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农业调研】对崆峒区农业农村工作思考(全文完整)

时间:2023-05-09 09:25:04 来源:网友投稿

对崆峒区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崆峒区50万人口中,32万人生活在农村。从农村人口的绝对值上来看,我区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区,从经济总量上来衡量,我区仍处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行列。如何从西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调研】对崆峒区农业农村工作思考(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农业调研】对崆峒区农业农村工作思考(全文完整)



对崆峒区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崆峒区50万人口中,32万人生活在农村。从农村人口的绝对值上来看,我区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区,从经济总量上来衡量,我区仍处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行列。如何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各部门尤其是乡镇和农口部门的主要任务。

一、全区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去年以来,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诸多困难,全区各级各部门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全区农业农村工作呈现出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1、坚持发展抓项目,项目建设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效日益显现。我区是一个西部欠发达地区,项目建设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第一突破口。全区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思路,把项目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贯穿于农业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农口各部门和各乡镇的积极努力,2008年全区共实施5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67项,完成投资3.97亿元,较上年2.78亿元净增1.19亿元。项目建设的数量和投资量是近年来最大的一年,有力地支撑了现代农业发展,带动了新农村建设。

2、特色产业在提质增效、规模化开发上迈上了新台阶。崆峒区历来就有陇东旱码头的美誉,泾河川土壤肥沃,灌溉设施完备,群众自古以来就有养牛、种菜、栽果的传统,肉牛、果菜产业已经成为全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的特色产业之一。去年以来,全区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区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四个一”农业结构调整工程,坚定不移地推进肉牛、果菜特色产业深度开发,提质增效。在肉牛产业上,新建了2个千头肉牛育肥中心和4个百头养殖场,新增10头以上养牛大户215户,累计建成万头肉牛养殖乡11个、千头肉牛育肥场6个、百头养殖场38个、10头以上养殖大户2215户,肉牛饲养量达到33.7万头,农民人均养牛达到1.03头;紫花苜蓿累计达到18.7万亩。在果产业上,全面加强了“一线四园”果园建设和管理,全区新植果树经济林1.12万亩,累计达到8.56万亩,新增果树丰产园1100亩,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5300亩,果品产量达到6.1万吨。在蔬菜产业上,重点抓了油坊、土桥等10个蔬菜示范点和史家沟高效农业示范园蔬菜套种、八里——新李设施菜种植示范点,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示范面积达到1.51万亩,全区新认证无公害蔬菜品种2个,累计认证无公害蔬菜面积5.7万亩,当年种植蔬菜16.84万亩,实现总产量24.78万吨。

3、坚持分类指导、抓点带面,新农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崆峒区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市上“五新一好”的目标,从川区和南、北山塬区的不同实际出发,确定了实力型、成长型、待哺型梯次推进的路子和产业支撑型、城镇带动型、扶贫开发型、旅游服务型、城郊经济型等建设模式,加强试点,整体推进,成效初显。2008年全区共抓建省、市、区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1个,市、区级“三清五改”示范点19个,这些示范点坚持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从发展产业入手,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的效应。省列马莲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经过三年的努力,全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顺利通过了省、市验收。在各类示范点的推动下,全区建成小康屋示范户720户,“三清五改”示范户2000户。

4、全面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内容;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农业农村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去年全区投入1.24亿元,建成转沿等通乡油路53公里,通村等级路152.4公里,新建客运乡站3个,新开通城乡公交线路5条;建成泾水北调工程水源和主供水设施,解决了安国、西阳、寨河等乡30个村167个社93934.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79%;治理水土流失38平方公里,新修梯田1.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8500亩,植树造林3.25万亩,建成“一池三改”民用沼气示范户2500户,全面改善了农村的基础条件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完成了4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搬迁贫困户120户,建成暖棚牛舍373,发放太阳灶500,全区基本解决温饱1800人,稳定解决温饱4700人。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年发放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助、农资综合补贴等惠农资金1.43亿元;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266.65万元、“两免一补”资金2163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95%,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灾后重建一期工程如期完成,全面恢复了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5、认真落实保粮增收各项措施,粮食生产在大灾之年实现了丰收的预期目标。崆峒区是一个典型的雨养农业区,全年有效降水量不到500毫米且分布不均衡,山塬地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19个乡镇(开发区、工业园区)中有11个分布在南北二塬,这一特点决定了全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脆弱。去年初,我区遇到了五十年一遇的低温冰冻灾害,造成经济损失5930万元;5.12特大地震造成农民饲养的牛、羊、鸡等财产性损失和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损失极为严重。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全区人民不等不靠,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作为旱作农业的革命性措施和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来抓,大力推进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重点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12个乡镇150个村753个社完成全膜双垄沟播玉米8.02万亩,在干旱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了集雨、提墒的效果,平均亩产667.2公斤,较半膜玉米每亩增产177.6公斤,全区共增产粮食1442万公斤,显示出了明显的增产增收效应。在此带动下,全区完成农业增加值6.99亿元,同比增长8%,实现粮食总产量18.02万吨,是近年来收成最好的一年。

6、启动农民增收五年规划,狠抓肉牛、果菜特色产业和劳务经济在农民收入中的主渠道作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和主题。温家宝总理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经过五年努力使甘肃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2007年全国平均水平”。为了将总理的这一要求落到实处,区委、区政府在深入调查,认真测算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收入五年翻番的实施意见》,即通过实施“四个一”结构调整工程,挖掘农业自身、农村内部和外部增收潜力,利用现有资源优势等途径,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年均14.8%的速度递增,到2012年全区达到5418.4元,实现比2007年翻一番的目标。一年来,在肉牛、果菜特色产业和劳务经济的带动下,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12元,同比增长14.82%(其中:工资性收入1543.98元,占49.6%;家庭经营纯收入1323.51元,占42.5%;财产性纯收入51.43元,占1.7%;转移性纯收入192.67元,占6.2%),比上一年增加401.6元,实现了当年的增长预期。

二、我区农业农村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区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放在全市、全省和全国工作大局中来判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1、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城乡二元结构仍然突出。传统农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还占有很大的比重,带动产业化发展的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只有9户,肉牛、果菜产业的潜在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产业化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仍处在初阶阶段。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大多数分布在城区,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二元经济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城乡差距、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之间的差距有逐步加大的趋势。

2、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弱,农村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全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还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全区有效灌溉面积仅占总耕地的20.4%,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在短期内还不会改变。全区近一半的村还没有通油路,有10万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有1000多户群众还没有通上电,4990户群众还居住在土窑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已经影响到了全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3、农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偏低,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全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2008年全区农业增加值6.99亿元,仅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1.64%,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1.6444.5143.85,反映了全区农业现代化、集约化程度还不高。在强农惠农政策驱动,肉牛、果菜特色产业带动和劳务经济拉动的共同作用下,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12元,增长14.82%,为近年增加额增加最快和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虽然比全省2724元、全市2414元的平均水平分别高出388元、698元,但比全国平均水平4761元低1649元。要实现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确定的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目标任务还很艰巨。

三、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全区农业农村工作跨越式发展

尽管我区农业农村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发展的机遇大于困难。从传统上看,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重视农业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几千年来,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而且形成了“食为政要”、“农为邦本”等重要的农本思想,为做好当前及今后“三农”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从宏观政策上看,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三农”工作,从2004年开始已经连续出台了61号文件,从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基础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等多个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为亿万农民吃上了定心丸。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制定了“四个用于”(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新增国债使用向“三农”倾斜,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四个扩大”(扩大农业“四补贴”规模,扩大“家电下乡”实施范围,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扩大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四个提高”(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四个取消”(取消中西部地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设项目的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的政策措施,为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有力的保障。从现实基础上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区农业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区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乡镇企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978年的16.4倍、2.1倍、919.7倍和30.8倍,为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全区农业农村工作实现新跨越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我们做好当前及今后全区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改革开放30年奠定的雄厚物质条件的基础上,认真审视区情实际,充分发挥我们的资源、环境和后发优势,按照“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加强农业基础,不断改善民计民生,努力促进全区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社会和谐进步。

1、坚持以项目建设为纲,在重点农业项目建设上实现集中突破。崆峒区是一个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地区,这一基本面在短期内还将长期存在。全区上下要进一步牢固树立以项目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以项目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千方百计争项目,全力以赴抓好续建和新建项目。今年重点实施投资50万元以上的各类农业项目67项,计划投资4.15亿元,比去年计划增长46.4%。同时,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和投资导向,论证一批基础设施建设、整村推进、移民搬迁、农村公共事业、土地复垦整理、水土流失治理、特色产业开发、龙头企业建设等项目,充实项目库,力争每年新争取的农业项目占到全市农业项目的20%以上。要全面动员上项目,紧紧围绕肉牛、果菜支柱产业开发,制订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广大群众和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参与到农业项目建设上来,创办一批对产业化经营具有带动作用的加工型、商贸型龙头企业。

2、做大做强肉牛、果菜产业,在特色产业开发上实现集中突破。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区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农村人均1头牛、1亩果菜、1亩草,户均输出1个劳动力”的“四个一”产业结构调整工程,保牛稳果扩菜,提质扩量增效,持续推进肉牛、果菜支柱产业开发。牛产业要继续实施“万千百十”养牛工程,抓好大潘、白坡、双星3个千头牛场的后续建设和管理,再新建2个千头肉牛育肥场和4个百头规模牛场,在北部塬区4个乡实施整乡养牛工程,人均养牛、户均养殖基础母牛达到2头以上;全区新增10头以上养牛大户340户,肉牛饲养量达到34.7万头以上,出栏达到19.7万头。果产业以北大路沿线和4个示范园建设为重点,实施“优果工程”,推进果园达标升级。全区新植以苹果为主的果树经济林1.1万亩,累计达到9.6万亩,产量达到6万吨以上。菜产业按照无公害和精细化的要求,以高原夏菜为主导、反季节设施精细蔬菜为补充,在八里至土桥一带高标准建设陇东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巩固提高10个菜点的规模和档次,全区蔬菜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9万亩,产量达到24万吨以上。

3、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集中突破。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机遇,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川、整塬推进的要求,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高标准超前规划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力争在两年内实现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推进的目标,解决好群众行路、吃水等问题。年内建成乡村油路100公里,北大路和312沿线实现村村通油路;今年完成泾水北调安全饮水工程,解决11个乡镇1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采取以农民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长期居住在土窑洞、地坑庄和危旧房屋的群众实施整体搬迁,今年实施3812户,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加强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建成小康示范户800户,“三清五改”示范户2000户,建成大寨乡整乡推进示范典型;新修梯田1.8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8平方公里,新建“一池三改”沼气能源示范户6346户。同时,加大农村教育、卫生、文体等公共设施建设,消除学校D级危房3013平方米,建成寄宿制学校2.9万平方米,实施20个村卫生所改扩建项目,建成19个乡()文化活动站。

4、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在推进扶贫开发上实现集中突破。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扶贫开发各项政策措施,坚持把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整乡、整区域推进结合起来,与新农村建设、危旧房屋改造和土窑洞搬迁结合起来,整合扶贫专项、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灾后重建等方面的资源,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形成扶贫开发的整体优势。年内重点实施好大寨乡童咀村、土谷堆村,大秦乡大张村,寨河乡大路村4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实施基础建设、产业扶贫和科技扶贫三大项目,完成移民80户,修建暖棚360座,投放基础母牛360头,推广双垄沟播技术8000亩。全面完成扶贫开发年度任务,全区解决贫困人口6000人。强化各级各部门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加强对口帮扶、社会帮扶,拓宽社会帮扶渠道,加快扶贫开发进程。

5、以健全各项制度为重点,在推进农村工作机制体制创新上实现集中突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新时期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从我区当前及今后工作的实际出发,要重点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推进林权水权改革、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制度等方面的制度,用制度来保障全区农业农村工作的健康发展。在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方面,重点要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要高度重视乡村和农口部门的干部队伍建设,教育各级干部带着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开展工作,竭尽全力为全区农业和农村发展出实招、办实事、解难题,促进各级各部门把精力放在兴产业、抓项目、重民生、保稳定、促发展上来,推动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推荐访问:崆峒 农业 农村工作 【农业调研】对崆峒区农业农村工作思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