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一、2012年工作回顾2012年,在州委的正确领导和州人大、州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南藏族自治州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在州委的正确领导和州人大、州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两新三区”、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一手抓社会管理保稳定,一手抓经济发展惠民生,实现了新一届政府的良好开局。全州生产总值58.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6%,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01%,第二产业增长14.85%,第三产业增长16.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8亿元,增长32.8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亿元,增长14.6%;总财力达47.95亿元,增长17.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7.3亿元,增长17.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5亿元,增长15.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42.16元,增长12.4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298.69元,增长17.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14‰。全面完成了州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以项目投资为核心,着力夯实发展基础。全年争取各类建设项目449项,总投资达87.59亿元,开工建设381项,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0个,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扎毛水库、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李家峡南干渠、保障性安居、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牙什尕至同仁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实施地质勘查项目30项。加强工业经济综合协调和运行调控,全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6.3亿元,增长27.64%。深入开展万名干部帮企业活动,出台了《黄南州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实施意见》,落实小微企业扶持资金1733.4万元,帮助企业落实贷款5239万元。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融资规模达到21.93亿元;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河南县被评为全省第一个“省级信用县”。全面落实物价调控各项措施,同仁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上涨3.7%。
(二)以特色产业为引领,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三次产业投资比重达到22.16∶16.77∶61.07,投资结构比例进一步优化。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热贡、后弘两个文化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全州主要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运营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筹资4000万元设立了热贡文化发展基金。全州文化产业经营户达到4714家,从业人员达1.67万人,实现经营收入3.1亿元, 增长30%。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4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79亿元,分别增长21%和48.8%。特色农牧业成效显著。投资5.85亿元实施各类农牧业建设项目39项,新建日光节能温室100栋、畜用暖棚4740栋,建成牛羊、家禽、生猪规模养殖场26个。种植各类蔬菜1万亩,新增核桃种植2000亩、黄果2235亩。黄河库区水产养殖网箱达到242个、1.56万平方米,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黄南州有机畜牧业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河南县有机畜牧业科技园新入驻企业两家,“阿米雪”有机牦牛酸奶荣获第六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泽库县有机草产业科技示范园正式启动实施。牲畜保险全面推广,累计理赔金额4665.61万元。农牧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新认定州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6家,申报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全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10家,注册资金累计6967万元,入社农牧民1.63万户、7.35万人,有效带动了农牧民增收。
(三)以生态保护保为前提,积极推进生态建设。投资1亿元实施各类生态建设项目21项。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基本完成,治理黑土滩15万亩,退牧还草155万亩,人工造林2.67万亩,封山育林9.3万亩,森林草原病虫鼠害防治576万亩,义务植树90万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00公顷。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完成了全州256个行政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实施了12个村的新农村村庄绿化工程和26个村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2011年国家草原生态补奖工作落实到位,实施禁牧面积1341万亩,兑现补奖资金2.2亿元;2012年度补奖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土地矿产卫片执法连续三年“零问责、零约谈”,是全省唯一一个未被问责的地区。全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以内。
(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努力提高群众幸福指数进。2012年全州用于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达到35.53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5.08%。在州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承诺的十项实事全部兑现。实施了四县县城供水、防洪、道路整治、街面改造等一批市政工程,市容市貌得到明显改善。投资5720万元实施了同仁、泽库、河南三县集中供热二期工程,新增供热面积32.95万平方米。投资6553万元实施饮水安全工程28项,解决了3万人、18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1.4亿元实施农村公路项目61项,新建农村公路463公里、桥梁20座。投资8797万元实施电力保障工程,解决了1689户农牧户的用电问题。投资672万元在各县城主要路段、商贸市场以及重点景区规划修建了17座标准化公厕。投资1.14亿元实施了29个整村推进和2个异地扶贫搬迁项目,减少贫困人口 1.46万人。建成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10954套,入住6316户;完成游牧民定居房4599户、农村奖励性住房5400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1500户,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2万平方米。全面落实农牧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落实补助资金1909.3万元,覆盖全州133所学校,3.18万学生受益。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财政用于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资金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教育支出达到9.1亿元,增长18.33%,占财政总支出的19.2%。教育布局调整及校安工程加快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启动,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不断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9%。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建成2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53个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科技富民强县等工程深入推进,成功举办了五彩神箭杯国际射箭邀请赛、热贡艺术走进古都西安等大型推介展示活动,《热贡神韵》剧目荣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金奖。实施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户户通工程,启动建设了同仁、尖扎两县广播中波试验台,移动通讯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公开考录公务员73名,选聘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100名,启动实施了120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招聘工作,发放就业创业小额担保贷款1717万元,新增城镇就业1540人,登记失业率3.01%。转移农牧区富余劳动力3万人次。全面启动了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工作,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提标扩面工作有序推进,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攻坚克难抓改革,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了试点县公立医院及乡镇卫生院综合改革工作,全面启动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行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建立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有奖举报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等政策,实施了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扎实开展农牧区乡镇综合改革,增加乡镇事业编制229名,进一步理顺了乡镇工作机制,强化了乡镇政府职能。户籍制度、财税制度和部分民生工程货币化等改革不断深化。对口支援工作取得新进展,落实天津援助资金5900万元,其他方面援助款物1650万元;启动实施各类援建项目39个,援受双方合作交流进一步密切。“青洽会”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2项,到位资金10.8亿元。
(六)坚持依法行政,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六五” 普法,全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健全政府工作规则和运行机制,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及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行无纸化办公和视频会议等,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有效降低了行政成本。主动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高度重视并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199件、政协委员提案86件,办复率均达100%。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强化了对重大工程项目资金的审计监督,促进了资金规范运行。深入开展“抓工作落实,促作风转变”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大督查机制,严格问责跟踪问效,强化目标责任考核,整治庸懒散奢行为,有效促进了工作落实。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有力维护了政府形象。
此外,国防建设、民兵预备役和优抚安置、双拥工作得到加强,信访、工商、税务、质检、统计、气象、通讯、无线电管理、食品药品监管、地方志、民族语文、档案、防震减灾等工作扎实推进,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科协、红十字、老龄、残疾人等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上述成绩的取得,饱含着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深切关怀,凝聚了全州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干部,向各人民团体、工商联和省驻州各单位、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支持黄南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压力大;生产要素保障能力差、成本高,投资环境亟待改善;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活动不断加剧,征地拆迁、环境维权、虫草资源纠纷、就业等矛盾错综复杂,维稳任务十分艰巨,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3年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虽有诸多困难,但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尤其是经过去年的一系列不稳定事件,全州上下深刻领悟到“稳定是福,动乱是祸”的硬道理,广大干部群众反分裂、反自焚的意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全社会盼和谐、思稳定、谋发展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只要我们在州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开创黄南发展新路子;只要我们坚持发展不动摇,主动作为,勇于奉献,就一定能够实现黄南发展新突破。
201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州十一届六次全委会精神,围绕建设“两新三区”目标和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把稳增长与调结构、扩总量与提效益、抓改革与保稳定、促发展与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更加注重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保障群众利益和改善民生,全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全州生产总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旅游总收入增长20%;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省定指标以内。
为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将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坚持投资消费协同拉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定不移地把项目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持足够的投资强度。
全力争取项目投资。认真研究国家政策、产业导向和市场需求,积极争取项目和投资,力争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认真做好“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并围绕基础设施、优势矿产、新型能源、文化旅游、有机畜牧业等方面再谋划一批大项目。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特别要抓好宁木特电站、瓦勒根金矿、过境铁路、黄南机场、同仁至河南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继续深化同天津市的交流合作,全面落实《对口支援和经济协作五年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和央企对我州在项目、资金上的支持。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引进资金额比上年增长10%以上。
切实抓好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联系重大项目责任制,建立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定期公示、挂牌督办责任制度,着力保障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加快项目推进速度。积极做好牙什尕至同仁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的协调配合工作,加快推进文化园区、扎毛水库、李家峡南干渠、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等重大项目。统筹抓好水利、交通、政权、市政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项目。加大审计监督力度,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运行。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的积极性,多管齐下,依法治理,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用好用活财税金融政策。在积极争取国家转移支付的基础上,注重挖掘培育自有财力,力争总财力再上一个新台阶。继续优化支出结构,创新财政管理,推进绩效考核,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出管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创新金融工作,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积极争取省上地方债劵资金,加大对特色经济、民生事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民间投资快速增长。
不断扩大有效需求。认真落实各项扩大内需政策措施,加快州级商品储备基地建设,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县级配送中心和农家店发展,进一步规范和壮大“农家乐”经济。统筹实施好保障房建设和收入分配改革、住房货币化改革等释放消费潜力的各项政策,努力扩大消费。全面落实各项物价调控措施,加强生产、流通、市场三项建设,增加主要商品的调运、储备和投放,保证商品充足供应,不断巩固物价调控成果,确保物价涨幅控制在省定指标以内。
第二,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把特色农牧业、文化旅游业和新型工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经营水平。
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业。以黄南州有机畜牧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认真做好四县现代农牧业发展规划,全力推进河南县有机畜牧业科技示范园、泽库县有机草产业科技示范园、同仁县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无公害农业科技示范园、尖扎县农牧耦合式发展及水产养殖科技示范园建设,促进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健全完善示范区功能,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着力提高农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进一步激发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群众增收中的纽带作用,加强引导,规范管理,促进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加强对村社干部、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及致富能人的培训,增强其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加大农牧业科技投入,大力推进良种工程、全膜双垄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养殖等技术的集成利用,以科技应用和创新促进农牧业增产增效。积极推广农牧业保险,进一步增强农牧业防灾减灾能力。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建设文化名州、打造全国一流藏文化基地为目标,全力推进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快后弘文化园区主题雕塑、俄家台旅游服务中心、同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修缮等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景区水电路厕等基础设施,提高经营管理服务水平。积极做好坎布拉景区申报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工作。扎实推进“六区千家万户”工程和文化“六条街”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开发,支持文化旅游企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深入实施“旅游倍增”计划,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带动相关服务业快速发展,实现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双赢”目标。
积极发展新型工业。加快调整工业结构,全力推进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清洁能源开发、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改造等项目。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努力在发展“飞地”经济上取得重大突破。继续抓好铝业升级改造工作,力促金源铝业达产达效。加快河南县矿泉水项目新生产线建设步伐,力争年内投产。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推动条件成熟的矿产项目尽早开发利用。认真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协调服务,切实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土地、信贷、环保等问题。
第三,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紧紧抓住中央和省上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有利机遇,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努力在促进城乡区域互补互动、一体化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加强城镇化建设。坚持规划引领,以进度与质量并重、硬件与软件同步的方针,积极探索符合州情实际的城镇化路子。创新城镇基础设施融资模式,吸引民营资本参与城镇建设各个领域。以生态宜居、产业聚集、城乡统筹为目标,高起点、高水平推进同仁城南新区、尖扎滨河新区、河南城南新区建设。扎实做好同仁县撤县建市基础性工作,努力提高州府城镇化水平。继续谋划实施一批城镇道路、给排水、供热、天然气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增强城镇承载能力。进一步优化城镇功能分区,完善旅游、商贸等综合服务功能。在沿黄地区及主要交通旅游沿线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工贸型、旅游型、生态型精品城镇,促进小城镇特色化发展。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转移人口养老、医疗、教育等保障办法,有序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市政管理,努力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加快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步伐。坚持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方向,进一步完善优化新农村村庄规划,整合扶贫、农牧、环保、住建等各方面的涉农资金项目,着力打造一批示范村、样板村,切实发挥资金项目的集聚效应。扎实做好尖扎县坎布拉镇俄家村和同仁县加吾乡江日村2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抓好游牧民定居点建设,完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积极培育发展后续产业,逐步解决定居群众的入学、就医等问题,努力提升牧民群众定居水平。大力开展村容村貌专项整治,积极倡导健康、文明、和谐的农村牧区新风尚,着力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农牧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第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按照省上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战略部署,加强生态保护,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各项工作。完成三江源生态保护一期工程的收尾工作,全面启动实施三江源二期工程和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落实森林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继续实施一批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公益林保护、森林草原病虫害防治和防沙治沙等工程。实施四县县城和重点城镇绿化工程,加大公路沿线和村庄绿化力度。加快推进同仁、尖扎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泽库、河南污水处理厂项目。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全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以内。加大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力度,推进土地、水、矿产等资源的高效利用,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文明的共赢之路。
第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今年,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75%,重点办好十件实事。一是推进就业增收。着力解决大中专毕业生、生态移民、零就业家庭等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继续公开考录一批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新增城镇就业1500人,转移农牧民3万人次以上,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二是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完成校安工程建设任务,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和中小学标准化工程建设,推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1+9+3”教育保障机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三是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抓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开展食品药品“违禁超限、假冒伪劣”专项整治行动,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继续实施“康福家行动百村千户工程”,加强流动人口计生服务工作。四是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州体育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推动全民健身工程,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和“西新工程”,建成同仁、尖扎两县广播中波台,争取建设河南县广播中波台,依法加强对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管理。五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被征地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扩大城乡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保险覆盖面,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积极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加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六是继续实施城乡安居工程。完成历年剩余的5000套城镇保障房和849户游牧民定居建设任务,新建游牧民定居1624户、农村危房改造2000户,不断完善保障房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0万平方米。七是打好扶贫攻坚战。扶贫项目投资增长10%,实施30个村的整村推进项目,解决1.45万人的脱贫问题。八是加强市政建设。启动实施四县县城17条城镇道路建设工程,开工建设尖扎县集中供暖二期工程。九是加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3万人、18万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900亩,建成标准防洪堤10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94公里、乡村便民桥梁20座。十是实施科技“金太阳”惠民工程。建立农牧区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开展面向青少年和农牧民的科普行动。为全州1万余户边远农牧户配置太阳能户用电源。
三、切实改善发展环境
把发展环境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社会管理,促进作风转变,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一,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有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统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事业单位及财税、金融、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改革,突出抓好医药卫生体制、户籍制度和部分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全面深化乡镇机构综合改革,进一步理顺乡镇工作体制机制,强化服务基层、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职能。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友好帮扶我州的相关地区、国家部委、中央企业以及“青洽会”等各种平台大力推介和展示黄南,加快步伐“走出去”;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提供优惠政策等办法,加大力度“引进来”,吸引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和优秀人才投资黄南、服务黄南。
第二,全面加强社会管理。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我州社会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完善体制机制,注重源头防治,不断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切实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加大对基层的专项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基层组织运转经费及村干部的报酬。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实践,落实网格化管理措施,增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能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扎实开展“六五”普法,不断增强干部群众法制观念。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依法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大力开展矛盾大排查大化解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双拥”活动,积极推进军民共建,密切军政军民团结。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法严厉打击分裂渗透和违法犯罪活动,扎实开展反自焚专项斗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以提高效能、强化执行、务实清廉为目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把政府履职的着力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进一步简政放权,规范权力运行。成立州级行政服务中心,将直接为企业和群众服务的审批项目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政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办公。进一步完善政府工作制度和运作机制,深入开展“制度管理创新年”活动,着力解决制度缺位、执行不严、约束不力、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深化政府绩效考核管理,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健全激励问责机制,注重过程控制和结果运用。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州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促进工作落实。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治理不正之风,始终坚持对腐败现象的“零容忍”,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进一步改进群众工作,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化“机关干部联系群众”和“万名干部帮企业”等活动,全面推进“一线工作法”,与人民群众并肩奋斗,实干兴州!
今年是我州建政60周年,我们将按照“热烈节俭、突出特色”的原则,努力把州庆办成一届展示黄南改革发展成果、凝聚全州各族人民力量、提振全州各族人民精神的盛会。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面临着新的挑战,孕育着新的机遇,更充满着新的希望。让我们在州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州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为加快建设“法治、开放、包容、富裕、文明、和谐”新黄南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藏族 自治州 政府工作报告 黄南藏族自治州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