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陈雷在水利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9年9月29日)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全面总结60年来水利事业所取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治名家】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陈雷在水利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讲话(仅供参考),供大家参考。
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陈雷
在水利部庆祝新中国成立
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09年9月29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全面总结60年来水利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表彰奉献水利60年的老同志和水利工作先进个人,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继往开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新局面。
6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创造了震古烁今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走上了奔向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蓬勃生机,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在新中国60年的光辉岁月中,一代又一代水利工作者怀着对祖国、对人民、对水利事业的满腔赤诚和无比热爱,艰苦探索,顽强拼搏,开拓进取,锐意改革,在中华大地上绘就了气势恢宏的水利画卷,水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60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治水历史长河中虽然短暂,却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水利的面貌,值得我们共同回顾总结。
一、60年水利发展与改革铸就了中华民族治水的巍峨丰碑
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严重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把治水兴水摆在关系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领导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水利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水利残破不全、江河泛滥成灾的落后局面,党和国家掀起了大规模兴修水利的热潮,动员亿万人民群众开展水利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水利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变革,大江大河治理明显加快,水利法治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各项水利事业取得显著成效,水利发展与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1998年大水后,中央明确了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治水思路发生深刻变化,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水利改革向纵深推进,水利事业全面快速发展,进入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新阶段。60年来,新中国水利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有力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谱写了中华民族治水史上最为辉煌的壮丽篇章。
第一,防汛抗旱减灾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我们战胜了1954年江淮大水、1958年黄河大水、1963年海河大水、1991年江淮大水、1994年珠江大水、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大水、2003年和2007年淮河大水以及1978年特大干旱、2000年严重干旱和2006年川渝大旱等历次严重水旱灾害,成功应对了频繁发生的台风和山洪灾害袭击,夺取了2008年抗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水利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据统计,1949年以来,全国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达3.93万亿元,防洪减淹耕地24亿亩,年均减免粮食损失1029万吨。1991年以来,平均每年抗旱浇地面积4.6亿亩,年均挽回粮食损失4059万吨。洪涝灾害年均死亡人数从上世纪50年代的8976人降到2001年以来的1507人,2008年在多灾并发的情况下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降至633人。旧中国水旱灾害导致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历史悲剧一去不复返。
第二,大江大河治理成效卓著,七大江河流域面貌焕然一新。60年来,按照“除害与兴利相结合”的方针,对大江大河大湖进行了全面系统治理。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汉江丹江口、淮河临淮岗、嫩江尼尔基、广西百色、四川紫坪铺、新疆乌鲁瓦提、西藏满拉等一大批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主要江河的调控能力明显增强。长江中下游干堤修完修好,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全面推进,治淮、治太骨干工程基本完成,松花江、嫩江、辽河、海河、珠江等江河干流堤防建设明显加快。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类水库数量从新中国成立前的1200多座增加到8.6万多座,总库容从约200亿立方米增加到6924亿立方米;全国建成江河堤防28.69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7倍,相当于环绕地球赤道7圈多;已建各类水闸4.4万座,其中大型水闸500多座。目前,我国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中小河流具备防御一般洪水的能力,重点海堤设防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旧中国江河泛滥、洪涝肆虐的落后局面得到彻底扭转。
第三,水资源配置格局逐步建立,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兴建了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密云水库、潘家口水库、大伙房水库等一批重点水源工程相继建成,引滦入津、引碧入连、引黄济青、东深供水等一批引水工程成为受水地区发展的“生命线”,润滇、泽渝、兴蜀、滋黔等一批水源工程相继开工建设,特别是南水北调工程将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格局,极大地提高我国水资源调控能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解决了2.7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1.65亿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截至2008年底,全国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7000多亿立方米,城乡供水能力大幅度提高,中等干旱年份可以基本保障城乡用水需求。通过适时开展山西、河北向北京集中输水,引黄济津,引黄入淀,引江济太,珠江水量调度等一系列水资源调度措施,成功地化解了重要地区和城市的供水危机。
第四,农田水利事业蓬勃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不断巩固。全国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6414处,其中设计灌溉面积超过30万亩的大型灌区447处,建成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000多万处。对全国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对中部四省139处大型排涝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4亿亩扩大到目前的8.77亿亩,占世界总灌溉面积的20%,居世界首位。在占全国耕地面积48%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占全国总量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实现了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历史性转变。我国以占全球6%的径流量、9%的耕地,保障了占全球21%人口的温饱和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农田水利设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用水效率效益明显提高。形成了国家、流域和区域等多层面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体系,建立健全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取水许可、有偿使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一系列用水管理制度,陆续开展了张掖、大连、绵阳、西安等82个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近200个省级试点,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全国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67亿亩,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41.8%,全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35提高到0.475;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953立方米降至144立方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以占世界平均水平60%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保障了国民经济3倍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增长;在连续30年保持农业灌溉用水量零增长的情况下,扩大有效灌溉面积1.2亿亩,粮食产量提高近50%。
第六,水土资源保护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先后启动实施了黄河中游、长江上游、黄土高原淤地坝、京津风沙源、东北黑土区和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等一批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侵蚀量达15亿吨以上,增加蓄水能力250多亿立方米。实施封育保护面积70万平方公里,其中39万平方公里的生态环境得到修复。水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初步形成了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完成水功能区划定并进入实施阶段,以南水北调水源区、饮用水水源地、地下水严重超采区为重点区域的水资源保护不断加强,有效应对了松花江水污染、太湖蓝藻暴发引发的供水危机。以水利措施修复生态与环境的实践逐步拓展,黄河连续10年不断流,黑河下游东居延海连续5年不干涸,塔里木河下游生态逐年恢复, 石羊河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南四湖、向海、白洋淀、扎龙等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武汉、桂林等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取得明显成效。
第七,水电建设方兴未艾,农村水电惠及亿万山区群众。截至2008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从1949年的36万千瓦增长到1.72亿千瓦,增长了477倍,占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的21.6%,水电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年发电量从1949年的12亿千瓦时增长到5633亿千瓦时,增长了468倍。农村水电遍布全国1/2的地域、1/3的县市,先后完成了三批共65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和409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实施了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截至2008年底,已建成农村水电站4.5万座,总装机容量51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1600多亿千瓦时,约占全国水电装机和年发电量的30%;累计解决了3亿多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农村水电供电区的户通电率从1980年的不足40%提高到2008年的99.6%,供电质量和可靠性大为提高。小水电国际合作在促进我国对外交往,提升我国国际威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八,水利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60年来,我国水利科技实现了由简单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水利科技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水资源演变规律与科学调控、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方法、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等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地攻克了一系列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技术难题,使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水文基础不断强化,全国各类水文站点从1949年的353处增加到2008年的37436处,基本形成覆盖主要江河湖库、布局较为合理、功能比较完备、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水文水资源站网体系。水利信息化加快推进,初步形成了由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保障环境组成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全国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已建成各类信息采集点约2.7万个,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电子政务系统、水资源调度与管理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等水利业务应用系统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行。水利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日益活跃,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与40多个国家签订了水利科技与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显著提升。
60年水利发展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团结治水的结果,是广大水利干部职工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结果。60年来,一代又一代水利人为水利发展与改革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模范人物。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对1001名“长期奉献水利优秀人员”和60名“全国水利系统奉献水利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向获得表彰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关心和支持水利工作的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以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年奋战在水利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诚挚的问候!
六十年跋山涉水,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兴利除害,六十年造福民生。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深切地怀念为祖国独立、统一、民主、富强建立了功勋的革命前辈和先驱们,没有他们的浴血奋斗、艰苦创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改革开放新时期,就没有水利事业的繁荣发展。此时此刻,我们更加深切地缅怀傅作义、李葆华、刘澜波、林一山、王化云等已故的新中国水利事业开拓者,他们励精图治、辛勤耕耘,为水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此时此刻,我们要向钱正英、杨振怀、钮茂生、汪恕诚等老领导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们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接力推进水利发展与改革,为水利事业的繁荣昌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可持续发展水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永远铭记一代又一代水利人的历史功绩,他们心系水利、不懈奋斗,把心血和汗水洒在了祖国的江河大地,用忠诚铸就了一座座水利丰碑,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不断将水利事业推向前进。
二、60年水利发展与改革实践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
在60年艰苦卓绝的治水实践中,我们经过了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一,必须坚持着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把水利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6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到国富民强、欣欣向荣的重大跨越,这一切,始终离不开水利的支撑和保障。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党和国家领导人民重整山河,除害兴利,兴起了大规模群众性治山治水热潮,初步奠定了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水资源同粮食、石油一起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从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水利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1998年大水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在全国掀起水利建设的高潮。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水利发展步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2010年底前完成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2013年底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惠民生的重要举措,大幅度增加水利投入,水利发展与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实践证明,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水旱灾害十分频繁、治水任务异常艰巨的国家,发展水利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防治水患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兴修水利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
第二,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不断在实践中完善和丰富治水思路。60年来,我国水利实践取得显著成效,关键是我们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坚持服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牢牢把握基本国情和水情,不断探索治水规律,为水利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特别是近些年来,水利部党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时俱进地提出并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现代化方向,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推动各项水利工作发生了一系列历史性转变。实践证明,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是一条符合国情水情、富于创新的治水之路。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水资源条件的新变化、水利事业的新发展,不断推进治水思路的深入实践和丰富完善,才能使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始终焕发勃勃生机,更好地指导治水实践。
第三,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治水兴水道路。60年来,我国水利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团结各方渡难关、凝心聚力克时艰优越性的生动体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等伟大号召,国家在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情况下,集中国力兴修水利、防治水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8大水后,我们又集中力量开展了规模空前的江湖整治和骨干水利工程建设,1998年至2008年中央水利建设投资总量是1949年至1997年总量的5.5倍,干成了一些多年想干而没有条件干的大事。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大力开展水利建设,创造了“四荒”拍卖、“民办公助”、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农民用水户协会、水权转让等成功做法和新鲜经验,在水利事业发展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在历次抗洪抢险和抗旱救灾中,广大军民同心协力、并肩作战,铸就了抵御自然灾害的钢铁长城,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实践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完成我们肩负的治水使命,必须充分发挥这种优越性,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水利发展道路,凝聚全社会团结治水、合力兴水的巨大力量,推动水利实现更大跨越、更好发展。
第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治水理念,把改善民生作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60年来,一切水利工作的目标,所有水利成就的创造,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在防汛抗旱工作中,我们坚持把保生命安全、保饮水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洪涝灾害造成的年均死亡人数大幅度降低。在“八七”扶贫攻坚、饮水解困的基础上,实施大规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前6年实现联合国千年宣言提出的到2015年将饮水不安全人口降低一半的目标,亿万农民告别了祖祖辈辈吃水难的历史。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大中型水库的病险率明显降低。通过治水办电、发展小水电代燃料,使山区农民过上了现代、文明、健康的新生活。坚持开发性移民的方针,保护移民的合法权益,实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逐步实现了工程建设、移民安置与生态保护的多赢。此外,我们还通过灌区改造、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利血防等工作,显著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实践证明,只有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保障民生推进水利发展,紧紧依靠水利发展促进民生改善,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成果,水利工作才能受到群众拥护,吸引群众参与,得到群众支持。
第五,必须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在治水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60年来,我们在治水实践中努力把握自然规律和水利发展规律,不断转变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积极探索促进人水和谐相处的途径。从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普遍存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低效,到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深入人心,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从千百年来围湖造田、与水争地,向大自然无限索取,到大规模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给洪水以出路;从千年胡杨因干涸而死到唱响绿色颂歌。在60年的治水实践中,我们既有过违背自然规律、遭到大自然无情惩罚的深刻教训,也积累了尊重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功经验。实践证明,只有尊重自然规律,不断提高认识自然、把握规律的能力,正确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的关系,在防止水对人类伤害的同时防止人类对水的伤害,在满足人类合理用水需求的同时满足维护河湖健康的基本需求,才能促进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构建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水利发展的全过程,积极探索促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水利投资体制改革方面,形成了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新格局。在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确立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全国63%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实行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在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全面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秩序。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着力落实公益性工程管理人员基本支出经费和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在水价改革方面,终端水价制、超定额累进加价、丰枯季节水价、两部制水价等制度得到推广,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在农村水利改革方面,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田水利建设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强大动力,只有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力度,全面构建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需要,才能永葆水利事业的生机和活力。
第七,必须坚持依法治水管水,大力推进水利法治化进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深入实施,水利工作逐步走上依法治水管水的轨道。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水法律法规,形成了以水法为核心,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组成的较为完备的水法规体系。组织和开展水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形成覆盖流域、省、地、县、乡的水行政执法网络,规范了水事活动秩序,维护了社会稳定。编制和实施了一大批水利规划,形成了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相统一、流域规划与地方规划相衔接的水利规划体系,注重发挥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实践证明,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水资源条件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只有坚持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大力推进水利法治化进程,不断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才能有效规范水事行为和活动,才能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八,必须坚持强化队伍建设,为水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人才保障。6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一手抓业务发展,一手抓队伍建设。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断增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大力实施水利人才战略,抓好党政干部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四支队伍建设,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努力实现“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生产安全”。着力加强水利系统行风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提升水利系统良好形象,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在历次抗洪抢险的危急时刻和应对突发灾害的紧要关头,不畏艰险,勇挑重担,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实践证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干部队伍是决定性因素,在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抓班子、带队伍、育人才,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的水利干部队伍,为加快水利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60年来,我国治水兴水的全部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必须立足国情和水情,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把握水利基础性和公益性特征,凝聚各方面力量,走具有中国特色,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60年的经验是极为宝贵的财富,是极为重要的启示,我们要倍加珍惜和自觉运用这些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善于在纷繁复杂的水利实践中把握规律、抓住主要矛盾,善于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中统筹协调水利工作的各个方面,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疑难问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推进水利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续谱写水利发展与改革的壮美华章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目标和人民群众对水利事业新的期盼,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依然是我国长期存在的突出水情;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因素。在水利发展与改革新的征途上,还会遇到不少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更加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工作,更加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地奋斗,永远保持和发扬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推进民生水利,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在我国基本建成重点流域和区域综合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环境保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保障体系、较为完善的水利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现代化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全面建成,人民群众的防洪安全保障更加可靠,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清洁的饮用水,水资源利用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江河湖泊水生态系统得到根本恢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水利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进一步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全面推动水利科学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和丰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要根据全球气候变化给我国水资源条件带来的影响,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总体工作部署,不断调整水利发展定位,优化水利发展布局,进一步强化水利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战略地位。各流域、各区域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水资源特点、水利工程已有基础,认真总结基层和群众的创新实践,不断探索具有流域、区域特色的水利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开创水利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二,认真做好防汛抗旱救灾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殊的水资源状况决定了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国家,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现象发生的频率增加、影响加重,给我国的防汛抗旱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必须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着力构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较为完善的防洪抗旱减灾综合体系,全面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要加强防灾减灾工程设施建设,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科学调度,优化工程布局与调度运行方式,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体系的综合效益。加强对中短期天气和水雨情的预测预报工作,不断提高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为防洪抗旱科学决策提供支持。要着力强化防洪抗旱应急管理,不断推进防洪抗旱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防洪抗旱应急预案体系,健全防洪抗旱应急响应机制,形成管理规范、协调有序的联动机制。要大力研究推广科学、实用、先进的防汛抗旱技术、材料和设备,进一步提高防汛抗旱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第三,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受益水平。发展民生水利是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着力点,是顺应民心民意、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要抓紧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确保高质量按时完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水利目标任务。同时,要大力推进防汛抗旱减灾、农村水电、水利血防、水利移民安置等其他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工作。要进一步加大中西部地区民生水利建设力度,项目安排、资金投入、技术力量要更多地向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要在解决矛盾最为集中、问题最为突出、群众最为需要的水利问题上下工夫,努力使水利更好地惠及民生、造福亿万人民群众。
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提升水利保障能力。要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和国家中长期发展目标,统筹谋划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布局,构建较为完善的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大湖及其重要支流治理,加强重点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形成我国主要江河较为完善的综合防洪体系。加快在建骨干水利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步伐,抓紧开工建设一批大型骨干水利工程,提高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水平。加大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重点治理工作力度,开展坡耕地综合整治和南方崩岗治理,实施水资源保护工程和生态补水工程,搞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逐步恢复受损生态。要充分认识水利建设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着力做好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促发展的工作,持续提升水利基础保障能力。
第五,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大意义,加快推进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划定水资源管理“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坚决遏制用水浪费,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仅要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还要发挥水资源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还要维护利益相关者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结构调整、水权分配和流转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不仅要保障城乡供水安全,还要统筹城乡间、区域间、行业间水资源配置,促进水资源科学配置、高效利用、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
第六,继续深化水利改革,不断增强水利发展动力和活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实践的深入,水利改革将越来越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改革攻坚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水利发展中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力争在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机制、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农村水利建设机制、水价形成机制、与水有关的生态补偿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的突破,全面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紧紧抓住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机遇,及时出台有利于水利长远发展的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要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不断完善改革方案,逐步扩大改革范围。要注重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有关方面可以承受的程度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各项改革平稳推进,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成果。
第七,积极推进依法治水管水,大力提高水利工作的法治化水平。要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要求,重点围绕推进民生水利、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强化河湖管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完善水法规体系,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水事秩序和法治环境。要全面推进水行政综合执法,深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河道采砂管理,严厉打击水事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高度重视处理水事纠纷和解决涉水行政争议,加强水事纠纷排查,全面落实水事纠纷调处责任制,建立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预防和调处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进一步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深化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水利政务公开,努力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机关。要深入开展水利法制教育,营造依法治水、管水的有利环境。
第八,着力加强行业能力建设,进一步夯实水利发展的基础。完善水利规划体系,严格执行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等制度,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指导、管理和约束作用。加快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在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着力将水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水利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水利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支持国内水利水电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加强水利队伍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高度重视基层水利工作,切实帮助基层水利部门排忧解难。加强水利系统党的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机关,努力发展和繁荣水文化,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加大水利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关心水、爱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意识,努力营造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六十年水利发展的伟大成就已经载入祖国的光辉史册,新征程水利事业的绚丽华章正在等待我们去奋力谱写。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锐意改革、不断开拓,拼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