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书记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供大家参考。
书记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市2021年经济工作,分析全市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并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明确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科学总结了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深入阐述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意义,深刻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提出了今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和重点任务;
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对今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书记、**省长分别作了讲话,对今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提出了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推进举措。这些都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提供了遵循。下面,根据市委常委会研究意见,我就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强调四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进一步坚定信心、乘势而上
党的十九大以来,特别是进入“十四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着力稳定大局、理清思路、推动发展、倡树正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综合实力连跨台阶。5年来,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4和0.1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先跨3000亿、并有望2025年大跨步突破4000亿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5%,突破300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装备制造业有望成为3000亿级产业。二是发展战略持续提升。围绕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落实**发展新战略定位,吃透上情、审视市情,提出了推进“9+2”工作布局、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加快建设副中心、打造全省增长极的具体任务,绘就了建设现代化**的美好蓝图,形成并不断巩固了人心思进、事业思干、发展思变的生动局面。三是动能转换平稳接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两区叠加”效应不断显现,改革开放创新“三力联动”更加有力。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工业加快迈向中高端,服务业加快向现代化转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四是基础支撑更加坚实。着眼打基础、谋长远、创优势,突出抓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抓好农林水、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城市轨道交通、综合交通枢纽、快速路等重大项目相继实施,实现县县通高速,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五是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环境治理力度加大,蓝天、碧水等“五大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全市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正在好转。六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年均增长10.5%以上,每年办好一批重点民生实事,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预计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2016年的1.5和1.6倍,城镇就业持续增加,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2021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这一主题,加快推进“9+2”工作布局落地见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体平稳、质量效益提升、结构调整加快、人民生活改善的良好态势,交出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首张精彩答卷。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发展好于上年。我们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健全定期研究机制,及时分析研判形势,着力稳运行、稳预期、稳态势,着力扩大合理有效投资,着力深化地企合作,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全市经济增长逐月逐季回升,主要指标增长整体好于上年。预计全年GDP增长8.8%、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8.5%、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进出口总值等指标增速也分别高于去年同期。
二是质量好于预期。我们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构建“五强六新五特”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三超三转”,全市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动能转换持续加快、质量效益稳步提升。预计全市产业结构将迎来“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拐点,有望实现“三产超二产”;
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增速有望连续8个月居全省第1位,工业利润率上升至4.5%、为2016年以来最高;
六大高成长性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8%左右,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33%,快递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3.4%,跨境电商、共享经济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关联行业快速增长。
三是支撑作用显著提升。我们着眼全局、立足**,精心谋划、科学运作、务实推进,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和支持,全省增长极的支撑作用正在彰显,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预计全年GDP增速将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以上,占全省比重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有望时隔4年回升至10%;
前3季度,全市GDP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排第47位,扭转了2017年以来在50位上下徘徊的局面。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值增速分别高于全省1个、2个和3.3个百分点。
四是大事要事实现突破。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解决了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一批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政策红利不断释放。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支持**发展的《若干意见》,专门设立用于支持**的15亿元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和500亿元的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自创区、自贸区、中原城市群等国家战略规划加快落地,跨境电商通关平台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投入运行、实现“一站式”通关。产业项目加快落地。银隆新能源产城融合产业园等六大产业园区、**石化炼油结构调整一期工程、格力自主创新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集中落地,拉动作用、集聚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基础建设提速提效。呼南高铁豫西通道、**机场三期改扩建等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地铁1、2号线梯次推进,古城路、王城大道等主干道快速化工程压茬实施,境内6条高速同时在建、境内高速通车总里程将提高66.5%,一批长期进展缓慢的重大路桥工程将竣工投用;
全面启动“四河三渠”综合治理,重大基础设施实现突破,带动作用显著提升,发展优势不断厚植。要素资源加速汇聚。着力打通“四个通道”、推进“四链融合”,“1+4”人才政策、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行动成效明显。预计全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余额存贷比、新增存贷比均创近年来新高,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龙头企业分别是2020年的2.26倍、2.18倍、1.5倍,共享院士达35名,10个创新引领型人才团队落户**。
五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加强。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民生实事11个领域60项87件具体工作全面兑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的市民中心即将投用,新建成投用小游园51个,中心城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031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大幅提升至70.6%,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突破12万人,新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113所,一批改制医院恢复公立属性,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上年的2.68缩小至2.56。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指导的结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结果。尤为可喜可贵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各级干部的领导方式和思维方式在转变,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在提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内生性、包容性不断增强,**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迎来了更加美好的光明前景。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关联指标看,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民间投资、工业投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等指标增速偏低,与年度目标有差距、与**地位不相称。从发展质量看,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仅为66%左右、比全省低3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从产业结构看,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7.5%、比全省高4个百分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6.4%、比郑州低3.8个百分点。从发展动力看,改革开放创新“三力联动”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1%、比全国低0.1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支撑能力较弱,开放型经济发展不充分。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待看,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上来,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狠抓各项思路举措落地见效,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二、顺应大势,进一步明确目标、把好方向
2022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我们加快推进“9+2”工作布局、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和加快建设副中心、打造全省增长极的重要一年。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展望新的一年,世界经济继续复苏,短期内企稳向好;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将保持长期向好势头;
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各项政策,加强政策协同;
省委省政府支持**加快建设副中心、打造全省增长极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优势日益厚植,全市上下已经形成了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这些,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也要看到,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外部挑战与自身深层次问题相互交织,解决起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综合判断,2022年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凝心聚力、科学运作、真抓实干,就一定能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把2022年工作做得更好。
2022年全市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向,聚焦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聚焦加快建设副中心、打造全省增长极,聚焦加快推进“9+2”工作布局、奋力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持续打好“四张牌”,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22年全市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是: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实际工作中力争更好一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进出口总值稳步增长;
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6%、7.3%、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三二一”产业格局进一步巩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8个百分点;
质量效益持续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左右、税收占比不低于70%,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
民生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以上,调查失业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5.5%和4.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以内。
确定这样的预期目标,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体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必须将着力点更多地放在高质量发展上。在产业升级、动能转换、财政增收、民生改善、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比较具体的目标,目的是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形成更加鲜明的导向,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第二,体现落实**发展定位的要求。**作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带动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是**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我们应有的责任担当。第三,实现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要围绕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注重稳与进、质与量、供与需、短与长的有机统一,确保现代化**建设有支撑、能全胜。第四,体现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要求。当前,**发展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保持良好态势、实现提质增效上,有基础、有机遇,也有能力、有信心。必须充分挖潜、奋力攻坚,使经济发展与潜在的增长率相符合,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符合。各县(市、区)在确定预期目标时,也要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力争取得更好的结果。
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对经济工作作出正确决策,对发展思路作出及时调整,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5年多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性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5年多来,我们之所以能在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走过极不平凡的历程,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就在于有这一思想的科学指引。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涵,全面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确保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结合**实际,尤其要做到“五个突出”:
一要突出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稳”就是要稳定经济运行、稳定市场预期、稳定民生改善、稳定社会大局;
“进”就是要在重点工作、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特别是调结构、转动能、转方式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稳”是前提、是基础,但不能安于现状、无所作为,不能强力维稳、机械求稳,必须持中守正把握好工作的节奏和力度,奋发有为、善作善成,以稳促进、以进固稳。我们要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尊重规律,既反对消极应付、不思进取,又反对冲动蛮干、急于求成,确保该稳的要稳住、该进的要进取。
二要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九大体系为支撑,进一步摆脱速度情结、路径依赖,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转型升级,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真正让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巩固“三产超二产”的同时,奋力迈向“消费超投资、新兴超传统”,着力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铺摊子”到“上台阶”、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到更多依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转变,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使经济发展朝着质量更高、效益更好、后劲更足的方向阔步前进。
三要突出思路举措的提升和落地。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推进‘9+2’工作布局、奋力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的思路举措,并围绕加快建设副中心、打造全省增长极和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对“9+2”工作布局进行了完善提升,使体系构建、专项实施、项目建设有机结合,各项工作越抓越精准、越抓越具体、越抓越有效。这些思路举措,是在中央、省委精神与**实际相结合中产生的,已经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和良好态势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持续提升思路举措,科学谋划和推动工作,坚持政治过硬、措施过硬、作风过硬、干部过硬、保障过硬,大力倡树“清新简约、务本责实”作风导向,持续转作风、抓落实,确保正确的决策部署能够一抓到底、落地见效。
四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做好经济工作,既要统筹推进、又要抓住重点,既要厚植优势、也要补齐短板。我们要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切实抓好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创优势、促发展惠民生的大事要事,把推进产业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基础能力、促进乡村振兴、完善公共服务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瓶颈和深层次问题,努力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要处理好民生工作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突出精准、有诺必践,坚决反对民粹主义和福利主义,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持久力,确保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五要突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党领导经济工作,对地方党委而言,主要是结合本地实际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精心组织实施,强化督促检查,确保中央方针政策和各项部署的贯彻落实。涉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
经常性工作由政府及其部门按照职责权限进行决策和管理。各地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升战略思维能力、统筹施策能力、抢抓机遇能力、依法执政能力、防控风险能力,成为领导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
三、聚焦重点,进一步强化措施、精准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两个关口,一个是跨越非常规的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特有的关口;
另一个是跨越常规性的长期性的关口,也就是要大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都对此进行了部署。我们要结合实际,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折不扣抓好落实。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抓好七项重点工作
(一)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解决现阶段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的关键。过去两年,我们出台并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7”工作方案,重点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取得了明显成效,部分行业供求关系发生积极变化、市场预期得到改善,但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要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根本途径,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力加力,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大力培育新动能,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要持续推进“以去促优”。“去”是硬任务,是为了给有效供给腾出空间,只有“去”得到位,才能“进”得更好。要坚持以法治化手段淘汰落后产能,以市场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以差异化手段培育优质产能,坚决完成省定煤炭化解过剩产能任务,扎实推进“僵尸企业”处置,妥善做好企业债务处置、人员安置等工作,强化监督执法,防止已淘汰化解的产能死灰复燃。要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分类施策化解商业用房和商品住房库存,加大县城房地产去库存力度,着力化解结构性库存,满足刚性需求,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要深化落实降低企业杠杆率实施方案,着力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等工作,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要持续推动转型发展。推动转型发展是提高发展质量的基本路径,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要围绕“三产超二产、消费超投资、新兴超传统”,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进一步巩固“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加快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消费协同拉动转变、发展动能由传统产业占主导向新兴产业挑大梁转变。要强化项目抓手,围绕扩大合理有效投资,认真谋划实施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带动效应强的重点项目,抓好银隆新能源产城融合产业园、**石化炼油结构调整一期工程、格力自主创新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为实现转型发展夯实基础。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要着眼于用权力“减法”、服务“加法”激发市场“乘法”,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重点抓好市级行政权责清单、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清单的动态调整,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市县乡三级应用,实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的目标。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围绕降低企业成本,进一步强化放水养鱼意识,继续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等方面打好“组合拳”,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让企业轻装上阵、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是发展之基。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既在规模上,更在结构上、在质量效益上,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够优、市场主体不够强、产品质量不够高。必须坚持产业、企业、产品“三管齐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四化”为方向,以“四双联动”为路径,加快构建“五强六新五特”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要抓高端,用好国家降低制造业税负等政策机遇,加快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服务业提质增效、高效种养业发展壮大,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不断向产业链高端布局、向技术链高端递进、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要抓融合,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抓集群,重点抓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新能源产城融合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大数据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轨道交通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区转型发展,强化上下游延伸、左右链配套、集群式发展,加快培育更多千亿级产业集群。要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只有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巨人企业铺天盖地、高新技术企业抢占未来发展高地的现代化企业格局,产业发展才有活力。要积极稳妥推动国企国资改革,加快推动国资监管机构向“管资本为主”职能转变,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本向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
结合实施重点企业提质倍增行动,持续推进国企改革四项重点任务,促进国有企业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增强活力动力,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加强产权保护,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提振民营企业投资和发展信心,让民营企业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发展壮大。要加快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质量是打开市场的金钥匙,是企业的生命线。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在瞄准一流标准、提升质量水平上下功夫,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培育一批国内外叫得响的品牌,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推动产业走向品牌发展之路。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和地方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要持续深化地企合作,进一步健全合作机制、拓展合作空间、创新合作方式,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强服务意识,真心实意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以良好的服务助推产业升级、企业发展。
(三)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致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要强化龙头带动。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家和省赋予**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龙头工程。要加快推进自创区自贸区“两区同建”,全面完成自创区规划纲要编制、辐射区遴选,积极开展政策先行先试、稳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一批创新引领型产业集群专项,争当全省创新发展排头兵。要以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孵化一批军民技术双向转移项目,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力争成功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要广聚创新资源。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行动,加快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平台、机构,以打造创新平台吸引人才集聚、以引进高端人才支撑平台发展。人才是创新第一资源,要认真落实市里出台的“1+4”人才政策,精心育才、大力聚才、科学用才,打造中西部地区人才高地。要提升创新能力。紧盯市场需求、聚焦产业发展、立足民生改善,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突出关键性技术、前沿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不断创造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以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设为载体,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要加速成果转化。创新的生命力在于推动和服务发展,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要进一步深化科技决策机制、资源配置方式、科技评价制度、收益分配制度等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体制机制,在打通“四个通道”、推进“四链融合”上取得新成效,让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
(四)着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扩大开放,关键是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当前,**开放水平还不高,外贸依存度仅为3.1%,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在全省进出口规模已经跨入全国前十的情况下,全市进出口总量在全省占比仅为2.7%,开放型经济发展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突出短板。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拓展结构布局、完善体制机制,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大力度引进来、积极稳妥走出去,加快构建现代开放体系,以全面扩大开放增添动力活力。要建好开放平台。高水平建设自贸区**片区,紧紧围绕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和监管法治化,着力抓好政务、监管、金融、法律、多式联运五大服务体系,再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积极申建周山综合保税区,统筹抓好铁路、公路、航空口岸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各类开放平台建设,实施铁路货运通道“东联西进”计划,扩大公铁、海铁联运规模,以大通道聚人气、增物流、促发展。要强化开放招商。持续推进“565”现代产业体系精准招商,实施产业集群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积极推行股权招商、并购招商等“资本+招商”新模式,着力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进一步提高精准招商水平。要拓展开放机制。有序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继续精简负面清单,依法赋予内外资企业同等待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犯罪行为,构建统一开放、运转高效、公开透明、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扩大开放领域。在深化制造业开放的同时,推进金融、教育、物流、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进一步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推动更多优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抢滩布局,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和经贸合作,全面提升双向开放水平。
(五)着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截止去年底,**城镇化率有望突破56%,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左右,户籍城镇化率仅为40%左右。要围绕解决人的城镇化问题,牢牢抓住中原城市群建设、城市“双修”、百城建设提质等机遇,着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要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统筹做好规划、建设、管理“三篇文章”,加快构建“四级联动”城镇总体布局,大力实施“一中心六组团”城市发展战略,着力优化中心城区“三大板块”空间发展格局,形成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尤其要强化规划引领,在去年已经开展的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各项规划,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海绵城市等先进理念融入规划编制全过程,确保能够一张蓝图绘到底;
要坚持建管并重,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人居环境改善、文明城市创建和精细化管理,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转型,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实现品质提升;
要运用市场机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资产管理、组织资本生产来发掘资本效益、实现资本增值、促进资金积累、扩大建设投入,走出一条自我增值、自我积累、自我投入、自我发展的路子。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坚持交通先行,加快推进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古城快速路、王城大道快速路、市区环城路、龙门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谷水和**火车站综合枢纽,完成**机场综合枢纽等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畅通市区交通网络;
加快推进三洋铁路**段建设,积极开展呼南高铁豫西通道、焦柳铁路**段改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机场改扩建工程,有序发展通用航空,提升对外通达能力。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构建以**为中心、辐射豫西地区的1小时集疏圈,加快实现由交通节点城市向交通枢纽城市的转变。统筹推进市政、信息、能源、农林水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当前**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今后发展的潜力所在。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部署要求,以产业为基础、城镇为载体、交通为支撑、生态为优势、惠民为目的,抓好非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走好特色发展之路。
(六)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性举措。当前,**发展的最大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不充分是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全市还有335.5万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近一半。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科学编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增进农业农村发展动能,根本上还是要靠改革。要巩固和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搞好改革试点,探索盘活用好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的办法,激活乡村资源,壮大集体经济。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全面、牢固的现代化。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注重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沟域经济、“互联网+”、“旅游+”、“生态+”等农业新业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要加强农村基础工作。实现农村长治久安,必须抓好各项基础工作。要加强农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完善农民自治制度,深入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使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推动党的“三农”政策在农村落地生根。
(七)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办好2022年各项民生实事,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要致力保基本。针对群众关心的问题精准施策,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尤其要着眼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有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充分就业和稳定增收;
着眼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建好农村寄宿制学校,抓好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
着眼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切实抓好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着眼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积极推进健康**建设,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公平可及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着眼兜底线、织密网,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着眼维护群众财产安全,着力解决网上虚假信息诈骗、倒卖个人信息等突出问题。要着力提品质。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用好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养老、医疗等领域,着力推进共建共治共享,不断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民生问题无小事,有时看似一件小事,实则连着大民生。要像抓“厕所革命”一样,下大力气解决好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冬季供热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实问题,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要注重可持续。民生工作量大面广,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同时也具有福利刚性增长、水平“易升难降”的内生发展规律。如果调门过高、承诺过多,把胃口吊高了,说到做不到,往往适得其反。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又不超越发展阶段、不超越财政支撑能力,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老百姓的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2022年各项民生实事确定后,相关单位要知责尽责、落实落细、提速提效,绝不能失信于民。
四、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改进作风、狠抓落实
把**发展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关键在于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把准方向,提升能力,狠抓落实,确保全市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要增强“四个意识”。经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党中央各项经济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得怎么样,是检验“四个意识”的重要标尺。增强“四个意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表态上,而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我们要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部署上来,学懂弄通做实并贯穿到抓经济工作的全过程。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任何事情,都必须不折不扣贯彻中央精神,决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能脱离实际、空喊口号,更不能只顾局部利益、搞选择性执行,真正使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
二要提高领导水平。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对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要更新思想观念,各级党委要把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作为重大政治考验和政治责任,加强对发展大局大势的研判和把握,正确处理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认真履行领导经济工作的职能,牢牢把握对经济工作的主动权。要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对党委决策部署的执行、监督、考评、奖惩等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提高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管理和监督的质量和效率。要提升专业水平,持续加强学习和实践,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培养专业能力,弘扬专业精神,既要当好领导,又要成为专家,不断提高“八种本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行家里手。
三要坚持“五个过硬”。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五个过硬”,是我们抓工作促落实转作风的总体要求,必须深入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要以政治过硬确保正确方向。把讲政治顾大局作为硬要求和铁纪律,始终紧跟党中央令旗走,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始终做到心有党中央、心向党中央、心为党中央,确保建设现代化**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要以措施过硬确保提速提效。硬任务需有硬措施,要结合客观实际、多推出一些符合规律性的硬措施,抓住主要矛盾、多推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硬措施,立足发展形势、多推出一些具有实效性的硬措施,推动各项工作精准推进、提速提效。要以作风过硬确保攻坚克难。敢立军令状、勇挑重担子,奔着问题去、迎着困难上,对承担的任务不推不拖,对交办的事项跟踪问效,对存在的问题紧盯不放,钉钉子、透竹竿,持续开展“百日攻坚”“双月攻坚”行动,打造更多“**效率”“**速度”。要以干部过硬确保履职尽责。工作出问题,根子在干部。各级领导干部要忠诚履职、为民尽责,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恪尽职守、勇于担当,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真干事、善谋事、能成事。要以保障过硬确保全面发展。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落实“两个责任”,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持续倡树新风正气,推进反腐倡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明年经济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新篇章!
推荐访问:工作会议上 市委 书记 书记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