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中山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0年和十一五工作回顾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全区上下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山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中山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和"十一五"工作回顾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全区上下锐意进取,全面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2亿元,增长15%;完成区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6亿元,增长3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0亿元,增长17%;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7亿元,增长17%;实际利用外资6亿美元,增长41%;引进内资52亿元,增长18%.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招商引资年取得丰硕成果,城区改造稳妥推进,中央商务功能区和商贸、生态宜居、旅游观光功能区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2010年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句号。五年来,我们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实施"北中南"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进步。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高。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指标实现翻番。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区级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引进内资的年均增长分别为18%、24%、11%、17%、38%和33%.竣工项目117个,其中超亿元项目98个。我区已连续六年获得市政府综合考评中心城区组第一名。
----城区核心功能显著增强。北部中央商务区建设继续深化。成功启动了希望大厦等8个沉积大项目。金融机构加速集聚,分行级以上银行占全市的80%,花旗银行、吉林银行等18家内外资金融机构相继开业,大连银行、中荷人寿等金融总部实现跨地区经营。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特征突出,总部性质企业达到230家,欧力士集团等知名总部企业落户中山,培育了12座特色专业大厦和20座税收超千万元楼宇。航运物流业发展势头良好,企业总数1400余家。商贸业和餐饮服务业发展趋向高端化、品牌化,引进了时代广场世界名品廊和新世界名店坊,七七街、经典生活等商业街特色鲜明,林海社区成为国家级社区商业示范点,我区荣获"中国商业名区"称号。东港区建设顺利推进,万达公馆、大连国际会议中心封顶,大连绿地中心等4个项目开工,中信大港等10个项目进行规划设计。中部生态宜居区建设形成规模,明秀山庄等30个项目投入使用,建筑节能设计、环保材料使用、生态景观改造等方面有很高的水准,环境优势更加突出。南部旅游观光区建设步伐加快,老虎滩渔人码头竣工,海洋公园升级工程全面展开,琥珀湾等一批旅游大项目进行主体施工,老虎滩极地馆荣获首批"国家5A级景区"称号,全区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2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70亿元,年均增长15%.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4.9:16.4:78.7调整到1.4:2.6:96,商贸、金融、航运物流与房地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加速发展,累计投入科技事业资金1.4亿元,引进和培育科技企业634家;获得专利授权2753项,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20亿元。我区获得"全国科技先进城区"称号。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累计新办民营企业6512家,总数达到16448家。深化对外开放交流,与日本东京都荒川区结为友好城区,引进以色列凯丹集团等知名企业投资重大项目。
----民生质量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不断加强,累计投入低保资金8000万元,6500个低保对象得到保障,在全省率先建立城市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被评为"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典型单位".建立低收入家庭专项救助制度,累计投入救助资金1300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000人次。为"4050"人员补贴养老和医疗保险1.9亿元。为低保家庭和7389位区属企业离退休职工解决供暖问题。以老虎滩街道货币化养老和桂林社区养护院为标准,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加大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力度,在每个社区建立残疾人康复站,为有需求的困难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设立300万元专项资金,在全市率先出台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鼓励就业政策。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改善了1.3万户居民居住条件;鸣鹤街"新居工程"即将投入使用,春和市场"新居工程"正在施工。安排区财政资金2亿元,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水平。
就业工作卓有成效。劳动力市场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投入使用,累计实现毕业生就业7500人,其中登记失业和困难家庭毕业生全部就业,建立72个高校毕业生培训、实训、见习基地。创业带动就业,建成70个失业人员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实现无"零就业"家庭,"4050"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全部得到安置,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实施劳动监察网络化管理。
社区建设扎实推进。累计投入3.5亿元改善社区办公服务条件,全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平均面积由154平方米提高到460平方米。以打造"十分钟服务圈"为重点,构建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素质为核心,推进服务的专业化和品牌化;以林海社区和兴和社区为示范,大力推进国际化标准社区建设。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和对社区服务的认同感增强,我区被评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
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明显。累计投入1.4亿元,新建中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建立健全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机制。实施困难居民基本医疗救助制度,实现了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人口计生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我区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达到省级标准,荣获"辽宁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食品药品市场整治取得明显成效,连续四年获得全市食品安全综合考评城区组第一名。
----城区建设更加利民。累计投入3.2亿元,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实施了中南路等4条路街拓宽改造;新建10个公共停车场,新增7000个停车泊位;新建和改造4个近邻公园;拆迁改造解放路、长江路和鲁迅路沿线等37个旧城区地块,总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注重生态环境改善,虎滩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改造了人民路、中南路等道路景观,实施了主干道绿化美化工程。完成了240个弃管楼院标准化改造。全区公厕免费开放。改革城管执法体制,加强城区管理和执法综合考核,努力实现城区管理的全域化和精细化。
----教育文体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累计投入5亿元专项资金,新建15中、35中等5所校舍,升级改造16中、解放小学等29所旧校舍,提前一年半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区公办中小学提前三年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化水平。制定了新师德工程、新德育工程和新学校创建工程实施方案,在部分学校进行试点。在华东师大等院校和英国北林肯郡教育局建立教师高端培训基地,先后完成700名教师脱产培训,建立了20个区级"名师培养工作室".开展小班化教学试点,各学校都建立了校史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和校级名师培养工作室,打造学校特色,培育校园文化,全区形成"一校一品"的特色发展格局。公平、妥善地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农民工子女入学率均达到100%.15中、44中被评为"全国百所特色名校实验基地".我区被评为"国家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验区"和"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特色示范区".
努力满足群众的文体需求。累计投入1亿元,建成中山区美术馆、少儿才艺中心等5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成功举办全区第七届运动会、"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群众文化演出周"和"颂歌献祖国"系列活动,累计举办大型广场文艺演出700余场,精心打造"迎新春京剧晚会"等品牌。我区蝉联"全国文化先进区"称号,中山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圆满完成全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及复检工作,我区荣获"大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突出贡献奖".
民族、宗教、人防、双拥共建、国防建设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我区荣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称号。区档案馆被评为"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
----维护社会稳定呈现新局面。新建中山区人民群众信访服务中心,信访接待、综合调处、妥善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增强,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扎实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成为全省的工作示范。社会治安防控和打击犯罪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圆满完成国庆60周年、夏季达沃斯年会、服装节、奥运会和残奥会火炬传递安保任务,我区被评为"辽宁省平安稳定先进区".全面深化安全创建,我区获得"国家安全社区"称号,"国际安全社区"创建工作通过评定认证。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坚持向人大、政协报告和通报工作,每年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政府工作。累计办理市区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656件,解决率大幅度提高。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联系。深化开放型、服务型政府建设,认真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区政府机关全面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积极推进政务公开,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在全市率先投入使用。成立中山区法律救援中心,"五五"普法、法律服务及人民调解工作取得成效。法律顾问团在政府决策、执行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强化。深入开展行风政风民主评议,"社区百姓评站所"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中心和财政国库收付中心,全面实施财力投资项目公开招投标,累计节约资金6300万元。加强对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项目建设资金跟踪审计。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中山区历史上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在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团结和谐、创新发展的工作局面。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增强商贸业竞争力,不断拓展发展领域;始终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不竭动力,把引进和推动具有牵动性的现代服务业大项目作为工作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履职尽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于人民的利益。我们所坚持的这些原则已成为中山区再创辉煌的宝贵财富。今天的中山区,正在向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充满激情的大连科学发展首善区的目标迈进。
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山区人民政府,向推动中山区发展的全区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驻区各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中山区建设发展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需不断深入,城区核心竞争力还需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度和能级还需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和吸引紧缺人才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还需更好地解决,城区管理和硬环境建设模式还有待于改进;有些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还不到位,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创新能力不足,一些重点工作推进不够理想,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建设、管理中心城区的知识和能力有待于提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存在的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任务和2011年重点工作
"十二五"时期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和大连全域城市化的发展机遇,以"四大功能区"建设为载体,以建设区域性金融商务核心功能区为核心战略,着力提升城区核心功能,着力提高产业能级,着力优化生态宜居环境,着力改善居民生活品质,保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建设大连科学发展首善区,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是: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扩大社会就业,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建立中低收入居住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公共福利水平,增强居民的幸福感。
----大力推进教育文体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争创辽宁省教育强区。建设要素集聚、事业繁荣、产业发达、创新活跃的文化中山,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构建安全、有效、方便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进一步提高城区建设品位与管理水平。建设高标准具有综合性区域服务功能的环境首善区,以城区改造促进功能完善,不断提供满足中心城区发展需要的公共场所和功能设施;强力推动造林绿化,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依法、科学、有序管理城区,集中整治与长效治理并举,建立健全发现及时、处置快速、解决有效、监督有力的城区管理长效机制;强化交通组织管理和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秩序。
----以区域性金融商务核心功能区建设为重点,完善四大功能区设施和服务。提高CBD功能区金融市场化与国际化程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金融、航运物流服务企业和机构,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努力成为东北地区金融商务核心区、国家级金融服务业集聚区;基本确立东北亚国际航运和物流中心的服务功能区地位。积极推进商贸功能区高端化、品牌化和特色化。积极推进生态宜居功能区高端、环保、节能住宅项目和各项配套设施建设,成为大连最适宜居住的高品质区域。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和三山岛开发,增强旅游观光功能区产业效益和服务功能。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能级、保护环境,推动经济向消费拉动、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低碳绿色的发展轨道转变;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形成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传统产业品牌化,逐步健全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8%以上。到"十二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区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左右。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实现职能转变。扩大政务公开,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优化发展环境,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服务效能,打造服务型、法治型、责任型政府。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区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市委十届十次全会和区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四大功能区"建设,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区级财政收入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为完成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扎实推进惠民工程。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困难群体就业工作,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努力促进充分就业。全年投入就业保障资金1.5亿元,实现就业1.3万人,"双困"人员安置率达到100%.启动创业就业"123工程",投入创业奖励资金1000万元,提高创业成功率。继续实施稳定岗位、职业培训、就业援助三项计划。建立创业孵化基地4家,新增就业培训基地3家,新增高校毕业生培训、见习、实训基地10家。
着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继续稳妥解决特殊群体的基本保障问题。推进春和老年公寓改造。完成8所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为500名老年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鼓励和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投入300万元,加强残疾人就业、创业援助;完成300户听力、视力及言语障碍的残疾人家庭信息无障碍建设和其他类残疾人康复"三进家庭"工程。开展主题救助活动,加大对边缘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认真落实稳定价格总水平有关工作,做好对低保、优抚对象生活品的补贴发放。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分层次、多渠道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困难。加快推进春和市场"新居工程"建设,力争年末主体完工;采取货币化补偿或实物安置方式,改善5000户居民居住条件;认真做好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廉租房租赁补贴申报初审工作;推进大型居住区的卫生、商业和社区等配套服务。
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升级改造社区硬件设施,完善社区管理服务模式,规范服务内容,推进社区工作专业化。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鼓励各种资本投资创办家庭服务企业。做好第八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继续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早教中心和明秀嘉园小学新校舍建设,做好东港区新建中小学前期规划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新师德工程、新德育工程和新学校创建工程,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深化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推进"一校一品"特色教育格局深度发展。加强小班化教学研究,扩大小班化教学范围。重视发展学前教育, 不断探索学前教育新模式。继续加大教师脱产培训力度,深化"名师培养工程".引进国际教育课程,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着力打造"文化中山"品牌。高水平办好棒棰岛艺术节、庆祝建党90周年万人"红色经典"歌曲演唱会暨首届中山区合唱节等特色活动。充分利用区美术馆、少儿才艺中心等文化设施,承办国家级美术作品展等各类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发挥文化人才的引领作用。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化、基本医疗服务标准化、区域医疗服务一体化。完成昆明等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方便的医疗服务。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落户中山,鼓励民间力量兴办医疗机构。继续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卫生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快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和监管体系建设。深化健康楼宇建设。全面推进数字化人口工程,继续实施"健康家庭促进计划",完善利益导向机制,促进人口计生工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构筑"一点一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有效预防和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做好实战综合演练,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依法、及时、妥善地解决好群众的合理诉求。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和社区矫正工作,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巩固国际安全社区创建成果,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推进商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继续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维护民族宗教领域团结稳定。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作用。推进双拥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金融商务核心区建设
增强金融业核心功能。以"两圈一带"建设为核心,加快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总部、区域管理总部和功能性总部。积极支持和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尤其是小额贷款公司和投资公司,培育金融服务品牌。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重点推进大连黄金交易中心开业。鼓励金融创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增强配套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速航运物流业集聚发展。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电子口岸建设,提高物流运转效率。加快国际航运大厦建设和招商进程,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供应链管理企业设立国际物流总部、区域配送中心和分拨中心;筹建航运交易市场,支持航运金融、船舶交易、人才培训等高端航运服务业提升能级,拓展服务。鼓励设立进口分销中心。
加快发展高端商贸业和现代旅游业。以高端消费为引领,做好长江路、解放路沿线和东港区的商业发展规划布局,尽快启动友好广场、青泥洼和三八广场周边地块项目,鼓励设立品牌连锁加盟店,加快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区域性时尚消费中心。积极筹划旅游节庆活动,举办首届大连(中山)红酒节和酒吧文化节,启动三山岛开发项目。旅游接待人次增长10%以上,总收入增长16%以上。
着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业态。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文艺精品创作,倡导高雅文化,积极扶持文化企业集团和文化产品品牌,推动影视传媒制作、设计等文化创意项目做强做大,落实省市文化产业"星火工程",重点扶持10家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吸引2家以上国内外知名文化企业落户中山。
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启动科技知识城论证和选址,对科技企业和研发总部实行集群发展战略,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用好科技扶持资金,支持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健全科技投融资体制。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引进政策,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强力推进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大项目建设。推进100个、总投资1000亿元的重点项目,全年竣工20个以上。建立"区域负责、部门协调"责任体系和"部门负责、区领导协调"的推进体系落实项目,做好要素保障和协调服务。对已开工的重点项目,要加快工程进度;对已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要创造条件,督促尽快开工建设;对已经签约的招商项目,要主动衔接,争取落地;对竣工项目,督促尽早投入使用。
(三)抓好牵动性工作,树立城区发展新形象
开展"城区建设与管理年"活动,推动城区建设和管理工作上新台阶。确定2011年为"城区建设与管理年".坚持城区建管并重和生态立区理念,按照人性化服务、智能化应用、精细化管理要求,全面加强城区建设与管理,丰富内涵,提升品位,塑造品牌。加强主干道和迎宾线路整体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国际化、现代化和特色化。完成炮台山市民健身公园一期工程。新修10条便民路。推广城区景观亮化工程和节能照明。完成50个弃管楼院标准化改造。实施大规模植树造林计划,完成植树5.1万株,升级改造希望广场等11处游园绿地,完成5个住宅小区的绿化建设和改造,提高城区景观林和绿地覆盖率。有效加强交通组织管理,新建8个停车场,新增2000个泊位,加强秩序整治,努力解决交通拥堵和车辆乱停乱放问题。以迎接达沃斯年会和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标兵为契机,集中力量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科学规划道路清扫保洁工作。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区级环境信息发布监督网络平台,提高城区长效综合管理的能力水平。
加大旧城区改造力度,推动城区规划和环境建设工作上新台阶。把推进旧城区改造与提升城区功能、促进经济发展与延续历史文脉有机统一起来,加强与市有关部门的沟通,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区建设规划。结合地块功能定位和区域产业布局,精心策划包装一批拟挂牌地块项目。密切跟踪开发项目规划报批设计方案。全年完成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旧城区改造任务。
提高利用内外资质量、规模和水平,推动招商引资工作上新台阶。以储备用地为载体,吸引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重点引进总部企业、金融机构和高端商业地产等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项目落户中山,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内、外资招商任务。积极参与区域战略合作,重点抓好中山区与友好城区及先进发达城区的多领域交流合作。
强化特色创新和业态培育,推动商业街区建设上新台阶。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加大培育力度,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精心培育天津街"老街"、渔人码头等6条特色街,鼓励街区业态创新,争创中国特色商业街。在做好已有特色街的基础上,今年再培育3条特色街,成为我区商业的新亮点。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优化公共服务水平
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更加重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密切联系群众,高度重视和认真回应群众诉求。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努力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精简会议和文件,改进会风文风,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放到抓执行、抓落实上去,以实干之风达到实干之效。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切实把政府工作纳入依法运行的轨道。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和舆论监督,做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启动"六五"普法。继续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深入抓好廉政建设。坚持从严治政,以新增投资项目、重点工程项目和涉及民生的专项资金为重点,加大审计监督与行政监察力度。不断完善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全力抓好行政权力运行制度建设,营造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中山区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我们正站在新的起点,跨入新的征程。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满怀发展激情,焕发昂扬斗志,为加快推进大连科学发展首善区建设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中山区 政府工作报告 中山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