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五年)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天津市津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十五”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津南区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五年(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政府工作报告(五年)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天津市津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五”时期的工作回顾
新世纪的前五年,是我区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依靠全区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胜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我们坚持和丰富“三个一”建设内涵,积极实施“六个五”工程,突出抓好经济工作“四件大事”,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努力构建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5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18.4亿元,比2004年增长17.1%,是2000年的2.15 倍,年均递增15.9%;财政收入18.5亿元,比2004年增长40.15%,是2000年的4.77倍,年均递增3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比2004年增长37.3%,是2000年的5.3倍,年均递增39.6%。
二、经济发展再上新水平
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积极构筑区、镇、村三级经济发展新格局。工业园区和镇区工业载体建设快速发展。累计开发土地2.2万亩,基础设施投入14亿元,建设标准厂房76万平方米,进驻企业510家,引资规模70亿元。工业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50亿元,销售收入14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85%和44.55%。形成了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现代冶金、机械设备、金属制品、精细化工等支柱行业,创市级名牌产品7个,“力”字牌阀门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五年共完成“六个五”项目491个,总投资65亿元,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162个。
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五年累计新批三资企业403家,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额7.4亿美元,到位额4.2亿美元。三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9亿元,出口创汇17.6亿美元,税收12.47亿元。180家企业获自营进出口权。内引内联取得新成绩,引进内资企业691家,吸引内资协议额138.2亿元,到位额88.5亿元。津南经济开发区招商步伐加快,新批企业108家,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配件、塑料等主导产业。天津微电子(津南)工业区顺利启动,起步区2.3平方公里基本具备招商条件。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新成果,与8个国家的城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境外投资办厂、劳务输出取得进展。
农业结构大面积调整提前一年完成。基本形成了“四区一带”格局,养殖业占农业的比重达到70%以上。农业产业化、设施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小站稻、神农种业、伊利康业等16家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2亿元,引进资金8.4亿元,其中争取项目资金3018万元,引进国家杂交水稻中心天津分中心、育昇科技等40余家涉农企业,实施省部级科研项目34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加强。完成了双桥河清淤,启动了月牙河综合治理工程,新建和维修了一批闸涵泵站。
服务业稳步发展。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21亿元,比2004年增长18%。服务业从业人员5.5万人。传统服务业得到巩固,组建了月坛集团、中联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引进了华润、津工等大型企业,建成一批较高档次的商业设施。改造扩建了何庄子、耀华等市场,建成东风雪铁龙等汽车销售中心。京津高尔夫俱乐部、宝成博物苑投入运营。启动了小站练兵园项目。开发米兰阳光、领世郡、海天馨苑等商住区100万平方米。物流、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取得新进展。
个体私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全区私营企业3618家,个体工商户8264户,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4.92万人,注册资金51.37亿元,实现税收9.6亿元,成为全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荣钢集团进入全国500强企业。5家企业被评为天津市百强私营企业。
三、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积极推进区镇两级中心建设,咸水沽镇中心城区治理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建成惠苑等一批住宅小区,镇区平改竣工80万平方米,中心村竣工50万平方米。努力探索集约整合利用土地模式,实施了小站镇幸福村整体拆迁安置。津晋、唐津两条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建成咸水沽环线、汉港路、双东路、盛塘路,拓宽了梨双路。优化了电力布局,新建、扩建变电站5座。改造了农村低压电网,实现“两改一同价”。三路滦河水进津南,渤西天然气贯通,水源、气源条件明显改善。实施了津沽路、体育场路综合改造和月牙河西侧综合配套工程。建成生态观光园、津沽休闲园、福馨广场、月牙河景观带。全区供热能力达到703吨,供热面积230万平方米。全面实施“创模”六大工程,环兴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全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市容环境卫生秩序综合治理取得成效。
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开发填补市级以上空白新产品211项,完成市级以上科技成果61项,获得专利462项,实施科技项目136项。我区被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区。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开通了党政电子政务专网,积极推进农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教育布局调整取得新进展。实施了双港中学、小站一中示范高中校建设,迁建了实验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行了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试验,“双高普九”工作稳步推进,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咸水沽医院门诊楼投入使用,组建中医医院,扩建妇幼保健院,新建双港镇、八里台镇卫生院。建成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应急中心。成功战胜非典和禽流感疫情。完成了农民体检任务。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初步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周汝昌红楼梦学术馆、津南图书馆、新华书店落成使用,区文化艺术中心开工建设。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举办了首届文化艺术节。广电宽带网投入运营,有线电视入村率87.8%,入户率71%。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新格局日趋完善,创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活动扎实推进。我区被评为天津市双拥模范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创建、无障碍设施建设、农村贫困残疾人安居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开展了经济普查工作。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稳步推进,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取得成效。民族、宗教、侨务、对台、档案、妇女儿童、老龄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成绩。
五、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坚持依法治区,依法行政,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主动接受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工作监督和舆论监督。认真办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和提案。重大决策注重征求人大、政协和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专家的意见,促进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扩大基层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居民自治制度,荣获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称号。积极推进政务、村务、厂务公开。畅通诉求渠道,办好区长热线和区长信箱,热心为群众排忧解难。认真贯彻《信访条例》,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建立健全依法信访和领导接待日制度,形成信访工作长效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实施《行政许可法》,清理和规范了行政审批事项,组建行政许可服务中心。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思想道德建设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廉政建设、行政监察、纠风工作扎实推进。“四五”普法成效明显。严厉打击刑事和经济犯罪活动,保持了社会政治稳定。积极推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和交通、消防管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抓好食品药品市场监督管理,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六、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单位从业人员年人均报酬从2000年的1.01万元增加到1.65万元,年均递增10.25%。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4869元增加到7884元,年均递增10.12%。消费结构发生较快变化。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23万名。4.6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取消农业税,落实种粮补贴,减轻了农民负担。扩大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五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城镇和农村低保标准,初步探索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成立了慈善协会,加大帮扶困难群众力度。农村户厕改造、除氟改水工作取得成效。
回顾“十五”时期的工作实践,我们有着深切的体会,得到有益的启示: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第一要务,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创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思路,以创新精神破解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开发开放,以开发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在开发开放中增强竞争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人心,集中民智,形成发展合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回顾五年的历程,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是全区干部群众智慧和力量的结晶,都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全区各族人民,向驻区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关心支持帮助津南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经济总量不够大,综合经济实力不够强,与先进地区还有差距;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缺乏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和主导产品;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够强,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不够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有差距;就业不够充分,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撑力较弱,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推进各项改革的力度不够大,突破瓶颈制约的办法不多;有的政府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能力、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有待提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十一五”时期的基本构想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完成“三步走”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当前世界经济处于新一轮恢复和增长期,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们有利。我们要把握新形势,站在新起点,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十一五”时期,我们面临着融入滨海新区,接轨海河开发,乘势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一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滨海新区列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滨海新区将成为继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市委八届八次全会制定的《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意见》,明确了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把我区推向接受滨海新区辐射的前沿。津滨大道、大沽排污河清淤等市重点工程计划的确定,为我区加快开发开放步伐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二是我市实施五大战略举措以来,海河综合开发的重点逐步向中下游转移,我区海河至津沽路一带将成为极具潜力的区域,启动柳林风景区、河畔星城、咸水沽新城区、东嘴岛旅游度假区的时机日益成熟,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格局即将形成。三是中心城区产业转移,由工业下迁延伸为居住和服务业外移的趋势明显,新家园试点项目落户双鑫地区,将加速城市功能向我区扩展的步伐。四是南方社会资本和规模企业呈现出向北方转移的趋势,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内知名企业来我区投资。我们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借势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区政府在认真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区的区情和发展现状,根据区委的总体要求,编制了《天津市津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经本次人代会审议通过后,将成为指导我区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十一五”时期的基本构想是: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市委八届八次、九次全会和区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遵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工业载体和城镇载体,集约整合利用土地的思路,努力建设经济实力雄厚、人民生活富裕、民主法制健全、社会文明和谐、生态环境优良的新津南。
二、功能定位、主要目标和发展战略
根据区位特点和基础条件,我区的功能定位是:天津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的扩展区,要建设成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循环经济特色鲜明的新型产业区和宜居型海河南岸新城区。
“十一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财政收入年均递增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
为实现上述目标,实施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联动发展战略,是实现我区经济和社会跨越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加快现代化步伐的必然选择。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实现优势产业规模化、工业结构优良化;做大做强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机械设备、现代冶金、金属制品、精细化工等支柱行业;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培育一批拥有国内外一流技术、产业关联紧密、治理结构规范的企业集团,大中型企业达到50家;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产业链,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加快推进城镇化,完成两级中心建设任务。积极推进土地集约整合利用,建成一批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建成一批工业园区和工业载体,建成一批新型城镇和中心村,带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实现制造业“特而强”,服务业“广而新”,农业“优而高”,树立海河南岸新城区的崭新形象。
三、城镇及产业布局
根据我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要构建“三带五镇一新城”的总体布局:
“三带”即海河与津沽公路之间的海河综合开发带;津沽公路与津港公路、唐津高速公路之间的现代工业经济带;津港公路、唐津高速公路以南的生态休闲旅游和都市农业经济带。
“五镇”即双港镇与辛庄镇合建为市中心城区的宜居型海河南岸新家园;葛沽镇建成以先进制造业和民俗文化旅游业为特色的滨海新区中心镇;小站镇建成以小站练兵为特色的近代历史文化名镇;八里台镇建成以天嘉湖生态休闲旅游为特色的生态镇;北闸口镇建成以电子信息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城镇。
“一新城”即咸水沽镇与双桥河镇合建天津城市发展主轴上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中部的“津南新城”,成为海河中游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
四、主要任务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构建实力津南
以科技为先导,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在现代工业经济带上建设东、西、中三个工业区。东部工业区,以津南经济开发区(东区)为中心,整合鑫达、北闸口、双桥、滨海、冶金工业园区和载体,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现代冶金、机械设备、金属制品等行业。西部工业区,以津南经济开发区(西区)为中心,整合长青科工贸、双鑫工业园区和载体,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行业。中部工业区,以天津微电子(津南)工业区为中心,整合八里台、正营、小站工业园区和载体,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行业。
2、做大做强支柱行业。节能环保业,继续推进中国北方环保产业基地津南密集区建设。以津南经济开发区(东区)为基地,引进和培育环保工程总承包公司,在脱硫除尘、水处理技术创新和设备制造领域争取国内领先地位。建设天津环保塑料工业基地。发展环保设备、环保建材和静脉产业。电子信息业,以天津微电子(津南)工业区为龙头,新建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能力强的规模企业,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机械设备制造业,以宝成、立林、大站、甘泉、津重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高档压力容器、石油钻具、泵阀、潜水电泵、重型成套设备、高档模具等产品。现代冶金业,做大做强荣钢集团,形成钢、材各400万吨的生产能力,新建合金棒材等项目,成为海河下游现代冶金工业基地的组成部分。金属制品业,积极发展金属型材、管材、不锈钢、金属丝网等产品,建设中国北方餐具出口基地。精细化工业,发展生物制药、塑胶制品、纳米涂料和石化下游产品等。建筑业,以骨干建筑企业为龙头,提高装备和技术水平,提升企业资质,以优质工程创名牌企业,增强竞争力。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规划建设三个功能区:一是以双港、咸水沽、葛沽等新型城区为节点,建设海河商贸经济区;二是以小站近代历史文化名镇和八里台生态镇为重点,建设特色休闲旅游区;三是沿海河下游、蓟港铁路和津晋、唐津两条高速公路出口,建设现代物流区。巩固传统服务业,提升餐饮设施档次,新建3-4家四星级以上的酒店。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一批品牌企业,发展假日经济、会展经济、旅游经济、楼宇经济,构建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发展超市、便利店、连锁店、专卖店等新型业态,推行直销配送、仓储销售、网上购物等现代营销方式。整合旅游资源,小站练兵园建成开业,加快柳林风景区、天嘉湖、东嘴岛等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扩建京津高尔夫俱乐部,开发葛沽民俗文化旅游区,形成海河亲水旅游、民俗文化旅游、近代军事文化旅游、生态休闲旅游等四大板块。加快科技咨询、信息网络、中介服务、社区家政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4、发展都市型农业。以沿海都市型农业为方向,努力实现农业的园区化、设施化、标准化。发展设施农业,新建和提升一批林果、蔬菜生产基地和高效畜牧、水产养殖小区。积极发展优质种苗业、无公害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要发挥龙头带动、示范辐射、人员培训的作用,着力在提高科技含量、产出效益上下功夫,努力成为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器,展示都市农业的新平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和节水工程。强化动物疫病防治工作。
(二)加快推进城镇化,努力构建宜居津南
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推进城镇化向城市化转变,到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65%。
1、高起点搞好规划。以土地集约、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修编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构筑可持续发展空间。完善各镇镇域规划和镇区规划,优化功能分区,体现个性鲜明的特色。“津南新城”突出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色,双港镇突出现代化城区特色,葛沽镇突出民俗文化特色,小站镇突出历史文化特色,八里台镇突出生态城镇特色,北闸口镇突出新型工业城镇特色。建筑风格设计要体现地域特色,双港、咸水沽、北闸口地区突出现代风格,葛沽、小站地区突出明清建筑、徽派风格,八里台地区突出田园风格。
2、高标准搞好建设。集约整合利用土地,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行迁村进镇、撤村建居,建设新家园、河畔星城、咸水沽新城区、八里台生态镇等重点项目。继续推进镇区危陋平房改造,建成区镇两级行政经济文化中心。构筑大交通体系,逐步形成与市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及海河北岸紧密联系、便捷畅通的交通走廊。构建从区政府所在地东至天津港,南至大港石化基地,西至市中心,北至滨海国际机场的半小时交通圈。积极配合修建津滨、外环辅道、津港高速等道路,实现主干路与乡村公路互联互通。完善电力布局。建设500千伏源头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9座,35千伏变电站9座。加强供水管网建设,实现各镇区24小时供滦河水。逐步完善建成区排水系统。新建和扩建一批供热站,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新增天然气用户3.5万户,气化率达到50%。建设海河南岸景观带、咸水沽新城区绿地。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引导鼓励建设一批亮点工程和标志性建筑,打造现代城市新形象。
3、高效能搞好管理。完善一级职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的城市管理体制,实行管干分离,强化政府部门管理监督职能,调动企业、居民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城市管理。探索给排水、污水处理、园林、环卫管理的市场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新途径。加大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力度,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创建卫生模范城区。加强物业管理,积极培育物业管理公司,完善服务设施,提高社区服务水平。规范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管理。
(三)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津南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大力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科技进步对工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利用技改引导资金,鼓励重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发展产学研联合,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健全以国办教育为主体的多元化教育体制。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超过90%,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100%,巩固率99%,高中阶段入学率98%。继续优化教育布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教育体系,发展职业教育,完善成人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良好氛围。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创新人才政策和机制,广纳贤才,用好人才,搭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各展其能的平台。加大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力度,高酬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
2、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促进劳动者的普遍就业、稳定就业。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每年转移70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二、三产业就业。多渠道增加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到2010年,单位从业人员年均报酬达到2.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7万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建立城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做好优抚安置、救灾救济、困难帮扶、慈善捐赠、扶残助残等社会救助工作。
3、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体系、医疗救治体系,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区、镇、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医疗水平。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加大食品、药品执法监督力度,保证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年均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8‰和0.9‰左右。大力发展文化、广播电视、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农村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活动。实现有线电视模拟化向数字化转换,有线电视入村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90%以上。实施“奥运争光计划”,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搞好农业普查、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红十字会开展工作。完成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创建任务。做好科学普及、档案、老龄等工作。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综合治理力度,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现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水环境质量基本改善、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的目标。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等绿色清洁能源,推广清洁生产,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
努力实现“十一五”高起步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是全面实现我区“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一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在高平台上实现新跨越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2006年的发展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136.16亿元,比2005年增长15%;财政收入23.1亿元,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75亿元,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2亿元,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675元,增长10%。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区政府将重点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抓好工业载体建设。做大做强津南经济开发区,逐步使东、西区成为全区工业化发展的两个增长极,全年引进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6家,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2-3家,3000万美元以上的1家,实现税收2亿元以上。抓好天津微电子(津南)工业区土地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能源配套,建成14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积极采取产业链招商策略,力争引进一批规模及配套企业。扎实推动工业园区和镇区工业载体建设,引进企业80家,新建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提高“六个五”项目建设标准,以1000万元投资额为起点,其中3000万元以上项目达到40%。
加快招商引资步伐。进一步拓宽招商领域,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格局;改进招商方式,巩固以商引商,增强出国招商、网上招商的针对性,瞄准韩日,扩大台资,积极引进欧美企业。优化投资环境,力争实现引进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的重大突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招商引资向选商引资转变。全年直接利用外资额1.42亿美元,吸引内资协议额83.2亿元,到位额50.44亿元。充分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老企业。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资办厂或建立原料基地,扩大出口市场。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市政府有关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经济对繁荣经济、增加税收、扩大就业的作用。鼓励荣程、立林、宝成等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竞争力;扶持有潜力的小型企业走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的发展道路,增强经济活力。引导私营企业搞好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和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落实区级领导联系骨干企业制度,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落实工业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贷款贴息办法,大力推进“十亿技改”工程,全区投入技改资金10亿元,完成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00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填补市级以上空白新产品40项,其中,高新技术产品10项。组建产学研联合体20家,新增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10家。
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改扩建何庄子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耀华市场,迁建隆海葛沽综合市场。新建天津南方商城和荣程物流贸易中心,建成华润公司华北地区生鲜配送中心。鼓励月坛集团等零售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小站练兵园开发步伐,宝成奇石园和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晋升为“3A”级旅游景区。继续搞好海天馨苑、博雅花园等住宅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开发休闲、观光、度假等项目。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畜牧水产养殖,引进名特优新品种,扩大生猪、肉鸡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规模。抓好禽流感防控工作。扶持伊利康业、黑子食品等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好大沽排污河、月牙河综合治理工程,改扩建西关泵站。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
二、加快两级中心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
推进集约整合利用土地。完成小站、双港、八里台、北闸口等镇相关村的拆迁整理任务。启动新家园项目。加大镇区平改力度,搞好惠安、惠丰、格林小城、福海园二期等住宅建设,实施咸水沽建国大街北片和众合里二期改造。完成镇区平改拆迁15万平方米,开工30万平方米。村民集资建房10万平方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津港高速、津滨大道、外环辅道拆迁、征地、垫土等工作。拓宽葛万路、八二路。实现咸水沽南北环线对接,改造红旗路,实施新兴南路道路排水工程。新建金石里供热站,新增供热面积72万平方米。建设生态园二期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76万平方米。力争完成津沽路、八二路路灯安装。新增天然气用户5600户。实施双港赤龙北里地区综合配套。加强环卫设施建设,增强镇区承载能力。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修编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镇区规划,提高重点开发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严格土地管理,继续加大违法占地、违法建设治理力度。健全市容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完成农村户厕改造任务,推进卫生城区创建。巩固和扩大“创模”成果。创建文明生态村。加强房屋拆迁管理,规范拆迁主体、拆迁程序,推行公开拆迁、阳光操作,依法补偿安置被拆迁人,加快拆迁进度。
三、深化各项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继续推进改革。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以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推进镇村集体企业、国合商业、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科级干部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力度。继续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健全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稳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完善部门预算,规范政府采购,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突破用地瓶颈。抓住中心城区扩展、海河综合开发、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以及天津市被列为国土资源部“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的机遇,借助市重点项目,争取用地指标。积极稳妥地推进集约整合利用土地,解决工业发展、城镇建设和重点项目用地问题。坚持向规划要土地,向存量要土地,向空间要土地,向置换要土地,向节约要土地,向机制要土地。坚持科学用地,严格执行项目准入制度,提高项目引进门槛,引导企业建设多层厂房,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
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发挥银行主渠道作用,帮企业找银行,帮银行找项目,促进银企沟通。积极利用民间资本,形成民间资本有序流动、支持发展的良好机制。积极培育贷款主体,提高企业信誉度,组建津南投资公司,发挥鑫达、鑫建、昊宇、土地交易中心等融资公司的作用,解决区重点项目资金。充分利用集合信托贷款,密切与信托机构、担保机构的联系,探索信托融资、票据融资、委托融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
着力解决用电紧张问题。积极配合500千伏源头电站建设,完善上刘庄变电站出线网络,加快正营、李家圈、八二路3座110千伏和双马35千伏变电站建设。鼓励荣钢集团煤气发电项目,支持立林集团等建设用户电站。
四、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继续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建成小站一中示范高中校,新建咸水沽第二小学,扩建南洋职业技术学校,建成辛庄镇、咸水沽镇、葛沽镇中心幼儿园,加快各镇示范小学建设。推进“双高普九”,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均衡发展。
提高人民健康素质。强化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迁建小站医院,新建双桥河镇、葛沽镇卫生院。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每人每年55元增加到100元,参合率达到80%以上。积极开展无偿献血工作。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全面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定低生育水平,建成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区文化艺术中心建成使用。办好第二届文化艺术节,深入开展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争取实施体育场改扩建,活跃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认真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351”培训工程。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全年安置70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二、三产业就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妥善安置“4050”人员。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征缴力度,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妥善做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探索建立农村社保体系。完善以“五保”和特困救助为基础,各类专项救助相配套,临时救助和对口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慈善事业,深入开展助学、助医、助困、助残等活动,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
五、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依法治区,全面推进法制建设。抓好“五五”普法,努力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深化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搞好村民委员会换届。坚持依法信访,建立健全化解各类矛盾的长效工作机制,有效调处人民内部矛盾。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防止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健全社会治安、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防控指挥与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充分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决策程序,推行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听证、专家咨询制度,制定决策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主动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积极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提案,完善为民服务网络,办好区长热线、区长信箱,畅通诉求渠道。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环境。坚持求真务实,大力发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创建节约型机关,当好人民公仆。
各位代表,“十五”时期的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积蓄了发展后劲。“十一五”规划为我们勾画了宏伟蓝图,展现了美好前景,指明了前进方向。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重大而光荣。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抢抓机遇,奋力拼搏,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全面建设和谐津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津南区 五年 政府工作报告 津南区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