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发改规划】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

时间:2023-05-07 15:20:08 来源:网友投稿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之后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供大家参考。

【发改规划】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之后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入,计划经济时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机遇。

一、 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现实基础

(一)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

自然资源丰富。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和石油储量居全国首位,煤炭、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深度开发的潜力巨大。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绿色食品产业的良好基础。与俄罗斯边境线长达3045公里,国家一类开放口岸25个,发展对俄经济技术合作的优势明显。

综合经济实力强。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第13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第10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600亿斤左右,商品率60%以上,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全国第9位,以装备、石化为主的重工业在全国工业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和保障作用日益增强。

产业基础雄厚。机械、石化、食品三大传统支柱产业不断壮大,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在国内同行业居重要地位,部分产品技术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水平,生产能力居亚洲或国内前列。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2192亿元。加快调整改造,具有投资少、潜力大、见效快的优势。

科技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拥有55所高等院校,每百人中有5人接受过专科以上教育,列全国第7位。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831个,在焊接、工业机器人、电站设备、大豆、乳业等研究领域,拥有一批国家级顶尖人才,一大批科研成果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拥有一支数量较大和素质较高的技术工人队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场化程度低,缺乏发展活力。人们的思想观念、企业的市场经营意识、市场功能发育和政府的行政管理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民营企业发展不快、比重小。开放程度低,经济外向度不足10%。外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企业经营管理落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功能不健全,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弱,经济发展缺乏持续的内在动力。

体制性问题突出,国有经济比重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88%,公有制实现形式单一,国有企业“三大”包袱重,企业办社会年支出123亿元,富余人员和不良贷款多,生产成本高,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结构性问题突出,传统产业比重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增长缓慢。工业企业技术、装备和产品老化,一些传统产业处于停滞或萎缩状态。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水平低。

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突出,社会保障能力不足。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企业下岗职工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急待转移,新创造的就业岗位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就业和再就业矛盾突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大。一些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尚未参加养老保险,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有待于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还很薄弱。

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突出,接续产业发展缓慢。石油、森林资源衰退,可采储量急剧减少,开采成本增加。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接续产业规模小,难以弥补采掘业下降带来的增长缺口。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煤矿城市采煤沉陷区问题突出,油田植被和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土地“三化”、水土流失加剧,林木蓄积量减少,森林生态功能减弱。

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着力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调整国有经济战略布局,发展民营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机制;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按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总体要求,发挥优势,合理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建设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能源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森林工业基地;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搞好“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采取综合性措施,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坚持改革开放,以改革为突破口。以改革开放促进调整改造,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思维方式的羁绊。进一步营造大开放的氛围,充分发挥东北亚地区重要开放窗口的优势,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引进战略投资者,全面加强国际、国内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三,坚持市场取向,正确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由市场机制决定结构调整、要素整合、企业改组等调整改造内容。政府发挥规划引导、政策导向、规范秩序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用。

第四,坚持有进有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使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更趋合理。集中力量发展重点地区和优势企业、行业,形成产业集群,提高整体竞争力和经济综合实力。加快劣势企业退出市场步伐,优化资产结构。

第五,坚持自力更生,争取国家必要支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等不靠,增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信心和责任感。通过党风廉政和工作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并保护好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人人创业、振兴龙江的良好氛围。积极争取国家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企业调整改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财税政策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支持。

第六,坚持近期和长远相结合,讲求实效。充分认识振兴老工业基地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系统性,既要增强紧迫感,抓紧解决突出问题,又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第七,坚持协作配合,形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合力。从大局出发,充分考虑辽宁、吉林省的发展,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形成合力振兴的良好局面。

(三)主要步骤和目标

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要三年初见成效,八年重振雄风。通过艰苦努力,将我省调整改造和发展成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逐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区域。

第一阶段:力争用三年时间,到2005年使体制性、结构性问题突出的矛盾明显缓解,全面完成以产权多元化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民营经济比重大幅度提高。资源型城市的接续产业进一步发展,基本弥补采掘业减产带来的增长缺口。重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或超过二十世纪末水平,形成装备、石油、煤电、食品、化工等年销售额超千亿元的优势行业,造就一批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优势企业。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2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00美元,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力争再用五年时间,到2010年建成市场机制比较完善,优势和特色突出,总体经济实力较强的省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成为全国新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能源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森林工业六大基地,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农业完成主辅换位,畜牧业比重提高到60%,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业优势更加突出,建成全国畜牧大省。以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建成旅游大省。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经济转型步入良性轨道,接续产业增加值超过采掘产业。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优良。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年均增长9%以上,2008年比2000年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40美元。

通过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880元和4130元,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5平方米和18平方米,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大学入学率提高到23%,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城镇从业人员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到80%,婴儿死亡率下降到26.3‰。

三、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全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1、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大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强支付国有企业改革成本的能力,推进债务、资产、产权重组,力争到2005年,完成150户左右大中型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2、推进优势企业做大做强。抓住全球范围内新一轮制造业转移的机遇,支持优势企业,加强与国内外一流企业合资合作,纵向延长产业链,横向兼并收购,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集团。引导优质资产、优秀人才集中,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知名品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3、减轻国有企业负担。帮助国有大中型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加快企业富余人员带资分流步伐,采取多种措施,减轻企业债务包袱,化解企业改制难题。

4、加快劣势企业退出市场步伐。促进一般竞争性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加大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破产关闭力度。组织好国家政策性破产项目的实施。

5、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职能,健全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调整企业内部组织管理结构,加快企业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建设。

6、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组建省市两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建立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对企业经营者的业绩考核制度,探索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

(二)发展六大产业群,建设六大基地,全面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1、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群,建设现代化装备制造基地。以数字化技术改造为重点,以重大项目为依托,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大型骨干企业,加快重点产业专业配套协作生产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重点发展水电、火电、核电等电站成套装备,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电站设备制造基地。发展重型机械装备,重型数控机床,建设我国重要的重型装备制造基地。发展新型微型汽车、轿车及发动机,快速、重载铁路货车及铁路起重机,精密高速重载低噪声轴承,支线客机、新型多用途飞机和直升飞机,走国际化合作的道路,规划研制干线飞机,建设我国一流的交通运输工具制造基地。发展数控量仪、精密复杂刀具、新型农业装备和农副产品加工装备、焊接技术与装备。建立北方军事装备制造基地,增强军品核心研制能力,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形成多用途军用飞机及发动机、舰船动力系统、压制武器、航空弹药、电子装备、新概念武器基础、军用新型材料和基础件、轻武器及警用装备等八大军品研制基地和产业集群,提高民品创新能力,加快民品开发。实现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到2010年电站成套生产能力由800万千瓦提高到1400万千瓦,重型机械装备生产能力由3.5万吨提高到15万吨,微型汽车和轿车生产能力由30万辆提高到60万辆,微型发动机生产能力由50万台提高到120万台,支线客机生产能力达到34架,其他飞机生产能力达到240架。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达到383亿元,年均增长20%。建成国内一流、特色突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和世界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加工区。

2、发展石化工业产业群,建设国家一流的石化工业基地。充分利用石油、天然气、粮食、煤炭等资源优势,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开发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加强与中石油公司合作,实施“以化补油”战略,延长产业链,发展精细化工,加速构建以大庆为龙头的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石化产业带,将大庆建成国内一流、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型石化基地,使石化工业朝着规模经济化、技术高新化、加工精细化、经营国际化方向发展。重点提高炼油企业集中度,推行炼油化工一体化,扩大乙烯及合成材料生产规模。加快发展有机原料、化肥、精细化工、塑料加工。加快煤油转化,重点推进依兰、双鸭山煤炭液化项目。到2010年,原油加工生产能力保持在2000万吨左右、乙烯由60万吨发展到150万吨、聚丙烯由30万吨发展到100万吨。规模以上石化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5%。

3、发展能源工业产业群,建设东北地区能源基地。加大原油勘探力度,研究推广采油新技术,努力增加原油产量。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加强煤矿安全技术改造,推广使用洁净煤技术,调整煤炭工业结构。建设坑口电站,优化电源结构,加强电网建设。原油和煤炭生产。积极勘探,寻找外围油气资源,采取科学手段,提高原油采出率。到2010年,原油产量稳定在3500万吨,石油开采业增加值440亿元,年均递减7%左右。在稳定东部煤炭规模和接续产量的同时,加快新矿井建设。大力提高煤矿采掘机械化水平,扩大洗选加工能力,提高原煤洗选率。加快洁净煤技术产业化进程。到2010年,原煤产量达到1亿吨,煤炭转化率提高到55%。电源建设。争取建设一批大型坑口电站,加快建设中心城市大型热电厂项目,建设一批常规水电、抽水蓄能电站及大型风电场项目,保证东北地区用电量增长的需要,积极争取向华北送电。到2010年,新增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电网建设。进一步完善主干网架结构,提高电力送出能力,增加国网覆盖面积,继续改造城乡电网。完善和建设500千伏电网骨干网架,使其余电压等级电网与之协调发展。

4、发展绿色、特色食品工业产业群,建设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快食品工业产业升级步伐,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比重。健全以绿色、特色食品为主导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全国最大的绿色、特色食品工业基地。发展的重点是,乳制品、大豆制品、玉米加工、薯类制品、肉类制品、啤酒饮料及山特产品深加工。到2010年,乳制品加工能力达到1300万吨,建成全国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基地;大豆加工总量达到800万吨,其中精深加工比例达到60%以上,建成全国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深加工基地;玉米加工能力达到700万吨,其中精深加工比重达到65%。食品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40亿元,年均增长16%;绿色食品加工量800万吨,年均增长10%。

5、发展医药工业产业群,建设我国“北药”生产基地。以哈药集团为龙头,以医药园区为重点,推进医药企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加大北药开发力度,增强自主开发能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特色医药,建成医药强省。发展的重点是,现代中药、抗生素、生物制药、化学药品、新型药物制剂和制药器械。到2010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增加值119亿元,年均增长17.5%;哈药集团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

6、发展森林工业产业群,建设我国重要的森林工业基地。依托森林资源,加快林区生态和产业两大体系建设,搞好商品林建设,发展精深加工,壮大林区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规模。重点发展板材、纸制品、家具和林下产品。以重点企业为依托,加快林板、林纸一体化建设,扩大造纸和人造板生产能力,延伸发展家具等木材精深加工,建设200万立方米人造板、500万套家具等工程。加快推进林区绿色、特色食品和林药深加工等新兴产业,建成国内最大的山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到2010年,林区经济增加值达到210亿元,年平均增长12%。

在建设六大基地的进程中,要大力发展轻工业,调整工业结构;要大力发展对经济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0%,成为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三)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以农民增收为中心,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760亿元,年均增长6.8%;粮食生产在优化品种、品质的基础上,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600亿斤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90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

1、加快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主辅换位步伐。实施奶业振兴工程,重点发展奶牛、肉牛、生猪等主导品种,积极发展肉羊、蛋禽、肉禽、绒山羊、特种养殖。到2010年,奶牛存栏达到320万头,鲜奶产量1200万吨;肉牛出栏450万头,生猪出栏3500万头,羊出栏1200万只。重点建设现代化高产园区和养殖场工程、良种化工程,完善疫病防治及畜产品安全体系,推进饲草饲料工程建设。到2010年改良草原1800万亩,退耕还草面积1010万亩,耕地种草面积1000万亩,种植青贮饲料面积1000万亩。

2、巩固发展绿色食品种植业。从总量发展、标准化生产、质量监控、加工增值和市场开拓五个环节,扩大绿色食品种植业。到2010年,绿色食品种植面积扩大到3000万亩,产量达到1370万吨,绿色食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2.5%提高到30%以上;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达到1.3亿亩;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发展到1200个。

3、积极发展优质粮食生产。实施大豆振兴工程,重点建设非转基因大豆产业带。到2010年,大豆种植面积发展到5000万亩以上,大豆单产和品质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大豆年产量由560万吨提高到900万吨。加快玉米、小麦、水稻等作物的优势产业带建设,在巩固提高35个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和8个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的基础上,力争新增15个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和15个大型国家级优质商品粮基地。

4、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优势龙头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资产重组和品牌整合。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大豆、水稻、玉米、奶业、畜产品、马铃薯等加工方面形成具有较强拉动能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力争每个优势主导产业都要整合出一至两个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到2010年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发展到1500户,销售收入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12%,牵动基地面积7000万亩,带动农户250万户,增加农民收入38亿元。

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续建龙头桥、兴凯湖、倭肯河等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19处,新增灌溉面积31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60万亩;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沿岸新建大型灌区19处,开发利用界河水资源,新增水田灌溉面积590万亩。在西部28个县建设旱田喷灌节水灌溉工程350万亩。治理汤旺河、拉林河、乌裕尔河等16条重点中等河流、17条重点小型河流和141处以三江平原为主的涝区。在富裕、杜蒙、安达、肇东、青冈等市县和农场,建设牧区水利工程120万亩。解决6100个村屯,300万人口饮水困难问题。新建基本抗旱水源工程11万处。继续装备大型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进一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6、加快垦区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垦区的龙头带动和辐射示范作用。重点建设1000万亩优质大豆、1000万亩优质水稻、500万亩优质小麦等生产基地,优质商品粮生产能力稳定在180亿斤以上。做大做强重点龙头企业,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到2010年,垦区农产品加工总量突破1500万吨,工业增加值达到118亿元,年均增长20%;农场职工人均纯收入8800元,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7、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的配套改革,取消烟草税以外的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水平,减轻农民负担。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土地使用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落实对农民(农垦职工)种粮直接补贴政策。

8、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小城镇人口规模,加强二、三产业建设,增强小城镇经济承载能力,完善小城镇的服务功能,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实现农村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垦区、林区现有小城镇为重点,统筹规划城镇的发展。到2010年,全省重点建设100个小城镇,其中产业优势突出的拉动型小城镇35个,边贸特色型小城镇25个,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群体。

(四)以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促进就业、方便生活、提高竞争力为目标,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3015亿元,年均增长11%。

1、突出发展旅游业。实施旅游牵动战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精品线路和旅游景区景点,加快产业化步伐,整合现有的旅游资源,全力打造黑龙江-中国“酷”省的旅游形象,成为春季的活力世界、夏季的清凉世界、秋季的多彩世界、冬季的冰雪世界,建成全国的旅游大省。继续做大做强环哈尔滨旅游带和哈尔滨-平山-亚布力-牡丹江、五常-凤凰山-大海林、铁力-伊春―嘉荫三个旅游带,加快镜泊湖、五大连池、兴凯湖、亚布力、雪乡等重点景区综合开发,积极开发工业旅游产品,构筑多种特色旅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2、加快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房地产和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以粮、油、煤、木等主要商品和以对俄贸易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化、国际化物流中心。大力培育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多渠道融资,做大做强做优上市公司。培育和发展证券中介组织,提高证券市场融资规模和质量。培育壮大地方资本市场,发展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发展行业协会,鼓励与国外中介机构的合资合作。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科技服务业。完善个人住房融资机制,规范和扩大房地产市场。加快建设基础数据库和数字认证系统,形成完备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加快建设高速、宽带、大容量的信息网络,着力拓宽电子商务、电子家务、在线数字处理、远程教育和医疗、可视会议等网络增值服务。推广数字电视服务。

3、继续繁荣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商贸、餐饮、社区服务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与现代化商贸经营业态,推进电子商务。加强大中城市社区服务业基础建设,搞好以社区服务和综合服务为重点的便民服务中心,推动家政、体育健身、社会安全、老年及儿童服务等行业产业化发展,积极拓展新的社区服务领域。

4、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文化资源,进一步壮大文化产业规模。重点发展报纸、演出、出版等有一定基础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业,扶持和引导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经营活动,发展大众型娱乐场所,鼓励开办适合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需要的文化经营项目,培育开发农村文化市场。引导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向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促进文化产业投资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产业集团,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五)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坚持多轮驱动,合理开发资源,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接续产业,改变资源型城市单一的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搞好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开展大庆、伊春、双鸭山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

油城发展。以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建成全国一流的石油化工基地。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食品、建材、塑料和医药工业,建立乳业核心区和新型建材基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力争使大庆市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的前列。

煤城发展。坚持以煤为主,多元化经营,把煤炭资源“四转一开发”(煤转电、煤转热、煤转油、煤转气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作为延长产业链的主攻方向。组建煤炭集团,重点建设东荣、鸟山、新华等煤矿项目,巩固提高煤炭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建设鹤岗电厂二期、双鸭山电厂三期、七台河电厂二期、双鸭山热电联产等坑口电站,推进煤炭液化,鹤岗、鸡西煤层气开发,七台河、双鸭山焦化等项目,促进煤炭转化,发展煤化工。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冶金、新型建材、林木加工、生物制药、旅游等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完成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和城市面貌。

林城发展。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快生态和产业两大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建立生态优先和产业优化的林业体系。合理调减木材产量,加快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用材林基地建设,争取用10年时间完成迹地更新欠账、低质林改造和宜林地造林,促进林木资源由采伐向培育保护转型。实施商品林基地、林板、林纸一体化工程,建设伊春中(高)密度、大兴安岭高密度板家具等重大项目,促进林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以脱毒马铃薯种籽基地和高标准原料基地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建成全国最大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积极开发森林生态旅游、林下产品和林药种植及深加工等新兴产业,促进林区经济由单一林业经济向复合型林区经济转型。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老工业基地的整体功能

为适应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需要,在统筹规划基础上,着力抓好一大批重点工程建设。

1、加快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以主干铁路和国、省道公路为重点,加快国际经贸大通道建设和通县达乡交通网络建设。公路要建设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哈尔滨至佳木斯高速公路、哈尔滨至牡丹江高速公路、齐齐哈尔至嫩江高等级公路、安达至吉林省界公路、拉林至吉林省界公路、杏山至吉林省界公路等项目,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提高县乡村通车能力,逐步构成“三射四横六纵”(三射:哈尔滨至同江、哈尔滨至黑河、哈尔滨至吉林市;四横:绥芬河至甘南省界、饶河至讷河省界、前锋农场至嫩江省界、抚远至加格达奇;六纵:抚远至当壁镇、同江至东宁省界、名山至宁安省界、嘉荫至双城省界、黑河至肇源省界、漠河至泰来省界)的公路网架。除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以外,形成地市级区域中心城市间3小时经济圈。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实现高等级公路连接。铁路要开工建设哈尔滨至北京客运专线、省内电气化铁路改造,形成以哈尔滨枢纽为中心,绥芬河和满洲里口岸为两翼,由滨洲和滨绥、七台河至牡丹江、佳木斯至哈尔滨、加格达奇至泰来等铁路干线构成的“一横三纵”线路主骨架。与辽、吉两省共同争取国家尽快启动建设东北东部铁路,形成新的出海通道。推进黑河、洛古河等界河大桥建设。完善航空运输网络。强化哈尔滨机场的枢纽地位,积极完善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黑河机场功能,建设漠河、鸡西、伊春支线机场。

2、推进邮电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传输网络建设,研究高速率、大容量的传输技术,建设面向多媒体通信的宽带化传输网。在充分利用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资源的同时,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加强邮政信息平台和邮政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形成以邮政、电信、移动、寻呼、数据业务为主体,多种业务相互补充,规模较大的邮电综合业务体系。

3、加强水利建设。逐步扭转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到2010年,着力解决缺水严重的大中城市和部分城镇供水不足的问题,完成尼尔基、寒葱沟、磨盘山、白杨木、二门山等水库建设,开工建设桃山水库二期、西山、青龙山、林海、阁山、亚布力、关门嘴子、北安、七里沁、格节河、奋斗、花园、三湾、寒虫沟、寒葱河等水库工程,新增库容106亿立方米;完成尼尔基水利枢纽配套北部引嫩扩建改造工程,完成松花江大顶子山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松花江、嫩江干流等堤防应急度汛工程和重点城市防洪工程,使松花江、嫩江干流等大江大河堤防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哈、齐、牡、佳、大、伊城区防洪标准达百年一遇(哈市主城区标准达200年一遇),提高黑河、七台河、双鸭山、鸡西等城市防洪标准。建设引松入莲、引穆入青、引通入红调水工程。加快建设黑龙江、乌苏里江国境界河防止国土流失工程。

4、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积极推进城镇化的要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使中心城市基础设施状况显著改善,中小城市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建成比较完备的交通、通讯、供排水、供电、供气、供热和污染治理等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水库供水工程及县城供水项目,新增日供水能力200万立方米以上,到2010年,达到892万立方米/日,供水普及率92%。完成大中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降低管网供水漏失率,提高供水质量。建设大中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项目,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220万吨以上、垃圾日处理能力1.2万吨,到2010年,污水日处理290万吨,处理率6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建设重点城市中心城区热电联产项目,新增城市供热面积1亿平方米以上,集中供热普及率45%。建成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启动三号环线工程,初步形成哈尔滨市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哈尔滨三环路等城市环路工程,新增城市主干道500公里以上。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为老城区企业和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提供载体。

(七)扩大对外对内开放,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进一步扩大开放,引进国际国内战略投资者,是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资源、能源产业、地缘和人员优势,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全面推进对外对内开放的战略升级,用大开放推进经济发展。

1、把引进资金与引进技术、人才、管理结合起来,组建一批中外合资大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创造条件,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争取跨国公司在我省投资基础产业、农业、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以及出口型产业。以国有企业调整改造为重点,筛选一批在全国同行业处于前列的企业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推进与跨国公司特别是与世界500强合作,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形成一批大型中外合资企业和企业集团,打造我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航空母舰”。规模以上的大企业实现与跨国公司合作,有效生成一片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充分依托我省特色和优势,积极做好引资、引智、引项目工作,以大招商实现大发展。扩大金融、保险、商贸、旅游等服务领域对外开放,争取有意向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拓宽国际融资渠道。实施招商引资市场化运作,改进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完善投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以国内外会计、律师、信息咨询、行业组织为主体的投资促进网络,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到2010年,力争外商直接投资25亿美元,年均增长11.8%;引进省外资金年均增长12%。

2、加大与韩、日等周边国家合作力度,努力开辟国际市场,发展多元化对外贸易新格局。进一步加强与日、朝、韩等周边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合作,不断开拓北美、欧盟、中东、非洲、拉美等市场。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确保各类企业在对外经贸活动中的自主权和平等地位。强化企业特别是三资企业的外贸出口主体作用,全面放开国有外贸企业股权限制,加快中小国有外贸企业民营化步伐,实现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内建基地,外辟市场,整合优势产业和产品,加速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扩大机电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到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50亿美元,经济外向度提高到15%。

3、发挥对俄开放与合作的优势,建设全国对俄开放的大窗口、联结欧亚的大通道、东北亚产业金融集聚的大平台。搞好哈尔滨国际科技城,建设中俄科技交流合作及产业化中心,对俄工业、农业、信息科技合作中心,联合大企业引进、吸收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先进技术,建立对俄科技合作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对俄经贸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扩大对俄森林采伐、木材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农业生产以及建筑材料、房地产、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实施纸浆、铜矿、房地产和科技合作等项目。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实施引俄石油、天然气、木材等重大项目。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省口岸经济快速发展。建设黑河、绥芬河、东宁互市贸易区,争取建立加工贸易区,建成全国对俄的贸易窗口。

4、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赋予企业境外投资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监管机制。鼓励优势企业对外投资,形成有竞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使我省具有优势的产品、技术“走出去”,建立海外生产体系、销售网络和融资渠道,开展跨国经营。重点形成海外能源、原材料和生产制造基地,带动技术、设备、材料出口和劳务输出。支持大庆油田开展国际化经营,拓展海外业务,从事境外油气勘探开发,形成一定规模的境外油气生产基地。扩大外派劳务规模,推进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

5、绕六大基地建设,广泛开展省际间经济技术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合作开发生产规模经济产品,促进企业资产重组,整合壮大一批企业集团。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项目推介和招商活动,吸引省外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投资创业,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盘活存量资产,搞好资本运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八)发挥科技优势,整合科技资源,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加快科技平台建设。以高技术产业化为目标,重点建设八大高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依托第一重型集团建设重型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建设电子信息和制造业信息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依托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省农业科学院建设现代农业、良种繁育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祖国医药研究所、省科学院和哈药集团建设北药和新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省科学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哈电站集团和哈飞集团,建设焊接、石化、电站设备、支线飞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同时加快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3所国家大学科技园。整合高校科技资源,重点建设70个高校重点实验室。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具有实力的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通过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实现区域和行业科技资源的整合,组建1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个省级重点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中试基地,5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00家科技中介机构。

2、建设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到2010年,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新医药及现代中药等领域实施建设国家级、省级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129项,总投资100亿元。通过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开发一批对重点产业和企业具有重要影响的技术装备和主导产品,推广一批关键技术和配套集成技术,使大中型企业的技术装备和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或接近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依托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整合高技术产业化优势,构筑以哈尔滨、大庆为重心,以大中型企业集团为支撑,辐射全省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布局。组织产学研攻关和产业化重点示范,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组织实施高新技术领域重点攻关项目500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攻关项目100项,科技成果重点推广应用项目300项,引进消化吸收科技成果100项。

3、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政务、农业、企业、电子商务、社会保障教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旅游等八大信息化工程。重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围绕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装备和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开发应用,做好技术推广和应用。以网络化制造技术带动企业间协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装备制造、石化、能源、食品、医药、森工六大基地产业内网络连接,实施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网络化制造、电子商务和配套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增强产品竞争力,逐步形成分工合理,优势集成的产业群。抓好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省和哈尔滨、大庆示范城市建设。围绕电站装备、机械装备、汽车、石化、医药、造纸、农产品加工,建立7个网络化制造平台。

(九)发展民营经济,塑造市场经济新格局

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国有经济,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1、放宽民营资本的准入领域。降低民营企业创业门槛,放宽注册资本限制条件,取消注册登记前置审批。鼓励和扶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行业和领域。凡是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民营企业均可进入。鼓励民间资本向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投资入股,在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方面给予民营企业平等的机会。

2、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改制重组,享受国家和地方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同大企业密切合作,发展配套生产,壮大产业群体。

3、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建设政策支撑体系、服务体系、担保体系、信用制度体系,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设立省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资金,民营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方面,与其他类型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加大金融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机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舆论导向,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扶持个人创业,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转业复员退伍人员自主创业给予优惠政策。

4、提高民营企业科技开发与创新能力。积极扶持并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科技合作,鼓励并支持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创办或独立创办科研开发机构,建设好牡丹江阳明、哈尔滨南岗两个国家级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和大庆让胡路、齐齐哈尔富拉尔基两个省级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实施“巨星计划”,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

5、加强民营企业自身建设。提高民营企业素质,设立民营企业专项培训经费,加大对民营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研发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

(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健全和完善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努力扩大就业总量。开展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积极探索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新途径,确保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运转。

1、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把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放到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完善促进灵活就业办法。努力开拓国内、国外劳务市场,提高组织化程度,鼓励优势产业和企业向境外投资,带动我省劳动力输出。力争每年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落实就业和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开展再就业援助行动,建立政府帮助弱势群体就业的有效机制。健全和完善服务体系和劳动力市场体系,实现就业服务信息化。加强就业培训服务,开展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加强失业调控。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妥善处理好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置,引导和规范企业裁员,避免集中大批裁员。大力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工作,减缓社会压力,控制失业率攀升。

2、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把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研究探索把机关、事业和集体企业职工逐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将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城镇所有从业人员,重点解决灵活就业和困难企业职工的参保问题,妥善解决好退休职工和分流人员的医疗保险关系接续和医疗问题。全面开展大额医疗补助,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全面落实国务院《失业保险条例》,将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全部纳入失业保险范围,增强基金的承受能力,切实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推进工伤生育保险。贯彻落实国家《工伤保险条例》,搞好职业伤害和职业病的预防和管理,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化管理水平,切实保障广大妇女的切身利益。

3、促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160万名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内的下岗职工、已经出中心尚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未进中心的下岗职工及其他离岗人员,由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障并轨任务,积极稳妥处理上述人员的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4、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属地化动态管理,将符合条件的城市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对城乡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工作。

(十一)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巩固“两基”成果,加快农村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实施教育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加快各类紧缺人才特别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积极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加强“211”院校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加快高等教育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逐步构建大众化、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

2、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加快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的快速反应处理能力,严防重大疫情的发生和扩散。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和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设备条件和服务质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3、积极发展文化、广播影视、体育等事业。加快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筹备建设省艺术中心等重大文化工程。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加强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服务网络建设,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十二)加快生态省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强生态建设。大力推进生态示范省建设,搞好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重点实施大兴安岭天然林保护与森林恢复、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采煤沉陷区治理、三江平原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三北”防护林四期、松嫩草原“三化”治理、黑土地流失综合防治、哈尔滨、大庆生态城市建设等一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强五大连池、丰林等各类自然保护区建设。到2010年,新增退耕还林工程面积1180万亩,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面积810万亩,完成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全省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50%,退耕还草面积1010万亩,退耕还湿面积450万亩。新增生态示范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84处,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7.3%,90%的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扩大现有森工天保工程实施范围,争取森工林区采伐量在5万立方米以下的12个林业局和生态地位特别重要的4个林业局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争取地方林业纳入国家天保工程,扩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使用范围。实施天然草场恢复和建设工程,加快油田植被和地质环境恢复工程建设。

2、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推行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增强税收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宏观调控功能。积极防治工业污染,加快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促进废弃物的资源化,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新建项目环境管理。把推行清洁生产与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进步、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加强企业管理结合起来,改造、淘汰污染严重企业,加强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到2010年,万元GDP用水量力争减少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力争减少30%。

四、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对策措施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

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破除各种阻碍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改革一切束缚经济发展的做法,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坚持改革开放、市场机制、自力更生,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解决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新路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二)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努力加快经济发展,使城乡居民得到更多的实惠。繁荣城乡市场,采取更加积极的消费政策,鼓励、引导和扩大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稳定、持续的动力。

1、扩大新的消费热点。积极开发住宅、汽车、教育、体育、文化娱乐、旅游等的消费。继续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增加普通商品房的供应量,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商品房建设,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加强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汽车进入家庭。扩大居民体育健身和文化消费。实行国家公职人员和企业职工带薪休假制度,促进假日消费。

2、拓宽信贷消费渠道。积极扩大汽车、住房、教育助学、旅游等消费信用贷款,规范和扩大消费信贷范围和规模,发展租赁消费等多种形式的信用消费,促进信贷消费。

3、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有针对性地组织适销对路、价格适中的农村生产、生活产品的生产,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求。增加农村商业网点,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农产品流通和工业品下乡,创造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推进电信普遍服务,促进农村电信消费。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推进大项目带动战略的实施

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按照建成投产一批、加快建设一批、尽快开工一批、谋划储备一批的要求,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优化融资结构,增强融资能力,建立多元化投资、多渠道筹资的新型融资体系。

1、加大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资金的专项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对项目建设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集中技改贴息资金、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北药开发、绿色食品、旅游发展等专项资金向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倾斜,增强资金调控能力,按照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的要求,采取资本金注入、贷款贴息、补助投资等形式,重点支持调整改造项目建设。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努力提高投资效益。

2、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对有经营效益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积极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建设和经营。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政策、投资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参与项目运作和管理。对新建的项目,通过招投标方式公开选择项目法人。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通过实行特许经营权招标方式,选择确定项目法人。建立科学合理的价格机制、财政机制,推进城市、供水、污水、垃圾处理和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化。加大对城市可经营资源的研究开发、整合利用和优化配置力度,有序推动城市土地使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市场化进程。

3、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推进省内金融机构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地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财务公司增资扩股。鼓励保险公司创新产品,探索多种形式政策性农业保险。推行新型融资方式,积极组建各种类型的产业投资基金和信托基金,推广融资租赁。依托省电力开发公司和省投资总公司等大型优良国有资产公司,建立融资平台,吸引资金,投入省重大建设项目。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为投资者建立退出机制,并为银行抵押资产变现提供条件。加快设立外资银行和进一步发展区域性金融机构。以各地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为基础,通过股权转换、增资扩股、资产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探索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鼓励各区域性金融机构依法开展跨地区金融业务,构筑适应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地方金融体系。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独立信用评价体系,推动企业信用服务体系建设。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努力建立“金融安全区”。

4、积极探索利用外资的新方式、新途径。鼓励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老工业基地振兴项目,对现有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建立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收购、兼并和风险投资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广泛开展网上招商、以商招商、聘请国际投资中介机构代理招商。运用切块重组、买壳上市、境外上市、基金会投资、BOT等方式融资。加强与国内大企业集团的合作,吸引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投资。

(四)落实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1、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落实好中央对国有重点煤矿历史遗留的采煤沉陷区治理政策,提高补助比例,开展转型试点,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

2、落实好国家对企业改革的各项优惠政策。对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积极向国家推荐,优先列入全国企业兼并破产计划。支持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渠道,采取灵活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和自主减免贷款企业表外欠息,同时加强债权管理,防止逃废债务。

3、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充分用好用活国家对老工业基地的财税支持政策。调整原油以外的所有进入资源开采衰竭期的矿山企业资源税税额。实行装备制造、石化、冶金、船舶制造、汽车制造、高新技术、军工和农产品加工等8个行业增值税转型。争取国家将医药、能源、城市公用、印刷、建材5个行业纳入增值税转型范围。对企业历史性欠税实施豁免。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和缩短无形资产摊销年限,扩大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的范围、提高计税工资税前扣除标准等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

(五)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1、加快建设统一市场。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在完善市场体系、市场功能等方面迈出新步伐。

2、全力打造信用龙江。按照以个人信用为基础,企业和中介机构信用为重点,政府信用为关键的原则,制定全省信用体系规划。通过开展“打造信用龙江”大讨论和开展“诚信宣言”活动,营造全社会建设信用经济的良好氛围,以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树立新形象。创建政府信用,突出政策的科学性和连续性;树立企业信用,以诚信的企业形象开拓国内外市场;利用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时机,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建立起信用立法、行业协会、信用中介机构和信用消费者相辅相成、国际通行的全省信用体系。 

(六)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政策》,着力抓好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建成人才资源富集、专业结构合理、人才法规健全,市场开放有序的人才强省。

1、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和人尽其才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人才得到与其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为各类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完善各类人才队伍的养老、失业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鼓励企业为各类人才办理企业年金等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实行高技能人才津贴制度,不断提高技术技能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荣誉。

2、加快高素质、职业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培养造就一大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培养和使用一批优秀的国有企业产权代表和专职监事人才。采取组织选拔与市场配置相结合,通过组织推荐、公开招聘、民主推荐、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产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全面推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打破身份界限,建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科学有效的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3、大力吸纳海外人才。建立黑龙江籍在外人才信息库,引导其为家乡发展献计出力。鼓励、支持企业在人才密集地区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外地人才为我省振兴老工业基地服务。依托高等院校人才,领办、自办企业和技术入股,加强“产、学、研”联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名牌产品。

4、加强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实用型人才特别是青年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引导企业建立与劳动力市场价位相适应的激励机制,用好留住高技能人才。

(七)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法制建设,创建优良发展环境

1、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进一步深化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在不断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职能的同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的行政审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真正实现“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进一步规范政府的投资行为,确定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建立政府投资决策的制约机制,增强透明度和公开性。完善公共绩效考评机制,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以强化各级政府的公共产品供应能力和快速执行能力。

2、完善地方立法,推进经济法制建设。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完善现代产权制度,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总结改革实践中的成形做法,适时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规章,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3、理顺行政执法体制,促进依法行政。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管理方式,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坚持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从执法体制、经费保障、队伍建设和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解决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不作为和乱作为问题,做到严格执法、规范执法、依法行政。

4、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创建优良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监督法制建设,提升行政层级监督效能,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法院、监察、审计、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的监督作用,强化对行政权力的配置和运行的制约,切实维护公民和各类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振兴老工业基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责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全省党员同志和各族人民要动员起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领导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开拓创新,扎实苦干,为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做出更大的贡献 。 

 

推荐访问:黑龙江省 总体规划 工业基地 【发改规划】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