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重大建设项目“十二五”规划前言“十二五”时期是温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全面建设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根据《温州市国民经济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温州市重大建设项目“十二五”规划,供大家参考。
温州市重大建设项目“十二五”规划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温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全面建设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根据《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为引导投资方向,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全市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拉开城市发展框架、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并充分发挥重大建设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特制定《温州市重大建设项目“十二五”规划》。
本规划以2010年为基期,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本规划是全市“十二五”阶段重大建设项目投资的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
第1章“十一五”建设回顾
1.1建设成就
“十一五”以来,我市通过“百项千亿工程”、“重大项目推进”等载体,着力优化布局、拉开框架、破解瓶颈、构筑体系、加大投入,五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3909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1.4%,完成重大建设项目投资1250亿元。重大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均有明显提升,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更加健全、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为我市新型城市化推进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1、农林水利建设取得成效
“十一五”以来,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五年累计完成农林水利重点建设投资165.32亿元。半岛浅滩一期、天城围垦、丁山二期等一批重大围垦项目实现堵口合拢,“十一五”以来全市共实现圈围15.6万亩。建成一批“515”防洪保安工程,温州城区防洪堤三期实现闭合,乐清市乐虹平原防洪一期工程、平阳县城市防洪工程水头段、温州市东片防洪一期工程加快推进,主要城镇片区的防洪、防潮、排涝能力有了明显提升。累计完成7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使我市水库病害率从64%下降到12%。建成洞头(温州)陆域引供水工程一期等引供水工程,平苍引供水一期工程、楠溪江供水工程加快推进,农民饮用水工程共解决151万人口的饮水问题。
2、交通建设取得突破
“十一五”以来,我市铁路、航空、港口、公路建设取得突破,五年累计完成交通重点建设投资418.57亿元。铁路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温福铁路、甬台温铁路动车组顺利投运,使温州从铁路末端初步成为浙南铁路枢纽城市,温州铁路总里程达到220公里。状元岙港区一期工程、温州港龙湾港区二期、永强机场航站区扩建等工程已建成投用。至2010年底,全市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达到6408万吨,民航年客运总量达到281万人。诸永高速温州段、绕城高速北线、41省道永嘉段改建三期、57省道平阳段战备公路、58省道分泰线改造工程、文泰线文成段公路改建、瑞枫公路、104国道飞云江三桥及接线工程等道路交通项目已建成通车,2010年末公路总里程达到1396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89公里,立体化的交通网络正加快形成。全市通公路建制村5336个,通村率达到98.7%。
3、能源供应瓶颈有效破解
“十一五”以来,温州能源瓶颈得到有效破解,五年累计完成能源重点建设投资168.7亿元。500KV甬台温Ⅱ回线路、500KV双丽瓯回输电线路工程、浙能乐清电厂一期、500KV温东输变电、500KV乐清电厂至温东输电线路等项目建成投用,苍南霞关风电场首台风机已发电,洞头风力发电一期已建成投运,浙能乐清电厂二期开工建设,500千伏乐清变、温西变和苍南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通过电网攻坚,“十一五”累计新增输变电容量1320万千伏安,电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均可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4、城市设施体系逐步完善
“十一五”以来,全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五年累计完成市政设施重点建设投资298.21亿元。瓯海大道东段、南塘大道等城市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市行政中心区、瓯海行政中心区、铁路站前区,以及各县一批城市干道相继建成,城市道路交通条件逐步改善,市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3.9平方米。城市西向水厂、苍南县城引水工程、泰顺县城关引供水工程、平阳城区片珊溪引供水工程等一批供水工程建成投用,“十一五”期末市区自来水供水能力达到110万吨/日。“十一五”以来,11个县(市、区)污水处理厂均先后建成投用,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43.81万吨,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0%。垃圾发电厂、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垃圾中转站等项目扎实推进,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9.4%。温州移动通信网络及大楼建设项目、温州移动无线宽带化升级建设项目相继建成,城市通讯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工程累计完成投资超过20亿元,城市水环境逐步改善。
5、社会设施水平稳步提升
“十一五”以来,全市教育、卫生、文体、社保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稳步提升,“十一五”累计完成社会事业项目重点建设投资49.63亿元。温州市中西医院病房大楼工程、温二医住院楼、温州工人文化宫、温州大剧院等相继建成,温州大学新校园、温州第二外国语学校等基本建成,乐清第二人民医院迁建项目、温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十一五”千人床位数达到2.88张/千人,累计完成111家乡镇卫生院新建和改造,全市人均体育设施(场地)面积达到1.02平方米,每百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3.8平方米,每万人社会福利床位数达到39.4张/万人。
6、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
“十一五”以来,一批温州产业转型升级重大产业化项目得到落实:瑞安和乐清高新技术孵化器相继建成,温州(鹿城)轻工产业化项目、温州滨海园区二期、科技城项目加快推进,电器、机械等传统产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化项目加快进场。“十一五”累计完成工业重点项目投资149.34亿元。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一批物流基地、专业市场、星级酒店、旅游服务、城市综合体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加快建设步伐,服务业项目投资成为“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
1.2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重大建设项目投资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投资总量不足,投资率明显偏低。温州“十一五”投资总量远远不足,投资率只有平均33%,和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二是投资结构有待优化。用于支撑温州重大发展战略的产业项目、社会公共服务类项目比例偏低,例如“十一五”期间社会事业投资只占重点建设项目累计投资的4.1%,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相比全省和兄弟地市仍较为落后。
三是设施功能有待提升。基础设施的整体服务功能还有待提升,交通、防洪、市政等基础设施尚未形成网络化体系。项目建设与管理缺乏同步推进,影响项目的预期效果。
四是项目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突出。单一的银行信贷融资无法满足巨大的基础设施投入,许多重点建设项目因资金无法落实而延缓建设进度,民间资本参与温州基础设施建设的平台和机制仍不顺畅。
五是项目政策处理难度逐年加大。随着温州城市化进程加快、群众维权意识的提高,以及许多政策的前后衔接问题等,造成项目建设的政策处理难度逐年加大。
六是国家宏观政策变化的影响。“十一五”时期,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用地用海审批政策更加严格,以及信贷政策调整等,都对我市固定资产投资造成较大影响。
1.3发展趋势
1、“十二五”温州将进入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新阶段,“投资驱动”力度增强。“十二五”温州将进入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新阶段,“投资驱动”将与“创新驱动”一并成为温州提速发展的新动力源。瓯江口新区、温州空港新区等全市38个都市型功能区和50个中心镇将成为项目投资的重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现代服务业项目、生态环境项目等将成为投资的重点领域。
2、“十二五”时期浙江省转型发展、海洋经济、产业平台等重大战略和举措的提出为温州项目投资带来了机遇。浙江省将经济、社会、政府的转型确定为“十二五”的发展主线,意味着产业升级、社会民生等领域的项目将得到优先发展。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涉海重大基础设施和海洋经济产业项目将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同时使温州加快建设瓯江口新区等重大区域性项目群“师出有名”,并可能争取到优惠政策。浙江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是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可见,重大项目建设仍将是温州“十二五”发展目标和各项战略任务落实的最直接支撑。
3、“十二五”是投资改革的深化期,投资结构、融资模式、投资管理等都将有重要转变。国家对重大项目的投资领域导向逐步清晰,重大基础设施仍是重点领域,同时不断增加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的投资比重,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也会得到逐步倾斜。从资金来源比例看,“新36条”为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投资带来了机遇,中央正引导民间资本更多投向国家鼓励的产业和薄弱环节,温州重大项目建设资金也将从原来的单一模式向外资、民资、国资的多元化结构转型。随着《政府投资条例》、《关于推进和规范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实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意见》等文件发布,将把政府投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政府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将趋向规范。
第2章“十二五”总体思路
2.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温州建设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目标,以全面提高投资率为抓手,坚持“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全面实施“千项万亿”计划,突出重大建设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优化投资项目的行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提升投资对经济发展驱动力,充分发挥政府主导性作用,力争用五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市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主要基础设施领域的一体化和网络化,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设施的保障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突破,为全面建成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2.2基本原则
坚持规划先导原则。加快完善规划体系,充分做好规划论证和规划衔接,突出规划的先导性和统领性,强化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程序性,坚持以规划带项目。
坚持重点突出原则。全面实施“千项万亿”计划,突出重大建设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确保列入重大建设项目库的项目兼具全局性、带动性和重大性,并选择对温州“十二五”战略目标有巨大支撑作用、对各领域各行业有巨大带动和影响的项目。
坚持结构优化原则。促进投资行业结构向着区域统筹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兼顾的方向优化调整,并坚决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投资主体结构向民间资本倾斜;促进空间结构更趋优化。
坚持夯实前期原则。对于规划明确、预备启动的项目,要积极开展各项前期准备,根据资源要素保障情况、政策支持力度和前期工作深度等安排好项目投资时机和时序,有重点、分步骤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坚持绿色低碳原则。以节能减排目标和各区域环境承载力控制投资项目的选择,严把能耗和环保关,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
2.3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温州全市共实施重大建设项目317项,五年累计投资约6660亿元(实施类)。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对全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和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促进作用,至2015年,力争基础设施基本成网、民生和社会服务设施水平明显提升、生态环境优先地位更加巩固、现代服务业全面繁荣、产业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建设温州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
2、结构目标
“十二五”温州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政府投资)重点投向基础设施领域和社会民生领域,主要包括围垦、交通、能源、市政设施、旧城旧村改造、生态环境、公共安全、信息网络、安居保障、社会民生(科教文卫体等),这部分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2%左右。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和“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通过政府对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大力改善温州发展环境,促进发展转型。“十二五”要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和工业投资的引导,增加有效投资比重,促进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将有限的用地资源向优势产业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提高工业投资效率。
2.4空间格局
按照温州“1650”大都市总体空间架构和主体功能区总体布局导向要求,遵循“突出重点、优化布局、统筹协调”原则,“十二五”期间,全市重大建设项目要按照“一主、两带、多区”的总体空间格局推进各类项目的规划布局和选址建设。
1、“一主”优化提升
“一主”范围为温州大都市主中心的城市密集区,以优化开发为重点,突出城市空间优化、城市功能完善、城市环境与品位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等,优先布局现代服务业、公共服务、城市建设、安居保障、市政基础设施等重大建设项目。以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城市优化提升,进一步强化温州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主中心的核心地位和辐射作用。
2、“两带”分类引导
按照“西部生态发展带”和“沿海重点开发带”分类引导全市重大建设项目的空间布局。
(1)西部生态发展带。包括文成、泰顺,以及鹿城、瓯海、瑞安、永嘉、乐清、平阳、苍南的西北部山区。应科学安排建设项目,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城乡统筹发展、农业功能区建设等内容。
(2)沿海重点开发带。包括洞头,以及乐清、龙湾、瑞安、平阳、苍南的沿海地区。作为重点开发区域,是全市重大建设项目最为重点布局的区域,突出交通、能源、围垦、水利、市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并强化海洋经济发展和滨海城市建设,推进“滨江城市”向“滨海城市”转型。
3、“多区”重点推进
以功能区和中心镇作为重大建设项目推进的主要平台和主体,在“一主”和“两带”框架内,充分发挥都市型功能区、生态旅游功能区、中心镇的资源集聚、统筹开发、学比竞争的作用,形成全市项目投资多区全面推进的格局。
第3章重大建设项目
“十二五”重点实施“围垦造地、综合交通、能源保障、公共安全、城乡统筹、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九个领域的重大建设项目,实施类项目317个,总投资7868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投资6660亿元。另外安排争取实施类项目56个,预备探讨类项目20个。
3.1围垦造地
以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在有效保护湿地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滩涂资源,积极实施滩涂围垦工程,根据全市农业、工业、交通、养殖及城镇、港口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十二五”期间滩涂围垦在建实施面积约50万亩。
“十二五”围垦造地项目包括瓯飞工程,以及瓯江口新区、龙湾、洞头、乐清、瑞安、平阳、苍南的围垦(造地)项目。共计重大建设项目8项,总投资约467.04亿元,其中“十二五”计划投资268.02亿元。
3.2综合交通
以提高区域内外交通通达度和节省运力为中心,进一步优化综合交通网络结构。对外重点加强与杭州、宁波、丽水、福建等地的交通设施建设,积极融入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对内重点推进区域干线公路建设,完善区域交通主骨架,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通过综合交通工程建设,加快形成能力充分、衔接顺畅、运行高效、服务优势、安全环保的内部畅通、外部通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到2015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超过1.8万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33.1公里/百平方公里以上,其中高速公路660公里,一级公路950公里,二级公路1320公里;全市新增铁路54公里(不含温州市域铁路),温州铁路网总里程达到270公里以上,其中电气化高速铁路里程达到190公里;温州港新增吞吐能力4500万吨以上,新增深水泊位15个以上,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1亿吨,其中集装箱100万TEU,深水泊位总数达30个以上,温州港跨入“亿吨大港、百万标箱”行列。温州永强机场飞行区吞吐能力达到1600万人次/年水平。
“十二五”综合交通项目包括铁路、市域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区域干线公路、交通枢纽及站场建设、港口建设、航道疏浚、民航工程等内容。共计重大建设项目39项,总投资约2073.54亿元,其中“十二五”计划投资1796.54亿元。
——加快铁路公路建设,打造东部沿海枢纽型城市
“十二五”期间,在现状“一横一纵”通道基础上,着力打造“两横两纵”的“井”字形通道,推动温州逐渐发展成为东部沿海交通枢纽型城市。重点完成甬台温高速复线,建设温州市域铁路S2线,启动沿海铁路货运专线和杭台温城际铁路的前期工作;完成104国道西过境线工程和绕城高速公路西南线工程,建设温州市域铁路S3线,启动铁路杭州至温州客运专线前期规划研究;完成新金温铁路、洞头疏港公路77省道延伸线工程,建设温州市域铁路S1线、S4线;建设龙丽温高速公路,实现文成、泰顺融入都市区快速交通圈,并尽快开展温州至武夷山铁路前期研究。
——加快省道和市域干线公路建设,完善区域交通网络
着力构建市域干线公路网络,全面增强市域与沿海港口之间、各城镇组团、各功能区之间的交通和经济联系。重点建设57省道、56省道、49省道、41省道、52省道等一批省道延伸、复线建设或改扩建项目。重点实施南金公路乐清南塘至苍南金乡段、温州大门大桥、瑞安瑞枫公路东延伸线(疏港公路)、大罗山环山公路、雁楠公路、平阳萧江至鳌江公路、苍南龙金大道扩建等一批干线公路工程,完善区域交通网络。重点建设温州东片和潘桥两大市级综合交通枢纽。
——加快港口建设,实施航道治理
围绕温州港“沿海主要港口和集装箱支线港、全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的战略定位,不断完善综合运输体系,使温州港加快成为赣东、闽北等地区对外交流的重要口岸,联动开发乐清湾港区、温州状元岙港区等港口码头。重点实施乐清湾港区A区多用途泊位(一期工程)、乐清湾港区D区散杂货泊位(一期)、状元岙港区化工码头一期、状元岙港区集装箱码头二期、苍南华润电厂配套码头等建设项目。加快推进乐清湾进港航道一期、瓯江口航道治理二期、状元岙港区深水进港航道疏浚、黄大岙水道拓宽疏浚工程、飞云江航道整治、鳌江航道综合治理等工程。
——加快机场扩建,提升航空枢纽地位
按照国际4E级机场标准,加快推进永强机场飞行区扩建和机场新航站楼建设工程,以温州机场升级一类口岸和列入两岸直航点为契机,加快对外籍飞机开放,争取开通国际定期航班和对台直航定期航班。将温州机场建设成为辐射浙南闽北的航空枢纽中心和国家重要的干线机场。
3.3能源保障
坚持“节能优先、多元发展、环境并重”原则,推进大型电源加快发展,再生能源优先发展,进一步完善稳定高效的能源网络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经济、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安全保障。到2015年,力争实现温州电网规模翻番,电源总装机容量达到1100万千瓦以上;全市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力争超过140万千瓦;天然气利用达到9亿立方米以上,实现天然气利用跨越式发展。
“十二五”能源保障项目包括苍南电厂、温州发电厂上大压小项目、风电场、水电站、500KV变电站及输电线路、220KV变电站及输电线路、东海丽水36-1气田项目、金丽温和甬台温成品油长输管线温州段建设、各市县的天然气输配及加气站工程等内容。共计重大项目14项,总投资约576.31亿元,其中“十二五”计划投资523.81亿元。
——构筑保障有力的电力能源体系
依托港口岸线资源优势,优化发展沿海煤电,适度发展水电项目,着力推进华润苍南电厂一期、温州电厂“上大压小”工程、文成县九溪电站、泰顺交溪流域开发等项目建设。按照电网、电源和负荷发展相协调的原则,优化电网结构,着重提高供电可靠性,加快推进温东(天柱)变、乐清四都输变电、苍南输变电、温西输变电等500KV输变电及一批220KV输变电工程建设,完善高压电网系统。
——大力实施新能源开发
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重点抓好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潮汐能的开发,建设洞头大鹿风电场、平阳西湾风电场、苍南风电场等风电项目,加强潮汐能、垃圾发电、农村清洁能源、太阳能等其他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加快天然气开发及燃气输配设施建设
优化气源结构,加快发展天然气利用,完善以天然气为主的城市燃气系统。重点实施东海丽水36-1气田项目,积极做好甬台温成品油长输管线温州段建设项目、金丽温天然气输气干线工程、甬台温天然气输气干线工程、温州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保障气源输送。加快推进市县天然气输配及加气站工程,加快形成高效的供气网络体系。
3.4公共安全
全面提升全社会公共安全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针对温州突出问题,强化对洪涝灾害防治、气象灾害防治、饮水安全的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城乡消防、公共安全应急,以及基层管理站所的投入。“十二五”公共安全项目包括河道整治、堤塘工程、平原防洪排涝及江堤工程、水源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政法基础设施、人防设施等内容。共计重大项目20项,总投资约258.6亿元,其中“十二五”计划投资183.9亿元。
——强化防洪保安体系
重点实施鹿城区七都岛标准堤塘、灵昆北段标准堤、瑞安市滨江三期城防东延伸、乐清市海塘加固等堤塘建设工程。进一步提升温州市区防洪排涝能力,重点实施鹿城区西片排涝工程、瓯海新区排涝工程、温州市东片防洪工程等项目。推进乐清、永嘉、洞头、平阳、苍南等县(市)的城镇防洪排涝工程。至2015年,温州市区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县级城市防洪能力基本达到50年一遇,中心城镇防洪标准基本达到20年一遇,沿海重点区域防潮标准达到50年一遇以上,主要平原和低洼易涝地区排涝标准基本达到10年一遇。
——强化水源与饮水安全保障
通过实施平阳县顺溪水利枢纽工程、洞头县大门陆域引水一期工程等重要水源建设项目,确保水资源匮乏地区的水源保障。通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至2015年,解决全市117.8万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强化政法基础设施和人防设施建设
实施应急保障中心、检察院、公安科技大楼、警校建设、武装防恐中心、消防训练基地等设施建设,加快温州市0801工程、温州市民防应急指挥中心,及各县市区民房应急指挥中心(指挥所)建设,完成白鹿洲公园人防工程、翠微山人防工程改造、温州330人防工程等项目建设。
3.5城乡统筹
加快温州大都市各片区市政设施建设,强化城市住房保障,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拉开温州“1650”大都市框架。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十二五”城乡统筹项目包括鹿城、瓯海、龙湾、开发区、瓯江口、瑞安、乐清等县(市、区)的城市建设重点区块,市政道路项目、城市供水、信息化建设、城市住房保障、现代农业体系、旧城旧村及农房改造等内容。共计重大项目69项,总投资约1908.27亿元,其中“十二五”计划投资1771.22亿元。
——加快推进城市重点区块建设
以各县(市、区)城市重点建设区块为载体,打造城市新区建设大平台,促进温州城市框架加快扩展、城市功能加快提升、城市面貌加快改善、城市发展加快转型。“十二五”重点推进温州滨江商务区、七都岛片区、瓯海城市中心区、龙湾城市中心区瑶溪南片、龙湾新区(南片)、民科基地片区、乐清湾港区、永嘉三江片、洞头新城和状元南片、平阳万全现代产业新区、苍南县城新区、文成县城新区、泰顺新城区等城市重点区块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彻底改善出行条件
以创建“畅通、安全、舒适、经济”的城市交通体系为目标,优化城市道路网络,形成由主、干、次、支路组成的结构合理、功能分明的道路网络系统。加快启动城市快速公交BRT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出行;推进七都北汊桥、双龙路(牛山北路至南浦路)、惠民路、瓯海大道西段、宁波路、温州市六虹桥路延伸段市政道路工程一期、南塘大道瑞安段、平阳县鳌江滨江大道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人均拥有市政道路面积达到14平方米。
——强化城市供水工程建设
以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遵旨,促进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建设永嘉楠溪江供水工程、温州市西向水厂、石鼓山水厂一期等项目,同步推进配套管网建设,与市区现有水厂形成科学规范的一体化供水网络。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全面实施无线城市建设、网络改造与光纤到户、有线电视整体平移、三网融合应用平台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工程,推进信息化大楼、城市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灾备中心、互联网本地交换平台等信息化支撑体系工程,推进智能交通、数字环保、数字城管、市民卡工程、城市应急指挥管理系统、社区综合管理系统、“农信121工程”推广等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化工程等。至2015年,基本建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实现“光-无线”跨越,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与管理信息化推进模式和“智慧温州”框架初步成形。
——强化城市住房保障
科学安排高中低档商品房,加快建设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限价房、人才公寓,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提高温州宜居城市环境。加快建设温州市区经济适用房、温州市区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项目,提高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总量占全市住宅建设总量的比重,力争完成约560万平方米左右保障性住房建设。
——完善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以高效生态农业为重点,加快发展加工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及绿色生态产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两区建设等项目,“十二五”建设现代农业综合区5个,示范区50个,精品园200个,粮食功能区75万亩。
——大力实施旧城、旧村及农房改造
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推进、创新机制、统筹结合、严格管理”,全面推进各县(市、区)旧城、旧村及农房改造步伐,切实改变城乡面貌,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促进城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十二五”期间,鹿城区实施24个村的改造;龙湾区重点推进永兴五溪村、永中东林村、状元周宅村等20个城中村及旧村改造;瓯海区重点推进茶山街道山根村等64个村的改造;瑞安重点推进邮电路、公园路等旧城改造,5.3万户旧村及农房改造工程;乐清重点推进33个旧村改建及旧城改造安置房、康居工程、山老区移民等工程。永嘉、洞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等县以改变老城面貌、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为重点,实施若干旧城、旧村及农房改造项目。
3.6生态环境
全面推进温州生态文明建设,以“六城联创”为契机,以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为核心,以市政环保设施建设为抓手,全力改善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到2015年,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2%。
“十二五”生态环境项目包括温瑞塘河整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园林绿化、森林城市创建、温州生态园建设等内容。共计重大项目25项,总投资约295.49亿元,其中“十二五”计划投资232.63亿元。
——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
全面推进水环境污染防治,加强对温瑞塘河各主要河道的综合治理工作,通过污水截流、拆迁、清淤、河道整治及岸边绿化等工作,使河道达到相应水质标准。通过五年的水环境综合整治,使主要河流的污染物大幅度消减,河流水质有较大幅度改善,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市区内无劣V类水体。
——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
加强列入省级中心镇和直接排放鳌江流域、温瑞塘河、温平塘河水网的重点城镇污水收集及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实施温州市中心片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温州市东片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温州市南片(梧白片)污水处理厂、永嘉楠溪江流域污水主干网及污水处理厂、瑞安江北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截污纳管工程二期等,切实解决雨污合流、污水管道老化等问题,扩大污水管网覆盖范围,提高污水收集系统覆盖率和污水收集率。
——完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
结合温州发展实际需要,加快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填埋场等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垃圾收集转运体系,提高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及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抓好瓯海天长岭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温州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乐清市蒲歧下堡生活垃圾综合处置中心,以及乐清、瑞安、永嘉、平阳和苍南等地的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项目建设,全面提高垃圾转运能力、处理能力和处理效率。
——全力推进园林绿地建设
加强园林绿地重点工程建设,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加快辟建新的公园,实施已有公园的挖潜、改造、充实和提升,做好街头绿地、绿化广场以及道路绿化工作,提高绿化质量,突出景观特色,完善服务功能,方便居民使用。重点建设九山公园二期、白鹿洲公园、杨府山公园、沿江滨水带状公园、墨池公园、上陡门浦公园、南入口广场、桃花岛公园等市级综合性公园,建设33个区级综合性公园和291个街心公园,构建8条沿路绿色屏障和10条滨水绿地建设。至2015年,新增城市绿地35平方公里。
——积极构筑森林生态网络
加快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加强泰顺、文成、永嘉等山区天然生态屏障建设,以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的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其生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功能。推进森林扩面提升工作,大力发展生态公益林,加强中幼林、低效林和林相改造。“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林业碳汇工程,建设碳汇林业基地10万亩,森林抚育经营碳汇项目20万亩;实施海岸基干林带工程,建成泥质海岸基干林带250公里、基岩海岸基干林带550公里;实施“三江六岸”森林景观带、塘河生态文化森林景观带、交通干线森林通道,及农田林带林网建设工程。实施吹台山市郊森林公园、石岩屋市郊森林公园、五磊山市郊森林公园、牛山城市森林公园、仰义城市森林公园、凤凰山市森林公园、茅竹岭城市森林公园、黄石山城市森林公园等森林公园建设。
3.7公共服务
围绕温州“十二五”末建成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以切实改善民生和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为主线,加快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设施服务水平。到2015年,建立符合温州发展阶段、消费水平和服务需求的“人人享有、服务更优、功能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闲有所趣、老有善养、难有所助”。
“十二五”社会民生项目包括教育设施、卫生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科技服务设施等内容。共计重大项目43项,总投资约321.22亿元,其中“十二五”计划投资300.39亿元。
——优化提升教育事业
围绕“教育强市”建设,科学规划建设教育设施,合理安排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布局,推进教育均衡化和优质化发展。加快建设温州大学新校园、温州医学院新校园、温州肯恩大学、体育大学、温州高等职业教育基地、温州中等职业教育基地、温州七都教育园等项目,以及各县(市、区)中小学建设项目。到2015年,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12-15万人,真正确立全省高教副中心地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与普通高中学生数之比(职普比)接近1:1;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达85%以上。
——健全卫生服务网络
继续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和医疗网点设置,优化调整医疗卫生设施布局,加快推进温州市附一医院迁建、附二医瑶溪分院、市三医娄桥新院建设,加快温州市中医院迁建项目、市第六人民医院一期、市妇幼保健大楼、市康宁医院扩建,以及各县(市、区)的重点医院建设,使一批城市骨干医院早日投入服务,缓解群众看名院难、看名医难的状况。到2015年,全市新增病床25250张,千人床位数达到5.4张,建成辐射浙南闽北的医疗服务中心。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加快建立以市、县(市、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配套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立健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功能性文化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建设若干特色鲜明、功能完备、提升温州文化形象的重大文化设施,重点实施温州市美术馆、温州文化艺术大楼等项目。结合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施历史文化街区整治保护。至2015年,实现市有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县(市、区)有文化馆、图书馆,城乡百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20平方米。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
注重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的统筹与协调发展,积极规划建设和完善体育运动场馆设施,加快建设温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温州奥林匹克体育馆(含温州市棋院)、温州奥林匹克游泳馆和羽毛球训练基地、永嘉县体育馆、游泳馆及体育场迁建项目、苍南县龙港体育馆等项目。到2015年,全市人均体育活动面积达到1.5平方米。
——提升社会福利与保障水平
加快市级和各县(市、区)综合性社会福利设施建设,提高对“三无人员”和孤残儿童、流浪未成年人等的供养能力。加快建设温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瓯海社会福利及残疾人康复中心等项目,构筑完善的社保服务网络。针对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的社会现象,加大养老福利服务机构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到2015年,形成温州城区和各县城综合性社会福利设施全覆盖,全市每万人拥有社会福利床位数达到50张;每百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4张。
——大力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大力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助推温州产业结构加快升级,重点建设温州大学科技园、温州光电大厦、龙湾科技创新中心、乐清科技创新园、永嘉县科技孵化器等项目。加快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全力打造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聚区核心区。
3.8现代服务业
将现代服务业作为温州未来主要经济增长点和战略性主导产业予以培育,优化发展环境,创新发展模式,挖掘发展潜力,大力推进金融商务、现代商贸、休闲旅游、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把温州打造成为长三角联接海西区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到2015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十二五”现代服务业项目包括城市重点商贸区、城市(商业)综合体、商品交易市场、餐饮酒店、会展经济、总部经济、现代物流业、旅游休闲业、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等内容。共计重大项目59项,总投资约1708.48亿元,其中“十二五”计划投资1325.78亿元。
——大力发展金融商务业
围绕建设民间资本之都、温商总部基地等目标,大力发展金融商务业,搭建金融集聚区、总部经济园等发展平台,推进地方金融创新发展,培育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等新兴业态。推进滨江商务区金融集聚区、安阳C区金融中心区、鹿城总部经济园、龙湾总部经济园、半岛总部经济园、乐清总部经济园一期、瓯海中心区商务一期、鳌江滨江商务区、瑞祥商务中心(瑞安新天地广场)、温州国际会展中心提升工程、洞头国际会议中心等一批重大金融、商务、总部、会展项目建设。到2015年,力争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5%。
——全面发展现代商贸业
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加快全市现代商贸业的集聚发展。重点建设滨江商务区、铁路温州南站站前商贸区等一批城市重点商贸区块建设,以商贸业集聚区引领现代商贸业加快发展。建设鹿城锦绣路城市综合体、温州龙湾万达广场、瓯海南湖及景山城市综合体等一批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实施专业市场建设和布局调整,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重点实施温州现代商贸城改造提升、温州水暖洁具市场、乐清商贸中心、苍南汽车贸易城等一批专业市场建设项目。2015年,温州中心城区人均商业面积达到1.7平方米,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网点面积占商业总面积比重超过30%,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00亿,年均增长15%以上。
——优化提升旅游休闲业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围绕温州打造“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中国优秀商务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目标,加快综合开发旅游资源丰富的景区,重视城郊型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江心屿5A级景区整合提升工程、西洲岛旅游度假区、瑞安玉海文化游览区、雁荡山旅游度假区、永嘉楠溪江旅游休闲开发项目(楠溪江景点开发、上塘休闲旅游度假区、楠溪江旅游一级服务中心)、泰顺县廊桥-氡泉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洞头旅游休闲开发项目(珑头湾海洋旅游度假中心、东港奥博(游艇)中心、东港休闲中心)、文成县旅游休闲开发项目(珊溪下湾旅游接待中心、铜铃山森林旅游配套服务中心)等项目。到2015年,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达到7200万人次和680亿元,年均增长均保持在15%以上。
——加快构筑现代物流体系
依托温州不断完善的航空、铁路、港口、高速公路体系,“十二五”重点推进立体化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快形成一体化的现代综合物流体系。重点推进空港物流基地、温州半岛物流园区(灵昆)、潘桥国际物流基地、瑞安江南物流园区、乐成高速入城口汽贸物流园、平阳县物流基地(包括鳌江、万全和水头物流中心)、浙南龙港物流基地、丁山现代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成为海陆空全方位辐射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
以温州泰顺国际影视城、温州文化创意园等重大文化创意项目为抓手,推进温州工业设计、电子商务、影视制作、新媒体、时尚创意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3.9先进制造业
以转型发展为主线,结合产业布局调整,加快构建温州先进制造业体系,重点实施一批推动工业结构优化提升的重大项目。“十二五”先进制造业项目包括传统优势产业化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化项目两大类,共计重大产业化项目40项,总投资约258.73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完成投资257.63亿元。
——全面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以价值链提升为主线,强化传统优势产业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充分发挥本地传统产业的基础优势和大企业大项目的带动示范作用,加快传统行业的产业链整合和企业重组,以行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化提升项目建设为载体,引导中小企业走“精、专、特、新”之路。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顺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趋势,积极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生物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突出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培育,加快推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化项目落地。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
第4章保障措施
4.1强化组织协调,完善考核机制
“十二五”继续将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拉动温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市各级政府和部门应统一认识,在后危机时代整体宏观环境仍不稳定的情况下,将“十二五”重大项目建设放到突出的战略地位,确保各年度重大项目建设任务的落实。要强化组织协调,围绕项目实施形成统一高效的工作机制。要明确任务、责任分工,落实年度计划,制定考核目标,并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督查、稽察,切实保障“十二五”重大项目有条不紊地顺利实施。要切实强化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及时沟通和协调,投资管理部门要建立与项目前期单位、项目业主的有效沟通机制,形成长效的信息通报和问题协调制度,并及时做好上传下达工作,争取升级以上部门在项目决策、资金、审批等环节上的政策支持,保障项目建设顺利开展。要完善考核机制,采取定量与定性考核、单项与捆绑考核结合、社会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的考核方式,考核结果与干部管理使用挂钩,并完善考核的奖惩制度。
4.2以规划带项目,做实项目前期
坚持“以规划带项目”,突出本规划作为温州“十二五”规划体系的重要专项规划地位,进入本规划范围的项目,必须是对温州“十二五”总体目标、战略和主要任务有切实支撑和贯彻落实的各领域重大项目。要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策划项目、筛选项目,并根据规划任务时序和项目操作进度确定实施项目、争取实施项目和预备项目。要特别注重本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本轮修编)、城市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各片区控规)的对接,在“三规”充分衔接的前提下,涉及到无法落地的问题,通过及时协调明确规划调整或项目方案调整。要在规划引导下,强化对重大项目前期的研究,前期项目要按照“早明确一批、早做实一批、早入库一批”的原则,形成良性长效的前期项目工作机制,建立动态、成熟的项目库,为争取第一时间把握项目上马机会奠定扎实基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项目专家咨询制度和公众听证制度,促进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4.3广拓融资渠道,确保资金投入
“十二五”温州全市重大建设项目共需要投资6660亿元。若完全以土地出让金平衡政府投资需求,则五年累计需出让土地1.9-2.5万亩,平均每年出让土地约4000多亩(全市)。单纯依靠土地出让解决建设资金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巨大的资金需求。“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并开始着手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同时对创新融资机制、引导民间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温州民间资金丰裕,借“新36条”机遇,“十二五”要大力推动民间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城市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项目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社会投资比重要有明显提升,力争达到80-85%。同时,要广拓融资渠道,确保资金投入。
财政性预算资金和纳入财政管理的各种政府性专项建设基金应向重大项目倾斜。对接省级以上发展战略,积极包装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和政策性金融贷款支持。充分发挥政府融资平台作用,通过储地、融资、建设取得增值收益,保证基本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充分利用重点工程增值效益和无形资产,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增值资源,为工程建设筹措资金。设立重大开发片区的股权投资基金,积极探索市政债券融资,灵活运用BT、BOT等项目融资方式,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建立健全收益补偿机制,对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率较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实施一定的财政补贴和政策协调,政府应承担易于控制的一部分风险,提高民间资金投资社会事业及公共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4.4强化政策处理,笃实用地保障
“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投资的建设用地需求量巨大。为提升建设用地对万亿投资的支撑能力,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特别要提升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投资强度,以尽量节约建设用地。二是充分利用未利用地(主要是围垦),加快围垦工程进度,为建设用地拓展和耕地占补平衡提供有力保障,力争“十二五”期间10-15万亩以上围垦转为建设用地。三是提升存量土地利用率,加快启动“转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的项目建设。要深入调查统计,盘活存量、节约挖潜,加强闲置土地的清理和处置力度,建立闲置土地定期回收制度。四是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对接国家长三角、海西区等区域开发战略,以及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打造产业大平台等战略导向,以瓯江口新区等重要区块为载体,主动包装项目,争取直供的项目土地指标。五是统筹产业布局,结合“优二兴三”政策,引导工业企业有序退出,为城市服务业项目拓展空间。整体、连片利用村集体返回地,提升返回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以适应对大项目的招商选资。六是要通过土地复垦,利用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增加建设用地供给。要全力做好项目建设涉及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标准农田)调整和补划、拆迁安置补偿等工作,主动化解项目政策处理中的各项矛盾,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5完善项目管理,推动机制创新
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特别是政府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十二五”重点强化项目实施前的决策机制、项目实施阶段的监督稽查机制和项目完成后的后评估制度。一是要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重大项目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决策咨询制度,建立决策公众听证制度、决策评估制度,并严格执行决策责任制度。二是强化监督和稽察,有重点选择一些重大项目进行全过程或部分阶段的稽察,着重稽察项目建设审批流程是否规范,是否按批准的规模和建设内容进行建设,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等,对稽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三是建立项目后评估制度。由发改、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牵头,委托专业咨询机构开展目标评估、决策评估、勘察设计评估、建设实施评估、效益评估、发展前景评估、可持续性评估等全过程评估,检查建设目标、效益目标是否达到,立项是否具有前瞻性,项目组织管理有何独到之处,项目经营是否可持续等,为后续建设项目立项提供借鉴经验。
推荐访问:温州市 规划 建设项目 【发改规划】温州市重大建设项目“十二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