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位于陕西省境内秦岭山脉中段,古城长安(西安)之南,“寿比南山”、“终南捷径”等典故的诞生地,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志。终南山地处中国南北大陆板块碰撞拼合的主体部位,是中国南北天然的地质、地理、,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终南山院士抗疫故事3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终南山院士抗疫故事3篇
第1篇: 终南山院士抗疫故事
王维:终南山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终南山》 作者: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 1、太乙:即“太一”,终南山主峰,也是终南山别名。 译文: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 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 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 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 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赏析: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孕。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第2篇: 终南山院士抗疫故事
授课日期
20 年 月 日第 周
时数
课型
新授
课 题
终南山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学习并领悟律诗的有关格律常识
能力目标:了解《终南山》所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描绘了终南山的巍峨壮丽、白云青霭的万千气象鉴赏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了解《终南山》所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描绘了终南山的巍峨壮丽、白云青霭的万千气象鉴赏诗歌的意境
教学资源
课本、教参及ppt
教法与学法
教法:研讨教学法、
学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情分析(含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板 书
设 计
教后记
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包括课外作业和板书设计)
师生活动
一、 导入
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通常是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作者:
王维,字摩诘,701年生,761年逝世,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画家,天宝十五年(755)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曾拘摩诘于洛阳普施寺,授以给事中。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崇佛教,性喜山水。写诗多以山水田园为内容,状物传神,精深入微,北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晚年居蓝田辋川,多写隐逸生活和谈禅说佛之作。兼通音乐,工书法,精绘画,擅画平远景。常以“破墨”写山水松石,曾绘《辋川图》。明董其昌推王维为山水画“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二、 分析诗歌
问1:朗读诗歌,诗歌首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了终南山什么特点?
答: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山峰的高峻和山势的绵延。
“近天都”极写山峰直刺苍穹,没入云霄,凸显太乙峰的巍峨雄姿,“接海隅”则夸张地表现终南岭脉的绵亘不绝、东延入海。两句分别由下而上、从西到东勾勒出终南山的高远之势,给读者以逼人之势。
问2:颔联描写了一副怎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意态?
答:以互文的手法,细绘了终南山风卷云舒、烟涛微茫、云霓明灭的奇幻景象。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回望”和“入看”体现了诗人的游踪、游兴和陶醉自然美景的神情意态。
问3: 颈联描绘了一副怎样的图景?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描绘了诗人登上峰颠所望见的深渊辽阔的壮景:一峰之隔,分野不同,地域各异;重峦叠嶂,同一时间,阴阳不同。
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诗人以画法入诗,写出千山万壑的晦明变化、光色变幻的万千气象,尽量拓展画面空间,于尺幅之中蓄万里之势。
问4:尾联写了什么内容?
尾联由写景转为写人,写诗人下山向樵夫询问投宿的情景。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小结:作者只用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法,从不同的角度为终南山传神写貌。全诗歌咏终南山的雄伟壮丽、烟云变化。全诗写得大气磅礴,意境壮阔而清远,透露出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有着玩味不尽的诗意。
资料: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第3篇: 终南山院士抗疫故事
中国钟南山爷爷抗疫事迹 中国钟南山爷爷抗疫情故事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第一文档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钟南山爷爷抗疫事迹 中国钟南山爷爷抗疫情故事84岁,耄耋之年,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不禁让网友慨叹:“大国重器,国士无双。”
照片中,钟院士坐在嘈杂的餐车一角,他正在赶往武汉的高铁上,面前摆着文件和电脑。又是行程满满的几天,连轴转的会议、奔赴疾控中心、上媒体直播,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恐怕年轻人也吃不消。
不少网友说,“听见这个名字,犹如吃下定心丸”;但也有人表示,“年轻人也要赶快成长,钟教授如此辛苦,除了敬意,怎能没有愧疚?”
的确,照片之所以刷屏,因为它表达出了人们的复杂心情,这里面既有对这位高龄院士的崇高敬意,有对奋战在一线的全体医务工作者的敬意;也是在传递一种相信——在疾病面前对医学科学研究者的相信,对战胜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的相信,更是对广大医护工作者平安归来的相信。
钟南山院士,成为这场对抗肺炎战役中的一个清晰身影。然而还有很多的医护工作者,在蓝色口罩和厚重的防护服下,被模糊成统一的形象。
人们或许辨别不清他们每一位的模样,但崇高的医师职业道德却闪烁在每一位普通的医护人员身上。
当医护人员在发热病房坚守_个小时夜以继日,人们能感受到他们身心的疲累。当同济医院志愿者写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申请书,当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女医生写下现代版“与夫书”时,人们无不为之动容。
他们也是父母、孩子、伴侣,却选择在生命危险面前,兑现救死扶伤的诺言,承担医者父母的责任。
面临危险,始见英雄,他们是真正的勇士,是隔在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防护服后凝重的眼神、坚毅的表情,与时钟争分夺秒的身影,凌晨时依旧灯火通明的医院……这一切,让这场战役变得不再抽象。
对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单单是政府部门或者医务工作者的事情,它与我们每一个人都休戚相关。
无特殊事项不要去武汉,武汉市民尽量留在武汉,有疑似症状及时到医院门诊检测,每个人加强防护戴上口罩,少去人群扎堆的地方,养成勤洗手、不吐痰的好习惯,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保护自己的同时,也是在保护他人,保护那些奋战在生死一线的广大医务人员!
中国钟南山爷爷抗疫事迹 中国钟南山爷爷抗疫情故事在2003年抗击SARS的战斗中,钟南山主动要求承担广东省危重SARS病人的救治工作,较早确立了广东的病原,并率领团队总结出“三早三合理”的诊疗原则,成为抗击SARS的领军人物;他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主动向国外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介绍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正确措施,维护了祖国的声誉。
他积极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每周二的大查房和周四的专家门诊,为患者服务;他坚持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教导学生“学本领和学做人相统一”,以身作则弘扬“医德就是想方设法解决病人的实际困难”的价值观。
钟南山出生于医学世家;1959年9月,在首届全国运动会上,钟南山以54.4秒的成绩夺得男子400米栏冠军,创造了当时的全国纪录。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200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2007年10月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钟南山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疑难病、少见病和呼吸危重症监护与救治等方面的研究。现任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
中国钟南山爷爷抗疫事迹 中国钟南山爷爷抗疫情故事“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从2018年12月19日起开设专栏,刊登部分受表彰人员的先进事迹,用鲜活的事例讲好改革开放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充分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全社会致敬先锋,见贤思齐,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汇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磅礴伟力,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