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安监局“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我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中央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监规划】县安监局“十一五”规划(全文),供大家参考。
县安监局“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我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中央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把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因此,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立足局部,放眼全局;加紧筹划,理清发展思路,把握机遇,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所以,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促进我县加快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十一五”规划包括规划纲要、行业规划和各镇规划。“十一五”规划纲要是我县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规划目标是预期性、指导性的。
一、发展基础
(一)基本概况
全县土地面积215792公顷,其中耕地30942.5公顷,林地面积161206公顷,全县坡度25度以下的缓坡地有0.89万亩。
2005年底全县户籍人口384212人,其中农业人口276240人,常住人口约32万人。到2005年底全县水电装机容量有87211千瓦。
(二)“十五”计划完成情况
到2005年底,我县已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1、经济发展跨上新台阶。在“十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均有较大的增长,超额完成“十五”计划增长目标。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20.5亿元,2001年到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与“十五”计划增长目标8%持平。全县人均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4270元提高到2005年的6400元左右,提高近50%以上。
2、固定资产投资成倍增长。“十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5亿元左右,比“九五”时期的13.4亿元增加近一倍。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县境内通车公路里程895.9公里,全县公路密度为40.4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路里程有22.5公里;国道49.3公里;省道183.7公里(含地养33.5公里);高速公路连接线6公里;县道174公里(含省养61公里,林业公路10.9公里);乡村道路460.4公里。镇通村公路、村村通公路水泥硬底化达到250公里以上。电网改造建设得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水利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县城防洪堤工程、供水工程开始动工建设。
3、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民营经济长足发展,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
4、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各类各级教育全面发展,幼儿教育特别是民营幼儿教育发展迅速。2005年全县有幼儿园30多间,在园幼儿4292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4%,初中学龄入学率96.2%。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医疗公共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40%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大为提高,达到50%左右。体育事业有新的发展。基本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全面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执行合格率9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4%。
5、人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5年, 全县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为1242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332元,五年年均增长分别为13.7 %和4.8%。城乡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楼房化率提高。人口增长控制工作取得成效。
6、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就。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保持稳定。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工作进一步加强。民主进程加快,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村(居)民自治扎实开展。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并力求取得实效。
从“十五”计划完成情况预测来看,我县“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与困难:一是经济总量小,发展慢。2005年全县实现GDP20.54亿元,仅占全市县域总量的13.7%;人均GDP水平仅为全市人均水平的50%左右。2001年—2005年年均增长约为8.0%,低于全市、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工业化程度仍十分低。从三次产业构成看,2000年为46.1:23.8:30.1,2005年为37.3:24.8:37.9,农业比重大,第二产业比重小的状况虽有改善,但未有根本性改变。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1.4%。二十年来,这个比重基本没有多大变化。三是发展后劲不足。投资虽有增长,但基数低,总量小;招商引资项目履约率低,到位资金少,大型项目、拉动能力强的项目、对地方财税贡献大的项目少之又少。四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人才紧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城乡发展不协调;社会保障面有待扩大,保障水平有待提高;耕地资源减少,地力下降;污染有所增加,生态环境弱化。
(三)发展环境
党的十六大在对国内外形势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作出了一个重要判断,这就是: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不利因素。
1、发展的机遇
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国际关系进入以协调、磋商、合作为主的阶段,多极化趋势将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形成制约,总体稳定的国际环境,为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有利于我国继续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机制初步形成,在区域合作中,有利于我国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需求升级并且越来越多样化,消费进入结构升级阶段,进入以大众消费时代为特征的工业化加速时期;随着工业化推进和城市化加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重化工业时期”,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产业发展进入结构转型阶段;随着区域协调与合作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产业转移与结构整合将进一步加快;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社会发展进入结构调整阶段,“十一五”规划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
从我县自身发展来看,“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备的有利条件与优势主要有: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经济实力增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已有了很大的改观,全县上下加快发展的热情高涨,为我县“十一五”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二是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必然带来产业转移,我县凭借资源、区位、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承接的产业转移必将增加。三是我县发展潜力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我县是粤北南大门,离广州仅210公里,京珠高速公路在我县翁城镇设有出入口,拟建中的昆(明)汕(头)高速公路和湘深高速公路都将从我县过境,更有利于区位优势的发挥。我县有较丰富的水利、森林、旅游、土地、劳力等资源。四是随着我县日产200万吨水泥项目、县城西区、产业转移园、黎蒴种植基地与产品加工、东华山旅游开发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将有力地拉动我县经济的发展。
2、面临的挑战。
从国内外环境来看。一是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我国加入世贸过渡保护措施逐步到期等的影响,妥善应对经济全球化风险的难度加大,对外贸易形势不容乐观,随着WTO协定的“社会条款”和“劳工标准”、“社会责任标准认证”等的不断落实,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二是煤电油运依然会偏紧,价格上涨,供应偏紧,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体制性障碍依然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深化改革面临着不同群体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改革难度加大。
从我县情况来看,“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加快发展面临的制约也较多。一是起点低,基础薄,产业整体素质不高。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仍占很大比重,处于农业经济阶段,最多是工业化的初始阶段,要在未来五年实现第一、二产业调头,并且使第二产业比重占到40%左右,仍是相当艰巨的任务。此外,我县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十分明显的投资增长型特征,是粗放型经济,专业化、产业化程度低,产业技术落后,设备老化,创新能力低下,产品技术含量低,新产品少,产品市场竞争力弱。二是投资的制约。“十一五”期间,经济要实现12%以上,投资要翻番,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三是资源与能源的制约。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村人口转移难,技术工人短缺,高层次人才稀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的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可持续发展压力增大。“十一五”期间,我县资源与能源供应,将成为制约我县发展的障碍之一。四是社会发展滞后的制约。社会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突发事件等领域需进一步加强。
面对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充分发挥优势,紧紧抓住机遇,沉着应对挑战,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争取“十一五”目标的实现,紧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七次全会以及市委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县委十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各项部署,以增加经济总量、壮大县镇财政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以工业化为核心,城镇化为载体,农业产业化为依托,第三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打开山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招商引资主突破口,以改善软硬环境为切入点,以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为保证,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跟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始终贯串科学发展观这根红线,完善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完成各项任务。
完善发展思路,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模式。要由以物为中心真正转到以人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由重视经济发展转到更加重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在积极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推动农村加快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高度重视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二)发展目标
按照县委“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迈大步,紧跟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步伐”的部署,我县“十一五”时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文化更加繁荣,法制更加健全,社会和谐发展,人民富裕安康。
1、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全县生产总值“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3.5%、19.8%、13%;到2010年第三次产业结结构构调整为25:35:40。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比2005年增长75%,达到35亿元以上,人均GDP超过10000元,比2000年增加1.5倍。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2、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建设公路主骨架网络,提高干线公路等级,打通干线公路的瓶颈路段,镇到行政村及300人以上的自然村要实现硬底化,加快农网、城网的建设与改造,兴建220千伏变电站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四座、35千伏变电站一座;改造南龙、官渡110千伏变电站,主要解决我县输供电能力不足等问题。县城防洪堤工程建设完成,官渡防洪堤工程要完成设计、列入计划并动工建设。县内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要加快完成。机电排灌改造、建设大力推进,着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
3、文化更加繁荣
到2010年,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全面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综合素质普遍提高,科学实力增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设施较完备,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保持100%,逐步实现全免费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大力推广职业教育。
4、法制更加健全
到2010年,建成比较完善和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完成社会领域管办分开、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的改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就,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
5、社会和谐发展
到2010年,基本形成文明法治、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社会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城镇化水平力争达到40%以上,非农就业比重达到60%以上。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各项各项保险覆盖面有效扩大,按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计算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环境综合指标达到80分。
6、人民富裕安康
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6%和5%左右。“十一五”期间,出生率控制在10.9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5.16‰,计划生育率达到95.21%;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2人以上;期望寿命达到75岁。
三、主要任务的实施与举措
实现以上目标,必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主要任务,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制定实施的重大举措,努力实现我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走工业强县的道路,加快工业化进程
“十一五”时期,要突出加快工业发展,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扶优”与“培新”并举、“存量”与“增量”并发,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改造和提高优势企业,推动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营造良好的投资置业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主动承接好转移产业,认真落实好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尽快改变我县工业经济总量偏小和结构不合理并存的现状,主要行业培育出一批规模大、素质高、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支柱型、带动能力强的较大型的优势企业,着力提高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实现工农业调头。
1、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立足本地资源,坚持优势互补、平等互利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并重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创造条件,积极寻找产业转移方,主动承接转移产业。除国家产业政策禁止的项目外,主要承接具有山区优势的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高和对地方财税贡献大的工业项目,加快我县工业发展。“十一五”时期,要通过整合提升工业园区,引导产业集聚发展,着力培育产业集群,以工业园为载体,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企业,使它成为翁源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抓好官渡经济开发试验区和县城西区工业园。官渡经济开发试验区官英工业区中的下榕角工业园以五金类为主导产业;官龙工业区中的上榕角工业园以制鞋为主导产业;翁城工业园重点抓好广州横沥(翁源)产业转移工业园,以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为主,产业定位为光电信息、化工医疗、制鞋制衣等,园区总面积8000亩,首期开发2000亩,投资5亿元。“十一五”时期,官渡经济开发试验区计划新引进项目200多个,引进资金40亿元以上,开发土地面积360公顷,完成道路建设30多公里。到“十一五”期末,开发区财政收入力争突破1亿元。县城西区工业园占地约3000亩,首先要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搞好水、电、路建设,然后引进工业项目。县城西区工业园重点引入环保型、劳动密集型、科技型产业、资源节约型产业。
2、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做强做大我县优势产业。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进一步扶持发展壮大水泥、铸造、小五金、制药、制鞋、制糖、缫丝等工业产业,力争用3—5年时间,使其成为省内有名气,行业有影响,产值超亿元,税收超千万元的行业。水泥业,铁龙5000吨/日熟料水泥生产线在“十一五”期间要建成投产;荣兴水泥有限责任公司5000吨/日熟料水泥生产线改扩建工程也要加快推进,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成投产。铸造业,培植龙头,提高科技含量,更新改造工艺,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快集约化发展步伐,“十一五”时期,计划在官渡创建铸造工业园,力争在五年内使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税收超千万元。小五金业,以官渡经济开发试验区下榕角工业园为基础,以天蝎星公司为核心,强力锻造翁源小五金制造基地,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年产五金制品达到2000吨以上,塑料制品1000吨以上。制药业,力争在五年内组建一个集团,创立三个品牌,实现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的提高,达到销售过亿元,税收超千万元。制鞋业,以官渡经济开发试验区上榕角鞋业城为基地,以钰源鞋业有限公司、宏昌塑胶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发端,构筑粤北鞋业基地。制糖业,以发展糖蔗种植大户为主,带动糖蔗种植的发展,糖蔗种植面积到期末力争达到10万亩,进厂工业蔗达到50万吨,制糖业要通过发展多种经营,进一步发展壮大。茧丝业,力争实现养蚕桑园面积3万亩,果桑面积5000亩,年发放蚕种12万张,收购鲜茧10万担,生产白厂丝450吨,生产桑果汁、桑果酒4000吨。
3、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工业体系,资源综合利用率得到较大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工业取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二)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一五”期间,要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业投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努力把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且有市场需求的产业。大力引导农民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糖蔗、蚕桑、花卉、特色水果、黎蒴等五大农业主导产业,进一步提高优势农业产业规模化生产水平。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把我县建成粤港澳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和农业标准示范区。
1、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介组织为重要途径,大力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使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跃上新台阶。到“十一五”期末,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要占全县农户数的70%左右;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科技兴农达到新水平。
2、科学规划,合理引导,连片开发,建设几个规模较大的农、林、畜、水产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具有市场需求的产业,引导大宗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优化区域布局,立足市场需求和优势资源,形成一批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各具特色的主导产品。促进优势主导产品的发展。“十一五”时期,水稻面积稳定在22万亩,糖蔗面积力争达到10万亩,蚕桑面积发展到3万亩,蔬菜稳定在25万亩,黎蒴基地80万亩,花卉生产基地3—5万亩,药材生产基地3—5万亩。其中的黎蒴基地建设项目是推进创建森林生态县的切入点、突破点,是带动我县山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到2010年,建成黎蒴基地80万亩(其中核心基地50万亩,其他形式30万亩),其中2006年、2007年各种植10万亩;2008年19万亩;2009年、2010年各20万亩。花卉是一项新兴绿色产业,发展花卉产业对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带动服务、旅游、饮食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计划用3—5年时间,建设3—5万亩的花卉生产基地,将翁源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兰生产基地、“红三角”花卉交易中心和珠三角后方花卉生产基地。为配合我县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十一五”期间,我县拟规划建设六里至三华段沿翁江两岸的三华李长廊、三华李观光园;六里至仙鹤沿S245线的九仙桃长廊、花卉长廊;江尾至坝仔沿南小公路一线的柑橙长廊等。
3、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十一五”期间,继续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力度,力争使我县农田基本达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目标。积极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困难。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步伐。争取300人以上自然村村村通水泥路。“十一五”期间,继续大力推广应用农村沼气,改善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力争连续四年每年新增建造使用沼气农户5000户以上。
4、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动物卫生监督所,启动无公害食品认证步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环保农业、有机农业。建设生态示范村,农业生产、加工造成的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5、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技能型劳动力培养,鼓励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
(三)全面提升服务业水平,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商贸流通业是我县目前服务业中的最主要部分,“十一五”期间,除继续引导县内资金投入外,还要积极引入县外资金投资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和农产品流通协会,鼓励壮大农产品流通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化的程度。各镇都要建设和完善一个以上的农副产品市场,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贸易专业市场,粤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要成为农副产品流通仓储中心,成为集调节供应、信息发布等功能为一体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逐步发展旧货业、租赁业、拍卖业等新兴流通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现代化流通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逐步形成现代化物流网络。此外,要抓好饮食、旅业等传统服务业的发展,力争上档次、上规模。县城、官渡力争各上一家四星级酒店、翁城上一家三星级酒店。
我县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少龙头旅游项目带动,缺乏旅游人才。我县旅游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做依托,走联合发展之路,尽快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投资、全民参与的旅游开发投资新局面。“十一五”时期,我县旅游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整合资源、塑造形象、加强宣传,推出几个旅游项目,初步树立我县旅游形象,培育壮大旅游经济。“十一五”建设的主要旅游项目有:开发东华山旅游风景区;修复八卦围;开发书堂石青少年度假营;完善龙仙公园;开发岩庄水库休闲渡假区;开展生态农林观光旅游;建设完善宣传促销三华李观光园、三华李长廊、九仙桃长廊、柑橙长廊、花卉长廊等。力争到2010年接待旅客50万人次左右,年均增长18%左右,旅游总收入达到3.5亿元左右。成为我县新兴支柱产业之一。
房地产业主要面向市场需要,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开发,配套服务,逐步健全房地产开发经营体系和物业管理体系。我县要重点发展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适当发展高级公寓。积极拓展和搞活房地产二级市场与房地产按揭业务,整顿和规划房地产开发、销售、物业管理、水电供应、装修装饰等服务业。发展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代理等中介服务。
(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推进教育改革,努力建设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具有地方特色山区教育体系。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落实农村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增加普通高中学位,加强建设示范性普通高中,调整中小学校布局、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学前教育和科学信息教育,增强科技教育综合实力。到2010年,全县17周岁以下的人口初中教育完成率98%;适龄“三残”儿童入学率95%;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85%以上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学前教育,全县3—5岁儿童入园率达90%以上;义务教育,逐步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阶段入学率保持100%;职业教育,力争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成省重点中职学校,办学规模为36个班;成人教育,全县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0.5%以下。省级示范性乡镇成人中心校1—2所,市级骨干成人中心校要达到6—8所。全县基本普及信息化教育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中小学常规教学仪器配备率达到98%以上。到2010年中小学班配齐“多机一幕”,全县所有学校装备语音室。完成重点中学计算机校园网建设,全县中小学实现与互联网或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到2010年全县所有学校均按省标准建设理、化、生实验室、自然实验室及各学科的专用实验室。支持鼓励社会办学,大力开发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形成政府办学和社会办学相结合的教育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改善办学条件。到2010年全县设2间高级中学,3所完全中学,16所初级中学,29所完全小学。
在“十一五”期间,要紧紧抓住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使我县人才工作基本改变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到2010年,全县各类人才总量达到8500人,增长10%左右;在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占2%、中级占45%、初级占53%;党的机关工作者和公务员总人数维持在期初水平,以“小政府、大服务”为方向,从学历、年龄结构上优化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总之,要通过加强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使人才基本满足翁源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坚持“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持续科技创新能力”的方针,选择与我县产业发展关联度大、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领域,采取共建的模式,建立若干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一支从事科研的骨干队伍,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大力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增强综合服务、全程服务能力。增加科普投入,加大科技普及力度。加强山区科普工作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到2010年,我县建设1个以上的青少年活动基地。
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繁荣基层群众文化、民间特色文化,形成组织机构网络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文化设施现代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文化发展格局。完善好县城文体中心,使之成为集文化、娱乐、体育、休闲为一体的活动场所,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使我县县级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初步实现村村有文化室目标,形成县、镇、村三级文化阵地网络。大力扶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具有客家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促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老年文化的发展。县城新建一所多功能影剧院。完善建设好青少年文化娱乐活动阵地,积极筹集资金,兴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5000平方米的县青少年宫主体楼、改造翁源县游乐园。县图书馆力争每年新增纸质图书5000册以上,达到人平0.3册以上,设立多媒体阅览室,并实现电脑化管理服务,与省、市图书资料信息库网络联网,初步实现图书信息咨询、服务、开发利用现代化。县博物馆办成挖掘、保护、抢救文物的中心。县采茶剧团要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逐步走向市场,力争办成我县舞台艺术生产基地和文艺上山下乡专业团体。文化馆要成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辅导、生产中心,大力挖掘、收集、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积极发展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我县人文景观、自然历史景观。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文化发展格局、文化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综合实力居全市中上水平。
大力扶持档案和方志事业发展,不断增加对档案馆设备更新及档案抢救修复、编纂出版、展览宣传等工作的投入,2007年新建3500平方米的档案馆大楼。2008年完成县新方志编修工作,系统整理、出版我县新方志。
要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力争实现各个信息网的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事业方面,要基本实现全县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目标,达到五套以上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全县人口的90%以上,实现县、镇、村有线电视联网,并进行多功能开发,积极为政府建立信息平台和给用户提供信息终端。努力建成卫星、微波、光缆、电缆、有线、无线相结合的设备先进、节目丰富,覆盖面广、功能多、质量好的广播电视阵地。
做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大力推进平战结合、军民兼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经济与军事双重效益,加强国防动员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强对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我县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形式多样化的新型卫生服务网络,深化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建设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积极开展新一轮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到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深入开展健康教育、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卫生环境。在“十一五”期间,新建县疾控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完成14间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房屋、设备、人才三配套。实现“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目标,把县中医院建成为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到2010年,全县医院病床数计划达到720张,平均每千人拥有1.8张;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200人。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产业。建设完善配套体育场地设施,“十一五”期间,力争兴建完善包括县体育馆、400米标准田径场、全民健身广场、50米标准游泳池、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公园等在内的场地设施建设,到2010年力争人均公共体育场地达到0.3平方米;体育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45%;成年人体质测试合格率达到80%以上;竞技体育进入全市前三名。推动体育与经济的融洽,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增强体育产业的活力、实力和竞争力。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要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泛珠三角区域使用机遇,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我县交通运输主要是公路运输,“十一五”期间,做好昆汕高速公路、湘深高速公路等国家项目翁源段建设前期工作,加快国省道和地方公路建设,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重点抓好骨干公路建设:G106线翁源段49.3公里一级路改造;S245线小礤—六里段26.2公里一级路改造;S244线坝仔—南龙段17.4公里二级路改造;S251线22.1公里二级路改造;S341线龙仙—陂头段20公里改建;S341线官渡—龙仙段32.3公里路面工程改建。到“十一五”期末,实现市到县通二级以上公路;县到镇通三级路;镇到行政村公路及大部分自然村实现水泥硬底化目标。全县境内通车公路里程达到100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45公里/百平方公里以上。形成结构比较合理、技术先进,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道省道相连、县镇村道路相交成网的交通运输网络。“十一五”期间,要把县城客运站搬迁至县城新区;各行政村要基本通客运班车。
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十一五”期间,除继续抓好电源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小水电外,重点放在抓好我县输配电网络建设,提高输配电保障率上面。电源建设项目重点抓好六里利洞水电站建设和现有水电站的改造。输配电网络建设方面主要抓好:新建220KV翁江输变电站;新建110KV铁龙、田心、坝仔和翁城输变电站;改造110KV南龙和官渡输变电站;新建35KV周陂输变电站;新建35KV线路70公里以上;新建10KV线路300公里以上,改造更新台区线路。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防洪减灾、供水、节水、农村水利、水资源保护和生态治理、水文及水利信息化建设等目标。“十一五”期间,翁源水利基础设施主要抓好:县城防洪堤建设为主的翁江干、支流河堤建设,县城堤防按50年一遇、乡镇按3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和小型水库的安全达标工作;全面完成县城供水跃进供水水管及水厂的建设;翁城供水工程;农村食水工程;部分灌区改造以及推广节水灌溉项目;提高城镇和农村的自来水普及率,满足人民群众对用水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基本要求,县城供水保证率达到90—95%,农村生活和灌溉用水保证率达到90%;加大对翁江及其支流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力度;有效改善水土流失区的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80%以上;加快水利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为防灾减灾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六)抓好城市经营,加快城镇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我县城镇建设既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又要按照拉大城镇框架,突出城镇特色,提升城镇品位,搞活城镇经营,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思路,充分发挥我县县城、开发区及中心镇在我县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推进县城新城区建设。坚持“以地建城、以地养城、多元投资、滚动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及外资参与新城区建设。要重点抓好新城区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五年内路网、电力、供水设施要完善,含政府办公大楼在内的新行政区要启用,龙仙湖 及河堤工程要全面建成。使占地20平方公里的新老城区融为一体,使县城真正成为“青山环抱,绿水环绕,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山、水、城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抓好县城建设的同时,要花大力气抓好其他中心镇建设,以中心镇带动其他城镇建设。高起点做好城镇规划修编及详细控制性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镇居住、公共服务、社区服务等功能,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居住,增强城镇的经济和人口集聚力,扩大规模,逐步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梯级推进,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
(七)加快投资增长,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后劲
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是巨大的,对经济基础薄弱的我县来说,其作用更明显,因此,确保投资的较快增长,是确保我县经济较快发展的关键。“十一五”期间,我县要继续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通过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确保投资的较快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推动我县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整个“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要确保完成50亿元以上。“十一五”期间主要抓好如下几点:一是想方设法扩大对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二是充分利用好上级对山区的倾斜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投资。三是通过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四是努力扩大融资渠道,启动民间投资,发展民营经济,扩大民间投资,拉动经济发展。五是促进我县特色支柱产业如水泥、糖蔗、蚕桑、公园椅、花卉、黎蒴等做强、做大,带动我县的资源开发和传统产业的升级。
(八)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一五”期间,要抓紧研究解决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逐步消除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
1、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对审批事项进行清理,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审批管理监督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进程,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着力推进“网上并联审批”和政务公开化。完善行政执法方式,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制度,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建设,加强行政执法。强化对行政许可行为的监督,完善行政监督制度。
2、深化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工资指导线制度和劳动力市场指导价制度。加大对垄断行业和企业工资分配的调节和监管力度。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积极稳步推进县属企业改制重组,优化国有资产配置。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减轻企业负担。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科学的考核分配制度,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及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国有企业投资监管制度。
4、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及时发布产业政策、行业规划、投资信息和市场准入标准。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快推行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理建设制。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垄断行业。
5、继续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实现财政职能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努力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一是全面铺开部门预算改革,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二是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围绕建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和规范收支缴、拨程序等核心问题,改革财政资金缴、拨方式,减少资金的拨款环节,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三是完善“金财”工程建设步伐,按照“集中管理、统一核算、三权不变”的管理模式,全面建设好乡镇财政结算中心。
6、建立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依法规范、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决策权,完善政府内部决策规则、决策程序以及行政决策的监督制度和机制。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实行决策公开,保证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畅通有效。
7、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和公务员福利制度改革。
(九)构建绿色翁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建设绿色翁源,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不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发展节能产业和循环经济。改造一批水电站,开发建设利用太阳能、风能,农村积极发展沼气,推广沼气使用。
2、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和谐发展。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统一规划,集中治污,形成规模效应。
3、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十一五”期间,计划建设县城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到2010年,县城污水处理率力争达到60%;争取兴建县城垃圾处理厂。加大治理老污染源力度,结合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搞好达标工作。工业“三废”综合治理率达80%左右。
4、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完成创建森林生态县目标,建成100万亩生态公益林,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4%以上。全县绿化覆盖率达到79%以上,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镇绿地率达到35%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自然保护区面积占6%以上,创办张光营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面积占2%以上。加快生态示范镇(村)建设、绿色社区建设,翁江沿江区域建成生态旅游带。
5、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加强绿色文明宣传教育,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倡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绿色生态标志的推广和管理,倡导绿色消费。创建绿色城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区等,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倡导生态文明。
6、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在“十一五”期间,出生率控制在10.98‰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到95.21%,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16‰以内,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控制目标的实现。
(十)改善人民生活,推进社会文明进步
努力发展经济,促进我县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为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厚实的基础。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十一五”规划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预算目标。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规范低保工作制度。每个镇要有一所以上养老院,在三年内,我县原有15间敬老院经扩建改建要达到省一、二级标准,集中供养率达到40%以上的目标。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发展各类社会服务业,增强安置劳动就业能力。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努力减少失业。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发展职业中介机构,形成职业中介网络,为进城打工,外出务工服务。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积极应对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全面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教育资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和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环节的监管力度,使食品生产经营秩序进一步好转,增强人民群众消费安全感。强化药品市场监管,规范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行为和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行为,提高群众用药的安全水平。城市建设工程及公益设施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提高文明程度,如要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商业区、公厕以及公共汽车停靠站布局建设要合理。
强化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以铁的手腕防止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积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排查和消除各类安全事故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增加安全设施投入,营造良好稳定的生产环境。
以推进依法治县进程为核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扩大以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法制建设和法律监督,积极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进程。各级政府和行政机关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使职权,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体制。紧紧围绕打造平安翁源与司法公正这个目标,按照“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稳定。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确保依法办案,公正司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抓好普法工作,努力营造懂法、守法、护法的良好社会环境。认真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进一步完善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完善党政干部廉洁自律和监督机制,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推荐访问:规划 十一五 安监 【安监规划】县安监局“十一五”规划