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民族教育政策情况调研报告民族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全面掌握我市民族教育的发展情况,加快我市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根据省民委湘族办通[2013]43号《湖南省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宗调研】市民委关于永州市民族教育政策情况调研报告精品【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永州市民族教育政策情况调研报告
民族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全面掌握我市民族教育的发展情况,加快我市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根据省民委湘族办通[2013]43号《湖南省民委办公室关于开展少数民族教育政策调研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委组成调研小组,于6月中下旬深入江华、江永、道县、蓝山、宁远等县开展了为期十多天的调研活动,采取现场考察学校、召开座谈会、查看资料、深入访谈相关学校领导、教师等方式了解民族教育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全市民族教育发展现状
我市属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境内生活着48个少数民族,有1个自治县,1个比照县,22个民族乡,此外,还有171个散居民族村,少数民族57.3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98%。民族地区土地面积896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6.4%。民族地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所,学生人,在职教师人,其中高中3所(包含省级示范性高中2所),完全中学5所,初级中学27所,完全小学以上小学89所,中等职业学校3所,村小、教学点284个。此外,幼儿园所在校儿童231人。
我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把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纳入重要工作日程,严格对照国家、省、市相关法规和政策,把民族教育工作同贯彻落实民族政策结合起来,进行统筹安排,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一个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在内的比较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江华县荣获“2012年湖南省民族地区教育强县建设工作先进县”,并获奖励100万元。
(一)学前教育健康发展。民族地区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规划逐步实施,学前三年教育正逐步普及。初步形成了以公办园为主,公、民办学前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我市少数民族地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2%。江永县学前一年教育率达100%,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82.93%,江华县70%以上的乡镇兴建了中心幼儿园,学前三年入园率达64.6%。
(二)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市民族地区学生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8%以上。江华县小学毕业生升初中升学率达到99.29%。
(三)高中教育质量稳固提升。我市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高中阶段入学率达50%以上。2012年江永县二本上线人数达到278人,1人被清华大学录取,取得了近年来的最好成绩;江华县2012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绝对人数首次列全市第五,多项指标全市第一。
(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我市职业教育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办学方式进一步创新。学校坚持走人才培训模式改革之路,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成为一些大企业的人才培训基地,培养了大批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性人才。江华县职业中专2011年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并入围国家“十二五”中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学校,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被确定为湖南省精品专业。2012年,成为湖南省示范性职教中心。
二、各项民族教育政策落实情况
我市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严格执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湖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的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加强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
(一)高度重视,制定针对性教育政策。近年来,我市民族地区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民族教育的政策。江华县制定了《江华瑶族自治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规划(2011-2013年)》;江永县出台了《江永县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江永县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江永县教育教学奖励方案》等文件;蓝山县2012年12月下发《蓝山县边远山区学校“营养餐计划”实施方案》。
(二)民族地区普通教育投入加强。一是加大市、县财政投入。我市进一步落实基础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并逐步提高可用县级财力用于基础教育的比例。以江永县为例,2012年,县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提高了1.7个百分点;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比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高11.12%;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比上年增长6861万元;预算公用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980万元。蓝山县教育局每年补贴民族中学办公经费10万余元,其他少数民族乡学校2万元/校。二是提高教师待遇。坚持财政统发教师工资不动摇,千方百计确保教师工资优先发放。同时,坚持把解决教师绩效工资(津补贴)作为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的突破口,绩效工资(津补贴)政策按照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的要求得到落实。2012年江华县、江永县认真落实政策,教师的绩效工资人均达到1.4万元以上,达到当地公务员的水平。从2007年起,道县财政拨出专款,对民族乡和山区的教师每人每月发放100元津贴,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三是加强教育专项经费管理。我市生均公用经费不断增加,小学从提高到500元/生/年,初中提高到700元/生/年(蓝山县达到小学700元/生/年,初中900元/生/年);保证教育专项经费足额用于教育,做到了专款专用,确保了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四是设立教育教学奖励制度。2009年,江永开始实施学科带头人评聘制度,每年预算安排30万元学科带头人教研经费。五是加强社会力量办学。香港伟才集团完成幼儿园投资近3000万元,按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标准新建的江华(香港)伟才国际幼儿园,今年8月开始试招生。金洞区妇联向省妇联、省扶贫办争取每年十个名额免费就读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永县近两年来,接受各界社会团体、爱心人士捐赠爱心款341.4万元,其中资助家庭贫困学生2195人,捐助慰问农村学校家庭生活困难教师266人,接受捐赠教学生活用品价值35.6万元;道县洪塘营小学近几年来获得爱心人士成纯兴老人累计200多万元的捐赠,主要用于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道县大洞田村村委去年投资32万元,新建一栋面积达400平方米的村小教学楼,并在每个教室在安装了空调,修建了村小学水泥球场。出台了考上一本、二本高校奖励政策,村里规定每年给村小学的教师1000元村级补助。蓝山县荆竹中心小学2011年获得江苏天地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为捐款45万元新建三层楼高、建筑面积575平方米的学生公寓。社会力量办学取得良好成果。
(三)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一是撤并学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实施中小学第二轮布局调整,优化学校布局,提高办学效率。江华县中小学校从2007年的475所调整到了2012年的282所,在码市、湘江、两岔河、花江等4个林区乡镇实行了集中村小1-3年级学生办寄宿制学校。二是以稳步实施合格学校建设工程。按照“建设一所,合格一所”的原则,高质量建设合格学校。截止2012年末,江永县共投入资金6950.5万元,完成了12所农村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仅2011年,江华县投入3300万元,建成14所合格学校。道县投入资金3000万元,先后改、扩建了井塘中学教学楼;新建了洪塘营中心小学综合楼、教学楼,新建了横岭中学学生宿舍楼、横岭中心小学学生宿舍楼、教工宿舍楼;2011年,建设了审章塘瑶族乡学校和洪塘营中心小学两所学校,2013年将井塘瑶族乡中心学校列入合格学校建设之中;蓝山1994年将民族中学迁出县城后,多次投入改善宿舍、教学楼、食堂,于2008年通过验收成为合格学校,2010年大桥学校和浆洞中心小学也通过验收成为合格学校。三是全面实施校安和薄弱学校改造工程。2012年全市民族地区投入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1500万元,完成了40所初中学校的校舍改造。江永县计划三年内投入1.28亿元,改造和重建校舍280栋,面积15.57万平方米。2007年到2012年,江华县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从10平方米增加到12平方米。四是全面启动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江永县、道县、新田县、宁远县、江华县等县区积极筹措资金2000万元,建成周转房446套,教师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五是扎实推进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2012年,蓝山县投入144万元对浆洞、紫良、汇源、荆竹实施农村乡镇示范性幼儿园建设。江华县投入633万元,建设4所公办幼儿园,全县70%的乡镇兴建了公办幼儿园。2012年,江永县投入建设资金462万元,建设好了桃川学前教育中心、冷水铺幼儿园两所农村公办幼儿园。今年计划投入资金449.5万元,建设好源口瑶族乡中心幼儿园、黄甲岭乡中心幼儿园两所农村公办幼儿园。六是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道县按照标准配备了四个瑶族乡中学和中心小学的实验室、仪器室、电脑室和多媒体教师。江永县2012年,投入了310余万元,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推进“班班通”建设,为松柏中学等10所学校装备150多间多媒体教室,2013年投入100多万元,为61个农村教学点安装数字教育资源设备,实现农村教育信息化。江华县2007年到2012年,生均计算机数从0.012台增加到0.045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从2所增加到37所,“班班通”数从无增加到33所。所有教学点建成了教学光盘播放点,所有农村小学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并计划于2015年开始实施合格村小、教学点建设。
(四)落实教育对口支援政策。我市民族教育对口支援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一是落实特岗教师政策,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江华县从2012年开始,每年为县义务教育学校补充100名特岗教师,每年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师30名。对特岗教师实行上岗就正式入编的优惠政策。江永县自2009年以来共录用特岗教师203人,服务三年期满已入编38人,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并从2012年起,落实中央财政、省财政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提高为人均2.4万元/年。二是与省内高校合作招生、办学。我市江华民族一中被授予中南大学优秀生源基地,每年高考考生在中南大学招生方面有优惠性条件;中南大学每年将派出优秀教师和学生到江华县进行教师培训和支教活动。三是大力实施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每年派出城区学校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通过讲示范课、观摩课、送课下乡等流动支教形式,对各乡镇农村教师进行传帮带。江永县近三年,农村学校之间交流了65名教师,农村与县城学校交流了34名教师,县城学校间交流了10名教师;安排了26名教师到农村缺编学校支教。蓝山县由局团工委组织的“手拉手”学校对口支援工作中,县一中、一完小、三完小每年均有上万元的捐款与数千件学习、生活用品赠送给对口学校,几年来捐款达到4万余元,衣物、学习用品约6万件。有效提高了农村薄弱学校的质量,促进了城乡教育公平。
(五)加强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完善了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在民族地区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积极构建入学“绿色通道”,确保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辍学,其中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占寄宿学生总数的比例达50%以上,远远高于其他地区。据统计,江永县政策范围内两免一补生达到100%的工作目标,落实国家政府助学金141.27万元,资助1887名贫困生顺利入学。江华县仅2012年就免教科书学生121385人次,免费金额达842万元,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966万元(其中小学15780人,初中15240人)。二是义务教育助学金管理到位。2011全市民族地区发放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助学金元,发放标准为,受益学生达 人;2012全市民族地区发放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助学金元,发放标准为 元每年每人,受益学生达 人。三是认真落实中职助学相关政策。江永县2012年全年发放中职助学金15.75万元,资助贫困中职学生210人;全年落实发放免学费补助25.925万元,免学费人数310人。四是落实普通高中贫困生资助政策。我市高中生资助首先由贫困高中学生自主申报、学校评选,经公示无异议,县资助中心审批后,通过县财政拨付助学金到银行,实现打卡发放。江永县近两年,发放普高国家助学金共计230.65万元,资助贫困高中生3085人,使符合资助条件的农村家庭贫困学生享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温暖。五是推行边远山区学生营养餐计划。蓝山县委、政府于2012年12月下发了《蓝山县边远山区学校“营养餐计划”实施方案》,今年春季开学起,已开始为包含6个瑶族乡在内的边远贫困小学儿童每天免费提供“一瓶奶一个蛋”的营养午餐。五是启动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2012年江永县启动了贫困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为县234名大学生办理了无息助学贷款,贷款金额共计139.62万元,确保了没有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去上大学的机会。
(六)认真落实少数民族招生政策。一是落实高校招生民族优惠加分政策。我市2013年共审核考生3223人,聚居地少数民族考生为1767人,聚居地汉族考生为688人,散居农业考生为484人,散居非农业考生为284人。二是落实好民族预科教育招生政策。江华有三年高中学籍的当地少数民族考生可以享受“国家贫困地区专项计划”招生政策,此计划从2012年的1万人增到2013年的3万人。江华县少数民族考生填报大学民族预科班时可降低80分录取,全县每年有100余名同学因此项优惠政策而走进二本以上大学校园。2011年江永县就读民族预科班共28人;2012年江永县就读民族预科班共39人。三是落实师范类院校、教师招录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优惠政策。2008年开始的免费师范生招考,蓝山每个少数民族乡分配了1个定向名额。蓝山县在2013年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招生考试中,定向到浆洞、大桥、荆竹、紫良、汇源、犁头等6个少数民族乡的招生计划,仅限具有该乡户籍的少数民族应届初中毕业生报考,不准跨乡报考,从而缩小了少数民族乡定向指标的考生范围。
(七)深入开展民族教育。我市引导各少数民族乡学校开展具有特色的本土教育活动。蓝山县民族中学在全校范围内推广“瑶语”教学,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与高度评价。全市民族地区各校结合自身实际,利用班会、团队活动、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和板报等多种方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民族团结意识深入人心。并积极开展瑶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江华挖掘整理编撰了《江华同志的故事》等系列丛书,作为学生的励志书目;研编了一套瑶鼓操,精心编排了一批瑶族歌舞精品曲目、开发了多项瑶族传统体育项目。目前,部分学校的地方民族特色正逐步突显。江华县沱江一小成为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之一。河路口关水阁完小开发本地瑶歌,将瑶歌唱到县城;大圩中心小学开发了瑶族长鼓舞;涛圩镇上游完小开展了“木棒球”与“压枷”活动。江永的上江圩中学、中心小学专门开设了女书课程,积极培养女书新传承人,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女书文化。
三、民族教育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们努力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工作进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同步实现建成小康社会所要达到的教育发展指标,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育经费欠缺。由于财政支出苦难,经费不足是制约我市民族教育进程的最大瓶颈。目前,中央、省、市三级均无专项资金投入,县财政由于财力有限难以长期维持巨额投入。以江华县为例,近五年来的教育支出分别为18275万元、21743万元、22649万元、31646万元、41231万元,而财政收入分别为1.58亿元,1.91亿元,2.67亿元,3.74亿元,5.003亿元,财政压力非常大。一是办公经费匮乏。学校的办公经费主要是按人头拨给的,不少乡村办学规模小,学生数量少,学校经费开支相对较大,办公经费捉襟见肘。特别是近年,由于非教学性开支急剧膨胀,学校除去日常开支,部分校长到县城开会的差旅费报销都成问题。如蓝山民族中学因该校绝大部分学生在校寄宿,2009年上期以来,学校免收学生寄宿费,仅水电费开支每年就高达30余万元,造成学校办公经费严重不足。二是“两免一补”工作力度有待加大。民族学生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虽然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实现全部“两免”,但“一补”名额有限,仍有部分贫困生没有享受到此实惠,少数民族子女入学仍是个难题,控辍保学形势严峻。新田门楼下竹林坪村,全村有505多人,有适龄初中学生20人,现在校就读初中的只有12人,其余8人因家庭贫困无生活费的而辍学外出打工。民族乡学校初中升学率虽然达到90%以上,但初中考入县重点中学人数寥寥无几,同时受打工热潮影响,处在学龄阶段的民族学生外出打工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巩固工作难度加大。
(二)办学条件有待改善。部分学校,尤其是边远乡镇小学、村小宿舍、食堂、宿舍、教育楼等硬件设施较差,影响教育质量提高。江华县两岔河乡小学学生食堂阴暗、狭小、潮湿,学生的食品卫生难以保证,教师周转房系简陋的木板房,距离学校厕所太近,空气质量差,教师的安全和健康难以保障;晒北滩乡中心小学的三个教学点,除了一张讲台、几只粉笔,无其他教学设备,其中两个教学点在村委会或借组的民房内教学。新田门楼下学校学校现无一套完整播音系统,无合格的物理实验室、医疗室、门卫室等,体育器材如高低杆,跳高、跳远、木马场地均无,运动场地仅有一个蓝球场。江华等县城区小学学位不够,需要扩建小学。
(三)教师队伍不稳定。一是教育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农村初中理、化、生、地、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紧缺,小学英语、音、体、美、信息技术等课程教师严重紧缺,绝大部分村小因无专业教师英语无法正常开课;部分教师被迫身兼多任。二是初中、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水平偏低。以江华县为例,专任教师中,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仅72%(要求是达到90%),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64%(要求是达到90%)。三是边远地区留不住老师。江华县存在的问题是,经济较发达、交通较方便的岭西地区教师普遍超编,而经济较落后,山高路远的岭东地区缺少老师。如江华两岔河乡、大锡乡交通不便而招不到教师,或每年招录的少部分新教师因无法适应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而选择了离开。四是乡村教师专业素质偏低、年龄老化现象比较严重。晒北滩乡在岗教师19人,一个38岁以工代教,其余都在50岁以上,且都是民办教师转正。江华县村小50岁以上教师比例高达75%,这部分教师大部分身体欠佳,体弱多病,勉强上岗,影响了教学质量。五是优秀高中教师流失严重。由于教师的工资待遇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教育人才外流。2000年以来,江华县县因擅自离岗外出谋职被除名的教师共186名,其中被除名的高中教师就有113名,占被除名教师总数的61%,且流失的高中教师中,大部分是高级教师、骨干教师或优秀青年教师。
(四)乡村小学学生上学难问题。一是交通难。晒北滩乡只有一所中心小学及三个教学点,最远的村距离中心小学35公里,学校没有校车,学生上学只有靠步行及家长其摩托车接送,路途遥远,安全难以得到保证。在新田门楼下就读的多数学生家住偏远,往返车费贵,厌学情绪严重。如住在板子桥的学生,家离校大约有15至20公里,路途遥远,路况差,交通极为不便,学生往返学校与家一趟要30元的车费,一月4次共计车费120元,对于靠农田为生的特困乡的特困家庭就是一笔多么沉重的开支。有些学生因此便放弃上学机会。二是学生营养难保障。边远地区学生中午不回去吃饭,学校食堂简陋,且距离集市遥远,所能采购的食物有限,因此学生健康受到影响。虽然蓝山县对于营养餐计划的尝试,仅靠支助,难以实现长效机制。
(五)比照县教育政策与周边县区存在差异。江永县是少数民族人口过半的边远贫困农业小县,2006年以来,先后享受了“少数民族、扶贫开发、西部开发、湘西开发”四大政策相关待遇,但江永县在教育方面享受的民族政策与周边民族县区相比还有一些差异。一是江永县未能列入2006年《机关、事业单位新参加工作人员试用期、见习期、学徒期、熟炼期工资及期满后工资待遇简明表》中规定:“录用到艰苦边远地区或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工作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的相关优惠政策范围内。二是江永县未能如江华县一样列入国家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按照2006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与操作》)实施范围,享受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一类(员级125元、中级155元、高级190元)标准。三是江永县除了属少数民族乡的常驻人口高考考生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加分政策外,汉族考生不能享受聚居地考生加分政策。四是目前江永县少数民族乡聚居区高考考生只享受了省内院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录取的政策待遇,而没有享受部属院校和外省院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录取的政策待遇。
四、完善民族教育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民族贫困地区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一是作为国家贫困县和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江华县、江永县,在教育扶持上参照《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执行。二是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对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和公共教育资源向民族地区倾斜力度。建议设立民族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民族地区合格学校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学位增设、教师周转房建设等项目,以加快民族贫困地区加快推进教育强县建设工作进程。三是进一步扩大执行非均衡的教育投资政策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倾斜性投入,帮助民族地区化解沉重的高中债务。四是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尤其是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资助和普通高中助学力度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在学前教育资助方面,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覆盖面和标准,应向义务教育阶段看齐。五是加大省、市、县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在招生上单独列出指标分给民族地区的学校。如在初中、高中招生时,建议省重点、市重点、县重点高中给予民族地区初中考上一些指标。六是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捐资扶助或智力支持民族地区教育。
(二)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建议将江华等省内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武陵山片区教育协作机制内。加大民族地区教育补助费、教师免费培训和交流、校园弘扬民族文化专项经费项目投入。二是切实改善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师的待遇和工作条件。除应享受的津补贴及福利待遇外,还应给予特殊的政策待遇,提高山区津补贴省级配套标准、加大贫困县区教师周转房省级经费补贴力度,提供带薪进修机会、山区津补贴等,以解决师资配置与流失的问题困扰。如并参照郴州地区的做法边远民族地区的老师每月增发150元交通费。三是积极落实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培养和引进本地教育人才。建议与相关师范院校合作办学,给予民族地区一定的名额,与民族地区高中毕业生签订合同,财政支付其就读于师范院校的学费、生活费,让其毕业后回民族地区任教。四是建议在实施“特岗教师”招聘计划时,出台紧缺专业教师分配数额向边远山区倾斜的优惠政策,以保证边远山区学校能招聘到紧缺专业教师。五是在教师招录时,优先录用少数民族教师,尤其是会瑶族语言的教师,以便在学校里和课堂上多开展民族文化、语言的教育。六是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将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抓好师资岗前培训和后续培训,以校为本,构建培训与教研、教学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机制。
(三)加强山区学生安全和营养。一是大部分民族地区,山高路远,应出台政策给中心小学配备校车,设计好线路,并安排校车经费。二是对于边远山区安排营养中餐,改善生活条件,促进其健康成长。
(四)加强比照县的教育扶持力度。建议按照2006年《机关、事业单位新参加工作人员试用期、见习期、学徒期、熟炼期工资及期满后工资待遇简明表》中的规定对江永县实行与民族自治地方一样的政策待遇。建议将江永县列入国家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实施范围。建议将江永县视同少数民族自治县享受普通高校招生民族优惠加分政策待遇。建议准予江永县少数民族乡聚居区考生与其他民族自治地方同等享受国家部属院校和外省院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录取的政策待遇。
(五)请求对江华县涔天河水库水淹区学校重建工作实施对口支持。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是我省水利“一号工程”,目前,水淹区移民子女教育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专项帮扶。建议就江华县水库水淹区学校重建设立建设缺口资金专项帮扶计划,解决水淹区学校重建问题。二是对口援建。建议对水淹区学校实行省直单位对口援建,以解决水淹区移民子女教育问题。三是心理指导。针对移民子女背井离乡现状,建议专门组建专业的移民心理指导工作小组,帮助解决移民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四是同步提升。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完成后,人口分布和社会结构将发生变化,建议出台专项整体帮扶政策,解决教育和经济社会达到小康社会同步提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