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一、“十一五”工作回顾“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湟源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供大家参考。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抢抓机遇,应对危机,破解难题,顽强拼搏,战胜了各种重大挑战和考验,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计划主要指标,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县域综合实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十一五”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08亿元,年均增长11.9%,是“十五”末的1.75倍;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183万元,年均增长14.8%,是“十五”末的1.99倍;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14.79亿元,年均增长28.5%,是“十五”末的3.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41.44元,年均增长17.5%,是“十五”末的2.24倍;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6亿元,年均增长11.2%,是“十五”末的1.7倍。过去的五年,是湟源历史上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个主题,不断突出保障民生这个重点,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调结构、提效益,农业农村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逐年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的活力显著增强。积极调整农牧业结构,农业生产从过去的单家独户逐步向基地化、规模化、园区化转变,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经济作物的比重由“十五”末的69%提高到“十一五”末的80.8%,全县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达到5万亩,绿色农业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建成奶源、肉牛羊、生猪等养殖基地39个,规模养殖户达到4730户,草食畜存栏24.71万头只。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成日光节能温室3162栋、畜棚1.66万栋。加快农田改造、土地整理、节水灌溉、安全饮水、村道硬化等项目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编制完成77个村“三合一”规划,实施了73个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27个村易地搬迁项目,建成了城关地区、日月克素尔等各具特色的“三集中”示范村。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省市级龙头企业13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6家。大力开展劳动者技能培训,累计转移输出劳动力26.8万人次、实现收入7.7亿元。我县荣获“全国绿色食品原材料标准化基地”、“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全省水利先进县”等称号。
(二)建园区、聚产业,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科学定位布局功能,全力建设大华工业园区,大华工业园区被列为全省十个重点发展工业园区之一。投资7000万元完善了产业园基础设施,引进一批中小企业向园区集中孵化,聚集效应更加显现。园区工业产值由“十五”末4.7亿元提高到“十一五”末的15.6亿元,占整个工业产值的71.2%。积极壮大骨干冶炼建材企业,扶持奶制品、草业、生物有机肥等农畜产品加工业,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十五”末的9家发展到“十一五”末的18家。完成工业增加值7.63亿元,年均增长17.5%,是“十五”末的2.24倍。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力度,积极开展节能降耗为主的技术改造。不断强化城乡生态环境保护,集中开展大气、水污染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县城集中供暖,建成并运行污水处理厂,实现了工业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
(三)挖资源、塑品牌,文化旅游开发实现质的突破。确立“文化旅游重点县”发展战略,挖掘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实施丹噶尔古城一期、日月山景区、赞普林卡等旅游开发项目,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成功举办了丹噶尔古城开街仪式、三届民俗文化旅游节、两届西王母祭拜大典等一系列高品位、有特色的大型文化创意活动。打造了以丹噶尔古城景区为中心,日月山、赞普林卡、石刻公园等景点为支撑的文化旅游圈。形成了以丹噶尔古城品牌为核心,茶马商都、排灯之乡、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王母故里等为补充的文化品牌群。湟源旅游知名度空前提高,丹噶尔古城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我县荣获“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中国民间排灯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十一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551万人、旅游收入达到2.5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6倍和2.8倍。第三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增加值达到5.01亿元,比“十五”末增长97.9%。
(四)强基础、提品位,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进一步创新城市规划理念,编制完善县城总体规划、重点片区详规和大华、日月等重点集镇建设规划,规划引领作用不断强化。“十一五”期间,实施建设项目78项,投入资金12亿元,深入推进城镇“精品、畅通、景观、保障”四项工程建设。先后完成滨河路行政组群、滨江花园一期、药水河桥、东风路、城北东路等重点城镇建设项目,不断加快新老城区、城镇主干道、县城供排水、电网和通讯网络建设改造步伐,县城面貌显著改观,城镇品位大幅提升。进一步理顺城镇管理体制,大力开展县城交通、市场秩序整顿,扎实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成功创建为省级卫生县城。以大华、日月、和平、巴燕等重点集镇为依托,加强重点集镇综合载体功能建设,积极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
(五)优生态、显特色,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按照“好生态要做出大文章”的要求,加快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造林15.53万亩、义务植树200万株、四旁植树115万株。紧紧抓住生态工程建设、城乡绿化这个突破口,努力建设林业产业带,打造“绿色”生态景观品牌,完成大峨博、池汉南山等高标准生态造林示范工程1.2万亩,建成109国道沿线苗木产业带1460亩、各类园林绿地120万平方米、城镇公共绿地28.9万平方米,人居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十一五”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9.02%,比“十五”末提高2.4个百分点,逐步实现生态建设从扩大“绿化覆盖率”向“生态综合效益并举”转变,我县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
(六)重民生、促和谐,社会各项事业整体推进。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惠民政策,化解义务教育债务,实施中小学温暖工程和蛋奶工程。优化教育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撤并学校136所,新改建校舍面积4.7万平方米,教育“两基”水平不断提高。扎实推进城乡卫生服务均等化和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得到加强。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实施乡村医疗机构药品零加成试点工作,为群众让利137万元。在全省率先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发放基本养老金945万元。不断加强城乡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建设,实现了城乡低保对象、五保户应保尽保,社会化发放城乡低保金9400万元,救助大病患者7860人。失业、养老、工伤等社会保险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完成3450户农村危房改造、2920户农村奖励性住房、1040户扶贫易地搬迁、261户城镇棚户区改造和200套政府廉租房建设,城乡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广播电视、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统计档案、妇女儿童、拥军优属等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我县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省农村改厕先进县”、“全省残疾人事业先进县”、“全省安全监督管理先进地区”等称号。
(七)抓改革、建机制,全社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大力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各项支农、惠农补贴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全力打造“诚信湟源”,加强城乡信用体系建设,建设融资平台,努力破解企业和农户融资难问题。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积极改善投资环境,不断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落实招商引资激励措施, “十一五”期间,引进招商项目165项、落实资金1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78倍。不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信访和安全生产工作,扎实推进“平安湟源”创建、“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大力推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加强与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联系,认真办理市、县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499件,办复率达到100%,政府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们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着力服务各族群众、推动科学发展,千方百计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整合资金5.2亿元,全部兑现59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履行了对全县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县上下团结一心、顽强拼搏、攻坚克难、奋力进取,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新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十分不易,凝聚着广大干部群众、社会各界的心血和汗水,体现着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全县各族干部群众、驻军警部队、省驻县各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湟源发展的各族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县域经济总量小,自我发展能力弱,缺乏支撑财源的大项目、大企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人均收入水平低,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的任务依然繁重。二是农牧业种养基地规模小、标准低,产业化程度低,综合效益不高。三是工业产品多以初加工为主,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项目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成长型企业发展缓慢,工业经济调结构、增总量的任务艰巨。四是文化旅游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文化产业尚未实现与旅游业的有机衔接,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采取得力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十二五”是加快发展转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全省、全市发展呈现新的特点,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今后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需要我们科学把握形势,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市和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审视县情,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加快建设步伐,全力以赴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新形势新变化,顺应全县各族人民新期待,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规划的机遇,坚持全省“四个发展”和全市“一统三基”发展理念,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以上项目增投资为支撑,以惠民生促和谐为根本,努力把湟源建成全省农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县、文化旅游名县和湟水河上游生态建设重点县。
奋斗目标是: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县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33%;城镇化率达到35%以上;节能减排约束指标控制在市上下达目标以内。
顺利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结构调整,依托县域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践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工业结构,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必须坚持项目带动,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把投资和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谋项目,育产业,强基础,着力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坚持科技创新,清醒认识、理性把握发展的后发优势,坚持低碳环保的理念,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速度和质量的同步发展,努力构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的绿色发展新格局。必须坚持城乡协调,进一步完善城镇载体服务功能,提升城镇对生产要素的吸纳集聚效能,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民覆盖,城镇文明向农村辐射,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围绕实现上述目标和要求,重点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在推进现代农牧业上实现新跨越。用工业的理念、园区的模式和生态的要求,进一步优化特色农牧业区域格局,大力发展农区现代畜牧业,提高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
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实施好大华水库、灌区节水改造、城乡河道治理、水源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安全饮水等一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以国道109、315线为依托,重点实施农村公路、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及设施农牧业道路配套项目,打造“两环三横十纵”农村公路网,形成南北环绕、东西辐射、村道硬化全覆盖的道路新格局。以劳动力培训转移、整村推进和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工作为抓手,着力实施好小型易地扶贫、以工代赈等扶贫重点工程,实现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发展设施农业、绿色农业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加快特色种植业发展步伐,培育壮大优质胡萝卜、商品马铃薯、青蒜苗、脱毒马铃薯种薯、温棚蔬菜等产业带,积极推进马铃薯、青稞、油菜、胡萝卜、青蒜苗等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工作。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坚持“以农促牧”、“为养而种”的思路,大力发展草产业,加快布局调整,构建特色农牧业区域发展新格局。引导和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促进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和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不断完善农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发展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促进农畜产品与市场、企业的对接。
全力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以建设全省农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县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区域分布、示范带动、规模发展”的原则,以产业化生产、专业化养殖为方向,扩大养殖基地建设规模,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建成高山草食畜繁育区、浅脑山牛羊育肥和饲料生产区、川水肉牛羊、奶牛和猪禽生产区。坚持产业联动的理念,利用畜牧业资源优势,把基地建设与发展产业化结合起来,做大做强三江一力、青海湖乳业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养殖基地、饲草种植基地和畜产品加工企业间的有效衔接,扩大饲草、畜产品等资源的有效加工利用,延长产业链,带动种养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发展农区现代畜牧业。
(二)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在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上迈出新步伐。按照“利用优势、体现特色、错位发展、产业互补”的原则,优化冶炼业,提升农畜产品加工业,培育新兴工业,全面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着力打造园区发展基地。充分考虑园区发展需求,高起点、高标准修编好园区总体发展规划。用足用活省级重点工业园区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做好工业项目前期工作,突出重点项目招商引资,积极培育园区支柱产业群,全面推进园区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形成规模集聚效应,把大华工业园区建成区域性新兴工业发展基地。
加快现有产业优化升级。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减排要求,引导华新、华电、青海湖、大盛等冶炼建材企业优化升级,开发下游环保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拓展传统产业发展空间。鼓励现有陈醋、菜籽油、塑料加工等地方特色轻工企业进行项目扩建改造,进一步提升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提高生产能力,促进企业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市场化销售。充分发挥各类融资平台的作用,加强银企对接,推动企业直接融资。积极争取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等方面专项补助资金,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助推中小企业发展。
大力培育新兴工业。承接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和甘河工业园区下游产业,发展铜、铅、锌、镍等有色金属资源精深加工业。以日月山风力发电厂为主,发展新能源产业。依托大华工业园区产业园,重点发展系列保健酒、新型墙体保温材料、食品药品包装、生物有机肥等新兴产业。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在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业上取得新突破。依托文化旅游名县建设,把加快文化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作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引导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社会化,加快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
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布局。充分挖掘文化旅游内涵,构建以丹噶尔古城为载体的民俗文化旅游、以日月山和宗家沟为载体的历史文化旅游、以西石峡“农家乐”为载体的河湟乡村文化旅游,形成以茶马商都、王母故里、排灯之乡等为支撑的文化旅游体系。着力塑造丹噶尔古城一个“品牌”,打造茶马商都和王母故里两张“名片”,建设高原民俗文化体验、高原休闲养生和旅游休整、高原影视摄影三个“基地”,不断优化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推动文化旅游业长足发展。
推荐访问:湟源县 政府工作报告 湟源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