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唐家秘书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稿 申请书 述职报告 自查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公路养护科学决策制度范文四篇

时间:2022-05-21 19:15:02 来源:网友投稿

科学决策也称理性决策。是指在科学的决策理论指导下,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应用各种科学的分析手段与方法,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进行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决策活动。科学决策是一种较之经验决策更为高级的决策形式,它是现代人类社会决策的主要形式。科学决策的主要特点,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公路养护科学决策制度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公路养护科学决策制度4篇

【篇1】公路养护科学决策制度

浅议如何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我们党目前面临着四大考验,其中之一就是“执政考验”,从十六大开始,我们党就鲜明地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高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领导干部决策能力对一个单位、地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宽城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就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切实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努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决策能力,必须切实做到胸怀群众、执政为民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各级领导干部在考虑问题、决策工作的时候,具体要做到“三个坚持”。一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抱着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脚踏实地,扎实肯干,埋头实干,尽心尽力为人民谋利益,做出真正造福群众的决策,创出真正造福人民的政绩。二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实现科学决策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以科学的决策为支撑点,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我县工作而言,要牢牢把握“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统筹城乡、全面发展”的发展观。三要坚持牢固的群众观。我们党最大的执政优势在于密切联系群众。我们在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坚决杜绝“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注意”的错误倾向。

二是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决策能力,必须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升决策素养。学习是政治坚定、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条件,是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武器。各级领导干部一是要提升理论素质。要不断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法律、科技、历史和市场经济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不断夯实自己的理论根基。并及时把学到的理论和知识逐步转化为基本的思想理论素质,转化为观察、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指导工作实践的实际能力。二是要提升专业素质。 决策者是总揽全局的,涉及的工作方方面面,关注的事物千头万绪,这就要求决策者必须了解各业职能,通晓各业知识,同时还要不断提升专业素质,这样才能取得主动权,在“拍板”时做到把握关键,有的放矢。三是要提升法律素质。近年来,我们关注或听说过的许多“官司”,都以实实在在的教训告诉决策者:每做一项决策都必须在法律范围内,做到依法决策,否则,决策者必将作茧自缚。因此,决策者务必学法、知法、懂法。法律一旦成为决策的依据,就能有效地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使决策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四是要提升心理素质。领导干部的心理素质和状态直接影响着决策的质量和效果。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和培养,避免消极的心理效应对决策的影响,以提高决策的质量。

三、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决策能力,必须注重调查研究,了解掌握基层实情。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科学的决策,来源于深入的调查研究,来源于准确的分析判断和认真的比较选择。在实践中,一是要广泛调研。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事实真相,多搞典型调查,解剖麻雀,获取大量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二是要掌握实情。坚持不走过场、不搞形式、真正沉下身子,坚持信息“准”、“全”的原则,掌握准确而全面的信息,并对之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比较、选择。三是要分析研究。切实加大对新的发展规划、新情况、复杂问题、历史积累问题的调查研究,通过系统的归纳、整理、比较、论证,形成符合实际、体现群众意愿的正确意见,确保做出的每项决策都科学可行,得到群众支持拥护,能对实现本地区、本单位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发挥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四、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决策能力,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民主决策是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的灵魂。但现实中,不善于实行民主决策的情况还是存在的。有的领导干部把集体领导变成“一言堂”,结果堵塞了言路,导致决策偏差,工作失误。因此,一个地方、一个单位领导干部在做出重要决策的过程中,除了征求班子其他成员的意见,还要重视做好征求其他方面意见的工作。对事关广大群众利益、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多渠道扩大群众知情权,让群众充分发表意见,对将要作出的决策的初稿加以改进和完善。做到在决策前认真吸纳各方意见建议;决策中善于倾听各种不同的意见,不断补充完善方案;决策后勇于面对现实,真心听取反馈意见,该修正的修正,该中止的中止,真正实现决策的民主、科学和高效。

五是坚持决策的基本程序,做好决策总结和反思。在具体决策过程中,按照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决策实施三个步骤,认真抓好各个环节的工作。首先是确定目标。通过深入调研,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和整理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加强研究分析,找准差距和原因。其次是制定方案。精心设计实施方案,保证备选方案的多样性,注重对各种方案的综合评价和筛选。第三是实施方案。通过编制实施计划,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妥善安排,对各种条件及相互职能作出合理地调配和组织,使之便于执行。积极动员组织力量,充分发挥执行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各项决策之后,通过强化对各项工作的监督检查,追踪决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及时掌握进度,发现执行中的各种问题,以保证信息反馈回路的畅通无阻和监督职能的有效履行。同时对执行过程中的各种新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反思,对原方案进行追踪决策,或局部调整,或重大修正,或根本性改革。

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领导干部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时刻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牢记为民宗旨、营造良好氛围、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强本领。

【篇2】公路养护科学决策制度

浅析科学决策的重要性

齐红霞

【期刊名称】《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年(卷),期】2004(000)016

【摘要】作为企业领导,在从事企业管理工作过程中,其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决定领导工作的成败,决策失误是领导者最大的失误。所谓领导就是领导者带领、引导被领导者实现某个目标.完成某种事业的活动过程,而领导者的决策就规定了事业的发展方向.规定了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措施.因而它就成为行动的指

【总页数】2页(104-105)

【关键词】科学决策;企业管理;领导者;决策程序

【作者】齐红霞

【作者单位】内蒙古锡林浩特第二发电厂,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4

【相关文献】

1.浅析从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转变 [J], 周灿黎

2.略谈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的原则及其重要性 [J], 石素

3.从浦东邮政干线工程的规划和变更看科学决策的重要性 [J], 陆培敏

4.浅议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决策重要性 [J], 吴昊

5.科学决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J], 关裕国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篇3】公路养护科学决策制度

科学决策 依靠下属 把事做好

一、科学决策

决策,是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决策的对错,小而言之,关系着一项工作的成败;大而言之,关系着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长远发展。一个正确的决策,可能收到惠及当代、泽被万世之效;而一个错误的决策,足以使一个单位一个部门陷入困难重重的境地,影响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长远发展。因此,决策必须讲求科学,领导干部必须努力探求科学决策之道并笃行之。我认为,科学决策之道,在于树立“四个意识”、把握“四个原则”、抓好“四个环节”、注重“四个统一”。

1、科学决策要树立四种意识

全局意识。“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时。”领导干部只有树立全局意识,才能以宽广的眼界胸怀全局,做到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才能以宏观的战略思维分析全局,做到顺势而动、因势利导;才能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辩证思维谋划全局,做到高瞻远足、统筹兼顾,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程序意识。领导干部的决策有一个过程,决策的过程只有用严格的程序来控制,才能产生科学的决策。决策的一般程序通常可分为界定问题、确定目标、拟定方案、优选方案、审定批准、细定计划、指导实施、反馈修订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一个相互联系整体,构成了科学决策的基本程序。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程序,才能避免凭经验盲目决策、凭直觉仓促决策、凭感情随意决策和凭印象片面决策的倾向,确保决策过程的规范性,从而以规范求质量,以规范求效率,以规范求实效,以规范保证科学决策。

民主意识。民主决策是科学决策的核心,离开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就无从谈起。只有按照严格的程序,经过层层的民主选择,决策的目标才会越来越明确,越来越集中,决策方案才会越来越可行,越来越可靠,决策者的主观愿望才会越来越符合客观现实,从而使决策更加正确科学。

修正意识。在决策过程中应当树立高度的修正意识,密切关注决策方案的实施进展情况,捕捉新的信息,发现方案执行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抓住新的机遇,及时对原定方案进行调整、修正和完善。

2、科学决策要把握四个原则

要做到科学决策,必须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符合实际的原则。决策只有从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出发,与本单位本部门的突出特点、潜在优势、工作基础、外部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相适应,才能确保决策扬长避短、根基牢固、切实可行。要使决策符合实际,必须防止两种倾向。其一是盲目决策。决策不可无视本单位本部实际、脱离本单位本部门条件建“空中楼阁”。若如此,势必使决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中途夭折。发展是当今第一要务,在这个问题上尤其要始终把握立足本单位本部门优势条件谋划发展思路这一要义,无论何时都不可为“赶潮流”而忽视实际,不可以“新思维”为借口而淡忘实际。事实证明,脱离本单位本部门实际确立的发展思路,即便辉煌也只能是昙花一现,终不免归于失败。其二是无条件地超前决策。决策无疑应当具有战略眼光,具备适度的超前性,这样才能充分挖掘潜能,求得最佳效果。但是,不可不顾本单位本部门的基础条件、承受能力,一味贪大求快、超前决策。若如此,“欲速则不达”,终将因力有不逮而空费精力,甚至陷入进退维谷的窘境。

二是尊重规律的原则。事物都有其规律性,一项工作的开展也是如此。决策之先,必须探求和把握拟决策事项发生发展内在规律,预测其必经阶段、起伏波折、利弊得失、发展前景等情况。要紧紧围绕这些情况作出定论、确立目标、制订措施,有条不紊地推行。唯其如此,才能确保目标可行、措施有效、推进顺利。世上的事大多不是一帆风顺的,做工作也是如此。一项工作的完成往往要面对许多困难、遭遇很多挫折。如果事先不懂得其发展规律,在部署工作过程中不尊重其规律,则很有可能被中途的不测之变搞得措手不及,并进而影响继续推进的信心和决心,与本应取得的最后胜利失之交臂。

三是立足长远的原则。决策一定要着眼当前、立足长远,顺应发展潮流,符合发展趋势。事实证明,未作长远考虑的决策常为弊脚之举。有的很快成为明日黄花,收效甚微;有的甚至成为制约日后发展的瓶颈,虽收一时之效,但其给长远发展带来的障碍却令人扼腕痛惜,可谓得不偿失。因此,决策者必须具有远见卓识,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捡芝麻丢西瓜;更不能利令智昏、竭泽而渔,只顾自己、不顾他人。

四是贯彻上级指示精神与走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经常面临贯彻上级指示精神的问题,往往会以上级的意图为决策的前提和依据,确保上级决策的落实。但是如果盲目地照抄照搬上级的指示,必然会使决策缺乏创造性,使本级的决策既脱离上级的精神实质,又脱离下面的具体实际,造成决策失误。实施科学决策,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把握好贯彻上级指示精神与走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的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精神,把依靠群众,发扬民主贯穿整个决策的始终。

3、科学决策要抓好四个环节

科学的决策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论证的。决策绝不是单纯的“拍板”。一方面科学决策是集中民智、形成正确观点的过程。观点正确是决策科学的基本属性。另一方面,科学决策也是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的过程。没有营造好外部环境、无法实施的决策也难以称得上科学决策。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草率随意都可能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因此,科学决策是一种程序科学的活动。在这个程序中,我认为主要是要把握好“四个环节”。

一是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谋事之道、成事之基。作决策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找到问题,抓住症结,探求对策。同时,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发动群众、掌握群众的过程。通过调查研究,还可收到争取群众、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之效。因此,调查研究一方面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坚持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科学决策;另一方面也是推进工作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必须切实提高对调查研究的认识,时刻牢记调查研究不是优秀的“剧目”,而是正确决策、做好工作的必要手段,要自觉自愿地将其作为作决策、抓工作的不可或缺的“拐杖”。

二是酝酿决断。要保证决策无懈可击、万无一失,在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的情况下,还必须尽可能地听取和收集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反复酝酿,一方面可以“沙里淘金”,使真知灼见逐渐浮出水面并被决策层及时捕获,为形成全面、系统、正确的决策思路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作为统一思想的关键环节,可以使全社会不断澄清错误认识、消除杂音、形成一致态度。在深入调研和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召开各种类型的会议进行研究磋商,作出科学的决断以充分保证集思广益、虑事周全、决断科学。

三是追踪反馈。由于人的认识的局限性和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不确定性,有些决策尤其是重大问题的决策,不可能一次拍板就能完全符合实际,还需要决策者对决策的实施情况不断进行跟踪调查,全面准确地收集和处理信息,把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反馈回来,把人民群众的要求反馈回来,把基层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回来,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修正和完善决策。抓好这一环节,才能有效地防止决策偏离正确的轨道,能顺利实现决策的预期目标。

四是机制制约。健全的机制是避免领导干部独断专行,避免决策为领导干部个人的素质、性格、喜恶等因素所左右的保证。领导干部的地位较高,往往会因为大权在握、高高在上而忘乎所以、草率决策,以致酿成大错和严重后果。要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必须在决策过程中抓好机制制约这一重要环节。有了机制制约,就能有效地防止“三拍”式决策的出现,同时也能弥补领导干部个人素质、水平、性格、智慧等方面的缺陷。健全决策机制,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那几个方面去抓:一是健全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的协商和协调机制,在决策中广泛征询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健全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决策的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制度,在决策中充分发挥研究机构的参谋作用;三是健全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决策的公示、听证制度,在决策中努力增加透明度;四是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完善内部议事规则;五是健全跟踪反馈机制,确保决策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得到及时的修正和完善;六是健全决策失误追究机制,对那些“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而造成重大损失的领导干部进行质询和问责,不能让他们在一次次付出高昂的“学费”后“拍屁股走人”,从而促进决策者增强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要使决策达到观点正确、思想统一、瓜熟蒂落、呼之欲出的理想境界,一把手还要切实把好“三关”:其一,没有充分准备的事项不正式提出讨论。所有待决策事项都必须事先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酝酿,没有经过充分准备的不上会、不研究。其二,决策层尚未形成基本共识的事项不急于拍板。一把手要有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良好素养,谨防刚愎自用、独断专行。要充分尊重每个领导成员的意见,对没有形成大致意见的事项不急于拍板定案,可以留待进一步充分酝酿、消除疑点、求得统一后再行定夺。其三,决策推行的总体环境不具备时不急于出台。决策能否顺利推行,不仅取决于决策正确与否,而且与舆论等外部环境有关。如意见分歧过大,就会使决策的实施困难重重、事倍功半,甚至可能导致决策难以推行。因此,还必须求得同心协力的良好外部环境,否则也不能急于付诸实施。

4、注重“四个统一”是科学决策的关键

一是注重党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发展、与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相统一。党的方针政策有的具有宏观指导性,有时是粗线条、原则性的指导意见,而各单位各部门情况千差万别,落实同项政策的基础条件也往往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基层在落实上级政策、抓工作、作决策时,一定要从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出发,使党的方针政策、学院的决定在基层得到切实的执行。

二是注意民主与科学相统一。一般来说,民主与科学是相统一的,但有时二者也会表现为一对矛盾。由于社会实践主体的多元性、利益关系的复杂性以及认知能力客观上存在的差异性,有时对一件事的认识往往一时难于统一,甚至正确意见的持有者还可能是少数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僵化、片面地理解民主,以“多”、“少”论对错、定取舍,也可能导致错误决策。特别是在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因此而错失机会、贻误事业。因此,在决策过程中,不能武断、草率地否定少数派,哪怕是对于来自极少数人的不同声音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要炼就一双慧眼,善于鉴别真伪、发现“真金”。

三是注重民主与集中相统一。集中民智必须讲求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民主与集中也是一对矛盾。即使是一项正确的决策,如果其超出常规,在其提出、酝酿之时,也不见得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甚至还可能遭到一些人的激烈反对。因此,作决策时不能盲从多数人的意见,应善于和敢于集中。作为一把手,尤其需要锤炼明察秋毫、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高屋建瓴、鞭辟入里的分析能力,当机立断、果断拍板的决断能力,做到在纷繁芜杂的意见建议中去伪存真、提炼升华、综合归纳,形成凝聚各方智慧的高明决策。在正确决策不为部分人所理解认同的情况下,决策层一方面要做好宣传发动、启发教育工作,尽快统一人们的认识;另一方面,在推进决策时要排除干扰,坚持在实践中统一思想,最终取得促进事业发展的良好效果。

四是注重经验运用与理性思维统一。经验决策是一种传统的决策方式,它具有直观感知性、认识表面性、分析情况的非定量性等特点。领导干部的实践经验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又是提高认识能力的条件,在决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多一个方面的实践经验,就多一个决策的参照系,就会使决策增加一份科学性。但是,在现代决策中,领导干部经常要面对许多自己不熟悉未曾经历过的新情况,这就需要运用理性思维的方法,对影响决策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文化因素、人员因素等各个方面的复杂因素,进行定量、定性分析,进行逻辑性思考,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只有把经验运用与理性思维统一起来,才能在纷繁复杂的重大问题面前,既不盲目武断,又不优柔寡断,从容地、科学地决策。

二、依靠下属

一个单位、一个部门,领导者总是极少数,而下属总是绝大多数,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工作,单靠领导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下属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因此,作为领导者必须依靠下属,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下属的作用,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那么怎样使下属充分发挥作用呢?本人有以下初浅的认识,供领导们参考。

1、重视下属的地位

要重视下属的地位。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人想成为无名之辈,几乎人人都希望被看成一个重要的人。然而,在今天这个机械化、集团化的社会中,一个人常常是办公室里的某个装备或某个装备的零部件。个性得不到表现,个人得不到重视,从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克服这种弊端,一种可行的方法,就是作为领导者,把你的每个职员都当作一位重要的大人物来看待,使每个人渴望被重视的心理得到满足,从而成为一种积极工作的推动力,甘心为你效力。具体来说,作为领导者要用心注意他人,防止造成伤害,如有伤害应尽力去帮助愈合;鼓励别人谈论他的兴趣;让别人知道你重视他,以此确立他的渴望的特殊的身份;要记住每个员工的名字;要把部下的一些人事问题当作重要问题来处理。

2、做下属的保护人

要做下属的保护人。当下属发生意外时,作为上司应该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给予适当的庇护,这无疑会在他们的心理上获得莫大的安慰。而有的上司在遇到工作不甚顺利时,难免会发牢骚,并将责任推给下属,此类上司必然无法获得下属的尊敬。一位愿意承担责任的上司,则必可赢得下属的信赖与爱戴。身为上司者对此不可不知。

3、让下属有归属感

要让下属有归属感。当今工作选择的专业范围扩大了,年轻员工对工作的各方面因素也变得越来越挑剔,比如,工资、住房、人际关系、福利待遇等等。他们容易“跳槽”,一旦“跳槽”会使单位在人才方面蒙受不小的损失。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领导者的充分重视,并采取措施予以预防。首先,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单位的作用并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重视;第二,要针对年轻人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对单位的感情,多开展适合他们特点的有意义的活动;第三,要多和他们交流沟通,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尽可能改善、提高他们待遇;第四,让下属参与单位的管理,对重大问题的决策和领导者难以把握的问题,应让员工参加会议,共同商议,认真听取他们意见,集思广益作出科学决策。这些措施其实也是帮助你自己更好地管理本单位、本部门,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这样做员工的归属感会不断增强,“跳槽”的可能性就小多了。另外,在接受跳槽员工时,要慎之又慎,不要等你依靠于他而他要跳槽时再想办法补救。

4、让下属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当下属由于无法对付某个问题而感到苦脑时,身为上司者不访以个人的经验提供下属一些方法。然而,许多时侯,情况往往在开始时就弄巧成拙,变了质;上司虽想用温和的方式传达给下属,但是语气无论如何都隐含命令的意味,那么下属表面也许接受,心里却未必服气。因此,这一点必须特别注意。要知道,当下属因为不知道如何做而感到闷闷不乐的时侯,上司如果趁机在一旁干预,对于下属而言,或许意味着对他们不信任。

在此情况下,最好明确指示其过失所在,但暂时不必教导该如何做、如何防患于未然,以及过失等方法,让对方有自我思考的余地。当对方能自己思考却又无技可施时,自然会发问;“这里该怎么办?”此时给予适当的意见。如:“如果是我,我将怎么做,你呢?”“是不是这样做可以,是不是这样做更好一点呢?”以类似的做法来指导下属,不但给下属留下了用脑子思考的余地,同时可保持自己的立场,也可将意见自然地传达给下属,甚至下属极可能会认为上司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如此指导工作,可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许多身为上司者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往往希望以最简单的方式将知识传达给下属,而不让下属去思考,如此无法培养出优秀的下属,这是上司必须深予譬惕的一环。

5、挖掘下属的潜能

常听到管理者和经营者抱怨:“现在的年轻人对工作一点也不热衷”。

或许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物质生活充裕,不必工作也有饭吃,“与其忙碌不休的工作,不如平平凡凡的过日子吧”?

的确,现在的年轻人在精神上都少了一股冲劲,但也有很多年轻人对工作十分投入。

体育界、演艺界、艺术界中的优秀人才,都是自发自动,而不是被动的。

在商业界中,也有不少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但有些观念老旧的领导者却坚决地认为:“因为经历过苦难的时代,所以会积极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相比之下,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富足,无忧无虑,就不懂得为将来作打算。”其实首先要认清一点的就是:“热忱”和年龄无关。

要怎么激发下属的工作热忱呢?最好先从那些“有工作热忱的人”身上,找出共通点。这些共通点就是:他们有明确的目标。很了解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希望被赋予有责任的工作。

在我们身边常有很多昨日的“问题儿童”,只要遇到好的指导者后,就能脱胎换骨,变成今日的“优秀人才”。

居于指导地位的人要知道,“发掘个性和潜能”是激发“工作热忱”的关键,也就是真正的指导和教育,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做事就有目标,自己也会有使命感。在物质生活富饶的现在,这一点显得格外重要。

马斯洛说过:人类最高的欲望就是“自我实现“要让不为金钱所利诱的人,能有工作热忱的唯一方法,就是让他们“对人类的存在价值有所觉悟,如此才可以发掘他们的个性。”

6、适度奖赏驱动下属

人对精神、物质奖励的需求是普遍的,社会越发展越是如此。

适度有效的激励,可以激发和保持下属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奖励的作用,正确地运用之,是领导管理者的有效管理方法之一。

下属工作勤恳卖力,使单位蒸蒸日上,下属为单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那么,作为领导你千万不要吝惜这点开支,要不失时机地给他们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要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多付出一滴汗水就会多一份收获。

值得注意的是:奖赏适度才能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领导对下属评价过高过低,都会不同程度影响下属积极性的发挥。在一些单位,领导对下属评价过松,几乎每个人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奖赏,优秀的工作人员则无法脱颖而出,被埋没在普通人之中。过多过滥的奖赏降低了应有的“含金量”,也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还有,表现出色的如果没有获得一定的实际利益(如提升、调到其更喜欢的岗位上),奖赏也同样毫无意义,下属的工作热情就会消失。

领导必须区别每个员工的工作好坏,给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评价和物质待遇。你可以要求属下们互相注意各自的表现,判断各自获得的评价是否公正。

不公正的评价,不论是过高还是过低,都会打击属下的士气,降低上司的信誉。作为上司,则必须保持自己的信誉,否则你的各种评价都会为下属们所不屑,你也就失去了影响他们的力量。

一定不要让好评语泛滥,要敢于实事求是,褒奖得宜。如果你能对下属的工作表现随时记录的话,这其实不成问题。

7、把握批评下属分寸

我们常说:“失败为成功之母”。意指不应该将失败视为一种结果而就此终了,也不可将之作为最终的评价。

正确的观念应视失败为获得成功的一个阶段,即所谓“失败是成功的里程牌”。同时,为了吸取教训,应教导其毫无保留地舍弃不正确的部分,并给予一定的批评。

如果完全不加指责,足以使下属养成为所欲为的习性,所以适度的责备仍然相当重要。不过,身为上司,应考虑的是如何使之不产生副作用。

无疑地,人们在失败之后,由于受到指责,并追究责任,难免形成害怕的心态。一味地避开失败,却又极易养成下属安然无事的消极处世态度。如此以来,不仅导致下属成为不负责任的职员,同时亦是造成他们不懂得去思考的原因。

就人类心理而言,失败者基于自尊及好胜心,大多均有自我反省之心,若再受到不断的责备,只会使心情更加低落。如此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可能促使单位竞争力的下降。

即使责难也要让人易于接受。对于尚未具备充分能力的年轻人,犯不着低声下气、毕恭毕敬地进行教导;对于资深人员应以不伤害对方自尊心为前提,如此当不难诱发出其意愿,使之发挥能力;对于那些并不资深,但也称得上识途老马的下属则不妨对他们表示:这么做也许更好!即可使他们易于接受。

总之,要充分发挥下属的作用,作为上司应做到:以身作则,以德服人;攻心为上,征服人心;因势利导,集思广益;事不躬亲,重点指导;煽情励志,激发干劲。

三、把事做好

眼中有事还是无事,是检验领导干部责任心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当一个干部眼中没有事的时候,事情往往已经很严重了,这样的干部要么不出事,出事就是大事;而当一个干部满眼都是事的时候,往往能够使难事变为易事、大事变为小事,即使遇到多事之秋,也能安然度过。工作有问题并不可怕,只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再大的问题也终归有解决的办法;对问题视而不见,坐在火山口上睡大觉才是最可怕的。

人力资源开发上有一个典型案例:在一家著名大企业的求职面试现场,门旁放了一把倒着的扫帚,大多数求职者都没在意,只有一个人把它扶了起来放在墙角,最终这个人被录用了,因为考官们从这个细节上看出了他的责任心和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同样,各级领导干部也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事业感和崇高的使命感,为人民群众想事、办事、成事。

(一)要有事

一是眼中要有事。眼睛是人对周围事物的第一感知器官,但是,看到一堆垃圾,有的人无动于衷,绕着走开,有的人却会想着赶紧找人运走,这之间的区别关键就在于“认真”二字。各级领导干部对自己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反应、及时处理,如果油瓶倒了都想不到去扶,工作就会疲于应付,处于被动。

二是心中要有事。眼中有事只是看到了表象,解决了表面问题。心中有事就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考虑,整体规划,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眼前的垃圾运走了,还要再多想一想,这里为什么会有垃圾?别的地方还有没有?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出现,是不是环卫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同样,在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时,也要善于发现工作的缺点和不足,缺的就补,错的就改。要认真剖析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工作体制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举一反三,防患于未然,治之于未乱。

三是手中要有事。领导干部不能只当指挥员和裁判员,还要当好战斗员。看到了问题,就要抓紧着手解决,把眼里的事、心中的事牢牢抓在手上,动手做起来。不要不屑于做小事,小事做不好,大事往往也做不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手中有了事,工作也就有了抓手;手上的事都做好了,工作成绩也就出来了。

(二)要谋事

要做到眼中有事、心中有事、手中有事,就要在工作中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谋事。一是在“没事”中找事。所谓“没事”并不是真的没事、天下太平了,而是由于自己的骄傲、懈怠、大意,没有发现事。所以,领导干部要时刻提醒自己工作中肯定“有事”,要主动去“找事”。当一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表面上看起来没事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事情发展的“拐点”,要么乘势而上、再上层楼,要么高位徘徊、停滞不前,甚至不进反退。在这种时候,领导干部要更要敢于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善于发现新的矛盾,挖掘新的潜力,寻求新的突破,实现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突破。

二是在民意中找事。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需要,把人民群众的意愿作为工作的指向标。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从群众最欢迎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真正服务百姓、造福百姓、保护百姓。

三是在发展中找事。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各级、各部门行政负责人的首要任务。各级领导干部要倍加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发展形势,不断给自己确定更新更高的目标,自我加压,负重前行,始终把加快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多想发展之事,善谋发展之策。

四是在挑剔中找事。19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瑞利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测定氨气的密度,其结果存在于千分之几的误差。对此,他并没有忽略,最终与拉姆塞共同发现了氩,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我们干工作也要有这种“鸡蛋里面挑骨头”的精神,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力求精益求精、好上加好。对自己挑剔,就是对工作负责;对现在挑剔,就是对将来负责;自己挑出的事多了,领导和群众挑出的事就少了。

五是在失败中找事。失败并不可怕,世上没有不打败仗的将军,也没有从不出错的人。经历了失败,才能更加理智地检讨工作中的偏差,才能确定正确的目标,把事情办好,最终收获成功的喜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次的失败并不是不可原谅的错误,真正的错误是不会从失败中学习。只有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使之成为“有用的失败”,转化为人生经历中珍贵财富,才能东山再起。

(三)要成事

有事、谋事只是停留在“知”的层次上,关键还是要做事、成事。只是把事办成,才能达成“知行合一”,才能真正体现出干部的能力和水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必须坚持把能不能成事、能成多大的事作为衡量干部现实成绩和培养潜力的重要标准。

第一,把小事办实。我们普通人在大量的日子里都在做一些小事。做小事不怕,怕只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贞观五年,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对大臣说: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社稷倾危,莫不由此。实践告诉我们,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实、办好。办公室的卫生、学生讲痞话、在公共场所男女生搂搂抱抱等,看起来都不是什么大事,但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学校的形象,就会引发不安定。只有把小事办实,才能树立起亲民、爱民、为民的形象,也才能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成就大事。

第二,把急事办妥。处理紧急事件、紧急任务的水平能折射出领导干部的应变能力。近年来,我们的工作中,大事多,喜事多,急事也多,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学会“弹钢琴”,把所有的事都列出来,分分类、排排队,分清轻重缓急,逐项突破。尤其是在处理突发性事件时,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慌不乱,不急不躁,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控制事态发展。

第三,把难事办好。解难题、办难事、打硬仗是对领导干部的真正考验。要有钻劲,把事情搞全、吃透,把情况核实、弄准,把关系理顺、摆正,综合分析,理清思路;要有韧劲,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收兵,把难事盯住、盯紧,抓住不放,一抓到底;要有干劲,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不因暂时的顺利而骄傲松懈,也不因暂时的困难而灰心丧气,把各项具体措施扎扎实实地制定好、落实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有了钻劲、韧劲、干劲,再难的事也能办好。

第四,把大事办成。有这么一个寓言故事:主人为了防治鼠患,专门养了一只又大又凶的猫,老鼠们心惊胆战,就开会研究对策。有只聪明的小老鼠提出,可以给猫挂个铃铛,以便于大家提前防范。老鼠们以为这样可以解决危及生存的大事,个个欢欣鼓舞,可是派谁去把铃铛挂在猫的脖子上呢?一时找不到人选,最后只好不了了之。这个故事说明,说得再好也没有用,关键是要把大事办成,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领导干部要增强把握大势、驾驭全局的能力,集中精力抓大事、谋大事、成大事,抓住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拉动作用、示范效应的重要工作寻求突破。要抓具体,但不能陷于具体,否则,若天天忙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救火队式的工作,就容易陷入事务主义的泥潭,最终将一事无成,碌碌无为。

第五,不要坏事。我们一般认为,美国是个最为开放和民主的社会,自由度非常高,想怎样就怎样。其实不然,美国的规矩特别多,尤其是政界。以开会为例,最著名的就有《罗伯特规则》。罗伯特义事规则大多是关于会议讨论时的规则,比如,如果对某动议有不同意见,首先必须考虑:按照规则是否有我的发言?时间是什么时候?别人发言时不能插嘴,不能拖堂延时,不同观点只能通过主持者间接实现等。表面看来,这是技术细节,实际上保障民主程度和提高开会效率的必要条件,其实质就是要守规矩。否则,什么议题都议而难决,什么事情都办不了。纪律是实现胜利的保障,作为一名干部,更要有规则意识,要按规矩办事。过于张扬个性、为所欲为就破坏了规矩,容易坏事。有问题、有愿望可以逐级反映,寻求解决,但以个人理由破坏现有规则是不能原谅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事情要成功,关键在于遵守规矩。如果因为能力有限,确实干不了事、成不了事,至少不要坏事,这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当不了推力,至少不要当阻力;成不了合力,至少不要成为离心力;帮不上忙,至少不要添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仅仅反映一个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问题,而且反映其党性、原则和人品问题,不仅会误了人、误了事,还会误了自己

【篇4】公路养护科学决策制度

案 例

中国科学决策机制弊端在哪里

(载《光明日报》2003年4月18日(B1版))

我国对一些重大科学项目的决策为什么有时会令国际学术界奇怪?为什么一般新闻里的科学热门常常在中国受到支持,而科技界内部的热门有时却不被支持?有远见的非共识课题更是难以得到支持?继上周本刊刊登生命科学领域著名华裔学者、现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任职的饶毅先生对我国科学选题的分析之后,本期我们继续请饶毅点评我国科学决策机制问题,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

中国科技决策过程中非科技领导和科技领导都有决策权,普通行政人员有影响力,多级财务部门也有决策权和影响力。而科技专家比起其他方面,在重大科技决策问题上的影响没有达到应有的分量。

部委以上多数领导很有才华。在他们懂行或花了功夫研究思考的领域,常做出正确的决定。但是,国家整体和有些部委,没有可起关键作用的专家委员会。这些层面的领导也不去制度化地咨询有关专家。文化上,专家虽然知道为和自己相关的专业呼吁和争取,但多数不习惯撇开自己和专业的利益来为国家利益做咨询,国家没有选出一批既有专长又有公益心的人参与科技决策并形成严格的制度。许多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几乎分开,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重大决策仍然是取决于少数几人。因为行政领导没有制度性依靠专家,即使有出色的个人素质也不可能全面了解和把握科技方向,有些科技人员就揣测他们的喜好,而不是完全从科技发展规律来计划未来的方向。

普通行政人员,在其他国家都应该是给专业领导和专业人员做辅助工作的,而在中国却常常能领导和指挥专家。部委中下层行政人员和专家的关系是错位的。大学毕业没几年的年轻行政人员本该给专家打杂,而他们对科技的影响力有时大于对科技发展有洞察力的科学家。

中国特色的财务部门和人员对科技(和其他行业)有决策权和影响力。财政部不仅参与审批并拟定科技部门总体经费,而且还直接有权审核具体项目和科技人员。各机构(特别是部委级机构)内部的财务人员,本来应该只是执行专业领导决策的,却制度性地审批甚至决定同机构的专业部门的一些具体项目经费。科研人员要问上级财务人员落实专业领导己决定的经费。从而使一些科技人员在做研究时要考虑财务人员的态度,财务人员对科技经费的影响,就变成对科技方向的影响。

线虫从上世纪六十到七十年代的工作,所用的经费和实验条件都很简陋。在中国出具备。果蝇在七十年代有少数几个科学家带动有巨大的突破。初期关键实验所用的条件在中国也有。中国缺乏它们是因为缺乏对探索性和创造性研究的热情和执著。中国对新闻立时效应的热心,对争取加人国际新闻热门的自豪,带来的副作用是使一些科学工作者在确定课题时偏离村学本身发展规律。

去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苏尔斯顿喜欢自己做研究,但不发表很多文章,上不追求论文发表到特别显眼的杂志。在他近四十年的科学生涯中发的三十多篇论文里,主要都是发在《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这样的专业杂志,以他自己为主做实验的论文没有一篇在《科学》、《自然》这样的杂志上暴光过。在中国科技现行体制里,对他的评价就会有问题。因为虽然专家会知道他工作的重要,而不管他论文的篇数和所出杂志;但在中国体制评价系统有问题,很可能使他在已做出重要工作方还被埋设或得不到足够重视和支持。

如果不全面建立以专家为主导的科技体系,中国的科技就难以避免重复同样的问题,国家的科技投资难以得到应有的回报,中国科技发展难以获得应有的速度。

推荐访问:科学决策 养护 公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