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毕节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整文档)

时间:2023-05-11 19:35:04 来源:网友投稿

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199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毕节县撤县建市;2011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毕节市撤市建区。现在,我代表第一届七星关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毕节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毕节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整文档)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199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毕节县撤县建市;2011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毕节市撤市建区。现在,我代表第一届七星关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七星关区人民政府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和“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的总体目标,以“抓投资、强基础、保增长、保民生”为首要任务,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抢抓机遇,求实创新,攻坚克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奋力克服了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国际金融危机和特大旱灾带来的不利影响,切实巩固了改革发展成果,全区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奋进、人民安居乐业、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经济实力迈向新台阶

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21.43亿元,是2006年的2.06倍,年均增长15.34%(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下同)。完成财政总收入11.54亿元,是2006年的3.21倍,年均增长32.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2亿元,是2006年的6.22倍,年均增长57.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5亿元,是2006年的3.54倍,年均增长37.07%;农民人均纯收入3624元,是2006年的1.69倍,年均增长14.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8元,是2006年的1.8倍,年均增长15.73%。

据初步测算,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53.12亿元,与2010年同期相比(以下简称“同比“)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46.1亿元,同比增长55.10%;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19.60亿元,同比增长69.89%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预计完成16.93亿元,同比增长76.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42亿元,同比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6311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4168元,同比增长15%。经济社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

始终高度重视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五年来,建成通乡油路16条389.5公里、村级公路232条1833.6公里,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积极配合做好厦蓉、杭瑞、毕威高速公路,成贵、昭黔、毕水兴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服务工作。投资3.2亿元,实施病险水库加固、河道治理、农田水利、烟水配套、农村饮水安全等各类工程近400处,累计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2.63万亩,解决了32.8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龙官桥、双河口水库建设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按计划推进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三江源”①治理等项目建设,累计完成营造林39.78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从2006年的38.04%提升到40.54%;完成人工种草11.6万亩,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全面推进以“五园新村”②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新建、改造黔西北特色民居4万余户,建成进村通组公路604公里,串户路、院坝硬化70余万平方米;梨树镇上小河村被评为全省最美乡村。农村电网、通讯、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三)新型工业化建设取得新突破

强力推进工业强区战略,制定出台了《“八大产业”③振兴规划》,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2010年,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71亿元,是2006年的2.25倍,年均增长22.5%;2011年预计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94亿元,比2010年增长32.4%。“两烟”、煤炭等传统产业得到巩固,化工、装备制造、食品药品、新型建材等产业迅速发展。煤电化一体化配套矿井已完成地质勘探,其中岔河煤矿、王家坝煤矿完成探矿权转让。夏泉、上甲马石、马鞍山、永佳、垭关等5对煤矿建成投产,向阳、杨家湾、路朗、白岩脚、大梨树、先明、海嘎、宝黔、瑞兴等9对煤矿已建成联合试运转。毕节热电厂、东华新能源、力帆骏马、赛德水泥等项目建成投产。完成黔西北产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A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园区路网、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雨润肉食品加工、汇源食品加工、毕节大曲异地技改扩能、博泰工业园、神农草生物制药、涵文印务等15个产业项目入驻园区并开工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煤电煤化工为支撑,机械制造、食品药品、新型建材等产业多元发展的格局。

(四)城镇化建设实现新飞跃

围绕打造川滇黔三省交汇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山水园林宜居城市的目标,坚持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并重,加快城市提质扩容步伐。投资约70亿元,实施了以“一河两园六路”④为重点的第一批城市建设工程,积极推进“一河两园两区六射线”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城一馆一庙一街一巷”⑥历史街区建设、“一河三路五片”⑦老城区环境改造提升工程;投资20亿元,加快德溪新区、碧海新区开发建设。完成31个乡镇、265个村建设规划;启动普宜、清水铺、青场、撒拉溪、杨家湾、大屯、千溪、团结和海子街9个特色集镇建设,投资约1.05亿元,实施房屋立面改造和集镇公园、公厕、垃圾处理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06年的17平方公里扩展到30.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26.26%提高到37.14%。完成排水(污水)管网一、二期工程建设,“整脏治乱”、“两创一建”等活动深入开展,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五)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以“三江源”等项目建设为载体,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大科技兴农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五年来,积极应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确保每年粮食产量稳定在44万吨左右;烤烟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通过实施“三万”农业示范⑧、“十带百园”⑨特色农业示范等工程,带动生态畜牧业、特色果蔬、茶叶、中药材等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建成赤水河特色经果林、杨家湾万亩大蒜、八寨茶叶、鸭池和朱昌蔬菜标准化示范等基地近20个,建成核桃、板栗、柑桔等特色经果林17.69万亩,培植桑园5.4万余亩,其中优质矮化密植桑园约3.5万亩。按照“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支持雨润肉食品加工、汇源食品加工、魔芋加工、富雄食品等26家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有效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215个,完成农产品认证18个,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六)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全区共投入资金7048万元,完成22家企业的改制工作,实际安置职工2096人。完成政府系统机构改革工作,林权制度改革顺利通过省、地检查验收,稳步推进文化、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财税、价格、投融资、行政审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等改革深入推进。积极探索土地一级开发,“银、政、企”合作,BT、BOT融资等模式,破解城市建设资金短缺的难题,顺利推进了德溪新区、碧海新区、黔西北产业园区的路网、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土地增减挂钩”试点。招商引资取得重大进展,五年来,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33个,签约资金近100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60亿元。

(七)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五年来,在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协调健康发展。

一是教育、卫生等事业加快发展。教育基础进一步加强,“两基”迎“国检”顺利通过验收,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学前教育加快发展;投入资金4亿元,新建中小学224所,改扩建中小学497所,消除D级危房8.7万平方米,改扩建校舍51万平方米,累计新增教师近5000人,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区人民医院在全市首家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和村卫生室建设,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工作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和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以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利益导向、经常性工作机制,人口计生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基层基础不断夯实,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成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87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投入资金2400余万元,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卫星地面接收设备6.71万套,完成33个镇乡有线电视县乡联网工程主干线建设;接待旅客37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04亿元;成功举办三届乌蒙生态旅游文化节。

二是民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低保实现动态条件下的应保尽保,实施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启动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工作。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90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230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0456人。发放各类救助资金达6.47亿元。投入资金1.4亿元,建成廉租房2429套12.15万平方米;投入资金4.5亿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34万户。新建或改扩建农村老年公寓34所。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净减少贫困人口10.92万人。

三是安全生产、信访维稳形势明显好转。通过不断健全监管体系,全面落实镇乡、部门和企业的责任,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和重点时段整治,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得到有效控制。积极探索和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在全省首推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取得明显成效。做实做优三级联动视频接访,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投入资金2.74亿元,化解历史积案和信访疑难问题404件;以“打黑除恶”等活动为抓手,深入推进“平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

四是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设扎实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政务公开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得到有效保障,军民、军政关系更加密切,统计、科技、国防教育、民族宗教、老龄、妇女儿童、农机、气象、人防、档案、审计、地方志、外事侨务、残疾人事业等其他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我区抢抓机遇、夯实基础、加快发展的五年,也是应对挑战、克服困难、取得巨大成效的五年。五年来,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积极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及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等重大机遇,不断深化“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五年来,我们战胜了低温雪凝天气、特大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从容处置甲型H1N1 流感疫情,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实力逐步增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乡面貌明显改观,扶贫攻坚成效显著,民生得到切实改善,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显著成绩,关键在于:

——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全省、全市“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发展形势下,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只有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做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才能实现弯道赶超、争比进位,才能推动“强区升位、跨越发展”目标早日实现。

——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优化发展环境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切实加强区域间交流合作,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区内集聚,借梯上楼、借力发展,全面激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始终坚持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区发展的实践充分说明,在出口乏力、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是实现经济总量迅速膨胀和经济实力快速提升最有力的举措。只有紧紧抓住投资不放,不断壮大投资规模,才能迅速做大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发展。

——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方针,深入实施工业强区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大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加快城市向农村延伸,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紧紧围绕七星关—大方同城规划,科学构筑“中心城区、小城镇、特色集镇”的城镇空间体系,推动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向乡村延伸,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依法实施监督、区政协参政议政的结果,是各族人民团结拼搏、社会各界通力协作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七星关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驻区解放军、武警和消防官兵、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七星关区建设和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面临严峻挑战。一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二是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方式粗放;三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四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开发扶贫任重道远;五是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六是各类社会矛盾突出,维护稳定形势依然严峻;等等。

各位代表!虽然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但客观分析,我们正处于新一轮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面临着许多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央明确提出“继续推进毕节试验区建设”,使之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为毕节试验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二是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的召开,省委、省政府从政策层面下放试验区更多“先行先试”的权利,为我区的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三是全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入推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产业有序转移进程加快,为我区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四是全省第七届、全市第六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即将召开,为我区经济社会加力提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等等。

各位代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正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积极抢抓机遇,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努力推动“强区升位、跨越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未来五年的工作任务

未来五年是我区调结构、转方式,实现加力提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推动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抢抓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等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不动摇,坚持改革创新、敢为人先不动摇,坚持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不动摇,努力推动“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目标的顺利实现。

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3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25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42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3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0亿元;城镇化率达到45%;森林覆盖率达到4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从六个方面谋划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加快推进交通、水利等项目建设。依托快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合理布局县、乡、村三级路网,大力推进公路主骨架网建设,加强通乡、通村油路和通达通畅公路建设,加快建设连接工业区、场站、旅游区、矿区及人口聚集区的路网;强化公路管理和养护,全面提高通行能力。切实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协同推进区内高速公路、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方便快捷的客运体系和快速高效的货运体系,大力破解交通瓶颈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形成快速通达周边主要城市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到2015年,完成通村油路改造1019.2公里,实现75%的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组织实施好河道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烟水配套、农田水利、应急水源等工程,加快龙官桥水库、双河口水库等中小水利蓄水工程建设,配合做好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相关工作。加强城镇供水及工业用水设施建设,基本解决城乡供水和工业用水问题。

二是不断完善能源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城乡电网规划,努力提高供电保障能力;全面完成农网改造升级,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网抗灾能力。加大农村沼气池建设力度,提高沼气普及率和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加快发展风能、秸秆转化利用等新型能源。

三是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治坡与治沟、治山与治水相结合,着力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天保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扎实抓好森林防火工作,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坚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并举,治理恢复生态环境。到2015年,力争完成各项林业工程造林85万亩。

(二)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切实推动跨越发展

围绕《八大产业振兴规划》,以园区建设为载体,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培育和壮大能源、化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食品药品等产业,支持发展新兴产业。到201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42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42亿元,年均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34%;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40%以上;万元工业产值能耗降低到4%以下。

一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通过合资合作、兼并重组、产业延伸、协作配套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引进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关联度大的骨干龙头企业参与资源开发,推动产业集聚升级。加快推进煤、电、化工一体化基地建设,开展煤矸石、桔杆、垃圾、煤层气综合利用。以力帆骏马二期项目为龙头,大力培育一批生产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汽车零部件的专业配套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零部件本地化率。积极引进农用机械、矿山机械等企业,逐步打造装备制造业区域配套体系,提高产业集群化程度和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白酒、食品药品等行业资产优化重组,全面提升相关产业的实力和水平。大力发展服装加工、包装印刷、旅游产品加工、小饰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

二是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一园三区”的布局,采取政府投入、BT或BOT融资、项目整合等方式,进一步完善黔西北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园区教育、医疗、邮政、金融服务、商场、娱乐等配套功能建设,积极引进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的优强企业进驻园区,最大限度地拉动下游产业发展,增强园区的吸纳力和承载力,将园区打造成产业集聚和投资的洼地。努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积极推进毕节经济开发区路网建设。加快中小企业孵化园建设步伐。

三是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坚持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的方针,深入开展全民节能减排活动,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加大环境执法和行政监察力度,严格落实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快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到2015年,力争重点工业污染源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煤矿废水治理达标率达到90%。

(三)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统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围绕七星关—大方城市规划,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城市各片区控规和镇乡、村寨规划,着力构建“一心五片四翼”城镇空间体系。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基本建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区域中心城镇为支撑,以一般小城镇和产业聚集区为节点的新型城镇体系。

一是突出抓好城乡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引导、控制和服务功能,推动城镇布局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坚持路网先行、功能配套、统筹推进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防洪、环卫、公共客运等专业规划体系,努力实现规划对城市新区和各片区的全覆盖。依托“一河两园两区六射线”、“一城一馆一庙一街一巷”、“一河三路五片”等工程建设,进一步拓宽城市框架,丰富城市内涵。创新工作机制,大力推进新区开发建设,加快新街、双树路、学院路、环北路、草海路、大麦塘等区域旧城改造步伐。把产业园区建设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城市与园区互动发展。配套完善城镇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设施,促进城市公交向郊区和农村延伸,提高城镇燃气普及率和供应保障率。统筹做好特色小城镇、乡村规划编制,按照规模适度、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配套、生态良好的原则,大力推进特色集镇建设,精心打造一批“幸福小镇”。以“五园新村”为载体,建成大新桥办事处小河、梨树镇上小河、燕子口镇大南山、大屯乡三官寨等一批规模适中、民族风情浓郁的特色乡村。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升执法队伍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城镇管理向精细化、人性化、服务化转变。以“整脏治乱”为抓手,深入开展“两创一建”活动,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大力实施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

二是大力发展城镇经济。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扩大旅游消费、提高旅游附加值,把旅游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到2015年,力争旅游总收入达到50亿元。大力发展与城市融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围绕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和交通干线,大力发展服务业,重点建设特色市场带、金融中心、文化中心、会展中心、商务中心、科教中心、现代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初步建成西南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工程”等商贸流通工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推动金融、保险、咨询、餐饮、科技、信息等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发展市政公用事业、农村网络流通等新兴服务业。

(四)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始终把农业发展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到201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达到21.8亿元。

一是切实稳定粮烟生产。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45万吨左右。推动烤烟产业标准化、集约化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三江源”等项目为载体,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大力发展马铃薯、生态畜牧业、特色果蔬、茶叶、中药材、魔芋等优势特色产业,规划建设一批专业乡、专业村和特色产业示范带,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初步形成赤水河流域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带,野角、长春堡、撒拉溪优质生态畜牧业示范带,杨家湾、撒拉溪白蒜产业示范带,千溪、放珠干果和中药材示范带,朱昌现代农业园产业示范带;着力打造毕赤线万亩魔芋和万亩蚕桑产业带、毕纳线和毕杨线万亩雪莲果产业带、毕龙线万亩蚕桑产业带。

三是积极延长产业链。依托产业园、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区域特色突出、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走“产-加-销”一条龙发展路子,延长产业、增加附加值,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建成雨润肉食品加工项目,形成年宰杀200万头生猪、8万头肉牛和80万只肉羊的生产规模,确保3万户以上种植、养殖户从中受益;建成汇源食品加工项目,形成年产罐装饮料10万吨规模,带动水果、蔬菜基地建设40万亩以上。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加快普宜农副产品交易园等专业市场建设步伐,逐步建立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水平。新增国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累计达到400个以上。

(五)壮大民营经济,拉动经济提速发展

按照“三年有突破、五年上台阶、十年大跨越”的要求,用足用好试验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谋划和推进民营经济跨越发展。到2015年,全区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168亿元,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5%以上,个体工商户超过3.5万户,民营企业超过2000家。

一是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积极帮助民营企业做强做大。不断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逐步完善信用担保机构,探索建立中小企业担保互助平台,提高金融业对企业发展的服务水平,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经济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指导规范民营经济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坚持把引进区外、省外优强企业集团落户与支持区内民营企业发展相结合,不断壮大民营经济总体规模。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创造条件上市。

二是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创业园建设。建立完善中小企业孵化园进退机制,大力支持和鼓励创办民营经济创业园,拓展民营企业发展空间。推动鸭池石桥现代物流园、青场工业产品交易园、长春新型建材产业园、放珠-杨家湾石材产业园、撒拉溪特色农业产业园、朱昌生态农业产业园、何官屯中小企业孵化园等产业园建设,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进入园区发展。

(六)坚持民生优先,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一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引导社会慈善事业、商业保险健康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加快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城乡规划为指导,突出黔西北民居特色和民族文化元素,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力争所有行政村建成“五园新村”。把扶贫开发作为首要的民生工程抓紧抓好抓实,创新扶贫开发模式,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到2015年,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

二是大力推动教育、卫生等事业协调发展。牢固树立优先发展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念,积极发展特殊教育,鼓励支持合法民办教育,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健全适应人民健康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体系。正确处理人口控制与可持续发展关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培养和使用环境。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园区建设,提高科技贡献率。积极推动殡葬制度改革。推进文体广播电影电视等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三是积极推动文化大发展。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愿望。突出“五大文化品牌”,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健全协调推动机制,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使之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社会资本在国家许可范围内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积极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开发和保护,积极举办“乌蒙国际旅游文化节”、“彝族火把节”、“苗族花坡节”、“橙满园橙子节”、“保河梨子节”等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到2015年,全区基本形成文化体制理顺、文化机制充满活力、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设施功能配套、文化市场开放有序、文化创新丰富多彩、文化人才结构优化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到5%。

四是切实加强社会管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生产行为;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认真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切实抓好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增强突发公共事件、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伐,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三、2012年的主要工作

2012年是我区成立的第一年,是实现“两年明显变化”的目标年,是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年。我们将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安排部署,进一步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来,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来,以“发展大提速、质量大提升”为核心,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克难攻坚,扎实工作,努力推动经济加力提速发展。

2012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确保增长20%,力争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完成210亿元,力争达到240亿元;工业增加值确保完成73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确保实现4600元,力争达到50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亿元;减少贫困人口10万人;森林覆盖率达到42%。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将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力推动项目建设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投资,抓投资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强化项目谋划和调度,整合资源,创造条件,努力推动各类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年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任务。

一是超前谋划项目。立足资源、区位等优势,突出工业发展、基础设施、重大民生等领域,挖掘和打造一批支撑作用明显、吸引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注重项目前期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增强项目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

二是强力推动项目建设。大力推动工业、农业、交通、水利、房地产等各类项目建设。做好招商引资签约项目的全程跟踪和“保姆式”服务工作,更加解放思想,简化程序,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项目尽快落地、顺利开工、早日建成,重点推进瑞丰铭城、小商品批发市场、汽车五金家居建材市场、饲料级磷酸氢钙、生物质(秸秆)发电等签约项目的实施;加强协调和调度,积极推动德溪新区综合开发、毕镇高速公路建设、天河新城城市综合体建设、温泉综合开发等项目落地。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联系项目责任制,强化跟踪督查,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三是加大多元化投资力度。继续加大政府性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性投资在扩大投资中的引导和拉动作用。创新“银、政”合作模式,进一步深化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争取金融资金支持我区重大项目建设。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直接投资、BT融资等方式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教育医疗机构建设等领域,探索民营资本进入公共设施、经济和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的投资模式。大力扶持村镇银行、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发展壮大。

(二)努力夯实发展基础

进一步加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建立功能完善、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大力实施交通项目。加快推进通村油路建设,完成通村油路建设260公里。切实加强县、乡、村三级油(泥)路养护,实现“有路必养”。改善公路安全技术状况,确保县道油(泥)路好路率达90%以上、乡道油(泥)路好路率达85%以上、村道油(泥)路好路率达70%以上。加快毕节-镇雄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进度,积极配合做好成贵、昭黔、毕水兴等铁路,厦蓉、杭瑞、毕威、黔大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的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二是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步伐。组织实施好观音河、十八河、跳墩河等河道治理工程,积极争取实施小吉场永兴河、青场红岩河、倒天河鸭池段河道治理项目;扎实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实施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切实解决28.1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全力推动龙官桥水库、双河口水库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统筹规划,综合评估,积极推进龙官桥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配合做好夹岩水利枢纽工程相关前期工作。

三是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大力推进35个镇乡电力项目维修维护、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城中输变电等工程,加快长春110千伏、野角35千伏等输变电工程实施进度。推动以沼气、秸杆利用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完成5000口户用沼气池建设任务。

四是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环城林带绿化等项目,做好营造林和森林管护,切实抓好森林防火工作,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稳步提高森林覆盖率。综合采取生物、工程和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强基础、调结构、转方式”为重要手段,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切实稳定粮烟生产。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实施好基本农田配套小水利建设等粮食增收工程,积极推广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转换。全区玉米、马铃薯、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178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5万吨左右;完成蔬菜种植40万亩以上,种植优质油菜7万亩。进一步推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加强烟水配套工程的建设和管护。

二是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围绕朱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普宜绿色经济核心示范区建设,重点实施“5521”特色农业、“三万”农业等示范工程,新增特色种植24.4万亩,其中蔬菜2万亩、中药材2万亩、人工种草2万亩、核桃16万亩、精品果园2万亩、高山生态有机茶0.4万亩;发展“三万”农业示范户7500户。

三是提高农产品市场化水平。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进雨润肉食品加工、汇源食品加工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建成试产,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积极保护地方农特产品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农特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年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7家以上,新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50个以上,申报农产品认证5个以上。

(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强化工业的主导作用,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

一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黔西北产业园区主干路网、标准厂房、给排水、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园区总建成面积达3平方公里;进一步优化环境,增强园区集聚能力,为企业入驻创造条件,实现入驻企业20个以上。配合抓好毕节经济开发区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清丰建材产业园、何官屯工业孵化园建设力度。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大煤矿建设力度,切实缓解煤炭供应紧张的局面;加快岔河一矿、二矿,千溪煤矿,草堤煤矿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大力支持东华新能源、华电热电厂扩能建设。积极推进博泰工业园、东吉特种玻璃生产等项目建设。力争毕节大曲异地技改扩能项目、神龙草生物制药、涵文印务等项目建成投产。支持力帆骏马二期配套发动机、变速箱等企业加快建设进度。

三是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换代,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能耗、替代资源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严格环境准入,控制新污染源,确保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逐步降低。强化对煤矿、建材、屠宰等重点行业染污治理,继续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加大对生活垃圾、废水污染治理力度,保证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正常运转。深入开展环保执法,严防环境污染事件发生。

(五)统筹推动城乡一体化

坚定不移地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是强化城乡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一河两园两区六射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城一馆一庙一街一巷”历史街区建设、“一河三路五片”老城区环境改造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城东新区、洪南新区路网布局。全力推进全省第七届、全市第六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涉及我区项目建设进度,确保碧阳大道、德溪新区骨干路网、草海大道二期等保障性项目在2012年3月底前按要求完工;积极推进碧阳国际酒店、同心大道、德溪新区路网等带动性项目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以德溪新区、碧海新区开发带动旧城改造,切实推进新街片区、威西路片区两个旧城改造项目,逐步推进双树路、东出口通道、学院路、翠屏路、环北路、东安路、水西大道等区域旧城改造。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力争新建特色集镇16个。加快供水、供电、供气、排污、公交客运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第二污水处理厂、小坝污水处理厂、海子街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公厕、停车场、人行天桥等市政设施建设。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为抓手,不断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全面完成4.5万户“黔西北民居”新建改造任务,50%的农村基本达到“五园新村”标准。加大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深入开展“两创一建”活动,展示“整洁、美观、文明、有序”的城市形象;加大乡镇“整脏治乱”工作力度,努力打造文明卫生集镇。

二是培育壮大城市经济。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构建由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廉租房等组成的供房体系;积极引导区内外优强企业投资房地产业,促进房地产业做大、做强、做出品牌,确保实现房地产投资34亿元,力争达到38.2亿元。抢抓全省第七届、全市第六届旅发大会以及乌蒙国际旅游文化节举办的机遇,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全力打造南山公园、小河景区、阳山欢乐谷等度假旅游景点。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交通、餐饮、物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远航物流、万丰商贸城、浙江小商品批发市场、黔金叶物流、重型汽车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支持各类特色街区和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和发展,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商务。

(六)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用好用足毕节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不断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拓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为“强区升位、跨越发展”提供动力。

一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用好用足毕节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大胆探索创新,力争在城乡统筹、土地管理、民营经济、金融创新、产权制度、资源开发、社会管理、干部人事制度等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探索方面取得突破。扎实推进我区城乡统筹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投融资平台管理办法,强化融资监管,确保各融资平台规范运行。深入开展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土地增减挂钩”试点,积极探索城市新区、产业园区农民转居民户籍等系列制度改革,继续探索“银、政、企”合作、BT等有效模式推进城市新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深化和巩固林权体制改革成果,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等工作。

二是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成渝经济区等区域的经济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省、市开展的对外交流和投资洽谈活动。抓住重庆对口支持毕节的机会,加强与重庆市渝中区的交流合作,带动我区金融、商贸等服务业加快发展。精心编制项目,进一步完善大项目、小项目同步招商工作机制,紧紧抓住“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区驻外招商引资联络处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走出去、引进来”,通过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重点面向央企、全国500强以及知名民营企业开展招商,努力引进优强企业到我区投资兴业。认真落实省、市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充分利用乌蒙国际旅游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开展投资洽谈,努力推进我区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2012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确保120亿元、力争突破150亿元;编制重点招商引资项目480亿元以上。

(七)统筹推动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坚持民生优先,把社会事业的建设方向转到努力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完善社会管理的轨道上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扎实抓好教育、卫生等工作。扎实推进职中、第六中学、德溪中学、“三江源”小学、思源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等扩建和新建学校建设进度,切实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力争建成1所民族中学。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力争建成2-3所民办学校。全面完成14所镇乡幼儿园建设。新建110所完小教师周转房,改建6所完小教师宿舍,新建29所中心校学生宿舍。创造条件解决37所学校烂尾楼工程问题。围绕“双降”目标,进一步深化统筹解决人口改革试验,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强化全程管理服务,落实各项措施,努力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水平,确保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7‰以内,常住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4.5%。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不断提高健康保障水平;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杜绝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巩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快推进区人民医院、鸭池和小吉场等乡镇卫生院改扩建步伐。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加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水平。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政府所在地村寨通数字有线电视工程。

二是扎实抓好保障民生相关工作。做好就业困难人群、零就业家庭、城镇低保人口就业帮扶和复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引导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努力扩大城乡就业。按照提标扩面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加强城乡低保的动态监管,确保将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群众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则退。继续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工作。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逐步提高农村“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新建和改造一批农村敬老院,改善农村五保户的生活条件。新建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各1所,加大对孤儿的救助力度。完善临时救助和灾害救助等制度,帮助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群体解决特殊困难,提高灾害救助能力。加大殡葬制度改革力度,促进殡葬观念转变,逐步提高火化率。扎实推进廉租房、公租房建设,努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按照“整体推进、应改尽改”的要求,全面完成危房改造工程,基本消除农村危房。全力做好地质灾害影响户的搬迁工作。把扶贫开发作为首要的民生工程抓紧抓好抓实,努力实现贫困乡镇全部减贫摘帽。

三是扎实抓好社会管理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以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重点,以“三深化”、“三推进”为抓手,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突出抓好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的安全工作,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和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严防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促进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继续完善“三级联动视频接访”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切实提高初信初访一次性办结率;着力构建区、乡、村、组(社区)四级矛盾纠纷排查网络,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好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把维护好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创新工作机制,切实抓好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试点,带着感情做信访工作,切实发挥“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积极作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起以警防网、民防网、技防网、保防网、调解网“五网”并重的治安防控体系,全面实施“天网工程”,不断增强防范和打击犯罪的能力;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四禁并举”的方针,坚决遏制毒品来源、坚决遏制毒品危害、坚决遏制新吸毒人员滋生、坚决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外流贩毒,力争早日摘除毒情重点整治县帽子。深入推行城乡“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巩固城市社区建设成果,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把社区建成服务群众、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管理服务中心,提高我区社会管理水平,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

四是协调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推动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业协调健康发展;积极支持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全面完成人武部搬迁工作;支持民族宗教、地方志、双拥、档案、老龄、残疾、外事侨务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站在实现跨越发展的新起点,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是推动新一轮跨越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是切实增强政府谋划发展的能力。增强机遇意识,充分发挥能动性,积极抢抓机遇谋划发展。正确处理眼前和长远、渐进式发展与跨越式转变、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调结构与转方式等关系,科学决策,推进发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切实将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建立健全危机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和危机的能力。

二是切实增强服务发展的能力。牢固树立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开放包容、敢于让利,自信自强、敢闯敢试的观念,大兴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艰苦奋斗等风气,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树立依法行政理念,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进一步完善政府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政府法制建设,着力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切实保证执法活动公平、公正、公开,切实维护政府信誉。进一步加大和规范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和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和信息公布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立足于“公开透明、服务便民”的原则,进一步规范政务管理,优化政务环境,完善服务功能,转变服务方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

三是切实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大力推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预防和严惩各种违法违纪行为。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付出了艰辛和汗水,也收获了丰收和喜悦。展望未来,发展蓝图已经绘就,我们更是信心百倍。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在区委的统一领导下,高举团结、发展、奋斗的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会、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的要求,坚定信心、奋力拼搏,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为实现“强区升位、跨越发展”作出新的积极的贡献!

推荐访问:毕节市 政府工作报告 毕节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