校。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实现“厂校合一”,建立起“以产养教,以教促产”的运行机制。积极稳妥发展民办和学前教育,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学习需求。制定乡镇幼儿园建设五年规划,力争实现每个乡镇建立1所高标准幼儿园。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教育新思路,全面加大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力度。加强学校管理、骨干教师培养和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建立整治校园周边环境长效机制,打造平安和谐教育。到2015年,全市6周岁儿童入园率、小学净入学率均达到100%,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9%,初中控辍率达到98.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农村初中毕业生职业教育覆盖面达到100%,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到70%。

提高就业保障能力。坚持创业带动就业方针,把创业培训作为就业突破口,健全培训设施,完善培训网络,开展好就业培训工作,争取和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培训补贴等政策。完善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支持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壮大第三产业,提高产业经济吸纳就业和带动创业能力。建立就业援助机制,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零星就业、双下岗家庭和4050人员就业问题。加强劳转基地和农民工服务站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建设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鼓励全民创业,大力开发就业岗位,保持城乡就业稳定增长。

加强公共卫生、人口计生工作。按照卫生事业四条主线协调发展,医疗救治全面上水平、提标准的原则,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公立医院改革,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预防和应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能力,抓住国家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的机遇,在城乡新布局2个高水平的综合医院,建立健全应急医疗卫生队伍和120急救中心,形成覆盖城乡的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儿童“五苗”基础免疫接种率≥98%,法定传染病发病率≤100/10万。加强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医德医风建设,整顿规范医疗市场和药品流通秩序,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环境。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降低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调节人口结构,遏制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合理流动。坚持基本国策,认真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政策的落实,扎实推进“惠家工程”,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加快推进乡镇计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到2015年,全市户籍人口总量控制在74.7万人以内,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9‰和4.5‰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正常范围之内。

促进文化产业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促进文化产业开发,做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温克族瑟宾节”的宣传、保护和民俗文化开发建设工作;依托关东文化节等载体,搞好文化市场主体培育,支持文化传媒企业和公司发展,规范网络和娱乐场所管理,净化文化市场环境。到2015年,省级先进文化乡镇达到9个以上,藏书5000册以上的图书馆(室)覆盖所有乡镇和街道,加快乡镇数字电影放映站建设进度,确保农民年均看电影12场以上,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以广播电视“村村通”为载体,搞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到2015年,有线电视城网入户率达到93%。有线电视村通率达到100%,入户率70%。强化档案行政执法职能,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做好地方志编撰工作。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大众体育健身为重点,规划辟建城乡大众健身苑点,增设健身设施,促进全民体育运动发展;完成新体育场及内部设施建设,并逐步向群众开放。以竞技体育培育为亮点,深化国家女子链球和全省速滑、田径、跆拳道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争取向国家和省市培养输送优秀体育人才15名,体校和基地在训人数保持在100人以上,输送率超过15%,力争有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大赛。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行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的社会保障办法,建立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做好失业保险扩面工作,全力加强保费征缴、发放工作。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积极推行大额补助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保险,认真实施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全面启动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全力保障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基本养老保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优抚群体保障标准,促进劳动报酬和福利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进行。

健全市场监管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粮食流通市场监管,严格实施粮食收购资格许可证制度,全面规范粮食市场,维护正常粮食流通秩序。加大煤炭市场监管力度,坚决打击无证经营业户。积极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12315”工商行政管理行政综合执法网络。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制假贩假行为。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顿,有效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全力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安全放心市场经营环境。

切实维护公共安全。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认真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把握化解矛盾纠纷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坚持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的产生。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防线;持续开展严打整治专项行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重点打击黑恶势力和严重经济犯罪,坚决铲除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坚持专业防范和群防群治相结合的方针,加强公共场所、治安复杂区域和重点行业监管,努力提高治安满意率和群众安全感。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坚决取缔邪教和非法宗教组织。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应急机制,健全社会动员机制、防御和救助体系,做好预案检查和演练工作,建设应急联动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增强应急指挥、协调联动和快速救援能力。加强寒潮、高温、暴雨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进一步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力度,加强安全生产基础体系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执法检查,重点抓好道路交通、消防、建筑工地、工业企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非煤矿山等领域安全隐患治理,有效降低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等法律法规,坚持“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人防工作方针,突出准军事化目标管理。

加大扶贫工作的开展力度。切实解决贫困村屯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贫困农民增收致富、有效扼制返贫等三大问题,进一步转变扶贫理念,整合扶贫资源,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机制,加大扶贫项目实施力度,提高扶贫成效。继续做好以工代赈工作。

第十三章    保障措施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创新观念。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全市上下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促和谐的社会风尚。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的精神,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形成和谐共建的社会氛围。弘扬科学精神,破除封建迷信,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认真解决发展意识、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强以及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精神弱化的问题,在全市干部群众中真正形成人人思发展、个个谋事业的良好局面。正确树立起与时俱进的发展观、道德观、法治观、贫富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摒弃“小进则满、小富则安”的思想,树立加快发展、抢抓机遇的观念;摒弃“贪图享乐、固步自封”的思想,树立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悲观消极、畏难怕苦”的思想,树立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的精神;摒弃“小市民意识、排外意识”,树立开放意识和大局意识;摒弃陈旧的小农意识,树立跳出农业论农业、跳出“三农”找出路的思想;摒弃粗放发展经济的观念,树立率先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观念。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扬发展主旋律,高唱解放思想的主调,以更开阔的胸襟,开放的姿态,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民主法制治建设。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全面提高各级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发展经济的能力、统筹发展的能力、思维创新的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班子团结共事的能力和法制建设的能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改进党的作风。把全市党员干部思想统一到市委决策部署上来,组织和带领全市人民,不断研究新思路,制定新措施,开创新局面。做好民族宗教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加快民族乡村发展。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入开展普法活动,积极做好“六五”普法规划的实施,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加强司法和执法队伍建设,维护法律公正和公民合法权益。认真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国防意识,关心支持驻军和武警部队建设,促进军政、军民团结。推进依法治市进程,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全面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保障规划落实。规划是连接现实与未来的桥梁,是讷河建设和发展的蓝图。切实有效实施规划是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讷河发展的重要保证。按照规划中定位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整合资源,发挥优势,通过规划促转型、谋发展,指导和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要做深、做实专项规划,科学编制年度计划,切实成为总体规划的延伸和细化。把总体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贯性,确保总体规划通过年度计划的分解落实得以顺利实施。明确部门责任,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和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并根据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进行相关内容的修订,以更好地指导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推荐访问:讷河市 五年 二个 【发改规划】讷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