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是汉语词汇,拼音是nèi róng,意思是指事物所包含的实质性事物。一个艺术作品的表现、基本含义、意味或审美价值。内容关涉的是我们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的感觉的、主观的、心理的和情感方面的意涵,与我们对描绘性方面的单纯知觉相对,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内容5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内容5篇
【篇一】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内容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课《我是长生果》
一、生字+原词+扩词(听觉记忆+命名速度
喻 自喻 喻意 喻旨 喻勉 喻指 喻跗 喻名 喻教 喻愿
扉 霞扉 泉扉 书扉 圆扉 丹扉 天扉 北扉 扣扉 纶扉
呐 咄呐 騃呐 口呐 拙呐 嘴呐 琐呐 嘟呐 涩呐 唢呐
隐 安隐 鹿隐 伏隐 市隐 酒隐 内隐 掩隐 微隐 民隐
囫 囫囵 囫囵课 囫囵竹 囫囵半片 囫囵吞枣 囫囵个儿
莎 踏莎 香莎 逻莎 青莎 摩莎 莎鸡 莎草 莎衣 蔢莎緑
磁 磁性 磁铁 磁石 磁带 磁化 磁力 磁瓶 磁器 磁盘 磁疗
锻 镕锻 炼锻 雕锻 冷锻 顿锻 考锻 冶锻 锤锻 椎锻 锻炼
鉴 品鉴 省鉴 自鉴 照鉴 洞鉴 秦鉴 申鉴 民鉴 规鉴 通鉴
呕 呕鸦 呕血 呕家 呕符 呕暖 呕喣 呕呀 呕哇 呕唱 呕吟
沥 洒沥 滴沥 玉沥 余沥 霖沥 沥沥 地沥青 铀沥青 土沥青
二、形近字(视觉分辨)
1、喻俞瑜瑜渝愈俞渝愈俞喻俞喻瑜渝愈喻俞瑜俞愈喻俞瑜渝愈 用时
喻( )俞( )瑜( )渝( )愈( )
2、扉非菲匪霏菲扉非菲匪霏扉非菲匪菲扉非菲匪霏扉非菲匪 用时——
扉( )非( )菲( )匪( )霏( )
3呐纳钠衲呐纳呐钠衲呐纳钠衲呐纳钠衲呐纳钠衲呐纳钠衲 用时
呐( )纳( )钠( )衲( )
4.隐稳急穏隐稳急穏隐稳急穏隐稳急穏急急急隐稳急隐稳急 用时——
隐( )稳( )急( )穏 ( )
5.囫忽笏囫囡囝囫唿忽笏囫囡囝唿囫忽笏囫囡囝囫忽笏囫囡囝唿用时—
囫( )忽( )笏( )唿( )囡( )囝( )
6.莎沙纱纱砂沙紗莎紗沙莎纱砂紗莎沙纱砂砂紗莎沙纱砂紗 用时—
莎( )沙( )纱( )砂( )紗( )
7.磁兹糍慈瓷磁慈兹糍慈瓷磁慈兹糍慈瓷磁兹糍慈瓷磁兹糍瓷慈用时—
磁( )兹( )糍( )慈( )瓷( )
8.锻段缎椴塅锻段缎椴塅锻段缎椴塅锻段缎椴塅锻段缎椴塅缎锻用时—
锻( )段( )缎( )椴( )塅( )
9.鉴捡剑俭鉴捡剑俭鉴捡剑俭鉴捡剑俭鉴捡剑俭鉴捡剑俭 用时—
鉴( )捡( )剑( )俭( )
10.呕欧区鸥呕欧区鸥呕欧区鸥呕欧区鸥呕欧区鸥呕欧区鸥区 用时—
呕( )欧( )区( )鸥( )
11.沥历厉励历厉沥励历厉沥历厉励厉沥励厉沥励历厉沥励历厉 用时—
沥( )励( )历( )厉( )
三.多音字(积累)
似:(si)似乎 似是而非 (shi)似得
禁:(jin) 禁受 不禁(jin)禁地 禁止
四.特殊形式的词语。(积累)
“如--如--”式的成语: 如醉如痴 如饥似渴 如胶如漆 如火如荼
如覆如临 如泣如诉
成语接龙:悲欢离合—合情合理—理直气壮—壮志凌云—云泥异路
—路人皆知—知足常乐—乐极生悲
五.近义词(缩短反应时训练)
悲惨—凄惨 领悟—领会 别出心裁—独出心裁 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黯然神伤—黯然销魂 浮想联翩—思绪万千 不言而喻—显而易见
六.反义词(缩短反应时训练)
寂寞—热闹 模仿—独创 千篇一律—别出心裁 不言而喻—不可思议
大显身手—无能为力 黯然伤神—心花怒放 心安理得—问心有愧
七、(积累+词义理解)
思绪万千:形容思虑复杂多端。
愉悦:指喜悦。
逾越:指超越。
饱览:指尽情的看。
长生果:吃了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果子,这里指营养极其丰富。
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整个枣子咽下去。比喻不加分析思考的笼统接受不求理解消化。
如醉如痴:形容形态失常,失去自制这里指作者读书读到入迷的程度。
流光溢彩:流动的光影,满溢的色彩。形容色彩明丽。
浮想联翩:浮想,漂流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
不求甚解:甚:很,极。原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字词上下功夫。后指只想懂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
悲欢离合: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牵肠挂肚:牵:拉。形容十分挂念,放心不下。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不言而喻: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
千篇一律:一千篇文章都一样。文中指文章公式化,非常机械,乏味。
黯然伤神:心情不愉快,无精打采的样子。
别出心裁:别:另外。心裁:心中的设计,策划。独创一格,另外想出与众不同的主意,办法。
呕心沥血:呕:吐。沥:滴。形容费尽心思,耗尽心血。
八、本课重点词语(听动反应+视动反应+眼动扫描+视觉记忆)
流光溢彩 眼羡 饱览 如醉如痴 浮想联翩 囫囵吞枣 不求甚解 心扉
悲欢离合 牵肠挂肚 不言而喻 黯然伤神 千篇一律 别出心裁 大显身手 呕心沥血
九.课文重点句段(积累)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点评 :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这句话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延续的营养。充分表达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重点)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亲切。
十、 概括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了作者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了自己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书的浓厚情感和对阅读的热爱。
【篇二】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内容
人教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我会写
寒hán(严寒、寒冷、寒冬)
径jìng(径直、途径、小径)
斜xié(斜线、斜坡、目不斜视)
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
赠zèng(赠言、赠送、赠别)
刘liú(姓刘、刘海儿)
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
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
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
君jūn(君子、君臣、国君)
橙chéng(橙红、橙色、橙子)
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
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
我会认
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
傲ào(骄傲、傲骨、傲慢)
橘jú(橘子、橘红色、橙黄橘绿)
多音字
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
挑tiǎo(挑灯)tiāo(挑选)
古人眼中的秋天——一起学习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
古诗诗意
山行
诗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文
诗意: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问题归纳
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山行》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景物。从“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看出来的。
2.《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天哪些自然景物?你还知道秋天哪些景物是什么样?
《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季的景色,从枯荷(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菊残犹有傲霜枝)、“橙黄橘绿时”这些地方发现的。我还知道秋天秋天的风,卷起了片片黄叶,在街道和巷子里吹。又到家家户户储存秋菜的季节了。大白菜、土豆、萝卜、冬瓜……堆满了菜店的棚子。
3.《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秋灯、想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促织。
古人眼中的秋天——一起学习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
课文主题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赠刘景文》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夜书所见》诗人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在秋夜思念家乡的感情。
【篇三】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内容
课题
第四课 放 牧
授课时数
4课时
时间
年 月 日
设计要素
设计内容
教学内容分析
1.《牧民新歌》是以内蒙民歌音调为素材,70年代由简广易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乐曲的引子,描绘了宽广辽阔的大草原,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短暂的离调,使动人的引子又增添了迷人的动力。
2.《草原放牧》是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者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写于1973年。由刘德海琵琶独奏,管弦乐队协奏,开创了琵琶协奏曲之先河。
3.歌曲《放牛山歌》是一首以农村题材为内容的四川民歌。2/4拍,五声徵调式。音乐素材简练、朴实,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曲调欢乐、活泼,表现了农村的牧童娃娃愉快劳动生活的欢乐情绪。
4.歌曲《老水牛角弯弯》是一首以民歌音调为素材的创作歌曲,商调式,歌曲的结束音使用了下滑音,使歌曲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歌词以朴素的语言、简练的手法,融咏物、写景、抒情于一体,生动地展现出一幅农村风情画,表现了纯朴真挚的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学唱歌曲《放牛山歌》、《老水牛角弯弯》,聆听《牧民新歌》、《草原放牧》进一步体验感受乐曲中愉快热闹、充满朝气的音乐情绪,初步感受两种不同风格、不同音色色彩、不同情绪的音乐。
2、学习"6 1 2 "三音的音高及八分音符的时值。进的行"6 1 2 "的音高听辨,并进行即兴问答创作活动,从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技能的学习。
3、学习音乐知识:la do re及八分音符时值。
过程
与
方法
1、在游戏情境中接触柯尔文手势,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音高感。
2、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放牛山歌》,《小牧笛》,并背唱。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音乐与民族、地域有密切的关系,感受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音调,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学
情
分
析
本课的歌曲《放牛山歌》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还算是简单,但歌曲《老水牛角弯弯》就有很大难度了,因为歌曲是四二拍和四三拍交叉进行的,学生会掌握不好。
课堂教学设计表
教学
分析
教学
重点
掌握八分音符。
教学
难点
难点
有感情的演唱,以情带声。
解决
办法
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
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作品,音乐作品曲调欢乐、活泼,素材简练、朴实,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初步感受音乐作品中表现了农村的牧童娃娃愉快劳动生活的欢乐情绪。
2、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
教学资源
1、人民音乐音乐出版社 三年级音乐第五册 第六课。
2、英特网上在线聆听歌曲,多媒体光碟。
3、钢琴、打击乐器。
板书设计
第六课 放 牧
第一课时
1、歌曲《放牛山歌》 2、音乐知识
重点: 1 2 3 2 | 1 6. | mi sol la la do re
四 梨 又四 耙 罗 二分音符6 —
歌谱: 四分音符6
出示 3 2 1| 2 —| 1 2 1 | 6 —| 八分音符6
第六课 放 牧
第二课时
1、聆听《牧民新歌》 唢呐模仿二人一问一答。
第三课时
2、聆听《草原放牧》 曲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
第六课 放 牧
第四课时
1、歌曲《老水牛角弯弯》
2、听辨“6 1 2 ”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媒体使用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歌。
2、弹琴伴奏《草原上》。
1、师生问好歌。
2、边唱边表演《草原上》。
明确课堂纪律。
二、学唱歌曲《放牛山歌》
1、媒体播放歌曲《放牛山歌》,听听这首歌曲情绪是怎样的?它唱的是哪里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2、你能用动作表达一下吗?
3、进行识字教学,指导齐读歌词。
4、媒体播放歌曲,教唱歌曲。
重点: 1 2 3 2 | 1 6. |
四 梨 又四 耙 罗
方法:采用范唱让学生跟唱、连唱。
5、再次媒体播放范唱,小朋友的心情为什么是喜悦的?你们会不会将喜悦的心情表达出来?
6、教唱歌谱:
出示 3 2 1| 2—| 1 2 1 | 6 —|
1、初听范唱,愉快热闹、充满朝气的情绪,四川。
2、随音乐一起做放牛、赶牛、捡柴的动作。
3、齐读歌词。
4、跟着范唱轻唱歌词。
重点:唱准一音多字处,跟唱、连唱。
5、再听范唱,听后回答:因为是他们自己参加劳动而获得丰收。用高亢、嘹亮的歌声和喜悦的心情演唱《放牛山歌》。
6、学习歌谱。
媒体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认真聆听歌曲欢乐、活泼,朴实,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初步感受音乐作品中表现了农村的牧童娃娃愉快劳动生活的欢乐情绪。
三、音乐知识学习mi sol la la do re手势
1、复习mi sol la 手势表示。
2、教la do re手势边唱边做。
3、指导学生用手势唱准“6 1 2 3 4 5 6”各音的音高。
4、从有规律的上行、下行到任意的手势位置唱。
5、将6 1 2 变成不同时值的音符让学生唱,如:6 — 、6 、6 从而学习八分音符时值——“跑”
用圆点将歌谱中的“跑”点出来。
1、复习mi sol la 。
2、学习la do re 。
3、用手势唱准“6 1 2 3 4 5 6 ”各音的音高。
4、从有规律的上行、下行到任意的手势位置唱。
5、将6 1 2 变成不同时值的音符唱。
通过复习和学习,中让学生在游戏情境接触柯尔文手势,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音高感。
四、编创与活动
1、唱第一组问答句,找一找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都是由什么音符组成的?
2、唱第二个问句,请学生创作答句。
1、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
2、同桌之间相互问答。用已经学过的六个唱名和三种节奏进行。
创作活动,从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技能的学习。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的知识你都学会了吗?你们真棒!下课。
在歌曲《放牛山歌》声中走出教室。
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第( 二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媒体使用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歌。
2、弹琴伴奏《放牛山歌》。
1、师生问好歌。
2、演唱歌曲。
做好上课准备。
二、聆听《牧民新歌》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是什么歌曲?描写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师:蒙古族有什么特点?(提示学生从着装、生活习惯、爱好等方面答题。)
师随学生的回答点击多媒体:呈现由远至近的四幅画面:
①蒙古包②蒙古服饰③载歌载舞④赛马
师:现在对蒙古族我们有了初步的了解,不知道大家想不想也骑上骏马到浩瀚的大草原上去任意驰聘?相信这一曲笛子独奏《牧民新歌》能让我们插上音乐的翅膀,飞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上和牧民一起感受牧民的生活。
生:《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蒙古族;
你们能告诉老师这首乐曲分几个乐段吗?
分段欣赏:
A.引子
B.慢板
C快板
D.结束段
通过对乐曲的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蒙古族音乐的风格,感受牧民的新生活。
三、欣赏全曲
(一)欣赏全曲
师点击多媒体课件片头《牧民新歌》(其中“新”字用红色突出),播放全曲。
师:你们可以从主题乐句谈一谈对此段乐曲的感受吗?
师:让我们“跨”上骏马和牧民一起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一展飒爽的英姿吧!
点击多媒体4,播放小快板部分乐曲
呈现乐曲主题思想:《牧民新歌》一曲通过对大草原和牧民放牧生活画面的描绘,向我们展现了蒙古人民的新生活,表现了他们对新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家乡的深情赞美。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1、请同学们在乐谱中找出乐曲的主题乐句?
2、乐曲此段描写了牧民情不自禁,放声歌唱幸福的新生活:
3、同学们,你们是通过乐曲什么的变化感受到赛马情景的?
引导学生对乐曲主题的表现和创作发展。
四、课堂小结
师说:让我们再一次踏着音乐的节拍同牧民一起去尽情歌唱,尽情舞蹈。
邀请学生共舞,在欢快的气氛当中结束教学。
在愉快中结束课程。
教学过程
第( 三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媒体使用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复习演唱歌曲;
1、师生问好;
2、复习演唱歌曲;
做好上课准备。
二、聆听《草原放牧》
1、歌曲的曲名是什么?歌声把我们带到了哪里?在那里,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指导学生用"LU"跟着老师唱《草原放牧》曲调,唱时可以看书上的简谱。
3、请听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说说民歌《草原放牧》的曲调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4、媒体播放乐曲,说说每遍的主题曲调出现时它的声区变化顺序是怎样的?哪边高?哪边低?各遍表达了怎样的情景,你能想象出什么样的场景?
5、与《小放牛》对比欣赏,说说你的感受。出示:
1、回答问题。
2、用"LU"跟着老师唱《草原放牧》曲调,唱时可以看书上的简谱。
3、听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曲调在乐曲中出现了5次。
4、复听乐曲,自由讨论回答。
5、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然后再回答。
通过媒体播放乐曲,感受乐曲曲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的情绪,让学生对该民歌有一个初步的熟悉。
三、了解乐曲内容
多媒体出示龙梅和玉荣的图片:
设问:谁能给我讲一讲龙梅和玉荣的故事?
师:这个故事曾被拍成电影,搬上舞台,写进小学课本,还写成琵琶协奏曲。当时蒙古族孩子龙梅和玉荣小姐妹为了保护集体的羊群而与暴风雪搏斗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内蒙古大草原和全国各地。
全曲一共有五个部分:①草原放牧;②与暴风雪搏斗;③在寒夜中前进;④党的关怀记心间;⑤千万朵红花遍地开。
引导学生了解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生动感人的故事。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美丽的大草原上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很多动听的歌曲;
在《草原放牧》的乐曲声中走出教室。
小结愉快下课;
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媒体使用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歌
2、弹琴伴奏《放牛山歌》。
1、师生问好歌
2、复习《放牛山歌》。
做好上课准备。
二、学习歌曲《老水牛角弯弯》
1、媒体播放歌曲《老水牛角弯弯》,给学生一个初步印象。
2、用听唱法学习歌谱,先跟琴模唱旋律音程。
3、出示歌词,钢琴演奏《老水牛角弯弯》旋律,
4、弹琴伴奏歌曲。
5、全体齐唱歌曲
1、初听范唱歌曲。
2、学习歌谱
3、轻声跟唱歌词。
4、用愉快的心情连贯地演唱。
5、视唱歌曲。
媒体播放歌曲,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并能利用媒体反复聆听,最后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四、听辨“6 1 2 ”
1、我们来进行个游戏,看哪个小朋友的耳朵灵,听得准。出示“6 1 2 ”唱一唱。
2、按要求进行听辨,创编。要求:当你听到弹奏的是上面两小节音时请站起来,听到弹奏的是下面两小节音是坐着不动。两条曲调分开进行。
3、指导学生听辨完成后,弹琴让学生跟着唱一唱。
4、指导学生创编剩余几小节旋律。
1、唱一唱“6 1 2 ”。
2、进行听辨,创编。听到弹奏的是上面两小节音时站起来,听到弹奏的是下面两小节音是坐着不动。两条曲调分开进行。
3、听辨完成后,跟琴唱一唱。
4、创编剩余几小节旋律。
这一环节是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听音能力,并能在听辨过程中掌握音乐知识。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的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歌曲《放牛山歌》,而且还进行了“6 1 2 ”三音的音高听辨练习,你们真棒,下课。
在歌曲《放牛山歌》声中走出教室。
对学生进行鼓励,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教
学
流
程
图
教学
设计
评价
【篇四】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内容
授课重点:《荷花》与《珍珠泉》的生字词,《荷花》以及《珍珠泉》写景的写作手法。
授课难点:《荷花》与《珍珠泉》的生字词的掌握,会模仿《荷花》以及《珍珠泉》写景的写作手法以及《荷花》的相关段落的背诵。
授课内容:《荷花》与《珍珠泉》
生字词: 莲蓬 仿佛 蜻蜓 舞蹈 衣裳 挨挨挤挤
翩翩起舞
生字辨析: 荷花 姓何 小河 苛刻
挨近 尘埃 唉声叹气
莲花 连忙 涟漪
朝气蓬勃 相逢 缝衣服 帐篷
膨胀 小张 帐篷 记账
模仿 方块 拜访 芳香
仿佛 沸腾 浪费 吹拂
衣裳 礼堂 海棠 平常
翩翩起舞 偏心 编故事 一篇文章
韬光养晦 舞蹈 水稻 滔滔不绝
蜻蜓 清水 眼睛 晴天
蜻蜓 宫廷 挺身而出
近义词:赶紧——赶快 姿势——姿态
仿佛——好像 不光——不只
尽头——终点 朴素——朴实
原因——缘故 干涸——干枯
反义词:展开——收拢 快乐——伤心
朴素——华丽 消失——出现
喜欢——讨厌 干涸——湿润
AABC 式成语:
翩翩起舞 炯炯有神 依依不舍
津津有味 洋洋得意 比比皆是
步步为营 亭亭玉立
【篇五】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内容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主备人: 指导教师: 审查人: 时间:
项 目
内 容
教 学 反 思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用具
达标教学
前提检测
(多媒体显示)
新课引入
目标展示
(小黑板显示)
分层教学
达标测评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本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行为,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要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1.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体味雨果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学习文章讽刺的语言风格(反语),体会其作用。
小黑板 多媒体
1.字词默写
烧灼 匍匐 地窖 鞠躬 瓦砾 永垂不朽
2.《蜡烛》的体裁是什么?与消息有什么不同?
1.简介背景: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2.圆明园: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园之一。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园内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3.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1.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一.检查预习(多媒体显示)
1.检查字词
赃(zāng)物 箱箧(qiè) 制裁(cái ) 给(jǐ)予 恍(huǎng)若
琉(liú)璃(lí) 珐(fà)琅(láng) 眼花缭(liáo)乱 惊骇(hài)
晨曦(xī) 瞥(piē)见 劫(jié)掠
2.解词:
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的来的财物。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第一遍朗读课文。
2.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3.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4.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学生可能从以下两方面说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敬。)
5.师生第二遍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
三.整体感知: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四.合作探究:
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
“世界奇迹”(总称)“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
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
五.重点研读: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出。
(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作者毫不客气的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制裁)
4.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作者这样说使用反语给予强盗以辛辣地讽刺,以文明和野蛮相对照,使世人一眼就能看出正是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做出了毁灭文明、劫掠文明的野蛮行径,而创造了惊世文明的中国人却遭受了侵略,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也荡然无存,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5.“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的回到了欧洲。”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两个胜利者在圆明园肆意毁灭文明,任意劫掠,不容抵赖的事实)
6.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这句话的含义?
(侵略压迫别国人民的殖民者不能以被压迫者的过错为借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人民永远不会做出像英法两国政府那样的强盗行径。强盗为自己所犯罪行百般抵赖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
7.作者说:“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这句话反映了他在这件事上的什么立场?
(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劫得的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它的主人。)
8.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结尾作者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的偷窃,以辛辣的讥讽点明主旨,收束全文)
1.朗读、识记,积累以下词语:
琉璃 珐琅 晨曦 瞥见 箱箧 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
2.指名学生用以下词语造句:
眼花缭乱 丰功伟绩 荡然无存
想象,猜测巴特勒上尉读完雨果的这封信后的情态,并把他此时的动作、心理、神情等描写下来,字数200字左右
交代写作缘由:征求意见 博大胸怀
全部赞誉:赞圆明园、抨击英法行为
表明态度:谴责、控诉 高尚品格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